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及審美價值

時間:2022-03-25 03:46:31

導語: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及審美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及審美價值

摘要: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從誕生以來,憑借其底蘊深厚的詩詞韻味和獨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曲調受到很多音樂愛好者的青睞。也正是因為其自身的文化內涵,從而對古詩詞作品的演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文化藝術交流日益繁榮的今天,怎樣傳承民族的文化,讓更多人通過音樂的形式理解并熱愛中國文化的氣韻與意境,體會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魅力,是一件值得我們研究的事情。

關鍵詞:國學文化傳承;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分析;審美價值

一、引言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中國詩詞的產生可以追溯到沒有文字的遠古時代。公元前6世紀《詩經》編訂成書,四言為主,重章疊句,彰顯出我國以抒情為主的民族文學特色。《詩經》以后有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現代詩。中華民族流傳下來的這些古老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時間越久就越珍貴。今天當我們重溫經典,依舊可以感受到我們的先祖在其中對真善美的追求。自古以來詩詞和音樂就沒有界限,詩言志,歌詠言,詩詞用嚴格的韻律,精練的語言,豐富的內心情感,高度集中地表現現實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以中國古典詩詞作為題材,運用西方的作曲技法同時融合中華民族音樂風格和元素譜寫而成的藝術歌曲,目前正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散發著它特有的氣質和光輝。本文接下來的探討將主要結合筆者2018年6月參與的古詩詞專場音樂會的心得來談如何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

二、演唱前的準備工作

(一)深入了解詩詞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以及詞曲作者。我國古代詩詞的創作背景很大程度上奠定了詩詞的基本感情。以音樂會演唱作品《我住長江頭》為例,歌曲的詞作者是北宋的李之儀,當時李之儀被貶到太平州,也正是這個時候他的兒子、女兒和相守四十年的妻子相繼去世,在喪妻亡子、貧病交加之時,他遇到了楊姝。這年秋天,李之儀攜楊姝來到長江邊,面對紅顏知己,望著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感慨油然而生,揮筆寫下了這首千古流傳的愛情詞《我住長江頭》。之后在1930年青主為《我住長江頭》譜曲,借這首詞寄托對北伐戰爭中犧牲的老戰友的懷念之情。作者用悠悠江水之景,喻綿綿相思之意。在演唱這首作品時我們應該牢牢抓住詩詞的這一條情感主線,真正了解詩詞表達的是什么,用正確的音色去演繹歌曲所要表達的內容。(二)感受詩詞意境,真正走“進”詩詞。傅雪漪先生認為,古詩詞歌曲的演唱,“不是單純的唱聲音,唱旋律,而是要唱語言、唱內容、唱感情、唱風格、唱神采、唱意境”[1]。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最重要的一點是感受意境。所謂意境就是“意”與“境”之合。“意”指作者的主觀情思和美學理想,即詩意;“境”指作者所描繪的客觀景象,即畫境。這兩個方面有機統一、渾然交融而形成意境。以音樂會演唱曲目《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為例。詩人李白僅用四句詩便給我們展示了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結合的“送友”圖。其中后面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表面看來是寫景,其實卻蘊含著詩人無限的感慨。“孤帆”并不是說浩瀚的長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寫詩人的全部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詩人在黃鶴樓邊送行,看著友人乘坐的船掛起風帆一點點走遠,越來越模糊,最后像一個點消失在水天相接之處,而李白卻依舊久久佇立,目送流向天際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將友人送到目的地。詩人巧妙地將依依惜別的深情寄托在對自然景物的動態描寫之中,將情與景完全交融在一起,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無窮。我想這便是明代朱承爵《存余堂詩話》曾說的“作詩之妙,全在意境融徹,出聲音之外,乃得真味”。

三、演唱者需要具備的演唱能力

(一)氣息的巧妙運用。氣息是歌唱的動力與源泉。我們上面談到了青主的《我住長江頭》,這是一首極具抒情性的藝術歌曲,表達的是女子對戀人的相思之情。歌曲采用了6/8拍,帶有舞曲的風格。每個樂句都長達三小節,甚至更多。這時候演唱者需要掌握氣息吸入的飽滿程度,吸得太滿聲音會僵硬不流暢缺乏韻味,吸得太少,聲音太虛就像樹沒有根基一樣漂浮無力。在這首歌曲中為了情感的細膩表達和歌曲的流暢性,還有高音弱唱這一技巧,這就要求演唱者必須具備靈活的氣息控制能力,用積極的狀態使唱出的聲音流動而富有彈性。整首歌曲演唱過程中,演唱者應該利用好每一個氣口,使氣息吸扎實并且讓氣息沉下去,根據歌曲表達需要唱出有韻味的聲音。如果氣息能夠運用得猶如長江水一樣綿綿不斷,那歌曲的流暢性和情感流露就基本具備了。(二)發聲的點和聲音力度的控制。古詩詞的演唱不僅要求聲音圓潤、流動,還要像說話一樣自然,讓人聽起來十分舒服。作品《我住長江頭》的演唱也不例外。歌曲的第一句首先要結合上一點所說的把氣息扎穩,其次就是需要找到胸腔和頭腔兩個非常清晰的發聲點。只有三者同時準備好了,聲音才會是圓潤的、通透的。但是做到了這三點還不夠,詩詞到底是不同于普通的歌詞,它有其特有的詩詞意境和文化底蘊。因此在演唱時需要用不同的聲音力度和音色來演繹歌曲。《我住長江頭》整首詞表達的雖是相思之情,但并不是說演唱的時候用一種音色、一種力度來處理歌曲就可以了,要盡量在音色和力度上體現詩詞里情感的層次變化。比如上句“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可以用較弱的力度、溫婉柔和的音色來表達女子對男子的思念;下句“此水幾時休,此恨何時己”要用較強的力度和稍微明亮的音色來表現女子內心不斷涌起的情緒,上下句一定要突出表達的層次感。(三)抓住古典詩詞的韻律節奏,唱出古典韻味。中國古詩詞是講究韻律美的,它的律感極強,平仄交錯組合,節奏鮮明。正如黑格爾在《美學》中所說:“音節和韻是詩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悅感官的芬芳氣息,甚至比所謂的富于意象的華麗辭藻還更重要。”[2]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旋律走向和節奏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會參考歌詞中的“平仄”和“押韻”,只有掌握了韻律才能唱出韻味和古韻之風。例如藝術歌曲《花非花》,歌曲按照詩詞的“三三、三三、七七”的句式結構構成兩大樂句,兩個樂句像兩個山峰一樣的起伏。第一句“花非花,霧非霧”根據平仄的規律,旋律往上揚,“夜半來,天明去”又回落到平和的音區,勾勒出了不可捉摸、虛無縹緲的歌詞意境;第二個樂句由第一句發展起來,并將全曲的旋律和情感推到了高潮,然后以七度向下的大跳和級進的上行結束了全曲。詩詞《花非花》在吟誦“去似朝云無覓處”這句時,會把“云”字稍稍使用拖腔,而歌曲在處理“云”這個字的節奏時,延長了時值,安排了兩個小節,這不但吻合詩詞的語氣和節奏,也使音樂的節奏更加鮮明和富有韻律美了。另外,要唱出古韻之風也離不開清晰的咬字吐字,在演唱之前可以先念歌詞,韻母念得越有味道歸韻才會歸得越好,在咬字吐字的過程中舌頭一定要放松不要拱舌,這樣聲音才會流動出來。

四、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價值

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不僅凝練了中國語言文學的精美,又同時蘊含有中國傳統音樂的華美,獨具東方文化特質。這些獨特之處使得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具有了不一般的音樂審美價值。(一)提高審美主體的文學修養。古詩詞藝術歌曲是以中國古典詩詞作為題材,詩詞語言精練,意境深遠。我們可以在詩詞所創造的意境中感受作品每一處情感的微妙變化,給主體充分的自由遐想空間,領會詩詞深處的意蘊。在這樣一個欣賞過程中去增加主體的審美體驗,提高其文學修養。例如,音樂會中演唱黎英海老師的作品《春曉》,詩歌從春鳥的啼鳴、春雨的吹打、春花的謝落等聲音,讓人聯想出一夜風雨后的春天景色。加之黎英海老師根據詩詞的韻律和情境為其譜曲,旋律靈動優美、細膩婉轉。這樣的詩詞創作與音樂真正契合,審美主體在欣賞的同時,暢想和抒懷便會油然而生,潛移默化間豐富了審美主體的審美體驗。(二)提高審美主體的音樂審美能力。在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的過程中,演唱者不能只注意技巧的運用,還要加強聲樂語言的訓練。漢語講究歸韻,只有歸韻歸好了才能做到咬字清晰和基本的傳情達意。相比其他題材的歌曲演唱,古詩詞藝術歌曲還需要認真地領會詩詞的意蘊,演唱出屬于自己民族的風味。為了能夠演唱好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者需要考慮很多方面,只有通過一次次的練習,演唱者有了不同于其他題材歌曲的音樂審美體驗,才會慢慢地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轉化為一種審美能力。(三)讓經典走向大眾,讓傳統煥發新生。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是新時期民族聲樂藝術不斷挖掘創新、不斷總結的結果,它既傳承了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審美習慣和文化特質,又顯示出新時代音樂文化多元化的品質。筆者希望通過對古詩詞藝術歌曲的演唱和研究能讓學習聲樂的人,聲音更加平穩、連貫、有韻味。當然,在此過程中更希望能夠通過研究培養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激發新一代音樂人對歌曲創作的熱情。正如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作曲家王黎光老師在《經典詠流傳》節目中所說:“經典重在傳承,傳承又重在一代又一代年輕人參與進來,發揚下去,使中國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五、結語

追溯中國的文化歷史,古典詩詞和音樂一直是聯系在一起的,音樂給詩詞一種特有的魅力,詩詞為音樂創作提供獨特的文學氣質,經過我們一個個文學、音樂愛好者的不斷挖掘、創新使得詩與樂更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到現在為止,古詩詞藝術歌曲身上仍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以及等待我們去探索創新的地方。本文僅在古詩詞藝術歌曲演唱需要注意的地方及其審美價值兩個方面做了淺顯的探討。筆者始終認為在文化藝術交流日益繁榮的今天,怎樣傳承民族的文化,讓更多人通過音樂的形式理解并熱愛中國文化的氣韻與意境,體會五千年中華文化的魅力,是一件值得我們研究的事情。

參考文獻:

[1]李琳琳.古詩詞歌曲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以本人舉辦的音樂會為例[D].開封:河南大學,2016.

[2]李娜.淺談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特征和審美價值[J].學理論,2009(13):83+242.

[3]張璐.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之美學研究[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47-149.

[4]王希若.中國古詩詞藝術歌曲的審美意蘊[J].齊魯藝苑,2007(6):75-76.

[5]張塘林.淺析古詩詞歌曲《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J].北方音樂,2012(2):125-126.

作者:王愛紅 唐璐紅 單位:衡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