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價值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3 06:42:01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憲法價值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憲法的刑事訴訟價值論文
摘要:憲法與刑事訴訟法具有極為緊密的關系,除了傳統的“母法”與“子法”的關系外,憲法確立和彰顯的價值有利于制約刑事訴訟法肆意妄為,有利于保障人權。西方國家普遍重視在刑事訴訟法中體現憲法價值,建立刑事程序法治。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體現憲法價值與以往相比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在修憲背景下,刑事訴訟法在完善刑事程序法治、保障人權方面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關鍵詞:憲法刑事訴訟法關系體現
一、憲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概論
要研究憲法價值在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和承載,就必須研究憲法與刑事訴訟法二者之間的關系。在傳統法學理論看來,憲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是“母法”與“子法”的關系。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一個國家的其他法律都必須以該國的憲法為根據,不得與憲法相抵觸,刑事訴訟法自然也不例外。
但是,隨著理論的發展,人們開始在更深層次上認識憲法與刑事訴訟法二者之間的關系。刑事訴訟法具有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雙重功能,在具體實現過程中,懲罰犯罪與保障人權卻常常處于沖突狀態。懲罰犯罪帶有強烈的國家強制的色彩,而相對于強大的國家刑事司法機關,弱小的犯罪嫌疑人的權利更容易受到國家權力不當侵害的威脅。此時,憲法的價值就得以彰顯。憲法確認了公民的基本權利,以最高法的形式設置了在刑事訴訟中國家可以限制公民個人權利的底限,從而約束有關刑事訴訟的立法、執法和司法。只有在這樣的認識基礎上,人們才可能對憲法與刑事訴訟法二者之間的關系以及憲法價值在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和承載有深入的認識。
二、憲法價值在刑事訴訟法中的體現和承載:域外經驗
憲法概念思維實踐價值論文
內容提要:以憲法概念思維以發現問題和解決糾紛為取向,既是進行憲法學理論研究,也是實施憲法、解決憲法問題的客觀需要。憲法概念就是憲法規范。憲法思維就是法官在憲法規范與憲法事實之間的規范涵攝過程,其目的是在憲法糾紛和疑難案件中確立價值,發現規范,在個案中實現正義,因而憲法思維也是一個新規范的證立過程。以憲法概念思維,可以增進法律人對各種憲法規范屬性的認識,提高對憲法規范的詮釋和理解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發展憲法,進而通往溝通與理解之路。
關鍵詞:憲法概念,憲法思維,憲法規范,憲法事實,規范發現,憲法解釋
一、引言:誰思維?法律思維還是法學思維?
欲使憲法擺脫昔日人們心目中作為政治附庸與工具的那種形象,其途徑之一就是增進憲法的科學化,這就需要加強對憲法問題的憲法思維。憲法思維是一個以憲法概念為起點和工具,對特定憲法事實的判斷、推理和論證過程,其目在于對憲法事實形成一個新的陳述。在形式邏輯上,這一新陳述既可以是全稱判斷,也可以是一個假言判斷;既可以是肯定判斷,也可以是否定判斷。在司法實踐上,這一新陳述就是一個新規范。
那么,憲法思維和憲法學思維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嗎?這須探究法律思維與法學思維之間的關系??茖W研究的目的是發現一個過去不為人知的事實,或者更正人們原來對某一事實的錯誤認識,并用文字形式將這一事實描述出來。這也是科學之所以被稱為描述性而非規范性學科的由來。所謂描述性,指的是對事實的客觀陳述,亦可稱為事實陳述,不涉及價值判斷。所謂規范性,指具有評價性,評價需要標準,標準帶有規范性質,涉及價值判斷,可稱為規范陳述?!白匀豢茖W、經驗性的社會科學以及經驗性的語言通常被理解為描寫性(描述性)科學,而諸如法律或者倫理則被稱為規范性科學?!盵1]當然,從嚴格意義上而言,科學并非總是能夠做到價值無涉。世界觀、自然觀、生活態度、科學目的等均作用于科學發現過程,這使得即使是科學研究,也總是在一定價值指導下進行的活動。作為規范性科學的法律研究,法律思維無非是以法律概念為工具對一個法律事實進行判斷、推理和論證過程,其目的和結果是發現一個規范。廣義上的法律思維主體是法律人,包括立法者、律師、法官、檢察官在內的法律實踐者,狹義上的法律人僅指法官。如果將法學視為一門科學,則法學就具有科學的一般屬性,這就是發現。只是法學思維主體是法學家,而不是法律實踐工作者,法學研究的目的是發現法律問題,而非法律規范。由于法學研究不僅是對司法實踐中各種方法的評說,法律問題的發現還對實踐具有指導價值,蘊涵著通過立法或者司法程序創設新規范的可能性。這使得法律思維和法學思維無法在真正意義上區別開來,也是為什么英美法學傳統并不甚區別“法律方法”和“法學方法”的原因。
一本美國作者所著的《法律研究過程》(TheProcessofLegalResearch),也被翻譯為《法律研究方法》,[2]翻開來,通篇所講的是“什么是首要法源?”(primaryauthority)“什么是次要法源?”(secondarysources)及法律語言、法律術語、怎樣使用法律詞典、為什么要研究判例?程序規則是什么?法律道德如何等。臺灣學者所著的《法學方法論與德沃金》,名為“法學方法論”,其全部內容是對充滿法官中心的法律、法律類推、類推適用、解釋方法等的評說。[3]這樣的內容曾經引起我的困惑。我就想,這是誰的方法?這不是法律家包括律師、法官和檢察官所關心的事嗎?作為學者或者法學研究難道與作為純粹實踐意義上的法律家的工作沒有區別嗎?翻開歐陸法學家的著作,可以看到,歐陸法學家在充分認識到法學方法與法律方法、法學研究和法律研究之間的密切聯系和差異的前提下,在撰文過程中通常將兩者等同起來使用。例如,德國法理學家魏德士在談到法律方法問題時就認為,關于法律方法并非只涉及到甚至也不是主要涉及到“法學”。在權力分立的國家,方法問題的主要對象還是法院。首先的問題是怎樣和應該怎樣在實踐中適用法律規范。這是因為,法學除了教育的功能外還有一個任務,即立法中支持立法者、在法律適用包括法官造法中時支持法院。它也支持著方法規則的發展以及對方法規則適用的批評。并說道:“在這個意義上,真正在實踐中使用的、司法與行政的法律方法就是法學理論、法學研究和法學批判的重要對象?!盵4]因此,從方法思考的主要目的看來,這里涉及的不是“法學方法論”,而是真正相互競爭的法律實踐的方法。正因為此,司法實踐中法官所適用的包括程序在內的各種規則、解釋方法就既是法律實踐中的方法論,也構成法學研究的對象,在實踐和學術研究的雙重意義上被既作為一種工具,也作為一種術語使用著。只是在此需要注意這一問題,既然實踐意義上的法律方法被法學家作為對象研究著,在此意義上兩者合一,那也需要充分注意到兩者之間的區別。這就是,法律方法除服務于實踐中的規范發現之外,作為研究對象,它還是學者對法院裁決使用方法的說明與批判,或者批評性討論。[5]也就是說,作為實踐工具的法律方法和以此為研究對象的法學方法并無實質區別。同時,在區分法律方法和法學方法的過程中也可以識別出判例法和大陸法兩種法學傳統的差異,及兩大法系分別注重法學家和法官對法律解釋和法律形成影響的特征。此外,英美法研究傳統一直注重服從實踐中問題的需要,無論是分析、研究,還是推理和判斷都帶有很強的實踐指向性,少有大陸法傳統那樣的純粹學理意義上的抽象與思辨。這或許是現實主義和經驗主義對英美法傳統影響的結果,也是現實主義和經驗主義在英美法傳統中的體現。此處便不難理解霍姆斯那一著名的“普通法的生命是經驗而不是邏輯”的法律論斷所體現的深厚的思想淵源和判例法基礎,也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理性傳統,即英美理性傳統更多的是一種實踐理性、經驗理性和個案理性,大陸理性傳統則更多的是一種抽象理性和普遍理性。
行政法的價值特點分析論文
一、行政法價值的前提—價值與法的價值馬克思曾提出:“‘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事物的關系中產生的”,①是“人們所利用的并表現了對人的需要的關系的物的屬性?!雹隈R思關于價值概念基本含義的論述,對法的價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隨著價值論研究的深人,又提出了新的觀點,認為“價值是客體對于主體意義。包括客體對于主體需要的滿足和主體關于客體的絕對超越指向兩個方面。峋據此,價值的主體是人,或人之延伸與結合—社會,而不是物。最基本而最終意義的價值主體只能是人。“凡是談論價值,從根本上說都應當是相對人而言的,價值為人而產生,為人而存在,人是一切價值的主體。”①價值的客體主要是物,這里的物并非物理學意義上的物,而是哲學意義上的物,是指人主觀世界以外的客觀實在。它可能是物質形態的,也可能是意識形態的。作為物質形態的物自不必多言,作為意識形態的物則包含著道德規范、宗教規范、法律規范、政治策略、社團規章、組織紀律等。⑤
價值的前提是人的需要,沒有人的需要,價值就不可能得以體現,就沒有價值問題。而人的需要是多層次多方面的。
價值的內容為“對于人的意義”,即一是客體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二是人在處理客體與人的關系時關于客體的絕對超越指向。作為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的價值,是最直觀的價值表現。表現著外在物與人的關系的應然狀況,包含著人的希望與理想的成分。所謂絕對超越指向,是指價值在主體處理主客體關系時對于主體始終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指導和目標意義?!敖^對”一是指價值與主客體關系始終同在,在時間上是絕對的;二是指價值對于主體具有不可用其他替代的性質,在性質上是絕對的?!俺健蓖瑯影瑑蓚€方面,一是指價值作為永遠的追求,總是超越于主體的能力;二是指價值總是高于現實的,是主體的理想。作為絕對超越的指向,價值對于人類的行為和思想具有根本的指導意義,甚至是人的精神企求與信仰。
價值在滿足人的需要的同時,作為一種絕對超越的指向,包含著人類的要求與愿望。它屬于人的理想的范疇,是人的思想與行為的目標,在指導人類的同時,又評價著人類所關注的外在物與自己之間的關系,以及人類的相關思想與行為?!皟r值是人類維持生存與走向完善的雙重需要?!?/p>
法律作為主體之外的物,之于主體同樣具有價值,即法的價值,它是以法與人的關系作為基礎的。法對于人所具有的意義,是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也是人關于法的絕對超越指向。
筆者認為,法的價值的內容是極其豐富的,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概念,但它必定有一些最基本的價值。因為法的價值是法之于主體的意義,是主體關于法的絕對超越指向(見前述),那么,法于不同的主體,就應有不同的基本的價值。首先法之于個人,其基本價值無外乎為自由、平等、生命、安全、財產;法之予社會,即法的社會價值,最基本應為:和平、秩序、文明、正義、發展、效率。
剖析勞動價值論與現行分配的關系論文
論文關鍵詞:勞動價值論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
論文摘要:《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計劃的建議》明確指出: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深化時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認識”;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健全勞動,資本、技術和管理等生產要紊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本文首先概括了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其次分析了勞動價值論與按勞分配為主體的關系;接著指出了勞動價值論與按生產要紊分配并不矛質,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
馬克思對勞動價值論的論述主要包括以下內容:商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種屬性,這是商品的二因素。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產商品的勞動的二重性決定的。勞動的二重性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有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兩種屬性,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由于勞動創造價值,所以商品價值的大小取決于勞動量的多少,而勞動量只能用勞動時間來衡量,同時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的長短與當時的生產條件和勞動熟練程度密不可分,因此,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了商品價值量的大小。其中心思想是活勞動決定、創造價值,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
二、勞動價值論與我國現行分配制度中的按勞分配為主體
馬克思正是以勞動價值論為出發點來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不合理性,得出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分配方式的科學結論的。根據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工人的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源泉,因此工人應成為價值的享用者,但在資本主義社會,資本家卻無償占有了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因此資本主義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無產階級應推翻其統治。根據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我們可以看出,人類社會的最終結果應該是價值的創造者成為價值的享用者,剩余產品最終滿足它的創造者的需要,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社會主義制度為價值創造與價值分配的統一奠定了制度基礎。生產決定分配,“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同樣,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范圍內,要對個人消費品實行按勞分配原則。所謂按勞分配(亦稱按勞取酬)是指按照每個勞動者向社會所提供的勞動量來分配勞動收入的收入分配制度。在社會主義社會實行按勞分配制度是由社會主義社會的客觀經濟條件決定的,具有客觀必然性。
憲政問題研究系列論文
立憲政府的理論和實踐被認為是西方世界所取得的最大的政治成就。這一成就既不是一個世紀也不是一個民族所造就的[1]。這意味著,憲政決不是某一國家、某一民族的權宜之計,更不是某個天才人物的偶然所得。實際上,在整個20世紀,憲政已成為世界之大趨勢,時代之主潮流,它是現代國家政治的常規形態。極少數國家雖未建立真正的憲政制度,卻也采取了憲政的形式以掩蓋其反憲政的實質。這一事實進一步說明,憲政具有普適性價值,有其存在的合理根據,或者說,它必定可以為人們提供解決特定問題的穩定方式和制度性措施,能滿足人們某種普遍的、一般的、恒定的需要。憲政存在的根據,在于它所要解決的問題的普遍性。憲政所要解決的問題,揭示了它所要達成的價值目標?!坝辛苏鎲栴}才有真學問”[2],把握憲政所要解決的問題,是認識和理解憲政的前提。
憲政到底要解決什么問題呢?筆者認為,憲政所要解決的問題可由對下面兩個問題的回答予以揭示,一是“憲政是干什么用的?”二是“怎樣實現憲政的功能?”前一個問題是價值問題,后一個問題是事實問題。關于第一個問題,卡爾·J·弗里德里希認為,憲法和憲政的本質,“可以通過提出這樣的問題而被揭示:憲法的政治功能是什么?因為其功用旨在達成的政治目標。在這其中,核心的目標是保護身為政治人的政治社會中的每個成員,保護他們享有真正的自治。憲法旨在維護具有尊嚴和價值的自我(Self)”,“憲法的功能也可以被闡釋為規定和維護人權的”[3]。斯蒂芬·L·埃爾金也認為,“古典的憲政思想傳統上關注于最大限度地‘保護社會成員彼此不受侵害……同時將政府侵害其公民的機會降至最小程度’。它的目標就是‘避免暴政’”[4]。弗里德里希和埃爾金分別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揭示了憲政的核心價值:保障人權。這是對憲政第一個問題的回答。我國學者一般把立憲主義或憲政的價值概括為兩個方面,即對政府權力的限制和對公民權利的保障。但筆者認為,對權力的限制和對權利的保障在價值意義上并不處于同一層次,對權力的限制具有手段或者工具的意義,應當屬于下文要談到的第二個問題,而對權利的保障是憲政的首要的和終極的價值[5]。憲政所保障的自由與權利,只有相對于具體的、獨立的公民個體才有真正的意義。憲政是一個極具人文氣息的概念,它在本質上應當是一種個人主義,它針對每一個生命個體,并力求使每一個個體都獲得同等的、最低限度的制度保障。人權保障價值是憲政自身的合法性根據。價值認同是實行憲政的前提。憲政之所以成為現代國家政治的基本形態,就是因為憲政的人權價值具有普適性并已經獲得普遍的價值認同。關于第二個問題,它實際上意味著,為保障人權而建構的憲政制度及其規范體系,它主要以規則和程序為其表現形式。作為一種實證的制度設計,它是要解決“如何實現人權的保障”或者“怎樣保障人權”的問題,前述對權力的限制僅是人權保障的方式之一。實質上,第二個問題的解決可被看作是為保障人權而采行的技術手段。如前述,對人權保障的價值,已獲得世界各國的普遍認同,并已成為絕大多數國家憲政的核心理念。然而,對于如何保障人權的問題,雖然在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上已達成了認識上的一致,但實踐中存在很大而且注定是不可消除的差異。一些在西方國家已經驗證有效的人權保障策略在其他一些國家未獲普遍認同,而一些東方國家根據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和實際情況建立起來的行之有效的人權保障制度也多為西方國家所責難。實際上,以何種方式、手段、制度來保障人權,從來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即使最早建立憲政的英國、美國和法國在這方面至今也存在很大的差異。因此,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憲政的選擇,首先而且關鍵是價值認同,其次才是根據各自的傳統與國情構建一套制度措施來保證這一價值的實現,即以規則和程序的形式“約束成員的行為,成為一種生活規范”[6]。
然而,在中國,憲政之路一開始就偏離了方向。1898年,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先進分子掀起的戊戌維新運動,拉開了憲政運動的序幕。時至今日,雖然我們“有理由相信已經站在憲政的路口”[7],但畢竟“中國還沒有實現憲政”,憲政仍然僅僅“是中國為其完全實現而為之奮斗的目標和理想”[8]。憲政在中國一開始就是被作為一種富國強兵的工具選擇,而不是被作為一種保障人權的價值認同。迄戊戌維新至今的整個中國憲政運動史,都以求富求強為基本動力,“近代中國的志士仁人主要是把憲政作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器’,堅持一種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工具主義的憲政價值觀”[9]。而在實踐中,也未形成有效的規則和程序對社會生活進行真正有意義的規制。憲政基本上停留在作為規范表現形式的憲法上,憲法本身更多的是被用作一種政治策略,而不是一種實質意義上的法律。對憲政的工具化理解和接受,在亞洲國家中具有普遍性。正如有學者指出的,“亞洲國家在面臨殖民統治,或在國際關系中處于不利地位時,人們把西方強大的原因簡單地歸結于立憲主義,歸結于它們有統一的憲法,認為只要制定了憲法,并以憲法精神制約社會生活,那么國家的強大就有了保證。因而,忽視了對立憲主義的價值判斷,簡單地從救國手段的意義上理解立憲主義,移植立憲主義,其結果必然導致立憲主義的工具化與社會危機”[10]。實行憲政的第一步是價值認同,其次才是實現這種價值的制度構建。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從來不曾有過保障人權的觀念,憲政運動雖歷時百余年,卻至今仍未將人權保障確立為憲政的核心價值和指導思想,因此,中國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憲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1](美)卡爾·J·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周勇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前言。
[2]這是卞悟先生一篇評論文章的題目,其內容與本文主旨并無關聯。見《讀書》,1998年第6期。
[3](美)卡爾·J·弗里德里希:《超驗正義:憲政的宗教之維》,周勇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7年版,第14-15頁。
小議實現行政法治須進行行政自由裁量權的控制
摘要:本論文主要闡述了行政自由裁量權是行政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行政權力中最顯著、最獨特的一部分,它是行政主體提高行政效率之必需的權力,其可以使行政主體審時度勢、靈活機動地處理行政法律關系??梢姡诂F代行政法中,行政自由裁量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實現行政法治,又必須對行政自由載量權加以一定的控制。因此,行政自由裁量權不僅是各國行政法學研究的重要理論問題,而且也是行政主體在管理社會公共事務中必須解決的一個實際問題。探討如何適當地、合理地運用行政自由裁量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自由裁量權;行使規則;必要性;濫用;控制
Summary:Heretotranslatewordsintothispapermainlyonadministrativediscretionisanimportantpartoftheexecutivepowerandauthorityamongthebestandmostunique,itistheprincipalimprovetheefficiencyofthenecessarypower,itcanmaketheprincipaladjustingandflexibleprocess.administrativelaw。Themodernadministrativelawandadministrativediscretionisessentialtoachieve.however,therule,therighttofreedomofcontrol.therefore,theadministrativediscretionisnotonlynationalexecutiveoftheimportanttheoreticalquestion,andadministrativebodyinthemanagementofsocialandpublicaffairsmustsolvepracticalproblems.toexplorehowtoaproperandrationaluseofadministrativediscretionpossessimportantactualsignificance。
第一節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含義
一、行政自由裁量權的含義
各國學者對于行政自由裁量權有著不同的理解與闡釋?,F被大多學者接受的觀點認為行政自由裁量權是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對某一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或實施要求沒有明確的規定,或雖有明確規定,但留有一定自由行使職權的幅度,由行政主體依照立法目的和公正合理的原則,結合具體情形自行判斷并做出處理的權力,是行政主體的一種自行決定權,即對行為的方式、范圍、種類、幅度等的選擇權。
憲法學與經濟學理論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憲法是法治的基石,市場體制的孕育成長需要憲政制度的協調配合。將視野局限于政治憲法、過于注重定性分析的傳統憲法學理論顯然不能適應經濟建設與憲政建設同步發展的要求。在西方學術界,正式將經濟學和法學結合起來研究的努力,始于本世紀20年代的制度經濟學;到70年代美國法學家波斯納吸收經濟學家科斯等人的成果,創立了法律經濟學;從憲法的角度研究經濟發展,把經濟學與憲法學聯系起來研究,則始于以美國經濟學家布坎南為代表的公共選擇學派?;仡檻椃▽W與經濟學理論交融的歷史,有助于憲法學關注經濟憲法,借鑒經濟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憲法問題,實況憲法學研究領域的拓展與研究方法的更新,走向經濟憲法學。
關鍵詞:憲法學,經濟憲法,經濟學
經濟學關注政治、法律問題,法學注重相關經濟因素,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學術傳統。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緊密關聯,學科理論高度綜合化的條件下,總結法學、憲法學與經濟學理論交融的歷史過程,對于更新憲法學理論與方法,實現經濟憲法學理論創新,是很有意義的。
一、法學與經濟學交匯中的憲法理論
把政治、法律和經濟聯系起來思考的最初嘗試,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和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管仲、墨翟等古代先哲。到了近代,亞當。斯密率先結合政治和法律制度分析經濟發展,從而開創了古典政治經濟學[1]。美國實用主義法學家霍爾姆斯大法官在19世紀末曾預言:未來的法律屬于研究統計學和經濟學的人們[2]。這些早期探索已經昭示著法學、憲法學與經濟學交融的前景。
在法學與經濟學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經濟學家在研究領域的拓展和研究方法的更新方面充當了理論先導。法學家則提供陣地扮演了組織者的角色,并將兩個學科的結合引向系統化。
小議訴權理論研究的現代與傳統比較分析
摘要:在傳統訴權理論影響下依據私法一元論、訴訟法一元論以及平行二元論建立的民事訴訟法學理論,自身都有著許多缺陷和不足,傳統訴權理論以“因何可以提起訴訟”這一命題為出發點,力圖根據訴權的來源及性質說明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的關系?,F代訴權理論產生后,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推動了訴權理論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訴權現代訴權公法訴權
民事訴權理論的復雜性使其成為被視為民事訴訟理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多年來,人們給訴權下過多種多樣的定義,從而形成諸多訴權學說,比如,私法訴權說;公法訴權說(抽象訴權說、具體訴權說、本案判決請求權說和司法行為請求權說);憲法訴權說;多元訴權說(三元訴權說和二元訴權說)等。
一、國內民事訴權理論研究綜述
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對訴權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前蘇聯的訴權理論而展開探索的。實際上,前蘇聯的二元訴權學說統治了新中國整整50年的時間。這么久的時間以來,我國學者對訴權學說也進行著獨立的研究,最后在前蘇聯二元訴權說的基礎上,形成了內容稍有差異的二元訴權說。顧培東教授于1983年在《西北政法學院學報》(創刊號)中發表的《訴權辨析》一文,首次明確對訴權二分說提出了異議,對中國訴權理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主張“訴權是一項程序性權利,不包含實體意義上的權利,但同實體權利又有必然聯系”;同樣針對二元訴權說的一些缺陷,江偉教授在與單國軍合著的論文《關于訴權的若干問題的研究》以及與陳剛、邵明合著的《民事訴權研究》一書中提出了新二元訴權說,主張程序意義上的訴權是當事人請求法院開始訴訟程序的權利,實體意義上的訴權是當事人請求法院通過審判強制實現其權益的權利;左衛明教授等著《訴訟權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訴訟權,并對訴權與訴訟權的區別進行了闡述;李龍教授的論文《民事訴權論綱》則認為“訴權是當事人因民事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議或者處于不正常的狀態,從而請求法院予以裁判解決的權利”??傮w來說我國對訴權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者還是比較多的,也形成了一些獨自的見解,從傳統訴權理論到現代訴權理論,訴權理論的發展經歷了種種波折,每一次都會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二、傳統訴權理論研究
訴權理論的現代與傳統的對比探索
摘要在傳統訴權理論影響下依據私法一元論、訴訟法一元論以及平行二元論建立的民事訴訟法學理論,自身都有著許多缺陷和不足,傳統訴權理論以“因何可以提起訴訟”這一命題為出發點,力圖根據訴權的來源及性質說明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的關系。現代訴權理論產生后,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推動了訴權理論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訴權現代訴權公法訴權
民事訴權理論的復雜性使其成為被視為民事訴訟理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多年來,人們給訴權下過多種多樣的定義,從而形成諸多訴權學說,比如,私法訴權說;公法訴權說(抽象訴權說、具體訴權說、本案判決請求權說和司法行為請求權說);憲法訴權說;多元訴權說(三元訴權說和二元訴權說)等。
一、國內民事訴權理論研究綜述
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對訴權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前蘇聯的訴權理論而展開探索的。實際上,前蘇聯的二元訴權學說統治了新中國整整50年的時間。這么久的時間以來,我國學者對訴權學說也進行著獨立的研究,最后在前蘇聯二元訴權說的基礎上,形成了內容稍有差異的二元訴權說。顧培東教授于1983年在《西北政法學院學報》(創刊號)中發表的《訴權辨析》一文,首次明確對訴權二分說提出了異議,對中國訴權理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主張“訴權是一項程序性權利,不包含實體意義上的權利,但同實體權利又有必然聯系”;同樣針對二元訴權說的一些缺陷,江偉教授在與單國軍合著的論文《關于訴權的若干問題的研究》以及與陳剛、邵明合著的《民事訴權研究》一書中提出了新二元訴權說,主張程序意義上的訴權是當事人請求法院開始訴訟程序的權利,實體意義上的訴權是當事人請求法院通過審判強制實現其權益的權利;左衛明教授等著《訴訟權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訴訟權,并對訴權與訴訟權的區別進行了闡述;李龍教授的論文《民事訴權論綱》則認為“訴權是當事人因民事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議或者處于不正常的狀態,從而請求法院予以裁判解決的權利”??傮w來說我國對訴權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者還是比較多的,也形成了一些獨自的見解,從傳統訴權理論到現代訴權理論,訴權理論的發展經歷了種種波折,每一次都會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二、傳統訴權理論研究
淺談傳統訴權與現代訴權論文
摘要在傳統訴權理論影響下依據私法一元論、訴訟法一元論以及平行二元論建立的民事訴訟法學理論,自身都有著許多缺陷和不足,傳統訴權理論以“因何可以提起訴訟”這一命題為出發點,力圖根據訴權的來源及性質說明民事實體法和民事訴訟法的關系?,F代訴權理論產生后,帶來了許多新的變化,推動了訴權理論的發展。
關鍵詞傳統訴權現代訴權公法訴權
民事訴權理論的復雜性使其成為被視為民事訴訟理論中的“哥德巴赫猜想”。多年來,人們給訴權下過多種多樣的定義,從而形成諸多訴權學說,比如,私法訴權說;公法訴權說(抽象訴權說、具體訴權說、本案判決請求權說和司法行為請求權說);憲法訴權說;多元訴權說(三元訴權說和二元訴權說)等。
一、國內民事訴權理論研究綜述
我國民事訴訟法學界對訴權的研究起步較晚,而且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前蘇聯的訴權理論而展開探索的。實際上,前蘇聯的二元訴權學說統治了新中國整整50年的時間。這么久的時間以來,我國學者對訴權學說也進行著獨立的研究,最后在前蘇聯二元訴權說的基礎上,形成了內容稍有差異的二元訴權說。顧培東教授于1983年在《西北政法學院學報》(創刊號)中發表的《訴權辨析》一文,首次明確對訴權二分說提出了異議,對中國訴權理論的研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其主張“訴權是一項程序性權利,不包含實體意義上的權利,但同實體權利又有必然聯系”;同樣針對二元訴權說的一些缺陷,江偉教授在與單國軍合著的論文《關于訴權的若干問題的研究》以及與陳剛、邵明合著的《民事訴權研究》一書中提出了新二元訴權說,主張程序意義上的訴權是當事人請求法院開始訴訟程序的權利,實體意義上的訴權是當事人請求法院通過審判強制實現其權益的權利;左衛明教授等著《訴訟權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訴訟權,并對訴權與訴訟權的區別進行了闡述;李龍教授的論文《民事訴權論綱》則認為“訴權是當事人因民事實體權利義務關系發生爭議或者處于不正常的狀態,從而請求法院予以裁判解決的權利”??傮w來說我國對訴權理論進行研究的學者還是比較多的,也形成了一些獨自的見解,從傳統訴權理論到現代訴權理論,訴權理論的發展經歷了種種波折,每一次都會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
二、傳統訴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