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瓜種植管理技術要點范文
時間:2023-10-10 17:26: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瓜種植管理技術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黑皮冬瓜;栽培技術;四川丹巴
中圖分類號 S64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2-0096-01
黑皮冬瓜在低海拔地區種植歷史已有10多年,其種植技術簡單,產量高,深受菜農喜歡,可是在四川省高海拔地區卻鮮有種植。為了把先進的理念、種植技術、優良品種帶到高海拔地區,2010年,筆者響應省委號召,作為一名農業技術干部到甘孜州丹巴縣農牧科技局任職,并帶去了黑皮冬瓜、西紅柿等品種。丹巴縣地處東經101°17′~102°12′、北緯30°24′~31°23′,海拔1 700~5 521 m,谷底至山頂達2 000~3 000 m,全縣幅員面積5 649 km2,東西寬86.9 km,南北長105.7 km,有耕地2 480.07 hm2,全縣有5條河,131條支流。氣候特點:干熱河谷北亞熱帶—中山暖溫帶—中山溫帶—亞高山寒溫帶—高山亞寒帶—高山寒帶—高山永凍帶,降水集中在6—10月,年均降水量500~700 mm,年均氣溫14 ℃,極端最低溫為-4 ℃,最高溫為32 ℃,年日照時數2 078 h,有效積溫4 450 ℃,總輻射量518.8~5 656.8MJ/m2,無霜期267 d。2011年在丹巴縣太平橋鄉、聶呷鄉、半扇門鄉試種黑皮冬瓜20 hm2,平均產量66.42 t/hm2,實現產值86 340元/hm2,人均增收202元;2012年又在岳扎鄉、巴旺鄉試種30 hm2,平均產量75 285 kg/hm2,實現產值97 860元/hm2,人均增收327元,得到了種植戶的充分肯定。現總結丹巴縣黑皮冬瓜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1 品種選擇
在丹巴縣種植黑皮冬瓜,應選擇生育中短期、果大不超過20 kg、肉厚質硬、有一定抗紫外線能力的品種,如黑魁、黑將軍等。
2 育苗
2.1 育苗時間
丹巴縣晝夜溫差大,海拔在1 800~2 000 m的河谷地帶溫室大棚育苗可在3月初下種,露地育苗應在3月底至4月初下種。海拔2 200~2 400 m的山間區可用地熱線育苗,最好在河谷帶代育[1]。
2.2 育苗方式
丹巴縣風大,氣候干燥,應釆用14 cm×10 cm營養缽育苗,具體操作:在大棚內按1 m開廂,做深度8~10 cm的苗床,將培好的營養土裝缽放入床內,每行7個,裝好后噴百菌清800倍液,覆地膜壓實。
2.3 催芽播種
3月上旬,用催芽廂或電熱毯催芽,60%現芽時即可播種,在備好的營養缽上用小棍扎深3 cm小孔,每孔放芽種1粒,細土覆蓋,待整廂播完后再覆一層地膜,現苗時將此膜起拱。
2.4 苗床管理
丹巴縣海拔高,晝夜溫差超過10 ℃。因此,應注意苗床管理。現苗后,用綠享一號,或百菌清防治2~3次,苗2葉1心時,拱膜白天揭晩上蓋,3葉1心時,可噴施葉面肥1~2次。晚上氣溫穩定在12 ℃時,應全天揭去拱膜,白天打開棚門。如營養缽濕度低于70%,選晴天10:00后澆水。
3 整地培肥
按3.5 m開廂,于廂中間開溝,施圈肥45 t/hm2、過磷酸鈣1.5 t/hm2,覆土平地,蓋膜備用。
4 移栽
移栽前應用綠享一號或百菌清噴苗,河谷海拔1 800 m地區4月中下旬移栽,山間海拔2 200~2 400 m地區,5月中旬移栽,注意破膜,開口能放入缽苗為準,窩距1 m,窩植2株,栽后用土壓實地膜。
5 田間管理
5.1 壓蔓打枝
蔓1.5 m時于1 m處用土壓蔓,以不被風吹走為準。無死苗的,每株留1個分枝;有死苗或空窩的,可以多留1~2個分枝。
5.2 澆水
土壤濕度低于70%時,引水澆地。因為甘孜州土壤富鉀缺磷,對土層淺、苗勢弱的地塊,應結合澆水施氮肥450~750 kg/hm2、磷肥750~1 200 kg/hm2 [2-3]。
5.3 留瓜保瓜
一般情況在蔓22~24節留笫一瓜,以后長勢正常的瓜可保留2~3個,長勢畸型的瓜應及時去除,去除后集中處理或帶回家飼喂牲畜。
5.4 遮陽保瓜
丹巴縣海拔高,紫外線強,應特別注意防止瓜被灼傷。現瓜后,用廢舊報紙蓋瓜,并用水將報紙淋濕,讓報紙與瓜和蔓充分接觸,防止被風刮跑,也可用草或其他不透明物體蓋瓜,使瓜不被太陽直射。
6 病蟲害防治
黑皮冬瓜主要病害是枯萎病、疫病和炭疽病,可用綠亨一號3 000倍液、百菌清800倍液、托布津500~800倍液等防治。主要蟲害是薊馬,在溫度為25~30 ℃的7月下旬至9月發生最為嚴重。防治要及時噴施巴丹1 000倍液、5%高效大功臣2 500~3 000倍液、殺蟲雙400~800倍液、20%康福多乳油6 000~10 000倍液,每隔5~7 d噴藥1次,藥劑要交替使用[4]。
7 采果
坐果后60 d左右,待表皮發亮、呈墨綠色時即可采果,原則是順蔓采瓜,先著地的先采,由于丹巴縣海拔較高,特別是海拔2 400 m的地區,應及時采摘,以防止果實被凍傷。
8 參考文獻
[1] 袁文先.黑皮冬瓜高產栽培技術要點[J].種業導刊,2012(6):28.
[2] 朱嬌,云美.海南冬春季黑皮冬瓜無公害栽培技術[J].農技服務,2011,28(10):1414-1415.
篇2
1 特征特性
蔓生,五棱,中空,綠色,密被茸毛,節間距17 cm,莖粗1 cm。頂芽為葉芽,每節腋芽發生側蔓,無限生長,抽蔓后長卷須。雌、雄異花同株,5~7節發生雄花,9~11節發生雌花,以后一般每隔3節再發生,子房下位,長橢圓形,綠色,密被茸毛。單葉,互生,5~7個淺裂,綠色具白色茸毛,寬31 cm、長28 cm。
瓜桶形,瓜皮淺綠色,被茸毛,被白色蠟粉。瓜長約43 cm、寬約31 cm,瓜形指數約1.4,從開花到商品成熟為28 d。種子扁平,近橢圓形,種臍一端稍尖,淺黃白色,有突起邊緣,千粒質量約70 g,休眠期約60 d。
海南省冬春季播種約16 d出苗,76 d授粉,105 d開始收獲成熟商品瓜,667 m2產量6 000~ 7 000 kg。商品瓜肉厚,約7.0 cm,肉質致密、風味好、總酸度0.63%(以檸檬酸汁計)、可溶性總糖0.83%、糖酸比1.32、水分96.03%。
既具有較好的耐熱性,高溫季節能正常生長,又具有較強的耐寒性及耐枯萎病、白粉病和抗病毒病的特性;適應范圍廣,可粗放栽培,適合我國大部分地區栽培;既可用于北運瓜菜生產,也可作為夏季渡淡瓜菜生產。
2 高效栽培技術
2.1 播期與生產方式
海南省一年四季均可播種,主要以冬春茬為主,11~12月播種,12月至翌年1月定植,3月底4月初開始上市;夏秋季一般5~6月播種,8~9月上市,為海南省主要的渡淡蔬菜之一。廣東、廣西主要播種期為每年12月至翌年1月,翌年的5~6月開始上市。
粉皮冬瓜主根與側根發達,不耐澇,對水分需求量大,生產上以排水良好的砂壤土爬地栽培為主。
2.2 育苗
①選用過篩無病蟲源的田土、腐熟農家肥、椰糠按體積比5∶2∶3混合,然后在每1 m3混合土中加入阿維菌素顆粒劑0.5 kg,拌勻堆放1周后裝50孔(5×10)或54孔(6×9)的塑料穴盤中備用;也可直接采用優良育苗基質裝盤。
②每667 m2需要種子約50 g。先用清水浸種15 h,撈出洗凈后,置于28~30℃(可用燈泡)下催芽。未出芽前,每天用清水漂洗種子1次,并及時將水分濾干,再繼續催芽,一般36 h后種子露白;有條件的可用培養箱催芽。
③將露白種子平放穴孔1.0~1.5 cm處,每穴1粒,覆上薄土,輕輕壓實,用甲基硫菌靈1 000倍液澆透基質。
④苗床向陽,搭小拱棚覆蓋農用薄膜防雨保溫。保持培養土濕潤,防止徒長;早上澆水后種殼未干時用手輕輕將“帽”摘除,盡量避免弄傷子葉。壯苗標準:子葉完整無損、無病蟲、無病斑,株高8~10 cm,莖粗0.3 cm左右,2葉1心。
2.3 整地作畦與定植
定植前1個月,“一犁二耙”深翻整地,施足基肥,667 m2 溝施腐熟有機無機復混肥100 kg以上。整地后作畦寬6 m(包溝),畦面呈龜背形;雙行種植,每行順著定植線鋪設2條噴灌帶,每條約25 m,覆蓋150 cm寬黑色地膜,按株距60 cm打好定植孔。選晴天下午移栽,每 667 m2 約定植380株,瓜苗不宜栽得過深,栽后用甲基硫菌靈1 000倍液澆定根水。
2.4 田間管理
①植株調整 采用2蔓1瓜的整枝方式,5葉1心時打頂。2行相對引蔓,抽蔓后每間隔3節左右使用竹簽固定1次,整個生育期固定約3次。
②水肥 瓜苗長出新葉后和5片真葉時,用0.3%~0.5%三元平衡復合肥施1~2次,每株約施0.5 kg。抽蔓期每667 m2施三元平衡復合肥約15 kg。定瓜后一般連續追肥3次,第1次667 m2施三元平衡復合肥(15-15-15)20 kg,使用噴灌帶隨水噴施;第2、3次每隔7~10 d施用1次,每次施用三元高鉀復合肥(13-8-18)20 kg,使用噴灌帶隨水噴施。抽蔓期前應見干見濕;果實膨大期后以保持土壤濕潤為原則;采收前7 d停止灌水。
③授粉、定瓜、翻瓜 17~19節開始授粉留瓜,之前的小瓜全部摘除。采用本地中華蜜蜂授粉,每箱蜜蜂可授粉1.3~2.0 hm2。授粉前10 d停止使用化學農藥,通過優化用藥時間、藥劑種類、施藥方法等保護蜜蜂種群。授粉后7 d開始定瓜,每株挑選1個瓜形正、大小一致、全身密被茸毛、皮色濃綠有光澤、無病蟲害損傷、單瓜質量約400 g的授粉瓜,其余全部摘除。授粉后約20 d,果實大小已基本定型,開始著生第1遍白色蠟粉時開始翻瓜。
④病蟲害防治 粉皮冬瓜主要病蟲害為根結線蟲病、白粉病及薊馬、美洲斑潛蠅。根結線蟲病防治:定植時在定植穴中放入0.5%阿維菌素顆粒劑,每667 m2約用量1 000 g。冬春季定植后約50天在授粉前用2%阿維菌素水劑2 000倍液灌根1次;白粉病與其他葉部病害:每7~10 d輪換噴施80%大生(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600倍液、46%可殺得(氫氧化銅)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72%農用鏈霉素可溶性粉劑5 000倍液、45%多硫懸浮劑500倍液、68%瑞毒霉水分散粒劑600倍液等,可有效預防。每7~10 d輪換噴施70%吡蟲啉水分散粒劑1 500倍液、3%啶蟲脒乳油1 500倍液、60%乙基多殺菌素懸浮劑1 500倍液、1.8%阿維菌素乳油1 500倍液等防治薊馬、美洲斑潛蠅。工作道草害可用20%克無蹤(百草枯)水劑150倍液定向噴霧防治。
2.5 及時采收
授粉后約30 d,均勻著生第2遍白色蠟粉后即達商品成熟標準,可采收上市。四季粉皮冬瓜極耐日灼,在露地田間可放置30 d而不影響商品瓜質量。
參考文獻
[1] 嚴龍,江揚先,羅培生,等.小型冬瓜的品種現狀及高效生產技術[J].長江蔬菜,2012(21):26-27.
[2] 張建軍,劉世貴,余懋祥,等.優質早熟冬瓜新品種早粉
1號選育及栽培要點[J].農業科技通訊,2007(5):43-45.
[3] 莊華才,黃紹力,呂順,等.廣東省冬瓜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12(7):10-12.
[4] 吳永官,程亮,蔣雪榮,等.廣西冬瓜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J].長江蔬菜,2011(13):9-11.
篇3
[關鍵詞] 桂優一號毛節瓜 種植技術 深受 歡迎
[中圖分類號] S64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5)06-0182-01
節瓜又名毛瓜。為葫蘆科冬瓜屬的一個變種。原產我國,在廣東、廣西、海南、福建、臺灣等地栽培較多,是我國的特產蔬菜之一。節瓜主要以肉質柔滑、清淡的嫩瓜供食,老瓜也能食用,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等功效,是粵菜的重要品種。
1 特征特性
根系發達,主根深可達50厘米,側根分布直徑可達2米以上;莖蔓生、五棱、被茸毛,分枝性強;葉掌狀,葉緣5-7裂缺刻,綠色,葉面有茸毛;花單性,雌雄異花同株,花冠黃色;瓠果(瓜)圓柱形或長橢圓形,綠色或淺綠色,果面有茸毛;一般每個嫩瓜重250-500克,老瓜最大的重達5千克左右。
節瓜喜溫耐熱,生長發育適溫為20-30℃;喜光好濕,一般在良好的光照和土壤濕度(土壤濕度80%-90%)條件下,有利生長發育;節瓜對氮素肥料較敏感,氮素過多易徒長,影響開花結瓜、抗性降低、品質降、減產減收。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栽培季節。毛節瓜在天等縣主要以春、秋季栽培為主,夏季均可種植,但夏季由于遇到高溫高濕的影響,發病率太高,一般不適宜此季節栽培。春季主要以12月至次年3月播種,5-8月收獲;夏季則以7-8月播種,9-12月收獲為宜。
2.2 播種育苗。桂優一號毛節瓜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在苗期期間為了易于管理大部份采用育苗移栽為宜。
2.2.1種子消毒 種子播種前先曬種2-3小時再進行種子消毒,種子消毒可用溫水消毒、藥物浸泡等幾種方法,溫水消毒:先將水燒開,讓其自然冷卻至50-55℃之間,放入種子并不斷攪拌20分鐘,然后浸泡溫水中4個小時,如果水溫下降則繼續放入溫水讓其保持溫度;藥物浸泡:先將種子用清水洗凈,清洗后放在2%的福爾馬林溶液中浸泡2小時,然后用清水洗凈準備催芽。
2.2.2浸種催芽 把消毒好的種子放在30-35℃的環境中催芽,一般3天后出芽。催芽期間要控制好水分,過濕或過干都不利于種子的發芽。春季種植可采用大棚保濕育苗,秋季可催芽后直播,催芽芽不宜過長,以0.5-1cm左右較適合。
2.2.3苗床選擇 種子育苗苗床以長10-15m左右,寬1.2m左右為宜,營養土要求疏松柔軟富有有基質;育苗可采用營養杯或條播等方式育苗,營養杯:主要以塑料杯或紙杯為主,每杯放兩粒種子,放置營養杯杯與杯之間要留一定的空隙;條播:先在苗床上開好播種溝,溝與溝之間距離10-15cm左右,把催芽好的種子放入播種溝內,兩粒為一穴,穴與穴之間距離10cm左右,播后蓋1-2cm的細土。
2.3 大田移栽
2.3.1整地、施基肥 定植前先翻曬瓜地并起畦,畦寬1.5m包溝,定植時施足基肥,一般畝施漚熟的豬、牛、雞、鴨糞1500-2000公斤,有基復合肥25-30公斤。進入開花結果期,每畝再追施40公斤復合肥加3公斤氯化鉀。
2.3.2定植 當苗長到3葉一心時即可移栽定植,春季移栽前先打開塑料兩頭讓幼苗煉苗3天左右再移栽,夏季可不用,移栽時要帶土移栽,盡量保持根系完整不被折斷。可單行種植或雙行種植,單行種植時每穴4株,株距1.2-1.5m,畝栽1200-1600株,雙行種植時每穴2株,株距1.5-1.8m,呈“品字型”種植,畝栽1100-1300株,移栽后淋足定根水。
2.4 田間管理
2.4.1除草、松土、綁蔓 植株出現卷須時要及時搭架引蔓,一般多采用人字架方式栽培。從定植后到搭架綁蔓前結合除草施肥培土一次,每畝施15公斤復合肥加10公斤尿素,有條件的可以畝施200公斤腐熟的豬、牛、雞、鴨糞等,施后挑糞水淋,每穴1斤左右,毛節瓜生長期間視雜草生長情況酌情除草。
2.4.2肥分管理 節瓜肥水需要量大,加強肥水管理是豐產增收的重要措施。肥料以有機肥為主,氨、磷、鉀合理配合。重施基肥和勤施結果肥尤為重要。春節瓜在5-7葉期應控制肥水,促進根系生長,以利早開花、早結瓜;進入結果期勤施充足肥水,促進果實膨大發育。夏秋季栽培,氣溫高、蒸發量大,整個生長期均要求肥水充足。方能滿足植株生長和開花結瓜的需要。施足基肥后,追肥以腐熟的人畜糞混合化肥使用為好,結果前追施1-2次清淡人畜糞水,有利莖蔓生長和開花結瓜,進入結果期每采收2次重施追肥1次,追肥可選擇淋漚熟的花生麩液,或葉面噴施204葉面肥、0.3%磷酸二氫鉀加0.2%尿素及高美施等液肥,以滿足果實發育時植株對養分的需要。節瓜喜濕不耐澇,多雨季節要注意排水防澇,減少病害,有利植株生長,延長結果期,提高產量。在每次收瓜后應及時秋植節瓜因氣溫逐漸下降,后期宜加大施肥量。
2.4.3植株調整 節瓜莖蔓較長,在栽培上,一般基部30-35厘米的莖蔓須壓蔓,以增強根系,促進植株生長發育。結果期以前,應及時摘除基部側蔓,以利主蔓結瓜及幼瓜發育;結果中后期,應及時摘除下部老葉,保留中上部側蔓,以減少病害,促進側蔓結瓜,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2.5 病蟲害防治。節瓜主要有疫病、炭疽病、白粉病等病害,可用58%瑞毒霉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用雷多米爾800倍、殺毒礬500-600倍、烯酰嗎啉錳鋅1000-1500倍或普力克800倍液防治疫病;用50%托布律可濕性粉劑800倍液、代森錳鋅500-600倍液或施保克1500-2000倍液防治炭疽病;用2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防治白粉病。節瓜主要有黃守瓜、蚜蟲、薊馬等害蟲,可用20%殺滅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防治黃守瓜用20速滅殺丁6000-8000倍液或98%巴丹原粉2000倍液防治蚜蟲和薊馬。
2.6 采收。毛節瓜從開花到成熟需35-50天。因節瓜老、嫩瓜均可食用,采收期根據市場需要及食用習慣而定,食嫩瓜者,當嫩瓜逐步成熟時要視市場情況進行采收,一般在謝花后10-20天,果重1000-2000克時即可采收,及時采收可以增加效益和利于植株重新結瓜;食老瓜者,待果實皮色有光澤、無茸毛時采收。
參考文獻
篇4
中國菜豆育種研究進展(2.1)
番茄對鹽脅迫的反應及其耐鹽性鑒定的研究進展(4.1)
蘿卜主要性狀遺傳規律的研究進展(4.5)
野生蔬菜的研究現狀(4.9)
蔬菜農藥殘留問題的研究進展(4.13)
結構植物學在茄子單性結實選育上的應用進展(6.1)
昆蟲生態學的研究進展(6.4)
昆蟲對農藥抗性的研究進展(6.7)
淺談廣東省揭陽市主要蔬菜品種資源現狀(6.10)
茄子的藥用價值及機理研究進展(8.1)
花椰菜游離小孢子培養研究進展(8.4)
蔬菜抽薹的遺傳規律及機理研究(8.7)
蔬菜對重金屬元素的吸收和積累研究進展(10.1)
莼菜資源利用研究綜述及展望(10.7)
蘿卜的研究價值及開發應用前景(10.11)
富硒蔬菜的研究現狀(10.14)
蕓薹屬作物抽薹開花調控途徑的研究進展(12.1)
嫁接對甜瓜品質影響的研究進展(12.4)
奉化芋艿生產研究進展(12.8)
分子標記在我國黃瓜遺傳育種中的應用(14.1)
蕨菜的營養價值及開發前景(14.6)
印度尼西亞食用魔芋資源分布及產業發展(14.9)
我國茭白鞘葉綜合利用技術研究與應用現狀(16.16)
荸薺皮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進展(16.21)
ISSR標記在芋遺傳多樣性研究中的應用前景(16.23)
我國甜瓜白粉病研究進展及生理小種的初步鑒定(18.1)
種子純度研究現狀與發展(18.6)
大白菜游離小孢子培養技術研究進展(20.1)
南瓜實蠅特性及防治技術的研究進展(20.7)
高壟覆膜滴灌栽培技術研究概述(22.1)
嫁接對西瓜抗性和品質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進展(24.1)
育種研究
12個黃瓜雜交組合比較試驗(2.6)
少籽西瓜荊雜18的選育(2.9)
球莖甘藍小孢子培養胚誘導和植株再生研究(2.11)
早熟網紋甜瓜留種節位研究(2.14)
辣椒新品種長辣1號的選育(2.16)
白水生姜組培脫毒及離體快繁體系建立研究(4.17)
小白菜和菜薹細胞質雄性不育類型的分子鑒定(4.21)
南瓜雜交制種大棚立體栽培密度及留瓜方式試驗(4.25)
茄子新品種紅妃的選育(4.27)
高原夏季青花菜品種引進篩選試驗(4.31)
早熟白皮綠肉甜瓜品種銀蜜的選育(6.12)
早熟抗病苦瓜新品種潭白一號的選育(6.15)
草莓葉柄再生不定芽的研究(6.17)
二倍體與四倍體寶塔菜的可溶性蛋白質凝膠電泳分析(6.20)
PEG對胡蘿卜花粉離體培養的影響(6.22)
溫室專用迷你黃瓜主要農藝性狀的配合力分析(6.25)
溫室專用迷你黃瓜若干性狀的遺傳相關和通徑分析(8.11)
幾個大白菜親本性狀遺傳力的試驗研究(8.14)
蘿卜與大頭菜屬間雜種胚的離體培養(8.18)
茉莉花愈傷組織誘導及懸浮細胞培養(8.21)
馬鈴薯塊莖組織特異性啟動子GBSS的克隆及序列分析(8.25)
無籽西瓜新品種健旺臺新一號的選育(10.18)
白蘿卜新品種雪玉2號選育(10.21)
白藍4種不同外植體組織培養再生能力的效應(10.23)
甘薯主要數量性狀的因子分析及聚類分析(10.25)
不同國家菜豆核DNA ITS序列分析(10.28)
苦瓜強雌系嶼強-2的選育及利用(12.12)
早熟苦瓜新品種翠中翠的選育(12.14)
早熟辣椒新品種揚椒2號的選育(12.16)
烏塌菜VC、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異和聚類分析(12.18)
不同榨菜(莖瘤芥)雄性不育資源的育性鑒定(12.21)
NaCl溶液克服蘿卜自交不親和性研究(14.14)
辣椒基因組DNA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較研究(14.17)
滲透壓對馬鈴薯種質試管保存的影響效應(14.20)
線椒新品種黔椒8號的選育(14.24)
線椒新品種黔椒5號的選育(14.26)
子蓮種子離子注入誘變效應的初步觀察(16.40)
30份蓮種質資源的RAPD遺傳多樣性分析(16.42)
北疆高寒地區水生蔬菜、水生花卉的引種試驗(16.46)
子蓮第三次航天搭載優良變異單株的選育(16.49)
芡實花部形態和開花習性研究(16.53)
早中熟芋新品種鄂芋1號的選育(16.55)
滇東地區水生蔬菜資源在金華的適應性調查(16.57)
優質抗病網紋甜瓜新品種紅珍珠的選育(18.11)
韭菜引種試驗的灰色關聯度分析(18.13)
佳美苦瓜純度的SRAP鑒定(18.16)
花椰菜新品種浙801雜交種純度的SSR鑒定(18.18)
大蒜組織培養快繁技術的研究(20.13)
優質早熟西瓜新品種蘇蜜6號的選育(20.16)
中晚熟黑皮冬瓜黑雜1號的選育(20.18)
大白菜新品種金秋90的選育(20.20)
灰色關聯分析在耐熱甘藍品質育種中的應用(22.5)
牛心甘藍新品種探春的選育(22.9)
西瓜F2群體大小及選擇技術研究(22.11)
茄子新品種淄茄一號的選育及制種技術要點(22.14)
草石蠶莖尖脫毒培養及良種繁育體系(22.16)
單茬茴香新品種德豐的選育(22.21)
新型白菜細胞質雄性不育系6w-9605A的鑒定及利用研究(24.5)
高辣椒素含量航天辣椒桂航一號的選育(24.8)
辣椒不育系制種與可育系制種相關性狀的比較研究(24.10)
栽培與生理
不同采摘期對黃秋葵果實性狀和品質的影響(2.18)
不同嫁接方法對西瓜嫁接工效、嫁接苗生長和果實品質的
影響(2.21)
不同南瓜砧木嫁接對海南哈密瓜生長、產量及果實品質的
影響(2.24)
拌種對中早熟馬鈴薯LK99光合參數、干物質積累的影響(2.27)
鎘脅迫下硫元素與肥料交互作用對鎘在茭白各器官中積累的影響(2.31)
春季青梗小白菜品種比較試驗(2.34)
外源Ca2+對鹽脅迫下甜瓜葉片氣孔開度的調節(2.36)
漢中地區早薹蒜品種比較試驗(2.40)
春季設施豇豆品種比較試驗(2.42)
甘肅張掖露地春花菜品種比較試驗(2.45)
岷江上游地區春蘿卜品種比較試驗(2.47)
塑料大棚山藥珠芽快繁種薯密度研究(2.50)
黃瓜葉柄橫切結構的數量特性研究(4.33)
不同種類地膜覆蓋對辣椒生長發育及產量的影響(4.36)
不同栽培方式及種植密度對辣椒產量的影響(4.39)
不同灌水次數對溫室黃瓜耗水規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4.43)
南寧市大棚早春越夏種植水果黃瓜的小氣候評價與調控(4.47)
防蟲網室內蔬菜種子出苗率試驗初報(4.51)
高架栽培槽栽培草莓效果研究(6.28)
莖瘤芥保鮮技術的研究(6.32)
加拿大蓬水提液對甜白菜和油菜幼苗化感作用(6.35)
南通地區設施專用型辣椒品種比較試驗(6.38)
番茄/馬鈴薯嫁接對番茄生長和果實形狀的影響(6.41)
低溫弱光對西葫蘆葉片解剖結構的影響(6.44)
不同株距處理對辣椒產量構成因素及產量的影響(6.47)
不同灌水量對日光溫室番茄土壤水分變化的影響(6.49)
不同種植密度對華甜玉3號玉米產量及農藝性狀的影響(8.28)
小黃瓜不同基質及不同規格穴盤育苗試驗(8.31)
外界因素處理對吊瓜種子發芽率的影響(8.34)
多效唑和矮壯素對冀張薯8號產量的影響(8.37)
防落素在保護地甜瓜栽培上的應用試驗(8.40)
南通地區番茄品種比較試驗(8.42)
不同顏色櫻桃番茄礦物元素分析(8.44)
貴州地區干椒品種對比試驗(8.47)
冬種北運豇豆新品種比較試驗(8.50)
西寧設施溫棚黃瓜品種篩選試驗(8.52)
辣椒新品種濮椒一號配套栽培技術研究(10.31)
SA處理對黑果龍葵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0.34)
不同化學試劑處理對茄子陳種子發芽力的影響(10.36)
青霉素處理對陳豌豆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0.40)
遼沈Ⅲ型溫室青椒生長情況的時空差異性分析(10.43)
番茄樹型栽培營養及植株調控試驗(10.47)
河西走廊日光溫室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辣椒品比試驗(12.24)
南通地區甜椒品種比較試驗(12.26)
不同浸種方式對辣椒種子萌發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2.29)
人工老化和PEG滲調修復對黃瓜種子浸泡液電導率及種子萌發的影響(12.31)
青霉素對老化雪里蕻種子發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12.34)
不同規格穴盤育苗對大白菜生長及產量的影響(12.38)
不同育苗方式對芹菜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12.40)
甘肅河西走廊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辣椒不同播期對其產量的影響(12.43)
浙江冬季大棚不同覆蓋方式保溫效果研究(12.46)
大蔥新品種引種篩選和適應性試驗(14.28)
響水縣淺水藕品比試驗(14.31)
秋茬青梗小白菜品種(系)比較試驗(14.33)
直播和育苗移栽對豇豆生長和產量的影響(14.35)
不同種植模式對旱區馬鈴薯產量的影響(14.38)
溫室栽培對茭白生長與葉片光合特性的影響(16.27)
雄茭、灰茭、正常茭形態指標及光合特性研究(16.31)
種藕質量對子蓮生長發育和產量的影響(16.34)
60Co-γ輻射對茭白葉片光合特性和熒光參數的影響(16.36)
淺水蘇芡露地高產栽培技術(16.101)
芡實新品系蘇芡雜2號品種特性比較試驗(16.103)
川東地區淺水藕栽培關鍵技術(16.107)
洪湖蓮藕高效栽培模式三例(16.109)
雙季茭―長豇豆高效水旱輪作栽培模式(16.110)
雙季田藕春藕“六改”栽培技術(16.112)
紅芽芋―蕹菜高產栽培技術(16.114)
對應城市一菜用睡蓮種植戶的調查(16.116)
荸薺新品種特征特性及高產高效栽培關鍵技術(16.117)
設施蔬菜水旱輪作高效栽培技術初探(16.119)
浙北茭區雙季茭白新品種龍茭2號栽培新技術(16.122)
漢川市水生蔬菜高效種植模式分析(16.124)
楚魔花1號魔芋區域性試驗研究(18.20)
海南省中小果型無籽西瓜品種比較試驗(18.24)
安徽湖陽芡實梗高產高效種植技術(18.28)
南通地區大棚A級綠色食品西瓜栽培技術(18.29)
涪陵早市青菜頭(鮮榨菜)高產優質無公害栽培技術(18.32)
甜玉米規范化穴盤基質育苗技術(18.34)
南京地區早熟西瓜工廠化嫁接育苗技術集成(18.36)
超甜玉米金湘甜5號高效栽培技術(18.39)
銀川平原地區春種胡蘿卜套種秋番茄復種花椰菜栽培技術(18.41)
內置式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栽后管理應注意的問題(18.44)
辣椒化感作用優勢組分評價及GC-MS鑒定(18.46)
長豇豆莢果發育過程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變化(18.49)
武漢地區GP-C825型農用單棟鋼架大棚的建造要點(20.22)
沛縣大棚西瓜三膜覆蓋嫁接栽培技術(20.24)
青花菜―慈姑/荸薺水旱輪作高效種植模式(20.26)
塑料大棚雜交辣椒制種栽培技術規程(20.28)
辣椒漂浮育苗技術的研究及應用(20.31)
春季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20.34)
春播甜玉米品種比較試驗(20.37)
不同水培方式對草莓結果及果實品質的影響(20.39)
不同整枝方式對管棚越夏栽培番茄生長的影響(20.43)
江蘇沿海地區黑番茄品種比較試驗(20.47)
聚乙二醇和甲基托布津對菠菜陳種子發芽及田間成苗的影響(20.50)
天津地區設施中果型番茄春茬比較試驗(22.23)
貴州高產優質干椒新品種篩選試驗(22.25)
華南地區中晚熟菜心冬季品種比較試驗(22.28)
貴陽夏秋延晚黃瓜品種比較試驗(22.30)
浙南地區高山大棚茄子引種比較試驗(22.32)
南京地區草莓保護地栽培品種比較試驗(22.34)
莖節數、株距和覆土深度對蕺菜莖段發芽的影響(22.36)
高溫脅迫對菜心農藝性狀的影響(22.39)
不同貯藏處理對辣椒種子發芽的影響(22.44)
大蒜各器官的生長發育與二次生長的相關性探討(22.47)
高寒地區露地娃娃菜栽培技術(22.49)
早春厚皮甜瓜優質無公害保護地實用栽培技術(22.51)
特早紅扁豆大棚特早熟高效栽培技術(22.53)
沿海地區雙大棚內保溫西瓜春提早栽培技術(22.54)
貴陽低海拔山區次早熟西葫蘆―延晚熟番茄―冬季白菜薹周年高效生態栽培模式(22.57)
蘇椒5號(博士王)辣椒采收分級包裝技術規程(22.59)
山東聊城靈芝山藥高產栽培技術(22.60)
貴州露地草莓栽培品種比較試驗(24.12)
白子菜不同器官營養與藥用成分的測定與分析(24.14)
不同采收期及后熟處理對辣椒種子質量的影響(24.18)
攀枝花地區菜豆品系播期密度綜合試驗(24.20)
高山栽培密度對曉豐甘藍產量及效益的影響(24.23)
不同低溫處理對甜瓜幼苗生長和根系生理特性的影響(24.25)
不同防蟲網覆蓋對網室小氣候及青菜生產的影響(24.30)
不同嫁接方法對甜瓜枯萎病抗性的影響及其生理響應(24.33)
高寒地區溫室791韭菜高產栽培技術(24.38)
淮安櫻桃番茄粉娘采收分級包裝技術規程(24.40)
黃淮地區小果型西瓜日光溫室立體栽培技術(24.41)
西北地區冬春黃瓜嫁接苗工廠化生產技術(24.43)
草莓套夾種春、秋玉米高效栽培模式(24.44)
成都市折耳根高產栽培技術(24.46)
土壤肥料
有機態硼肥對小白菜幼苗生長及品質的影響(2.52)
高寒地區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對馬鈴薯產量的影響(2.55)
幾種有機廢棄物組合基質對黃瓜產量和經濟效益的影響(2.59)
錳肥對莧菜生長及品質的影響(4.53)
兩種食用菌菌絲體對鐵元素富集能力分析(4.57)
硫對大蒜生長發育及根系活力的影響(4.60)
鋅、硼對大白菜生長及產量品質的影響(4.63)
大中微量元素配施對隴薯5號養分吸收及品質的影響(6.52)
發酵豬糞對設施番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6.57)
不同施肥量對早春甜玉米生長與產量的影響(6.60)
生姜施用生物鉀肥增產效應初探(6.62)
不同形態氮肥對辣椒產量與氮肥利用率的研究(8.55)
亞硒酸鈉葉面噴施對蒜黃生長與品質的影響(8.58)
不同施肥水平對宏大1號冬瓜經濟性狀的影響(8.61)
氮肥用量對大棚萵苣產量及產值的影響(8.63)
定植密度與復合肥互作對辣椒產量的影響(8.66)
氰胺化鈣處理甜瓜連作地土壤試驗(10.51)
葉面噴施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對不同氮水平小白菜產量及品質的影響(10.53)
葉面追肥對蘭州百合植株生長及鱗莖產量的影響(10.59)
硫酸鉀復合肥對淮安大棚辣椒產量的影響(12.49)
日光溫室有機土壤栽培對番茄生長、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2.51)
3年生蘆筍日光溫室秋冬茬有機土和普通土栽培產量對比試驗(12.54)
播前不同肥料基施對中早熟馬鈴薯LK99 氮素吸收規律的影響(12.57)
控釋肥料對中蔬4號番茄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2.60)
不同配方基質在辣椒漂浮育苗中的應用效果(12.64)
水葫蘆沼渣對茄子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4.41)
氮密互作對夏玉米產量性狀及氮素利用的影響(14.44)
菜用春大豆新品種遼鮮1號施氮量和種植密度試驗(14.48)
東河早藕土壤養分限制因子試驗(16.90)
氮磷鉀肥對蓮藕產量和品質的影響(16.92)
藜蒿測土配方施肥肥料效應試驗示范(16.96)
硒處理對櫻桃番茄果實發育的影響(18.52)
大蒜配方施肥對肥料利用率的影響(18.54)
不同基質配比對辣椒幼苗生長的影響(18.58)
上海市奉賢區設施菜地土壤理化性狀分析(20.53)
黃州區萵筍“3414”肥效試驗(20.56)
水溶性肥料在黃瓜育苗中的應用效果(20.60)
浙江山地和平原地區松花菜栽培施肥關鍵技術(20.64)
油葵芽苗菜循環式栽培技術研究(22.62)
濱州大棚蔬菜需肥水平及供肥狀況的調查研究(22.64)
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在日光溫室蔬菜生產上的應用(24.48)
三亞地區農業土壤pH值測定方法初探(24.50)
不同粒徑砂礫石覆蓋對砂田西瓜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響(24.52)
植保研究
海南島甜瓜鐮刀菌果腐病藥劑防治研究(2.63)
蔬菜中殘留農藥消減方法研究(2.66)
溫室辣椒白粉病的藥劑防治研究(2.69)
4種果蔬種子帶菌的種類及其抗藥性(4.65)
植物誘劑黃板誘殺小菜蛾的試驗對比試驗(4.69)
防蟲網覆蓋條件下豇豆病害發生規律與防治對策(4.71)
溫度對甘薯麥蛾發育歷期和幼蟲取食量的影響(4.75)
花椰菜病害數值診斷法的研究(6.64)
柳州市蔬菜農藥殘留現狀及其對策(6.67)
有機磷和菊酯類農藥在田間蔬菜上的降解試驗(8.69)
農藥使用風險案例調查與降低農藥使用風險的社區培訓課程開發探討(8.72)
武漢蔡甸區煙粉虱寄主植物調查(8.75)
氯蟲苯甲酰胺對豇豆豆野螟的防效試驗(10.62)
大白菜霜霉病藥劑防治試驗(12.68)
海門市蔬菜病蟲害測報現狀及思考(14.50)
防蟲網覆蓋栽培對豇豆采后品質的影響(14.52)
不同殺菌劑對蓮藕腐敗病菌的室內毒力測定及田間防治效果(16.60)
不同覆水深度對蓮藕腐敗病菌越冬種群動態的影響(16.64)
蓮藕貯藏期主要致病真菌分離鑒定及其致病相關酶酶學特性研究(16.68)
菰黑粉菌對60Co-γ輻射的抗性研究(16.72)
荸薺稈枯病菌生物學特性研究(16.75)
湖北及山東地區栽培芋病毒病的田間調查及其病原的分子檢測(16.79)
茭白黑粉菌脈沖電泳分析方法(16.82)
長綠飛虱對幾種常用殺蟲劑的敏感性測定(16.85)
菱角金花蟲各蟲態的形態學觀察(16.87)
6種藥劑防治美洲斑潛蠅藥效的評價(18.64)
廣西茄子主要病害診斷及防治技術(一)(18.67)
保護地西瓜蔓枯病發病規律及綜合防治方法 (18.71) 鮮食玉米病蟲害發生特點及綜合綠色防控技術(18.72)
西昌市洋蔥蔥薊馬的為害特點與防治技術(20.66)
番茄灰霉病的發生與藥劑防治(20.67)
廣西茄子主要病害診斷及防治技術(二) (20.69) 美洲斑潛蠅田間藥劑篩選試驗(20.72)
20%寡聚酸碘對辣椒病毒病的藥效試驗(22.67)
成蒜早2號和溫江紅七星大蒜的葉枯病田間病情發展規律研究(22.69)
生物覆蓋對大蒜田間的生態效應(22.71)
植物源殺菌劑丁子香酚對辣椒疫病的防治效果(24.55)
畢節名優辣椒病蟲害種類調查及防治(24.57)
枯草芽孢桿菌M6和木霉10對番茄灰霉病的防治效果研究(24.62)
河南經濟作物根結線蟲病的為害調查與種類鑒定(24.65)
青海省互助縣蔬菜菌核病的發生與防治(24.68)
產業經濟
溫州地區蔬菜生產效益及其影響因素研究(2.71)
晉寧縣蔬菜產業發展現狀及對策(2.75)
曲靖市麒麟區大蒜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6.71)
東西湖柏泉基地無公害蔬菜生產模式(6.74)
柳州市馬鈴薯生產現狀及發展對策(6.76)
以規模化、企業化、品牌化的形式發展商品蔬菜(10.65)
鄖縣甘薯生產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10.67)
金壇市水芹標準化生產的現狀和對策(14.55)
青海高原馬鈴薯特色產業現狀及發展措施(14.57)
漢中市設施蔬菜產業的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14.60)
菜價暴跌深層次分析與對策研究(14.64)
黔南州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14.66)
洪湖市水生蔬菜產業資源優勢與發展對策(16.1)
運用現代農業思路 推進水生蔬菜產業化水平(16.3)
蔡甸區水生蔬菜產業化發展現狀、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16.6)
湖南的湘蓮生產及加工概況(16.8)
武漢市蓮藕種苗市場存在的問題與發展措施(16.10)
山東芋頭生產和加工現狀與存在的主要問題(16.11)
北京地區水生蔬菜生產現狀調研報告(16.14)
藜蒿文化歷史與蔡甸藜蒿產業化發展現狀(16.15)
樂都縣蔬菜產業現狀與發展思路(18.76)
銅山區蔬菜設施栽培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20.74)
武漢有機蔬菜發展現狀分析(22.74)
建立保障蔬菜供應價格穩定的長效機制(24.70)
保鮮與加工
建蓮的營養保健功能及系列產品的開發利用(16.126)
兩類不同質地蓮藕烹煮過程中的差異研究(16.128)
篇5
(2005年7月28日)
農業發展的潛力在科技,希望也在科技。如何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把現有的農業新技術、新成果及時有效地推廣開來,使之盡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是現代化農業發展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為全面了解我縣的科技興農情況,最近,我利用10多天的時間,先后到縣科委和固堤、泊子、高里、央子等鄉鎮的10多個村及4個種養基地,通過召開座談會、深入田間地頭實地察看和進村入戶走訪等形式,重點對科技興農情況及科技興農工作存在的問題進行了調查。
一、科技興農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我縣緊緊圍繞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加快了科技興農步伐,以農業科研攻關、新技術引進推廣、試驗示范、良種繁育和科技培訓為主要內容的科技興農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九五”以來,全縣共取得重大農業科技成果###個,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新成果###項,引進、試驗、示范、推廣種養新品種100多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農業先進適用新技術覆蓋率達到90%,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中的貢獻率達到###%,有力地推動了全縣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
(一)廣大農村干部群眾的科技意識日趨增強。從調查的情況看,廣大農村干部群眾在發展市場經濟的實踐中,嘗到了科技致富的甜頭,科技意識日趨增強,學科技、用科技的熱情空前高漲。固堤鎮“西瓜大王”郭洪澤在科技人員的引導下,從去年開始,對大棚西瓜采用微機管理、地膜返光、晚中熟品種早熟栽培等新技術,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經濟效益。在泊子鄉曲范村察看轉基因抗蟲棉時,該村原支部書記范樂祥介紹說,這種棉花不招蟲,打藥少,一開始人們都不信,現在他們都搶著種,明年,我們村將全部推廣種植這種轉基因抗蟲棉。雙楊店鎮每年都要聘請果樹專家到鎮上講授幾次果樹栽培、管理及蘋果套袋等知識,每次自發前來聽課的人數都在二、三百人以上,有時會議室里座不下,就干脆站在走廊上聽。近年來,圍繞農業新技術、新成果的推廣應用,全縣每年舉辦各類科技培訓班100多期,參訓人數近2萬人次,使全縣15%以上的農村青壯年得到了技術培訓,掌握了1—2項致富技術,使###萬人獲得了“綠色證書”。
(二)農業科技試驗示范初見成效。一是農業高新技術走廊建設已初步形成框架。寒亭鎮在走廊兩側100米縣域內新發展花卉苗木230畝,大棚蔬菜210畝,特色大田菜660畝,草莓1000畝,建成占地60畝養殖小縣1處,計劃秋后全面完成3300畝開發建設任務。河灘鎮畜牧養殖縣已建養殖棚52個,占地12畝的千只肉犬養殖場和占地30畝的千頭牛養殖項目建設取得新進展,落實冬暖式瓜菜大棚200個,露天瓜菜700畝,濰縣蘿卜展示園140畝。郭家官莊鎮新建占地10畝的日本環保型農業示范園1處,在胡家朱茂村北新建占地30畝的花卉試驗示范縣1處,發展蔬菜滴灌大棚30個,在畜禽養殖縣新建養殖大棚30個,富氏犬業交易市場已開業運營。二是農業高科技示范園建設進度加快。圍繞轉變傳統科技推廣方式,積極興辦農業科技示范園縣。目前全縣興建科技園14處,占地面積達2400畝,其中縣級科技示范園1個,水產養殖示范園1處,鄉鎮示范基地12處。預計今年科技園總產值達2860萬元,純收入1100萬元,科技示范園帶動和輻射310個村莊,養殖戶1450個,種植業基地20萬畝。三是淺海養殖試驗、示范取得實際效果。按照“大改小、淺改深”的模式,已完成蝦池改造1000畝,目前已投放早茬蝦苗800萬尾。推廣車蝦多茬養殖技術和梭子蟹、南美白對蝦等新品種,發展蝦蟹、蝦蝦混養,二茬蝦放養12萬畝,車蝦、梭子蟹混養2000余畝,南美白對蝦放養100畝。新建工廠化養魚室1000立方水體,引進名貴深水魚品種5000余尾,試養成功后大面積推廣。日本車蝦3000平方水體育苗蝦苗長勢良好。灘涂貝類養殖達到2萬畝,護養45萬畝。泊子鄉新建占地60畝的高標準鹵淡水養殖基地1處,并配套了鹵水井和增氧機械,已投入蝦苗16萬尾,目前長勢良好,預計每畝水面可產蝦150公斤,實現收入12萬元左右。
(三)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應用步伐加快。近年來,我縣圍繞發展高效農業,積極引進新技術、新品種、新成果,在嫁接改造傳統農業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先后引進了鳳凰51、京秀葡萄,凱特、意大利1號杏,日本愛宕、水晶梨,中華大櫻桃、意大利早紅櫻桃等30多個珍稀果樹品種;引進日本大白菜、大蔥,以色列辣椒、西紅柿,早苔蒜、黑皮冬瓜等10多個蔬菜新品種;引進巨型犬、宏物犬、無角多賽克山羊、波爾山羊、肉鵝、獺兔等10多個畜禽品種;在泊子、央子、肖家營等鄉鎮推廣轉基因抗蟲棉5000畝。濰縣蘿卜展示園,新引進了天津衛青、蓬萊大青頭、北京心里美等幾十個國內外優良品種,進行對比試驗,確定適合當地栽培品種。先后推廣了果樹、蔬菜保護地栽培、果品套袋、節水農業、肉牛顆粒凍配、程序免疫等新技術。推廣應用新型作物生長調節劑“麥葉豐”5萬畝,畝增效益10%以上;推廣“天達—2116”作物抗病增產劑5000袋,應用面積2000畝;在冬暖大棚種植瓜菜的基礎上,發展大棚葡萄、櫻桃、李子、油桃等,全縣保護地栽培面積達到7萬畝;完成果品套袋8000萬個;在朱里鎮北港村、固堤鎮前大村各發展節水灌溉(噴灌)面積2500畝;引進利木贊等肉牛凍精顆粒1萬粒,推廣應用了肉鴨藥殘控制、瘦肉豬雜交、奶牛高效飼養等技術。全縣農新技術、新成果推廣應用率達80%以上,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四)農業良種產業化有了良好的開端。以濰縣蘿卜產業為主的開發取得階段性成果,縣科委專門成立了濰縣蘿卜開發攻關小組,具體負責蘿卜品種的提純復壯、良種引進和繁育。現已按外觀、水浸、切口等性狀嚴格挑選了52個優質蘿卜作為原種,分為兩個品系進行提純。目前蘿卜種長勢良好,預計可生產栽培種300斤。為做大濰縣蘿卜產業這塊大蛋糕,有關部門還專門制定了發展規劃和生產標準,印發了栽培技術要點,在河灘、雙楊、高里、張氏、寒亭、朱里等鄉鎮的蘿卜種植重點村舉辦栽培技術培訓班30多期,參加人員1800多人次。蘿卜反季節栽培收效明顯。今年春天共發展小拱棚蘿卜245畝,畝收入4000元以上。為開辟銷售渠道,還參加了在壽光舉辦的中國蔬菜博覽會、《農民日報》社在廣州舉辦的全國農副產品購銷見面會,宣傳濰縣蘿卜,受到各方人士的關注。同時,還積極向上級業務部門申報“濰縣蘿卜”基地建設項目,申請報告已分別上報到了省財政廳和省農業開發辦。另外,在糧食、蔬菜、林果、畜禽、水產等領域實施的“良種良法”工程和“科技示范工程”也都初見成效,全縣主要農作物和畜禽良種普及率分別達到95%和80%,小麥、玉米、棉花等主要農作物統一供種率達到90%以上。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
從調查情況看,我縣的科技興農工作在總體水平不斷提高的同時,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部分干部群眾對科技興農工作的認識不足,科技意識不強,科技素質較低;農業高科技含量低,先進實用技術和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不大,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有點無面的狀況還比較突出;農業科技推廣工作進展不平衡,個別鄉鎮對科技興農工作不夠重視,工作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的聯系不夠,農業高科技人才缺乏,不能適應當前農村經濟發展的要求。分析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主要有四條:
一是對科技興農工作的重視程度不夠。在有些鄉鎮,科技興農工作仍然被放在說起來重要,忙起來次要的位置上,缺乏抓這項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認識還不很深刻。科技推廣人員參與單位的臨時性工作多,從事農業科技推廣的業務工作時間少;甚至有的科技骨干,被派下去包村、包片,與其自身的工作職能出現“錯位”。
二是科技推廣網絡不健全。按照規定,鄉鎮一級應從1996年開始,恢復鄉鎮科委,配備科技副鄉鎮長,配齊科技村委副主任。從了解到的情況看,奏縣12處鄉鎮科委無機構,無人員,無場所,基本上是形同虛設,沒有具體人員負責農業科技工作,造成“上邊有嘴、下邊無腿”,很多事情不好協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科技興農工作的開展。
三是科技興農所需經費不足。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縣鄉財政每年安排給農技推廣部的事業經費,扣除職工工資及其他非業務性支出外,所剩無幾。去年,業務費僅為###萬元,僅占科技三項經費支出的###%。另外,農業科技推廣所需經費的投入渠道單一,多元化科技投入機制不健全,也是造成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
四是農業科技工作人員和廣大農民的科技素質有待提高。目前,縣科委20多個在編人員中,只有一個本科生,遠不適應當前科技工作需要基層農技人員,年齡普遍偏高,導致知識結構老化,跟不上時展步伐。有的鄉鎮,農技人員長期得不到集中培訓,更沒有外出考察的機會,信息閉塞,視野不開闊,科技素質與專業要求相差甚遠。另外,農民科技素質低,接受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慢等問題,在一些地方也很突出,影響了農業科技推廣效果。
三、對科技興農的建議與對策
實施科技興農戰略,不僅是我縣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支撐力量,而且返過來會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促進科學技術的引進和開發,進一步加快科技興農步伐。為此,針對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提出如下建議:
(一)強化教育培訓,夯實科技興農的基礎。農民是科技興農的主體。發展現代化的農業,必須首先要造就現代化的農民。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要把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作為加快科技興農的基礎性工作來抓,突出搞好三個結合。一是科普宣傳要與科技示范相結合。在充分利用圖書、報刊、電臺、電視臺等大眾傳播媒介大力宣傳科普知識的同時,建議縣里每年選樹10個科技進步典型、培養10名科技致富標兵,通過典型的示范作用,提高科普宣傳的質量,引導群眾學科技、用科技,形成重視科技進步,依靠科技致富的良好風氣。二是科技年度活動要與農技服務相結合。在進一步搞好科技下鄉活動的同時,各級農技人員還要定期深入農村,進村入戶面對面地開展科技服務,指導群眾生產。除每年五月份開展好“科技宣傳月”活動卡,全縣還要集中開展1—4次活動,抓好1—3個農業科技項目,使群眾及時學習掌握農業科技的最新成果。三是技術培訓要與職業教育相結合。發揮好縣農廣校、鄉鎮電教中心、農民夜校等培訓基地的作用,在舉辦各種技術講座、培訓班的基礎上,把提高群眾的科技文化素質放在首位,大力加強農村職業技術培訓和職業教育。今后每年培訓農民技術骨干要不下###余人次,三年內使80%的青壯年農民普遍接受一次培訓,并熟練掌握1—2門農業實用技術。
(二)加快科技推廣,把握科技興農的方向。農業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才能產生巨大的效益。加快農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是實施科技興農戰略的前提,也是今后的努力方向。一是突出農業科技示范園縣建設。對農業高科技走廊內的濰縣蘿卜展示園、無公害蔬菜示范園、名優水果示范園、優質種苗繁育示范園、畜禽良種繁育基地、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園六大農業園縣,要制定建設標準和管理辦法,實行統一掛牌命名,在基礎設施建設、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力爭把這六個園縣建成寒亭高效農業的展示園,優良種苗、先進技術的示范園和帶動引導群眾科技致富的樣板園,以園縣建設促進農業實用技術的推廣應用,帶動農業結構調整和產品的優化升級。二是發揮典型示范作用。要圍繞當地主導產業的發展,搞好示范村、示范戶建設。除繼續開展好爭創科技示范鄉鎮、科技示范村、示范戶活動外,縣鄉兩級今后每年都要選樹一批科技進步典型和科技致富標兵,進行大張旗鼓的宣傳,讓科技致富的事實激發起廣大農民群眾推廣、應用科技成果的熱情,調動起群眾參與農業科技推廣的積極性。三是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建議鄉鎮恢復鄉鎮科委的機構、人員和辦公場所,村里拿出專門人員,負責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同時,積極鼓勵發展各種民營科技企業,興辦各類民間農業科技服務、研究組織。通過健全隊伍,理順關系,上下貫通,逐步建立起“官民”合一的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四是切實加強科技推廣的保障措施。要圍繞《轉化法》的深入實施,加快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當務之急,就是要根據我縣實際情況,制定出臺加快農業科技進步、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優惠政策,推動全縣科技興農工作的開展。可以鼓勵城鎮和外地農業科技人才到鄉鎮或村開展科技承包或兼職、任職,為他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提供便利條件;改革縣農廣校招生制度,可以從鄉鎮農業技術人員中招收部分學員,畢業后充實到基層農技部門;把農業科技推廣納入縣級科技進步獎勵的范疇,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獎金用于獎勵做出突出貢獻的農業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