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鏈概念范文
時間:2024-01-25 17:51: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食物鏈概念,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聯系實際;運用概念
心理學的觀點認為:掌握概念要有一個具體化的過程。具體化就是通過分析綜合,將抽象、概括過程中獲得的概念運用于實際,通過實例來說明概念,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那么,物理概念教學中怎樣做好“聯系實際,運用概念”呢?我們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提出的實際問題應當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其實是不斷地建立物理概念的過程,要使學生形成物理概念,必須遵循感性到理性、低層次向高層次發展的認識規律。當學生剛接受了某個物理概念時,對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膚淺的、片面的,如果這時馬上向學生提出比較復雜的實際問題,學生就會被復雜問題的表面現象所迷惑,不能把所學的概念與實際問題很好地聯系起來,既不能運用概念認識實際問題的本質,又不能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這樣就會使概念教學陷入混亂的狀態,因此概念教學中提出的實際問題應當適合學生的認知水平。
學生在學習物理的不同時期、不同階段所表現出的認知特點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們要了解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只有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搞好物理概念教學。
二、在運用概念中,注重要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運用物理概念進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既是深化認識的過程,也是檢驗學生對概念認識是否正確的主要標志。為了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概念的本質,必須注重要領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在得出了動能、勢能、機械能這些概念后,讓學生通過蕩秋千、蹦蹦床、撐竿跳高、跳板跳水、滾擺實驗等實際例子,區分動能和勢能,分析并解釋它們如何相互轉化。對一些類似的有關概念要進行同中求異,異中見同,反復深化概念。如:“速度”和“加速度”是力學中的兩個重要概念,要求學生必須有深刻的理解,在教學中就要對兩個概念進行全面比較,找出區別和聯系。通過比較,就可以使學生對“速度”和“加速度”這兩個概念有比較深刻的理解。
三、注重激發學生思維
在教學中,學生形成物理概念,是抽象思維的結果。教師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通過積極思考去理解概念的過程。嚴格來說,學生弄懂了某個物理概念不應該是由教師教懂的,而應是由教師引導學生想懂的,思考促進了概念掌握,而聯系實際用概念又將發展思維能力。實際問題豐富多彩,各種物理概念交錯其中,要弄清現象起因和結果之間的關系,就要進行深刻的思考。
怎樣才能在運用概念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呢?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參與到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去,通過自己的親身實踐“悟”出道理,掌握獲取知識的手段和方法,在教學中教師不能替代學生的思維活動,要給學生留有分析問題、思考問題的時間和空間,激發起學習的主動性,這樣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發展。
篇2
【關鍵詞】 物聯網概念實質演進規律挑戰機遇
【Abstract】 Based on deep identification of the 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s), the paper argued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s the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network connected to physical objects”. After the retrospect on evolution history and intrinsic rules of IoTs’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concentrating o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generati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and the breakthrough of key technologies, it disclosed the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encountered by IoTs in future development, as well as which implications to our country.
【Key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oTs);Conception and Character; Evolution Rules; Challenge and Opportunity
2012年7月的《“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實施物聯網與云計算創新發展工程。世界范圍內看,2009年以來,包括美國、歐盟、日本在內的發達國家相繼出臺物聯網發展戰略與相關行動計劃,標志著物聯網技術與產業在經過早期的宣傳“熱潮”之后,其發展正漸趨理性與務實。但與此同時也應看到,在對物聯網內涵實質、發展規律、挑戰機遇等重要問題的研究上,仍然存在許多含混不清的認識,甚至是帶有誤導性的觀點。本文試圖就上述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為加速物聯網推廣應用與產業健康發展提供參考。
1 物聯網的概念與實質
物聯網(The 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最早是由麻省理工學院Auto-ID實驗室的Ashton于1999年提出的。當時的定義是:把任何物品通過射頻識別(RFID)、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與互聯網連接起來,進行信息交換和共享,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的一種網絡[1]。
2005年國際電信聯盟(ITU),正式提出了“物聯網”的概念。報告指出,無所不在的“物聯網”通信時代即將來臨,世界上所有的物體從輪胎到牙刷、從房屋到紙巾都可以通過因特網主動進行交換。射頻識別技術(RFID)、傳感器技術、納米技術、智能嵌入技術將到更加廣泛的應用[2]。根據ITU的描述,在物聯網時代,通過在各種各樣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種短距離的移動收發器,人類在信息與通信世界里將獲得一個新的溝通維度,從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連接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之間的溝通連接。然而,ITU的報告對物聯網缺乏一個清晰的定義。
2009年9月15日,歐盟第7框架下的RFID和物聯網研究項目組研究報告,給出了對物聯網的明確定義:物聯網是一個動態的全球網絡基礎設施,它具有基于標準和互操作通信協議的自組織能力,其中物理的和虛擬的“物”具有身份標識、物理屬性、虛擬的特性和智能的接口,并與信息網絡無縫整合。物聯網將與媒體互聯網、服務互聯網和企業互聯網一道,構成未來互聯網[3]。
我國著名物聯網專家、中科院院士鄔賀銓認為物聯網中的“物”應該是“Anything that can be connected and would benefit from being connected will be connected”。意即物聯網應該是把一切有用的且能連接的“物”連接起來,而不是萬事萬物。鄔賀銓院士進一步指出:物聯網相當于互聯網上面向特定任務來組織的專用網絡(VPN)。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或應用,物聯網是互聯網應用的拓展[4]。
總結起來,目前學術界和實踐界對物聯網的認識,主要有三類觀點,其中主流并為人們所廣泛接受的是“網”的觀點,即將物聯網視為互聯網發展的高級階段,或將其視為一種新型的網絡基礎設施,強調物聯網是互聯網的自然演進,是將作為物理實體的“物”接入了互聯網。第二種是“聯”的觀點,主要從技術角度出發,強調物聯網的關鍵在于物物“聯接”,強調物與物之間的互聯、互通與互操作,從而將無線傳感技術、近場通訊技術、衛星通信技術等與互聯網技術相并列的信息技術視為物聯網的基礎和關鍵技術。第三種是“物”的觀點,強調通過物聯網聯接起來的“物”應具有獨特的特征,即能夠自我感知或感知“他物”(對象或環境),能夠與其他“物”相通訊,能夠自我控制(自動化)或控制“他物”(智能化),即不僅能夠實現“物感”“、物聯”、同時也能實現“物控”。
筆者認為,“物聯網”的實質應是“物”,“聯”,“網”三者的結合,簡單的說,物聯網就是“連接到物理對象的智能信息網絡”。這個概念有四層含義:第一,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信息網絡,但這里的“網絡”是指將所有物物相連、人人相連、人物相連并形成網絡(即非“點對點”連接,而是“多對多”連接)的情況都納入了“互聯網”的范疇;第二,物聯網將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了任何物品與物品之間、以及人與物品之間,將人與人之間的信息通訊擴展到了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的信息交換和通訊;第三,物聯網依托的網絡具有智能屬性,它一方面可以對接入物聯網的各類“物”(物理終端)進行實時監測、智能控制與自動操作,同時它本身又具有自我配置、自我優化、自我修復與自我保護的功能,屬于一類智能網絡;第四,接入物聯網的“物”是一類特殊的物,是具有“智能”的物理終端,應具備物感、物聯與物控的功能。按照上述比較嚴格的要求,接入到物聯網中的“物”實際上接近于一個“微型智能機器人”,微處理器相當于它的“大腦”,信息接收(傳感)器、信息發送器相當于它的“五官”,動作執行器相當于它的“四肢”。與過去不同的是,基于信息技術和納米技術的巨大進步,今天我們完全有可能在極小的物理載體上集成這些功能。
篇3
功率 第1課時 功率的概念及簡單計算
一、選擇題
1.機器甲的功率比機器乙的功率大,表示
(
)
A.機器甲做功比機器乙做功快
B.機器甲做功的時間比機器乙少
C.機器甲做的功比機器乙做的功多
D.機器甲做功比機器乙省力
2.一臺功率為10
kW的機器,當它正常工作時,每分鐘做功
(
)
A.10
J
B.2.4×107
J
C.104
J
D.6×105
J
3.有甲、乙兩輛功率相等的汽車,如果在相等的時間內勻速通過的距離之比s甲∶s乙=2∶1,那么
(
)
A.兩輛汽車的牽引力之比為1∶2
B.兩輛汽車的牽引力之比為2∶1
C.兩輛汽車做功之比為1∶2
D.兩輛汽車做功之比為2∶1
4.
小明對四名同學的做功情況各測量了一次,把他們做的功W和所用時間t在坐標系中描點,得到了圖1中甲、乙、丙、丁四個點,則做功功率最大的同學是
(
)
圖1
A.甲
B.乙
C.丙
D.丁
二、填空題
5.
一輛重型卡車在平直公路上以20
m/s的速度勻速行駛,卡車的牽引力為1.0×104
N.卡車行駛1
min后發動機做的功是
J,發動機做功的功率為
W.
6.如圖2所示,重為5
N的國旗在拉力F作用下,4
s內沿豎直方向勻速上升了一段距離,此過程中拉力F的功率為1.5
W.則拉力所做的功為
J,國旗上升的距離為
m.(不考慮繩重及摩擦)
圖2
7.在自由下落過程中,物體的運動速度會越來越大,一個物體由A點自由下落,相繼經過B、C兩點,已知AB=BC,如圖3所示.物體在AB段重力做功W1,功率為P1;在BC段重力做功W2,功率為P2,則W1
W2,P1
P2.(均選填“>”“
圖3
8.跳繩是一種簡便易行的鍛煉方式.如圖4所示描繪了小明同學某次跳繩時重心移動的高度h隨時間t變化的圖像.按圖像中的規律跳繩,小明1
min能完成的跳繩個數為
個,若他的質量為50
kg,則在此過程中,他跳一次克服重力做功
J,1
min內,他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為
W.(g取10
N/kg)
圖4
三、解答題
9.小轎車以108
km/h的速度勻速行駛時發動機的功率是60
kW,轎車以這個速度行駛了30
km,求:
(1)轎車行駛的時間.
(2)發動機的牽引力是多大.
(3)發動機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功.
答案
1.A
2.D [解析]
機器的功率P=10
kW=10000
W,正常工作時間t=1
min=60
s,每分鐘做功:W=Pt=10000
W×60
s=6×105
J.
3.A [解析]
功率相等,時間相等,則做的功相等.功相同時,力與距離成反比,s甲∶s乙=2∶1,則牽引力之比為1∶2.
4.A [解析]
由圖可知,縱坐標表示功,橫坐標表示時間;分別連接坐標原點和四個點作出四名同學做功的W-t圖像;在做功時間相同時,甲做功最多,由P=Wt可知,甲的功率最大.
5.1.2×107 2×105 [解析]
由v=st可得,卡車在1
min內行駛的距離為s=vt=20
m/s×60
s=1200
m;
在這段時間內卡車牽引力所做的功:W=Fs=1.0×104
N×1200
m=1.2×107
J,
卡車的牽引力做功的功率:P=Wt=Fst=Fv=1.0×104
N×20
m/s=2×105
W.
6.6 1.2 [解析]
(1)根據P=Wt可得,拉力所做的功:W=Pt=1.5
W×4
s=6
J.
(2)不考慮摩擦,根據定滑輪的工作特點可知F=G=5
N,則根據W=Fs可得,國旗上升的距離:s=WF=6J5N=1.2
m.
7.=
由于AB=BC,根據W=Gh可知,物體在AB段和BC段做的功相等,即W1=W2;由于物體在自由下落時做加速運動,根據t=sv可知,物體在BC段運動的時間短,根據公式P=Wt可知,物體在AB段重力做功的功率小于BC段重力做功的功率,即P1
8.150 30 75 [解析]
由題圖可知,跳一次所用時間t1=0.4
s,而t=1
min=60
s,所以1
min內所跳的次數為n=tt1=60s0.4s=150.
小明的質量m=50
kg,所以小明的重力為G=mg=50
kg×10
N/kg=500
N,
由題圖可知,跳起的高度h=6
cm=0.06
m,
所以跳一次克服重力做的功:
W=Gh=500
N×0.06
m=30
J,
則1
min內克服重力做的功:
W總=nW=150×30
J=4500
J,
所以1
min內克服重力做功的平均功率:
P=W總t=4500J60s=75
W.
9.(1)由題可知,小轎車的速度:v=108
km/h=30
m/s,s=30
km=3×104
m,
由v=st得,小轎車行駛的時間為t=sv=3×104
m30m/s=1×103
s.
(2)由題可知,小轎車發動機的功率P=60
kW=6×104
W,由P=Wt=Fst=Fv得,小轎車的牽引力為F=Pv=6×104
W30m/s=2000
N.
(3)由P=Wt得,發動機在這段時間內做的功為W=Pt=6×104
W×1×103
篇4
隨著生活富裕,人們的餐桌豐盛了起來,人類獵奇的心理讓一些珍稀的野生動物變成了餐桌上的美食,然而這樣的行為卻給生態平衡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如果繼續愚昧下去,若干年以后,我們的后代也許只能從圖書上看到狼、虎、豹這些野生動物。生態保護刻不容緩,保護意識需從娃娃培養。由于大班幼兒思維能力迅速發展,有了透過想象思考簡單問題的能力,所以我設計了這次大班科學活動,旨在萌發孩子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活動目標:
1.讓幼兒初步了解食物鏈,感知它們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的關系。
2.懂得自然界中每一種動物都是不可缺少的,產生保護生態平衡的意識。
活動重點:
初步了解食物鏈的概念,能擺出簡單的食物鏈。
活動難點:
感知動物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系。
活動準備:
1.食物鏈故事課件。
2.幼兒人手一份操作用的動物卡片:
蟲子——青蛙——蛇——老鷹(1號)
玉米——老鼠——貓頭鷹(2號)
3.幼兒上課的椅子排成兩條橫弧線狀,座位前的空地上,貼出兩條紅色的豎弧線,對面貼出和它相對的兩條綠色豎弧線。
活動過程:
一、觀看故事,感知理解食物鏈
(一)看故事展開相關討論
1.師:在神奇的動物王國發生了這樣的故事,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播放故事課件。故事內容為:羊媽媽帶著小羊在草地上快樂地吃草,狼偷襲羊群,吃了幾只小羊。羊媽媽哭著向老虎大王告狀,老虎一怒之下就把狼給吃了。)
2.提問:剛剛發生了什么事?在故事里,誰被誰吃?幼兒回答后,課件上顯示一條食物鏈:草——羊——狼——虎。
(二)引出食物鏈的概念
1.師:像這樣草被羊吃、羊被狼吃、狼被虎吃的關系,科學家把它叫做食物鏈。
2.師:誰能把這條食物鏈讀給我們聽聽?(個別幼兒練習讀出食物鏈)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二、通過辯論,探索“缺一不可”
(一)分辯論組
1.師:在這條食物鏈里你最討厭誰?為什么呢?
2.師:你們要不要把狼消滅掉?要把狼消滅掉的小朋友請舉手,請你們坐到這邊的紅線上來。不要把狼全消滅掉的小朋友請坐到這邊的綠線上來。
(二)引導辯論
1.師:到底要不要把狼全消滅掉呢?你們先相互討論一下,說說自己的理由。誰先來說說?……他講得很有道理,你們是怎么想的?……(組織兩邊幼兒有序地進行辯論)
2.師:你們都有自己的道理,贊成消滅大灰狼的人數比較多,那我們就少數服從多數,先把大灰狼消滅掉。
3.來,我們一起用小手做把槍瞄準大灰狼(食物鏈上的大灰狼圖),一、二、三,嘭。(課件里食物鏈上的大灰狼消失不見,幼兒歡呼著回到辯論前的座位上。)
(三)設想后果
1.師:大灰狼被消滅的消息越傳越遠,羊媽媽可高興了,她想:這下,我可以盡情地生寶寶了。看(課件)羊媽媽果然生了很多羊寶寶,羊寶寶再生寶寶,羊越來越多會怎么樣?(幼兒討論)
2.師:羊越來越多,可能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來看一看(看課件)。為什么沒有了大灰狼,羊還會死呢?(幼兒答)
3.師:許許多多的羊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
4.師:現在,你們覺得能不能把大灰狼都消滅掉?那我們還是把它請回來吧!我們一起來喊它:大灰狼快回來!(課件里食物鏈上又出現狼的圖片)
(四)得出結論
師:在這條食物鏈上大灰狼不能少,那老虎能少嗎?羊能少嗎?草能少嗎?對呀,食物鏈上誰都不能少。
師:世界上的動物、植物都是像這樣相互聯系的,它們你吃他、我吃你才可以生活下來,這是一種自然現象。小朋友們懂得這個道理以后,要愛護植物和動物,要保護我們的大自然。
三、動手操作,鞏固食物鏈知識
(一)回憶其他動物吃什么食物
師:羊、狼和老虎都有自己的食物,在動物王國里還有很多動物,你知道哪些動物吃什么食物?(幼兒自由思考后講述)
(二)根據給出的動植物擺食物鏈。(分兩次擺出1號和2號食物鏈)
1.師:動物們都有自己的食物,這兒有一些動物,你知道它們誰吃誰嗎?(課件出示1號操作卡的圖片,幼兒回答)
2.師:你能像上面這樣,按誰被誰吃的順序,把它們也擺成一條食物鏈嗎?(幼兒拿1號卡進行操作,教師指導)
3.師:你們擺得對嗎?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顯示正確答案)你們是這樣擺的嗎?那你指著自己擺好的小卡片說一說這條食物鏈。
4.師:這兒還有一些動物(2號卡),你知道它們誰被誰吃嗎?你能擺出它們的食物鏈嗎?我們比賽,看誰擺得又快又好。預備…開始…(教師巡視)好,時間到,停!誰來說說,你是怎么擺的?到底是不是這樣呢?我們來看一看正確答案。(檢查糾錯后,收操作籃)
四、拓展思維,感知食物網概念
1.引導幼兒觀察:在這條食物鏈上蛇吃什么?(青蛙)在這三條食物鏈里,蛇還吃什么?對了,蛇除了吃青蛙還吃老鼠。(課件上顯示斜線連接)
2.師:在這三條食物鏈里,還有誰像蛇一樣,吃其他的東西?(幼兒回答后,課件顯示正確答案。)
3.拓展:在神奇的動物王國里,有很多很多食物鏈,很多食物鏈連在一起,又變成了一張食物網了。請小朋友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去找一找你感興趣的動物的食物鏈,畫一畫它們的食物網。
教學反思:
篇5
不僅課程設置的間斷使初高中生物課學習的跨度加大,而且,初高中教材版本的不統一、不配套也會使學生對生物科學的認知無法達到螺旋式上升。這樣,雖然在新課標中初高中生物課程主題基本一致,但由于初高中教材所用版本不同,教學內容差別較大,學生知識體系也會存在斷層。
一、初中生物教學應做好第一銜接
課程學習的斷層,需要生物教師在教學中加以處理和銜接。很多初中教師認為銜接工作只是高中教師的事,與初中教學無關,筆者認為不然。初中與高中的生物教學內容存在內在的聯系,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也是從初中開始培養的。生物教師恰恰應在學生的初中階段做好課程教學的第一銜接。如果初中生物課堂教學能主動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進行銜接,那么,無論是對于培養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還是對于實現初高中教學的有效銜接,都是至關重要的。
面對學生間斷兩年的生物課程學習,初中教師如何做好課程銜接的第一步工作?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反思和實踐,筆者認為,只有堅持以構建生物核心概念為目標,以反映生物科學主題為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深入理解核心概念,并將生物科學的概念和思想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實踐中,在高層次上實現課程學習的連續與過渡。
二、構建生物核心概念,有效實現課程銜接與過渡
生物學核心概念是生物學最核心的概念性知識,包含了概念、原理、規律等,是生物學的學科骨架。這樣的概念能反映生物學科的本質,統攝學科的一般概念,可以揭示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圍繞核心概念的各種學習活動和訓練,不僅能幫助學生領悟生物科學的思想主線,還有利于幫助他們理解一般概念之間的聯系,整合自己的學科知識體系。在初高中兩個學段的教學中,如果教師們都能夠堅持以建構核心概念為目標,那么,學生的生物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會不斷得到強化,生物核心概念也會潛移默化地形成。而核心概念一旦建構成型學生則很難遺忘,這對解決初高中生物教學銜接的難題具有重要意義。
1.研究新課程標準,在初高中全學段范圍內分析核心概念
課程標準是確定核心概念的綱領性文件,是支撐生物科學主題不可或缺的教學元素,也是確定核心概念、教學目標、教學銜接點的依據。為此,初中生物教師必須先通讀初高中課程標準,全面把握初高中教材的知識體系和核心概念,全盤梳理初高中教材內容銜接點,并根據學情需要確定具體適當的教學目標;并且圍繞核心概念作適度拓展,使學生的生物學習能夠以核心概念為聯結點形成有機的整體。初中教師還應參加高中課程研究培訓,及時了解高中學段課程改革的進展。如有條件,還可以向學校申請初高中大循環的教學工作,加強對銜接問題更深刻的認識。
以“生態系統的結構”這一節(北京版初中生物第四冊第十六章第一節和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章第四節)的教學設計來說,教師應把“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放在初中和高中兩個學段教學內容中去分析。
在初中教學內容中,有關“生態系統”的內容有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功能、生態系統的穩定性。這一節學習的是生態系統的組成、食物鏈和食物網、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等內容。可以看出,“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的理解對學生掌握生態系統的成分及各成分的關系、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食物鏈與食物網等重點內容起著關鍵性作用。
在高中生物必修部分的三個模塊(包括“分子與細胞”“遺傳與進化”“穩態與環境”)中,有關“生態系統”的教學內容與“穩態與環境”模塊密切相關。高中課程必修部分選擇的都是生物科學的核心內容,同時也是現代生物科學發展最迅速、成果應用最廣泛、與社會和個人生活關系最為密切的領域。利用各種教學方式構建“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能夠讓學生很容易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對生態系統中各組成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產生深刻的印象,也對分析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產生很大幫助。從近處說,這為接下來的兩課時深化“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起到了“修橋鋪路”的作用;從遠處看,這為高中學段繼續學習“穩態與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
鑒于以上分析,筆者的教學設計始終以穩態與環境科學主題為指引,以理解、掌握和應用“生態系統”這個核心概念為目標,開展各種形式的課堂教學活動。
2.根據學情確定和調整教學目標
要順利地達到構建核心概念的目的,教師還需要根據學情確定和調整具體的教學目標。筆者利用四個平行班的教學,根據課堂反饋反復分析,反復調整和改進教學設計,使教學目標能夠符合學生的實際。
從筆者所教學生的基礎看,學生在學前已具備了諸如環境因素、環境對生物的影響、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和影響等知識儲備,能夠對簡單的文字資料、圖片資料作出一般的觀察、分析和信息處理。因為這節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關,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積極性很高,但學生在對生物學專有名詞的理解上存在一些困難,如不易接受營養級、初次級消費者、生產者的社會學概念與生物學概念的區別等。特別是讓學生深入理解“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和“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等學科觀點,有較大的難度。對此,筆者選擇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啟發學生探索上下功夫,制訂和完成較高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及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舉例說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類群;圖解生態系統各種組分之間相互關系;舉例說明生態系統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營養關系,理解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內物質流動和能量傳遞的渠道。
(2)能力目標:通過學生制作生態瓶的過程,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記錄、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通過分析生態系統中各種組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增進學生信息處理的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同生物與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觀點;強化學生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3.根據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流程和方法
在教學中,筆者先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客觀事實歸納出一般的認知性概念,如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食物鏈和食物網、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等,再構建核心概念――“生態系統”,為將來建構“穩態與環境”模塊中的核心概念――“穩態”打下堅實的基礎,也為認識生命系統的環境、調節與“穩態”找到一個宏觀的視角。(見圖)
筆者借助多媒體課件,運用“引導―探究”式的方法,采取講授與討論相結合、比較與歸納相結合等多種教學方法,使抽象的理論變得形象、生動。組織學生在興趣中逐步深入教材的內容,達到主動學習的目的。
4.根據教學流程細化教學過程
“生態系統的結構”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播放音樂視頻集錦,內容是北京市昌平區幾處學生熟悉的生態園:北京綠色農業生態園,盛世源生態園,百辰生態園,浩華綠色生態園,英達生態園,紅櫨生態園。可提問:這些場所為什么叫生態園?你根據什么認為生態園就是生態系統?
(2)生態系統的成分
向學生展示生態瓶,這是同學們初中甚至小學就接觸到的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引導學生分小組討論:①生態瓶內有哪些成分?②生態瓶內各成分的關系怎樣?學生交流,教師適當評價。
以上同學們探究了小型生態系統――生態瓶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間的關系,現在再來看看生態園在成分上與生態瓶有什么異同點?學生識圖探究,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練習本上總結生態園與生態瓶在組成相同點。小結生態系統的組成。
討論:生態系統各成分間的作用和關系如何?指導學生觀看視頻:生物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生物與生物環境的關系。引導學生分析各個生物因素的功能與地位: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3)食物鏈與食物網
在生態系統中,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由于食物關系而形成的聯系叫做食物鏈。以草原生態系統為例組織學生分析討論生物之間的營養供應關系,請學生在練習本上寫出幾組食物鏈,利用實物投影進行講評。向學生闡述食物鏈中的初級消費者、次級消費者、三級消費者以及營養級的判斷。判斷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是不是一條完整的食物鏈。激發學生興趣,調節課堂氣氛。
實際上,在一個生態系統中,食物鏈并不是單獨孤立的,而是許多條食物鏈彼此相互交錯連結成復雜的營養關系,形成食物網。
游戲:食物網中的生物角色關系。
引導學生討論:食物網上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請學生分析:在生態系統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減少會對整個生態系統有什么影響(包括分析種群變化)。
(4)生態系統的結構
討論:你對“生態系統中非生物環境與生物環境是相互作用的”如何理解?你對“生態系統中的各種成分是統一的整體”怎樣理解?
課堂反饋:請學生用5分鐘時間在練習本上總結生態系統的結構。
(5)閱讀思考
資料:內蒙古沙漠禁牧10年又見風吹草低。10年前,內蒙古正藍旗的4萬畝草原,因為過度放牧,變成沙漠。10年間,中科院的科學家們開始治沙試驗,“無為而治”,禁止放牧,讓沙地自行修復。10年后,草原上重現草色,到夏季,牧草的平均高度預期會超過1米,最高的能達到1.8米。
思考:人類對生態系統有何影響?
篇6
關鍵詞: 高頻考點 任務型教學法 合作探究
生態系統內容是高考的高頻考點,“生態系統的結構”一節是學習生態系統功能的基礎,如何設計教學實現重點突出、難點突破呢?下面筆者就實際教學情況談談自己的設想。
首先我們要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及考試說明,理清本節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難點。然后要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根據自己所教學生的實際情狀,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制定切實可行的學案,講練結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下面我重點談談在教學中的具體做法。
新課導入:新課導入很關鍵,好的導入可以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帶著濃厚的興趣,學生很高興與老師互動,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筆者以一段關于江蘇興化水鄉特色旅游的新聞視頻進行導入,學生看得很認真。此處可以滲透環保教育思想,在旅游景區不要亂扔垃圾。學生能夠較好地完成學案中所列出的兩個思考問題:(1)油菜在江蘇興化這里生長旺盛的原因?(2)江蘇興化千島菜花景區屬于生命結構層次中的什么?
任務一:學生列舉身邊熟悉的生態系統的實例。
對于生態系統的概念要強調關鍵詞“相互作用”及“統一整體”,通過學生相互討論列舉出生態系統的實例。此時我拿出講臺下面的金魚缸生態系統,讓學生真正體會到生態系統的空間范圍有大有小,從而得出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進一步提出:“生態系統具有多樣性的特點,那么不同的生態系統有相同的特點嗎?下面就以個例2興化千島菜花景區的池塘生態系統研究生態系統的結構。”過渡自然。
任務二:以江蘇興化千島菜花景區中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例,小組合作探究生態系統的組成。
將池塘生態系統的圖片通過投影展示在屏幕上,設計一些具體的問題,讓學生有話題進行討論。如:(1)寫出池塘中的生物;(2)蘆葦通過什么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黑魚通過什么獲得物質和能量?(3)水中的腐生細菌和真菌的作用是什么?(4)寫出池塘中非生物,它們的作用是什么?然后師生共同小結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此處關于生物群落中生物劃分依據要交代清楚,不留盲點。本知識點例題鞏固如下:
例1:綠眼蟲是一種原生動物,在有光條件下能進行光合作用;在無光條件下卻能在水中攝食有機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它( )
A.是生產者 B.是分解者
C.既是分解者又是消費者 D.既是生產者又是分解者
例題解析:根據題中“在有光條件下能進行光合作用”可判定綠眼蟲是生產者,就排除了B、C選項,再根據“在無光條件下卻能在水中攝食有機成分”可選出正確選項D。
任務三:師生合作互動共同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是本節的難點,如何實現難點突破呢?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是這樣處理的:先理清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的關系,設問為什么分解者指向生產者的箭頭線是虛線,從而引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與生物群落之間的關系,明確它們各自的地位,問題的設置要具有梯度,由易到難。
由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存在的捕食關系引出下一個問題:食物鏈與食物網。
任務四:師生合作互動探討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
1.食物鏈。食物鏈的知識點在初中生物學中就學習了,可以問:“螳螂捕蟬,黃雀在后”,這句諺語是否構成食物鏈?請說明理由。再以興化千島菜花景區一條食物鏈(油菜蚱蜢青蛙蛇)為例引導學生回顧初中已學知識,說清食物鏈的特點,如食物鏈的起點、終點、食物鏈的組成、食物鏈中箭頭的含義、同種生物在同一條食物鏈中營養級級別與消費者級別之間的關系等。
2.食物網。一個生態系統中,許多食物鏈相互交錯連接成復雜的營養結構。可以從具體實例中歸納總結食物網的特點。例題的設置要具有典型性,通過一道題能將相關知識點串聯起來,既要考慮問題設置的思維深度,又要兼顧本校學生基礎薄弱的現狀。具體如下:
例2.下列一些生物,請將這些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表示出來:
水稻 蝗蟲 青蛙 蛇 貓頭鷹 田鼠
(1)該食物網有?搖 ?搖條食物鏈,貓頭鷹是第?搖 ?搖營養級,?搖 ?搖級消費者。
(2)蛇與貓頭鷹之間?搖 ?搖關系。
(3)大量捕殺青蛙短期內蝗蟲會?搖 ?搖,貓頭鷹會?搖 ?搖(增加、減少、變化較小)。
(4)完整的生態系統,還缺少?搖 ?搖和?搖 ?搖。
例題解析:首先需要把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用箭頭表示出來,第(1)題答案自然就出來了:3;第三、四、五營養級;次級、三級、四級消費者。第(2)題蛇與貓頭鷹之間是明顯的捕食關系,這學一點沒有疑問,很多生忽略了它們有共同的食物——田鼠,從而漏掉了它們之間的競爭關系。第(3)題大量捕殺青蛙后,由于蝗蟲天敵數量的銳減,短期內蝗蟲數量會增加,若長期呢?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題中貓頭鷹有2種食物——田鼠、蛇,大量捕殺青蛙短期內對貓頭鷹的數量沒有太大影響,故貓頭鷹數量變化較小。第(4)題很好地鞏固了上面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這一知識點,答案應為: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食物網特點:①同種生物在食物網不同食物鏈中所處的營養級的級別(或者消費者的級別)可能不同;
②兩種生物種間關系可能出現概念的重合:如?搖 ?搖和?搖 ?搖關系;
③?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搖.
引導學生得出:食物鏈和食物網是生態系統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渠道。
任務五:隨堂訓練及學生談學習收獲(即課堂小結)。
篇7
一、什么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里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通過觀察來總結什么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了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于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系。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學生的尋找,最后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濕度,包括池塘里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范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系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里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包括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2、營養關系
所謂營養關系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里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么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系,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通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后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么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于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篇8
「要求
掌握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等基本原理,尤其是典型生態系統在生產力、生物量、食物鏈等能流方面的特征;掌握生態平衡和生態失調等基本知識了解生態系統的發展趨勢和發展策略;了解人類活動對物質循環的影響,理解調節物質循環的原則。
(一)生態系統的概念
1.系統的概念
2.生態系統的定義
3.生態系統的一般模式
4.生態系統的組成
5.生態系統的功能
6.生態系統的主要類型
(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流的概念
(1)能源
(2)能流的途徑
2.熱力學定律與耗散結構理論
(1)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
(2)耗散結構理論
3.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能量在生態系統中的分配與消耗
(2)食物鏈與食物網
(3)有毒物質的富集
(4)生態金字塔
(5)生態效率
4.能源與人類社會
(1)能源利用與社會發展
(2)世界及我國能源現狀
(3)能源策略
(三)生態系統的生產力
l、生產力概念
(1)關于生產力的概念
(2)不同類型生態系統生產力
(3)地球表面初級生產力的分布
2.生物量
(1)生物量的定義
(2)生物量與生產力的區別
(3)典型生態系統的生物量
3.初級生產力的影響因素
(1)環境條件
篇9
關鍵詞:課堂導入;探究意識;生物課
生物課的課堂導入,如同橋梁,幫助學生“溫故而知新”;如同序幕,決定著教學進程的發展和;如同路標,指引著學生思維進程的目標和方向。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巧妙的導入是教學成功的第一步。我在實踐中感到,好的課堂導入不僅要吸引學生,還要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進而為一堂課的成功奠定基礎。
一、找錯誤導入
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把一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易犯的錯誤編成題目,或是小文章,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找錯誤,學生在找到了之后再加以改正很有成就感。然后以這些問題為主線,讓學生再學習相關的新的深層次的知識,學生會更加積極主動地探究。
在教學《食物鏈和食物網》時,由于受原有的知識經驗的干擾,部分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了錯誤的食物鏈概念,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先讀課本,找出正確的概念,再寫出課本圖6.1-10中的食物鏈,印象不夠深刻,理解知識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這樣設計,寫出六條食物鏈,請學生判斷哪些食物鏈的書寫是正確的,并說明自己的理由:A.蟬螳螂黃雀B.蝦小魚大魚C.樹 蟲鳥細菌D.陽光草鼠蛇E.草蝗蟲青蛙蛇F.草鼠貓頭鷹。學生在分析每條食物鏈為什么不正確的同時也總結出:食物鏈應該怎么寫,從生態系統中的什么部分開始,到生態系統什么部分結束?不應該出現生態系統的什么組成部分?如何準確無誤地寫出一條食物鏈?而且學生在分析問題的同時課堂上出現了爭論,有很多不同的意見,總認為自己的答案是正確的,為了說服其他同學,都有一種積極找到正確答案的欲望,這樣學生探究問題根源的積極性充分提高了,日后的檢測發現這部分知識學生掌握得特別靈活,理解深刻。
二、故事導入
科學故事具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他們更好地理解新知識。在教學《光合作用》時,我利用了薩克斯的實驗,“薩克斯每天早晨、傍晚、深夜三個時間從同一棵植物上摘下一片葉子,再用打孔器在這三片葉子上各取下同樣大小的一塊圓片,烘干后稱重,結果發現:深夜取下來的葉片最輕,早晨取下來的比較重,傍晚的最重。”然后順理成章地提出問題:為什么三片葉子重量不一樣呢?重量不同和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物有關系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什么條件呢?
故事讓學生在興趣盎然中不知不覺走進了新課程,探索了新知識,順利完成了本課的教學內容,效果很好。
三、多媒體導入
現代科技使多媒體的搜集和呈現更為便捷,視頻、圖片、音頻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生動,視頻錄像能化抽象為直觀,縮短或延長時空,使學生身臨其境,在不知不覺中獲取了新的知識,同時降低了學習的起點,提高了學習效率。在教學《動物的行為》一節時,我搜集的視頻素材有:老鼠的貯食行為、蘇門答臘的兩群猴子為了爭奪領地打群架、繁殖季節,雄性羚羊的爭斗場面、鳥類的筑巢和孵卵和育雛的行為、烏鴉的“聚眾鳴叫”行為、青蛙的捕食活動等,都是生活中不易觀察的動物生命活動。伴著優美的音樂,學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和動物一起體會生命的意義。看完錄像大家意猶未盡,對提出的問題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列舉了身邊各種常見動物的不同行為,并歸納出這些行為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探究過程輕松,學習效果也令人滿意。
四、社會熱點、新聞導入
新課程標準提出生物學教學要讓學生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使他們初步形成主動參與決策的意識。在教學《人類的染色體和性別決定》時,我給了學生一則新聞“愚昧引發慘劇:農婦為續香火殘殺女嬰”,看完內容后,學生都感到很氣憤,但是卻不能用科學的知識來解答。此時再引導學生自學課本內容,去解決心中的困惑:生男孩生女孩到底是不是母親的責任?中國幾千年來的重男輕女封建思想到底有沒有道理?學生仔細分析原因,立刻進入了積極主動的探究狀態。
教學《人類優生和基因組計劃》時,把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內容,試管嬰兒、人工授精、基因篩查等內容出示給學生。學生的探究活動與現實生活、現代科技的親密接觸,讓古老的生物學煥發了青春。
五、問題導入
給學生出示容量教大、難度適宜及梯度恰當的問題,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更是學生思維的動力。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可以為學生提供適當的“困惑”,利于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在教學《生命的基本特征》時,用多媒體出示問題:下列說法你認為屬于生命現象的請標出來,并嘗試說明理由:小貓長成大貓是生長現象嗎?氣球由小變大是生長現象嗎?“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是生物的生殖嗎?一個火種點燃了許多火把,這是生殖現象嗎?生活在陰暗潮濕的環境中的鼠婦,你輕輕一碰,它就會卷成一團,這是應激性嗎?學生首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判斷,因此得出了不同的結論,所以學生之間存在爭論。以此為契機,讓學生帶著新的問題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中,經過仔細分析,認真對照,學生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什么樣的特征。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走出課堂,拓展視野,繼續探究,學生成了學習的真正主體。
教學實踐證明,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精心設計好新課的導入,不斷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根源的興奮點,一開始就能緊緊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起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自覺地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結論,讓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并主動地學習。
篇10
一、讓學生明確理解生物概念的意義
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學生能把生物概念背誦得很熟,但還是不能準確地掌握生物概念的含義。例如:學生對“細胞的結構”這個概念可以背得滾瓜爛熟,各自功能也能做到如數家珍。但是,假如你問他“細胞為什么被說成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呢,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出正確的回答。所以,記憶概念只是提高科學素養的必要條件,并不是充要條件。如:通過調查與實驗得知,營養物質給我們提供了能量,建構了我們的身體,維持了人們身體的健康,從而知道蛋白質在青少年生長發育過程中的作用、鈣的作用等,而不應該從總結中得出。
二、充分利用概念圖來梳理生物概念知識
在概念教學中,教師需對生物概念進行相關梳理,在明晰其中的核心概念、概念間的層次關系和邏輯關系上,課本中的概念圖有著很大的優勢,它能幫助教師準確地把握本節課的知識框架。教學中我們應清楚地知道本節課內容在生物學知識體系當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把它處理到什么程度,怎樣才能使學生客觀地認識概念的本質屬性。如教學“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時,這個概念本來屬于新課標二年級“生物的遺傳和變異”中的內容,是高中生物必修二中的“遺傳和進化”的基礎知識。讓學生明確知道基因存在的特點,理解基因在從親代傳遞給子代的規律,就為以后的高中生物核心概念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通過實驗來強化學生對生物概念的理解
生物學是一門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分析、學會從實驗中分析結果,在大腦中形成深刻印象,再上升到理論,形成概念,從而真正理解生物學概念。例如:在教學“生態系統”這個概念時,學生一般知道生態系統的組成,即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分別指哪些生物,甚至知道生態系統中物質和能量的傳遞規律,但卻不知道什么是生態系統,這就是對生態系統的概念沒有真正理解。如果在上課前教師能帶領學生先動手做幾個生態瓶,要求學生想辦法盡可能讓瓶中的生物生存更長的時間,讓他們來考慮必須給其中的生物提供哪些條件。課上再讓學生介紹自己做的生態瓶及其中的各種生物有什么作用,另外還需要提供什么樣的環境條件。通過交流,相互啟發,最后評出最成功的生態瓶。通過教師點撥,讓學生理解一個生態瓶、一個魚缸或是一個池塘都是一個小小的生態系統,維持這個生態系統的穩定必須具備哪些基本條件,最后總結出生態系統的概念。
四、引導學生探究概念的生成過程
所有的概念都是從具體情景、事例中加以總結、辨別、概括出事物的共同本質特征的過程。任何一個概念的形成都是由感性認識到抽象概括的過程。初中生物課本提供了大量的圖文信息資料。學會恰當地運用這些資源,對提高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思維判斷能力及概括能力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在教學“食物鏈”這個概念時:
1.激發興趣。中國有句諺語:“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有句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說明了生物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生存關系?
2.合作探索。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把農田中的生物之間的食物關系聯系起來,做出“食物鏈”。
3.分析思考。先由老師設計問題,接著提出什么是“食物鏈”的問題。
4.歸納總結。由學生試著說出概念的含義——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五、關注學生對生物概念的主動建構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食物中毒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