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23:18: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域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域文化論文

篇1

(一)揚州方言地域特征與民歌音樂風格

由于揚州的地理位置處于中部,所以其他地區對揚州方言產生了些許影響。揚州方言音色甜美,這也是使揚州民歌在風格上都適用于各個地區的原因。主要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面:揚州民歌的曲調大都以是以級進和小跳為主,節奏稍微平穩,但在主要突出的地方就會有大跳躍的音符出現,讓人記憶深刻;曲式曲風的多變,至揚州民歌的結構都是小巧玲瓏,單一樂曲的題材由上段和下段構成,但所有的樂曲結構形式都存在許多變化。

(二)揚州方言在揚州民歌演唱中的反映

揚州地區的民歌豐富多彩,每首民歌都具有獨特的地方特色,需要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歌曲的地方性、民族性和藝術性,演唱者的演唱一定不能沒有了地方的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講,唱歌的關鍵在于唱。揚州各個地方言不同,唱出來的字韻感覺當然也就不一樣了,揚州民歌在演唱中就是對揚州方言中的字做了很好的處理。比如歌曲《茉莉花》中“茉莉花開雪也白不過它”的“白”字,“我有心采一朵戴”的“戴”字,都是用揚州方言來演唱的。還有一些口語化的運用,一聽就知道是揚州民歌。在日常生活里,人們嘴上常說的像“姑老太”、“哪塊”、“歇腳”、“甩上天”、“懶泥漿”、“伸懶腰”等等,就非常具有當地特色。有些民歌例如《揚州號子》中:“緲窗捂在外,請問一聲姑老太,哥哥上揚州奔哪塊”;“爛泥漿”,都唱出了揚州本土特色,更能體現出原有味道。還有許多在特色民歌中的襯詞,他需要演唱者在表演過程中把襯詞的韻味唱出來,口腔要保持到位,當你聽到“楊柳青子青兒虐”“拔根蘆柴花”人們就能感覺到揚州民歌的風韻了。比如《拔根蘆柴花》中襯詞的繁多,使這首歌的曲調變的輕松歡快,更具有揚州民歌的獨特韻味。

二、揚州民歌的地域題材特色

揚州民歌的再一次繁榮時期是在明清的時候。皇帝為穩定和恢復當時社會的現狀,清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大力發展生產的措施,大力整治淮河、運河,用來方便農業灌溉;揚州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揚州民歌中得到了體現。在揚州民歌中便出現了描寫愛情,勞動以及風土人情等題材。對于揚州的民歌來說,以愛情為題材的歌曲是長久流傳的主題,被人們一直吟唱,在多年以來保存在揚州民歌里,這類民歌有著揚州人的生活情形和和揚州人創造愛情的歷史氣息。《八段景》是清代描寫夫妻相親相愛的生活,以竹子來代替。這一類題材的傳統民歌還有《小小花傘真好看》、《打櫻桃》、《墻內開花等郎來》等。揚州是一個位于南方多雨的城市,遼闊的土地促進了農作物的生長,長江和運河貫通以后,大范圍的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不斷的擴大耕地面積,推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同時也促進了紡織業、制茶業、編織業及其它手工業的發展。在對生產勞動的表述上,揚州民歌也創造出了很多優秀的題材。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風俗人情,揚州也不例外。揚州人喜歡在重陽節的時候登高。在這一天,有很多人都會爬上一些高山、塔等高處,看看美麗的景色,沒有去登高的人就會在家里吃點重陽節做的糕點代表自己在節日里登高了。《眼看到重陽》就是這個題材的民歌,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揚州元宵節最引人矚目的就是那萬眾歡欣的各色彩燈。

三、揚州民歌的地域音樂特色

揚州民歌的旋律特點就是柔和而又剛勁,揚州的傳統民歌分為兩種,一種是俗曲,它是清明時流傳到現在的,但途中經過多次修改,最終演變成特定的曲牌。一種雜調,是指人們在勞動或節假日,用來娛樂的小曲。這類民歌的旋律特點是音域比較小,音樂上的情緒起伏不大,但是曲調非常委婉動聽。在揚州歷年的節日里,通常會有歌曲表演的演出,其中表演“花鼓”,“花船”。表演的歌曲節奏歡快跳躍,其為了增強歌舞的表演性和制造歡快的氣氛。在揚州的鄉村,春秋時節忙種是流行一種號子:插秧號子,它的曲調寬廣,其中襯詞比較有特色,豐富的描寫出農忙時的情形,田園風味較濃厚。“在揚州民歌中,潤腔與襯腔襯詞的合理運用使民歌更具有地方特色”。[2]潤腔在揚州民歌中的應用非常廣,在揚州小調中,潤腔的流動感能夠很好地刻畫揚州民歌的優美意境。潤腔在田秧號子中的點綴,同樣給民歌增添了很大的藝術感染力;揚州民歌還與地方戲曲音樂的融合,使揚州藝壇上先后產生了香火戲、花鼓戲、維揚戲、評話、清曲等各色各樣的戲曲藝術形式。在演唱中,演唱者都是表情豐富,情緒到位,極好地表現了歌曲的感情內容,有時候還會隨著歌曲起舞。

四、結語

篇2

文化是社會歷史長期積淀的產物,包括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以及價值觀念等,是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一座城市的根基.城市文化區別的根本所在,具有其地域性與歷史性特征,并在歷史的演進中不斷發展與變化.城市特色是一座城市區別于其它城市的個性特征,其歷史、文化是構成城市特色的重要因素.特定的自然環境與地域風貌孕育了徐州這座擁有兩千多年悠久文化的歷史文化名城,這份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是不可復制的資源.在經過了注重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關注的重點逐漸轉移到了文化帶給人們心靈的滿足感.漢代是我國民族精神確立的時期,是民族自信力最為強盛的時代,雄渾豪放、民風純樸、開拓進取、百折不撓是漢文化精髓之所在.漢代也是兼容并蓄的時代,注重文化交流,以開放的態度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使得許多外來文化融入中華文化之中,成為漢文化的一部分.現代社會的開放也需要人們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從傳統文化中人們更容易感知自然之統一、陰陽之和諧,理解天人合一的重要性,這也是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們內心所缺少.“以文化建構城市,讓歷史服務于現代”[1]把歷史文化資源在城市設計中充分加以利用,展現漢文化主題,可以更好地提升城市知名度,進而打造“文化徐州”的品牌.

2徐州漢文化研究與發展現狀

四百多年的兩漢文化在中國歷史上書寫了無比輝煌的一頁.徐州作為兩漢文化的發源地之一,至今保留著很多漢文化的遺跡.除了漢墓、漢兵馬俑與漢畫像石以外,還有項羽的戲馬臺、劉邦的拔劍泉、子房山等.其藝術形式多種多樣.如石雕、磚雕、玉器、金銀器、漆器、陶器、建筑等.其中,很多屬于國寶級文物,極具藝術欣賞和考古價值.這些是漢文化研究的物質基礎,反映出距離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對于漢文化遺跡的保護與開發,是漢文化研究與開發的基礎.從漢文化遺跡中,人們可以感受到渾厚豪放的漢代精神,這也是融入城市文化之中的精神力量之所在[2].對于徐州這座有著悠久歷史與獨特文化的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古跡留存是現代城市社會、經濟、文化、藝術發展可供研究與借鑒的實物,是延續城市文脈的源泉.在兩漢文化的歷史背景下,徐州市近年來加大了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力度,建造了許多仿漢文化景觀和以漢文化為主題的城市公園.作為傳遞漢文化精髓,塑造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樹立兩漢文化品牌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漢文化景區的建設是徐州漢文化展示的一個亮點.以漢文化為特色的主題公園,集中展示了兩漢文化精髓.融歷史博覽、園林景觀、旅游休閑為一體,動漫展示與互動形式的融入增加了趣味性,使游客主動參與其中.建筑設計突出漢文化主題,以仿漢建筑為主,突出漢代建筑雄渾、大氣的特點,這也是漢文化精神的一種直觀展現.除此之外,徐州博物館、漢畫像石館、龜山漢墓、漢城等景點分散布局,以點帶面,營造出城市的整體文化氛圍.公共藝術方面的漢文化展現,主要體現在公共環境中的雕塑與壁畫作品.例如,三環路環島的系列雕塑、云龍山隧道口的浮雕、泉山斷崖壁畫等.漢文化作為徐州現代城市設計之精髓,在建筑、城市景觀、公共藝術等方面都應有整體的規劃與設計.要考慮諸多的因素與層面,充分體現城市特色、個性與魅力,并以可持續發展的思維去進行現代城市環境的構建,真正使城市精神與內涵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使人們產生歸屬感與認同感[3].

3現代設計理念與徐州漢文化的結合策略

如何將現代設計理念、手法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探索出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城市設計,是當代設計從業者一直在探討的課題.文化存在于精神,反映于物質.在現代城市設計中無論是建筑設計、環境藝術設計,還是文化媒體的傳播,都植根于文化,是文化的一種外化體現.人們置身于城市文化氛圍之中,了解城市歷史與文化,直觀感受到城市文化的底蘊與內涵.漢文化要以現代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容易被理解和接受,現代與傳統才能達到和諧的統一.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展現徐州漢文化,就是要把城市文化的獨特內涵用現代設計的視覺語言展現出來.

3.1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建構城市空間

城市空間包括城市規劃、建筑、園林與公共藝術等,這是城市的大環境,是城市文化風貌最直觀、最生動、最形象的呈現,人們置身于其中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體驗.漢代距今歷史久遠,留存下遺跡多為墓葬.所以,在城市空間設計中應注重漢文化精神的融入.例如,簡潔方正的整體風格的營造與自然材質、有代表性色彩的運用,都使人們能夠感受到漢文化中的古樸與莊重.要使漢文化能夠真正融入現代城市空間中,就不能生搬硬套,必須以現代設計理念進行重新規劃與整合,經過抽象與重構的過程,古為今用.例如,漢畫像石藝術館新館的設計,融漢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方法為一體,既注重方正簡潔,又不拘泥于講求對稱的漢代建筑形式,依山而建,運用古樸自然的淺色石材融于周圍山水之中,建筑周圍園林景觀的設計灑脫而寫意,使得建筑整體絲毫沒有突兀之感.在建筑形式上以粗獷的直線條似刀削斧劈般建構出整體形態,體現出雄渾豪放的漢代精神,如圖1所示.建圖1徐州漢畫像藝術館新館Fig.1Fig.1XuzhouMuseumofHanDynastyStoneRelief筑中既有代表漢文化特色的漢闕形態作為視覺符號,整體上充滿時代感.建筑內部注重自然光線的運用,頂部及墻面大面積采用玻璃,增加透光性,使得內部空間通透而明亮,人們置身其中體驗到漢文化與現代科技方法的完美融合.

3.2運用現代設計理念構建城市CIS系統

城市CIS系統全稱為“城市形象識別系統”,其基本內涵在于通過挖掘城市的歷史與文化內涵,給予城市準確定位.通過獨具代表性的視覺形象,表達城市的文化內涵,使城市更加具有個性與特色,從而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人們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獲得生活品質的提升,讓更多的人通過城市中實實在在的品質,獲得對城市的整體感知[4].城市CIS系統是以創造良好的城市形象為目標,以簡練概括的視覺設計語言;突出城市文化的獨特性,體現城市整體形象,展示城市品牌,彰顯城市魅力.其中,既應包含傳統文化內涵,又應反映時代氣息與現代城市的精神風貌,又能通過簡練而概括的符號語言;使人們獲得有效的視覺感應,進而加深記憶效果,最終達到城市文化的傳播和促進的目的[5].城市CIS系統的設計過程是城市文化整合的過程.對于徐州這座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城市,在進行城市設計的過程中引入現代設計理念,構建城市標識系統.對于提升城市凝聚力,塑造城市文化精神,樹立城市整體形象有著不可小覷的作用.其中,應充分體現漢文化的內涵,使傳統歷史文化真正融入現代設計形式之中.

3.3充分利用現代傳媒傳播漢文化

漢文化品牌的傳播離不開現代文化傳媒.首先要以現代設計理念樹立漢文化品牌,要依據不同的產品類型選擇不同的包裝形式和廣告載體.徐州的兩漢文化品牌必須打好文化牌,注重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具體產品形象包裝上去.選擇合適的品牌傳播時機,采取平面、戶外、展覽會等形式的廣告媒體和互聯網、手機APP、數字互動媒體、車載移動媒體等新興廣告媒體,以合理的搭配使徐州兩漢文化的品牌形象迅速深入人心.要在管理、銷售和服務等環節上增加投入,將無形的文化價值轉化為有形的品牌價值.在品牌傳播上,要借鑒外來成功品牌的經營理念,系統、科學地調整品牌推廣方向和發展目標,讓徐州的兩漢文化品牌獨樹一幟,并逐漸成長為國際性文化品牌.為了更好地傳播漢文化,樹立城市品牌形象,政府應建立有關城市形象及相關內容傳播機構,對此進行統一規劃、運作.要調動區域內媒體為塑造和傳播城市文化服務,尤其是對城市文化的內涵、驅動要素進行統一設計.要充分利用媒體,借助媒體平臺推進城市文化的塑造、傳播和漢文化的傳承.

3.4運用現代設計方法推動周邊文化產品的開發

漢文化藝術節作為徐州漢文化宣傳的重要平臺,應調動各方力量,以漢文化作為載體,展示徐州文化底蘊與發展變化.以歌舞、民俗、餐飲等形式,共同營造文化氣氛,成為城市文化的組成部分.運用各種媒體的宣傳與推廣,弘揚城市文化,打造城市品牌.利用舞臺劇形式展現徐州漢文化特色.借鑒平遙古城的《一把酸棗》、云南昆明的《云南印象》、皖南宏村的《宏村•阿菊》等極具地方特色且制作精良的歌舞劇,以直觀的展示與極富藝術感的形式,使得人們對于當地的地方特色與歷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旅游商品開發亦是漢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人們來到徐州不僅要看漢文化的遺跡遺址,領略地域歷史特色的人文風俗,感受到獨特的城市建筑設施,還應購買到特色旅游商品,感受到徐州歷史文化名城的魅力.徐州現有的旅游商品包括漢畫像石拓片、金銀箔禮品、線裝書籍、兵馬俑文物的仿制品等.近年來,不斷開發出絲巾、領帶、撲克牌、明信片等旅游紀念品,從形式及內容上都過于陳舊與傳統,與現代審美需求脫節,需要推陳出新,突破傳統,把現代設計形式與傳統文化元素進行對接與融合[6].

4結語

篇3

1.名人資源

“自古文人多入蜀”,成都及周邊地區的名人資源舉不勝舉。名人資源相當豐富:①歷史名人。根據史料記載,因各種歷史原因旅居成都的歷史文人有:李白、杜甫、王勃、盧照鄰、高適、岑參、吳道子、百居易、劉禺錫、元稹、李商隱、坡、黃庭堅、陸游、范大成等;②典故傳說名人。歷史上,成都向來不缺乏典故傳說,主要代表的人物有三國人物劉備、諸葛亮;治水功臣李冰父子;古蜀傳說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鱉靈等;③近代名人。近代尤其是抗戰時期,更有大批文化名人,各界精英遷往成都,其中包括巴金等。

2.古鎮(城)資源

作為老皇城舊址的成都市區,其人文資源眾多,如紅照壁(老皇城故事)、交子街(已改為均隆街)等。傳統的節日和民俗習慣被保留,例如,洛帶古鎮有客家民俗特色的火龍節:當地客家人的傳統習俗是過“水龍節”、“火龍節”,據說“火龍節”其舞龍燒龍的傳統源自江西籍劉姓客家人,定居洛帶之后,將這一傳統引入了洛帶及周邊地區,至今劉姓家族仍聚居在洛帶鎮寶勝村,以扎龍舞龍為業,最后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舞龍程式:接龍、祭祖、迎龍歸巢、殺雞出龍、舞龍點睛等。山水資源成都市及周邊主要代表山體9座:西嶺雪山、九峰山、青城山、天臺山、老君山、丹景山、鳳凰山、龍泉山、鶴鳴山等。山體特征各異,有高聳山峰、丘陵等;邛崍山脈、龍泉山脈連綿起伏;各山體接壤,具有連續性、群體性;成都市及周邊主要水體有:府河、南河、沙河、江安河、清水河、東風渠、青白江、南河、金馬河、羊馬河、楊柳河等。各水體間融匯貫通,如府河和南河實則為都江堰引入的四條河中的一條走馬河,流入成都形成府河和南河,府河進入成都市區后繞城北、東而流,南河繞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處匯合,后合稱府南河,也稱錦江。其中,府河和南河被譽為成都的母親河;沙河被譽為成都的生命河。

3休閑資源

成都及周邊主要的休閑資源具有濃厚的歷史內涵,其中的人文資源積淀豐厚,如川茶文化中又兼具典型地域特征的龍門陣文化、茶藝文化等。同時,這些休閑資源又傳承了數千年的蜀文化精神。成都市及周邊的主要休閑資源有:①“四川”。川菜、川酒、川茶、川戲;②“兩蜀”。蜀錦、蜀繡;③傳統民俗節日。火龍節、龍舟會、放水節等。

二、特色文化資源與產品設計的關系

1.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是文化產業改革的內在要求固有的文化產業模式已經不能適當社會的發展,文化產業的改革勢在必行。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正好符合這種改革的要求。通過設計手段促使特色文化資源煥發新的活力和能量,創造文化生產力發展條件,不斷孵化特色產品,生產經濟資本,成都地區創造更多的精神文化財富。

2.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是文化創意產業結構調整的必然趨勢當前,成都地區的豐富文化資源尚未充分整合和開發,新興文化創意產業和具有特色文化資源的特色產品還未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在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的國際和國內尚處于弱勢。如果加快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產品,進行有力的資源整體,形成文化產業鏈的聯動狀態,對文化創意產業結構的調整將是大有裨益的。

3.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是推動城市文化“走出去”的動力推動成都文化“走出去”需要有很好的智力支持,特色產品的開發正是這種強有力的支持。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特色產品,是營造城市對外形象非常具有實效的舉措,深刻體現出文化資源作為經濟生產力的巨大創造性和活力。

三、西蜀地域文化特色產品系列化設計的類型

1.成套系列。特色產品的開發需要以套系的形式進行,以形成產品的整體性和統一性。如以蜀繡、蜀錦為元素設計餐具類產品時,需要用同一元素設計一整套的餐具,包括餐盤、碗碟、筷子等,而不是一個單件產品,如一個單獨的碗碟或餐盤出現。并且,運用現代技術手段在降低產品制造成本的同時提升產品的品質,讓具有西蜀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的產品有機會走入現代生活和國際視野。

2.組合系列。此類型主要是擴展特色產品的功能,增加其使用價值。設計產品時,可以考慮將產品各部分以模塊形式組合,消費者夠沒產品后可以根據個人喜好將不同的構件組合成不同功能的產品。如利用特色文化資源開發設計果汁機等生活用品時,配以不同的組件(榨豆漿組件、研磨調料組件等),實現產品的不同功能。

篇4

明確地域文化以及室內設計工作之間存在的聯系和區別,是在真正意義上實現相關設計工作不斷整改的關鍵點。室內設計工作主要通過對現代化美學觀點的使用,很好地將裝飾材料的應用和整個建筑的室內布局形式等進行巧妙的結合,并且以此為基礎營造出一種優美和舒適的環境,為人們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地域文化應當是一個地方經過長時間的發展而不斷形成的一種古老的文化,是當前現代化室內裝飾設計思想以及相關創意的根本性來源,同時也是創新工作的核心原則。在當前對地域文化的應用過程之中不僅應當注重地域形勢的特征,同時還應當注重不同區域的獨特的生活方式以及自然條件等等。在進行室內設計的過程中應當將上述地域文化與相關設計思想進行巧妙的結合,使得設計工作可以更好地展現出應有的內涵和思想。總的來講在地域文化的應用過程之中,其不僅可以使得室內設計體現出更多的精華,同時還可以很好地融入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充分地營造出一種全新的室內設計形式。

二、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地域文化在當前室內設計的多個細節和多個環節之中均有著重要的展現。首先地域文化的應用可以使得整個室內設計工作更加人性化,更好地體現出人文的基本特征,真正意義上實現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需要注意的是良好的室內環境設計可以帶給人們更加美好的感受,這一點是當前人性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此外,通過地域文化的應用,還可以使得室內設計之中展現出更多的美感和思想情感。總的來講,地域文化的展現應當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而不同的地域文化應當是隨著不同區域不斷發展而逐漸形成的一種全新的思想文化。所以還應當注重其中的創新,注重二者之間的融合,以更好地展現出現代化的設計觀念和思想理念。

三、地域文化與室內設計的融合

地域的風俗是地域文化的一種重要體現,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56個民族構成了我們這個偉大的祖國,每一個地區的風俗都是不同的,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我們在進行室內設計時,要對當地風俗有一個充分的了解與掌握,這樣能夠讓我們設計的室內環境更加具有親和力,無論是外來的旅游者還是當地的居民,都會對室內設計所營造的溫馨氛圍感到滿足。對地域文化的融合是我們創新的根本,在深入了解當地文化的前提下,結合當代人的設計理念,合理地將這些文化安排在房屋建筑當中,這是一個亮點。我們對于地域文化的設計不僅要通過圖案與顏色來展示,還要著重強調一些軟裝飾所能夠營造的環境氛圍。例如云南麗江的茶馬云南的小飾品,通過將這些小物品的點綴更能凸顯設計的獨特性。

四、結語

篇5

為了滿足人們對于室內設計的要求,十分有必要將室內設計與地域文化結合起來。杰出的有生命力的室內設計必將是將文化、當地的環境與室內設計完美地結合起來的典范。但是在現行的社會環境中,所謂的佳作大多是附庸風雅,雖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但是卻完全與文化無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雖然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國外文化也對我國的對于文化造成了極強的沖擊。體現在室內設計上則表現為裝飾品和設計方式的西方化,民族的、地域的文化在設計中受到了冷落和遺忘,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但是卻沒有更多的作用。以上這兩個方面是在室內設計中存在的兩個最大的誤區。面對這樣的社會環境,加強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作用,意義深遠。因此,人們是否能夠將地域文化運用到室內設計中去,在于設計者知識內涵的增加。地域文化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在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集中體現了人們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這種文化也深刻地滲透到了人們的生活和信念之中。人們對于室內環境的追求集中體現了,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更好的生活環境和更好的工作環境的追求。因此,在室內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考慮到,在人們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對當地的地域文化和對傳統文化內在的需求。因此,除了追求室內設計更新的同時,也應該充分認識到地域文化在室內設計中的重要作用。“人們通過長時間繼承了地區的文化與生活習慣和方式,這些習慣和方式已深深地溶入了當地人的意識生活中”。]不同的地域代表了不同的傳統文化,直接反映了當地的生活習慣。因此,在室內設計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到不同地域文化之間的差別。不同的地域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審美觀和價值觀。在室內設計中加入地域文化的特征,可以使人們加深人們對于地域文化的了解,促進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促進人們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發展,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而良好的室內設計也能很好地滿足人們的需求,緩解人們的壓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如何在室內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特色

實現地域文化和室內設計的融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對當地的地域特征和文化有著十分深刻的了解。要在室內設計中體現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認為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室內設計要體現地域文化特色,要將室內設計與當地的地域環境結合起來。要想實現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色彩,就要考察當地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傳統。如果室內空間的設計與室內的傳統文化發生了沖突,就算室內設計的在精妙,在匠心獨勾,也會破壞了環境的和諧,不僅自然景觀得到破壞,建筑也會顯得十分突兀。

(2)要正確地理解地域文化。要在室內設計中體現出地域文化特色,首先要對當地的文化有深入的了解,了解當地的風土人情,以及當地文化發展演變的過程,只有對當地的文化有了十分深入的了解,才能將文化合理的融入室內設計之中,否則,可能會適得其反。讓設計之后的室內景觀給人一種溫馨親切的感覺,在心底上滿足當地人的文化認同感與文化歸屬感。[3]只有這樣,才能根據當時的環境設計創造出屬于自己的文化特色,避免設計師盲目地進行設計,這種因地制宜的方法是設計者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

(3)要注意地域文化中的人文要素。室內設計主要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因此要對于地域文化中體現人文關懷的部分給予高度的關注,在室內設計中把對人的關懷的要素融入進去,可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滿足人的需求。人文要素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這學院設計者根據室內的環境,利用適當的空間摻假自己的創作新意。例如,墻壁、物品店額擺件以及各種玻璃制品,都能夠將要素人們熟悉的人文要素注入室內環境中去。這不見對設計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為當地的地域文化宣傳起到了很大的傳承作用。

3結語

篇6

1.1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含義

園林景觀設計,就是綜合自然元素及人工元素,設計出能夠滿足自然生態、文化訴求、社會生活的園林景觀,承載人們精神審美需求。在融合人們審美觀念、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的過程中體現出該地域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主要涉及到特定地區的經濟水平、價值觀念、社會風俗、藝術形式、生活方式、社會準則等,是人們在勞動過程中不斷積淀而成的物質和精神成果。由此可見,不同區域的人們,因為本地區的發展特殊性,在生活、思想、行為上都存在著差異性,地域文化也就是這種不同類型意識形態的體現。

1.2園林景觀設計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1.2.1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素材。園林景觀設計,滲透著對自然資源的使用和人文要素的把控,有著因地制宜、因時而異的特性。獨特的地域文化為園林景觀設計提供了豐富素材,設計者通過挖掘地域文化內涵,結合當地生態特征,最后灌注自己的設計靈感,從而設計出地域文化氣息濃厚的園林景觀。

1.2.2園林景觀設計促進地域文化發展。園林景觀設計因為自身強大的藝術表現力,是承載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設計者通過吸取地域文化營養,將園林與現代文化理念融合,從而使園林景觀展現出的地域文化歷久彌新,增添地域文化魅力,既達到吸引游客的效果,又反哺地域文化,促進地域文化發展。

2園林景觀設計凸顯地域文化的藝術原則

2.1整體性

整體性也是基于地域生態系統而言,園林景觀設計時,地域生態是優于社會人文要素存在的,是園林存在發展的基礎。設計時充分遵循地域環境的生態規律,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做整體性的統籌設計,保證地域文化與園林景觀整體一致協調。

2.2獨特性

園林景觀設計中,要在整體性的指導下,著力彰顯地域的獨特性。在設計中考慮當地的資源優勢,對特有的建筑風格、歷史傳承、文化傳統加以挖掘,豐富園林景觀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展現出當地獨特的文化氛圍,在不拘一格,獨具匠心中釋放景區魅力。

2.3科學性

園林景觀設計中,對自然景觀、生態資源、人文景觀的開發設計應體現出科學性,謀求園林景觀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對當地遺留的歷史文化遺產,要在保持風貌的前提下,合理科學開發;另一方面園林建設使用的材質等,要保證綠色環保,以達到可持續利用。

3景觀設計彰顯地域文化的藝術手法

3.1去粗取精

園林景觀設計,需要從繁雜中刪減枝蔓,對當地建筑結構和空間形式進行去粗取精,保留文化特色濃郁的歷史景點。對于具有較高歷史價值,建筑結構保存完整的園林建筑,要本著最大限度減少破壞的原則,采用保留的設計手法,還原景觀的歷史真實。

3.2突出重點

園林景觀設計時,收集整理當地豐富的地域文化資源,并從中抽取最能展現地方風俗文化的符號樣式。突出重點的設計手法就是通過選取地區文化的代表元素,使園林景觀的魅力得以盡情釋放。需要注意的是,選取的重點文化符號可以不拘泥于具體的實體要素,既可以是建筑實物,也可以是文化、民俗元素。

3.3加工創作

園林景觀設計中,一味地遵循歷史遺留傳統,只簡單的采取保護,保留等方式對待文化遺產,不免顯得沉悶死板,文化遺產的文化韻味也逐漸變淡,這就需要我們適度加工再創作。在深刻領悟當地文化精髓后,設計者可以在園林景觀規劃時,模仿原建筑結構樣式,人工再現景觀風貌。對于當地的重大歷史事件,可以創作實體雕塑,加以生動還原。

3.4理念融合

只是拘泥于傳統文化理念,對現代設計思想、手法不加融匯的話,難以設計出優秀的園林景觀作品。傳統建筑布局,形態樣式與現代設計理念,結合設計材料,不僅能保持原有的傳統文化風韻,更能體現出現代文化氣息。此外,在園林配套設施建設中,也應展現出古今文化理念的融匯共存。

4結語

篇7

地域文化和地區經濟存在緊密的聯系。地區經濟為地域文化的重要基石,給文化構建供應物質基礎與保障,地區經濟的運作情況對當地文化的構建和出現具有支持的影響。而且,地域文化條件對地區經濟運作也會造成較大的能動性,不同特點的地區經濟整體會表現各個類別地域文化的作用。地域文化的構建在地區經濟運作方面具有較大的促進價值。

1、區域經濟發展決定地域文化的發展

因為具體方位、氣候、資源等要素的作用與約束,不同地區的經濟條件與架構存在不同的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別。各個地區經濟的運作情況對文化運作具有支持的影響,對地域文化運作程度、運作架構、類別與特性具有較好的影響力。但是,地域文化的運作存在他們自身的獨立特征,不但會遭受經濟要素的作用,也會遭受歷史傳承、文化演繹等眾多要素的作用。某一區域之前的經濟較好,但由于眾多因素使得經濟出現滯后,他們的文化作用能力也會由于歷史運作的原因存續較長的一個時期。例如,現在西安或者關中,經濟運作條件盡管趕不上東南部沿海,然而他們的科技與教育水平、文化發展水平依舊位居國家前列。但某一區域經濟發展的最初時期,通常會存在文化匱乏與知識不名一文的情況。現在,基于整體視角考察發達企業,如廣東文化的時候,就會看到其表現為二元并存的架構,存在經濟較為放開但意識形態層面較為保守的情況。這一二元并存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經濟在文化領域的直接推動影響,讓地域文化顯著的滯后于經濟水平。

2、地域文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反作用

現在,經濟與文化表現為一體化態勢,文化力逐漸變成地域經濟運作的巨大推動因素,在總體經濟和社會運作層面具有主要的影響。地域經濟的運作情況在地區文化構建和運作階段具有支持與基石的價值,各個差異化的地區經濟與特征可以形成差異化的地域文化。此外,某一區域的原有地域文化歷經人們的共同挑選之后,最后出現在這一區域與民族的發展過程中,形成這一區域民眾特征與民族性質的文化秉性。這一秉性比較巨大且較為平穩,一定能對這一地區的經濟運作形成較大的推動影響。所以,不同特點的地區經濟常常表現為遭受各個類別地區文化作用的社會痕跡,形成晉商、浙商、臺商、徽商、粵商、閩商、港商等類別的地區角度。新制度經濟學者指出,意識領域與文化理念于削弱市場費用支出、推動經濟進步、確保社會平穩等層面存在重要的影響。經濟進步會給文化全方位興起打下前提,文化的繁榮也會推動經濟不斷飛速進步。

二、地域文化創新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1、地域文化創新是區域創新的先導

現在,全球經濟逐漸邁向基于創造要素促進的新的發展時期,創造變成促進經濟進步的主要推動因素,于地域經濟運作與創造行為中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創造的理論基礎在于企業家或企業家精神。企業家出現的主要因素在于地域經濟文化,其對創造的影響是很直接與具有本質作用的。由于地域經濟文化形成公司管理者這一人群,使得各個創造方式持續存現。經濟文化的重要構成內,對經濟運作具有決定性影響且比較關鍵的是創造精神。和創造精神存在緊密關聯且具有差異性的界定為創業認知。創造和創業表現出企業家精神。創業認知是一類企業家精神,其主要力量為企業家,但企業家精神實質或說較為關鍵的層面即為創造。創造為企業家的基礎功能。硅谷為基于創造促進經濟進步獲得順利發展的主要代表,尤其是基于高級科技創造作為其先驅,對其給予一定的機制創造給予輔助,如股票期權激勵、市場開放、資本風險投入等。硅谷創造方式將創業與創造聯系起來,這為企業家創業品質不斷提升的表現。

2、地域文化創新增強區域經濟實力

篇8

不同地域產生的文化藝術呈現不同的特征,本文結合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進行研究,分享了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價值,僅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藝術;剪紙;東北;審美

剪紙藝術在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流傳廣泛。東北的剪紙藝術具有鮮明的氏族社會大地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特征,與當地普遍信奉的薩滿教關系密切,本文以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為例,研究地域文化藝術中的美學理論。

一、審美與剪紙藝術

(一)審美。我國當代美學理論研究在學習西方美學的基礎上,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目前形成了以實踐美學為主流的美學理論體系,審美是一種實踐活動形態,與人生實踐緊密相關。相比古人,現代人更加需要審美。美學以審美活動為對象,通過審美這一特殊的實踐活動,構建人類審美的價值體系。審美價值則是在審美主體與對象的精神互動過程中確立起來的。

(二)剪紙藝術。剪紙藝術包含著豐富的中國文化,東北剪紙藝術是我國民間剪紙藝術當中的一個類別。任何藝術品都是人們按照自身審美觀念以及生活習俗創作出來的,將自身情感和信念融入其中,表達對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剪紙藝術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其獨特的人文性和民族意蘊,見證和傳承著深厚的中華文明。

二、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

(一)東北剪紙藝術。東北剪紙藝術以吉林和黑龍江為代表,題材上有滿族祭奉祖先的古俗之物,即旗裝馬靴的姥媳人(神)。薩滿教中,薩滿即為溝通人與神的巫,其所供奉的神即為姥妮人,也就是老太太神。東北剪紙藝術與民間信仰薩滿教關系密切,滿族祖先很早便用魚皮、獸皮等剪刻成神偶用于祭祀,這只是東北剪紙當中的一類題材,此外還涉及婚喪嫁娶、衣食住行,常見龜、蛙、人參等,剪紙人物人神化,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濃郁的生活氣息。

(二)審美意象。審美意象,從中國古典美學的角度來說是處于核心地位的,也就是藝術的本體。如果從中國現代美學體系的角度看,它同樣居于核心地位。藝術家用某種媒介物構建出意象,表達感情,就是藝術。也就是把情感融入某個符號化的意象,人物、動物等元素構成實物剪紙,而在審美當中,審的不是剪紙本身,而是其蘊含的意蘊,也就是象。東北剪紙中,娃娃、蓮花、葫蘆等象征著多子多福,家禽家畜等象征著吉祥幸福。每當重大節日,人們就會用剪紙來布置環境,操辦喜事也慣用喜字剪紙等。這種方式將東北剪紙藝術的審美意象呈現出來,將人們心中的意象用實物傳達給其他人。審美活動是一種價值活動,表現人的精神價值和精神需求。東北剪紙藝術內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因素,有著強烈的生活氣息,無論是復雜還是簡單的剪紙作品,都能使人產生聯想和美感,并獲得不同的身心感受。

(三)審美價值。首先是題材美。東北剪紙藝術可以說是東北老百姓自己的藝術。一般剪紙藝人多集中在農村,閑暇時,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將生活的感受融入剪紙當中。剪紙作品通常歌頌正面和積極的情感,表現對生命的熱愛。鳥獸蟲魚、花木、糧食、人物等元素構成有趣而精巧的剪紙造型,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如圖1所示,該作品蘊含多子多福、望子成龍之意。其次是寓意美。剪紙一般用于納吉祝福、勸勉警誡、祛邪除惡。這些內涵表達著人們的感情和對生活的追求,體現一種內在精神品質。第三是構圖美。一把剪刀就能剪出龍鳳、剪出人物、剪出鳥獸蟲魚,具有鮮明的構圖美感。第四是含蓄美。剪紙作品題材來源于生活,用簡潔樸實的圖案表現生活的點點滴滴,只要細細品味,就能夠發現剪紙藝術巧妙的手法和表達方式。同時抽象且含而不露的形象,讓人聯想和思考,耐人尋味。第五是教化之美。剪紙中蘊含的意象有吉祥造型、神話傳說等,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同時也是對黑土地文化的傳承,教化了一代代的東北人。

三、結語

從當代中國美學理論體系來看,東北剪紙藝術蘊含著豐富的審美價值,值得人們細細品味鑒賞。其所表達的美學意蘊,深含當地的文化特性。剪紙來源于民間,映射著老百姓的精神世界,美學觀念積淀于民族文化心理深處,灌注進剪紙藝術當中,發揮著強大的魅力與生命力。

參考文獻:

[1]尚一墨.當代文化中的總體藝術觀現象瓦格納美學理論評析[J].美術觀察,2016,(11):135-141.

篇9

關鍵詞:南北文化;宗經質樸;細膩華美

如果說在中國文學史上,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各有特色,有著較大的差異,那么這種差異在金宋南北對峙期間的表現更為突出。金朝文學和文論表現出了質樸、尚實、宗經致用、豪邁奔放的北方特色;南宋則更為注重形式美,抒情細膩。從文化思想方面說,南方以老莊玄學為主導,重在個性的張揚,注重形式美;北方以儒家思想為主導,重在質實宗經,經世致用;從文學方面講,南方有尚文的傳統,北方有尚質的傳統。北方文辭質樸,說理意味重,傾向于傳統守舊;南方總的說來,香艷抒情較多,形式發展傾向于創新。

地域的差異深刻影響了文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維方式,同樣造成了文藝思想的差異。以下我們以北方金朝王若虛的《滹南詩話》和南方南宋嚴羽的《滄浪詩話》為例,來論證南北文化的差異。

金代學者王若虛生活于南北對峙的金代,其文藝思想也頗具北方特色。雖然也留意藝術的華美和乖巧,但更強調內容的充實。嚴羽生活于南宋,與王若虛生活時間相去不遠,屬于同一時代的文藝理論家,然而《滹南詩話》和《滄浪詩話》所面臨的現實卻很不同。南北對峙期間,蘇黃詩風對南北雙方都帶來了不良的影響,但是傾向性卻不同,所以兩部詩話的現實針對性各有側重。蘇黃詩風對北方的不良影響主要體現在文人對尖巧詩風的追求,字句雕琢,求新求奇;而對南方的影響則是詩中極力用典使事,賣弄才學,以議論為詩,傾向于以邏輯理性的思維方式代替形象化的思維方式。在意識形態方面,南方理學逐漸拓展市場,占據意識形態的主流,滲透到文學領域,對文學所產生的不良影響也漸露端倪,這也成為嚴羽的鋒芒所向;而北方面臨的則是漢化的問題,漢化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儒學的推廣。王若虛充當了儒學先鋒的角色,他潛心儒家經典的研究,且對南宋理學極力推崇,認為理學解決了儒學的新問題,開創了儒學的新局面。所以嚴羽提出的是以禪宗為基礎的妙悟說,主張的是“別材別趣”、“不涉理路”的興趣說;而王若虛主張的是傳統儒學溫柔敦厚的詩教說,重內容輕形式,又雜以本自然,發真情的道家思想。兩部詩話都是主情主興的,都具有較強的現實性。同樣是對江西詩派的猛烈抨擊,王若虛從內容的充實切入,批評江西詩派在內容上沒有自我,使詩歌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嚴羽則是從藝術形式美上切入,批評江西詩派失去了詩歌審美本質。同樣是對杜甫的肯定,王若虛傾向于內容的充實,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而嚴羽則重在“別材”、“別趣”講究意境的渾然一體。相形之下,《滄浪詩話》更注重詩歌自身創作規律的探索,強調詩歌自身形式的審美特征。《滄浪詩話》開拓了詩歌構思創作的理論空間,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美學理論的終結。

對同一問題的切入點不同,源于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理想。其中南北文化的差異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文學史上多位學者探討過南北文學思想的差異,如魏徵在《隋書?文學傳序》中曾概括論述過南北文學思想鮮明的對立:“江左宮商發越,貴于清綺;河朔詞義貞剛,重乎氣質。氣質則理勝于詞,清綺則文過其意,理深者便于時用,文華者宜于詠歌。辭其南北詞人得失之大較也,掇彼清音,簡茲累句,各去所短,合其兩長,則文質斌斌,盡善盡美矣。”[1]文學即人學,人是歷史的主體,是文學的主體。南北差異反映到文人中是什么情形呢?在《日知錄》卷十三《南北學者之病》中,顧炎武引用《論語》中的話評價了南北文人:“‘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今北方之學者是也。‘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今南方之學者是也。”在南北地理文化差異的大背景之下,南北方從文學創作到文藝思想都必然帶有地域的色彩,如施閏章所言“丘壑之美,江山之助,古之詠歌見志者往往藉是”(《陽坡草堂詩序》)[2]。王若虛《滹南詩話》的“以意為主”的思想亦是如此,可以這樣說,北方深遠的儒學傳統,重質尚實的地域文化背景,是王若虛“以意為主”思想形成的搖籃,這必然使王若虛文藝思想帶有濃郁的北方地域色彩。

相書上說:南人北相,北人南相者貴, 魯迅說,南方人機智而近于狡詐,北方人忠厚而近于愚傻,倘能集南北之長,必為人中之龍鳳[3]。王國維《屈子文學之精神》認為,春秋之前,我國的政治道德思想,可以分為帝王派和非帝王派,前者是入世的國家派,后者是遁世的個人派前者大成于孔墨,后者大成于老子;前者是北方派,后者為南方派。北方派的理想,在改造舊社會,南方派的理想在于創造新社會;北方派專有詩歌,南方派僅有散文文學;北人多堅韌之志,強毅之氣;南人長于思辯而斷于實行,但南人想象力之偉大豐富又勝于北人遠甚。王國維說:“大詩歌之出,必須俟北方人之感情,與南方人之想象合而為一,即必通南北之騎驛而后可,斯即屈子其人”王國維又說:“屈子南人而學北方之學者。…雖南方之貴族,亦常奉北方之思想焉。觀屈子之文,可以征之。其所稱之圣王,皆北方學者之所常稱道。”劉師培《南北文學不同論》說:“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間,多尚實際;南方之地水勢浩洋,民生其際,多尚虛無。民崇實際,故所著之文不外記事析理二端;民尚虛無,故所作之文或多為言志抒情之體”《文心雕龍?物色》“山林皋壤,實文思之奧府,…屈平所以能洞鑒之請者,抑亦江山之助乎!”

《詩經》和《離騷》代表著北南文學的源頭,《詩經》中的十五國風是精華,描寫了黃河中下游和漢水流域勞動人們的生活、勞作、婚戀等情況,記錄了周代中原人民的風俗習慣和喜怒哀樂,成為北方文明的標志。《離騷》中上天入地、奇絕的楚地山水、離奇的神話傳說所表現出來的浪漫主義精神,風格華贍,豐富的想象,這些都使得《離騷》具有了濃郁的楚地地域特色。

注釋:

[1]張少康,劉三富.《中國文學理論批評發展史》,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

[2]魯迅.《魯迅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998年版240頁

[3]王運熙,顧易生.《中國文學批評通史》,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6年版26頁。

篇10

中國由于地理環境的復雜多樣,從而使得經濟、文化、政治、社會發展出現不平衡,形成了不同的區域特征及社會意識,在此基礎上衍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文人將一個區域內的風土人情、地理環境、社會背景融入到文學中,從而形成了具有個性氣質的地域性文學,而《史記?貨殖列傳》言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地余民,民俗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戲,悲歌慷慨,則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與地域文化的關系。

一、《詩經?齊風》,齊風與其地域的文化關系

齊文化是從周文化中衍生出來的將夏商文化和東夷文化與其相融合的一種文化風格,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風格。《齊風》以描繪齊國的社會生活為主,因此,談及“齊風”,一般與齊俗并提,其囊括了齊國的軍事、婚姻、經濟、政治等內容,其中尤以婚姻較為鮮明。齊國女子地位較高,對愛情以及婚姻的態度較為直接、大膽,這就直接影響了其文化風格,如《齊風?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瓊瑩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黃乎而,尚之以瓊英乎而。

詩中沒有羞澀因素,全詩體現了喜悅和盼望,生動而鮮明的表達了新娘的心理活動,充分體現了齊國女子對愛情、婚姻大膽而熱烈的憧憬與向往。而這是同時期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顯著特色。

二、《詩經?秦風》,秦地地域文化影響下的秦風特點

秦文化是以西戎文化和東夷文化為主,深受商、周文化的影響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西戎、東夷文化以狩獵、畜牧、采集和游牧為主,而秦國的文化特點則以集權性、功利性、實用性為主,且秦地對于其他文化有很大的兼容性、吸收性,是以形成了其強烈的地域風格。《秦風》雖然也有《蒹葭》、《終南》等雅致情詩,但是《無衣》、《黃鳥》、《駟》、《小戎》等戰爭、出獵、反抗之類具有陽剛性質、雄放之氣的作品更具有秦風的特色,同時這也是其他國風作品中少見的特點[3]。秦風這種壯美之秀的文化特征,正是秦地的地理特點和地域文化精神所造就的。秦地剛健質樸、豪放奔逸的地域風格,促使《秦風》形成了悲壯、慷慨的鮮明文化特點。

三、楚辭所獨具的文學形式

楚辭作為一種文化載體,其通過對楚地的方言聲韻、文學樣式,對其歷史風情、人物生活與及地理風貌進行描繪,具有濃厚的地域色彩,在表達形式上與北方詩歌具有明顯差異。楚辭具有其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其是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因其地理位置、語言環境的差異性及其歷史的悠久,楚國“巫風”盛行,保存了大量的神話,楚國人民多以歌舞娛神,而楚辭受楚地民歌的熏陶,因此,在楚辭中有較為濃厚的原始宗教氣息,這就形成楚辭特有的文學表現方式。而楚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文學表達句式不是整齊的四言體,而是語句參差,一唱三嘆,且多以“兮”字結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楚辭是從楚地民謠中演化而來,卻又存在著很大的不同,也正因為楚辭去除了民謠的格式,其才能夠以華麗的言語容納豐富的情感,形成想象綺麗、風格絢爛、文辭華美的浪漫主義文學風格。尤以《離騷》與《九歌》為代表。楚辭所具有的這些特點使之容易辨析,而這正是其他地區文化所不具備的。

四、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