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中人才需求培養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2 04:34:00

導語:新農村建設中人才需求培養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中人才需求培養研究論文

[摘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不僅僅需要政府的政策傾斜。政策只是外部因素,事物的發展究其根源是要依靠其內因的變化。農村的長久發展,必須有自身相應的人才儲備。由于過去我國對農村人才的培養形式過于單一,導致農村缺乏大量的銷售人才,經營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不是單一某一方面,因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多方面考慮問題,從農村內部來說農村應該通過自身內部培養人才挖掘現有的人力資源,農村人才匱乏的現狀需要國家從政策上給予大力支持,例如引導大學生走向農村,同時還需要高校定期開展人才培訓,提高農村的人才水平。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人才

我國歷來是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們國家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農村是支撐農業發展的主要力量。因此,農村的發展對于我國農業的重要性來說不言而喻。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使農村發展相對于城市來說一直比較落后,近年來我們黨為解決農村發展的問題,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決策,農村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良好的政策環境。然而作為新農村建設中的主力軍和內部因素—農民應當具備哪些素質,新農村建設需要哪些人才推動自身的發展都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新農村建設十六字方針的要求,建設一批素質的農村人才隊伍,對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來說具有基礎性和決定性的作用。

一、人才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意義

人才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在新農村建設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各地越來越重視人才培養,讓能人發揮示范引導和輻射帶動效應,開辟農民增收的新途徑。農業依靠科技,科技依靠人才。農業人才的規模水平、素質高低決定著農業的發展水平、農村的經濟狀況、農民的富裕程度。特別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代農業的關鍵時期,農業科技人才更是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近些年來,受政策、資金等多方面影響,農業技術人才的現狀卻不容樂觀,存在的問題較多。如何整合現有人才資源,充分挖掘人才潛力,調動人才積極性,培養合格農業人才,是當前亟待認真研究并致力解決的問題。

二、當前我國農民的素質現狀

由于城鄉二元經濟的差異,大量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直接導致農村體力勞動者缺乏,大量老人和兒童留守農村。這種情況下更不用提高素質的勞動力了。2007年7月中國農學會組織開展了“農民文化素質”專題調研活動,對分布在全國東、西、中部包括江蘇、浙江、安徽、山東等10個省市的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其調查數據顯示86.4%的受訪者文化水平不超過初中水平了,11.6%的受訪者文化程度僅為小學以下,目前在農村,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以上教育層次的農民較少,接受過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的只有15.4%,接受大專及以上教育的僅占2.4%。

另外根據中國科協對中國公眾科學素養的調查顯示,具備科學素養的農村居民只占0.4%,僅及我國城市居民比例3.1%的1/8,與農業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嚴重制約了新科技在農業領域中的推廣和應用。目前,發達國家農業生產科技貢獻率為70%~80%,農業科技轉化率達80%~85%,而我國農業生產科技貢獻率僅為30%,農業科技轉化率只有30%~40%。公務員之家

三、解決人才困境的方案

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發揮億萬農民建設新農村的主體作用”。根據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建立相應的人才隊伍,改善農村人才結構加強農村人才儲備,是我們走出農村人才缺乏困境的有效途徑。

首先,廣大農村應當提高自身發掘和培養人才的能力。農民對本地的情況比較了解,他們對于自身面臨的問題有切身的體會,發掘自身人才是農村走出人才困境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有效途徑。我國農村勞動力有5億余人農村富裕勞動力有2億多。面對如此巨大的人口數量應當提高農村自身發掘人才的能力,使他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揮模范和榜樣的作用。

其次,政府應當發揮的服務職能,將農村實用人才培養納入現代農業建設整體規劃中。根據農村實際情況,采取有效措施,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針對市場需求完善農民培訓體系,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場、多元化辦學的農民教育培訓體系,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培養新型農民。

第三,針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所缺乏的銷售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法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應與高校協商開展課程,組織定期培訓。提高農村人才的綜合素質,改善人才的培養結構,充分發揮教育資源的效益。更重要的是還可以培養大批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農村人才。公務員之家

第四,解決農村人才外流問題,農村人才匱乏不是先天的,由于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的格局,大量的農村人才外流是農村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解決這個問題一方面,應當賦予這些人才以責任感,例如:可以讓他們擔任農村的領導。另一方面,需要政策的大力傾斜保持對人才的引力。

第五,發展農村經濟,推動農村的工業化必須加快農村城市化建設發展。農村村辦經濟推動農村工業化的發展,推動勞動力就地轉移,整體解決農村精英外流的問題。由于我國農村人口眾多、人均占有農業資源量少,要從根本上提高農民收入水平,離不開工業化、城鎮化的不斷發展,這也就是說農村精英流出農業流向非農產業的趨勢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要求需要精英留在農村,因此推動農村工業化的道路將精英就地轉化是解決這一矛盾的有利措施。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能力慢慢減弱,。為此,各地區應大力促進農村工業向小城鎮集中,通過農村工業的發展來實現農村人口向小城鎮轉移。農村工業化的最明顯特征是農村中農村工業就業人數不斷上升,從事農業生產的人數不斷下降,農民收入由過去主要依靠農業經營轉向主要依靠農村工業,農村經濟逐步由農業主導型轉向工業主導型。發展農村工業化是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防止精英流失從而實現精英的就地轉移,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可靠的人力資源支撐的有利措施和保障。

參考文獻:

[1]賈昕昕.新農村建設中的智力支持問題[J].新疆農墾經濟,2009,(7).

[2]王穎,張繼良.農村人才培養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國農機化,2009,(3).

[3]王松國.淺論新農村建設中實用人才隊伍的建設[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