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數學小知識范文
時間:2023-06-15 17:43: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奇妙的數學小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本書以有趣的漫畫愉悅我們這些讀者的心情,以詳細的文字說明和精彩的小故事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有趣的數學世界。
比如,《有趣的魔方》里,幾何老師芬迪教授告訴我們,骨牌有許多類型,也能拼成許多形狀。再比如,《水池問題》里的三個不同的問題:買護欄、買地磚和買優質池水。它告訴我們這三個問題要有不同的條件才能買到合適這個水池的材料。我最喜歡那篇關于三維世界的解釋文。里面說,二維世界的人能看見一維世界的人;三維世界的人能看見二維世界的人。同樣,生活中竟然有能看到我們(三維世界的人)的四維世界的人!我感到不可思議,也感嘆數學的奇妙。
數學是奇妙的,它的一些秘密我們人類也許還不知道。雖然如此,但這本書已經帶我領略了部分數學的奧秘。我很開心,因為我第一次那么喜歡數學。我甚至開始研究數學。我一口氣將這本有趣的書看完了,回過頭來又一次品味了,發現之前還有一些小知識沒有發現。
這本書讓我更喜愛數學了。愛它的奇妙;愛它的有趣;更愛它帶給我的快樂!我現在有了一個新的閱讀目標,那就是湊足夠的錢去把關于數學的書都買過來。一是為了培養我對數學的興趣;二是讓我能在功課的困擾下為有趣的數學開懷一笑!
篇2
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時,前面的公式推導、實際應用的教學都已經結束,應該說效果還不錯。師接著說:其實我們今天學習的公式,早在2000多年前,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就已經發現了,請大家看書上P85的“你知道嗎”。學生默讀完后,師問:“你們看懂了嗎?”生1:看懂了(照本宣科地讀一遍)。師:誰能讀一讀有關三角形面積的文字。生2:圭田術曰半廣以乘正從(cóng)。師:“誰來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生3:書上說廣指長,從指寬,半廣以乘正從就是半個長乘以寬。師:很好,讀了這部分知識你們有什么樣的感想?生1:我國勞動人民很厲害。生2:我想長的一半乘以寬應是指割拼成長方形推導的。生3:讀了這部分內容我覺得很自豪。師:(如釋重負地點點頭)對,我們為古代勞動人民有這樣的發現而自豪,希望同學們也好好學習,將來多搞發明創造。
反思
1.教師對教材鉆研不透。首先,教師沒有糾正“從”的讀音,我想教師可能沒有重視這則史料,更沒有深入地研究,當然也不可能看到書下方對“從”的注音。其次,這是《九章算術》中的一段,引用的原話全是古文,學生讀這段話時讀得不順暢,師根本沒有去指導。我想設計教案時沒有考慮這一點是很失敗的。最后,這段話什么意思,與新知識有什么聯系,怎樣溝通?教師也沒有作解釋說明,更沒有設計相應的圖形去幫助學生理解,甚至當學生按自己的理解去解釋“半長以乘寬”時,老師都沒有抓住這個契機,給學生講清楚。可見,教師對教材的生疏,對編者設計這則史料的目的沒有領會。
2.教師單純為了思想教育而走過場。新課標在情感與態度中,特別強調在數學教學中要滲透思想品德教育。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一種載體,是實踐中滲透數學文化的一種途徑,更是一個進行思想教育的絕佳素材,是教師忽略了數學史料的文化味,無視知識的內在聯系,歪曲了編者的意圖,只是草草地讀一遍,目的是讓學生說出“自豪”二字,這樣,既不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不能激起學生發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從而達到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反而給人一種畫蛇添足之感。
案例2:圓的認識的教學
師:“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思想家墨子,在他的著作中這樣描述道:‘圓,一中同長也。’所謂一中指……”生:“圓心。”“那同長又指什么呢?大膽猜猜看。”生:“半徑一樣長。”“這一發現和剛才大家的發現怎樣?”生:“完全一致。”師:“更何況,我國古代這一發現比西方整整早一千多年,聽到這里,同學們感覺如何?”生:“特別的自豪。”生:“特別的驕傲。”生:“我覺得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非常有智慧。”師:“其實,我國古代關于圓的研究和記載還不止帝些,老師這兒還搜集到一份資料,《周髀算經》中有這樣一個記載:‘圓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謂圓出于方,就是說最初的圓形并不是用現在這種圓規畫出來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斷地切割而來。”動畫演示:方向圓的漸變過程。
最后,伴隨著優美的音樂,展現生活中的圓形物體。世界著名的圓形建筑,中國傳統的圓形剪紙,表示美好祝愿時帶“圓”的詞匯。與“圓”字有關的節目……
反思
教師深刻挖掘圓的文化內涵,不再拘泥于課本的閱讀材料,而是把與圓的各種知識都有效地整合到數學中去。從古代的墨子、《周髀算經》,到現代的圓形建筑、商標;從自然現象,到民俗奇觀,讓學生深刻感受到數學在發展過程中與人類所結下的不解之緣;引領學生通過學習感受數學的博大精深;領略人類的智慧與文明。在這節課上,數學不僅僅是抽象的數字、符號、圖形,而是一種文化:一種數學發展歷史的文化;一種大自然的奇妙構圖文化;一種民族習俗的文化……整個教學設計渾然天成,蘊思想教育于無形之中,學生學在其中,樂在其中。
后記
縱觀小學階段現已出版的數學教材,不難發現閱讀教材已是數學課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細細讀之,發現有這樣幾類:數學小史料、數學小知識、數學家的故事、趣味數學、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擴展性知識。主要是對教材重要概念的背景介紹,知識的拓展延伸,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以及數學發展的一些歷史介紹等。不僅僅包含了豐富的數學思想、方法、解題技巧,還體現了數學的美。閱讀材料圖文并茂,以不同的形式展現了數學的文化魅力。
篇3
關鍵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課堂設計;授課語言;教學風格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2909(2012)05006404每一名大學教師可能都有這樣的感受:當站在三尺講臺上認真講課,發現臺下的學生都在聚精會神地聽講,認真做筆記,積極回答問題時,教師內心會備感欣慰;反之,當教師口干舌燥而發現學生意興闌珊、反應冷淡時,不免覺得失落。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的認同和欣賞是教師改進教學的巨大動力之一。為此,教師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努力完善課件設計和課堂組織,嘗試豐富、生動的教學方法,以期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華中科技大學一年一度的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學校為提高教學質量而舉辦的盛大賽事。每年3月份開始從各院系選拔青年教師,歷經春秋兩個學期,通過初賽從百余名青年教師中選拔出20余名教師進入決賽,由教學經驗豐富的老教師及學生代表評分,最終評選前10名為一等獎。筆者參加了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青年教師教學競賽,經過較長時間的認真準備,幸運獲獎。在這一過程中也親身感受到精心的課堂設計所帶來的教學質量飛躍,在此與同行們探討。
一、合理轉變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開展教學
(一)大學講課內容和方式需要設計,而非單一的灌輸
在傳統教學中講授是最為普遍的方式。教師以一種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向學生呈現所要學習的內容和對象[1]。教師將重要的知識點以自認為清晰的方式傳授給學生,這要求教師既對教學內容有深刻的理解,又具備淺顯而生動的語言表達能力。如果教師自己不能“深入淺出”地講授,學生對這種方式就不會認可,甚至不愿意去聽。即使學生聽講,也可能沒有過多思考和理解。“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式其接受范圍有限。
反之,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調動和啟發學生,使之跟隨教師牽引打開思索的閘門,將更有利于學生思考、探索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近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將教學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倡導將機械式和灌輸式的教學轉變為主動式和探究式的學習。該方針對教師的教學理念、方法和課堂設計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大學課堂需要師生的交流與探討,而非簡單的專業知識傳授
在現代社會,大學時期不僅是人一生中學習科技、人文知識的黃金時期,也是思維最為自由和活躍的時期。大學教師為這些朝氣蓬勃的青年學子們傳道、授業、解惑,既光榮又責任重大。古語云:“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古往今來的教師不僅僅向學子們傳授專業知識,也在啟發他們做人的原則、做事的態度及人文思想。教師同時也是長者,在人生經歷中既有許多經驗也有不少教訓,這些都可通過積極、妥當的方式傳授給學生。
世間萬事,其理趨同。知識是活的,在課堂中師生之間對學習內容應舉一反三,在互動和交流中增進對知識的理解。比如:在管理學中講到目標管理,那么人生是否也可目標管理,大學生涯是否也可目標管理。輕輕一句點撥,即可讓學生思索良久,甚至對其學習和生活起到積極的影響。
(三)任何一門課都有其特點,找到相應的方法才能講得精彩
一般認為工科、理科類的課程不易講得生動,而人文、社科類由于可以介紹大量案例和故事,能講得更精彩。然而此次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中,理工科的物理學實驗、電路原理、工程項目管理等課程均大放異彩。究其原因,是教師進行了精心的課堂設計。如:物理學實驗課程教師設計有趣的實驗演示奇妙的自然現象,電路原理課程教師運用直觀動畫模擬電路運行,工程項目管理教學則自始至終貫穿于重大的工程案例中。
設計好課程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前提是深刻分析和理解各門課的特點。譬如,工程學科的培養對象是“以理論知識為基礎,以實踐技能為目標”的工程師,其課程講授就不能脫離工程實際[2]。教師最好有工程實踐經驗,如沒有也應通過案例教學、工程現場觀摩等方式盡量彌補。
二、充分運用教學方法,精心開展課堂設計
如前所述,目前倡導的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啟發和互動”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借助一系列的教學方法才能實現。筆者在工程項目管理課程中,主要運用的是案例教學法、問題教學法和專題研討法。
(一)開門見山,用案例引入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每開始新的一章,往往遵循一個慣例:先講重要性,其次基本概念,再次基本原理,再逐節細講。而主要內容及難點分散于各節,因此各節內容才是主題。如果單純用語言文字來講解重要性、概念、原理等,不僅拖沓、費時,而且枯燥、生澀難懂。因此,可在講解中引入工程實例,快速而清晰地完成對概述內容的講解。
筆者在講解項目進度管理這一章時,為盡快切入主題,從一開始即對兩個世界著名的工程案例進行對比:一個是英法海底隧道,延期2年竣工導致投資嚴重失控、負債累累;另一個是三峽工程,嚴格控制在17年內竣工,運行良好,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僅僅幾分鐘的講解,說明了進度管理的必要性。這兩個案例的對比引發了學生興趣,使他們帶著 “為什么英法海底隧道進度失控,三峽工程能按期竣工”的疑問進入后續學習。
(二)層層設問,抓住學生的思維
在課堂中,提問是思維活動的重要體現[3],也是師生互動中最普遍、最自然的一種方式。有趣的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解決后師生都會感到愉悅。如果在講課的關鍵環節逐步且巧妙地設問,就能緊扣學生心弦。若干問題串聯即成為一節課的主線,使課程內容清晰、節奏流暢。
工程項目管理課程實踐性較強,便于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問題。譬如在項目進度管理一章,可提問學生“如何安排繁瑣的一堆事情,最有效地利用時間”;在項目組織管理一章,則可問“當你的職能部門領導和項目組長對你的指令發生沖突,你該怎么辦”。這種問題貼近學生生活,他們有興趣思考并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活躍了課堂氣氛,也增進了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三)情景假設,將知識融入案例講解中
課堂教學的目的是傳授知識,但無論在哪一門學科中,理論知識都是枯燥、難懂的。案例教學則可將專業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有助于學生接受[4],因而成為師生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
工程項目管理教學中用到了兩種案例教學方式。一種作者將其稱為“大知識、小案例”,即系統地講解各章節的理論知識,輔以零星小案例詮釋。另一種稱為“大案例、小知識”,即將知識點串在一個綜合型的案例中來講述。項目進度管理一章中由于在開篇引入三峽工程與英法海底隧道案例對比,激發了學生興趣,隨后模擬了三峽大壩某標段混凝土澆筑的進度管理過程進行講述,變枯燥的網絡圖計算為案例解析,提升了教學效果。
(四)關鍵知識點,布置作業進行研討
對一些關鍵知識點,如較深奧的原理、數學計算、系統建模等,僅靠課堂講授是不夠的。即使學生在課堂上暫時理解了這些知識點,如果不加以鞏固性的練習也會很快淡忘,因此需要布置一些專題性的作業。
例如:項目組織管理一章重點講解的是直線式、職能部門式、矩陣式和項目式組織結構。為了使學生深入理解組織結構的原理,為學生布置了 “收集資料、繪制三峽工程或南水北調工程項目的組織結構圖,并分析其特點”的專題作業;在下一次課上再花費十余分鐘時間探討,不僅使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也鞏固了已掌握的課程知識。
(五)畫龍點睛,將核心原理拋出,引發學生思索
正如前文所言,大學教師不僅僅是“教書匠”,還可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筆者即樂于結合課堂授課內容,以積極的方式傳授一些大學學習和生活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受到學生的好評。
在項目進度管理一章授課中,結合工程案例講解外,也可結合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來啟發他們。如結合網絡計劃圖和關鍵工作提出,規劃好自己的人生,走好人生中最關鍵的步子。如此,或多或少地啟發學生思考。
三、高效組織授課語言,培養獨有教學風格
除了教學內容和方法的設計,講課的語言組織和表達也是關鍵。講課雖不同于“講相聲”,但如果在合理組織課程內容的前提下,還能擁有表演單口相聲一樣的語言表達才能,課堂必然會更加生動出色。
(一)教師對講課內容要十分精熟
如果教師講得斷斷續續或照著課件念,即使課堂主題再有趣,內容再豐富,教學效果也不理想。俗話說:“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新教師的課堂效果往往一般,與其對教學內容不夠熟悉有關系。隨著教齡增長,對教學內容越來越熟悉,講得也會越來越好。有些教師對自己講課的內容已駕輕就熟,講課內容、語言與多媒體課件能有機融合,這需要長期的積淀。但對于每位教師尤其是新教師來說,在上課之前一定要多看兩遍課件,熟悉講課內容,這既是對學生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二)講課語言力求精煉,避免拖沓
青年教師教學競賽是激發青年教師教學潛能的舞臺。在此次競賽中,筆者發現通過合理的課程組織和精煉的語言表達,在規定的20分鐘內實際上講完了平常一節課的內容。在競賽中所有的語言都緊扣主題,教師既沒有講偏離主題的故事,也沒有“那么”“所以”等口頭禪和“嗯”“啊”等停頓語。與課程目標無用的語言,都沒有出現在課堂中。課堂節奏緊湊,學生聚精會神地專心聽課。固然,教學競賽與日常講課不同,但這種精煉、專注的講課習慣是值得教師去追求和保持的。
(三) 講課聲調抑揚頓挫,避免過于平緩
教師畢竟是課堂教學中掌握指揮棒的人,他的精神狀態會直接影響臺下的學生。如果教師的講課平淡乏味,又如何期待學生不昏昏欲睡。教師的精神狀態是通過語言表達的,講課有如演講,既有娓娓敘述的部分,也有高亢激昂的部分,只有把握好講課節奏才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情緒。教師的精、氣、神還可以通過適當的手勢或肢體動作來表現,歐美人普遍有習慣性的肢體動作,值得國內教師學習。
(四)通過長期訓練,養成獨有的教學風格
提升教學技能的高等階段是結合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性格特點等,養成獨有的教學風格。教學風格成熟的教師,其在課堂上的舉止言行十分自然,對課堂內容的起承轉合如行云流水。學生聽得輕松,教師也講得輕松。這種課堂教學風格要經過長期的訓練和積淀才能形成。典型的課堂教學風格有5種,即理智型、情感型、幽默型、技巧型和自然型[5]。有的激情澎湃,有的溫婉流暢,無論哪一種教學風格都可以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結語
教學技能的鍛煉和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筆者有幸成為一名大學教師,在大學講臺上初窺門徑,離登堂入室還差之千里,但筆者十分熱愛課堂教學,并將為提高教學質量不懈努力。此次借參加青年教師教學競賽之機,總結和梳理了一些對課堂教學方法和技巧的認識,希冀與同行教師交流、探討。
參考文獻:
[1]陳佑清,吳瓊.為促進學生探究而講授——大學研究性教學中的課堂講授變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10):94-95.
[2]邱夷平.大學工科教學方法創新之我見[J].紡織教育,2011,26(4):311-312.
[3]劉曉玲.課堂是教與學的舞臺[J].高等教育研究,2005,(9):24-25.
[4]譚強,蒙嶺梅.大學教學方法簡述及選用原則[J].高教研究,2003(3):14-18.
[5]王坤慶.關于大學教師課堂教學風格的探討[J].高等教育研究,2008,29(10):61-64.
Course design and teaching methods based on a studentoriented conception
ZHANG Weia, ZHENG Junjiea, YAN Youweib
(a.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 b. Academic Affairs Offic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74, Hubei Province, P. R.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