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外作業三性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10 12:20:00

導語:課外作業三性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外作業三性管理論文

陶行知先生在《新舊時代之學生》一文中稱“舊時代之學生之成長的過程有三個階段:一是讀死書,二是死讀書,三是讀書死”,而“新時代之學生也離不了書,所不同的,他是用活書,用書活,活用書。”“活書”指的是什么?先生認為,“活書是活的知識寶庫?;ú菔腔顣瑯淠臼腔顣?,飛禽走獸小蟲微生物是活書,山川湖海,風云雨雪,天體運行都是活書。”在實際生活中,“活書”滿目皆是。如何活用“活書”,“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是我們每一位語文教師都在追求之目標。近一年來,我謹記先生“用活書,用書活,活用書”的教誨,努力嘗試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把語文課外作業和學生的生活實踐相結合,使課外作業的設計體現實踐性、探究性和合作性。

一、“用活書”,作業體現實踐性

21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人才的競爭日趨激烈,未來人才素質的核心是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課外練習為學生提供了鍛煉的機會,因此,我們常布置一些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具有實踐性的作業。

如今,多數學生喜歡看電視,家長最感頭痛、向老師反映最多的是孩子看電視的問題。禁止不是辦法,于是,我迎合孩子們的心理,積極加以引導,和孩子們一起分析一些電視節目的特點,建議他們在緊張學習之余,可以看看《新聞聯播》、《動物世界》、《大風車》等節目,寒暑假適當看些歷史題材專題片或由名著改編的電視連續劇,如《水滸傳》、《西游記》等。學生從中學到了不少課本上學不到的知識。當然,看了電視,只能說完成了作業的一半任務,另一半,就是第二天早自修時的交流反饋。如國家大事、時事政治、社會焦點等問題的討論,孰是孰非,往往爭得面紅耳赤。在為孩子們不再“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而感到高興的同時,不由想到:適當地布置學生有選擇地看電視,不但能學到知識、經驗,還可以陶冶情操,培養人文精神、分析、判斷、評價等多種能力。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應該善于向他人展示自己,這就需要有較好的口頭表達能力與作文能力,而這些能力應從小加以培養。讓學生講述前天晚上看的電視內容,布置學生把課文中的故事,班級、學校開展的活動,校園中的新鮮事等講給父母聽,這些作業都給了學生一次次鍛煉口頭表達能力的機會。我還結合季節、節日,布置學生寫情境型作文:如“三八”婦女節,讓學生給媽媽做一件事(送花、設計賀卡、做家務等)并把這件事記敘下來;陽春三月,春暖花開,讓學生到野外踏青、放風箏,領略大自然的美麗景色,再把春游活動的過程寫下來。這一類情境型作文最受學生歡迎,而且寫出來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充滿真情實感,毫無“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揉造作。

用好學生生活中的“活書”,使作業體現實踐性,給學生提供各種練習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二、“用書活”,作業體現探究性

一提起“探究”、“研究”之類的字眼,很容易使人想起科學家、專業工作者,仿佛那是很神圣又很神秘的工作,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及,更不是我們小學生所能做的,而現在“研究性課程”,“研究性學習”已經走進了基礎教育的課堂,走進了小學生的生活。適當布置一些有探究價值的課外作業,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誘發學生向高層挑戰的求知心理。去年寒假,我試著布置了一份特殊的作業,讓學生利用假期圍繞“春節”這一主題,從“飲食文化、文學藝術、民間美術、年俗家趣”四個方面開展調查、研究,并寫出一份調查研究報告。寒假過后,我收獲了一份意外的驚喜:全班50位學生,人人都完成了這份報告,大部分同學的報告內容充實、形式多樣:有傳說、有故事、有舉例、有議論、有抒情,有的地方還插上了和內容相關的圖畫。每個同學都精心設計了封面??吹贸觯@份作業學生是花了功夫的,當問他們感受時,他們都說:“找資料,問別人,撰寫研究報告,花了好多時間,但學到了好多知識,很有意思?!?/p>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人的內心有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感到自己是發現、研究、探索者?!焙⒆觽冏钕矚g過年,有關春節的文化、習俗能吸引他們的興趣,而寫調查研究報告,對于第一次接受這種課外作業形式的他們來說,是一次挑戰,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滿足了他們內心的這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當然會得到學生的認可了。

研究性作業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他們從生活中,從身邊的環境中發現具有探究價值的對象或問題進行研究。本學期,我班學生有的研究過馬仁寺的歷史,有的研究過居住小區環境衛生問題,有的還研究過小區健身器材的使用與保護等問題。這一項項專題作業,讓學生通過上網、上圖書館查閱資料,進行調查訪問,在看、聽、問、想中對問題產生了深刻的認識,寫出了一份份頗有分量的調查研究報告。在此過程中,學生學到了課本上所沒有的許多知識,學會了查閱資料、分析研究問題,豐富了知識,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精神,也有效提高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高?!痹陔A段目標中,要求六年級學生“為解決與學習和生活相關的問題,利用圖書館、網絡等信息渠道獲取資料,嘗試寫簡單的研究報告”。“初步了解查找資料、運用資料的基本方法”。探究性作業能促使學生充分利用家庭和社會的教育資源,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增強了語文實踐的機會,培養了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用書”一“活”,何愁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推進和協調發展”呢?

三、“活用書”,作業體現合作性

《語文課程標準》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不僅體現在課堂上,也可以體現在課外作業的完成過程中。如有些情節性較強的課文適合讓學生表演,就可以“活用”教材,布置學生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將文字轉化成具體的形象進行演出。通過表演,學生加強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鍛煉了他們的多種能力。記得學習《三顧茅廬》后,我布置學生改編劇本,并告訴學生要舉行一次課本劇表演賽。接受任務后,學生自由組合成劇組,組內人員分工合作,改編劇本,排練、表演,興致盎然。在幾天后的課本劇表演賽上,每個劇組都大顯身手。仔細聽,你會發現劇中人物的對話,有很多是學生自己根據劇情需要合理想象加進去的,他們還把課文中所沒有描寫的人物神態、動作等細節也表演了出來,把文中人物的個性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贏得了“觀眾”一陣又一陣熱烈的掌聲。更有一個“劇組”,來了個《三顧茅廬》現代版,讓劉備用上了手機,乘上了直升飛機,上網和諸葛亮共商統一祖國之計呢!令人捧腹之余不禁為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合作能力拍手叫好,這就是集體智慧的力量呀!通過編課本劇,學生“活用”了教材,表達了自己的文化理想和內心意愿,在自主、合作、創新的氛圍中獲得藝術的體驗,發展了藝術才能,促進了個體社會化以及人格的完善。

語文學習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陶行知先生也曾強調:“活的書只可以活用而不可以死讀。新時代的學生要用活書去生產,用活書去實驗,用活書去建設,用活書去革命,用活書去建立一個比現在可愛可敬的社會?!弊屛覀冎斢浵壬倪@句話,努力開發利用生活中的“活書”,把語文學習和生活聯系起來,把語文作業和生活聯系起來,引導學生用好“生活”這本“活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