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教學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27 02:51:00
導語:古詩教學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古詩是我國燦爛傳統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尤其是選編進我們小學語文教材中的優秀古詩,它們大都具有如下特點:語言優美精煉、想象豐富新奇、韻律朗朗上口、情感動人心魄、哲理深刻入微,它們或豪邁昂揚,或細膩清麗,或發人深思,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一輩子都難以忘掉。古詩在開發培養孩子們審美意識方面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那么,如何讓孩子們領略古詩的美,讓孩子們通過古詩的學習,進而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呢?在教學的實際操作中,我們的老師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講多了,破壞了古詩的整體意境美;講少了,我們的孩子們又難以逾越理解的障礙。迫于統考的壓力,一個簡單省事的辦法出現了:一抄了事——照抄教學參考書上的詩句分析。老師的教流于程式化、孩子們的練也趨簡單化,一切都是為了考試,一切圍繞圍繞考試,詩中的情感、美詞佳句的體驗過程被一句句抽象的答案所替代,以背誦代替理解,會背、能默寫成為學習詩歌的單一目的。
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古詩審美教學中所做的一些嘗試:
一、反復吟誦,感受形象美。
通過反復吟誦來體會文章的美感,以聲帶情、以形入情,是這一鑒賞方法的最大特點。宋代大家朱熹曾經說過:“詩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只有經過充分地、反復地誦讀,設身處境地進入詩的境界,仔細體味每個重點詞句的含義,細致感受其中的形象美,才能深入地領略作品中的情致和趣味,從而獲得審美的愉悅。
1、吟誦,要正確流利。
古詩語言是非常優美精煉的,它經過了詩人反復推敲錘煉,有鮮明的節奏感,平仄押韻,瑯瑯上口,可以把它當作一首樂曲來看待,這就是古詩所獨特的音樂美。正確流利地誦讀,就是在初步教學古詩時,就指導孩子們大聲地朗讀,力求把古詩讀準確、讀清晰、讀出節奏感;進而要求把古詩讀流利,讀出古詩的平仄押韻的韻律美,提高孩子們的語言感悟能力。我在教學膾炙人口的唐朝大詩人李白所作的《望天門山》時,就注意讓孩子們正確的基礎上,大聲地、流利地朗誦,稚嫩的童聲隨著優美的韻律,讓人陶醉不已。
2、吟誦,要咬文嚼字。
古人作詩是十分注意錘煉詞句的。教學時我們要注意從語言入手,斟詞酌句,在孩子們初步理解古詩大意后,組織孩子們咬文嚼字地吟誦,細細品味,慢慢品賞,讀出古詩的抑揚頓挫、回環曲折之美,進而感悟古詩的意境。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教學時,在孩子們初步理解詩意的基礎上,指導咬文嚼字吟誦,并體味交流:“日照香爐生紫煙”中的“生”用得好,好在哪里?在知道“生”是動詞后,與“升”作比較,體會“生”用得好,不但用得準確,而且寫出了紫煙富有生命力的連續不斷。以“生”為細節,再練習朗讀詩句。
3、吟誦,要反復不斷、要有感情。
在孩子們深入理解詩意,把握詩人思想感情之后,我們老師最要注重讓孩子們進行反復不斷地、有感情地吟誦。在反復的感情誦讀中,孩子們會積極想象,把自己置身于古詩的意境中,探索古詩的意境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與末。”這是偉大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原話,他老人家還曾說:“必須驅譴我們的想象,才能通過文字,達到這個目的。”孩子們只有把自己當作“意中人”,進入作者所創的情境之中,和詩人情脈相通,才能做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才能深切地體會到詩人所抒發的真情實感,并與之產生共鳴,進而得到美的享受。如被譽為唐代大詩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這是一首絕佳的抒情詩,全詩充滿了喜悅、激動之情。確定感情基調后,我們還應該指導孩子們處理好重音與節奏,與孩子們一塊探討:起句與七、八句節奏要急促,第五、六句要舒緩;“忽傳”、“喜欲狂”、“即從”、“便下”讀重音。這樣朗讀抑揚頓挫,孩子們的感情自然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
二、深入理解,體驗情趣美。
古詩的語言凝煉含蓄,耐人尋味,經常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近代大家聞一多先生曾說:詩的長處在于它有無限度的彈性,變得出無窮的花樣,裝得進無限的內容。例如唐朝詩人王之渙寫的《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全詩只有二十個字,既有祖國山河的壯麗雄偉,又有詩人們對現狀的不滿足,亦有詩人無限的進取和探索精神。正是因為這樣,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自己要設身處地窺探詩人的內心世界,用自己的情感經歷去體驗詩人的情感經歷,再來引導孩子們理解詩的中心、體驗詩的情感。
要使孩子們具備情感體驗的能力,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然后再走出來,做到“自化其身。”古詩時代背景的提供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唐代柳宗元的《江雪》一詩,用烘托渲染的方法,極力描繪了漁翁垂釣時的氣候和景物。教學時,適當介紹一下這是詩人被貶永州后所寫的,詩中描寫漁翁“獨釣寒中雪”,表面上是在寫我行我素、身處孤寒之界的漁翁,實際上是反映了柳宗元被貶永州后不甘屈從而又倍感孤獨的心理狀態。聽完介紹,再讀全篇,相信孩子們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會油然而生。所謂“詩言志,歌詠言”,詩中意境的理解是古詩教學中不可少的關鍵環節。
古詩語言簡潔所帶來的一些特點,比如詞序倒置、成分省略、語句濃縮、意思跳躍等,都構成了孩子們學古詩的障礙。根據孩子們年齡特征,幫助其疏通理解,教給一些古詩的常規學法——分詞連序法:第一步是分詞解義,逐詞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詩中的含義;第二步是按現代漢語規范進行連序翻譯。古詩常規的學法可用七個字來概括:
擴:濃縮的詞語要“擴”,將單音詞擴成雙音詞,使意思明顯化、具體化。
留:古今通用的詞語要保留。
補:詩句中省略的成分要補上,使之通順。
換:古今用法不同的詞語要更換。
調:詞語的順序顛倒的要調整。
嚼:詩中關鍵、傳神的、富有哲理的詞句引導孩子們細心咀嚼、品味。
連:將各句中解釋的詞語連起來翻譯。
在古詩教學中,我們老師如果能注意指導古詩常規學法,讓孩子們深入理解,古詩中的情趣美也就不難體會出來。
三、多方遷移,領悟意趣美。
書法藝術講究“筆斷意連”的境界和效果。我們在古詩教學中有時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那我們何不讓孩子們對內容做回味、做遷移呢?
1、給古詩配畫。
在孩子們領悟了古詩描繪的那種美的意境之后,我順應兒童的愛畫愛美心理,讓孩子們根據詩意作畫。當然在畫之前,還要提醒孩子們畫的內容,除了古詩所描繪的內容外,還可以做合理的想象。可以這么說:想象是審美的翅膀。配畫也是對孩子們一種美的熏陶,還培養了他們的想象力,促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古詩內容,對古詩的喜愛之情也越來越深。
2、來點想象作文。
語言文字的訓練是語文教學永恒的主題。作為傳統文化的精華,古詩同樣也能利用來發展孩子們的語言。學完古詩,我結合孩子們的年齡特征,讓他們做想象作文,并根據自己所想,配以插圖。文藝理論家曾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美的欣賞和美的創造。”孩子們在想象作文的過程中,再次領悟意境的同時,熱愛自然、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審美情境也漸漸產生了。
3、鏈接課外閱讀。
古人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是古人寫作的秘決。每學好一首詩,就要求孩子們去找同一類的詩。比如學習了宋代大家朱熹的《春日》,就要求孩子們去找找其他有關描寫春景的古詩再讀讀,這樣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自學能力,還可以怡情養性,豈不是一舉多得的好事?
宋代朱熹認為:“教人末見意趣,必不樂學。”孩子們對所學知識的遷移情況,也必然可以反映教師是否“樂教”,孩子們是否“樂學”。我們老師,應該充分利用古詩的“意趣美”這一內蘊力,催動孩子們在學習活動中,由“入乎其內”再到“入乎其外”,取得產生最佳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