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認知理論對小學英語的啟示

時間:2022-05-14 11:32:11

導語:具身認知理論對小學英語的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具身認知理論對小學英語的啟示

摘要:英語作為我國小學生學習的第二語言,是進行思想溝通和行動協調的一種工具。傳統的小學英語教學重習得、輕實踐;重灌輸、輕體驗。英語環境的缺失和傳統離身性的教學方式,使小學生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濃厚興趣,綜合語言的運用能力也隨之降低。具身認知理論主張身體在一定的環境中通過親自參與活動來進行認知,其中身體要素發揮著關鍵作用。將具身認知理論引進傳統的離身性英語教學中,重新審視小學生在身體感知、情境創設和活動設計中的表現,幫助小學生重拾對英語學習的信心和積極性,使小學英語教學煥發出新的生機。

關鍵詞:具身認知;小學英語;教學

1具身認知理論概述

1.1具身認知

“具身”一詞最早出現在美國語言學家Lakoff和哲學教授Johnson的《肉身的哲學》一書中,在他們看來人類的活動離不開環境和身體的參與,所有的認知活動都是在自身的生理結構和感覺運動基礎之上進行[1]。法國梅洛龐蒂在他的《直覺現象學》中強調了“體認”知覺的知覺方式,并且提出了“具身的主體性”的概念。具身的主體性改變了人們傳統的身心二元論思想,不再將人看成心智對立或是復雜的機器。而是把人視為一個具有積極的和創造性的主體,其主體性也正是通過人的身體與世界中的其他物體發生互動而實現的[2]。具身認知理論強調身體參與,特別是知覺、動作和情緒所涉及的身體系統對“高級”認知加工的重要貢獻。從以上觀點中我們可以了解到,認知是包括大腦在內的身體的認知,外在的身體體驗與內在的心理狀態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人本身的身體體驗會激活內在的心理感覺,同樣地,內在的心理變化也會驅使身體做出相應的動作反應。

1.2具身認知與語言教學相結合的研究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設計了SMALLab模式,是通過創設具身環境來促進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激發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進行感知。SMALLab的研究人員證實了具身學習環境對語言、數學、物理和技術學習有促進作用[3]。在語言學方面,英國赫爾大學HenningHolle從具身語言的視角出發,認為學習者做出的自然手勢、語言和大腦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系,三者之間相互影響。我國學者官群將具身認知理論與中國本土語言認知相結合并提出:具身語言學就是要將具身理論和語言學習相結合,主張認知依賴于某種類型的經驗,是一種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動。形成的感覺運動能力與人的記憶、語言、情感和生命的其他方面緊密聯系在一起[4]。此外,田艷姿將具身特征與初中英語詞匯概念的加工相結合,通過做實證研究發現,將具身認知理論引進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對一詞多義的全面理解和深入掌握有一定的幫助,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在英語詞匯學習方面的成績。孫自揮闡述了具身認知理論對外語教學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發現在外語教學中存在的具身精髓,進一步創設突出身體體驗性的教學情境和具身性的外語教學課堂。黃金金在“具身認知語言觀對外語教學的啟示”一文中強調了在外語教學中要注重身心合一,身體和語言的有效結合,兩種經驗共同促進外語教學。在此基礎上倡導教師要創設具身性的教學環境。小學階段的兒童正處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時期,在他們原有的認知基礎上,教師指導其開展具身學習,幫助他們通過身體動作或者視覺、聽覺等渠道獲取真實的知覺體驗。這樣利于兒童將抽象化的語言具象化,從而提高英語學習效率。

2具身性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表現

2.1小學生的具身性表現

小學階段的學生是學習英語的關鍵時期,通過兒童的認知發展規律和特點可知,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沒有發展起來,他們的思維具有具身性和直觀性。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多以經驗性的模仿為主,會特別注意教師的肢體語言和語音語調的變化。同時,這一階段的兒童好勝心很強烈,不管在個人還是小組競爭中,總會以最出色的表現去贏取教師和同學們對他的認可和贊揚。正是這種強烈的好勝心使得小學生十分積極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動中,通過自己不懈的身體努力從而感知英語學習的魅力。

2.2課程內容的具身性表現

小學英語課程內容主要就是圍繞說、聽、讀、寫這四個部分,即構成了英語的綜合能力。在英語學習過程中,身體的各個感覺器官都在發揮著作用。由學生的聽覺、動覺、視覺協同活動,共同完成語言活動。小學階段的英語課程內容緊密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從真實的生活情境中提取學習素材,不單單是為學語言而教語言,使學生有機會在需要的環境中使用英語。小學生對實際生活中的選材內容既熟悉又有濃厚的興趣,在原有的認知發展水平上進行教學,很大程度上使小學生獲得自信心并激發出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另外,小學英語新課程教學內容的具身性還體現出在語言理解方面,身體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教材中會涉及學唱英文歌、書寫英文單詞、英文對話中的角色扮演等一系列身體參與的活動。其身體的物理形態與相適應的環境相結合,注重小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身體的自主參與和情境體驗。從課程內容的設計中,都在體現著具身認知理論的思想。

2.3新課程標準的具身性表現

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強調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態度和實踐經驗出發,提倡實踐、參與、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展小學生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5]。英語新課標立足于通過語言的實踐體驗、身體參與、合作交流來提高小學生在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培養小學生英語學習的綜合性運用能力,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要關注學生的“具身”體驗。新課標中提倡的身體參與實踐的學習方式正是學生在外部環境中進行活動的具身學習過程。

3當前小學英語課堂存在的問題

3.1離身性課堂,學生身心未真正參與到課堂中

在傳統離身性課堂中,由于教師忽視學生的身體參與,片面地認為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工具,學生的任務就是無條件地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導致學生對英語學習提不起強烈的興趣和主動性。學生適應程式化操練和機械化跟讀的上課模式,學生成為被動的客體與物,失去了在課堂中該有的自由。離身性的教學違背了學生學習語言的自然規律,即是一種無效的英語教學方法。小學生的身心并未真正參與到英語課堂中來,這種試圖靠機械地背誦單詞記中文來理解英文意思的教學方式,就算學生背得所有的單詞和句子,最終也只能適合在試卷中提高英語水平。如果將他們置身于一定的英語環境中時,小學生的實際的口語交際能力無法發揮,最終學習的只是啞巴英語。

3.2情境創設形式單調,課堂氛圍沒有活力

目前,大部分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都會采用多媒體課件或Flash動畫來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多媒體技術的發展為英語教學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引發了一些問題。例如:情境創設形式單調的問題,有部分教師(特別是年長的老教師)只是單一地采用圖片或者視頻的教學方式來呈現教學內容,學生只需要抬頭看圖片和文字內容即可。在情境創設的備課時:過度依賴教材和參考書目,缺乏對教材的個人見解和研究;同時,在創設情境中缺少創新,忽視小學生原有認知和經驗的探究。除此之外,有的教師教學時過于追逐外部環境而輕視學生的真實情感,在情境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缺乏合理有序的安排,如在教學活動的時間把控上不合理,來不及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渲染就結束課堂。有的教師受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過于強調自己的主導地位,忽略了情境應是由師生共同創設的。從而忽視了小學生身體在情境教學中的真實體驗,課堂氛圍也因此變得緊張沒有活力。

3.3無效的師生互動,活動設計缺乏具身性

在小學英語課堂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教師為了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組織學生又是做游戲又是唱歌跳舞。然而這種只重視活動形式,與教學內容不相關或相關性不大的活動只會導致學生在活動結束后,在知識獲取上一無所獲。筆者認為:沒有明確目的的師生互動就是無效的互動。除此之外,在小學生英語課堂中也會有這樣的情況:在學習完新單詞和句型后,為了讓學生及時鞏固所學內容,教師對復習鞏固環節的活動設計簡單機械,組織學生進行簡單重復性的背誦詞句活動,忽視了小學生身上原有的具身性特點及實際運用的能力。另外,教師有的活動設計只重視個體的表現,這些個體大多是班級優秀生或者積極發言的學生。而班級里大部分學生特別是性格內向不喜歡發言的學生則只是課堂上的觀眾,并未真正參與到課堂中。課堂成為教師和少數人互動的場所,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并未被調動起來。長期下來,會導致未參與活動中的學生積極性減弱,班級兩極分化的現象也會越來越明顯。

4具身認知理論對小學英語教學的啟示

4.1解放身體自由,注重身體參與

身體是英語教學過程中的關鍵,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一媒介。在傳統的離身性課堂中,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學生的身體參與。這里所說的身體不僅僅是表面的軀體,也不是被動接收知識的容器,而是需要尊重和解放的對象。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就是讓小學生的身體在英語課堂中獲得實質性的自由和解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獨特的身體結構正是學生展現個性魅力的重要內容。要想把課堂打造成學生進行具身學習的場所,教師就要始終秉持一種開放自由的教育觀念,不要一味地向學生發號施令,讓學生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的活動中,而不是被迫記憶和背誦。教師要充分了解小學生具身性的特點,打造一種適度輕松的學習空間供學生的身體得到解放,將英語課程變成學生喜愛并向往的語言學習樂園。面對班級里性格內向不善表達的學生時,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注。提供更多開口說英語的機會,針對學生表現出來的緊張和膽怯的心情時應該更加耐心,循循善誘地讓學生主動開口說英語。精心呵護學生們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盡量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英語課堂中展現自我,尊重學生的主體性。

4.2創設具身性教學情境

情境理論的研究者布朗·科林斯與杜吉德曾指出:知識、思考和情境緊密聯系,知識是在特定的情境并在活動中進一步獲取和發展,學習就是學習者在特定的情境中對知識進行主動建構的過程[6]。創設以學生為中心的具身性教學情境,教師需要依據教材特點和教學內容,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設計一定的學習情境和英語實踐場地。具身性教學情境,不是簡單地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而是給師生間的語言交流、動作表演和情感觀察提供實際練習的機會,且這種互動交流是有效的。情景的創設一定要緊密契合教學內容,不是簡單拼湊場景,而是整體有聯系的。小學英語教材本身蘊含著豐富的教學情景,如何讓小學生在實踐中真實自然地運用英語,則需要教師在教學情境設計的過程中,引導和鼓勵學生在情境中積極主動參與英語實踐活動,讓小學生在豐富多彩、輕松活潑的環境中感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

4.3設計具身性教學活動

在當前英語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這樣的現象:教師為了在較短的課堂教學時間中給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更多情況下會采用簡單機械的背誦單詞句型的方法來進行教學,貌似教師的教學任務已完成,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小學生通過身體動作建構自身經驗和表達語言體驗情緒的機會。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效果不佳,單調的教學活動只會降低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然而,小學生形象思維占據主要地位,他們有著豐富的想象力,喜歡新鮮事物,對課堂活動有著極大的興趣。教師在開展具身性活動時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基于小學生的原有認知和經驗,設計符合學生學習特征的活動。通過活動增加學生應用英語的機會,從而提高他們的英語綜合能力。比如:選取趣味性高的音頻素材,通過學生的聽進行模仿秀;可以采用小組比賽、搶答的形式組織學生巧記單詞的活動;針對適合角色扮演的教材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小演員的活動。游戲本身就有具身性,教師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英語游戲活動,讓學生自己參與其中,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到具身性和趣味性,通過開展豐富多樣的英語活動代替機械死板的背誦活動。

參考文獻:

[1]LakoffGM,Johnson.PhilosophyintheFlesh:TheEmbodiedMindandItsChallengetoWesternThought[M].BasicBooks,1999.3-36.

[2]Fusar-Poli,P.,&Stanghellini,G.MauriceMerleau-Pontyandthe"embodiedsubjectivity"(1908-61)[J].MedicalAnthropologyQuarterly,2009,23(2):91-93.

[3]David,Birchfield.MinaJohnson-Glenberg."AnextGeninter⁃faceforembodiedlearning:SMALLabandtheGeologicallay⁃erCake.InternationalJournalofGamingandComputer-Medi⁃atedSimulations,2010(2):49-58.

[4]管群.具身語言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9.

[5]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6]布朗·科林斯與杜吉德.情境認知與學習文化[J].教育研究者,1989.

作者:張星 單位:吉林外國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