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長相思范文

時間:2023-03-24 16:41: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白的長相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 浪漫主義是西方文學發展史上一個有著明確風格和創作群體的流派,李白作為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詩人,因其豪放自由的詩風,也被冠以了浪漫主義詩人的桂冠。過去對于李白的浪漫主義特征的討論往往集中在其手法的夸張、想象的瑰麗,但是如果我們以更加廣闊的視野比較閱讀兩種異域文化中孕育的具體詩篇時,會發現李白在表現自然,抒感等方面,尤其與西方浪漫主義有著藝術上的息息相通。

關鍵詞:李白 西方浪漫主義 自然 情感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19世紀的西方浪漫派文學是一個龐大而模糊的集合體,在浪漫主義的這個名頭下包含了許多創作特色各異的詩人,就像拜倫早年在諷刺詩《英格蘭詩人與蘇格蘭評論家》中調侃的一樣:華茲華斯不厭其煩的表達神是乏味的、柯勒律治的神經幼稚得像個孩子,而托馬斯?穆爾的詩則格調低下……。連缺陷都如此的不同,更妄論各個詩人所擅長的。

李白和整個浪漫派相比,就仿佛用一棵樹去比較一座森林,而且還是一棵遙遠的異域的樹。然而從1941年出版的劉大杰先生的《中國文學發展史》開始,“浪漫主義”這頂桂冠就已經戴在李白的頭上很久了。“他感情熱烈,性格豪放;他詩歌藝術的主要特征,是善于運用夸張的手法、生動的比喻、豐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體裁和語言來表現他的思想、感情和性格。”除了這些公認的特征以外,也許我們可以通過幾首小詩,來看看李白與西方浪漫派的其他共同點。

一 自然詩比較

李白一生游歷過許多地方,在他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自然的詩歌,自然在他的筆下面貌不一,既有以描摹名山大河來抒發豪情壯志的作品,也有借清新景物寄田園逸興的詩行。以下面這首《日出入行》為例,我們可以看出詩人所表達的自然觀念:

日出東方隈,似從地底來。

歷天又復入西海,六龍所舍安在哉?

其始與終古不息,人非元氣,安得與之久徘徊?

草不謝榮于春風,木不怨落于秋天。

誰揮鞭策驅四運?萬物興歇皆自然。

羲和!羲和!汝奚汩沒于之波?

魯陽何德,駐景揮戈?

逆道違天,矯誣實多。

吾將囊括大塊,浩然與溟 同科!

詩的開始描繪了日出日落的自然狀態,同時提出了一種詰問:自然現象是永恒的,而人的生命卻是有限的,這種有限的生命怎么能與無限的自然結合在一起呢?這仿佛是應和了漢代樂府的同題詩歌,感嘆生命的短暫,宇宙的浩渺,心為形役,無力抗衡。但是詩歌到了中段,意思一轉,草不會因為春天萌發而感激春風,木也不會因為秋天零落而埋怨于秋風,一切都是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萬物同此,沒有分別。詩的最后以對羲和與魯陽公的質疑,提出了詩人對待自然的態度:不能逆道違天,而是要“浩然與溟 同科”。道是自然之道,天是萬物之天,詩人要的就是順應天地,與自然長存。

西方的文藝理論家在談到積極浪漫主義的時候,常常喜歡用三個“大”來概括其特點:口氣大、力氣大、才氣大。這種特點在李白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李白詩中就曾反復出現過長江黃河和名山大嶺的宏大形象。他所寫的山是:“太白與我語,為我開天關。”(《登太白峰》);他所寫的水是:“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瀉入胸懷間”(《贈裴十四》)。為什么李白總愛寫宏偉巨大、不同凡響的自然形象呢?讀了《日出入行》,我們終能理解,這個能與“溟 同科”的“自我”,是李白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他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思想基礎。

19世紀的西方浪漫派也喜歡自然,以至于勃蘭兌斯將英國的浪漫主義詩歌稱作“英國自然主義”詩歌。下面我們來看一首華茲華斯的十四行詩:

人世的負擔過分沉重,起早趕晚,

收入支出,浪費著我們的才能,

在屬于我們的自然界,我們竟一無所見,

啊,蠅營狗茍使我們舍棄了自己的性靈!

向月亮袒露胸懷的這浩瀚大海,

可以無休止地呼吼而此刻已經

消歇的風,正像熟睡的花一樣自在,

對于這一切,我們卻格格不入,

無動于衷。哦上帝!我倒寧愿

是陳腐的教條所哺育的異教徒,

那樣就能佇立在這怡神的草地

領略定能緩解我孤獨感的美景,

看那普羅丟斯從海面上升起,

聽老特里頓的海螺號角長鳴。

在19世紀的英國浪漫主義詩人當中,華茲華斯是最接近自然的,雖然他的詩歌往往會用神性來武裝自然,但是剝去表面的泛神論,在華茲華斯的心里,自然始終是一個人類應該融入的對象,就像這首詩里所描述的那樣,人作為宇宙偉大和聲中的一個音符,應該和自然融為一體。

過去總有一種成見,西方對于自然多是征服態度,而中國對于自然多是欣賞態度。西方詩歌中的自然與宗教結合緊密,多剛性壯美;而中國詩歌中的自然與隱逸政治相關,多柔性優美。但是從上面的兩首詩可以看出,李白筆下的自然不是一個把玩的對象,它同樣可以充滿哲學的思考。華茲華斯的自然也不是上帝的化身,不能幫他解開人生之謎、解決創作之苦。兩位詩人同時關注的都是人與自然心心相映的“情”。兩位詩人在詩中都批評了那些與自然對立的人和生活態度,李白否定羲和、魯陽對自然的駕馭;華茲華斯則感嘆世人在繁忙的世俗生活中不僅隔絕了自然,同時失掉了自我。兩位詩人同時都羨慕花草木葉、鳥獸蟲魚與自然的和諧共處,李白嘆草木與自然一體,而華茲華斯則通過“向月亮袒胸露懷的浩瀚大海”、“消歇的風”、“熟睡的花”表明了自然界中的萬物本是同生共滅,怡然自得。詩的最后,李白要“囊括大塊,浩然與溟 同科!”,華茲華斯則希望能“看那普羅丟斯從海面上升起,聽老特里頓的海螺號角長鳴。”兩位詩人都表明了自己對自然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愛慕與眷戀,雖然兩首詩都主要是說理,但是與理相映的是“情”的單純真摯。古往今來,自然可謂中西文學的一大根本母題,然而這樣誠摯的“赤子之心”其實并不多見,自然早已與他們靈肉一體,合二為一。雖然素昧平生,兩位詩人卻在面對自然時達成了精神上的息息相通。

二 愛情詩比較

愛情往往是西方詩人對情感百表達的重要載體。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戀愛在中國詩中不如在西方詩中重要”。而且西方愛情詩大多寫于婚姻之前,訴說的是男女之“慕”:容貌的愛慕、青春的愛慕;中國愛情詩則多寫于婚姻最后,訴說的是男女之“怨”:離別之怨、相思之怨、喪偶之怨。總的來說,中西方的愛情詩確乎如此。但是具體到個別詩人,卻另有不同的風貌。我們試來看兩首詩:

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So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So late into the night,

Though the heart still be as loving,

And the moon still be as bright.

For the sword outwears its sheath,

And the soul outwears the breast,

And the heart must pause to breathe,

And love itself have rest.

Though the night was made for loving,

And the day returns too soon,

Yet we"ll go no more a-roving

By the light of the moon.

拜倫的這首詩(查良鏞先生譯為《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游》)創作于1817年2月,雖然并不是寫給哪位美女佳人,而是寫在一封寄給托馬斯?穆爾的信里,但是這首詩卻一直被認為是拜倫的情詩代表作。《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游》因為寫在四旬齋開始前的狂歡節,它的內容因而很值得考究,長期以來,國外的評論家皆認為它帶有很濃厚的諷刺色彩。到底是在感嘆盛宴過后的空虛,繁華之后的落寞?還是訴說歡愛過后的孤單、相聚之后的別離?這首詩無疑在具體的內容之外傳達出一種揮之不去的憂傷與無奈。我們再來看一首李白的《長相思》: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淥水之波瀾。天長地遠魂飛苦,

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長相思》二首是李白詩歌中少見的溫柔之作,第二首描寫妻子對征夫的思念沒有異議,但是這一首歷來對其中之寄意多有論斷。到底“美人”為何?“長安”又為何?李白感嘆的是“長相思,久別離”?還是“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含義有疏別,但詩中之“情”卻是可以肯定的:它表達了一種慕而不得的悲苦。

《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游》訴分離,含蓄簡練,而《長相思》表傾慕,卻直露大膽。實際上,拜倫的愛情生活可謂多姿多彩,風流艷遇數不勝數,但是愛情詩在他的詩歌中數量不少,寫得最好的,都是表現分離悲苦的。而李白雖然愛情詩數量不多,但卻并不完全都含蓄微妙,熱烈坦誠的同樣很多。上面兩首詩主題內容迥異,但是“情”卻相通,都帶有一種無法排遣的“憂郁”,憂郁即是浪漫主義的另一個關鍵詞。前一首詩中,雖然心還在愛著,月色依舊動人,但是人卻不得不分離。這種別離不是生離死別般的悲痛,也沒有政治、家庭等外在原因帶來的沉重。拜倫為什么不再一起漫游了呢?是因為愛情也需要休息,就像利劍會磨損劍鞘,固執的靈魂折磨著胸膛,我們是不是應該愛得少一點,歡樂短一些?拜倫這首詩用對“情”的放棄表達出一種情深而不壽的無奈,詩句簡單,但是愛與不愛之間的憂郁卻讓人悵然有失,別有一番風味。李白的《長相思》用盡了夸張的辭藻,比如“孤燈不明思欲絕”、“天長地遠魂飛苦”等,都將情以悲之極致渲染而出。詩行非常巧妙,在明處的是綺麗的情思,但詩意的關鍵卻只蘊含于三句之中:“長相思,在長安。美人如花隔云端。長相思,催心肝。”李白擅長于將胸中之情以夸張豪放的風格抒發出來,但是在這首詩中,同樣用蟋蟀的凄厲鳴聲、霜燈的孤苦慘淡,以及高天波瀾的阻隔渲染出來的相思之苦,卻僅以一句“美人如花隔云端”表達了情之無奈。歐文?白壁德在《盧梭與浪漫主義》一書中認為浪漫主義最大的特點就是“憂郁”,他們的愛情詩無一例外都抒寫著憂郁,因為他們愛的永遠是那個遙遠的對象,他們期望的永遠和現實是兩個模樣。

寫作《好吧,我們不再一起漫游》時的拜倫是在意大利的威尼斯,這大約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日子。那時的他雖然還很年輕,卻已經有著豐富的經歷和坎坷的心路歷程。他的一生總在追尋著意義,即便是生活的多姿多彩也不能滿足他好奇的心靈,但是追尋卻總是一件痛苦的事。李白寫作《長相思》時間不確定,多數認為是在離開長安以后,在漂泊的日子中寫下的,他的一生同樣也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曾經的理想抱負如水東流。這兩位浪漫派的詩人都愛慕人生的浮華與喧鬧,但是離開了生活,他們都有一顆憂郁的心靈,悵惘著無從把握的“情”。

正如西方浪漫派是一座森林而不是一棵樹,李白的創作也是豐富多變的,也許李白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了與西方浪漫派的契合,所以這種比較探索不應該停滯,也不應該決斷,我們總是可以在更多的具體作品中發現另一些可以豐富我們對二者理解的內容。浪漫主義的文學也不只是歷史中的一個流派,它是文學的一種風格,中西皆同,各有所美。而我們在這種比較閱讀中,卻往往可以獲得更加廣闊而豐富的超越性審美體驗。

注: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李白文化研究中心科研項目,項目編號:LB07-08。

參考文獻:

[1] 瞿蛻園、朱金城校注:《李白集校注》(一)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 [丹麥]勃蘭兌斯,徐式谷、江楓、張自謀譯:《19世紀文學主流》,人民文學出版社,1997年。

[3] Byron"s Poetry,W?W?NORTON& COMPANY,New York ?London,1978.

作者簡介:

篇2

【關鍵詞】古詩文;韻律美;語言美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識碼】A

古詩文是我們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的瑰寶,是情感領域的藝術,也是展示客觀世界的藝術。它內涵豐富,博大精深,蘊含著醇厚的韻味,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是民族母語的精美之本,是民族文字運用的典范。讓學生誦讀大量的古詩文,既可以使他們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又可以培養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高尚情操的熏陶對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基于這個背景意義,本文主要談談在開展古詩文誦讀教學的時候,如何引導學生品味古詩文的美。

一、善于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感受詩歌的韻律美

古詩起源于勞動,它同音樂是一對孿生姐妹,是富有音樂美的一種文學,它講究韻律,平聲仄聲交錯組合,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諧的節奏,所以誦讀就成了古詩教學的首要任務。在小學課本里的古詩大多數都是五言絕句或七言律詩,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和興趣,采取不同的吟誦方式,教給學生誦讀的方法。如五言絕句的節奏一般為“二、三”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詩的節奏一般為“三、四”或“二、二、三”、或“二、二、一、二”形式。把這些規律告訴學生,指導學生根據詩歌的特點劃分并讀準詩的節奏,做到停頓正確。如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就采用了四三的節奏來讀,正確的停頓、富有節奏的誦讀可使學生較快地進入賞析的角色,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上海青年教師戴建榮自創的“讀唱吟舞”法就非常好,根據平長仄短的規則,邊唱邊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學生讀得搖頭晃腦,唱得津津樂道,自然而然就進入了詩歌的意境之中。當然無論采用什么樣的誦讀方式,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進行科學地誦讀指導,引導學生把握詩句中的音節語句的聲調節奏,讀出高低、長短、輕重、抑揚和強弱這幾種不同的聲調,體會詩句誦讀中的音樂美,讀唱時的抑揚頓挫,能有效地引起感情上的共鳴。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為理解、體味詩歌的意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善于創造性地挖掘學生的審美潛力,教會學生理解詩句的意境美

古典詩歌是由詩人的情與景,心與物互相交融而形成的,是詩人主觀的思想感情、審美情趣與自然景物的貫通交融。正如王維說:“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這就是詩的意境。它具有生動的形象,包含了詩人豐富的情感,在教學中教師須把詩人的情感內容所產生的審美趣味作用于學生的情感,達到“悅心悅意”的情感體驗效應。如李白的《朝發白帝城》一詩,寫詩人在流放途中突然遇赦,心情歡快、振奮,急切盼望與家人團聚。詩中無一字直接寫情,但又無一字不言情,詩人的情感都融化在景色中。因此,誦讀古詩必須引導學生根據詩中的內容進入詩歌的意境中去,讓詩中景、詩中物、詩中人,在學生腦海中浮現加工,展現一幅立體畫面,使他們如見其景,如見其物,如見其人,如聞其聲,達到心靈的碰撞,情景的交融。全國特級教師王崧舟在教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啟發學生展開聯想,體會詩歌的意境非常妙:在學生通讀全詞之后,向學生提出了兩個問題:1.作者身在哪里?心又在哪里?2.作者為什么如此長相思?這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大膽設想,紛紛回答,最后教師總結:作者經過崇山峻嶺,經過大河小川,經過山海關,經過軍營的帳篷,還經過許許多多的地方,總的來說作者身在征途。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學生從原文中馬上找出心在故園。是呀,作者身在征途,心在故園,這種身心分離的感受,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這時教師播放背景音樂《愴》,讓學生們閉著眼睛,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去感受那種“聒碎鄉心夢不成”的復雜情感,再讓學生通過朗讀來體味這種情感,然后再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理解作者為什么如此長相思?一番入情入景的誦讀后,學生悟出了:這就是作者重任在肩,為了自己的壯志和理想,思念家鄉的孤獨和寂寞,化作了長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長相思,風一更,水一更,更更喚醒長相思。愛故園,愛祖國,字字化作長相思。這種聯想、層層深入、緊扣主題,突破理解上的難點。這樣的引導恰到好處,巧妙地把學生引到詩的情境中,學生自然而然地思其境、會其意,思考便水到渠成。

三、善于指導學生背誦積累,感受詩歌語言美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詩歌是藝術的語言。詩歌的語言又是文學語言中最富有表現力的。它凝煉精辟,生動形象,往往一字千鈞,震撼人心,留給讀者許多想象的空間,多背誦,能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增加文化底蘊,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瞑》),一個“照”字活現了月華傾瀉、樹影婆娑的景象,一個“流”字渲染出了萬籟俱靜、惟聞水聲潺潺的林間幽靜,給人的視覺和聽覺都留下了美的享受。還有更多的詩句則以其豐富的情感和精辟的哲理啟迪后人,流傳千古。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等名詞佳句,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糧。學生學習背誦這些詩句,對精神的提升,習慣的培養,人格的塑造,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童年階段是最好的記憶時期,“童子以記誦為能,少壯以學識為本,老成以德理為重”。巴金七歲就背誦了《古文觀止》,楊振寧一年級的時候,父親就教他背誦了幾十首唐宋詩詞。余秋雨10歲左右就背誦了不少詩文,還有臧克家、魯迅、朱自清、郭沫若和錢鐘書等,如果沒有昔日足夠的背誦積累,就不能取得如此光輝的文學業績。這種背誦積累不僅用來培養文學家,而且是每個中國人的民族血脈文明素養和精神底蘊,這些古典精品,會同空氣一樣毫無痕跡地從學生的口中滲入血液,留存于生命之中,融會凝聚在詩中的智慧、風景、操守、意境,都將成為孩子們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資源。

所以,從小學階段開始,就應該強化學生對古典詩文的背誦積累,做到熟讀精背以至默記于心,達到語言積累和情感熏陶的目的。

綜上所述,我們的古詩教學應當充分挖掘詩歌的美學價值,利用古詩來引領學生認識美,領悟美,欣賞美,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審美素質,激發他們的審美情趣,提高對古詩文的鑒賞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篇3

1.復習有關“送別”“思鄉”的古詩詞,積累詩句,提高理解運用古詩的能力。

2.通過“送別”“思鄉”的古詩詞歸類,學習整合歸類古詩的方法。

3.通過誦讀“送別”“思鄉”的古詩詞,進一步培養珍惜友情、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

【教學準備】

課件、賀卡

【教學預設】

一、導入

知道剛才聽到的這首歌叫什么嗎?(送別)再過一個多月,大家就要離別母校,離別親愛的老師和同學了。一說到要離別,總讓人感到難舍難分。你們知道詩人離別時往往會干什么嗎?(寫詩)

二、復習回顧

1.送別意

師:是呀,“離別”是詩人們歌詠的永恒主題,詩人們書寫了大量的送別詩,給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板書:送別)

大家還記得哪些關于送別的古詩詞呢?能背一背嗎?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李白、《贈汪倫》唐·李白、《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維、《芙蓉樓送辛漸》唐·王昌齡、《卜算子·送鮑浩然之浙東》宋·王觀、《別董大》唐·高適、《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宋·楊萬里。

這些詩有課堂內學過的,也有課外積累的。從哪里可看出這些是送別詩呢?

①詩題:你真善于發現。一般情況,送別詩的詩題中往往含有送、別、贈字眼,以及送別的人。

②詩句:詩句中也有直接的提示(故人西辭、平明送客、又送君歸去等)

③詩意:那你知道詩人寫這些詩要表達的是什么嗎?比如說這兩首:

出示:《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贈汪倫》

看看這兩首詩,李白想表達什么?從哪里可以看出?

小結:是啊,送別詩的內容表達的是詩人與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一類。

2.思鄉情

過渡:同學們,“送別”是詩人們歌詠的主題,思鄉是詩人們歌詠的另一個永恒的主題。(板書:思鄉)那么你又積累了哪些表達思鄉的詩呢?

出示思鄉詩題:《靜夜思》《泊船瓜洲》《秋思》《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夜書所見》《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相思》《憶江南》。

為什么這些是思鄉詩呢?

小結:這些詩都表達了遠在異國他鄉的游子對家鄉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我們把它們歸為思鄉詩。

同桌相互背一背。

三、積累運用

第一關:詩句對對碰:

1.勸君更盡一杯酒,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2.風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3.___________,天下誰人不識君?(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能不憶江南?(題目:___________詩人:___________)

第二關:是非辨辨清

1.“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詩句中的“妻子”指杜甫的夫人,全詩突出了一個喜字。( )

2.“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詩人沒有寫寫信的具體過程和具體內容,只擷取家書就要發出時的這個細節,正顯出他對這封“意萬重”家書的重視和對親人的深切思念——千言萬語,唯恐遺漏了一句。( )

3.《贈劉景文》是一首送別詩,是詩人蘇軾送別劉景文的古詩。

( )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詩句中沒有錯別字。( )

第三關:快樂填填看

出示練習紙,學生自行填空后校對。

課件一:教師結合視頻敘述:在寧靜的夜晚,一位久別家鄉的詩人,望著皎潔的月光不禁吟起了詩句: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課件二:“鐘靈毓秀、山搖地動、只爭朝夕、隔墻有耳、數不勝數、重見天日、山清水秀”,這七個成語中藏著王安石的一句詩,是鐘山只隔數重山。它的題目是《泊船瓜洲》。詩的最后兩句是“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你知道這首詩中哪一個字用得最傳神?為什么?

課件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是“詩圣”杜甫的作品,詩中描繪了詩人聽到河南河北被官軍收復,不禁大喜若狂,遂生青春做伴,乘舟返鄉的遐想。于是詩篇就有了第三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做伴好還鄉。”詩人把內心的狂喜之情,作了進一步的渲染與升華,從而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

課件四:《泊船瓜洲》王安石的鄉愁是融于滿目的春色之中,(春風又綠江南岸);《靜夜思》李白的鄉愁是由皎潔的明月喚起的;《秋思》張籍的鄉愁是由蕭瑟的秋風引起;《長相思》中,詩人納蘭性德所描寫的關外將士的鄉愁卻是由北方的風雪勾起的。

師:可見,同是表現詩人的思鄉懷親的思想感情,所借的景是不同的。

四、拓展寫話

過渡語:同學們,再過一個多月,我們也將離開我們生活六年的母校,告別朝夕相伴的同學,走向初中生活,讓我們也來寫幾句。

出示:1.在這依依惜別之際,給哺育我們的母校、親愛的老師或朝夕相處的同學寫上幾句臨別贈言。你可以適當引用一些詩句加以表達。

先出示,你可以用上下列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

2.再過二十年,也許我們同學天各一方,每個人也有了不同的家,也許你的家在繁華的大都市,也許你的家在偏僻的小山村。也許你會想起家鄉,想起兒時的同學、老師和母校。請你選擇恰當的詩句把你的思念寫下來。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

寫后交流,相互讀讀修改。同學們可以保存作紀念,也可以送給老師或同學。

五、欣賞歌曲

同學們,古詩詞語言簡潔,意義深厚,不僅可以吟誦,還可以歌唱。

(欣賞古詩視頻歌曲:明月幾時有)齊唱古詩。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主要復習了送別詩、思鄉詩。根據內容分,還有山水田園詩、愛國詩、哲理詩等,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80首和書本上學過的古詩詞進行分類,再背下來,肯定會終身受用的。

板書:

篇4

1、陸機才多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

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3、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4、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5、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6、我昔釣白龍,放龍溪水傍。

7、有時忽惆悵,匡坐至夜分。

8、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9、日落長沙秋色遠,不知何處吊湘君。

10、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11、風吹柳花滿店香,吳姬壓酒勸客嘗。

12、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13、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4、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15、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16、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17、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

18、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19、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

20、霜落荊門江樹空,布帆無恙掛秋風。

21、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22、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23、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24、何當一來游,愜我雪山諾。

25、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26、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

27、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

28、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

2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30、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31、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32、明朝掛帆去,楓葉落紛紛。

33、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34、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35、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36、將欲辭君掛帆去,離魂不散煙郊樹。

3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38、青云當自致,何必求知音。

39、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40、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41、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鷺洲。

42、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

43、長安白日照春空,綠楊結煙桑裊風。

44、夢魂不到關山難。長相思,摧心肝。

45、蒼蒼金陵月,空懸帝王州。

46、寶鏡似空水,落花如風吹。

47、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

48、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

49、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50、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

51、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52、相親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

53、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54、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55、宮女如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

56、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57、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58、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59、座客三千人,于今知有誰。

60、清湍鳴回溪,綠水繞飛閣。

61、烏啼隱楊花,君醉留妾家。

62、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篇5

那座被被林蔭環繞的土丘,與腳下世代陪伴它的農民一起,孤單的駐守在如今近五百平方公里的西安市的西北方,和不遠處拔地而起的樓群顯得格格不入。每當風起,這里都會卷起漫漫塵煙,如同被世人冷落了數千年的孤魂,在蒿草間飛揚游蕩,再尋不到昔日雄奇瑰麗的——未央宮。

記得小學時班級一起春游的那天,曾站在這土丘最高處,輕風下,眺過層層油綠的麥田,與一幕輕搖紫色浪潮的梧桐花林感動的相望。我第一次覺得,春天真的很美。但那時又怎會想到,腳踏的這片暗土下,竟埋藏著遠古雄渾而不曾褪色的的蕩氣回腸,飽含了繁華強盛與烽煙離亂的悲歡興衰。

遙遠的那年,他是一個翩翩少年,錦繡龍紋,環佩叮當,在疾風般的馬蹄聲中,架車長驅。歷史的車輪,也隨之強碾過這座宮殿前,每一寸青磚石縫間。少年雄視著三千虎賁,揮動起寶劍與令旗。從此,他倚雄才,定北地,擊狂胡,給予了這個民族永不磨滅的名字——大漢。

三月末,櫻花又開遍了宮殿遺址前,這條人跡罕至的林間小路的兩旁。很久以前,也曾有一個青年,從這條路沿著日落的方向,西出陽關,騎著駱駝穿行西域的風沙大漠,支著木杖翻越蔥嶺的雪山草原。漫漫長途,是尋覓浪漫的夢想,讓他忘記了旅途與歲月的孤獨。汗水,滾落在黃沙,駝鈴,悠揚在曠漠,而他的身后,斜陽緩緩地掠過漢庭宮闕,北歸的雁不時輕觸未央、長樂殿脊上的綠瓦,似在曼舞時代的華章。兩千年前,這座城市,以長安之名,已成為中國的最強大的心臟。

現在,這里是一大片看不到邊際的,塵土飛揚的廢墟與拆遷工地。未央宮遺址也被了圈起來,為申辦絲路世界文化遺產而打造一座規模前所未有的考古公園。對這片連接著二環與三環,占地七十平方公里的巨大遺址區,我常常叫它,中國城市中最大的農村。在這塊長期被市政禁止修路與開發的落后農業區,世代勞作的農民們已經全數遷出,終于不用再為西安背負這巨大的歷史包袱。可我心里明白,沒有高聳的寫字樓,沒有宏大的建筑物,一片田野,一片村莊,零星矗立著數座土丘的,這塊西安市轄區最平靜的土地,才是這座城市真正的靈魂。

城北,另一處空曠的土地,早已不復數年前的囂雜和熱鬧。華燈初上的夜晚,它與漢長安城遺址,成了兩塊令外地人匪夷所思的城市暗角。這里沒有絲毫浮華過往的痕跡,也看不到斷壁殘垣般的滄桑。千年遺留下的,或許只有夜空中,那輪依舊的明月。如果沒有這座新建的公園,很少有人會記得,這里就是昔日大唐的權力中心,大明宮。

遙想長安月下,是否也有一樹泡桐花開的夜晚,在散落的塵霜下,在美輪美奐的大明宮中,那個天生麗質的女子,霓裳羽衣,一舞傾城...是否,那位豪邁古今,締造大唐盛世的不世君王,就在那一刻,被她溫存的目光擊中了心中最柔軟的地方,終于厭倦了權力,只為一場有關風花雪月,單純至極的愛情夢想。可惜歷史,容不得那些時代主角的蝕骨風情,容不得他們身邊柔情萬種的明媚女子。烽煙驟起時,三尺白綾,消逝紅顏的美好...長安的月,從此冷冷清清...

唐代的長安,是夢想,卻不止一個夢想。它是一統江山的英雄之夢,是遠尋世外的出塞之夢,是登臨殿堂的經世之夢,是包容萬千的上邦之夢,是相思相守的愛情之夢,是詩詞歌賦的文字之夢,是梨園丹青的藝術之夢。中日合拍的《新絲綢之路》的最后一集,《長安,永遠之都》中,講述了本要返回日本的異國青年井真成,在臨行前意外病逝,長埋在了長安城。時隔一千多年后,記載他的碑文在東郊被發現。和大唐諸多的外國游學旅者一樣,他把來到長安求學生活,當做年少時最大的夢想。有時候我會想象,那個近乎與幾年前的現代西安市差不多大,居住著十幾萬外國人的長安,到底是一座怎樣海納百川的城市...

如今又是春天,柳絮紛飛的季節。千年前,灞水岸邊,絲絲垂柳,飛絮如雪。多少斷腸人,執手傷別。“翹首望長安,神馳奈良邊。三笠山頂上,想又皎月園。”正要遠去的人們,是否會駐身回望身后的長安,開始留戀這座承載輝煌與夢想的城市...而井真成,是否也曾拖著病軀,攙扶在灞橋風雪中,凝望著遙遠東方,思念著故國家鄉,哽咽哭泣...

在外上學的那幾年,數次在列車上與灞橋擦肩而過。那時對一路的潼關、崤函,也并沒有多少認知。而如今再東去,車窗外漸行漸遠的,更像是無盡厚重的歷史往復。

繁華落盡,往事成煙。正在拆遷的村莊附近,低矮的黃土殘亙,沉睡在蕪雜的荒草中,隱約可見漢城墻磚石依稀的紋路。城北的遺址公園里,曾經萬邦來朝,恢弘的含元殿,只留下闊地中央一座高大臺基,落寞千年。憶長安,無限江山,別時容易見時難...

公元904年,當朱溫逼迫長安居民舉家隨軍東遷洛陽后,當軍閥毫無悲憫的對這座偉大的城市進行一次次的燒殺搶掠后,長安,終于風云散盡,不復存在。中國的政治、文化、經濟中心從此東移。

“這個曾經包容萬千的城市,已經被肢解得支離破碎,不知道秩序和道德為何物了。這個盛名超過了歷史上任何政治中心的城市。在歷經了千萬殺戮后,再也沒有成為京都的可能。”史籍記載:“長安居人按籍遷居,撤屋木,自渭浮河而上連甍哭號,月余不息。”東去的長安舊民,綿延渭水四百余里的悲嚎與哭聲,終成長安城,最后的挽歌。

長安,從此遺留在夢中。盡管明代統治者為它筑起了同南北京一樣高的城墻并保留至今,但這座曾經擁抱世界,氣象萬千的城市,早已不復昔日的規模。這座不及長安城十分之一的西北咽喉重鎮,再也只能喚作“安定西疆”...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驀然間千年逝去。

曲江池畔,已經變得車水馬龍,喧囂雜鬧,哪還有伊人再把闌干倚遍,徜徉靜水邊。

樂游原上,濃重的霧霾下,再難像大詩人一樣,俯望那座布滿殿閣寺塔,大氣磅礴的城市,吟詠出千古哲思:“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蕪雜的阿房塵土,靜立的皇陵兵俑,低訴著城市的前世與今生,吟憶著秦人豪邁與榮耀的過往。

慈恩雁塔下,征服帕米爾高山,跨越風雪歧途,取回真經的大乘天玄奘,再不見他秉燭譯經的燈影,只留一座在喧鬧中不停游人合影的雕像。

昔日水運繁忙的廣運潭,早已枯竭,如何敢想象這里曾承載龐大的帝國水軍。

城墻邊,耀眼的鋼架玻璃高樓爭相聳起,用現代的光澤映射著一座座古老建筑所透出的歲月憂傷。

宮城殿堂,都變成了蒼郁重復,被春林圍繞的公園,游玩的人們又有多少會用心去感受它的厚重。

驪山下,華清池,再無拱手河山換你傾城一笑的愛情,再無驪山語罷清宵半的纏綿與相戀。

一個個大大小小的遺址區中,滄桑的往事隱在斑駁的樹影里,在歲月的喧囂中寧靜的存在,甚至不屑用美麗來襯托。

往日熙熙攘攘,今日平平淡淡,只有李白的詩歌中,殘留著昔日夢者對長安的眷戀:

長相思,在長安。

絡緯秋啼金井闌,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燈不明思欲絕,卷帷望月空長嘆。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

天長路遠魂飛苦,夢魂不到關山難。

長相思,摧心肝。

篇6

如王崧舟老師的《長相思》教學片斷:

師:熟讀文本后,請同學說說,身向榆關那畔行,納蘭性德的“身”在何處,他經過哪些地方?

生:身在行軍途中、崇山峻嶺、荒郊野嶺、江河湖泊……(讓生站起來)

師:看著納蘭的身影來讀讀上闕,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納蘭長途跋涉,從軍非常艱苦。

師:請你讀出艱苦來。

生:納蘭為了國家的安寧,胸懷祖國,毅然從軍,具有男兒本色。

師:請你也讀出豪情壯志來。

……

王老師在課堂上通過朗讀不斷地讓學生走進納蘭的內心深處,體會他身向國家、心系家園的那份情感,把詩詞教學得無比飽滿,感人至深。類似的古詩文本細讀我們可以運用到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引導學生抓住“相看兩不厭”讓學生體會一下李白跟誰相看?為什么會看不厭?他們就像老朋友一樣仿佛在訴說什么……讓學生濃濃地感受到李白當時的心境。通過這樣的文本細讀,學生對詩詞的理解能力才會更上一層樓。

二、感受文本的魅力,入情入境地細讀,體會其思想情感

如有位老師在《搭石》中對文本的細讀:

師:讀了第一自然段,使你感受到什么是搭石?家鄉的人們為什么要擺搭石?

生: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會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里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師:請你說說人們平時沒有搭石是怎么出行的?

生:山洪過后,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綰褲。

師:出工要(生:脫鞋綰褲)

師:收工要(生:脫鞋綰褲)

師:趕集要(生:脫鞋綰褲)

師:訪友要(生:脫鞋綰褲)

師:凡是過溪都要脫鞋綰褲。你讀出了什么?

生:出行很不方便。

師:而有了搭石則怎樣?

通過一個脫鞋綰褲深入細讀,使學生對搭石的理解便水到渠成,油然而生家鄉人們對搭石的喜愛。王尚文先生說過,要傾聽文本發出的細微聲響。文本中的細微聲響,往往就是文本從靈魂深處發出的聲響,因為藏得深,所以聲響細,因為傳得遠,所以聲響微。來自靈魂深處的聲響,你只能選擇傾聽。在教學第3自然段時,更是抓住課文重點,深入體會人們走搭石時的那種協調有序,意象之美,語言的節奏感。

第1組讀每當上工時前面的抬起腳來,

第2組讀后面的緊跟上去,

第3組讀下工時前面的抬起腳來,

第4組讀后面的緊跟上去,

男生讀一行人走搭石時前面的抬起腳來,

女生讀后面的緊跟上去,

學生的朗讀就像一波波的聲浪一樣不斷朝前涌起來的時候,他們仿佛也踏在了搭石上,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三、關注語言表達的特點,感受語言的美感

我在教學《這片土地是神圣的》這一課時,就緊緊抓住印第安人對土地懷有那份敬畏之心,視土地為兄弟姐妹之情來細讀文本,讓學生感受他們對土地的熱愛。如第二自然段:

師:面對與之生活的土地,印第安人為更好地保護它們,不得不選擇離開,在離開的那一剎,他們最想看看這片土地上的什么?

生:每一處沙灘,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脈,每一條河流……他們想看這片土地上的所有一切萬物。

師:是啊,印第安人是如此地熱愛著這片神圣的土地,那么在這最后的時刻,他們應該是想看所有的沙灘,所有的耕地,所有的山脈,所有的河流,所有閃閃發光的松針,所有嗡嗡鳴叫的昆蟲啊,可是課文中為什么不這樣寫?(對比朗讀)

師:你讀的時候感覺有什么不同?

生:課本中的每一處讀著讓人特別慢,特別的不舍。

生:讀著課文中的語句,就像電影中的慢鏡頭一樣,會定格在我們的腦海中。

生:從中使我感受到了作者語言很美。

師:那么作者為什么要這么說呢?

生:因為在印第安人的心目中,大地帶給了他們無限的歡樂和喜悅。在他們的經歷和體驗中,大地是圣潔的

簡簡單單的“每一處、每一片……”讓學生感受到了印第安人對土地的那份留戀和敬畏之情,讓他們學到了文本語言的節奏美。

篇7

關鍵詞:激發 ;預設;朗讀;體驗;吸收;高效

中圖分類號:G 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03-235-01

以往的古詩詞教學過于依賴教師的講解與分析,忽視學生的個性感悟,只重視教師的教,忽略學生學習主體能動性。這種教學形式抑制了學生的創造需要,扼殺了學生思維的靈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詩詞所蘊藏著的和諧美感被掃蕩殆盡,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也深受影響。那么,如何在“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中改變原有的教學方式,實現小學古詩詞教學的和諧高效呢?我在教學實踐中有這樣的幾點體會。

一、激發學生審美情感,預設詩情畫意課堂

借助簡筆畫將小學古詩詞語形體化,易于學生清晰理解詩意。如教“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時,我先勾勒出廬山的正面圖,側面圖,讓學生觀看、比較;再誦讀詩句,圖文結合揣摩、推敲,使學生體味出多角度、多層次觀賞廬山面目的各不相同。在教學“草鋪橫野六七里”一句時,無論怎樣的閱讀與分析學生最難理解的就是“鋪”字,這時,我只用幾筆簡筆畫便勾勒出廣闊的原野和綠草如茵的場景,便讓學生理解了“鋪”字所展現的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

電化教學的直觀性、形象化,表現手段的真切性、情感化,對小學古詩詞教學心理學化具有很大的優勢。如在教學納蘭性德的《長相思》時,我充分運用了多媒體手段,配以傷感的音樂、寒風朔雪之聲來理解“夜深千帳燈”所描繪的情景;“故園無此聲”則通過感人的畫面、故鄉的人與物來表現,烘托出作者“聒碎鄉心夢不成”的寂寥、無奈和思鄉之情。學生在這種“詩情畫意”的氛圍中情不自禁地吟誦出詞句,恰到好處地突破這首詞的教學難點。

二、入情入境多朗讀,引導學生自我體驗詩詞美

我在教學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按照這樣的教學流程進行朗讀指導:1、初讀詩文,介紹背景,了解詩人的寫作意圖。2、精讀詩文,弄清詩人和孟浩然之間的深厚情誼。3、研讀詩文,感受詩人送別好友時無限依戀的感情,體會詩人借景抒情的思想感情。在初讀的基礎上,確定傷感的朗讀基調,精讀詩文時引領學生用深情的語調體會朋友間的深厚情誼;研讀詩文時引領學生用懷念的語氣表現出詩人對好友的無限依戀,對祖國美麗山河的贊美之情,從而使學生受到感染、得到熏陶。

通過導語的鋪陳也是引領學生誦讀詩詞的一種好辦法。我是這樣指導《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每逢佳節倍思親”這一句詩的朗讀的,隨著課件所展示的家鄉的兄弟們遍插茱萸的熱鬧景象,我說:“多么熱鬧的景象啊,但兄弟們中唯獨少了我一人,看到,想到這一切,我怎能不說――”于是,學生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每逢佳節倍思親。”聲音充滿了對故鄉的思念。我又說:“我一個人身處異鄉,怎能不懷念我的家鄉――”于是,學生再讀,聲音里帶著深深的思念。緊接著,我又說:“如果你們在異鄉獨自一人過節時,你會怎樣表達自己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一次,孩子們的聲音里充滿了深情,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獨在異鄉為異客”的詩人,借這簡潔凝練的詩句傾訴著無限的思鄉之情。在這令人心動的“三問”中,孩子們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詩人那顆孤獨寂寞的游子之心。

三、學以致用巧吸收,成功體驗現高效

我們學習古詩詞,除了欣賞品味提高我們的文化素養外,也可以學以致用。孩子們掌握了許多古詩詞,有時在特殊的情境中不禁會脫口而出。我認識到這些后,積極地引導學生去嘗試,創設恰當的語境,合理地運用詩句,化消極吸收為積極釋放,也為口語表達和寫作運用增加色彩。

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我設計這樣一道填寫詩句的練習題:“( )”,中秋節快要到了,我更加思念在上海讀大學的姐姐。姐姐,什么時候能回家和我們一起過節呢?不難看出詩句“每逢佳節倍思親”可以恰當入選。

篇8

關鍵詞:閱讀教學;審美性;情感教育

小學語文課文所選的都是文質兼美的古詩詞,都飽含著作者無限的深情,積淀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凝聚著整個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感,是我們進行情感教育的絕好素材。因此,在閱讀教學中利用古詩詞進行情感教育是小學語文教師的最佳選擇。那么,小學古詩文中究竟蘊含了怎樣的情感教育素材?作為教師,又應該如何有效地利用這些素材來實施情感教育呢?

一、小學古詩詞中蘊含的情感素材淺析

古詩詞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燦爛的明珠,是古人抒感,表達理想的載體,也是傳統文化的精髓。《明詩》中有云:“詩者,持也,持人情性。”詩的產生,乃是出于七情自然表達之需要。凡是優秀的詩篇,都是詩人用他們的真情實感,用他們的人生遭際,用他們的一腔熱血乃至生命寫成的。詩的生命,無不飽含著詩人的真情。

1.熱愛大自然,追求人性坦率豁達,自然純真

古代的智者、仁者從自然山水的形象中看到了和自己道德品質相通的特點,通過歌詠自然景物來體現自己人性的坦率豁達、自然純真。“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春日》),朱熹獨具慧眼地將自然景物當作生命意象來觀賞,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同灑脫的心情融為一體,既寫出了大自然的郁勃生機,又表達了作者追求平淡自然、悠閑自娛的心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自然意象承載著的是陶淵明那顆剛正不阿、淡泊名利的心,而主宰著自然意象的無疑是詩人熠熠生輝的人格意境;“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此時,靜的不止是這夜色,這景物,更是詩人王維閑適恬靜的情致,陶然忘機的心境,擯棄世塵的隱愿。

2.愛國愛家,思親念友

我國古代的文人墨客多是具有濃厚的愛國愛家情懷的,他們在其所處的時代,觸景生情,感時傷懷,寫出了很多飽含愛國愛家情懷,思念親人的優秀作品。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道出的是于謙為國盡忠,不怕犧牲的意愿和堅守高潔情操的決心;“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天祥對山河破碎、國家將亡的現實的悲壯激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是陸游對中原領土的念念不忘,對祖國重新統一的熱切盼望。同樣,對漂泊他鄉的親人的思念,對故土的眷戀也是詩人們吟詠不衰的主題:“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表現了母親對孩子的無限慈愛;“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真切地表達了詩人客居他鄉,對兄弟、親人的深深思念。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友情及交友之道歷來受重視,李白說:“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王維飲酒一杯,戀戀不舍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些優美的詩句無不使學生感到友情的珍貴,體悟友誼的真諦。

3.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豪邁開闊的胸襟

無數的文人墨客在經久不衰的歷史長河中,用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豪邁開闊的胸襟,譜寫出一曲曲蕩氣回腸的動人歌謠。“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唱黃雞。”蘇軾在貶謫期間用樂觀豁達的精神狀態,唱出呼喚青春的人生之歌!李白是唐朝詩人中最富有想像力,不畏挫折的人格美的代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將李白的樂觀、自信書寫得淋漓盡致!

這些寶貴的情感教育素材本身就無聲地在向學生進行著情感教育,只要教師善加引導,就會發揮其陶冶學生高尚情操,升華其良好情感的作用,值得教師倍加珍惜、善加利用。

二、閱讀教學中利用古詩詞的情感教育策略

1.根據意境,情境表演,寓讀于演

例如,在學習納蘭性德《長相思》這首詞時,原本我想借助多媒體手段出示文中插圖,并引導他們反復朗讀,在朗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納蘭性德“身在何方”“心又在何方”,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感受納蘭性德內心深處對家鄉的摯愛與熾熱的愛國心。結果在朗讀并理解作者心境的過程中,我發現班上一名男生有感而發,根據自己對文本的理解,在朗讀中加入動作,做了很好的情景表演示范,我便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在本節課接近尾聲時,讓這名男生作為“小老師”,帶領全班同學進行配樂朗讀情境表演,寓讀于演中,全班同學都熱情高漲,在最短的時間內做到熟練地背誦本首詞。這樣的情景表演,我又嘗試了很多次,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掌握了知識,還愛上了這種寓讀于演的學習方式。

2.反復朗讀,讀出節奏,體會情感

詩詞是音樂文學,也就是古時的流行歌曲,可以反復的朗讀和歌唱,所以朗讀是古詩詞學習的一個古老而又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采取多種方式朗讀,可以由老師范讀,也可以播放課文錄音,或者學生自讀。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必要的指導,使他們掌握朗讀的技巧。懂得重音、停頓、速度、語調的要領;在反復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讀水平。把教師指導和學生朗讀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更好的體會詩詞中的情感,形成自己獨到的體會。

例如,在對《泊船瓜洲》進行朗讀指導時,我先引導學生在朗讀中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其次,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在讀中抓準韻腳,讀出節奏。《泊船瓜洲》一詩的韻腳有四個:“間、山、岸、還”,如果把這四個韻腳都重讀了的話,就會使人感到重復乏味。這時應根據詩意的表現需要,對“間、岸”給予恰當重讀,而“山、還”的朗讀力度應稍弱一點兒。

最后,引導學生再次朗讀,在讀中感悟情懷。朗讀的最高境界是入情入境,古詩朗讀也不例外。如《泊船瓜洲》一詩在學生讀出詩韻、讀準詩意的基礎上,應引導學生感受詩歌的情境,獲得自己的情感體驗,讓學生靜下心來,去除雜念,閉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王安石,當他站在船頭,回望自己的第二故鄉――鐘山,看到這漫山遍野的綠時,心情會如何,此時再讓學生入文朗讀,就能讀出春回大地,萬物復蘇的喜悅之情,教師適時指導學生讀出內心的喜悅時音量應逐次加大,力度漸次加強,語尾音節上揚且拖長。再讓學生回歸課文,看著這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景致,想著自己卻要離開,而且不知何時是歸期,心情會如何?讓學生再次換位思考,感受作者內心的思鄉之苦,并相機指導學生讀出內心的憂傷時要注意語調和力度從強漸次減弱,語速平緩。這樣上句與下句語調配置交錯對應,便能取得起伏跌宕、相應諧趣的效果。

篇9

關鍵詞古典詩歌教學人文素養教學方法

時代的發展要求教育承擔起對學生人文素養培養的重任。語文學科當仁不讓,尤其是語文課本中涉及的古典詩歌,它們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有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是人文教育最豐富最全面的現成教材。

然而,在實際的古典詩歌教學活動中,由于應試教育客觀上還有相當的市場,機械、刻板的教學方式依舊流行著。一些老師只抓住高考常考查的題型來組織教學,對那些意象、語言、表達技巧等標準化題型反復操練,很少對詩詞進行人文性的解讀;或者只是讓學生背誦,默寫;或者篇篇逐字逐句串講,老師闡述內容、分析句法,學生自己體驗的時間少。這些做法往往扼殺了學生學習古典詩歌的興趣,使之難以體會其中蘊含的精神和智慧。久而久之,枯燥乏味、單一呆板的教學形式會使學生“膩味”、厭“學”甚至厭“看”。因此,古典詩歌教學要充分考慮文體的特點,既要有利于學生理解詩歌內容,又要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課堂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場所,但是在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單一的詩歌教學形式以及當代流行文化的沖擊,學生會對古典詩歌產生厭倦心理,欣賞能力比較低。所以,要想通過詩歌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首先要從改善課堂教學入手,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知人論世,調動學習興趣

“知人論世,以意逆志”是古文學批評中一種傳統的方法,由孟子提出。魯迅也說到:“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要顧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這樣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人的學習活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要想在古典詩歌教學的課堂上吸引住學生,首先就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因為學生對故事性的東西比較感興趣,因此結合詩人的生平事跡進行教學,便是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很好的辦法。由于現在學生的知識儲備匱乏,他們對古代詩人及其作品知之甚少,在講述詩歌的過程中論及詩人背后的故事,解讀詩人獨特的人生經歷,進而走進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世界,作詩人的“知音”。這樣學生所學的就不僅僅再是一首單純的詩歌了,還有一個豐滿而充滿個性魅力的詩人,會使學生不僅對所學的詩歌內容產生期待心理,還可以在故事中受到詩人人格魅力的感染,提升精神境界。

比如學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時,講“貴妃捧硯”“力士脫靴”的故事,體會李白特立獨行自由灑脫的性格;讀蘇軾和秦觀的詞,講“烏臺詩案”的故事,感受“儒”“釋”“道”三家思想對蘇軾的影響,比較蘇軾和秦觀面對人生困境時的不同反應;讀杜甫的詩,講“杜甫草堂”的由來,體會杜甫一生漂泊,命途多舛,像天地間的一只沙鷗,卻始終心懷天下的博襟;讀杜甫的《詠懷古跡五首》講“昭君出塞”的故事,體會“才士不遇”的悲哀;讀李清照的詞,講她和趙明誠的感人故事,感受詞人的家愁國恨……每一首好詩都是詩人用他們的真性情乃至生命寫成。就如太史公云:“詩三百篇,大抵圣賢發憤之所為也。”因此,把詩人的故事講給學生,目的當然不僅僅是為了引起他們的興趣,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一個與詩人進行心靈交流的平臺,超越時空的界限去感受他們的生命,感悟他們的情感,引起他們心靈的震撼。在教學中,教師要多搜集一些詩歌背后的東西,用詩人們獨特的人生經歷來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 借助多媒體,全方位感知文本

中學生還沒有深刻地接觸社會,生活經驗不豐富。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詩人特殊的思想觀念他們還不是很理解,由于時空的阻隔,學生無法在頭腦中再現當時當地的歷史風物,這就阻礙了學生對客觀物象的把握,也不利于提高其審美鑒賞力。利用多媒體,再現當時的風土人情、服飾器物,配以畫面、音樂,從視覺、聽覺等方面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能力,深刻領會詩歌內涵,激發其學習興趣,也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詩歌。

例如講授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在講授作品之前,先讓學生欣賞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圖畫描繪的是關中景色:重山疊峰,草木蒙茸,山石堅硬,山勢雄健,豐富卻多變化,有空間感。在欣賞完圖畫后再來為學生講述作品,為學生明確明月、清泉、松、竹、浣女、蓮舟這些意象,讓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隨著夜色愈來愈濃,月華如水,在林間投下斑駁的影子,波光與明月涵漾著一片澄澈的光輝,明凈而清幽。清澈的泉水淙淙流過山石,打破了夜的寧靜,洗衣的姑娘們回來了,清風傳來她們清脆悅耳的笑聲。此時,抽象的詩句轉化成了一幅富于美感的月下秋山圖,學生自然產生了興趣。

另外,音樂和詩歌是密不可分的。音樂作為一種藝術,可以有效刺激學生感官,幫助學生迅速融情入境。

比如學習《月下獨酌》時,用《高山流水》的古樂聲,演繹李白孤傲的心情;在講授《長亭送別》時,先播放一段《西廂記》的昆曲,拉近學生與這篇文章的時空距離,鶯鶯悲歌的形象感染學生,可以使之產生期待心理;學習《登高》,用阿炳的《二泉映月》引導學生體會郁積在杜甫胸中難以疏解的愛國情思和羈旅愁思;學習《虞美人》,可以用古箏《倩女幽魂》的凄楚基調將學生帶入那個時代,恍惚之中仿佛自己變成了李煜;和著《廣陵散》鏗鏘的樂音,朗誦《將進酒》可以增添雄渾與豪邁的氣勢……當學生感受到配樂朗誦的樂趣時,筆者引導他們把自己喜歡的流行歌曲的歌詞換成古典詩歌,他們以出乎意料的熱情配出了不少現代流行的詩歌歌曲。學生給蘇軾的《念奴嬌》配上了《故宮的記憶》,給柳永的《雨霖鈴》配上了張信哲的歌曲《雨霖鈴》……經過不斷的嘗試,學生感覺學詩就像玩,是一種有趣的娛樂形式。這樣做,產生了很多超越文本的閱讀新意,學生也在和歌而唱的過程中感受詩中真味。

3. 比較異同法

比較法在詩歌教學中的運用非常普遍,可以比較相同題材的詩、相同背景的詩、相同風格的詩、同一作者的詩等等。通過比較,突出其共同性和差異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以及文學修養。

下面介紹幾種不同方面的比較。

(1) 在同題詩作之間展開比較

品味相同題材的詩作,有利于把握詩歌的精妙之處。像陸游的《卜算子?詠梅》和的《卜算子?詠梅》,這兩首詞雖然題材相同,但情趣殊異:陸游的寄寓了詞人憂國傷時、堅守節操的情志以及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的詞則顯現了革命樂觀主義的豪邁情懷。而王安石《梅花》中的梅花同樣也是傲寒,但表現了另一種風度與品格:潔白無瑕而又暗暗給他人送去清香。通過對比賞析,情感意蘊的不同一目了然,從而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例如:教學李煜的《相見歡》,就可以把“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和“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及“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等詩句作比較。

(2) 對詩的意象比較

筆者在講授賀鑄的《青玉案》(凌波不過橫塘路)的課前布置了預習作業:試從古典詩歌中找出用“青山”“流水”“古道”“夕陽”等意象來寫愁的名句,比較不同詩人對同一題材多角度的描寫。學生紛紛找到相關名句,比如李清照寫“只恐雙溪蚱蜢舟,載不動,許多愁”(《武陵春》),林逋“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長相思?吳山青》),這兩首詩歌用“青山”表示國破家亡之愁的沉重而難以舟載;李煜“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虞美人》),用“流水”表示亡國之愁如滾滾東流的春江水;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秦觀“斜陽外,寒鴉點點,流水繞孤村”(《滿庭芳?山抹微云》),用“夕陽”“古道”來表示離愁別緒。再來分析賀鑄的“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青玉案》),用“煙草”“風絮”“梅子黃時雨”表示愁之深、之廣、之綿延不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詩歌創作中“意”與“象”之間的關系,進而提升學生對詩歌的鑒賞能力。

(3) 在詩的不同情思之間展開比較

學清照的詩詞,老師可以把這位古代才女、我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女詞人傳奇的一生告訴給學生。李清照的一生,感情是豐富的,愛國愛家,愛得深,愛得切,可家國兩失,只能在凄涼中度過晚年。她“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

過江東”這樣豪放慷慨的詩句,譏嘲當政王朝茍且偷安,顯示出她超出自身之苦的另一番灑脫和剛毅。她用她的作品詮釋了愛和生命的過程,也讓她的愛和生命在她的作品里留下了千年永恒的燦爛。李清照凄美的一生,能夠深深撥動學生的心弦,讓學生對這位超群脫俗的才情女子悲嘆感傷的同時又多一份熱愛和敬佩。學完李清照的詞以后再比較舒婷的《致橡樹》,可以體會現代女性的獨立意識。

4. 倡導個性化閱讀,自由鑒賞詩歌

篇10

關鍵詞:李白 詩歌語言 疊字式形容詞 象似性

“象似性”是認知語言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是指語言形式與意義之間具有的相似關系。”[1]象似性在語言中的表現形式主要有三種:影像符(image)、圖示符(diagram)、隱喻符(metaphor)三類。如李白詩歌語言影像符有擬聲象似,圖示符表現為語法和修辭層面的數量象似。[2]語音層面的象似性就體現為音義關系不是任意的,而是有必然聯系的。音義關系不是音義不同構,而是音義同構。[3]這種音義同構就是語音形式對其反映的語義——自然界事物的模仿,即語言的象似性。Fontanier:“詩歌關心象似性勝于真理。它致力于創造辭格,使其語言富有色彩,將其轉化為一種活生生的、會說話的圖畫。”[4]

李白在《望鸚鵡洲懷禰衡》[5]中贊揚禰衡詩作“鏘鏘振金玉,句句欲飛鳴。”后人亦常用李白的兩句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來形容其詩歌特點。可見,李白作詩十分重視聲音的表達效果,而這種聲音的表現力其中一個很大的因素便是詩歌語音同自然界的聲音之間的必然聯系,即詩歌語音的象似性。《李白詩歌重復語言形式的象似性》[2]一文分析了李白詩歌語言中的重復形式的象似性表現在語音、詞匯、句子、篇章等形式的重復。本文將探討李白詩歌語言中疊字式形容詞的象似性。在李白詩歌中,疊字式形容詞的象似性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是擬聲象似。是語言對自然界聲音的模擬,屬于擬聲象似。如:“嗤嗤”,嘲笑貌。《登廣武古戰場懷古》:“撫掌黃河曲,嗤嗤阮嗣宗。”第二種是形容詞的語法重疊。象似性上表現為數量象似,形容詞的語法重疊表示量上的增加或程度的增強。如:“明明”,極言明亮。《代美人愁鏡二首其一》:“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第三種是語素和音節的重疊,即重疊構詞。象似性上表現為數量象似和擬象象似。前二種拙作《李白詩歌重復語言形式的象似性》一文中已作介紹,此處不綴。本文只討論第三種情況。

在李白詩歌中的疊字式形容詞有颯颯、茫茫、蒼蒼、恍恍、忡忡、強強、昭昭、浩浩、杳杳、渺渺、淼淼、寥寥、迢迢、草草、裊裊、了了、囂囂、悠悠、落落、灼灼、漫漫、眷眷、慘慘、熒熒、盈盈、冥冥、奔奔、森森、紛紛、沈沈、昏昏、惻惻、離離、歷歷、依依、濟濟、寂寂、凄凄、萋萋、戚戚、翳翳、遲遲、哀哀、夔夔、楚楚、區區、郁郁、炅炅、拳拳、蒙蒙、耿耿等51個詞。

按照學術界的一般觀點,這些疊字式形容詞表示狀態,起烘托態貌的作用。語音形式在表意上具有兩個特點:

一是同形多義。一個疊字詞往往能表達多個不同的意思,且這些意義之間常常有意義上的相關。因其具有多義性所以需要聯系上下文理解。如“悠悠”。①情感連綿不盡。《江夏行》:“使妾腸欲斷,恨君情悠悠。”②憂思貌。《贈崔郎中宗》:“長嘯倚孤劍,目極心悠悠。”③遼闊悠長。《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歸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④動蕩貌。《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悠悠市朝間,玉顏日緇磷。”⑤思念貌。《太原早秋》:“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⑥遙遠貌。《自巴東舟行經瞿唐峽登巫山最高峰還題壁》:“月色何悠悠,清猿響啾啾。”⑦眾多貌。《古詩五十九首其九》:“一體更變易,萬事良悠悠。”⑧時間綿長。《少年行》:“看取富貴眼前者,何用悠悠身後名。”

二是同義多形。同一個意思可以用多個不同的疊字詞表示。如:表示遼闊無際義就有以下這些疊字詞。“蒼蒼”,《登新平樓》:“蒼蒼幾萬里,目極令人愁。”“茫茫”,《廬山謠寄廬侍御虛舟》:“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漫漫”,《古詩五十九首其三十九》:“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淼淼”,《長干行二首其二》:“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渺渺”,《會別離》:“渺渺天海途,悠悠漢江島。”

從認知角度來看,音義關系呈現出的復雜形態表現出不同的認知途徑。有的疊字詞是擬聲象似,有的疊字詞是通過重疊表示意義的疊加,有的是因為音義同構關系,有的是通過其他認知途徑形成,尚需進一步研究。有的疊字詞具有多個不同的意義,可能源于不同的認知方式。如“颯颯”既是擬聲詞,擬聲表意,如《江上秋懷》:“颯颯風卷沙,茫茫霧縈洲。”又是音義同構表意,如《草書歌行》:“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本文將對這種音義復雜現象做出認知解釋。就象似性來說,主要表現為形式與意義呈現出對應的特點,屬于擬象象似。下面分別就李白詩歌中疊字式形容詞表意中體現出的數量象似性和膜狀象似性加以分析。

一、疊字式形容詞的數量象似性特征

疊字式形容詞通過形式重疊表示意義疊加,就是數量象似性表現。兩個同義語素重疊表示意義的疊加呈現出明顯的數量象似特征,語音重疊形容詞雖然不是明顯地表現為數量的疊加,但是其表示事物的態貌,必要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用疊字式,也可以說,達到一定的量后才能呈現出某種狀態。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疊音還是語素重疊都是通過疊字表示意義數量上的增加。在象似性上屬于擬象象似。具體表現為以下三種情況:

(一)疊字式形容詞表示某種動作反復發生后達到的狀態

飄飄,風吹貌。必是由一絲一絲而至一縷一縷反復吹送形成“飄飄”之狀。生動描摹江風漸漸升起的狀態。如:

(1)飄飄江風起,蕭颯海樹秋。(《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

強強,奔奔:跟隨,相隨的樣子。跟隨的動作必是延續一段才能形成跟隨的樣子。如:

(2)彼婦人之猖狂,不如鵲之強強。彼婦人之昏,不如鶉之奔奔。(《雪讒詩贈友人》)

眷眷,亦作“睠睠”。依戀反顧的樣子。遲遲:遲疑貌。重疊式再現反復回頭不斷反顧的狀態,強調其依依不舍的意思。如:

(3)泣別目眷眷,傷心步遲遲。(《感時留別從兄徐王延年從弟延陵》)

草草:動作匆忙倉促。草率的動作多次反復因而呈現倉促的樣子。如:

(4)草草出近關,行行昧前算。(《南奔書懷》)

恍恍:恍惚貌。恍惚的狀態不可能是一瞬間,必是持續一定時間重復發生。如:

(5)恍恍如聞神鬼驚,時時只見龍蛇走。(《草書歌行》)

囂囂:虛空,自得之貌。囂囂,喧嘩之聲,總是喧喧嚷嚷自吹自擂,正是自得的樣子。如:

(6)堯舜之事不足驚,自余囂囂直可輕。(《懷仙歌》)

歷,經歷。歷歷,逐個,一一地。如:

(7)蒼蒼遠樹圍荊門,歷歷行舟泛巴水。(《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熒,光亮微弱;熒熒,光閃爍的樣子。一定要多次閃爍才能說“熒熒”。如:

(8)瓊筵寶幄連枝錦。燈燭熒熒照孤寢。(《搗衣篇》)

(二)疊字式形容詞表示數量達到一定量的積累而具有的某種狀態,合成式由兩個語素重疊表示數量增加

紛紛:情況一個接一個地,接二連三地發生。如:

(9)霓為衣兮風為馬,云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夢游天姥吟留別》)

盈盈:充盈貌。盈,多。盈盈,表示很多。如:

(10)流恨寄伊水,盈盈焉可窮。(《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令問》)

森森:威嚴可畏貌。多而高的東西才能用“森森”形容,較多的量也才能產生威嚴可畏的效果。如:

(11)戰艦森森羅虎士,征帆一一引龍駒。(《永王東巡歌十一首其七》)

(12)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三)疊字式形容詞相較于單個語素字來說表示某種狀態程度的加深,單個語素著重表示具有某種特征或性質,疊字式表示程度較強的狀態

耿耿:明亮貌。《辭源》:耿,明、光。耿耿,明貌。如:

(13)耿耿金波里,空瞻鳷鵲樓。(《掛席江上待月有懷》)

悠悠,動蕩貌。悠,悠蕩。多次悠蕩造成社會動蕩。如:

(14)悠悠市朝間,玉顏日緇磷。(《潁陽別元丹丘之淮陽》)

蒼,有空闊遼遠的意思。過于遼遠則讓人看不清,會生迷茫之感。蒼蒼:迷茫。如:

(15)蒼蒼金陵月,空懸帝王州。(《月夜金陵懷古》)

茫,渺茫,茫茫,十分模糊不清。如:

(16)茫茫南與北,道直事難諧。(《春感》)

“蒼”,青黑色,“蒼蒼”言色深。如:

(17)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下終南山過斛斯山人宿置酒》)

漫漫,極言時間漫長和空間遼闊廣遠的樣子。如:

(18)遙夜何漫漫,空歌白石爛。(《南奔書懷》)

夔,恐懼的樣子。夔夔,戒懼敬慎貌。如:

(19)周公負斧扆,成王何夔夔。(《寓言三首其一》)

“炅”,光明;拳拳,兩手相握,誠懇的樣子;蒙蒙,又作濛濛,很朦朧的樣子。如:

(20)碧玉炅炅雙目瞳,黃金拳拳兩鬢紅。……散在六合間,蒙蒙若沙塵。(《上云樂》)

忡,憂愁的樣子。忡忡,十分憂愁煩悶的樣子。如:

(21)腸斷弦亦絕,悲心夜忡忡。(《怨歌行》)

通過疊字式達到數量和程度的強化,正是李白詩歌善于運用各種手法來抒發強烈真摯情感的體現。

二、疊字式形容詞的膜狀象似性

膜狀象似性表現為擬象象似,即模擬自然之狀,以聲音繪其自然之形。音之形與貌之行象似,語音特征與語義形成同構關系。“音義陰陽同構現象是漢語音義同構現象中最中心最有代表性的音義關系現象。陰陽性質滲透于漢文化的方方面面。……語言和文化是互構互根互彰互補的,……在語言與文化這一對立統一體中,語言常常表現為互構因素中的最重要的方面。”[3]辜正坤在文中舉到了“高低、剛柔、陽陰、歡悲、公私”等陰陽對應詞。疊字式形容詞也呈現出這樣的規律,開口度大的音表示陽性詞,開口度小的音表示陰性詞。且陰陽對應與開口度大小對應都是相較而言的。李白詩歌疊字式形容詞膜狀象似性主要體現為開口度大小與形容詞表意呈現對應關系,尤其是表達同類語義的形容詞在開口度從大到小上呈現出梯級對應規律。“音義同構現象能強化語言的宏觀和微觀表達能力,尤其有助于情緒摹擬。所以,在文學作品中,音義同構現象是增強文學感染力的極強有力的因素。”[3]

(一)速度的快慢與開口度對應

颯颯,極速貌。“颯颯”,開口度大,音短而快,音如其義。漫漫,平緩貌。如:

(22)飄風驟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草書歌行》)

(23)漫漫雨花落,嘈嘈天樂鳴。(《登瓦官閣》)

(二)數量的眾多和時間的長久、空間的遙遠均用開口度大的音表示

表示“眾多”義的都是開口度大的詞。如“蒼蒼”“茫茫”“悠悠”。如:

(24)蒼蒼遠樹圍荊門,歷歷行舟泛巴水。(《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25)俯視洛陽川,茫茫走胡兵。(《古詩五十九首其十九》)

(26)碧水浩浩云茫茫,美人不來空斷腸。(《早春寄王漢陽》)

另有“紛紛”,表示多而雜亂,常常寫雨雪落花等。如:

(27)紛紛江上雪,草草客中悲。(《新林浦阻風寄友人》)

(三)時間的長久、空間的遙遠均用開口度大的音表示

“蒼蒼”“浩浩”表示空間上的茫無邊際。杳杳:幽遠貌。如:

(28)蒼蒼幾萬里,目極令人愁。(《登新平樓》)

(29)歸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

(30)杳杳山外日,茫茫江上天。(《郢門秋懷》)

迢迢,路途遙遠和時間長遠。如:

(31)西岳蓮花山,迢迢見明星。(《古風五十九其十九》)

(32)佳期迢迢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長相思》)

(四)體積、面積的大小與開口度形成對應關系

“蒼蒼”“茫茫”廣大茫無邊際貌,常常摹寫“天”“大江”“九州”等遼闊的事物。如:

(33)蒼穹浩茫茫,萬劫太極長。(《短歌行》)

(34)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南奔書懷》)

(35)蒼蒼之天,高乎視低。(《萬憤詞投魏郎中》)

區區,小貌。如:

(36)區區精衛鳥,銜木空哀吟。(《寓言三首其二》)

(五)表示人的心理、狀態的好與壞、褒與貶與開口度大小對應

人的神態、心理等往往難以描摹,但是用疊字式形容則栩栩如生。“皎皎”,指人內心坦蕩潔白。“寂寂”“棲棲”,言人孤寂冷落之貌。如:

(37)皎皎君子,無悅簧言。(《雪讒詩贈友人》)

(38)寂寂聞猿愁,行行見云收。(《高鳳石門山中元丹丘》)

(39)賢哲棲棲古如此,今時亦棄青云士。(《猛虎行》)

昭昭,指人的明快爽朗,指事物的明亮顯著。常常與開口度小的“昏昏”“冥冥”形成語義對照。“昏昏”亦作“惛惛”。如:

(40)昭昭嚴子陵,垂釣滄波間。(《古詩五十九首其十二》)

(41)俗人昭昭,我獨昏昏。(《老子》)[6]

(42)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昏昏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荀子《勸學篇》)[7]

(43)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重訂增廣賢文》)[8]

盈盈:寫人風姿儀態美好貌。只描寫柔美纖小的儀態。發音如其語義一樣姿態輕盈柔美。“楚楚”,可憐的樣子。如:

(44)小小生金屋,盈盈在紫微。(《宮中行樂詞八首其一》)

(45)錦衾瑤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觀元丹丘坐巫山屏風》)

(六)光線、顏色的亮暗與開口度大小的對應

皎皎:極言其色彩的潔白,清晰分明。“翳翳”晦暗不明貌。也表示草木茂密成蔭貌。如:

(46)皎皎鸞鳳姿,飄飄神仙氣。(《贈瑕丘王少府》)

(47)翳翳昏墊苦,沉沉憂恨催。(《玉真公主別館苦雨贈衛尉張卿二首其一》)

“沉沉”寫心情指沉重。寫夜色顏色指深沉貌。如:

(48)館娃日落歌吹深,月寒江清夜沉沉。(《白纻辭三首其二》)

(49)云陽一去已遠隔,巫山綠水之沈沈。(《代寄情楚詞體》)

若寫山水,盛貌;茂盛貌。從顏色光亮上看必顯暗沉之色。若寫心情必表沉重不輕松。此處兩方面的意思均有。

“昏昏”“慘慘”“冥冥”,昏暗貌,陰暗貌。“昭昭”指為陽、為天、光明之處。與“昭昭”相對,“冥冥”指為陰、為地、幽暗之處。昏暗的意思。如:

(50)戰地何昏昏,戰士如群蟻。(《戰城南》)

(51)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遠別離》)

“了了”“昭昭”表示明白懂得。“冥冥”表示糊涂,昏昧。發音特點與語義對比鮮明。如:

(52)口口正憔悴,了了知之也何益。(《言用投丹陽知己兼奉宣慰判官》)

(53)望不見兮心氛氳,蘿冥冥兮霰紛紛。(《鳴皋歌送岑徵君時梁園三尺雪》)

(54)賢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孟子·盡心下》)[9]

(七)草木之光鮮亮麗與柔弱凄美

“灼灼”,鮮明貌。光鮮亮麗。“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裊裊”搖曳飄動貌。如:

(55)島花開灼灼,汀柳細依依。(《客歸吳》)

(56)裊裊桑柘葉,萋萋柳垂榮。(《古風五十九其二十二》)

“萋萋”“依依”“離離”,開口度小的詞都有細而柔美的意思,總是形容“柳絲”“小草”一類細小的草木。生動地呈現其柔美之貌。另如:

(57)掃盡更還生,萋萋滿行跡。(《自代內贈》)

(58)金陵勞勞送客堂,蔓草離離生道旁。(《勞勞亭歌》)

(59)野涼疏雨歇,春色遍萋萋。(《曉晴》)

“萋萋”小草茂盛的樣子,也作“凄凄”。如:

(60)春草凄凄春水綠,野棠開盡飄香玉。(唐無名氏《甘棠靈會錄》)

蒼蒼,寫松茂盛之貌。落落,寫松姿態的瀟灑自然。如:

(61)蒼蒼云松,落落綺皓。(《山人勸酒》)

亭亭,形容松高聳的樣子。“亭亭”,發音在舌尖,舌位高。如:

(62)太華生長松,亭亭凌霜雪。(《贈韋侍御黃裳二首其一》)

(八)氣勢上的大與小與開口度大小對應

如摹寫水之貌,“浩浩”水盛大貌,“茫茫”“淼淼”水遼闊貌。“悠悠”水綿長貌。“澹澹”寫水波流動的樣子。“盈盈”水清亮貌。開口越大水勢越浩大,開口度越小水勢也越小。如:

(63)豳谷稍稍振庭柯,涇水浩浩揚湍波。(《豳歌行上新平長史兄粲》)

(64)江色綠且明,茫茫與天平。(《荊門浮舟望蜀江》)

(65)淼淼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長干行》)

(66)歸路方浩浩,徂川去悠悠。(《月夜江行寄崔員外宗》)

(67)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煙。(《夢游天姥吟留別》)

(68)盈盈漢水若可越,可惜凌波步羅襪。(《寄遠十一首其十一》)

“盈盈”摹寫水清亮而充盈,但多寫小規模的水,且水勢呈現的是一種柔美。又如:

(69)簾下開小池,盈盈水方積。(白居易《官舍內新鑿小池》)

下例一組對仗句,凸顯這種語義的對照。

(70)盈盈一尺水,浩浩千丈河。(白居易《續古詩十首》)[10]

(九)風格的差異

同樣表示哀傷,“哀哀”是形容悲痛不已,是一種行之于外的有聲的劇烈傷痛,“惻惻”是低聲抽泣式哀傷,“悠悠”則是思慮式的憂愁,“郁郁”是一種沉悶的結之于內的無聲憂傷,“戚戚”是經常式的憂愁。如:

(71)哀哀歌苦寒,郁郁獨惆悵。 (《冬夜醉宿龍門覺起言志》)

(72)惻惻泣路歧,哀哀悲素絲。(《古詩五十九首其五十九》)

(73)三十六萬人,哀哀淚如雨。(《古詩五十九首其十四》)

(74)倚劍登高臺,悠悠送春目。(《古詩五十九首其五十四》)

(75)行將泣團扇,戚戚愁人腸。(《懼讒》)

《論語·述而》:“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11]“蕩蕩”和“戚戚”形成鮮明的語義對照,通過開口度大小來模擬心地寬廣與心胸的細小狹窄,形象展現人的神態和心理活動。

寥寥,廣闊貌。婉婉,柔美貌。“寥寥”“婉婉”相較而言形成開口度大小對比,與風格的陽剛與柔美的對比形成對應。如:

(76)寥寥金天廓,婉婉綠紅潛。(《秋浦感主人歸燕寄內》)

其實,從風格角度來說,綜上每個方面的對應都可以說是風格的對應。“颯颯”的極速與“漫漫”的平緩,“蒼蒼”“茫茫”的遼闊無際與“區區”的精衛鳥,“蒼蒼”“亭亭”的云松與“依依”“萋萋”的細柳,“浩浩”的湍波與“盈盈”的一尺水,無不從發音的開口度大小展現出意象選擇的宏大與細小的鮮明對比,也呈現出風格的豪放與柔美的異彩紛呈。

(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綿陽師范學院李白文化研究中心項目“李白詩歌語言的象似性研究”[LB10-09]階段性成果。)

注 釋:

[1]李福印.認知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楊春燕.李白詩歌重復語言形式的像似性[J].廣州大學學報,

2012,(4).

[3]辜正坤.人類語言音義同構現象與人類文化模式[J].北京大學學

報,1995,(6).

[4][法]方丹尼艾爾Fontanier,P.Les Figures du Discours[M].

Paris Flammarion,1968.

[5]本文所引李白詩歌均出自:[清]王琦.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

華書局,1977.

[6][春秋]老子著,陳鼓應注譯.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

館,2003.

[7][戰國]荀況原著,張覺校注.荀子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

2006.

[8][清]周希陶.重訂增廣賢文[M].北京:中華書局,1962.

[9][清]戴震著,何文光整理.孟子字義疏證[M].北京:中華書局,

1961.

[10]陳友琴.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白居易卷[M].北京:中華書

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