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退出探索
時間:2022-05-14 03:17:00
導語:信貸退出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退出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授信退出能收到優化信貸資源配置、客戶結構和收益結構的良效;另一方面,授信退出中的片面做法也誘發了經濟金融運行中深層次問題的集中暴露。
一、實施主動性信貸退出必須把握的時機
信貸退出的最佳時機是退出成本最低、收益最大的時期。確定最佳的信貸退出時機沒有統一、固定的方法,必須因地制宜,因企施策,一事一議。
1.準確把握行業經濟周期,適時進行信貸退出。按照經濟周期的影響程度,行業一般可分為三大類。即:受經濟周期的影響程度小、抗衰退能力強、其預期贏利高于其他行業平均水平的“成長性”行業;發展狀況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小、一般保持勻速發展的“保持性”行業;受經濟周期的影響大、與經濟周期同方向或反方向變化的“周期性”行業。在搞清楚企業所處的行業特征之后,應根據自身信貸結構、風險承受能力,決定信貸退出的具體策略。對于成長性行業,可以大力營銷,積極進入,提高行業貸款增長率;對于保持性行業,可以適度進入。但應注意選擇客戶,合理控制融資總量;對周期性行業,要依據經濟周期的節奏,控制總量、調整結構,在選擇龍頭企業和優勢企業進行支持的同時保證信貸適時退出。
2.準確把握產業結構規律,適時進行信貸退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實質是各種生產要素在產業間重新配置的過程,信貸資金作為資源要素之一,產業結構演進規律無疑是確定最佳信貸退出時期的重要依據。在進行信貸退出時機選擇時,對于受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應作為信貸退出的首選目標,其次是將行業競爭力弱、替代品眾多等特點的企業作為信貸退出的重點客戶,也可依據行業標準指標,來判斷企業在所屬行業中的地位,如果企業指標與行業標準值有較大偏離,則說明企業的財務管理或生產經營存在一定問題,銀行應實施信貸退出。
3.準確把握企業生命周期,適時進行信貸退出。銀行信貸資金退出的最佳時機應是企業成熟期和衰退期的拐點。從基層農行近年的實踐看,信貸退出往往選擇在企業銷售利潤率、應收賬款周轉率、資產負債率、凈資金流量等財務指標日益惡化的衰退階段。這一時期實施信貸退出潛在風險已顯性化,上下容易達成共識,但企業資金流不充裕。也不容易從其他渠道獲得融資,信貸退出只能采取再融資、置換、重組等被動的退出措施,信貸退出成本加大,信貸資產風險加劇。企業成熟期為現金流量和信貸風險變化的拐點,在成熟期進行信貸退出,銀行可以通過現金清收、貸款出售、資產證券化等方式主動退出貸款,這一時期財務指標亮麗,容易從多種渠道獲得融資,信貸風險可控。但在成熟期實施信貸退出上下很難達成共識,因為企業由成熟期蛻變到衰退期之前存在不同的發展方向,退出決策要難于增加融資的決策。因此,應準確把握企業所處行業和企業自身的生命周期。對于“朝陽產業”的企業,應在其由成熟期蛻變到衰退期之前有計劃、有步驟地通過多種途徑實施信貸退出;對于“夕陽產業”的企業,無論企業處在生命周期的什么階段,都應高度關注,適時部分或全部退出。
4.準確把握產品生命周期。適時進行信貸退出。對于處于生命期上升的企業,如果其產品處于從開發產品的設想到產品制造成功的時期(投入期),銀行信貸資金應適度支持企業產品創新;如果其產品處于銷售和利潤快速增長的時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的階段),銀行在判斷市場前景的基礎上,應對發展前景較大的企業積極給以信貸支持。如果其產品處于市場成長趨勢減緩或飽和,企業為保產品地位需投入大量的營銷費用的時期(成熟期的后段),銀行信貸資金應適時退出;如果其產品處于產品銷量顯著衰退、利潤大幅滑落的時期(衰退期),銀行信貸資金應果斷推出。對于處于生命周期下降通道的企業,即使企業財務指標尚可,無論其產品生命周期處于什么階段,銀行的總體策略也應逐步退出。
5.準確把握綠色信貸政策,適時進行信貸退出。發展綠色信貸既是銀行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銀行降低和防范自身風險的有效途徑,因為一旦企業受到環保部門查處施以重罰甚至關停,銀行貸款可能出現風險和損失。因此,首先要密切關注國家綠色產業信貸政策,根據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對現有信貸項目的分布、風險狀況、發展趨勢等進行分類和分析,對不符合條件的堅決退出。其次要加強與各級環保部門的溝通,實現信息共享,及時準確地判斷產業或企業的環境風險,從而指導及時實施信貸退出,實現信貸結構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雙贏。
二、實施主動性信貸退出必須建立的機制
社會生產各部門是一個復雜的經濟運行統一體,一個行業或企業的信貸退出,往往影響其他諸多行業或企業的生產和經營。因此,實施信貸退出要有配套的機制做保證,做到退而有度、退而有序,在進退間優化信貸和產業結構。
1.建立行業信貸退出機制。行業是由眾多具有共同特征的企業組成的企業群體。行業的興衰決定了行業內部各企業的生存條件和發展狀況。進而影響到與該行業相關的銀行信貸資金的安全。首先,行業信貸退出必須無條件服從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的大局,無條件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并配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的具體實施。對列入國家禁止投產的基本建設項目以及明令淘汰的落后產品和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資源、能源耗費大、污染環境的加工項目,應禁止對其發放新的貸款,對于存量貸款要切實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整體地從這類產業中退出。其次,正確分析并準確界定某一特定行業所處的周期階段,制訂出與行業及經濟周期相適應的行業信貸準入、控制、退出的標準,推進行業限額管理,控制住行業的信貸總量,優化信貸結構,有效防范由于經濟波動引發的信貸風險。同時,要加強行業風險監測,建立有效的行業信貸退出預警機制。
2.建立區域信貸退出機制。區域信貸退出是根據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潛力、金融信用、信貸資產風險狀況等相關指標綜合分析判斷,通過授信杠桿和退出載體企業實現部分或全部信貸資源區域退出。區域信貸退出可從兩個方面進行。一是從區域信貸資產質量入手。分析存量信貸資產中不良資產的區域占比。結合區域內地方政府的誠信度和對銀行信貸的干預程度,確定轄內信貸的高風險區域。信貸退出先從高風險區域的不良貸款企業逐步過渡到次優企業,同時輔之上收區域信貸審批權限,區域機構降格、撤并和區域信貸品種停牌等措施,逐步壓縮信貸需求,逐步實現從高風險區域的信貸退出。二是從區域信貸效益入手,分析存量信貸資產的效益狀況,哪里的信貸資產收息率低、綜合收益水平差,就從哪個區域開始實施退出。在具體的操作過程中,可將信貸市場劃分為進入區域、限制區域和退出區域三類,對“進入區域”實行傾斜式的信貸資源配置,對“限制區域”實行差別式的信貸資源配置,對“退出區域”實施凍結式的信貸資源配置。
3.建立信貸產品退出機制。首先,依托本行的風險評級預警系統,定期或不定期地對所有信貸產品的風險狀況做出評估,并根據評估結論確定擬退出的信貸產品,進而對信貸產品進行結構性調整,從而達到信貸退出的目的。其次,將貿易融資產品作為信貸產品結構調整的有效手段,把風險相對較高、難以跟蹤監控的存量短期流動資金貸款逐步轉換為具有真實貿易背景的貿易融資。尤其是產能過剩行業,對要求清戶的退出類客戶,如不能一次性現金清收退出,要加大貿易融資替換力度,實現逐步退出。第三,拓寬貸款的內涵,對于持有效購銷合同、具有真實貿易背景的企業,要充分發揮銀行承兌匯票、貼現等低風險信貸產品的功能優勢,促進一般流動資金貸款品種的逐步退出。要積極推進投資銀行業務與銀行信貸業務的有機結合,使投資銀行業務成為實施信貸產品推出的重要手段,要積極開發信貸資產證券化等新的信貸產品,置換高度集中于某些行業的貸款。促進流動資金貸款、項目貸款等信貸產品的逐步退出。
三、實施主動性信貸退出必須講究的策略
實施信貸退出涉及銀行經營的多個方面。退出成效直接影響自身較長一段時期的信貸工作乃至整個經營。如果實施信貸退出一律采取立即清戶收貸的方式,可能迫使部分企業逃廢銀行債務,造成得不償失的后果。因此,在立足“退”的前提下,必須講究策略。
1.加強信貸風險預警。將風險可能發生的有效信息超前提供給管理者和操作者,有利于把握最佳時機,增強退出的主動性。
2.落實信貸退出預案。要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在對轄內貸款逐戶進行分析、分類鑒定的基礎上,制定預見性退出目標和分步實施方案,確定全部退出、部分退出和預備退出的客戶名單。一戶一策,責任到人。
3.遵循梯次退出原則。一個企業往往有多筆貸款,你下筆不貸,他這筆就可能賴賬,造成壞賬。基層行應掌握客戶心理,對信貸退出事宜要嚴格保密,要在落實抵押擔保的前提下保持一定時期的收貸緩沖期,實行逐步退出。
4.加大產品替代力度。鑒于退出類客戶可通過辦理貿易融資業務逐步降低風險,且不影響所在行當期經營效益,應加大貿易融資業務對傳統流動資金貸款的替代力度。
- 上一篇:副書記在電網建設部署會講話
- 下一篇:區鄉安全生產工作考察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