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范文

時間:2023-03-16 00:13: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江城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中平中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

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江城子

夜來獨倚小軒窗,

黯心房,嘆悠長。

離鴻漸遠,音杳信難詳。

縱使清輝頻看顧,身瑟瑟,倍凄涼。

秋風吹破晚花黃,

立斜陽,正神傷。

篇2

韶華不為少年留,恨悠悠,幾時休?飛絮落花時候、一登樓。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賞析如下所示:

1、首句西城楊柳弄春柔貌似純寫景,實則有深意,柳色,通常能使人聯想到青春易逝,又可使人感春傷別,人不見,水空流,這里暗示,楊柳為靠近水驛的長亭之柳,水空流三字表達的惆悵是深長的;

2、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是極其巧妙的比喻,妙在將從篇首開始逐漸寫出的淚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盡地向東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

篇3

念悠悠,恐登樓。

孤影奈何,愁字上眉頭。

月換星移千百度,

空惆悵,望河州。

獨眠只道夢難留,

訴情柔,語還羞。

殘月斷腸,盈淚上蘭舟。

篇4

戲雷霆,更消憂。

橫斜挺俏,疏影舞千丘。

一任亂云飛數度,攜落日,照江流。

英姿豪氣數無休。

望乾坤,欲沉浮。

篇5

韻超凡,醉杯盤。

風情微秀,魂魄夢西廂。

金線垂珠鶯曼舞,紅玉蟹,綠衣裳。

高潔對月黃昏涼。

訴秋心,冷蝶狂。

篇6

[關鍵詞]埃德加•愛倫•坡 蘇軾 悼亡詩 比較

“死亡是最高的美學命題”,雖然死亡意味著肉體生命的結束,然而死亡這個話題,卻因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反復吟詠,某種意義上令愛情獲得了永恒。本文選取埃德加•愛倫•坡的《安娜貝爾•李》和蘇軾的《江城子》兩首悼念亡妻的詩,這兩首悼亡詩,雖然國別時空不同,但都是中外悼亡詩歌的典范。筆者在主題、表現手法、意象等方面進行比較,以期對兩首詩的內涵有更深刻的了解。

一、《安娜貝爾•李》和《江城子》有著相同的主題

兩首詩都是悼念亡妻的詩歌作品,表現著詩人感人至深的愛情訴求。愛倫•坡一生歷盡坎坷,這首詩是他一生的絕筆。這首詩堪稱世界文學史上最美的、最打動人心的愛情絕唱。詩中安娜貝爾•李的原型被認為是坡的妻子弗吉尼亞。詩人以回憶開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在大海邊一個王國里”,住著詩人和他的愛人安娜貝爾•李,他們的愛情如此之深,引起“天堂中的六翼天使”的妒忌,天使在一個寒冷的日子里奪走了他愛人的生命,讓她那些“高貴的親屬”抬走了她的遺體,詩人卻發誓不讓任何力量把他愛人的靈魂和他的靈魂分離。每晚他都會睡在安娜貝爾•李的墓旁,伴著潮水的起落,星星月亮都會讓詩人想起自己的愛人,這種忠貞不渝的愛令人動容。

蘇軾的《江城子》是詩人悼念妻子王弗所作。蘇軾19歲時和16歲的王弗喜結連理,恩愛至深。可惜王弗27歲時就去世了。蘇軾痛失愛侶,精神上的創傷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寧八年,蘇軾任密州知州,此年正月二十日,他與愛妻王弗夢中相逢,創作下這首傳誦千古的悼亡詩。“十年生死兩茫茫”,夫妻恩愛雖被生死阻隔,可是過去生活的場景確是“不思量,自難忘”。詩人將千里孤墳的凄涼、對妻子的思念、個人遭遇的哀傷交融在一起,情真意切、催人淚下,全詩表達的主題跟《安娜貝爾•李》相同,都是對已故愛人痛徹心扉的思念之情。

二、兩首詩運用相同的表現手法來表達同樣的主題

兩首詩作者都是將夢境植入詩中,在夢中表達對亡妻的哀思,以求得到愛的延續。“不知魂已斷,空有夢相隨。”雖然夢是虛幻的,卻成為詩人的精神動力。《安娜貝爾•李》開篇便把人帶入一個遙遠的、夢幻般的世界,“那是很多很多年以前”,用過去式講述了一段凄美、哀怨的愛情故事,使人感受到一種朦朧的意境美和虛幻之美。詩中蒼白的月光、蒼茫的大海、孤寂的墳塋這些如夢似幻的意象的描寫反映出愛倫坡的創作主張:即主張詩歌脫離現實,在純粹的夢幻和怪誕想象世界中追求心靈的寧靜。詩人在夢中在明澈的月光下和安娜貝爾•李相會,“因為月亮的光總叫我夢見/美麗的安娜貝爾•李。月光帶著詩人在夢中尋找愛人,夢安慰了詩人悲苦寂寞的心。虛幻的想象和凄清的夢境讓詩閃爍著靈異動人的色彩。從夢的角度出發使詩籠罩上奇幻而又唯美的色彩,形成了異乎尋常的風格特色。

蘇軾的《江城子》也不是寫清醒時的楚痛,而是以記夢之由表達十年來的生死難忘之情。以夢中回鄉――夢中相見――夢后傷感為主線,詩人隨著潛意識的引導,恍惚又看到了愛妻“小軒窗,正梳妝”,仿佛看見王弗沐浴晨光對鏡理妝。緊接筆鋒由喜轉悲。“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詩人難以訴諸語言,只能一任淚水涌流。正由于夢境虛幻,所以詞的意境也不免有些迷離恍惚,這樣,反而可以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結尾三句是夢后的傷感,同時也是對死者的慰安。作者對亡妻的思念,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從這兩首詩可以看出,在夢中,詩人的詩魂擺脫現實的桎梏,盡情地表達傷逝和哀痛。

三、兩首詩入夢的意象不同折射出文化的差異

西方文論一開始就帶有宗教神秘色彩,認為是神給予了詩人靈感,是神讓詩人迷狂。《安娜貝爾•李》中的“天堂中長翅膀的仙子”即六翼天使,來自圣經《以賽亞書》第六章第二節。六翼天使是所有天使九階中的最高位,即贊美上帝的天使。再如,詩中第五節的“無論是天上的圣使,/ 還是海底的惡魔, /都不可能把我靈魂,分割于/美麗的安娜貝爾•李。”這種宗教思想也來源于《圣經•新約全書》中的《羅馬書8:38-39》,原文是:“因為我深信無論是生,是死,是天使,是掌權的是有能的,是現在的事,是將來的事,是高處的,是低處的,是別的受造之物,都不能教我們與神的愛隔絕,這愛是在我們的主基督里的。”在西方,夫妻之愛常被看作是溝通一個人與上帝的橋梁。

而蘇軾的這首詞,意象選擇帶有極普遍的特征,以平常語出,從細微處見真情。入夢的意象乃是平淡的家庭瑣事。如“小軒窗,正梳妝”這一典型的生活片段,一幅恩愛夫妻平居的生活畫面進入到夢中。詩人選取日常生活中的現實意象,從“身邊事,兒女情”這些細處著眼,表達對亡妻的愛。朱光潛先生說過:“中國夫婦恩愛常起于倫理觀念。”《江城子》中所傳遞出的夫妻相敬如賓的恩情呈現出濃厚的人倫情味。這是與古代婚姻的特點相關聯的,古代的婚姻不是自由戀愛的結合,真正的愛情只是在婚后的相互扶持中產生的,愛情也帶有濃濃的親情成分在里頭。中國詩教傳統是“思無邪”,“發乎情,止乎禮儀”在這種文化氛圍,詩人別無選擇,只能通過人倫親情來表達悼亡之情。

四、結語

文學是反映真實的、富于想象的語言藝術。它至少包含三個要素:真實(truth)、想象(imagination)和美(beauty)。一個作品有了這三種品質,它就可能有感人的力量和永恒的價值。《江城子》和《安娜貝爾•李》皆反映了真情實感,富于想象和美感,詩人用語言文字使自己對亡妻的愛得到了見證,并永存世間。這兩首詩猶如兩朵不同風姿的花朵,盛放在詩壇,并將因為有萬千讀者的鐘愛而不朽。

參考文獻:

[1]金道友信. 關于愛和美的哲學思考[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2003.

篇7

我不喜歡濃妝淡抹的湖泊,因為那太過做作;我不喜歡巍峨聳立的高山,因為那太過驚險;我不喜歡堅實厚重的大地,因為那太過平淡。我唯獨最愛這清澈爽朗的藍天:雖平凡,但卻不失色彩,雖嫵媚,但卻不失格調。

兒時,我喜歡在夏夜清爽的夜晚,坐在樓門口的大石凳上看暗藍的夜空上嵌著的那顆顆星星;童年時,我喜歡在春天微亮的上學路上看淡藍的天空上日月并存的景象;而現在,少年的我喜歡在冬季微寒的中午仰在操場上觀察著藍天上的朵朵白云。每一次仰望藍天卻都是如此愜意,仿佛回到了過去,看到了未來。

仰望著藍天,我會想起過去的一幕幕:很小的時候,我與同伴一起望著天空數星星;剛入小學,我對著藍天訴說著我的愁悶;低年級下課時,同學們躺在乒乓球臺上打盹;上初中了,我對著藍天思考著我的理想……一幕幕都是那種溫馨,那樣熟悉。

這變幻不定的藍天,難道不正像我們所要經歷的人生嗎?鳥兒是你的伙伴,云霧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問題與煩惱,風雨是人生路上的困難與阻礙,日月是我們的理想;清晨是剛降生的嬰兒,中午是健壯有力的青年,夜晚則是風蝕殘年的老者。可是,無論是風雨還是日月,不都是在這片藍天中才得以施展的嗎?無論是清晨還是夜晚,不都是自然的規律嗎?你不能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卻可以改變生命的寬度;你不能改變他人,但卻可以改變自我;你不能改變事實,但卻可以改變心態;你不可以改變相貌,但卻可以改變氣質;你不可以改變行程,但卻可以改變路線。總之,你的一切有些是你能夠抉擇的,有些是你不可以決定的,那又為什么很多人只在乎眼前的東西而怨天尤人,而成功者卻會看到失敗的原因。

這就是藍天帶給我的啟示。當你有疑惑時,請仰望藍天吧!人類源于自然,自然也能夠給你最好的答案。藍天是一扇窗,帶你走出狹隘的心扉,走向廣闊的世界。

篇8

這是我來到密州的第一個最冷的日子,今日的寒冷讓我不禁想到當年京城的富貴與喧囂,遠沒有這樣荒涼,令人麻木。

密州的天空讓昨日剛下過的大雨給洗刷得清澈無比,隨之而來的卻是今日的嚴寒。望著別樣年輕了的天空,就姑且讓已年老的我發一發少年的豪情。我帶領了太守府所有的官兵,來到臨此不遠的一片山上。山不高,但樹木蔥蘢,風聲在這樹林中來回叫著怪聲亂躥,使我這久經沙場的人也不禁打了一個冷顫。

我剛從隨從手中接過那只精神抖擻正伸著長舌頭的獵狗,那只昂首挺立的蒼鷹便立即來到我的肩上。戴上錦蒙帽,穿好貂皮裘。隨著我的一聲令下,馬蹄聲與送別聲響徹天涯。我蘇子瞻要像昔日的孫權一樣親自射殺猛虎,來酬謝鄉親。展示我老當益壯,風采不減當年。

獵物一次又一次出現,我屏氣凝神、輕舒猿臂、風挾著箭,直沖獵物。緊接便是眾人的叫好!

回到府中,我望見眼前的一堆獵物,心中極其高興。隨即極興暢飲,胸懷更加開闊,膽氣橫生。在眾人的再三邀請之下,我題詩一首,命名《江城子·密州出獵》。眾人歸去,在微微的醉意中,我獨自借酒消愁。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我雖鬢邊早有白發,但這又有何不可?假如有一天,皇上能夠不再聽從讒言,派遣我拿著符節去邊地云中,趕退遼國與西夏,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那樣。“他年若遂凌云志,敢笑黃巢不丈夫。”我定會把握好機會,不負眾望。把我的家仇國恨凝聚在那拉的圓如滿月的弓弦上,對準遼國的侵略者,呼嘯射去,刺進他們的胸膛。

篇9

烈火再煉數百日,化莫邪,利刃斷金剛!

雛鷹羽豐初翱翔,披驚雷,傲驕陽!狂風當歌,不畏冰雪霜!

欲上青天攬日月,傾東海,洗乾坤蒼茫!

少年自有少年狂,藐昆侖,笑呂梁!磨劍數年,今將試鋒芒!

烈火再煉數百日,化莫邪,斷金剛!

篇10

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上冊第25課由五首詞組成,分別是:溫庭筠的《望江南》、范仲淹的《漁家傲 秋思》、蘇軾的《江城子 密州出獵》、李清照的《武陵春》、辛棄疾的《破陣子 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如果按照教材所安排的詩人所處年代的順序教學,篇目之間很難形成有機聯系。當今課改先鋒人物——重慶市特級教師王君,對本課實施以“主問題”引領的主題整合式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較成功的創新探索,受到一致好評。王老師這堂主題為“問君能有幾多愁”的教學核心環節,概括起來有四步:第一步,學生自由朗讀五首詞,說一說如果以“愁”為分類標準,可以怎樣將這五首詞簡單分類(學生討論并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第二步,細讀《望江南》和《武陵春》,比較兩位古代女子的愁,討論她們各自為何而愁,哪個女子更愁(學生細讀文本,進行比較分析,得出結論);第三步,細讀《漁家傲》《江城子》《破陣子》,比較這三位詩人,誰的愁最重,誰的愁稍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加以分析);第四步,比較兩位女子筆下的“愁”和三位男兒筆下的“愁”,各自表現手法有何不同(側重從詞風區別,引領學生體悟)。在主問題的統領下,學生以詞與詞比較為閱讀探究的基本模式,通過比讀、分析順利完成本課學習目標。對《望江南》和《武陵春》兩詞中主人公情感的理解,對《漁家傲》《江城子》《破陣子》三首詞作所體現出的詩人的壯志豪情以及五位詩人兩種不同的詞風,都做到了細致準確的分析和判別。

綜觀全課,本課教學以一個主問題,分四步展開,學生在研讀品味中不斷深入探究,對五首詞的認識和理解是完整全面的。其意義在于:深度開發教材,促成內容整合,避免了教學零打碎敲;追求生成性課堂,促成教學策略整合,避免了教學形式的單一呆板;注意文本細讀,促成學生理解力與閱讀能力的提高,避免了教學內容空洞浮泛。

對于《詞五首》一課,除了上面所舉王君老師側重于理解性主問題設計的教學法,從其他角度同樣可以設計有利于教學的主問題。

1.從品析的角度。可以設計這樣的主問題:《望江南》與《武陵春》兩首詞中,主人公的所見、所思有何異同;《漁家傲》《破陣子》兩首詞中,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又有何異同?以此引導學生深入品析詩歌語言和意境之美,準確理解詩人的思想感情,并逐步學會在品味比較中鑒賞詩詞。

2.從探究的角度。如設計“用對聯的形式概括《江城子》和《破陣子》兩詞的主題”的主問題,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夠提升其閱讀體驗和審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