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學生感恩教育

時間:2022-06-14 04:19:28

導語: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學生感恩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學生感恩教育

一、傳統孝道文化的淵源及內涵

孝道貫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據史料記載,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族社會,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傳》云:“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行”(至德、敏德、孝德、學孝行、學友行、學順行)思想的指導下,“孝”成為西周社會占主導地位的倫理價值觀念。孔子繼承了商周的倫理思想,強調“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義、禮、智,孝、悌、忠、信。漢代的朱熹在繼承儒家傳統思想的基礎上,將佛道思想有效的吸收融合,系統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道德規范[7]。由此可見,孝道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傳的優良傳統與核心價值觀。孝道文化的內涵非常豐富,養親敬親尊親、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兩全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體現,“愛敬忠順”是孝道文化的鮮明特征。愛敬之于家庭,忠順之于社會[8]。“愛敬”強調不僅要讓父母老有所依,從物質條件上養活父母,使他們吃穿不愁,還要讓他們老有所樂,心情舒暢地度過晚年生活。“忠順”將孝道擴展到整個社會。從最初孝道的引申含義來講,“忠順”突出了彌足珍貴的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會中,“忠順”逐漸為統治階級利用,成為其駕馭統治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內涵逐漸發生異化。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如今“忠順”倡導的是要善待他人、社會和大自然,促進人、社會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諧發展,這對構建和諧家庭與和諧社會富有參考價值。

二、傳統孝道文化對感恩教育的價值

孝道是中華民族尊奉的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人倫道德的基礎,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大力弘揚傳統孝道文化對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義。1.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養親敬親尊親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親和力由于我國長期實行計劃生育國策,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許多家庭逐漸形成了“421”結構,家庭結構的小型化造成了一個孩子要負擔起兩對父母和四對祖父母的格局,年輕人養老負擔逐漸加重。基于現實的壓力,一些年輕人的孝道觀念受到了嚴峻挑戰,越發迫切需要我們重拾孝道。孝道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觀,是感恩的根本體現。曾參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由此可見,用孝道文化來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親和力[9]。行孝道除了應滿足長輩們的物質需要外,還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這樣,年老的長輩們才不會覺得因為衰老而沒有生活保障,他們的心靈才不會孤獨和空虛,我們的家庭才會和諧。2.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博愛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含“養親敬親尊親”外,還強調“推恩”。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意就是在人與人相處中,應當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華,以求達到博愛的境界[10]。博愛思想所憧憬的是一個高度和諧的理想社會。不同家庭、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習慣的學生在一起學習和生活,不同閱歷、不同角度、不同知識背景的師生在一起接觸和交流,發生一些觀念沖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相互理解,相互關心,以博愛求理解,以博愛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個眼神,一次抬眉,一個點頭,都會讓我們心中漾滿甜蜜;哪怕同事的一個微笑,一句鼓勵,一聲關懷,都會讓我們夢里充滿美好。3.傳統孝道文化體現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說服力在傳統孝道文化中雖然沒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無論是“孝”字中的意蘊還是孝道教育,無不鼓勵著我們要關注人的價值、關懷人的生命[11]。然而當代大學生對生命的漠視現象令人擔憂。“富士康”集團的“十連跳”事件,中山大學博士論文未寫好跳樓自殺事件,等等,無不震撼著我們的眼睛,觸動著我們的心靈。“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傳統孝道文化激勵著大學生要培養自尊自愛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順,這是對大學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現及其原因分析

社會處于變革時期,隨著全球化和市場經濟的到來導致大學生主體意識不斷膨脹。傳統文化所構建的意識世界受到了嚴峻挑戰。大學生忽視周圍家人、朋友、師長對自己的關愛,專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屢見不鮮[6]。1.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表現(1)家庭生活漠視親情。兒童是祖國未來的花朵,應當精心培養。但是長輩們愛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沒有接觸艱苦環境的鍛煉和熏陶,加之父母的嬌寵和溺愛,導致部分大學生從小就不懂得生活的來之不易,許多人形成了把父母長輩的照顧視為理所當然,而不知回報的心理。山西長治上黨老區一位“無奈的老農”在痛陳兒子不知感恩時感慨道:“不知在大學里除了學習文化,還能否學到良心?”從近年來媒體對此類新聞的報道來看,這種現象絕非個別。(2)人際交往漠視友情。每一個人都生活在人際關系網中,每個人的成長也都離不開人際交往。由于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閉、社會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大學生在與別人溝通時很少在意別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換位思考。在與別人相處時,缺乏理解、寬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計較,容易發生沖突。從清華大學朱令被舍友投毒,到云南大學馬加爵用鐵錘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剛剛發生的復旦大學林某投毒殺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學一名學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顆顆漠視友情的心,震驚的不僅僅是社會和他們的家人,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靈。(3)學校生活漠視恩情。“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給他人提供幫助的人需要的僅僅是精神上的認可與理解,而不是回報。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熱心換來的是冷漠,那無疑會令人寒心,從此社會上可能會少一個熱心人。在感恩意識缺失的今天,發生在我們身邊漠視恩情的案例還少嗎?有些學生把尊敬老師當成了達到目的的手段,在學校時對老師尊重有加,一旦畢業跟老師形同陌路;有些學生通過社會資助完成學業,然而當他們有一定的經濟實力時,再去資助別人的寥寥無幾。2.大學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1)傳統孝道文化在歷史傳承上的脫節[12]。傳統孝道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產。對于這樣一筆文化遺產,長期以來歷史上是高度重視甚至無限拔高的。如《孝經》把孝確立為“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的最高原則。但是從“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特別是在十年“”中,片面否定傳統文化思想,讓沉淀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秀倫理道德規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和摧殘,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傾向造成了中國傳統家庭由重視孝道向片面否定孝道轉變,導致社會人情冷漠、家庭觀念不強,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和家庭文化中的仁愛美德被不斷削弱、消失。歷來廣泛倡導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環境中無法得到有效繼承和發揚,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來說更是如此。(2)社會功利化的驅使。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一方面傳統的倫理道德體系講求知恩圖報,修身立德。但現實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驅使,造成了部分大學生過分追求物質利益的最大化和自我需求的滿足,而忽視了彼此之間的心靈溝通和情感交流,使人與人的交往更多帶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這種環境下,大學生難免受到社會功利思想的影響,在個人成長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模式。有些大學生對利益的過分追求,迫使自己喪失了心靈的激蕩和升華,感恩更是無從談起。(3)代際關系的轉變和代溝問題的加劇。現代社會打破了傳統家庭的穩定性,使得代際關系發生了轉變。特別是年輕一代大規模涌向城市,與年老一代城鄉分居的現實,加劇了代際之間的沖突,擴大了代溝。在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下,年輕夫婦既要背負事業和自身小家庭的負擔,又要以笑臉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種種令他們身心疲憊,往往使他們忽視盡孝。而父母養子防老的心態較重,對子女能否“行孝道”有著較高的要求。孔子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就要求子女不僅要在物質上瞻養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隨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經能實現“經濟上盡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現了盡孝方式上的偏差,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忽視了老人的內心需求。(4)家庭和學校教育的錯位。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視為“掌上明珠”,逐漸養成了孩子養尊處優的習慣;怕孩子吃虧,慢慢培養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學校教育中注重把學習成績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加之學校缺乏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有效引導,導致大學生感恩意識弱化和湮滅。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為中心的大學生。他們不知國家和社會的培育之恩,不知集體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養育之恩。

四、以傳統孝道文化加強大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精神實質使得其在大學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時大學生感恩教育又是傳播傳統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傳統孝道教育為工作切入點,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徑,符合大學生的成長發展規律和感恩意識的形成過程,也真正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結合。1.在傳承傳統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強感恩教育中國傳統孝道文化是一個復合概念,內容豐富,涉及面廣。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禮儀,既有精華,又有糟粕。為此,當我們以傳統孝道為切入點,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時,必須對傳統孝道文化進行一些重新解讀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華,并結合新形勢下感恩教育的新要求進行重新詮釋,進而在繼承中加強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華,主動接受傳統文化熏陶,從感恩認知、感恩情感、感恩行為和感恩習慣4個方面逐步培養大學生的感恩意識,提升道德修養;二是注重吸收習俗文化中“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光榮傳統。例如: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被國內普遍認同的“母親節、父親節”等“洋節日”都是優秀習俗文化的體現,社會對這種節日的需求,正體現了我們對“養親、敬親、尊親”“知恩、識恩、感恩”的渴望。2.在拓展傳統孝道文化載體中加強感恩教育“五四”新文化運動特別是十年“”中,“孝道文化”被主觀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疇,在德育理論、德育實踐中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今天,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經驗,以現代教育管理理念和傳統孝道文化為平臺,重構學校德育教育新體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徑。一是實施“孝道與感恩教育進課堂”計劃。在《思想道德理論與法律基礎》等必修課和其它選修課課程中開展孝道與感恩教育,實現學校德育教育與孝道教育的對接。二是實施“孝道文化特色校園創建”計劃。在學校適當之處建立一些亭臺樓閣、雕刻等具有孝道文化特色的“藝術景點”,在圖書館、教學樓樓廊墻壁兩側等地盡可能鑲嵌上孝道文化有關的名言警句或繪畫等作品,使學生隨時隨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三是實施“五個感恩”計劃,即定期圍繞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題開展感恩黨、感恩社會、感恩父母、感恩師長、感恩同學系列活動,通過主題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感恩意識,通過主題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中國傳統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傳統的真諦。3.在構建傳統孝道文化教育長效機制中加強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個復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總動員的過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學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而傳統孝道文化教育也僅僅是感恩教育的一個視角。新形勢下,如何引導大學生識恩、知恩、報恩,需要不斷豐富傳統孝道文化載體,著力構建“四位一體”的感恩文化長效機制。一是構建“明德育人”長效機制。要使學生“明德”,家庭、學校、社會各自承擔著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親情為紐帶,注重學生習慣養成和道德的啟蒙教育;學校要以改革評價體系為切入點,注重知與行的有機結合;社會則要以給予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為突破口,注重環境育人、氛圍育人。二是構建“教書育人”長效機制。要把感恩教育納入人才培養,著力使之“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讓學生親臨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構建“管理育人”長效機制。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各級管理工作者要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學生言傳身教,以正確的思想引導學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學生,以模范的行動帶動學生,以出色的工作影響學生,齊心協力推進感恩文化建設。四是構建“服務育人”長效機制。要把握好每一個服務環節,做好每一個服務細節,幫助學生解決思想、學習和生活上的各種困難,營造出濃厚的“大胸懷、大承擔、大責任”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享受學校各項服務的過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弘揚優良傳統孝道文化的過程中讓崇尚感恩之風盛行。

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念既是社會價值觀念變遷的一種折射,也是社會變遷的縮影,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14]。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感恩教育,弘揚孝道文化,倡導善良孝敬、明禮誠信、愛國守法、團結友愛等傳統美德,是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有效載體。感恩文化與孝道文化建設,要齊抓共管,常抓不懈。只有實現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有機結合,相互銜接、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才能形成合力。家庭在關注子女學習成績的同時要更加注重他們的人文道德素質教育,學校要用體現校本特色和孝道文化的校園文化活動激勵大學生自覺接受優秀傳統文化熏陶,社會要搭建有效平臺宣傳公民道德規范,各類媒體應當理直氣壯的宣傳以孝敬父母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報恩形成主流的輿論共識,多管齊下,多措并舉,不斷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真正讓感恩文化的和煦溫馨之風吹遍校園的每個角落。

本文作者:劉三寶郭剛奇工作單位:華中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