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環境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29 06:19:00

導語:保護環境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保護環境發展論文

摘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除了要關注GDP的增長外,還要關注其他的發展指標,如環境,教育和文化等指標,文章著重談了環境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關鍵詞:環境問題人與自然

一、經濟發展中的環境問題

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舉世矚目,GDP呈現持續增長的趨勢,在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環境問題同樣不容樂觀。土地沙漠化,春季肆虐的沙塵暴,不僅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不利,也阻礙經濟的發展。沒有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的環境,人民的幸福生活無從談起,經濟的發展也失去了終極目標,反過來又阻礙了經濟的發展。“今年上半年,我國西南省份先后出現了大范圍的干旱。自然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數十億元人民幣。”“‘近兩年來,我國的環境問題嚴重’已經成為調查中受訪者的共識,這種說法的支持率達到94.8%。而選擇‘一般’和‘說不好’的占4.1%,“不太嚴重’的占1.1%。在梁從誡主編的《2005年環境綠皮書》中,記者看到了這樣一些統計數字:《人民日報》報道,山清水秀的四川省每年因酸雨造成的損失高達113億元;《光明日報》報道,汽車尾氣已成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源,到2025年前后,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居‘世界第一’;新華網消息,當前我國農產品產地正遭受從水體-土壤-生物-大氣的全方位立體污染;中新社電,中國90%的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有機和無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污染。從空氣、水源到土壤、糧食,我國的環境問題漸漸從‘局部潛在’走向‘全面爆發’。有網友評價我們現在的生活環境是,‘迷迷瞪瞪上山,稀里糊涂過河’。本次調查也印證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普遍關注和擔憂。調查中,公眾最擔心的是水污染,87.1%的人認為水污染對生活影響最大。接下來依次是空氣污染(85.6%)、生活及工業垃圾污染(73.0%)、食品污染(63.0%)、植被減少和荒漠化(57.2%)、噪聲污染(52.1%)等等。”

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教訓是極為慘痛的。嚴重的環境問題已經阻礙了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我們經濟增長出現了停滯不前的局面。現在的環境問題引起了各個方面的關注。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問題已經提到戰略高度。

二、經濟發展中如何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馬克思認為,自然反映人的本性。人的功利價值觀影響著自然界的發展,人的不合理的消費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關于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不丹的發展模式給我們以啟示。

2.1不丹模式給我們的啟示“所謂不丹模式就是注重物質和精神的平衡發展,將環境保護和傳統文化的保護置于經濟發展之上,衡量發展的標準是國民幸福總值(GrossNationalHappiness,GNH),而不是我們通常采用的GDP(國民經濟總值)。國民幸福總值最早由不丹國王旺楚克在1970年提出,他認為政府施政應該關注幸福,并應以實現幸福為目標。他提出,人生基本的問題是如何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之間保持平衡。在這種執政理念的指導下,不丹創造性地提出了由政府善治、經濟增長、文化發展和環境保護四級組成的國民幸福總值指標。追求GNH最大化是不丹政府至高無上的發展目標。實踐的結果是在人均GDP僅為700多美元的不丹,人民生活得很幸福。”不丹的發展模式就是環保優先的發展道路,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很好地發展環境,為了環境保護寧可犧牲旅游資源所提供的經濟價值,采取有限的旅游政策,對旅游人數進行有效的限制,從而使環境得到保護。這種模式顯示了強勁的后發優勢,“它一直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現在已經超過印度等其他國家,在南亞各國中是國民平均收入最高的國家。在世界銀行的排行榜中也大大超過了其他發展中國家成為第一位。”不丹人民在享受經濟發展帶來的恩惠的同時,沒有被物欲所迷惑,保持著平和與淡然的心境。

2.2經濟發展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的措施和諧社會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源于人。人的本性、價值觀影響著生態的發展。那么一個社會發展的首要前提就是自然界的不破壞,歸根到底就是持有怎樣的發展觀,如何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只注重物質增長的發展觀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已經為我們敲響了警鐘,而且這種發展觀的后發優勢已經日顯衰竭和不足,所以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及和諧社會的構建提醒我們要注重人的發展和環境的保護。2.2.1發展經濟的同時,發展教育事業,促使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發展觀左右著我們的發展,也影響著我們的發展速度。我們在和諧社會的構建中提出了四大文明,即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其中生態文明是最重要的文明,它既是四大文明的基礎,又是四大文明的最高境界。現在一個國家最大的安全不僅是有沒有高水平的軍事設施,生態的安全與否更是最大的安全。生態文明的最高境界就是達到我國古代文化中所強調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人不是大自然的主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源泉和基礎,我們應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科學發展觀中明確提出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我們和諧社會的構建中,同樣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

2.2.2要禁止人類無窮盡的貪婪欲望,節制自己的欲望,注重人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環境問題究其原因,是由于人的貪婪的欲望所致。我們為了自身的享樂去食用珍貴動物,導致某些動物的滅絕;我們大肆開發旅游資源,破壞了原來的生態平衡。這些都是人類片面追求物質財富,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問題所導致的惡果。在發達國家中,如美國和日本,由于嚴重的環境問題,高GDP的增長并沒有帶來相應幸福感的增加,這說明,人的幸福感不僅僅來源于物質財富的增加。人的幸福快樂不應該僅僅是建立在物質滿足的基礎之上,不能是簡單的拜金或者是物質的奴隸,還有物質以外的因素起著重要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影響人的幸福的不僅僅是物質財富的增長,還包括家庭幸福、良好的生存環境、工作環境和良好的人際關系等等多方面的因素。人的幸福應該是建立在更高的要求之上。與此相適應,國家的發展觀要想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不能簡單地把發展定位于財富的增長和經濟的發展,滿足物質生活需要,有豐富的物質財富,同時,也要有更高層次的發展要求,例如高尚豐富的社會生活,和諧優美的環境,豐富多彩的精神產品,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才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最終目標。公務員之家:

2.2.3為了經濟的增長和人民真正意義上的幸福生活,有必要降低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的速度,做到真正的可持續發展。不僅要關注眼前的利益,更要關注長遠的利益,避免發達國家在經濟高速發展之后,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解決環境問題,結果得不償失。所以要注重和諧發展,提高我國經濟發展的后發優勢,進而為更快的經濟增長作好鋪墊,使經濟增長能夠真正惠及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在和諧幸福的環境中盡享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幸福生活,而不是在惡劣的環境中痛苦地過著富裕的生活。因為人畢竟不同于動物,在進行物質享受的同時,精神文明的成果才是人們幸福的最終源泉。就象不丹模式所顯現的那樣,注重環境保護優于經濟的發展,結果不但沒有阻礙經濟的發展,相反,經濟發展呈現良好的態勢,GDP增長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注重環境的發展,我們可以借鑒不丹模式,把環境指標作為各項工作的首要指標,如考核干部,衡量一個地區的發展,都要把環境指標放在首位,而且是必不可少的指標。

所以,在我國的經濟建設中,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構建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和諧社會,雖然任重道遠,但是只要有正確的發展觀作為指導,必然會有光明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