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學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12-07 18:0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法理學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法理學的認識

篇1

制度法理學具有濃重的法律社會學色彩。這歸因于他們的社會學觀點和方法。

麥考密克和魏因伯格反復強調:“法律科學如果不考慮社會現實,那是不可思議的。我們希望,這將被認為是我們整個研究方法的根本的主導思想,盡管我們本身在本書中和在其他地方的工作主要屬于哲學的和邏輯的性質。”24.“一種旨在認識法律現象-而不是停留在一種靜止的對可能的體系中的邏輯關系的概略描述上-的法律理論必須研究規范體系在其社會現實中的實際存在。不考慮社會現實-它相當于與規范的存在方面-的法律科學是不可思議的?!?5他們批評純粹法學派和類似的法律理論家把法學的認知限于理解和解釋有效的法律和把關于法律制度在其中運轉的社會情況的思考排除于法理學之外的做法,指出人們不應對法律制度在其中運轉的社會情況的思考排除于法理學之外的做法,指出人們不應對法學研究的理想的范圍持過分狹隘的看法。除分析方法之外,確實還有很多有價值的和重要的研究法律程序的方法,社會學就是其中之一。在一些方面,法律只能被理解為社會學意義上的制度現象。因而,在這些方面我們必須謹慎地嚴格地按照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行事。分析的、邏輯的方法與社會學的方法不是對立,而是互相補充的。“在某種意義上,二者都是對另一方的檢驗,從而可能或者證實或者削弱另一方的結論。只有我們能夠創立對兩方面都合適的而且協調得很好的理論,我們才能有信心說二者都是正確的。”26總之,“法理學是,而且必須繼續是法學家、哲學家和社會學家的共同事業?!?7

三、制度法理學的本體論

在法學史上,無論法哲學體系如何復雜多樣,每一個體系都必然包含有作為其理論體系基石的本體論。

本體論是一個高度抽象的哲學概念。在西方哲學中,對本體論,通常的解釋是:關于存在及其本質、關系和規律的學說,或者說是關于存在的科學或研究。在中國哲學史上,大體論叫“本根論”,指探究天地萬物產生、發展變化之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據的學說。有時也與本源同義,本源指世界的來源和存在的依據。按照德國學者R·莫察克的觀點,“在事物的進展中確立基本的東西,在知識的相對性中找出常存的東西,這過去是現在仍然是本體論的目的?!?8本體論決不是什么純粹思維的反思工具,也不是為了僅僅追求理論形式的完美,而是體現某種精神獨創性的哲學思維過程及其理論表現。本體論所關注的乃是存在者的本源、性質、規律和關系。它的理論指向在于為人們解釋世界提供可以遵循的出發點,為界定存在于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提供理論支點,從而確立經驗世界的哲學理論系統。對于法律現象來說,法哲學本體論的研究對象是法律現象存在之根據或存在之意思,亦即“法律現象是什么”或“法是什么”這樣一個古老而常新的基本問題。對此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西方法學史中不同的法哲學體系。制度法理學正是以其獨特的法律本體論建構了自己的理論大廈。制度法理學的本體論可以概括為:法是一種制度性事實?!拔覀冇脕頌槲覀兊睦碚摲椒哪切┰~語,反映了我們想要提出的大體論的觀點。我們主張,法律的和其他社會的事實是屬于制度的事實(institutional facts)的東西?!?9

制度性事實,“這是一個既普通(因為每個人都說法律是制度上的)又含糊(因為沒有人非常清楚它的含義)的命題。在我們弄清‘制度’和‘制度事實’的概念以前,這個命題將一直是這樣?!?0

(一)制度概念

“制度”(institution)是社會科學領域廣泛使用的概念,也是一個社會常識性用語。通常人們在下述意義或之一意義上使用這個概念。

1制度指容納人們的組織或機構。其中又分為收容某些處境相似的人的機構實體與處理社會關注的主要利益和問題的組織實體。前者如醫院、監獄、精神病收容所、少年管制所等。這類機構被稱之為“全控機構”,其目的常常在于有效地改變被收容者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行為模式等。后者如家庭、政黨、教會、國家等。這類組織是社會的結構成分,通過它們組織起了必要的社會活動。人們對這些組織有一種使社會生活主要領域獲得整合、秩序和穩定的高度的社會承諾,這些組織為社會關系和利益的明確化提供了必要的形式。

2制度指相對穩定的規范或行為模式,例如社會慣例、宗教教規、政黨紀律、國家的法律等。它們或者是自發形成的,或者是有意制定的。由于它們具有形成認同的作用,通過能量和社會利益的投入,人們依著于它們之上,于是實現社會活動的制度化,即達到了某種程度不等的正式化程度,并包括了價值和情感依戀的融合。

隨著社會組織化程度的提高和社會學研究的深入,人們越來越發現,組織與規范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并沒有嚴格的區別。例如,政黨是一個組織機構,同時也是用以挑選領導、作出決策、組織競選、領導社會力量的一整套行動規范和程序。所以習慣于在兩種意義的綜合上使用制度一詞,用以表示并促使人們注意存在于人類現實或社會現實與運作的思想-規范體系之間的結構上的關系和功能上的相互依賴性。

制度法理學或制度法律實證主義中的“制度”與上述任何意義的制度都不盡相同。麥考密克指出:制度這一術語的與法律有關的用法與法學家關于“法律的制度”的概念不大相同。人們經常把某些類型的社會制度或亞制度體系(如大學、醫院、圖書館、孤兒院、體育組織等等)也稱作“制度”。這些是由人們組成的組織,并且是以一種有組織的方式從事活動,我將把這樣的組織稱為“社會制度”。它們與法律的制度之間雖然存在著某些聯系-法律制度的維護特別有賴于社會制度本身的或其中的行動,有賴于由制度組織起來的人民團體的行動,它們的所指是不同的。麥考密克還指出:“哲學意義上的制度(和制度事實)顯然與規則有某些聯系,并不與規則等同。”31 “制度及其實例并不是作為(比如說)獨立的客體存在于世界上的。正如我們在這里強調并在本書其他地方一再重復的那樣,它們存在于規范或規則的背景中,并為著規范或規則而存在,這些規范或規則(以復雜的組合形式)各自對人在社會背景中的行為賦予意義、使之合理、加以調整或甚至予以認可?!?2對于麥考密克和魏因伯格來說,“規范(連同其他‘實踐資料’例如價值、目標等等)和個人行動或社會安排就它們的可以從外部觀察到的性質而言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側面。”33根據魏因伯格的分析研究,制度的普遍意義或關鍵要素如下:

(1)人類的生活和活動可表征為個人的行為與共同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就是制度存在的領域;制度使得相互作用(關系)成為可能,同樣它本身又是個人與社會相互作用的結果。

(2)在某種程度上,制度概念是與制度化概念相連的。制度表示某種程度的穩定性,行為方式的確立,具有相對連續性的生活標準或方式。它們構成了個人行為的指南,也構成了社會現實的要素和每一種社會活動的基礎。

(3)制度包括實踐信息系統,如果沒有實踐信息系統這個核心,制度是難以想象為一個實體的。不管個人或集體是否持有某種價值觀念,是否具有作出明智決定的能力,有效的行為、學習過程和各種形式的相互行為都依賴于行為動機和規范在某種程度上的固定性這個前提。因此,制度不只是保障有規律的行為程序和個人在共同體中有規律的相互作用的體系,也永遠與應當-規則的確立相連。

(4)制度的進化與社會存在導源于人們的相互交往、角色組合與行為主體中間的價值協調性。價值協調不等于價值一致。只要人們對不同價值觀念、態度和行為相互容忍,擁有不同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的人們可以有理性地生活在一起并組成相對和諧的社會結構。所以,制度只能存在于價值態度的多樣性和對不同價值的容忍基礎上。

(5)制度的存在形式是社會制度化的規范性規則體系,和(或)以特殊制度的具體實例存在。比較:(a)婚姻即是一個由規則所規定的法律制度,這規則可以適用于每一個可能的個別婚例;(b)某一具體婚姻即是指某一特定的男性與某一特定的女性之間的社會的和法律的關系。

(6)作為規則,制度有某種組織性的結構。機構表明通過其功能相互聯結的人的和事實的因素的存在。例如,一所大學作為一個機構實體,是由建筑、家具、設備、圖書、教職工等組成的。在其中,可以看到行為的規則和應當-關系(如調控其成員行為的規則和為它們的相互關系而規定的秩序)。機構也是一種制度事實。

(7)根據制度法理論和制度法律實證主義,制度或者是制度化的規則體系-在此場合,它是法律或其他規范系統的組成部分;或者是由社會關系中的個人和與制度或制度所涉及到的與人聯系的客體共同組成的社會實體。人與制度的物質基礎的這些關系不僅是行為主義意義上的行為關系,而且常常為實踐信息、應當價值和價值準則所決定。

(8)人們可以把制度比喻為某種“獨立的”存在。在這個意義上,可以正確地把制度說成是客觀現實。

(9)制度是與某個關鍵概念緊密聯系的,正是這個關鍵概念賦予制度以特征,決定著它的存在和發展。這個核心概念經常被人們抽象出來,以得知該制度的根本特征。當然這個核心概念是可能由于內在的和外在的變化而改變。例如,公司的建立是為了通過滿足經濟需要而獲利,但公司也可能成為重要的社會和權力力量。34

(二)制度性事實

“事實”這個概念在“制度性事實”命題中具有指稱意義。麥考密克和魏因伯格的“制度性事實”概念來源于英國語言哲學家安斯庫姆(G.E.M.Anscombe)和美國語言哲學家塞爾(J.R.Searle)的觀點。這兩位哲學家把世界上的事實分為兩類,即純物質性事實和制度性事實。純物質性事實(或原始狀態的事實,或純物理性質的事實)只與物質世界的有形存在有關,即是說,與組成物質世界的物質客體的存在有關。這個世界是我們的感官知覺能夠達到的,而且其中的物體有某種空間上的位置和時間上的延續。這些事實絲毫不取決于人類的意志、人類的傳統或人類的努力。它們實際上是給我們的傳統和努力規定條件,而不是從傳統和努力中產生的結果。由于純物質性事實完全不包括意識因素,也不受意識作用的影響,由此可以用純粹的行為描述對純物質性事實進行外在的描述并且可以用陳述句對之加以表述,由此方式(即唯知方式)便可以達到對純物質性事實的認識和表達。

制度性事實則是另一種事實,即作為人類實踐活動或其結果的事實,例如國內法領域的合同和婚姻,國際法領域的條約和國際機構,社會和體育生活中的比賽和競賽。這種事實被稱之為以人為條件的事實(humanlyconditioned fact)。例如,兩個人簽訂某種協議后,就存在一個契約;兩個人完成某種儀式后,在他們之間就存在著一直持續到死亡或離婚為止的婚姻關系;某些政治家達成某些協議并簽署文件后,在他們所代表的國家間就存在一個條約-所有這些事實都是可被表述為正確命題的事實。但是,這種命題之所以正確,不僅僅是因為它描述了物質世界的狀況和它的各部分之間的因果關系。相反,它之所以是正確的,是因為它解釋了世界上發生的一切基于人類慣例和規則的事件。所以,事實的存在僅僅是因為規則的存在才有意義,規則是制度的核心內容,故可稱這種事實為“制度性事實”。而規范不僅是思維的對象(客體),同時又是現實存在的,具有現實性。所以,魏因伯格指出:“制度性事實-如法律制度-是以某種特殊方式出現的復雜的事實:它們既是具有重要意義的規范的構成物,同時也作為社會現實的要素而存在。只有當它們被理解為規范的精神構成物而且同時被認為是社會現實的組成部分時,它們才能得到承認。”35所謂規范結構,是說制度性事實是一種“理想結構”,它并不直接存在于現實之中,而是作為觀念實體對現實發揮作用,其觀念性表現在它不存在于空間之中,從而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也不能僅僅依靠外在的行為觀察來確認。

麥考密克更明快地指出,制度性事實是行為領域中的一種事實,這種事實的存在不僅取決于實際發生了什么或出現了什么事件,而且也取決于適用于這些行為或事件的規則。這就是說,只有按照規則或規范所規定的方式行為或出現,一定的具體行為或具體事件才能造就一定的事實;反之,這一事實便不具有它所應有的現實規定性。由此,制度性事實并不僅僅是一定的現存之物,而且它還必須具有規則賦予它的意義或現實規定性。

(三)法律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制度性事實

為了理解法律體系的復雜結構,對于法律因素進行分解是必要的。在當代西方法哲學中有許多分解模式,其中哈特和拉茨把法律分解為賦予權利的規則和設定義務的規則,是法哲學中最重要和最突出的分解法。而使用制度的術語,連同它的含義,對于把法律分為兩類規則的設計來說是重要的?!拔艺J為如不以‘法律的制度’(institutions of law,在我使用該短語的意義上)為參照,是難以令人滿意地或清楚地作出這種區分的。而且我認為以法律的制度為參照,還可以弄清其他的同樣重要的區別和聯系?!?6什么是“法律的制度”或“法律的制度事實”呢?合同、所有權、信托、證據、無遺囑的繼承權、法人、人格、賠償義務、抵押、婚姻、宣告破產、無罪推定等概念都是法律的制度或制度事實,它們把法律體系分解為一套套互相聯系的規則。麥考密克指出,理解它們是理解法律理論的鑰匙之一。這些概念都表示這樣一些事物,這些事物從法律的意義上看,經歷了時間上的存在。合同、所有權、法人和婚姻有時間上的存在,盡管沒有空間上的存在;它們是由于某些行為的實施或某些事件的發生而設立或制定的,而且它們繼續存在,直至某個新的行為或事件發生的那一刻為止。它們的重要性在于,法律上的權利要求和法律上的義務都是由于合同、所有權、法人、婚姻或諸如此類的存在而產生。其中任何一項的存在都是由于某種行為或事件發生的后果,但它們也由法律規定為進一步的法律后果的條件。

所有這些概念或制度都有以下三個共同的特點:(1)對每一個概念而言,當一項合同、一項所有權、一項信托、一項遺囑等產生時,法律就作出規定。即是說,法律規定,當發生某種行為或事件時,就會出現有關的制度的具體實例,因而我們才可能用一個獨立的法律規則的形式來表述對于這些制度的實例的存在來說所必須的條件。舉例來講,只有在兩人之間就某事達成協議時,一個有效的合同便存在于他們之間,這樣的規則就是“創立規則”(institutive rule)。(2)正如合同的情況一樣,每當一項信托、一項遺囑等存在時,法律就會有效地以權利與權力、義務與責任的方式產生出不是一個而是一整套的法律后果。從法律產生的后果而言,可以認為法律包括一套規則。每一套規則都可被構想成如下形式:“如果一個信托存在,那么……”,“如果一個遺囑存在,那么……”等等。推而言之,每一個制度都有一套規則。這種規則可稱之為“結果規則”(consequential rule)。(3)既然任何這類制度的實例的存在是因為一個創制行為或事件的發生,而且由于它被認為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并產生法律后果,那么,對法律來說,還有必要規定它在某個時間終止。例如,關于解除合同、終止信托、解散公司、離婚等的規定。這些規則可稱之為“終止規則”(terminative rules)。麥考密克還以合同這一制度為示例。他說,一項合同之所以存在,首先是因為一系列法律規則在概念上規定了什么是合同,履行了什么行為或發生了什么事件才使合同得以創立(創立規則);由上述方式創立的合同在法律上有什么后果(后果規則);由什么樣的行為或事件才使合同解除(終止規則)。其次,是由于在現實中發生了規則規定的事件或者履行了規則規定的行為??傊?,“‘法律的制度’這一術語應被理解為意味著一些由成套的創制規則、結果規則和終止規則調整的法律概念,調整的結果是這些概念的實例被適當地說成是存在一段時間,從一項創制的行為或事件發生之時起,直至一項終止的行為或事件發生時為止?!?7這表明,任何一個法律上的制度都不是一個單一的規則,也不是靜止的東西,而是一套規則或規則組合,是一個活動過程。

麥考密克在作出上述論述之后,指出:法律在兩種意義上是一個制度現象,一是在社會學意義上,說它是制度現象是因為它是由一套相互作用的社會制度以各種方式制造、保持、加強和改善的。二是在學術界比較流行的意義上,法律意味著一套規則和其他規范,這些規則和其他規范被認為調整這些社會制度并被認為是由這些社會制度付諸實施的。我的建議是:“法律工作者使用的制度的術語只能被理解為在復雜的成套的創制規則、結果規則和終止規則之間起組織和聯系作用的術語。而且,正是主題的這種復雜性為這種術語的繼續使用提示出一個有力的、實際的理由。盡管合同法或公司法可能不像人們目前解釋的那樣是一些非常簡單的主題,但是,如果我們試圖解釋它們而不提到合同或作為法人的公司的存在(把這種存在視為創制事件的結果和一系列進一步的法律后果的條件,這些后果一直持續到一個終止事件的出現為止)的話,它們將是不可想象得更為復雜。”38制度的概念及其實例之存在的全部在于“它使我們能夠在解釋法律時達到兩個可能相互沖突的目標:一方面,我們能夠把法律材料的復雜實體分解為比較簡單的一套套互相關聯的規則;另一方面,我們能夠以一種有組織的和普遍化的方式看待巨大的法律實體,而不是把它看成是一堆七零八亂的東西。”39關于法律的制度的性質和意義還可以從制度與規范的關系上來理解。麥考密克和魏因伯格都指出,制度的存在離不開規則?!爸贫?概念是用規則或通過規則表述的,規則的任何出現、發展或進化的過程都可能是制度的出現、發展或進化的過程。這要取決于有關的機構將規則的發展或進化加以概念化的方式?!?0正是因為規則的存在,既定事件發生或既定行為的履行才會導致制度實例的存在。例如“世界杯”足球賽,也許在地球的各個角落都舉行著足球比賽,但如果沒有國際足聯的規則(包括構成國際足聯的規則,創辦和組織世界杯賽的規則等),“世界杯”這個概念本身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足球賽。制度概念的存在與既定的規范體系密切相關,并決定什么樣的制度在該體系內可能存在。41魏因伯格為此目的還詳盡地闡述了規范的現實性:(1)規范存在于人類意識領域中,在意識里有義務地感覺這類東西,即某事應變為現實的意識。習慣、法律或其他規范體系的支持者感到它們是應被遵守的,于是人們有了對義務的認識。當然這種義務不一定為觀察者所接受和期望。(2)規范在人類行為中有誘發動機的功能。這種功能發生的方法很復雜,它是一個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連的奇妙過程。規范意識包括行為模式圖,個人在行動時往往遵守這些行為模式。-這部分是因為它們是被自愿接受的,部分是由于人類社會中的模仿本能,部分是由于假如違反規范就會受到強制的威脅的結果,也有可能是因為其他一些因素。(3)在現實中,有效的規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并不僅表現在履行規范這一現象上,規范性規定對個人的行為和社會的結構有著廣泛的、間接的影響。人們在估價規范的全部影響時,不必僅僅根據實現還是違反法律這樣簡單粗疏的尺度來作判斷。不只是像規定利率或者進口稅和對市場進行調控這樣的經濟法規,才會產生出復雜的社會影響。無論在哪兒,人們必須考慮規范的一系列復雜后果。(4)在許多規范領域-也許最突出的是在法律域-規范的實際存在是與如政府、法院、立法機關等社會組織的存在緊密相連的。國家機器的直接可觀察到的運行和操作,對于認識規范的實際存在是重要的佐證。(5)規范的社會現實性清楚地體現在符合或違反規范的行為將產生肯定性或否定性的社會后果這個事實中。社會(規范的創制者)對違反規范者作出的反應,既有由規范事先確立的后果,也有不為規范所規定的后果。這些沒有明確規定的違反規范的后果,由于是分散的,乃是道德體系中最重要的制裁形式。42

注釋:

1 N.MacComick and O.Weinberger: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of Law-New Approaches to Legal Positivism,(以下依照原作者的習慣,將本書簡稱為“ITL”)P.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86.

2 ITL, p.2

3 ITL, p.27.

4 ITL, p.6

5 ITL, p.6

6 ITL, p.44

7 O.Weinberger; Law, Institution and Legal Politics-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Legal Theory and Social Science(以下簡稱“LILP”),p.29, Kluwer Publishers, 1992.

8 ITL, pp.116-117.

9 N.MacCormick; Legal Right and Social Democracy, Oxford, 1982, p.18.

10 LILP, p.111

11 ITL, p.45.

12 ITL,   p.8.

13 ITL, p.114.

14 ITL, pp.116-117.

15 張汝倫:《意義的探究-當代西方釋義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25頁。

16 ITL, p.10.

17 P.M.S.Hacher: Hart‘s Philosophy of Law, P.M.S.Hacker and J.Raz (eds.) Law, Morality and Society-Essays in Honour of H.L.A.Har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7, pp.12-28.

18 ITL, p.135.

19 ITL, p.17.

20 ITL, p.94

21 ITL, p.44.

篇2

1功夫要下在備課上

課堂教學效率如何,關鍵在于備課。因為備好課是搞好教學的基礎之基礎,根本之根本。教師只有深入鉆研教材,精心設計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上課時才能得心應手,左右逢源?,F在高考歷史更加側重于對能力的考查,因此對備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至少要做好以下幾點:一要做到全面。既備學生,即了解學生的知識底細;又備目標,明確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備教材和教法,明確課文的重點、難點內容;根據不同的課程內容和課程類型,確定不同的教學方法。二要把握好教材的深度。能否把握好教材的深度是完成教學任務,講好一節課的重要基礎。當前的現狀是相當一部分老師淺化了教材的要求或者是一鍋夾生飯。在課堂上要不就是照本宣科,要不就是丟三落四。

2內容要講到點子上的同時,還要注意調動學生參與的廣度性

中學歷史只是歷史長河中一朵浪花,古今中外,內容相當豐富,歷史教材是整個歷史過程的高度濃縮。因此,歷史課堂教學要注意詳略得當,不可平均用力,要改變歷史教學過程中那種按歷史事件的時間、原因(背景)、經過、意義、影響、評價等程式化的教學方式,平鋪直敘、全面出擊,效率可想而知。教師應該 “任它千瓢水,我只取一瓢” ,即緊緊抓住教學重點,牽一發而動全身,層層深入對歷史事件進行分析、比較、歸納、綜合,才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講述這一章節,要針對爆發的背景及其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這兩個重點,通過對前后中國社會狀況和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狀況的對比、分析、歸納、概括,得出爆發的歷史原因和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使學生充分認識中國近代史為什么是以開始為標志的。教師在課堂上的著重點是對課文重點的闡釋,讓學生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對課文的分析、理解能力,揭示其本質,闡述歷史的發展規律。

以學生為本,就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密切地與教師相合作。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情感會促使學生去學習、去探索。而調動學生的廣度又是區別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標志。應試教育只注重調動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由應該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面向全體學生。從目前教學看,在課堂上滿堂灌、唱獨角戲的的確不多了,但如何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許多 老師仍是束手無策。如何抓好調動學生的廣度,面向全體學生,除了思想認識上要切實轉軌外,還要有一個方法問題。要想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備課時要全面考慮如何因材施教,分類指導。在課堂上要善于啟發各類學生。特別是那些成績差的學生,把轉化差生的工作做成功了,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老師。使所有的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不同程度地努力發展自己,使每一個學生每一節課都有較大收獲,這才盡到了我們老師有應盡之責。本人在教育教學中注重學生的參與性,通過自己的操作來掌握知識。比如在教學《的爆發》一節中的“敵后抗日根據地的開辟” 一目時,根據地的名稱和地理位置是需要掌握的,于是我把記憶根據地位置的標志——黃河用“幾”畫出來,然后根據其位置在“幾”內畫個圈,在“乙”的彎溝內再畫上與根據地位置相應的幾個圈,然后請同學們觀看一分鐘后,填上根據地的名稱及建立者和時間。能填上幾個就填幾個,實在不行填一個也行,但要求填一個你認為最重要的,同時說說為什么你認為這個根據地比較重要?。因為這個問題比較簡單,所以盡量抽那些成績比較差的同學上來填。讓他們在成績面前樹立學習的信心。

篇3

作者簡介:高新平,東南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山東省人民檢查院檢查官;王傳干,中國建設銀行江蘇省分行法律事務部法律顧問。(南京/211189)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十二五”規劃教育學課題“高等學校依法治校機制研究”(BIA110078),中國高等教育學會2011年專項課題“去行政化視野下的我國現代大學內部自治制度研究”(2011HYZX047)階段性成果。 摘要:隨著我國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法治建設的日臻完善,高校逐步從行政體制中脫離出來,被納入法治的軌道。以“法人化”為標志的公立大學治理模式在世界范圍內興起。大學法人化建設既是法治國發展的要求,也是對于文化國思想的因應。我國公立大學在體制改革的過程中亦應積極引入域外先進法治經驗,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深入推進高校法人化建設。

關鍵詞:公立大學;法人化;法治國;文化國在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下,大學屬于典型的事業單位,受國家行政機關領導,在法律地位與管理機制上都有著濃厚的政治色彩。但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政治體制的改革,以及法治建設的日臻完善,高校逐步從行政體制中脫離出來,納入法治建設的軌道,以“法人化”建設為標志的大學治理模式也逐步興起。特別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的構想,使得高等教育在法治化建設的軌道上面臨著角色的分化與權力的重組或重建。由此,本文擬從公立大學法人化的制度淵源著手,深入探討法人化建設的法理基礎,考察公立大學法人化的域外經驗,并結合我國的高校法治的實踐狀況,深入分析我國公立大學公法人化的基本問題及其發展路徑,希望對我國大學法人化建設能有所裨益。

一、公立大學法人化的制度緣起

現代大學起源于西方,大學法人化改革亦是伴隨著西方法治發展而興起的。一般而言,法人是依法享有民事權利能力及民事行為能力,并能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社會組織。而此處所謂的法人化主要是指公法人化,其概念則較為復雜,在不同國家其內涵與外延也存在一定差異。在英美法系國家,沒有公私法的劃分,一般將公立大學視為半自治的國家行政組織或半自治的非政府組織,對于公法人的概念使用較少?!坝姓ㄖ髦兴懻摰墓ㄈ酥饕侵冈诰哂幸话懵殭喾秶闹醒胄姓C關和地方行政機關以外,享有一定獨立性和單獨存在的法律人格并從事某種特定的公共事務的行政機構?!盵1]大陸法系國家以公私法的劃分為基礎,建立起公私二元分立的法律體系。根據德國行政法觀點,公法人是一個獨立的法律實體,在普通行政組織之外執行法定的行政任務,受國家的拘束,包括公法社團、公法財團和公營造物三種類型。公法人的產生、發展和完善是西方法制發展中對行政組織變革去中心化和去官僚化強烈的社會需要做出的非常有效的制度供給,并且以其自治功能及效率功能滿足了兩個方面的社會需求。[2]正是由于公法人所具有的自治和效率兩方面的功能,使得該制度可以充分的保障大學自治和學術自由,并逐步成為了各國公立高校改革的普遍舉措。

20世紀60年代,在洪堡大學理念的影響下,德國大學形成了以各學院代表為構成分子的“學者共和國”,主張改變僅由教授獨享決定權,實行包括學術助理及校內中間階層在內的“大學民主化”。1988年德國修改《大學基準法》,重新定位了國家與公立大學之間的關系,開啟了國立大學公法人化的制度改革。根據德國《大學基準法》的規定,為提升大學的效能化精神和學術競爭力,公立大學可以采取公法財團法人形態。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最早源于1997年橋本龍太郎首相任內提出的以消減公務人員數量的“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在這一大的行政改革政策下,民營化政策、國立大學法人化等構想被提出。[3]1997年,日本中央省廳等行政改革推進部提出國立大學法人化,但受到多方勢力的極力反對。直至1999年1月,日本文部省才改變立場認同國立大學行政法人化的發展方向。1999年4月小泉內閣通過了《國立大學獨立行政法人化》的決議,文部省于同年9月20日在官方網站正式公布“國立大學之獨立行政法人化之檢討方向”,正式確立國立大學走向法人化發展的方向。[4]在我國臺灣地區,臺灣大學學生1986年發起大學改革運動,呼吁推動大學法人化建設,保障學術自由與大學自治。1987年,立法委員尤清興、林時機提出的大學法修正案首次將公立大學規定為公法人。雖然這一修正案最終并未得以通過,但卻爭取到了“大學應受學術自由之保障,并在法律規定范圍內,享有自治權”的明文規定。2003年,送立法院審議的大學法草案增訂了行政法人對大學法人化做出的具體規劃。雖然這一草案至今尚未得以通過,但公法人化已成為大學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1998年我國《高等教育法》明文規定了大學的法人地位,為大學法人化建設堅實的規范依據。一時間,關于大學法律地位的探討成為了眾多學者爭論的焦點,公立大學法人化建設也成為現代大學體制改革主要方向。

·理論探討· 公立大學法人化的法理基礎與實踐進路 二、公立大學法人化的法理基礎

根據大陸法系特別權力關系理論,大學的主辦者享有排除法律保留的權力,對其相對人具有概括的命令權。但伴隨著現代法治國理論的演進及文化國思想的興起,特別權力關系理論逐步走向衰亡,為公立大學法人化建設破除了理論上的障礙。

(一)法治國思想的發展

法治國的英文表達為“legal state”或“a rule of law nation”,又可稱為法治的國家。法治國家的概念及實踐早在古希臘時期就已經開始了,然而現代意義上的法治國理論卻源于德國。在德文中法治國被表達為“rechtsstaat”,“就其德文本意及康德的解釋而言,指的是一個‘有法制的國家’,它要求所有國家機關和人民都必須服從由最高立法者制定的法律,依法辦事”[5],即由國家制定的法律具有至高的無上性,凡是立法者所頒布的法律都必須一應遵從。這就是早期的形式主義法治國理論的內核。形式主義法治國思想并不考慮法律良善與否,僅強調其至上性存在著巨大的缺陷。二次世界大戰后,納粹法的戕害使人們深刻認識形式主義法治國思想的缺陷。于是英美法系的“法治”思想逐漸被引入到了法治國的外殼里,形成了完整的法治國理論。即,法治國應包括形式與實質兩個層面的價值,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法的外在價值,強調法律至上的治國方式;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應具有自由、正義等價值目標。在法治國的視域,法律具有至上性,不容許有超越法律的特權存在,當然法治國的法律也必須是良法。

(二) 特別權力關系的衰減

雖然在法治國家中已不應再有“特別”與“一般”的區分,但事實上世界各國對于某些個別的領域予以特別的對待,形成了特別權力關系理論。所謂特別權力關系是指“人基于特別原因,即法律直接規定,或自主同意,服從于國家或公共團體的特別支配權這樣一種關系”[6]。特別權力關系的主要特點就是不平等性,排除法律保留原則的適用,缺少法律救濟途徑。伴隨著法治國理論的發展,“傳統的特別權力關系由于欠缺對人權的保護,從根本上否定了法治主義,受到諸多批評和挑戰,各國理論逐漸都有了一定突破,呈現出了新的面貌”[7]。此種突破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將相對人基本權利事項納入法律保留的范圍,縮減特別權力的范圍;二是,引入有限的司法審查,對重要事項進行合法性審查。在特別權力關系的發源地德國,主要有基礎權力關系理論及重要性理論?;A權力關系認為只有涉及到相對人基礎法律關系地位的設立、變更或終止時,司法才能介入,例如入學、退學、開除等。重要性理論認為凡是涉及重要事項的,司法都可以介入。重要事項的判斷標準以行為是否涉及相對人基本權利為準,當權力行為影響相對人基本權利時,即受法治國原則的支配。在我國臺灣地區,根據大法官會議187號、201號、243號、266號、298號、338號等一系列協議使特別權力關系首先在公務員勤務關系中得以解除?!爸钡酱蠓ü贂h第382號解釋,才許可對大學的行政行為提起行政訴訟?!盵8]根據該解釋,對“教育權利有重大影響”的事項可提起行政訴訟,如記過、申戒等。我國屬于大陸法系國家,傳統上大學的管理行為不受司法審查。1998年田永案首次確立了大學作為行政主體的法律地位,破除了特別權力關系的桎梏。由此可見,雖然各國都并未完全否認特別權力關系的特殊性,但在特別權力關系中引入法治主義已成為法治發展的趨勢。

(三)文化國理念的勃興

法治國思想的持續發展一方面導致了特別權力關系的衰減,另一方面也導致文化國思想的勃興。二十世紀后福利國家興起,要求國家對人民“從搖籃到墳墓”的“生存照顧”。而此種“照顧義務”不僅僅包含物質生活的照顧,還應包括精神生活層面。由此便形成了國家對于人民的文化義務,此種國家與人民在憲法上的文化關系即為文化國思想的輪廓。在法治國的視域里,文化與國家的關系可從以下五個角度加以分析[9]:(1)文化獨立于國家,即文化發展的首要條件就是要確立文化的自主性,即文化不受國家政治力量的操控。(2)國家應服務于文化發展。文化雖然是一種實力,但文化畢竟是一種“軟實力”,其本身不具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容易受到私人力量的侵害,因而需要國家予以保護。(3)國家之形成文化的權力。在文化發展的規律和范圍內,國家仍有權力或者義務制定文化政策,形成文化。(4)文化具有形塑國家的力量。當國家在行使其文化權力或者說是履行其文化義務時,事實上已經將文化引入了國家層面,開啟了文化影響國家的渠道。(5)國家作為文化的產物。文化國是以文化立足的國家,國家本身亦是文化的產物。由此,在法治國理論與文化國思想下,國家一方面應從文化國的角度出發保障文化之于國家的獨立性,確保文化的自主;另一方面還應積極承擔文化事務,通過法律的手段保障文化的發展。大學作為現代文化最為主要的繼承者和傳播者,其理應享有自,并受到國家法治的保障。

三、公立大學法人化的實踐類型

(一)普通法系國家的類型

雖然普通法系國家的法律體系不是建立在公私二元理論基礎之上的,但并不代表英美法系國家對于高校法律地位未做任何區分。以英國為例,其“高等學校的情況比較復雜,它既有由民間建立的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也有本世紀以來由政府建立的大學、多科技學院及其它學院”[10]。判定英國高等學校性質的標準主要是其設立的根據,如果依法或者是通過國王特許令建立的,則為法定的公共機構,可視之為公法人;若依據章程或私自設立的,其權利關系則屬于私法上的契約關系,或可稱之為私法人。另外,還有一些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不甚明確,正如韋德所言:“牛津大學與劍橋大學屬于古老大學,但沒有制定自己法規的法定權力。它們應歸于何種類型,現在仍不明確?!盵11]在美國,不僅公私立高等學校法律性質不同,且同樣的高校在不同州的情況也不一致。一般而言,美國公立高等學校根據其自身的法律性質可分為三種類型[12]:一是,行政法人(state agency)。此種類型的大學是依據州法律設立,它是州政府的一部分,需要受到聯邦憲法、州憲法和行政法的約束。二是,公共信托機構(public trust)。即委托人將財產轉移給受托人,受托人為了公益目的而管理信托財產。三是,自治大學(autonomous university)。即憲法明文規定州立大學的地位和權限,限制州政府和州議會對大學事務的干涉。由此可見,盡管在英美法系國家大學的法律地位不甚明確,但公立大學在其國家中無論被冠以什么樣的稱呼,其基本定位仍是公共機構或者說是公法人。

(二)大陸法系國家的類型

大陸法系國家有公、私法的區分,其大學法人化的形態選擇也較為多樣,既可以選擇私法人形態,也可以選擇公法人形態,并且公法人類型中還有更加細化的區別。根據大陸法系國家的具體實踐,公立大學的形態基本可劃分為四種類型:(1)公法社團法人,即將公立大學看成是有著共同追求的學者聯合體。根據德國《大學基本法》第58條規定,公立大學為公法社團。(2)公法財團法人?!肮ㄘ攬F與公法社團的區別在于其為財產結合體,并無社員的存在,財團設立者并非財團的成員而立于財團之外,捐助者除非通過任命董事對財團運作加以實際的影響,在法律上沒有權力用指令的形式拘束其運作。”[13]例如,德國《下薩克森邦大學法》規定,“以國家為設立主體之大學與以公法財團法人為設立之主體之大學均由國家負責”。(3)公共營造物。公共營造物是指由國家或地方自治團體為達成特定公共目的,利用人與物之結合持續提供一定給付的組織體。[14](4)獨立行政法人。日本1990年代橋本龍太郎內閣執政時,仿效英國引入行政法人制度,建立獨立行政法人制度,并于1999年7月通過了《獨立行政法人通則》。獨立行政法人的主要目的是簡政,其法律地位獨立于行政體系之外,內部成員也劃分為公務員與非公務員。獨立法人制在推行的過程中顯現出了很多缺陷,直至2002年《獨立行政法人通則》被《國立大學法人法》取代。[15]

四、公立大學法人化的現實路徑

(一)公立大學法人化的實踐類型選擇

我國《高等教育法》第30條規定,“高等學校自批準之日起取得法人資格”,“高等學校在民事活動中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據此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討得出了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既然大學享有民事權利,并能承擔民事責任,其性質當然為私法人;另一種觀點認為,我國公立高等學校既不是公法人,也不是私法人,而是具有多重性質。在民事關系中享有民事權利并能承擔民事責任的不僅有高校,普通的行政機關也可以,因此并不能由該規定直接導出高校的私法人地位。至于多重性質之說更是模糊了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坝纱嗽斐傻慕Y果是,國家既可以以高等學校的公共性恣意干涉高校事務,也可借其私法性質縮減國家對高等學校的財政義務,使高校陷入了非驢非馬、又驢又馬的尷尬境地?!盵16]高校所處法律環境可分為三個方面:一是,高校與政府間的監督法律關系;二是,高校與教師及其他平等主體間的民事法律關系;三是,高校與學生間的管理法律關系。依據高校設立之目的,可知三種關系中最為本質的關系是高校與國家以及高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這兩種關系都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且公立高等學校公法人化已成為世界發展之趨勢。由此,對于高校之法律性質易作公法人界定。

在公法人中又有諸多形態可供選擇,對于我國高等學校公法人形態的具體設定還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高校可結合實際情況確定其具體形態,并可將此決定權賦予學校。對于某些少數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校可以采取公法社團法人形式。由此,一方面,可以充分保障學術自由;另一方面,確保國家財政給付到位,避免因財力困乏受到來自市場利益的驅動。對于其他公立高等學校的形式則可才采取公法財團法人之形態。這不僅有利于引進民間資本,緩解財政給付的困境,還能促進高校與市場的對接,使高校人才培養與社會人才需求緊密結合。

(二)公立大學法人化的法律關系界分

由前文論述可知,公立大學法人化過程中可根據自身性質靈活選擇具體類型,但無論選擇何種具體類型,其都必須參與到法人化的關系之中。在國家、大學與學生三者之間的關系中,大學法人化改革的法律關系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法人化后高校享有何種權利抑或權力;二是,對于高校的權力有何約束機制。

公立大學法人化得以展開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基礎就是文化國家理論的興起。根據文化國理論,國家不僅要為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必要的物質幫助,促進文化產業與文化事業的繁榮發展,還要克制國家自身的行為,保障文化自主。高校作為現代文化繼承與傳播的最主要平臺,理應享有基于文化自主、學術自由而產生的自治權。實際上,“無論是傳統人治時代的大學,還是現代法治社會中的高校,自治權的享有都得到了普遍的認同”[17]。根據理論上的研究,大學自治權應包括兩層含義:一是自,即排他的干涉權。高校在其自治事項范圍內享有不受其他任何外界力量干涉的權力。二是自律權,即大學自我管制、自我治理的權力。由此可見,大學自治的權力應該包括組織自、規章制定權、人事自、財務自以及其它為保障學術之自由而產生排除外力干涉的權力。

國家保障大學的自治權是基于文化自主與學術自由的考量,希冀文化能夠有一個寬松的發展環境。但在法治國的視域里任何形式的自治都不可能是絕對的,不可能存在任何的法外治權,文化自主亦應受到法治之拘束。根據法治國家及文化國家理論可知,國家對于大學之法律監督應包括如下三個方面:(1)法律保留。對于影響學生重要權利的事項適用法律保留原則。所謂法律保留是指在特定范圍內排除行政自行作用?!半S著法治的發展和基本權利意識的覺醒,人們逐漸認識到,這種不經法律的規定,就隨意限制學生的重要權利甚至是受教育權這種憲法上的權利的做法是不能容忍的?!盵18]具體來說,法律保留主要指涉公立大學對學生之基本權利直接處分的事項,包括學位授予辦法、收費辦法、勸退、勒令退學等涉及學生基本權利的事項。(2)司法審查。對于侵犯學生重要權利的行為予以司法審查。對于法治國家而言,司法是保障社會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任何違反法律的行為都必須接受法院的審判。對高校違法行為應給予相對人相應的訴權,通過司法救濟保障相對人的權利。(3)正當程序。在大學管理體制中引入正當程序原則。法人化改革后的大學在其自治范圍內依然享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權,或者說是裁量權。為了保證這一權力的正當行使,有必要引入正當程序,以防止權力的濫用。

參考文獻:

[1][2]韓春暉.現代公立大學公法人化研究——域外之經驗與我國之抉擇[J].行政法論叢,2008(10).

[3]楊思偉.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之研究[J].教育研究集刊,2005(6).

[4][15]臺灣地區國科會.日本國立大學法人化政策之研究(NSC-92-2413-H-003-007)[R].1992.

[5]郭道暉.法治國家與法治社會、公民社會[J].行政法論從,2007(5).

[6][日]室井力.行政法(上)[M].吳薇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89.

[7]姜星.論大學自治與法治[J].與行政法治評論(第五卷),2011.343.

[8]李學永.大學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從特別權力關系到大學法治[J].教育學報,2010(3).

[9]E.R.Huber.Zur Problematik des Kulturstaats,Kulturstaatlichkeit und Kulturverfassungsrecht,S.122ff.

[10]申素平.試析英美高等學校的法律地位[J].比較教育研究,2002(5).

[11][英]威廉·韋德.行政法[M].徐炳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7.220.

[12]William A.Kaplin,the Law of Higher Education,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83.Pp.368.

[13]韓春暉.現代公立大學公法人化研究——域外之經驗與我國之抉擇[J].行政法論叢,2008(10).

[14]代刃,馮露君.公共營造物主體規制問題探析[J].學術探索,2012(5).

[16]王傳干.我國高校法治化建設的外部關系與內在構造[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5).

篇4

論文關鍵詞:管理心理學 人力資源開發 人力資源管理 

論文摘 要: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在企業的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本文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研究心理學視角下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特點,總結出管理心理學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運用要點。

1.關于管理心理學

20世紀初,激勵理論曾經風行一時,這種理論認為,企業家的目的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利潤,而工人的目的是獲得最大限度的工資收入。因此,工人積極性背后有一經濟動機,如果在能判斷工人工作效率比往常提高多少的前提下,給予工人一定量的工資激勵,會引導工人努力工作,服從領導者的指揮,并且接受領導者的管理。從此,金錢作為一種重要的激勵手段開始風行起來。時至今日,金錢在保證員工努力工作方面的作用依然不可低估,但同時又有許多新的激勵手段。管理心理學是心理學領域的一個新興重要分支,也是管理學領域的一個新興重要分支。20世紀初,泰勒(f.talor)倡導的科學管理運動和閔斯特伯格(h.muensterberg)開創的工業心理學是管理心理學的先驅,梅奧(elton mayo)領導的“霍桑實驗”則是推動管理心理學發展的動因。到20世紀60年代,管理心理學正式成為一門獨立學科。在國外,不同的行業對管理心理學有不同的稱呼,如心理學界將管理心理學稱為組織心理學,工商界將管理心理學稱為組織行為學。

2.從心理學的視角研究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的特點

心理學作為研究個體的心理活動規律及其機制的學科,對于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問題的研究,有其獨有的特點,特別是能夠體現出對于個體的關懷。個體關懷有兩層含義:一是心理學是從微觀的層面上來選擇或理解問題的,比較關心企業管理各個環節上與人有關的具體問題。二是心理學是以人為中心來思考和解決人力資源問題的,對于個體存在的弱點缺陷和不足持寬容的態度,具有極大的人性化關懷特征,具體來說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心理學在人力資源基礎理論的研究方面,研究者采用的方法與其它領域的不同。心理學研究者更為關注人力資源中各個“要素”的關系和影響。因為人力資源可以說就是企業中人的合集,是集體中若干個體組合而成的,所以每一個個體都是這個集體中人力資源的基本構成單元,而個體之間具有明顯的差異性,具體來說,他們都有其自身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點,可以說個體身上存在的心理特點就是人力資源問題中的要素。其次,心理學在研究中以個體的心理和意識等狀態的改變為出發點研究人力資源的開放與管理方法。心理學以事實為根據分析個體的心理需要和狀態,在搜集多方面資料后通過總結和歸納得出結論。另外,在解決實際問題的時候,心理學可以充分的闡釋人力資源問題中的各類現象,以其獨特的視角對問題進行分析和研究,最終產生一個科學合理的解決方案。所以,企業一定要用心理學的理論和視野分析和解決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中的問題,在做決策的時候充分體現對于全體員工的個體關懷。

3.管理心理學在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中的運用

(1)尊重個體差異

世界上的人千差萬別,每個人都有其不同于他人的特點,正如這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人都會因為受到遺傳因素、所在環境等因素的影響,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其中最主要的是心理特點,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生活中,人們的心理特點會受其實踐活動的影響而產生一定的變化,從而表現為個體在能力和性格等方面的明顯差異,并且這些差異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一定的變化。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活動中,要盡量發揮每個人的優勢與強項,也要盡量回避個體的劣勢和弱項,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特點來為他們提供最合適他們的工作,讓他們能夠在工作中發揮出最大的力量和長處,使每個個體都能夠在工作中體現其自身的價值,企業也能夠有效的實現其整體目標。比如說,外向善言的員工,適合從事影響他人想法和行為的工作,公關、宣傳、管理者等,沉穩、內斂的員工,適合做嚴謹細致的工作,財務、審計、文員等。在企業用人或職位升遷時,要特別考慮這些因素。

(2)激勵制度

激勵可以讓員工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他不斷的提高,在人力資源的開發和管理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因為個體的積極性會直接影響到企業整體的績效,而提高員工積極性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給予適當的激勵。激勵要從人的需要出發,其中包括生理需要、物質需要、發展需要、精神需要等,只有了解了員工的真實需要才能有針對性的給予滿足,從而激發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動力。對于企業的管理者,要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觀察員工的行為和心理,了解他們內心的需要并適當的采取某些激勵手段來滿足他們的需要,比如說為員工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等,另外,給那些有能力的員工比較有難度的工作也可以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對于那些在事業發展中遇到瓶頸的員工,可以為他們提供合適的培訓機會。

(3)團隊管理

團隊管理在全球化經濟環境下已經成為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主流模式,管理結構也日趨網絡化和分散化,團隊已經成為企業中重要的工作形式。將現有的人力資源組合成為團隊來進行整體性的管理,目的是形成1+1>2的工作效果。要逐漸一個高效率的團隊,除了要把團隊成員控制在一定規模之內外,還要讓各個成員之間形成互相促進、取長補短的關聯。既要有作出決策的成員,也要有善于執行和傾聽的成員,另外他們還要具備不同的技術專長,共同合作完成團隊和企業的目標。為了能夠將不同特點的人緊密的融合在一起,良好的凝聚力和團隊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隊員之間要相互信賴、善于溝通、樂于合作,大家努力建立一個不斷創新和提高的氛圍,促進人力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馬海鷹.淺談人力資源開發管理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戰略意義[j].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04)

[2]呂同舟.管理心理學視角下的人力資源管理初探[j].管理觀察,2009,(06)

[3]李新霞,王麗佩.論人力資源管理的心理學化[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11)

篇5

1.教師人力資源規劃缺失

教師人力資源規劃是教育部門或學校為推進教育可持續發展,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對現有教師人力資源狀況進行分析和比較,制定合理的人力資源規劃,擴大農村教師的配備力度,從而滿足農村教育發展對各類教師的人才需求。教師人力資源規劃的內容主要有了解教師對當前教師崗位的需求,了解教師對教育工作的心理狀態,了解哪些教育工作或學科需要什么樣的教師人才;做好教師退休后的社保計劃以及聘任新教師和培訓教師的計劃等。然而,當前很多農村小學在管理教師用人上并沒有制定教師人力資源規劃,造成了教師工作的不穩定性,教師人員流動性加大,影響了整個教師隊伍的建設,從而也不利于學校教育均衡發展。

2.教師招聘與配置不合理

早在2004年,教育部就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中小人事制度改革,全面落實教師聘任制度,對教師實行“資格準入、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合同管理”。然而,當前有些農村教師招聘還存在諸多不規范之處,突出表現在短期化現象嚴重,或者根本沒有告知教師聘任期限,讓一部分教師以為一旦被聘任后就是鐵飯碗。不僅如此,教師招聘過程中透明度不高,在教師招聘過程中存在暗箱操作。除此之外,當前農村小學教師配置還存在不合理的問題,有些教師一人勝任多個學科的上課任務,這說明當前農村小學教師配置與學生數量比例不協調,需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的引進。

3.教師培訓與開發不足

當前,農村小學教師培訓與開發也面臨一系列問題。一方面,學校在開展培訓之前,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對教師的培訓需求進行了解,大部分小學的教師培訓工作只是由領導單方面決定,帶有嚴重的行政化色彩,從而導致有些教師對于培訓沒有多大興趣,把培訓當作上級下達的任務。另外一方面,年輕教師參加培訓機會不多。通過調查發現,參加培訓較多的往往是優秀、骨干教師,培訓作為農村小學教師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途徑,對于其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果農村小學不能給與新老師更多的學習機會,那無疑難以留住新教師。

二、農村小學教師人力資源開發的路徑選擇

1.科學制定小學教師人力資源規劃

要避免在制定小學教師人力資源規劃過程中的形式化傾向,使得其真正成為促進農村小學教師發展的有力之舉,需要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在制定人力資源規劃之前,要做好本校人力資源需求分析。各學校要立足于實際情況,結合學生數量和現有小學教師數量,對未來小學教師人力資源需求做出準確的預測;二是在分析學校人力資源需求的基礎之上,根據各小學義務教育的特殊要求,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對小學教師人力資源結構、教師隊伍建設、職稱評審與聘任、教師薪酬、教師績效考核、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與管理作出明文之規定,寫入學校人力資源戰略規劃之中,以制定初步的人力資源規劃體系;三是在制定完人力資源規劃之后,要結合其在具體實施中的情況,對人力資源規劃進行不斷的檢驗、評估和修正,使其切實符合學校小學教師發展之需要。

2.規范小學教師招聘,合理配置區域小學教師資源

要規范小學教師招聘,首先要建立由校長牽頭設立、以教職工代表為核心成員的學校農村小學教師聘任委員會,校長與其他教職工代表一樣,只是有聘任小學教師的提名權,并無決定權,而是由小學教師聘任委員會依據小學教師的政治思想、專業水平、工作態度和工作質量來確定最終是否聘任。不僅如此,還要公開小學教師招聘的程序。在每學年度結束之時,對下學年所需引進小學教師數量定期公開在教育部門的網站上,讓有致力于農村教育的小學教師了解招聘信息。除此之外,還要合理配置區域小學教師資源。建議域內的農村小學教師輪崗制度。打破以往小學教師輪崗只是優秀小學教師獲取升職的必要條件,將小學教師輪崗制度常設化,以解決偏遠小學的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實現區域內的農村小學教師均衡配置。

3.建立新型農村小學教師人力資源培訓與開發體系

篇6

關鍵詞 后現代法學 法學話語

中圖分類號:D90-059 文獻標識碼:A

后現代法學是對啟蒙政治法律思想的反叛。近代以來的西方啟蒙思想家發明了自然法、自然權利、社會契約論、正義、民主、平等、自由意志等等政治法律觀點,并把它們作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標志。而后現代法學采取了一種“反啟蒙”的姿態,指出上述的法學話語都是建立在一種“元敘事”基礎上的,是西方特有的一種文明,并不是普適的、永恒的,就像啟蒙思想是對封建特權思想、基督教特權的一種批判。但這里所說的“反啟蒙”并不是主張人類回到啟蒙以前的蒙昧狀態,而是說啟蒙思想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因此需要采取一種批判的立場來重新審視啟蒙法律思想。

總之,在后現代法學看來,法律語言的分類決定和塑造了人們認知法律的方式,任何法律語言和法學話語、法律規則都必然浸染著意識形態和權力的因素,所以傳統法學家宣揚的理性的、中立的法律語言是根本不存在的。

后現代法學也分享了上述后現代主義的雙刃性特點。雖然后現代法學具有消極的一面,但是在筆者看來,大多數的后現代法學的思考是嚴密而深刻的。后現代法學給我們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它從外部的視角重新審視傳統法學,使得一些法學概念和觀點問題化,從而導致研究者反思傳統法學的一些假設的、不證自明的前提;它摧毀了法律規則的形而上學的基礎,把規則奠定在具體的游戲參與者的溝通和交流之上;它使人們認識到傳統法學話語和概念具有的壓制性和權力性特點,從而提醒我們如何以更民主的方式來制定和實施法律??傊蟋F代主義本身蘊涵著許多矛盾性的智識資源,對于法學研究來說,我們必須冷靜地分析出后現代主義中積極的和消極的因素,把后現代主義中大量的智識資源轉化為法治建設的積極動力。

從蘇力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后現代主義法學的色彩,諸如注重地方、邊緣,不唱高調、跟風,反對宏大的中心話語;并由此(或顯或隱地)主張相對主義、多元主義;不僅論證方式不同,甚至敘述風格也與主流的不同;對被學界視為當然的、神圣的概念、原則、命題則從經驗上予以考證、反思,并且一般到后來都了它們!注重不確定性,偏重于解構,強調實證地進行研究,而非作純粹的理論思辯。

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與態度的后現代主義法學自然有其自身的價值,比如:在極大地沖擊、挑戰傳統思維方式的同時給人們提高了多元的視角,以免落入形而上學的窠臼;使得人們不能局限于某些單一的視角,幫助人們理解一些以前不理解的問題、認識到原來沒有意識到的問題。但其同樣有著比較多的毛病和缺陷:由于堅持徹底的否定性,帶來的建設性作用就并不那么明顯;由此容易陷入否定主義、虛無主義和無政府的多元論的危險;由于過分強調多樣性、差異性、不確定性,在思想方法上同樣陷入了形而上學的泥坑;同時還易陷入悲觀主義。

鑒于其自身的價值所在,則取其精華自在情理之中。其實,只需看看他們所帶來的影響就可知道無視甚或全盤反對它們是多么不明智的行為!就連現代主義立場十分堅定的考夫曼教授亦承認在后現代思潮所表達的核心問題上包含著一些對現今的情況具有科學上的象征性意義的事實。但需要指出的是,這并不能代替傳統的、主流的法學研究,作為一種思維方式的后現代主義法學固然有其內在的正當性與合理性,其與正統的法學研究大部分時候是可以或者說是應當共存以至相安無事的!這里有人很可能會提出這樣的有力的詰問:后現代主義法學正是以正統的法學研究為斗爭的靶心的,二者水火不相容,何談相安無事?實際上,兩種法學研究均是正當的,各有其存在的合理理由,竊以為之所以會產生問題,原因在于二者均犯了形而上學的片面化和以偏概全的錯誤。由于采取的方法和研究對象的不同,而在人類社會依然未能擺脫“方法決定結論”律的情況下,得出的結論自然也不會相同,甚至二者的結論恰恰是對立的、矛盾的。就像喝可口可樂的同時,不應該忘記了我國傳統飲料的優點。

而后現代主義法學的存在則更多地可作為前者的鏡子,“是對現代社會的一個很好的反照,是現代性的一個倒影、副產品”,時刻提醒其存在或有可能存在的問題,以便其糾正和改善。

(作者:四川師范大學,學歷:本科(大四在讀))

參考文獻:

[1]王治河.撲朔迷離的游戲――后現代哲學思潮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

篇7

【關鍵詞】學習 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體系

終身學習的思想自古有之,它具有淵遠流長的歷史和深刻的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經濟學、和人類學的基礎。自從七十年代末我國引入終身教育理論以后,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深入人心。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我國提出了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終身學習體系”的工作目標。因此,加強終身學習思想的理論研究、實證研究和經驗總結,著手構建我國終身學習體系,加快我國學習化社會的歷史進程,不僅關系到我國21世紀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體方向,而且與我國經濟建設所依靠的人力資源質量息息相關,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一、個人終身學習影響因素分析

1、個人終身學習的內外相關因素分析

由學習超理論可知,影響個人終身學習的因素大致可分為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內因包括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愿望、知識結構,主要從個人自身角度來講;外因指個人之外的各種外部環境因素,主要有:學習資源、學習機會、激勵因素、學習氛圍、保障條件。以下分述之。

(1)內因:包括個人的學習能力、學習動機、學習愿望、知識結構(之前的學習經歷)。

個人的學習能力,包括個人有效的學習方式、聽講的能力、利用學習資源的能力等,在不同的個體之間、同一個體的不同年齡階段都會存在差異。

學習動機是制約學習的一個主要因素。個體之間并不是都能夠把變化和不確定因素看成是必須獲取新知識做出適時反應的挑戰,即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充分具備這樣一種能力(學習動機)。所以,終身學習者必然面臨著學習更多知識的需要,且這種需要時常受到積極的促動,體現于個人的不同年齡期(即縱向一體化),且體現于廣闊的生活環境中(即橫向一體化)。

學習愿望也是影響終身學習的一個主要因素,它所表示的是學習的社會感情因素。個人總是以學習的方式來準備新生活的開始,或準備執行新的工作任務,碰到了某種應對生活或者完成工作的需要時,就準備開始學習。

知識結構(之前的學習經歷),學習具有累積性,為了便于保留并使用,學習者所接受的新信息(新知識)必須和其之前的學習經歷相關。形象地說,之前的學習經歷就是一個知識的大漏斗,新信息(新知識)進入從頂部進入漏斗,一直向下滑動,除非可以“黏附”到以前的知識元素上,否則最終將會從漏斗底部溜走。

(2)外因:學習資源、學習機會、激勵因素、學習氛圍、保障條件。

個人具有認知能力,并有持續學習的動機,但鑒于學習主題的不同,個人需要各種條件不同的學習資源和機會。例如,對于復雜的技術主題,學習者個人自主自覺地學習的可能性會相對小一些。因此需要給學習者提供多元的學習機會,或者是正規的學校學習,或者非正規的技能培訓課程。同時,外部環境的激勵因素對個人終身學習而言也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主要包括外部環境對學習成果的評價,對個人學習行為的獎賞等。此外學習氛圍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外部影響因素。個體之間可以通過相互影響和觀察進行社會性學習,學習氛圍的營造必不可少。在這里,教師的概念將擴大,“三人行必有我師”,包括圖書管理員、家庭成員、醫生等甚至周圍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成為行為榜樣,學習的對象。最后個人終身學習的實施還需要其他一些管理機構的保障,如在資源的管理上,依據不同的情境來制定不同的實施方案,以及負責資源間的調配,促進公平等。

2、個人終身學習的目標分析

個人參與終身學習可達到三個不同層面的目標。

(1)個人層面:個人發展。學習顯然最適合實現個人的發展目標,個人正是通過參與終身學習,來追求自我實現。

(2)組織層面:組織發展。個人學習同樣有利于機構組織的發展。盡管在個人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體現得并不是很明顯,但終身學習中確實包括了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高和改善組織的績效。從這一層意義出發,終身學習活動的最終目標就是提高組織開展和資助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學習的目標是由機構和個人共同制定的)。

(3)社會層面:社會發展。學習的目的是幫助參與者把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教育的結果就是使社會進步。教育和學習對于社會的發展不僅僅在經濟發展的貢獻上,同時還可以提高人的素質,從而促進社會和諧。

個人發展、組織發展和社會發展三個目標層次自下而上,緊密相連,互相作用。個人發展得越好,則相應地,由于個人終身學習而導致的組織績效越能得到提升,就越能實現社會發展目標的達成。

二、終身學習模型的構建

終身學習的目標的達成是各種影響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故有必要綜合考慮各種相關因素對終身學習的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建立終身學習模型來綜合考量各影響因素在學習者終身學習過程中的相互關系和作用,并試圖通過終身學習模型的建立找到終身學習體系建構的理論依據。

終身學習模型如圖1a)所示,為一金字塔結構。模型中由下而上的三個層次分別表示個體層面目標,組織層面目標和社會層面目標。在本模型中,金字塔的塔基由個人終身學習的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構成,如圖1b)所示。個人終身學習的內部和外部影響因素直接關系到個人的終身學習目標的實現。為了能夠更清晰地描述各內、外部因素對個人終身學習的影響,本文在此約定:各因素對學習目標的影響越具有正面(促進)作用,則其在圖1b)中相應的坐標軸上所占間距就越大,反之越小。各因素對學習發展的綜合影響相當于b)圖中兩坐標軸的卷積,亦即a)圖的塔基部分的面積。顯然,塔基面積越大,則可以構建的金字塔越高,即達成的個體層面目標,組織層面目標和社會層面目標的效果越好。在這個模型中,個人進行終身學習活動的目的適合三個一般的范疇:個人,組織和社會。即圖中所示的塔高:由個人發展、組織發展、社會發展組成。

通過構建個人終身學習模型,把個人終身學習的影響因素與個人發展、組織發展、社會發展統一了起來,更加明晰了個人一生中參與學習所實現的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個人在不同生活領域中進行學習所實現的目標之間的相互關系。

三、終身學習模型對建構終身學習體系的啟示

終身學習模型形象地展現了影響學習的外因、內因與個人發展目標之間的關系,并以個人發展目標為紐帶,進而體現了終身學習影響因素與機構組織的發展目標、社會發展目標之間的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故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時,應從促進影響學習的外因、內因著手,向使塔基面積增大的方向發展,從而實現個人、組織及社會的發展目標之間的相互促進。因此,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首先應以滿足終身學習者的內在學習需求為中心,從外部對終身學習者加以刺激,激發其個人的學習動機;其次,終身學習體系應具有改進學習條件的功能,使得終身學習者擁有較充分的學習資源、多元的學習機會、良好的學習氛圍和保障條件;最后,營造全社會齊參與終身學習的氛圍。

【參考文獻】

[1] 吳遵民:現代國際終身教育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篇8

一、醫療質量的科學管理

醫院重醫療、輕管理,致使提高醫療質量缺乏應有的重視程度和經濟基礎。在醫院管理過程中,醫療質量是所有醫療單位能否持續向前發展的關鍵,是醫院生存的基礎。必須注重從三個層次上下功夫:

(一)抓住市場,才能發展 面對醫療市場逐漸開放的態勢。醫院要生存只有抓住醫療市場,真正了解患者的需求和醫療市場的發展趨勢,才能踏準市場的節拍。因此,面對變化的社會環境,醫院管理者根據醫療市場的發展動態,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進行決策,從而實現既定目標。

(二)管理就是采取對醫療服務過程的合理設計、實施,使醫療服務中的各種資源最大限度合理利用。降低醫療成本科學的管理可以使醫院的資源包括人、財、物和信息進行科學準確的反饋,實現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為持續發展提供可靠依據,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措施與方案。特別是在醫療市場變化的今天,只有在國家法律范圍內實施科學的管理,才能保證醫院進行正常的醫療活動,占領醫療服務市場,使醫院形成螺旋向上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

(三)醫院是關系人的生命健康的重要部門,經常會出現預想不到緊急的情況。因此,科學的預測、準確的信息對及時、正確地處理醫療緊急情況至關重要。醫院管理者針對各方面提供科學、可靠的數據,制定出處理緊急醫療事故的對策和方案,并在最短時間內實施。

二、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人是醫院得以存在和發展的第一決定性資源,只有在科學管理的條件下,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的管理也由傳統的以人事管理為核心向以人力資源管理為核心的管理模式轉化。

(一)人力資源管理就是要以人為本

圍繞人這一要素,創造各種能充分施展才能的條件。

根據馬斯洛激勵理論,人有五種需要(即生存、安全、情感、尊重和自身發展需要),而科學有效的管理不但使員工獲得前三種需要,更重要的是使員工獲得后兩種需要,并能把醫護人員自身發展需要與單位發展目標相結合,提高醫護人員的士氣,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二)職工是醫院一切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

人力資源的科學管理應從人員素質的提高作為出發點。由于醫療過程所包含的知識含量與技術含量都很高且不斷進步,有針對性的培養是必不可少的。因此,醫院管理者對其管轄人員既要進行普遍性培養的基礎教育,又要針對結合專業特長的培養,使醫護人員及時掌握最新的知識與技術。

(三)戰略目標著眼于未來

為實現既定的目標,人力資源就應該提升到醫院發展的戰略高度來對待,而不只是當作事務性工作來看待。

(四)因為舊的管理體制沒有科學的管理約束機制,才導致人浮于事

科學的管理充分給醫護人員以發揮個人能力的空間,使人力資源浪費的現象大大減少,從而達到人力資源的合理最優化配置。

三、醫院經濟活動的科學管理

篇9

【關鍵詞】探究式教學法;人文地理學;文化景觀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曲靖師范學院重點課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zdkc2014004)階段性研究成果。

K901

探究式教學是學生圍繞一定的問題、文本或材料,在教師的支持下,自主尋求或自主構建答案、意義、理解信息的活動或過程。人文地理學涉及內容的廣泛性、社會性、綜合性、區域性、應用性和實踐性特點,為探究式教學法的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平臺。以“文化現象綜合體——文化景觀”為例,運用探究式教學法進行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基本情況

中國人文地理學自20世紀80年代復興并逐步發展壯大以來,教材建設取得一定成就,各種論著得到出版,出現了像張文奎主編的《人文地理學概論》、金其銘和董新編著的《人文地理學導論》、趙榮、王恩涌等主編的《人文地理學》、陳慧琳主編《人文地理學》等。本課程為學生選訂的是趙榮、王恩涌等主編的《人文地理學》,該教材由北京大學牽頭,聯合西北大學、南京師范大學、東北師范大學等單位的作者共同編寫,內容系統、完整,曾獲得2002年全國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被許多院校地理科學專業選用為教材,更是許多大學研究生考試的指定參考書。

(二)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是《文化與人文地理學》這一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該門課程的總論部分與人文事項的空間表征——文化區、文化的時間現象——文化的擴散、文化生態學、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質之間的協調并列為五大人文地理學研究主題,為后面即將在分論部分學習的農業景觀、城市景觀、語言景觀、宗教景觀等內容打下基礎。其內容主要為文化景觀的概念及特性,文化景觀與環境的關系,安排有2課時的理論學習。學好這部分知識,對于學生了解文化景觀多樣性以及人類活動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樹立正確的保護和開發自然環境的觀念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學目標分析

基于本節內容在教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教學實踐中,我將結合教學大綱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確定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通過教師講解,結合實例分析,理解文化景觀的定義、了解文化景觀的特性;通過實例分析文化景觀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后續的實踐課程中組織開展以“麒麟區廣場地名景觀調查分析”為題的調查活動,初步了解麒麟區廣場地名的差異性及其與環境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實際材料和查閱相關資料,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通過分析不同地區文化景觀之間的差異,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掌握運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文化景觀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到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可能導致對環境的破壞,反過來又危害人類自身。樹立可持續發展觀,體會到人與自然環境和諧發展的重要意義。在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體會合作學習的意義與探究學習的樂趣,獲得成功的體驗。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

本節內容的重點是:文化景觀的特性、文化景觀是自然環境的折射物以及文化景觀對環境的改造。

【設計意圖】對文化景觀的定義及特性的學習,是進行后面內容學習的基礎;文化景觀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關系到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怎樣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具有相當高的現實意義。所以,我將其定為本節課的重點。

2.教學難點

本節內容的難點是:“同類景觀異型與單一景觀多義”這一特性、文化景觀反映自然的局限性以及文化景觀對環境改造后對當地的影響。

【設計意圖】由于本知識點對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要求較高。所以基于學生總結能力相對有限的特點,我將它們確定為本節課的難點。

二、學情分析

1.已有知識和經驗

地理科學專業文理學生兼收,理科學生相關基礎非常薄弱,大部分文科學生雖然經過高中階段的學習,已經具備相關內容的基礎知識,但是對知識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分析綜合問題時,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2.學習方法和技巧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查閱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但本節課的內容更深入,學生還是有一定的認知難度。在“文化景觀的特性”以及“文化景觀反映自然的局限性”這部分內容中,語言較為抽象,需教師引領講解,更需結合案例分析,用多媒體進行展示,將其具體化、形象化。

3.個性發展和群體提高

在之前內容的教學中,我一直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認真講解各節知識,學生對本門課程已經有一定認可,學習動力較好。但20101611、20101612兩個班合班上課,共108人,人數多,大部分同學愛學習、勤思考、主動積極,但有一小部分同學注意力不夠集中,兩極分化大。上課壓力較大,需要更加用心。

三、教法和學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由于本門課程為理論課,我主要以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另外,學生已經有一定的相關基礎,學習興趣可能較低,需要調動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結合本節教材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啟發式問答法及實例分析法相結合的方法講解各知識點。在積極與學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的同時,生動形象、脈絡清晰地講解知識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二)學法分析

基于本節大部分知識與地理實際聯系緊密且對今后學習意義重大的特點,我主張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式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方法,授之以漁,從而學生可以在鞏固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學會學習知識和運用知識的方法。

四、參與式教學思想指導下的教學程序設計

根據以上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五個教學環節:

(一)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我將配合圖片提出“云南十八怪,雞蛋用草串著賣,螞蚱能做下酒菜”以及“陜西十大怪,面條像褲帶,房子半邊蓋”這兩句俗語,并指出類似的俗語還有許多,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文化景觀并對文化景觀的多樣性進行分析,然后指出環境對不同文化景觀的影響,介紹不同的自然環境對于文化景觀形成的重要性。

【設計意圖】由于學生層次不同,并且人們普遍對于比較有趣的問題更容易投入,因此以這樣的導入激發學生對本課知識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引出今天的新課。

(二)深入淺出,學習提高

1.相關知識,多種見解

導入新內容后,在講解文化景觀的定義時列出德國地理學家施呂特爾、美國地理學家索爾、中國地理學家李旭旦、趙世瑜對文化景觀的經典定義。講解完文化景觀特性后向同學們交代是我結合資料的整理的內容,其他學者還有不同見解,此外,具體文化景觀有不同之處。

【設計意圖】大學生不同于中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主張照本宣科,也不主張一個問題只給一個答案。導出內容講授基本知識點后便要指導學生自己深入探索,尋找不同答案,進行綜述得出自己的見解。

2.精彩展示,學生參與

講解完文化景觀的定義、類別、研究內容后,請班里準備充分、主動積極的同學上講臺用演示文稿展示他們所收集的某一類文化景觀的內容。此前在他們準備的過程中給予一定的指導。

【設計意圖】本內容難度不大,可以借此機會增加學生的參與度,讓主動認真、積極參與的學生起到示范作用,擴展同學們的視野。

3.分清難易,明確重點,區別對待

如上表所示,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劃分知識點的難易程度,重點與否,對重難點精心設計,深入講解,對簡單知識及非重點則一筆帶過。

【設計意圖】大學生的理解能力已經有所提升,并且在中學階段已經有一定基礎;另外,教學課時有限,不宜在簡單或者不需要深入掌握的問題上花費過多時間,使得學生倦怠并耽誤了后續課程的教學。

4.著眼運用,實例分析

文化景觀對環境的改造及改造后對當地環境的長遠影響知識既是本節內容的教學重點,又是理解難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在教學過程中我將充分利用它與事例之間的聯系進行講解。

首先我將會簡介人類在利用自然的同時造成的污染等情況從而引出文化景觀也可以影響環境,再而進一步引出文化景觀對自然有著正負兩方面的影響。然后舉出都江堰這一文化景觀順應了自然規律從而產生正面影響和阿斯旺大壩違背了自然規律產生的負面影響的例子來引導學生實際分析和了解文化景觀對自然的正負作用,從而使學生更加生動形象地學習文化景觀對環境的改造并且明白改造后對當地環境的長遠影響,以達到突破難點的目的。在突破難點后,我將組織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去舉例說明我們身邊的文化景觀對自然環境的長遠影響。以此,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理論知識分析實際情境的方法能力,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目標不只是學習知識,更需要學生學會分析問題,此為教學環節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達到教學目標的重要步驟。

(三)合作探究,提高能力

學習過基本概念,并且分析了案例后,我會布置一個調查任務,題目為《麒麟區廣場地名文化景觀調查分析》,請同學們先思考其框架,進行前期準備,在后續的實踐課中調查分析。

【設計意圖】開展實踐活動,是現代教育發展的趨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參與社會的能力。因為課時、精力、資源有限,沒有安排大范圍的調查,只是選擇麒麟區作為調查區域,對廣場地名文化景觀進行調查分析。

(四)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在課程的最后,我會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本課程內容中的知識點,布置一個讀圖題目讓同學們分析,并且列出參考書目請同學們課后閱讀,書寫讀書筆記。

【設計意圖】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從圖中提取有效信息進行分析推理歸納,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是必備的一項地理能力,也是學生今后走向工作的一項重要能力。此外,對大學生的要求不能僅限于課本,必須結合課程內容,在課外進行深入的學習。

五、板書設計.

本內容采用的是綱目式板書,其優點是提綱挈領、條理清晰、層次分明、重難點突出,有利于學生明確本節課內容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劉儒德.探究學習與課堂教學[M]. 北京:人們教育出版社,2005:10-17. 

[2]王國梁.高校人文地理學探究式教學模式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2010(7):51-54 

[3]蘇 哲.文化景觀的構成———地理概念的教學案例[J].教學探索2007(1): 42-43 

[4]劉云剛,王豐龍. 尺度的人文地理內涵與尺度政治——基于1980年代以來英語圈人文地理學的尺度研究[J]. 人文地理. 2011(03) 

[5]萬年慶,蘇華,王義民. 對精品課程實習教學的研究——以地理科學《人文地理學》課程為例[J]. 實驗室科學. 2009(04) 

篇10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法獨立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實踐教學

【Abstract】More and more subjects apply experiential approach in colleges. This method matches the targets of the independent colleges and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features of the experiential approach, and the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i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Lastly it discusses the feasible forms that can apply mainly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Key words】Experiential approach Independent college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urse Practical teaching

體驗式教學源于二戰時期軍隊的生存訓練,此后,作為一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傳播。體驗式教學,就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創造實際的或重復經歷的情境和機會,呈現或再現、還原教學內容,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并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生成意義的教學觀和教學模式。[1]獨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要突出實踐教學,本文認為體驗式教學法在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

一、體驗式教學法的產生及特征

1.體驗式教學法的產生

體驗式教學法與素質拓展訓練一脈相承,其應用及推廣與拓展訓練的風靡密不可分。拓展訓練的教學方式正式產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當時,從德國移居英國的哈恩,在霍爾特的資助下,創辦了“阿伯德威海上學?!保柧毮贻p海員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舶觸礁后的生存技巧,使他們的身體和意志都得到鍛煉,收到了顯著效果。二戰以后,這種訓練方式迅速推廣到社會其他一些領域,其內容更豐富,方法更多樣,相關設施和操作逐步走向規范化。1971 年美國人皮赫將“拓展訓練”引入學校教育。1995 年“拓展訓練”引入我國,隨后迅速在全國推廣,并在企業員工培訓、競技體育團隊訓練、人才素質提升等人力資源管理開發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高等院校越來越強調素質教育,拓展訓練正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手段。高?!八刭|教育”不是一般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而是一種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教育,是人綜合素質的提升,是整個社會人力資源開發的一個重要基礎和關鍵環節。

2.體驗式教學法的特征

(1)以潛能開發為目標

美國學者萊爾· M·斯潘塞和塞尼· M·斯潘塞博士提出了素質的冰山模型,即素質存在于四個層次:知識與技能、社會角色、自我形象、個性和動機。[2]其中,冰山以上的知識與技能相對容易觀察、評價,可塑性較強;冰山以下的其他特征是不容易觀察和評價的,相對比較穩定,不容易改變。體驗式教學法不僅關注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更加關注學生社會角色的扮演、自我形象的樹立、良好個性的塑造以及積極動機的形成等深層次潛能的開發。例如,體驗式教學法中的拓展訓練模式采用真實情景模擬的體驗式學習,注重啟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高人際交往、團隊協作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每一名受訓者在挑戰自我、戰勝自我的信念驅使下,自身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創造力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2)以學生為主體

體驗式教學中教師通過情境設計或機會提供,讓學生有動手、動腦、動口等實踐的機會,引導學生參與其中,教師起的是主導作用。學生直接參與情境模擬、管理游戲、方案設計、企業實習等,從行為和感情上直接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從做中學”,“從體驗中感悟”,通過自身的體驗和親歷主動建構知識,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在體驗式教學中,知識和信息是被學生主動“發現”的,相對于被動接受信息來講,效果更佳。研究表明:閱讀的信息,我們能記得 10%;聽到的信息,我們能記得 20%;但所經歷過的事,我們卻能記得 80%。[1]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獲得親身體驗和直接經驗,親身經歷去理解、感悟、驗證理論內容,通過其親身的感性認識產生豐富真切的情感體驗,將所學以及所領悟的知識深刻、全面、準確地納入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來。

(3)以交流分享為要旨

活動體驗后的交流分享是體驗式教學法中極其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在交流分享中,信息得以反饋,感性認識得以上升到理性認識,實踐性零亂的知識得以理論化、系統化。因價值觀、能力、氣質、性格、興趣等存在差異,每個學生在參與實踐體驗過程的認識有別,此時,到底哪些學生的觀點是合理的、哪些學生的觀點有失偏頗,很難也不能一錘定音,需要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和互動,經過一個思想碰撞的過程才會有成果。在交流分享中,理論知識得以驗證、新的知識得以產生和傳播,而且這些知識是學生自己摸索出來的,記憶會更加深刻。同時,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與大家分享觀點、分享知識的習慣,培養學生正確對待不同觀點的方法。

二、體驗式教學法與獨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

1.體驗式教學法是加強獨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的必要手段

體驗式教學法是加強獨立學院人力資源管理實踐教學的必要手段,這可以從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獨立學院學生群體特征以及人力資源專業特點三方面窺見一般。

(1)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獨立學院是在母體高等學校的基礎上衍生出來的,教學體系與母體高校如出一轍,教學內容與教材選用與母校也沒有多大區別,但由于生源質量及學生培養定位不同,同一體系培養出來的學生,教學質量普遍低于母校學生。畢業生在就業方面缺乏獨特的競爭優勢。由于獨立學院的市場主導性特征,如果畢業生就業障礙很大,那必將直接影響到獨立學院的生存與發展。獨立學院在發展過程中要明確發展定位,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為目標,努力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職場競爭力,樹立學生品牌乃至學院品牌。因此,教學過程中要更加注重學生操作技能、創新能力的培養,體驗式教學法是鍛煉學生操作技能、挖掘潛能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