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時間:2022-10-09 14:52:02

導(dǎo)語:地域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域文化差異對文學翻譯的影響

地域文化差弄是客觀存在的,從全球范圍看表現(xiàn)為不同的國家文化與民族文化,從國家層面看表現(xiàn)為不同的地方性文化。文學作品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元素,考慮到地域文化差異,文學翻譯者在翻譯作品時需要充分理解文化元素,同時還要基于目的語受眾的文化接受能力采取合適的表達方式參考《地理科學進展》和《外語研究》期刊中的相關(guān)文獻,可以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差異對文翻譯影響,并探索文學翻譯的有效策略C地域文化差異會導(dǎo)致人們在事物認知、思維模式、價值觀、社交禮儀等方面存在差異甚至大相徑庭,如果文學翻譯中不能很好地解釋這些差異,則很容易造成誤解。

首先,在事物認知方面,我國與西方國家存在很多差異,如“東風”在我國文化中是春天的象征,“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便是用“東風面”借指春天,但在英國文化中“東風”卻與春暖花開沒有任何關(guān)系,而是用于形容寒冷氣候的,究其原因是英國地理位置特殊,英國東面與歐洲大陸相接,西面與大西洋相連,春天到來時暖風是從西面吹來,因此“西風”在英國是溫暖的,“東風”反而是寒冷刺骨的。正因為如此,將“等閑識得東風面”翻譯成英語時,如果使用eastwind則會讓英國受眾出現(xiàn)誤解,使用westwind才是正解。但這并不意味著中文中所有的“東風”都能譯成westwind,因為“東風”還有很多引申義,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中“東風”喻指最后一個重要條件,如譯成getallreadyexceptwestwind,會讓英國受眾難以理解,正解應(yīng)為getallreadyexceptthecatalyst〇其次,在思維模式方面,西方人偏重邏輯思維,在科學研究、文學創(chuàng)作等方面重視邏輯關(guān)系構(gòu)建;我國文化中感性思維十分突出,講究形神兼?zhèn)洌芏嗍挛镏g雖沒有邏輯關(guān)系卻能通過表意、表形過程建立聯(lián)系。如“女大十八變”這一俗語源于北宋僧人釋道原所著的《景德傳燈錄》中一個關(guān)于龍女有十八般變化的故事,后來經(jīng)過演變成為俗語,其中“十八”雖是數(shù)字但并不是指女孩有十八處會發(fā)生變化。

對這樣的思維模式差異,文學翻譯者要靈活應(yīng)對,仍以“女大十八變”為例,如果進行直譯,西方受眾會依托邏輯思維去探究“十八變”具體包括哪些變化,使得他們不能正確理解這一俗語的含義。同樣,在將英美文學翻譯成中文時如果采用直譯方式,翻譯結(jié)果可能會索然無味,如將泰戈爾的詩句letlifebebeautifullikesummerflowersanddeathlikeautumnleaves進行直譯會缺少意境,加入一些修飾詞則能吸引眼球,如譯成“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般靜美”。再次,在價值觀方面,西方人重個性、尚自由,并且在交流過程中直白大膽,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中庸”為核心,守規(guī)矩、重集體、謙遜委婉等是中國人的性格特征。價值觀的差異會對文學翻譯形成一定阻礙,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翻譯者對文學作品的內(nèi)涵難以準確把握,造成翻譯結(jié)果與原著偏離較大;二是翻譯作品難以被目的語受眾接受。對于前者,需要翻譯者不斷提升文化素養(yǎng),通過充分了解與體會異域文化價值觀精準把握原著精髓;對于后者,可以通過挖掘價值觀相通之處來引發(fā)受眾共鳴,如中西方對“和平”“友愛”等有著共同追求,如果在翻譯過程中有目的地增加此類元素,有利于提高受眾好感度,使翻譯作品成為價值觀交流的重要途徑,為增加共性、減少沖突作出貢獻=最后,在社交禮儀方面,西方人直率奔放,中國人含蓄內(nèi)斂。

社交禮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學作品中也會被著重塑造,通常用于表現(xiàn)地域特色與刻畫人物性格,因此在文學翻譯中需要給予重視。但從實際情況看,一些翻譯者在翻譯社交禮儀時往往一筆帶過,使得一些細節(jié)被忽略,這雖然對文學作品總體要旨不會產(chǎn)生太大影響,但會使文學作品顯得單薄和粗線條,如《紅樓夢》中包含很多禮節(jié)性內(nèi)容,如果得不到良好翻譯,會讓這部作品失去特色與韻味,只是將簡單直白的故事內(nèi)容呈現(xiàn)給目的語受眾。同樣,西方的紳士文化在很多文學作品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如《基督山伯爵》中描寫決斗場景時更多的是“彬彬有禮”,劍拔弩張的氣氛甚少,這與決斗是一種紳士文化緊密相關(guān)。如果不能將紳士文化體現(xiàn)在翻譯結(jié)果中,對于異域文化受眾來說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不利于其對文學作品的理解。在我國,不同地域之間也存在社交禮儀差異,如藏族的哈達禮儀、滿族的請安禮等,當這些禮儀出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時,必須得到準確翻譯才能更好地表達不同民族的特色風俗,從而為民族文化傳播打下基礎(chǔ)。

作者:鄭永梅 單位:山東省日照市莒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