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改革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9 02:09:00
導語:作文教學改革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語參》發起語文教學突破性改革的討論以來,吳心田、陳鐘梁、顧黃初諸先生先后發表了全面而精辟的見解,讀后很受啟發。我僅就作文教學改革談兩點看法,與同仁們切磋。
語文教學效率不高最顯眼的例證,也是我們經常受到的指責是:中學生不會寫文章。個中原因很多,我認為從作文教學自身看,一是寫作訓練重點不對,重文體訓練輕基本能力訓練;二是寫作訓練思路不順,忽視打牢基礎而熱衷于臨陣磨槍,陷在惡性循環的怪圈之中。
訓練重點:寫作基本能力
從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中學堂章程》,即語文單獨設科算起,90多年來,中學寫作訓練的安排大致是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直到1990年國家教委制訂、目前初三年級和高中還在執行的《中學語文教學大綱》(修訂本),基本如此。有人戲稱為“三級跳”、“兩循環”。這種本末倒置的安排可以說是寫作訓練的誤區,因為無論從哪一個角度看,中學寫作訓練的重點,都應該是寫作基本能力。
一、社會應用:看重寫作基本能力
現代社會需要中學生具備的,是寫作各類文體都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呂叔湘先生曾把“文藝文”(文學作品)以外的文章統稱為“應用文”,并指出文學作品作者想寫就寫,沒有人逼你寫;而應用文“叫你寫就得寫”。確實,一個中學生走向社會后,不會寫詩歌、小說、散文、劇本,無人指責;也沒有誰要求他寫什么“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因為這三個概念并不實指某種具體的文章樣式,不過是為了教學方便對一類文章的統稱,應該叫做“教學文體”。社會要求的,是寫書信、消息、計劃、總結、產品說明書、廣告詞等等針對性很強的應用文章。可以說社會最歡迎的是:需要寫什么就能寫什么,該怎么寫就能怎么寫,不管寫什么都能寫得像樣的全方位的“筆桿子”。社會最需要、最看重的,是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表情達意的寫作基本能力,而普通教育能達此目的即可。至于專業寫作能力,則是高等教育的任務。
二、大綱要求:突出寫作基本能力
也許正是基于這種反思,國家教委1992年制訂的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學大綱》(試用)對初中寫作訓練作出了新的規定。首先是在“教學要求”中調整了文體寫作的難度:“能寫記敘文、簡單的說明文、議論文和一般應用文”,四種文體的寫作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其次,在“教學內容”的“寫作訓練”項下提出了15條要求。我認為包含三個方面:寫作基本能力8條,文體寫作能力4條,良好寫作習慣3條。其中寫作基本能力可以簡單概括為:③觀察、分析事物④收集、積累材料⑤確定內容、中心⑥選擇表達方式⑦安排先后、詳略⑧運用聯想、想象(12)選擇恰當語句(13)擴、縮、改寫、續寫(序號是在15條中的位置)。
上述規定,吸收了語文教改的最新成果,反映了語文教育專家的最新共識,指出了中學寫作訓練的戰略目標:把基本能力訓練放在首位,要下大氣力培養。這對高中寫作訓練不無意義,因為目前高中生并非都已具備上述基本能力,而且將從1996年秋起執行的高中語文大綱必將與此接軌,并以此為基點提高要求。
三、教材序列重視寫作基本能力
與寫作研究的進展和大綱的修訂相適應,中學語文教材的寫作訓練序列也由重文體訓練紛紛轉向寫作基礎能力訓練。
先看人教社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科書(試用),總體設計已改為綜合—分解—綜合的“新三段”,其第一階段(第一學期)“著重培養一般的語文能力”,“先指導學生從整體上學習和把握運用語文的能力”;第三階段(第五、六學期)“著重培養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的能力”(見教科書“說明”)。可以說基本能力訓練與文體訓練(二、三、四學期)平分秋色,打破了只重文體訓練的舊模式,展示了重視基本能力訓練的新思路。其中第一冊安排的作文訓練項目包含內容真實、有條理、表達方式、觀察、想象等項,都屬于寫作基本能力訓練。
再看1988年啟用、1990年修訂的現行高中語文課本,“單元教學要點一覽表”中列出的“寫作專項訓練”依次為:第一冊,觀察和認識,根據材料提煉中心;第二冊,聯想和想象,安排好結構;第三冊,安排好段內層次;第四冊,修飾詞句;第五冊,綜合運用表達方法;第六冊,議論文、記敘文、說明文閱讀、寫作綜合訓練。前五冊都在進行寫作基本能力訓練。此外各冊都安排了一次“修改文章”的專項訓練,依次為:中心的深化,材料的選擇和剪裁,結構的調整,段內層次的調整,詞句的推敲,綜合修改。顯然也都是為強化寫作基本能力服務的,當然修改能力也是寫作基本能力之一。
再看人教社編、1994年秋季起試用的高中語文實驗課本,把“寫作能力”分為書寫、用語、構段、謀篇、立意五個“能級”,高中三年寫作教材依次稱作《思考與表達》、《思路與章法》、《思辯與立意》,重點訓練構段、謀篇和立意能力。這套與閱讀課本分編的寫作教材,徹底打破了近一個世紀以來記敘—說明—議論三級訓練的模式,把寫作基本能力訓練置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此外,目前正在全國各地試用或實驗的十多種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其寫作訓練序列也都不同程度地加強了基本能力訓練。可以說,這也是教材編寫者達成的一點共識。
四、教改實驗:強調寫作基本能力
十多年來,寫作教學改革的專項實驗,也都不約而同地強調基本能力訓練。80年代高原、劉fěi@①fěi@①主持的“觀察—分析—表達”初中作文三級訓練實驗,就是以基本能力訓練為主線。近年來“楊初春快速作文訓練”的實驗已推廣到26個省市的4500多個教學班。這項實驗分為五步:①素質訓練,②思維訓練,③技巧訓練,④速度訓練,⑤綜合訓練。我認為實驗班學生之所以能在40分鐘內寫出600(小學)至800字(高中)的作文,關鍵在①②兩步基礎打得比較牢固。如果沒有扎扎實實的基本能力訓練,后三步就成了空中樓閣。寫作速度源于堅實的基本功,單純搞快速訓練,必然是欲速不達或者快而不好。寫作教改的實踐充分證明:萬萬不可忽視基本能力訓練。
五、升學作文:考查寫作基本能力
1978年以來高考作文命題多年采用提供材料寫議論文的辦法,近年來也有了改觀。1985年《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評分說明中稱:“本題為書信體,或著重于記敘,或著重于說明,或著重于議論,均不影響其評分。”1988年的《習慣》明確規定“除詩歌外文體不限”。1989年“給好友的回信”評分著重文字表達水平(“語言”項)。1990年的“玫瑰園”,1991年的“圓”,1992年的“候車亭邊”,1993年的“梧桐樹下”,均重視考查想象能力等寫作基本能力。上海高考的《遙望星空》、《機遇》、《父輩》等,也反映出同一趨向。由各省、市或市、地命題的中招考試作文,豐富多彩,不拘一格,大多也都著重考查寫作基本能力。
綜上所述,中學寫作訓練的重點應該也只能是寫作基本能力,即不管寫何種文體都必須具備的書寫、選材、組段、謀篇、立意、遣詞、造句、修改等項能力,以及與此相關的觀察、分析、聯想、想象等思維能力。如果我們能及早從“三級跳”的慣性運動中解脫出來,也許會少付出許多不必要的無效勞動。
訓練思路:打樁—蓋樓—裝修
中學寫作訓練以往存在兩個誤區,一個是過分強調“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類文體的個性,而忽視它們作為“文章”的共性,因而文體訓練費時過多,基礎訓練用力不足。另一個是教學思路忽視起始年級打基礎,只抓畢業班的填漏補缺,結果是補不勝補,事倍功半。我認為要提高寫作訓練的效率還必須改變思路,反其道而行之:打牢基礎,再蓋高樓,最后裝修。
一、基礎訓練:基本技能和良好習慣
寫任何一篇文章,都要根據寫作目的,確定中心,選取材料,安排結構,組織語言,然后修改潤色,謄清定稿。這些基本規律是大體相同的。比如文章結構,最基本的無非是“縱式”和“橫式”兩種。記敘文按時間順序敘事即是縱式,如《老山界》;按邏輯關系記人即是橫式,如《任弼時同志二三事》。說明文按事物發展或觀察認識順序寫即是縱式,如《景泰藍的制作》;按事物構成或事理分類寫即是橫式,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議論文按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識思路逐層深入即是縱式,如《反對自由主義》;按事理的對舉、鼎立、分列從幾個方面寫即為橫式,如《想和做》、《義理、考據和辭章》。其他各種結構,都是從這兩種基本結構派生出來的。再如觀察人、事、景、物的具體方法可能有所不同,但觀察要注意時間、距離、視角、順序等則是相同的。可見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三類文章的“共性”是主要方面,它們的“個性”是次要方面。相同的、共性的就是基本的,應該首先訓練。掌握了寫各類文章普遍性的規律,再通過比較來理解各種具體文體的特殊性,掌握寫作的基本技能再求靈活變通。良好寫作習慣,更宜及早培養并持之以恒。
初中寫作訓練,入學伊始就要下功夫落實大綱規定的八項基本能力訓練的要求,同時培養書寫規范整潔、正確使用標點符號、認真修改文章等良好習慣。這項基礎訓練一個學期似嫌太緊,如用一年可稍從容,并應貫穿三年寫作訓練的始終。
當前高中寫作訓練應重視現行教材中的各次“寫作專項訓練”和“修改文章”訓練(內容前已提及)。不練好寫作基本功而盲目追隨高考搞模擬練習,我覺得是緣木求魚或守株待兔的作法。1996年秋季起將執行新的高中教學大綱,預期對寫作訓練將有新的規定。
二、專項訓練:文體感與語體感
寫作訓練目的在于培養學生正確使用祖國書面語言的能力。義務大綱對語言表達提出了“簡明、連貫、得體”的要求,這是寫作各類文章共同的語言要求,而當前中學生正是與此要求差距較大,尤其是說話、作文不得體,這就需要加強識體、得體的專項訓練。
這里所說的“文體感”,是指義務大綱中規定的“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比較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幾乎沒有一篇文章是僅僅運用一種表達方式的。即使以“說明”為宗旨的廣告,也越來越多地滲入了敘述、描寫甚至議論、抒情的成分,運用了諧音、雙關、比喻、擬人、夸張、對偶、設問等各種修辭方法,近年來的廣告詞多姿多彩,琳瑯滿目。但是另一方面多數文章又往往以一種表達方式為主,其他表達方式穿插配合。文體感,就是根據寫作目的和讀者對象,能敏感地選擇主要表達方式和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而不是簡單地套用記敘文、說明文、議論文的刻板模式。
這里所說的“語體感”,是指義務大綱中規定的“根據目的、對象、場合,選擇比較恰當的語句”,包括選擇詞語、選擇和變換句式。一般來說,敘事語體要以情動人,語言求生動,詞語的運用帶有作者的個性色彩,句式可長可短,可整可散。科技語體以知教人,語言要準確,用詞宜平實,句式有時較長。評論語體以理服人,語言須嚴謹,用詞講究分寸,句式不妨短點。公文語體,須遵守公認的格式,多用習慣詞語,不宜自出心裁。行文時的稱謂、語氣、詳略,甚至書面語成分多一點還是口語成分多一點,都須根據目的、對象、場合等,作適當的調整。
“文體感”和“語體感”的培養要注意運用比較的方法。“有比較才有鑒別”,正確與錯誤,恰當與失當,得體與過度,只有通過比較才能辨別、品味出來。
文體感專項訓練如安排得當,兩個學期即可。語體感的訓練則應貫穿于寫作訓練的全過程,并始終與閱讀訓練相輔相成。
三、綜合訓練:實際應用與應試“八股”
在初三和高三年級,為使學生畢業后能適應社會需要或升學深造,需要進行兩方面的綜合訓練:
一是多數學生將進入社會,參加祖國現代化建設,參與市場經濟的運作。這些學生應該學會寫新聞報道(消息、小通訊、廣播稿等),寫書信(包括各種專用書信),寫產品說明書,寫經濟合同或協議書,寫會議紀要,寫演講稿,寫訴狀……如果前兩年學生已具備扎實的寫作基本能力,有了相當的文體感和語體感,寫這些應用文字就重在掌握具體格式。呂叔湘先生指出:“寫應用文受種種限制”,也正因為格式比較固定,所以“寫應用文似難而實易”(呂叔湘:《介紹〈應用文寫作知識〉》)。只須把最常用的應用文分為幾個大類,各舉一二實例認真練習就可以順利過關。其余上百種應用文字,只須準備一本比較權威的應用文常識之類的工具書,用到時翻一下,是不難掌握的。
二是相當多的學生要參加中考或高考,希望進一步深造,因此考場作文的模擬訓練也是初高中畢業班不可回避的教學內容。我認為“應試八股”不可不練,但要研究練什么,怎么練。
“五四”以來,“洋八股”、“黨八股”、“幫八股”似已成為“陳詞濫調”、“陳腐舊套”的代稱。其實,“八股”原是一種文章形式的名稱,它起源于唐代,如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開頭破題,擺出要批駁的論點。“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第二句承題,針鋒相對提出自己的觀點,否定世俗之見。“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第三句用假言推理指明孟嘗君門客三千并無一人能“制秦”而稱得上真正的“士”。最后,“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指出真正的“士”不至的原因。全文90來字,四個長句,起、承、轉、合,結構嚴謹,一正一反,議論透辟。二、三、四句都是復句,且都是前一個分句肯定,后一個分句否定,都把士與雞鳴狗盜之徒對舉。這篇文章短小精悍,曾被譽為駁論文的“千秋絕調”,八股文的開山之作。
明清時期,八股文成為科舉考試的欽定體裁,其基本形式是“破題”、“承題”、“起講”、“入題”、“分股”和“收結”六個部分。其中“分股”又分為“起二股”、“中二股”、“后二股”、“束二股”,故稱為“八股文”。八股文的可惡,首先在于內容必須“代圣人立言”,闡述“四書”、“五經”的所謂“微言大義”,其實盡是封建的教條。其次是程式僵化,規定越來越煩瑣,一篇幾段、一段幾句甚至一句幾個字都有限制,束縛人的思想。但它的行文思路來自寫作經驗的積淀。啟功先生認為,八股文“本身并無善惡可言”,“因為文體來自語言次序,某種常見的次序又多是實踐中選擇出來的。選擇的標準又常是由效果好而定的。”他舉例說:無論一百分鐘的“兩節課”,三小時的“大報告”,小組會的即席發言,乃至酒席之間評論一項菜肴的烹調做法,或運動場上解說員對某項比賽的實況解說,導游員對某處風景名勝的介紹,大都遵循“破題—承題—起講—收束”即“起承轉合”的基本思路。啟功先生認為,“八股”這種文章形式,就像律詩、“十四行詩”一樣,是由陸續沉淀積累而成的,本身并無功罪可言(啟功《說八股》,《北京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3期)。中學生學習一點應試作文的技巧也無可厚非,完全置高考中考這個現實于不顧,也未必符合目前的國情。
另一方面,又必須清醒地看到,中學生一味搞“應試八股”訓練則有害無益。其一,一篇作文的內容、結構、語言、卷面四項要素中,內容要靠平時積累,語言有賴長期積蓄,書寫憑借良好習慣。只有結構需要在備考階段作點練習,無非是根據題目要求安排好文章各部分的內在聯系,起承轉合,使文章結構完整,首尾照應,過渡自然,渾然成為一體。其二,起承轉合的文章基本思路又不應成為僵死的教條。“文章寫作是有規律和法則的,但如果把某種規律和法則當作一成不變的程式和教條,只會束縛人們的思想。文章有法,而又無一定之法。八股文之所以沒有生命力,從形式上說,就是因為它違背了‘文無定法’的法則。”(王凱符《八股文概說》,中國和平出版社1991年8月版)。我們發現,不少中學生越寫腦子越空越僵,越練思路越窄越死,形成思維定勢而喪失應變能力。比如1994年高考作文《嘗試》,明明要求“寫一篇記敘文”,有的考生還在“記敘文”下面畫了橫線,可是許多作文寫成了議論文。這恐怕是一味練“材料作語文”的后遺癥。可見,“應試八股”即使在高考中考中作用也極其有限,何況還可能重蹈老八股束縛思想的覆轍!因此我認為初三高三年級應多寫實際應用的各種文章,目前常見于課堂的“應試八股”練習,只在最后階段作些指導即可。
綜上所述,基礎訓練—專項訓練—綜合訓練,或者說打樁—蓋樓—裝修,從單項到綜合,從“有法”到“無定法”,從借鑒到創造,似乎是中學寫作訓練的基本思路。
字庫未存字注釋:
@①原字月加出
- 上一篇:稅務科長競聘演講稿
- 下一篇:作文寫作命題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