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舍心得體會范文
時間:2023-04-06 05:2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宿舍心得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常言道“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在高中里,宿舍代表的就是家,也許我們遠離了親情的呵護,然而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家的溫馨。宿舍是個充分體現個性的場所。在同學們眼中,它不僅是一個棲息之地,更是個風光無限的地方。
一個成功人的背后是血和淚,一個優秀宿舍的背后只因為一個好的習慣而且,宿舍就是一個反應學生生活面貌最真實也是最直觀的場所,每個人都應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正如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士所言: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在我們宿舍舍友們都非常團結互助,相親相愛。大家長期生活在一起,行為互相影響,經過一段時間,宿舍便會想成自己的特色。我們5。12宿舍心齊,整體氣氛好,整個宿舍都在上進。大家互幫互助,取長補短,久而久之,整個宿舍就形成里一種濃厚的學習氛圍。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宿舍內部要搞好協作,把協作精神體現在每一件小事上面,更好的促進集體力量的發揮
誠然,宿舍是我家,人人熱愛護她。在小小的世界里,生活起居,學習交流,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宿舍是我們身體與心靈的避風港,使我們真正的家園。用心呵護她。
在此次文明宿舍的創建中養成的良好習慣,我們將長久的保持下去,繼續發揚光大。
篇2
關鍵詞:時代創新 大學生 社會素質 發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2(c)-0222-01
社會是由若干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基本要素構成的,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整體,是由一定數量的個人組成的。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人是指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從事生產勞動的、有意識的神明個體。人是社會的人,人離不開社會,而社會亦是人的社會,社會離不開人這個主體,可以說沒有個人那么社會也就不會存在。
人作為社會觀眾的一個重要個體,我們所認識社會、適應周圍環境的能力不是先天得來,而是在后天的成長中靠學習和實踐得來的。人的社會素質發展是指個人通過學習社會文化,參與社會活動,承擔社會角色,從而發展自己的社會性,借此來提高自己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和改造社會能力的變化過程。個人社會素質發展是人對社會的適應、改造、再適應、再改造的矛盾運動過程。社會素質發展過程對于我們每個個體來說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它可以使我們在不斷學習和實踐中獲得發展自己的社會性,促使我們成為合格的社會成員,并且不斷適應變動著的社會生活。
當前大學生正處在人生的一個重要階段,這是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并穩定的關鍵時期。作為高文化層次、思想比較活躍的青年群體,社會素質發展內容相對豐富、特征鮮明,但也伴隨著許多的障礙問題。人的社會素質發展有順應性和非順應性兩種類型,順應性主要表現為對社會現狀的依附及簡單的適應;而非順應性則突出表現為有較強的創造性和自主性。現在的大學生由于文化知識的相對豐富和思維能力的創新提高,往往要求自我實現和社會獨立,從而導致自我的社會素質發展過程延長,以至于要在踏入社會以后,經歷了現實社會的磨難才最終達到個體與社會的平衡與和諧,此時才真正讓自己融入社會大流中。目前,有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學生在離開校園,投身于社會后顯得不知所措,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存在價值,更有甚者那些在學校比較優秀的學生,進入社會后明顯跟不上社會的步伐,感覺與社會脫軌比較嚴重,久而久之也慢慢對自己喪失了信心而迷失自我。所以,作為新時代的大學生,一定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專業理論知識、專業技能和素養,更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提高自己的社會素質,為以后融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重點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加以努力。
1 扎實基礎理論知識,不斷深入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
豐富的理論知識是實踐的必要前提。提高社會認知能力,需要我們大學生不斷的學習一些相關的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理論知識。
社會素質的發展是圍繞社會來不斷提升的,學習社會學的相關知識,對我們以后步入社會,在社會中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平衡自己與社會的關系,實現自身社會價值是極其重要的。目前我們處在一個信息相對發達的時代,不但可以通過書本來學習,而且還能通過網絡、廣播、電視以及報刊雜志更多的獲取社會信息,對我們及時更新發展自身社會素質所需的理論知識有很大的幫助。值得一提的是,我們現在正處于一個極強的求知欲時期,也比較容易被這些信息中的消極面所誤導,這就要求我們在吸納這些信息的同時還要懂得如何去粗存精、揚長避短,只有這樣才能更多更好的豐富自己的知識,使自己的社會素質發展更向一個新的臺階。
2 積極參與校內外舉辦的各項活動,鍛煉自己的社會能力,尤其是對外交流的能力
大學校園里可以開展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有各種形式的講座、論壇、演講比賽等等,當然也少不了豐富校園文化的娛樂活動。我們要積極主動的參與這些活動,不僅可以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我們的閱歷,還可以鍛煉自己的交際能力。當然利用周末或者是假期的時間到社會上參加實踐或是做一些兼職工作,也是培養我們自身社會素質發展不錯的選擇。這就有別于我們在校內參加的活動,因為只有真正進入社會,你才會看到社會復雜的一面,并不像是在大學校園里所處的環境那么單純。這時候如何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學會避免受到侵害,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權益是很重要的,不僅是對我們的自我鍛煉、自主發展,也是培養我們樹立不管遇到什么困難挫折都要有堅定的意志信念,更有助于提高我們處理問題的能力,適應環境的能力。從這些方面來看,對我們畢業后進入社會更快實現從大學生角色到社會角色轉變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3 要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提高自身的就業競爭力
在社會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我們只有緊跟社會發展潮流,及時跟心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了解國家的形勢政策,認清社會就業形勢并分析其變化,只有掌握了社會的需求,才能擺正自己的定位,使自己的社會定位于社會需要相吻合,為自己找到合適的職位,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能力,為社會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十報告中指出:“教育是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棟梁和中心力量,在時代創新的同時也要培養自己的創新精神,著重提高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不斷提升自身社會素質發展,時刻準備著在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后,跟上時展潮流,更快的適應社會發展的節拍,充分發揮自己的社會角色,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讓自己的青春在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中綻放更加絢麗的光彩。
參考文獻
篇3
一 、問題的來源
在大學生日常管理事務中,存在著以宿舍為單位的群體性上網成癮現象。比起個別的上網成癮,群體式上網成癮對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健康危害更大,糾正起來也更加困難。雖然網吧式宿舍數量不多,但是危害性強、危害面廣。
二 、研究的原則和方法
本文的關注點是群體性的網絡成癮現象和群體對個人網絡成癮的影響,網絡成癮不是個人的事情,而是群體性的現象,個人在群體性的上網氛圍中,喪失了理性判斷,把虛擬的團體當成歸屬,進行并把網絡行為合理化。把網吧式宿舍當成一種社會現象來研究,運用社會心理學的分析范式探討作為群體出現的上網成癮團體的心理機制。
三、 宿舍網癮群體的現象描述
(1) 參與人員的全體性。在網吧式宿舍中,沒有學生,只有上網者。曾經有同學要求調宿舍,原因就是,其他三個同學結成上網團體,因為他沒有上網的愛好而排斥他。也就是說,存在一種現象,如果你不上網,或者不能同步調的上網,你就會被排斥,在這樣的情況下,妥協和融入就成為被宿舍認可的條件了。通常情況下,大部分學生受小團體影響而加入上網群體。
(2) 生活和上網行為的高度一致性。宿舍分配是隨機的,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就會出現集群式上網現象。有個別的宿舍出現了行為高度一致的生活行為和上網行為。他們有時集體逃課,躲在宿舍上網,有時放學后,集體訂購外賣,進入宿舍就像進入網吧一樣,開始團體打游戲,常常集體打游戲到深夜。
(3) 學業情況的一致性。上網群體的學業情況也表現出一致性。他們平時對學習不用心,期末考試就臨時抱佛腳,經常出現掛科,而且是全體宿舍成員全部都掛科,甚至出現掛科的科目也一致的現象。
四、 宿舍網癮群體出現的社會心理學分析
(1)把上網當成被團體認可的投名狀。宿舍是一個特殊的場域,既是學生休息的場所,也是生活的場所,更是形成小團體的重要場所。而一個小團體的存在和維持大體經歷四個階段,一是利益基礎,二是價值觀保護,三是排他性認證,四是鞏固加強。在宿舍這個特殊的場域中,網癮群體的利益基礎是上網所帶來的好處,每個人的好處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整體利益。網癮群體的價值觀保護是指保護因上網帶來好處的合理化心理認定,簡單的說就是,在每個人的心理建立一種上網合理的虛假自我認可,然后再以他人行為的趨同性而外部證明上網行為的合理性,進入使自己的行為得到心理的認可和平衡。三是排他性認證,小的群體要維持,就必須加強行為的一致性,當出現異于群體認可的行為時,就必須排除異己,用來維持群體的存在。在宿舍中,如果有三個學生上網嚴重,而第四個學生不受影響的可能性非常小,在實際的日常管理中,就出現過因為不能加入網癮群體而被排斥和打擊的事情。四是鞏固和加強階段。在場域穩定、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網癮群體常常是加強上網行為,而不是減弱。在網癮群體看來,上網是一種生活的方式,也是一種穩定性、親密性、和諧的世界,上網成為獲得歸屬感和成就感的正當行為。
(2)在群體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大眾行為和認識的影響。
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Gustave LeBon)在其《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一書中指出:“在某些既定的條件下”,一群聚集起來的人會呈現出新的特征,“他們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轉到同一個方向,他們自覺的個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種集體心理”,這樣聚集起來的人被稱為“心理群體”。大學生因為成長的階段性特點,更加容易受到朋輩群體的影響。可以說,人是容易被群體影響的,有時候是因為群體的壓力,而選擇隨大流,有時候被影響而無意識的順著走,就會產生勒龐所說的“有意識人格的消失,無意識人格的得勢思想和感情因暗示和相互轉化傳染作用而轉向一個共同的方向,以及立刻把暗示的觀念轉化為行為的傾向,是組成群體的他人所表現出來的主要特點,他不再是他自己,他變成了一個不受自己意志支配的玩偶”。在宿舍活動中,部分學生因為宿舍大眾行為的趨同性,而漸漸把網癮行為合理化,大學生情緒容易激烈,獨生子女的孤獨感,也讓他們為尋求認同而選擇屈服或者順應的行為,其實就是大家都上網,我不上網,就是不合群的心理。
(3)宿舍網癮群體的核心領導者。《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指出“只要有一些生物聚集在一起,不管是動物還是人,都會本能地讓自己處于一個頭領的統治之下。”宿舍是一個特殊的社會,網癮群體一般都會有一個類似于隊長的核心領導者。他一般也是網癮最嚴重的學生,也上上網行為合理化的宣傳者和維護者。他一方面擔任著上網活動的組織者,另一方面擔任著維護網癮群體存在的維護者。他有追隨者,也體驗者被追隨的,他組織了網癮群體,也最離不開這個群體,群體的存在就是他的價值。
五、 高校宿舍網癮群體的干預策略。
(1) 個體歸屬感問題的干預策略——加強對學生生活的整合
很多學生進入網癮群體,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合理的歸屬感。大學不像高中,大學自由寬松的氛圍常常會導致學生在生活中的無所適從,就如涂如干所說的是社會整合不夠,人迷失在自由中,陷入了空虛的陷阱中。所以,我們要以班級為單位,加強活動的頻度和溝通的次數,把學生整合到學習和正常的社會交往中去。想辦法把學生調出宿舍,走下網絡,走向操場和圖書館,走向真實的世界。具體的辦法有增加社會交往活動,引導學生參加學術競賽,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主題班會等。
(2) 主要宿舍網癮群體領導者的問題干預策略——射馬擒王策略
要找出一個網癮群體的主要領導者,把他的行為和心理的矯正當成工作的重點。網癮主要領導者是網癮群體的核心,甚至是這個群體的價值觀載體,對他的刻意關注和重點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實際的干預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一是解決領導者的心理歸屬問題,這個可以從家長處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二是讓他從事更多實際事務的處理工作,讓他與現實接觸的越多,在現實中獲得的滿足感越多,他就越離網絡世界遠。三是嚴重者可以選擇調離原來的宿舍,或者要求家長陪讀,使他暫時脫離群體。
(3) 宿舍網癮群體的瓦解問題的干預——分化瓦解策略
積極展開與網癮群體的交流,把群體按照網癮的程度、上網的原因、社會支持系統等分成不同的類,再各個擊破。在瓦解網癮群體時要注意把握以下原則,一是用現實的方法,把網癮群體的虛幻和現實分離的原則。二是尋求家長等社會系統支持的原則,要家校結合,系統關注學生的網癮問題。三是要重點關注網癮領導者的原則,分化領導者與追隨者之間的錯誤價值趨同。
總之,一定要重視宿舍網癮群體,它的危害性比個別學生的上網成癮要更大,也更加復雜。在工作中,要注意分析網癮群體出現的社會心理學原因,用實際的、可操作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區分現實和虛幻的世界,重視學生把錯誤行為合理化的現象,挖掘問題出現的社會心理原因,重建學生認知系統,為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的人文環境。
篇4
關鍵詞:新生兒黃疸;藍光照射;護理觀察
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期常見癥狀之一,治療不及時將導致核黃疸,造成新生兒智力、聽力、神經系統的損害 。光照療法(phototherapy,簡稱光療)是一種降低血清膽紅素的簡單易行的方法,它利用膽紅素具有的吸收藍光光譜的特性,使膽紅素異化,從而易于排出體外,方法簡便安全,現已作為治療新生兒黃疸的首選治療方法。而正確、精心的護理是藍光照射治療的關鍵[1]。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本組患兒共156例,男92例,女64例,平均日齡2d-22d.患兒均全身黃染,其中母嬰血型不合ABO溶血5例。
1.2方法:待溫箱溫度達到預熱溫度后,打開藍光燈,將患兒裸放于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奶后窒息。采用間歇光療法連續照射10-12小時為一療程,后間隔1-2小時繼續照射,連續2-6療程。
1.3光療前準備:清潔光療箱,更換水槽內蒸餾水至所需刻度,箱溫升至30℃左右備用,相對濕度55% ~65% 左右。光療前向患兒家屬說明光療作用、副作用,注意事項,取得家長配合。清潔患兒全身皮膚,去除胎脂、血跡,以增加光療效果。浴后將皮膚擦干,不使用爽身粉,修剪指甲,防止抓破皮膚,燈管與患兒皮膚距離35CM,雙眼、會陰用黑布遮蓋,全身裸露。
2護理體會
2.1一般護理:將患兒裸放人藍光床中間,頭偏向一側,防止溢乳嗆咳吸人窒息;光療盡量選擇患兒安靜睡眠狀態,若患兒哭鬧應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應用鎮靜劑;光療期間監測體溫、箱溫和室溫,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容易受到環境溫度的影響,體溫控制在36.7~37.3℃,箱溫一般控制在30-32℃,每2h測體溫1次并據此調節箱溫[2],如體溫超過37.8℃ 或低于35℃,要暫停光療,經處理體溫恢復正常后再繼續光療[3] 。
2.2保持營養和水分供給:光療時患兒處于一個較封閉的環境,哭鬧、出汗,不顯性失水增加40%[4],而且光療分解產物經腸道排泄時刺激腸壁,引起稀便,機體水分喪失更多,應及時補充水分并記錄出入量,必要時靜脈補液。
2.3病情觀察:觀察患兒生命體征,顏面及口唇有無青紫,黃疸程度和部位變化,黃疸有無減輕,有無四肢顫抖、驚厥、哭鬧、嘔吐、腹脹、腹瀉和大小便的量和顏色,皮膚有無發紅和皮疹,吸吮力有無變化等,并做好詳細記錄,一旦發現有異常情況要及時通知醫生,檢明原因,及時處理。
2.4皮膚護理。光療過程中引起稀便及排便次數增多,糞便及尿液產生的氨類物質對新生兒皮膚刺激大,易引起紅臀。應加強皮膚護理,用濕巾清潔臀部,再用鞣酸軟膏涂于臀部給予保護,勤換尿片。
2.5光療后的護理:光療結束后檢查眼睛有無感染,洗澡并檢查全身皮膚有無破損,用經皮測黃疸儀監測膽紅素。記錄出箱時間及燈管使用時間,燈管使用1000h必須更換。做好藍光箱的消毒工作,保持燈管及反射板的清潔,每日擦拭,放在干凈且溫度、濕度變化較小,無陽光直射的位置。
篇5
【關鍵詞】 健康心理;自身素質提高;社會屬性;相關性研究
現今 ,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 , 競爭壓力愈加增大 , 心理問題已成為一個主要的課題 , 醫學專家們已經高度重視這個問題。隨機抽取安徽省立醫院 286名臨床工作人員進行無記名式的問卷調查, 現報告研究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本院 286名臨床工作人員進行無記名式的問卷調查 ,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 ,每組各 143例。其中男 146例 , 女 120例 , 年齡 24~50歲 , 平均 (34.5±2.2)歲 , 工作年限 2.5~30.1年 , 醫生 147例 , 護士 139例。兩組患者的年齡、工作年限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試驗組進行健康心理教育 , 其培訓方法如下:以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為指導 , 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學和心理學的基礎理論向試驗組培訓人員以傳統或網絡的形式開設心理學方面的課程 , 講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知識包括人際關系指導、人格輔導等。定期為培訓班人員舉辦健康知識專題講座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培訓人員開辟網絡心理知識學習天地 , 并可以通過郵件或聊天室等進行心理咨詢 , 對照組則不進行健康心理教育。
1. 3 評價標準[1-3] 通過測定癥狀自評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 LES), 比較兩組患者的評分結果。
1. 4 統計學方法 用 SPSS15.0軟件分析表中數據 , 計數資料用χ2檢驗分析 , 計量資料用 ( -x±s)表示 , 并且用 t檢驗進行分析 , P
2 結果
2. 1 比較癥狀自評量表評分 由表 1可知 , 試驗組的癥狀自評量表評分包括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怖以及偏執均顯著優于對照組 , P
2. 2 觀察生活事件量表評分 由表 2可知 ,試驗組的生活事件量表包括正性事件、負性事件、家庭生活事件、工作學習事件以及社交及其他事件均顯著低于對照組 ,表明試驗組的生活事件量表評分優于對照組 , P
3 討論
醫務工作者是維護國家健康的維護者和促進者 ,起到預防和治療疾病的關鍵角色 ,自身的健康問題包括身體和心理健康有研究證明[4],醫務工作者的健康心理已經是一個薄弱環節 ,已成為社會關注的問題之一。醫務工作者作為社會人員 ,影響心理的因素較多。加強對自身健康心理的調節和調控均有重要的意義 ,有研究顯示[5],健康心理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加強對理論基礎的研究和深化實踐研究顯得尤為重要 ,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是將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關系的理論、人的本質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科學發展觀與社會和諧發展的理論等為健康教育的基礎指導理論和科學指南 ,并把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理論、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作為相關理論 ,可以將哲學、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倫理學、文化學等新興邊緣學科作為理論借鑒;二是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規律以及特殊矛盾和本質 ,并從理性上和理論上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可以通過網絡或現實的途徑或方法進行 ,需從實際出發并分門別類的細化研究進行不斷的整合創造出較為優良的教育途徑和方式。
健康心理教育能促進自身素質的提高 , 故應引起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 其主要方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6]:一是自我教育法, 進行有效的自我教育是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 通過自覺、主動、積極的學習并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 包括自我認識、自我體驗、自我調控以及自我踐行等 , 使其增強自身免疫力和教育能力;二是思想修養方法 , 以自我修養為基礎 , 主要通過自我反省、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三種方式進行。通過自我剖析、自我批評以改造原有錯誤和落后認識 , 從而提高思想認識水平;三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圍 , 良好的人際關系對于建立心理氛圍是非常重要的 , 多與人進行溝通和交流均有助于健康心理的形成;四是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公益活動 , 使自己的生活空間得到擴展 , 樹立責任感和使命感對于健康心理的培養是極為關鍵的。
參考文獻
[1]葉萍 . 良好的護士心理素質是急診護理質量的保障 . 中華中醫學雜志, 2006, 4(7):101.
[2]趙紅娥 . 談提高護士心理素質在開展整體護理中的作用 .中國醫藥導報, 2007, 4(17):66.
[3]金盛, 劉中勝.在思想政治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與職業 , 2011(29):90-91.
[4]賀華玲 . 啟發式教學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與職業 , 2010(35):113-114.
[5]季紅琴.提高英語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 .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10(5):1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