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究與實踐
時間:2022-03-03 03:04:12
導語: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究與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教育轉型的概念內涵
教育是為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服務的,社會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決定了教育必將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教育轉型則標志著教育形態為適應社會需要進行的有目的、有計劃、有預期、有成效的歷史自然變化。教育轉型作為一個術語,其概念內涵建立于教育與社會各要素的對應關系上,這其中既有量的積累,也有質的突變。首先,教育轉型是外因影響內因并激發內因進而促進教育形態的轉變,外因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內因是教育應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內部能動調節。其次,教育轉型是教育形態的整體性、根本性轉變。盡管這種轉變需要較長的周期,但轉變的方向和轉變的趨勢不可逆轉。從宏觀上講,教育轉型著眼于教育目標的優化;從微觀上講,教育轉型著眼于教育實施要素的變革。再次,教育轉型與教育改革、教育創新有著內在的聯系。教育轉型的“轉”、教育改革的“改”和教育創新的“新”作為三個概念的關鍵詞,構成了彼此的依存和遞推關系,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是教育轉型的促動因素,教育轉型是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帶來的結構性異動。最后,教育轉型呈現給社會的是一個充滿生機的教育新業態,帶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既有機遇也有挑戰,只有把握住教育要素新與舊、現代與傳統的矛盾沖突,才能完成由教育目的轉型帶動的教育要素結構轉型。對于高專院校而言,教育轉型的集中體現是以社會產業轉型升級為導向,以學生的實用技能培養為核心,突出職業屬性和就業取向,促進教育與經濟的協同發展。
1.教學理念的改革。馬克思主義認識論闡述了意識與行為的應對關系,提出了認識決定行動、思想決定實踐的科學論斷。教學理念是教學認識和教學思想的集合,對于教學活動具有關鍵性的指導作用。教師是《大學語文》教學的主導者,要完美地適應社會職業崗位和學生職業發展對語言素質、語言能力的多元化要求,高專《大學語文》教師應著眼教育轉型的內在需要,明確自身的教學理念直接決定著教學的模式、方法和手段,影響著課堂的教學氛圍和教學成效,從而客觀地認識自身教學理念與現代高專教育發展和學生學科認知心理的差距。在此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學習和領會現代教育理論,全面掌握、正確理解現代教育理念的精髓,深化教學理念的改革,用與教育轉型相對應的現代教育理念指導《大學語文》教學,使自己的教學模式、方法和手段符合新時期高專教學理念和要求,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特質,符合高專《大學語文》教學規律,從根本上展示教學的先進性。2.教學內容的改革。《大學語文》是高專各專業的公共課程,教材所編選的內容要兼顧不同專業的語文素質與技能要求,不可避免地弱化了與不同專業需要的完整吻合度。要切實優化高專《大學語文》對學生專業素質和專業技能培養的促進作用,教師應緊密結合專業特點和學生的職業需要,對統編教材內容進行有刪有增的針對性改革,突出教學內容的專業對應特征,提升《大學語文》教學在學生綜合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中的應用價值。如在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中國的傳統節日》時,教師就應該從學生將來從事幼兒教育的實際需要出發,增加與中國傳統節日相關的繪本閱讀,既讓學生從多種繪本閱讀中全面了解中國傳統節日,又幫助學生掌握了繪本閱讀的科學方法和引領幼兒繪本閱讀的技巧。而在英語教育專業學生學習《哈姆雷特(節選)》時,教師則可以為學生提供《哈姆雷特》的全文,讓學生完整地了解劇目故事,在莎士比亞呈獻給讀者的細微情節中感悟英語文化,從文化的角度更深刻地研讀劇目,獲得與英語專業學習目標相一致的文化學習成效。3.教學方法的改革。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在認定教師在教學中主導作用的同時,強調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為此,《大學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會現代教學理論在教學方法上的目標導向,結合學生生活經歷和認知特點,探索教學方法的改革,采取包括探究式教學、參與式教學、問題驅動教學、實踐性教學在內的多元化教學方法,以教法改革帶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如在教學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時,教師就應該摒棄傳統的講授方法,課前給學生開列導學提綱,引領學生進行課前預讀,讓學生通過自主預讀掌握文章的內容、脈絡、思想和情感,提出發現的問題和疑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重點針對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疑難問題,組織學生就“‘我’的夢想是什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夢想?‘我’要用什么方法來實現這個夢想?”等問題開展小組合作探究,在不斷地討論和分析中建立起“自由平等是人類永遠的夢想,也是人類永不停息的追求”的深刻認識。以學生課前預讀、課上問題驅動下的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展開教學,合理地展現了教學方法的改革,順應了教育轉型確立學生學習主體地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核心要求。4.教學手段的改革。從微觀層面講,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構成了教師教學形態的外在表現,也蘊含著教師教學的藝術性和技巧性。只有使教師的教學手段適應課程教學內容表達和學生心理認知需要,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才能盡如人意。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手機、平板電腦、音視頻播放器等網絡客戶端在學生中基本普及,使得PPT課件、微課、慕課、短視頻等現代教學手段的應用成為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手段改革的新趨勢。在《大學語文》教學中,針對不同的課程內容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學手段。如針對語錄體散文《論語》(五則)的教學,教師可利用“雨課堂”推送微課,給學生提供相關學習資料,讓學生在課前就對孔子生平及文化影響力有深刻的了解,以此為基礎進行課堂教學,通過PPT課件直觀展示教學內容,突出教學重點,彈幕推送研討任務,引領學生合作探究,最后以配音動畫直觀表述五則語錄所闡述的人生道理,使學生在興致盎然中體味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5.教學評價的改革。教學評價是教學的總結性環節,適合學生心理需要的教學評價對于總結學生學習效果、鞏固學生學習信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教育轉型的視域下,人才的審視標準呈現為多元化,這就要求對高專《大學語文》的教學評價進行相應的改革。首先,教師要用科學的教學質量觀落實對學生學習的評價,特別要尊重學生在學習基礎、理解能力和認知水平上的差異,不以“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學生。其次,要以積極和肯定的情感評價不同學生的學習成效,以學習過程為重要考量、以縱向比較為觀察視角,著重評價學生在學習中的參與積極性、認知進步程度,注重學生的個體發展,以對不同學習能力學生的對應性評價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動力。最后,做好教學的反思評價,發現既往教學中的缺憾與不足,在揚長避短中打造高效教學新形態。教育轉型視域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究與實踐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課題。高專《大學語文》教師要有與時俱進的教學取向,積極應對教育轉型帶來的機遇和挑戰,以改革意識與《大學語文》教學的有機融合,促進教學改革進程的良性發展,實現《大學語文》教學效率和效果的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雷霖.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職業化轉型與教學創新改革探究[J].卷宗,2016,(06).
[2]馮濤.教育轉型背景下的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7,(01).
[3]薛曉霞.教育轉型視域下“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探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0).
[4]馮文娟.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模式改革策略研究[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9,(05).
作者:王云 單位:石家莊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 上一篇:醫學生生命教育與大學語文教學分析
- 下一篇:“知人論世”在高中語文課堂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