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簡介范文

時間:2023-04-09 16:37: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李白的簡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李白的簡介

篇1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早發白帝城》等;

杜甫:字子美,漢族,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后人稱為“詩圣”,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有《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

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太原人,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早年與元稹齊名,稱“元白”;晚年又與劉禹錫齊名,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白族民居建筑;結構特點;建造技法

傳說,時候有兄弟兩人,叫做和盤生。在一次出海捕魚時偶然捕獲了龍王太子,龍王因此暴怒,連降七年暴雨,造成洪水泛濫,湮滅了日月,天地瞬間陷入黑暗。兄弟倆殺了龍王自己創造天地,因變得不完整,就用云來補天水來填地,但是天地任然搖晃不穩,于是兄弟兩就搬來四座大山和四只鰲魚頂住天地,天地最終造好后,但是二人卻一同死去。洪水中,有兄妹兩趙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過災難,結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這就是居住在蒼山之下,洱海之邊的大理白族來源的傳說。雖然白族在全國都有分布,但最為集中的確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這里是白族人民最為集中的居住地。這里主要有山地、平壩、河谷三種地形,因為這里屬于高原季風氣候,有干濕季之分而無冬夏之別,除部分河谷地帶和高寒山區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四季如春之稱。

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結構屬于中國木結構體系,是很具代表性的木骨泥墻式的土木建筑。它基本上傳承了云南漢族傳統民居的特色,又自有發展,把木結構的力學和美學性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在許多過去大戶人家留下來的房屋中,不難發現許多官式與民式結合的影子,這是由于歷史上云南遠離漢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級制約相對較小而造成的。大理現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護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其中不乏許多封建豪紳與官吏的大宅,結構復雜講究,裝飾精美,構造靈巧;同時在眾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體會到最簡潔的木結構的風采,而且這正是傳統民居結構的精華所在。以下就從不同方面對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的結構與構造進行表述與分析。

1大門

大門是白族民居中的重點裝飾之一,她所占地位非 常重要,相當以“臉面”,作為白族民居庭院“龍頭”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入口的“三滴水”門樓,即在物質層面上起到出入開閉、實用安全的作用,又在精神層面上起到彰顯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的作用。她的造型及其講究、復雜,這也彰顯了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畫工。透過大門, 我們可以看到主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也體現了主人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位。大理民居中,“家”的觀念,院落成為家庭活動的中心,在大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屋形式中,注重裝飾成了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點。作為家庭生活表征開端,門成為民居裝飾的重點。基于不同的文化心理,人生地位的情感,在民居的大門裝飾中顯現出來。“門樓”是民居總入口的標志,常作為不同空間環境的轉換點,它不僅限定了每個建筑空間環境的范圍,而且形成了這個空間的開始以及前一空間環境的終結,白族民居的大門按規模可以分為兩大類:

(1)有廈大門。有廈門歷史悠久,從形式上相對于無廈門,他要復雜些。一般家庭都用“一滴水”的平頭式的簡單結構,于“三滴水”結構為主的則是官宦人家,不僅裝飾華麗,結構也較為復雜。所謂滴水,指的是白族對瓦屋面的稱呼,比如,“三滴水”大門,即由一高兩矮兩層屋面組成,形式與三間牌樓上部的做法較為接近。(2)無廈大門。無廈大門是到清末民國時期才出現的形式,簡潔大方一般商人較喜歡這類形式的大門,顯得莊嚴得體。(3)庭院。庭院有漏角天井和天井之分。漏角天井是指正房或下房兩側較小的庭院;天井是指正房前面的大庭院。(4)房屋。白族民居從布局上也是屬于“一顆印”形式的建筑。根據功能布局,有正房、下房、廂房之分,也就是三個開間兩層樓的結構。正房,一層中間時會客議事廳,兩側次間為臥室,右側是老人居所,左側是新婚夫婦的居所;樓上一般不住人,中間供奉祖先、菩薩、神靈等,兩側次間是儲藏室,儲藏糧食雜物。(5)照壁。與大門相似,在正房或大門之外,按形式可以分為三滴水、獨角、帶窗洞三種。三滴水照壁,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的都可以用,而獨角照壁和帶窗洞照壁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用。帶窗洞照壁規格最高,其中,窗洞就是祭祀的神龕,用來祭祀天地神靈。(6)房屋布局。房屋布局有:一坊布局、兩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布局、四合五天井布局和六合同春五種。1)一坊布局。也叫獨坊布局,通俗的講只有一間正房和照壁圍合而成,房間里面布局和上面所述的房屋是一致的。2)兩坊布局。兩坊布局,就是一間正房,和一間坐西向東的廂房,其他地方是愛芳捉著照壁或者是圍墻。3)三房一照壁布局。所謂三坊一照壁就是,由正房一間,廂房兩間還有正房對面的照壁圍合而成。4)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如其名就是四合院加上五個一大四小天井。一正三廂圍合而成,中間一個大天井,也就是主要的庭院,四方分別有一個小天井。5)六合同春。就指兩個庭院,大多是由前面所述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組合而成的。

2建筑模數與尺度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一樣,大理白族傳統民居在建造中也有相對規范的量度與尺度。這樣的規范是從歷代建房工匠言傳身教,一代一代流傳到今天的,在現在仍運用于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大理傳統民居中最常應用的規模計量單位是間架。間是指開間,架是指屋架,或是指上面馱幾根檁條的大梁,也就是代表了進深的長度。有了開間的大小、進深的長短,自然也就決定了一個可使用的結構空間的體量規模,一般稱之為一間。而民居的開間、進深的大小皆以營造尺為度量標準。當地是用清代木工營造尺,1尺≈32厘米(大理地區所用的老尺是37.6厘米)。由于普通民居中極少使用斗,即使內外檐中使用部分斗構件,也是裝飾性的,因此沒有引用“斗口”概念。由于受木材材料特性及經濟性的制約,民居的開間(檁、枋的長度)、進深(梁的長度)都不可能太大。一般開間為9尺到1丈2左右,如9尺、1丈、1丈1尺6寸、1丈2尺等,即320厘米~390厘米之間為最常用。正房進深相對于開間來說稍大,一般進深為1丈4尺~1丈8尺不等,常用1丈4尺、1丈6尺,即520厘米左右。在漏閣和廂房中,開間與進深都相對要減少,在這里可以體現出院落中房屋的等級劃分。如漏閣開間9尺,進深1丈。以當地工匠楊富泉所繪制的房基平面草圖為例,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大理民居一般建房的尺度控制:

一個開間1丈、進深1丈6尺的間架,可獲得約16平方米的標準間的空間體量,在期間安排家具、用具及進行日常活動完全夠用,并且可取得較充足的日照。同時由于民居運用木構柱梁結構,空間組合便捷,可以較容易地改變墻置而擴大使用空間。所以,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用材雖小,但其實用效果卻十分靈活。層高一般為“上七下八”,即上層高七尺,下層高八尺。在地形制約或材料受限時也會靈活變動。前后柱“見尺收分”,即柱高一尺,柱身則向內側傾一分。這樣的做法比較多見,是傳統木構架建筑增強穩定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每個柱徑上大下小,更有利于提高木構架整體的抗震性能。

3結構體系分析及材料運用

白族傳統民居與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一致,也可分解為承重結構、屋面構造、維護結構以及地基和基礎幾個部分。

3.1承重結構類型

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由于不同地域產生了結構類型差異很大的不同種類,按材料可分為木結構、土石墻結構和竹結構等。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數木結構,其歷時也最為悠久,靈活性也最大,是中國傳統民居結構體系的主體,也可以說,中國建筑史是木結構建筑的發展史。按木構件組合方式,可以分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闌式等數種。白族傳統民居承重結構屬于抬梁式樓屋系列構架。具體地說,一般的傳統民居的平面組合皆為矩形平面,因此很自然地將其結構體系按間劃分為一榀的、橫向的、由柱及梁組合成的三角形。各榀屋架間搭以縱向的承重檁條,以及聯系用的枋木。檁條上釘上椽條,之上沒有望板,這也是白族廣大民居構造上的一大特色。椽條形成前后兩坡的屋頂構架,如兩山的檁條不出挑,則為硬山;若挑出,則為懸山。民居主進深一般為五檁,因屬地震多發地區各排架皆增加金柱或中柱,同時底層有廈廊或披檐,二層有出挑或吊柱等形式。總的來說,其結構形式較為成熟,構架形態大致統一,各宅用房進深尺寸相近,已經成為了一種適應當地環境的非常成熟的結構形態了。當地的這種構架形式為了適應不同方式的居住活動,在形態上也有變化。比如在正房中,中架常常中柱不落地,擴大了室內空間,提高了使用靈活性。而在山架上則采用多柱落地,外觀與穿斗式屋架相似,這樣大大加強了屋架整體的穩定性,常見的有“五柱落地”、“六柱落地”等。

3.2屋面構造方式

白族傳統民居屋面構造與云南漢族地區傳統民居基本相一致,都屬于筒板瓦屋面。在造型要求和構件復雜程度上都相對較高,不僅擁有豐富的技術含量,而且具有相當水準的藝術價值。屋面靈魂――瓦。建房所用的瓦是用就地取材的陶土燒制加工的青瓦,是最經濟、最方便的選材方式。主要的瓦構件是筒瓦和板瓦,其他還包括勾頭、滴水、燕子瓦、蓑衣瓦、瓦舌等等輔助構件。燒制青瓦的陶土就取自沙溪壩南部、江尾村等地,水灰比為1∶2,通過用牛踩實、拌和、制泥馬、制坯、燒制、晾干等工序,最后制成青瓦。一般一窯燒制的時間大約是15天左右,如日照良好,一天就可曬好,但陰干不宜開裂,所以一般要再過4~5天才可出廠。瓦之間、瓦與屋面之間聯結只用灰漿粘結,并無木望板和掛瓦條。很多民居屋面瓦只是干擺于椽條之上,用其自身的重量相互搭接,構造也很穩定,而且防水性能并不劣于灰漿粘結的瓦面,反而更有優勢,只是在外觀造型上略遜于前者,一般使用在等級較低或剛建成的民居上。在屋面坡度處理上,一般采用的是“五分水”,即短柱高與其柱間梁長度比是1∶2。也有一些屋面采用“四分水”和“六分水”等,但經過多年實際使用的檢驗,“五分水”的升起是最有利于排水的,在視覺效果上,也是當地白族人們最能接受的屋頂外觀坡度。屋面正脊兩端通常起三寸,也就是在三開間的正脊部位兩邊開間的脊檁兩端向上斜升三寸。在大理,常常會做成升起四寸,相對于《營造法式》所規定的“三間升高兩寸”更加提升,使得屋脊在整個傳統民居立面效果的表現上更為傳神,也使得當地民居的白族特色更加顯著。

3.3墻體結構

民居墻體一般為土質墻體,即夯土墻與土坯墻。兩者相比夯土墻由于墻體更為密實,保溫隔熱性能更為優良而多被采用。但是土坯墻施工簡便,周期較短,在許多內墻和相對等級較低的房屋外墻上較多采用。還有在山墻的制作過程中,由于收山部分不易舂打,所以會用土坯磚代替,兩者結合使用。墻體的制作在大理地區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還存在一些細微處的差別:如在大理古城和喜洲等地的白族民居其墻體轉角為了美觀和堅固,采用磚砌包裹,即是所謂的“金包玉”。但在沙溪,這種做法卻不多見,一般只是把轉角處的墻體線腳處理成弧線即可。為了防水和美觀效果,外墻面有些會粉飾涂刷,但大部分民居由于經濟條件制約則沒有采用這種方式。雖然只有土質的本色,但生土建筑感極其強烈,墻所用的土就取自大理壩子內。多用的是村莊附近的生土,在大理地區,土質普遍膠性較大,易開裂,所以取土時會故意挖取含沙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增加墻體的粘結性。取土時間最好控制在3,4月份,因為這時的土質不干不濕,粘性適中,而7,8月份土含水量太大,不宜使用。生土取來后,要放置一年以上,目的是讓雨水浸泡一下,土質發酵,增強其粘結性。用當地最簡單、最直觀、又是最有效的檢測辦法來對墻所用的土進行土質檢驗,具體方法可歸結為“捏起成團,落地散開”。在墻體加固處理上,當地工匠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如果土質條件優越,粘性好,且含水量較低,在墻體干燥成型后并不易開裂的,最好保持原有生土材質的狀態,不加入其他骨料。可以說,這樣是最完美地把自然材料運用在人工建造過程當中了。如果,土質的含水量過大,在墻體干燥后,極易出現裂縫,造成墻體的結構破壞,嚴重影響房屋的使用壽命。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會采用在取土后,摻加骨料的做法來改善土質。一般可以加入約合整體用土量的1/3的含沙土,進行拌和,這樣可以在不影響土質粘結性的前提下降低含水量,增加土質干燥后的拉緊程度,提高墻體抗裂性。在沙溪一些工藝較落后、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有些墻體用土中還會摻加如麥稈、玉米稈、卵石、碎瓦塊等骨料,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如果骨料過大或過多,會影響墻體的密實性,降低夯土墻的保溫隔熱、功能,同時對墻體外觀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在夯土墻打過程中,在第二板以上,每板層(一般一板高1尺5)都要加進竹筋,竹筋長約一丈,由當地產毛竹壓扁放平即可,工藝簡單、方便易行。夯土墻一般為兩尺寬,在夯實第二板后要進行收分處理,一般是單側由下到上逐漸收進;還有做兩側同時收分的,收分程度也是同柱子一致――“見尺收分”,這樣可以更加增強墻體的穩定性。

3.4基礎與石腳

傳統民居中的基礎主要由地下埋身和地上石腳組成。關于地下埋身傳統做法比較簡單,主要是由當地所產的石材――龍骨石為骨架,填充沙土作為粘結劑,縫隙中再添入小石塊料加固即可。一般埋深50厘米左右,如地質條件較差,可以埋深50~100厘米,之下用素土夯實;寬度大約2尺半到3尺,這樣可以寬于地上的石腳和墻體,增加基礎的穩固程度。相對于地下埋身,地上的石腳的處理則顯得更加考究,工藝也種類繁多,造型上更是千變萬化。從材料的選擇上來看,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主要用于石腳砌筑的石材有紅砂巖,白沙巖,龍骨石,米花石等等。其中要數龍骨石的質地最好。龍骨石主要成分是形成鐘乳石的碳酸氫鈣,顏色灰白,且有透明感,質地堅硬,不易腐蝕與風化,不溶于水,作為石腳的砌筑材料非常合適。取石后,一般是做粗加工,只打磨一面,并鑿成大小相近的不規則形狀,砌筑時可以直接對邊干砌,也可用灰漿粘結,形成類似冰裂紋的外觀效果,當地稱之為“洞賓紋”。石腳一般也做到兩尺寬,這樣可以與基礎和墻體很好地連接。高度則會受當地地形條件影響有所差異,不過都會有10~15厘米的埋深,與基礎相連。露出高度通常是在30~90厘米之間。由于龍骨石的價格相對昂貴,許多民居中采用的石另一種在大理地區非常見到的石材――紅砂巖。它的成分主要是氧化硅,含沙量大,質地相對較疏松,但質量相對于龍骨石要輕得多,價格也便宜很多(長1.4~2尺的紅砂巖的價格大約為3元/塊;而龍骨石卻要5元)。紅砂巖的質地較疏松,但利于加工,這就在加工費用上面又節省的不少;在砌筑下料時,紅砂巖的石腳磚塊較為規整,可稱作“五面石”,即向內一面不做細加工,石塊的尺寸相對于龍骨石的材料也小得多;砌筑的方式則有一字排開,錯縫搭接的,也有一拐一丁的、兩拐一丁的等等。但由于近幾年政府對山體景區的保護加強,已經禁止再到山上采石,所以現在大多數家庭在蓋新房的時候,會選用龍骨石作為砌筑石腳的首選材料。當然這也與廣大百姓這幾年經濟狀況逐步改善有原因,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于是使用龍骨石這種材料變成了許多普通農戶可以承受的起的材料。總體來看,大理地區的白族傳統建筑,是一種基于當地實際地理環境和本土材料的基礎之上發展、衍生出來的一種典型的本土建筑風格,這也正是吸引我們前去研究的價值所在,當然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制,正如蔣高宸先生所說的一樣“我們對傳統建筑的研究,目的主要在尋找一種鮮活的精神,而不是在于復活某種僵死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勇,駱中釗,張韻.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 蔣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3] 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二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4] 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三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5] 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筑簡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篇3

【關鍵詞】中外 百姓理財 投資教育 借鑒 建議

一、百姓理財概念

百姓理財是指人們對自己的收入、資產、負債等進行分析整理的基礎上,根據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階段特征及對風險的偏好、承受能力,運用各種金融工具、手段合理安排資金,從而實現資產的保值和增值。因此,百姓在投資理財過程中,不僅應考慮財富的積累,也要考慮財富的保值,理財的核心是對風險的管理和控制。

二、我國百姓理財現狀

近幾年來,我國百姓理財市場迅速成長,不斷推動我國百姓理財業務和百姓理財技能的發展,同時也形成了以下幾點值得思考的現狀:

(一)百姓理財需求大幅度上升

隨著改我國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百姓的財富收入逐年增長。近幾年,各媒體及報紙、網站等紛紛通過理財專欄和理財頻道等形式授予百姓理財知識。根據實地調查,百姓在購買理財工具時,大多數是以資本保值兼顧增值為主,能夠較好平衡風險與收益情況,理財觀念愈發理性。而百姓理財需求的大幅增長,說到底是因為百姓收入的日益增加、資本的日益豐富而引起投資需求的日益上升。

(二)百姓理財結構發生巨大變化

八十年代初,百姓的理財方式局限于購買國庫券及將現金存入銀行以獲得利息。進入九十年代后,股票以及保險等理財工具開始在百姓中盛行。此時在不少中國家庭中,房產的地位也逐漸上升。進入21世紀后,百姓的投資理財渠道不斷擴大,貨幣、基金、房地產等理財工具逐漸走進人們的生活。

可見,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百姓對于理財工具的選擇也逐漸多樣化,理財結構不斷向靈活性方向發展。

(三)各金融機構的百姓理財活動旺盛

2003年以來,在外幣存款利率低的情況下,各銀行陸續推出理財工具,不少商業銀行開始樹立獨有的理財品牌。保險、證券、信托、基金公司也緊跟隨后設立專門的理財服務中心,推出各類理財工具。我國的銀保合作、銀證合作都有了很大的發展,金融領域出現了證券公司、商業銀行共同設立的基金管理公司。

三、我國百姓理財存在的問題

在對我國百姓理財的基本現狀研究過程中,不難發現我國的百姓理財存在以下幾點比較明顯的問題:

(一)理財工具相似化現象明顯

各商業銀行推出的個人理財工具相似現象非常嚴重,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理財工具相似度也頗高,幾乎是各類證券、基金、外匯等投資理財工具的不同組合。同時,商業銀行普遍開展為客戶代繳各項費用、保險、代為兌換債券等層次低、可復制性強的服務,這些相類似的服務對百姓投資者來說缺少實際的吸引力。

(二)理財市場的相關法律缺乏規范與統一

在我國,不同的監管部門監管金融領域的各個行業,這是源于理財市場業務的復雜性和多樣性。不同監管部門獨立頒布本行業的規定,就會出現不同行業間規定不相協調的現象,給百姓投資者帶來了一定的投資困難。其次,目前我國理財市場上的一些理財工具領域尚未有健全的法律涉及,例如私募基金目前仍未得到足夠的法律地位的認可。

銀監委等相關政策機構需實時控制理財投資市場,出臺指導性政策,促使百姓理財市場平穩發展。同時,相關金融機構也應根據銀監委政策相應調整理財建議與組合。

四、歐美百姓理財方式的經驗借鑒

歐美國家擁有比較完善的理財投資市場與百姓理財教育方式,研究歐美百姓理財的方式可以更好地發展我國的理財市場。

(一)通過多種途徑加強百姓理財教育

從二十世紀中期開始,美國絕大多數州已在中學開設理財等金融相關課程,從中學生開始普及理財知識與理財觀念,將基礎的理財知識與學校所授課程相結合。同時,美國將理財教育付諸于法律,通過立法等形式來加強百姓投資者的理財教育,此外,美國通過聯邦儲備委員會發揮帶頭作用,父母對孩子、雇主對雇員提供理財教育等形式,讓理財教育在全民中得到普及。

(二)進行市場細分提供人性化理財服務

歐美國家開展百姓理財業務,首先對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的細分。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確定金融機構的目標客戶群體,并采取差異化的分層服務方式。金融機構實行針對不同層次百姓的人性化服務,為不同層次收入人群提供各自相適宜的理財工具。例如向高收入人群推薦投資回報與風險均較高的理財工具,為中等收入人群提供保本為主,增值為輔的理財工具等。

可見,向客戶提供分層次、人性化的服務,是歐美國家金融機構擴大收入的重要途徑,也是歐美理財市場不斷發展的必要條件。

五、對我國百姓理財的建議

通過上述對我國百姓理財的現狀研究與問題探討,并在借鑒歐美百姓理財經驗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百姓的理財情況提出以下建議:

(一)樹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百姓在理財過程中,要樹立起終身理財的觀念,在保值的同時求增值,能夠以平穩的心態面對理財工具的風險與收益。

很多年輕人認為理財是中老年以后才需做的事,其實不然。從簡單的銀行存款復利計算中可見,及早開始理財,是一種為今后人生尋求保障與增值的明智之舉。百姓應將理財觀念深入心中,轉化為有意識與有意義的活動,實現理財收益的最大化。

(二)推進我國百姓理財方式創新

客戶對于人性化、差別化理財服務的不斷需求,混業經營的發展趨勢以及金融機構間的競爭要求等都從客觀上對理財工具供給方產生了強大的創新推動。銀行應積極與證券、基金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合作,努力發展交叉性金融業務。國內銀行可以考慮加大與外資金融機構合作力度,開發新的理財工具和更便利的產品營銷模式。

據此,我國的理財市場只有拓寬投資渠道、創新理財方式,才能吸引更多的百姓進行長期的投資理財。

(三)規范百姓理財培訓市場,強化從業人員素質

我國要大力加強對金融機構理財從業人員的培訓,不斷發掘出素質高、能力強、業務水平精湛的高層次理財分析師,提高理財規劃師等金融從業人員的從業門檻,并加強對其的職業道德培訓。

此外,我國還應多設立相關的行業自律組織,制定相關法律或自律條款,接受客戶投訴,并在查證后依法對相關的人員進行處置,保護好客戶的信息安全。

我國金融市場應該從多方面做出努力,提高理財市場的運行效率,維護理財投資者的權益,為營造一個良好的理財市場環境做出貢獻。

因此,我國應該從自身政策與理財市場特點出發,借鑒國外成熟理財市場的百姓理財策略,不斷規范理財投資行為、完善百姓理財方式,爭取為我國的百姓投資者創造更廣闊的投資前景。

參考文獻

[1]李曉紅.我國居民投資理財工具與理財策略的選擇[J].現代營銷,2011,(11):123-125.

[2]楊金敏.我國個人理財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J].經濟論壇,2009,(12):45-47.

[3]涂永紅,李偉,劉新安等.美國個人理財方案設計對我國的啟示[J].南方金融,2005,(5):5-8.

篇4

一、 教學計劃中要重視銜接教學的安排和實施。

首先,老師要十分重視學生的初、高中銜接,對銜接教學工作有具體的計劃安排,并且以后一步一步得以實施,使計劃具體落實到實處。具體做法:(1)高一入校后,及時研究教學過程中銜接工作的一些具體做法和措施,并在相關教學內容中逐步完成。并從學生反饋回來的信息中尋找工作的得與失,及時進行調整和補救。(2)要選出幾位對物理有濃厚興趣并有較好基礎的學生成立興趣小組,選編學生在學習中的普遍存在的問題,老師要及時解決,并且開展一些必要的實踐活動。(3)針對某些具體問題,適當開設專題講座,以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這些內容。(4)利用現代教育媒體和手段,將一些學生難于理解,容易混淆的問題制成動畫,展示給學生,機械波的形成、傳播等。(5)利用課外開設專題講座,給學生介紹與學習、生活、科技有關的物理知識,做一些有趣的探索性實驗,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 適當處理好教學內容的銜接。

1、 及時彌補數學知識的不足缺漏。

初、高中教學內容中知識的障礙,要清除這些障礙,就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彌補所缺漏的知識。如:在講到力的合成和分解時,大部分學生對三角函數知識不熟練,解三角形能力也比較差;還有特別是解一元二次方程能力差等。針對這些情況,教學中要對這些知識作必要的復習和講解。在具體教學中進行例題分析時,不僅注意物理過程的分析,而且還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要作比較詳細的分析和板書,逐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2、正確處理初、高中知識的過渡。

高一物理中的“重力”、“浮力”、“摩擦力”、“力的圖示”;勻速直線運動;牛頓第一定律,運動和力的關系;功、功率、機械能等內容,學生在初中已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它們又恰是各相應章節的知識的“銜接點”,從這些“點”延伸出去,使新內容成為這些已有知識的延續和拓寬,學生就不會感到陌生,也就比較容易理解和掌握新知識。

三、 注意知識的逐步深化,循序漸進,處理好教學要求的銜接

雖然學生上完初中,有一定的物理知識,但仍存在醫學心理障礙,如經驗性結論,思維定勢等。因此,在平時教學中,除了依據大綱、教材、考綱、考點外,還必須考慮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考慮學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教學要求過急、過高,都會使學生在學習上感到緊張和困難,從而挫傷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因此,教學中應該從生活實際出發,由興趣入手逐步深化循序漸進,加強基礎知識訓練,切忌一步到位。如物體受力分析,是解決力學問題的關鍵,既是重點,又是難點。但對受力分析一開始不能要求太高,應先使學生初步體會分析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思路。然后,在以后的學習中一有問題,就及時發現,及時排解。

教學過程中,還應該根據課堂氣氛,學生的反應,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處理新出現的問題,并相應調節教學進度和教學方法。如:講力的合成與分解時,發現矢量運算是學生難點;學牛頓第二定律時,對定律的應用是難點。根據多角度,全方位剖析知識的具體情況,應該放慢進度,上相應內容的習題課,使學生順利度過這一難關。

四、 處理好思維能力的

剛步入高中學生習慣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薄弱,還處在萌芽階段,所以學生進入高一學習過程中,應該多結合學生習慣的形象思維,給出一些具體直觀的例子,或有趣的物理小實驗,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興趣,加深對書本知識點的理解,逐步幫助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1、 培養學生自己學會概括總結,并得出結論。

人們的思維往往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進行的,學生也常由此做出判斷,但有時是錯誤的,例如在分析拋出的鉛球受力時,初學者往往會說:鉛球受重力、推力、阻力。受重力、空氣阻力沒問題,但這個推力的有無,必定有這個力的施力物體,那推力的施力物體是誰呢?學生會回答說:人手。接著反問:人手隨鉛球一起飛出去了嗎?學生會說沒有。此時就可以讓學生自己分析出經驗分析的推力沒有施力物體,那它必然就不存在了,因而從根本上糾正了學生的錯誤認識,間接地提高了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

2、 利用實驗功能,使學生由形象思維轉向抽象思維。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學科,許多的知識可以通過實驗由前人間接經驗變成自己的直接經驗,逐步完成知識由形象到抽象的過渡,為此在第一章中為了說明任何物體在外力作用下都發生變化,設置擠壓玻璃瓶觀察微小形變的實驗,在學習反沖運動時,設置水火箭實驗,在學習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時,設置拍手實驗,讓學生感受體會。有時在教學過程中,貫穿生產、生活的實例進行分析、推理做出結論,一方面加深對所學知識的領悟,另一方面也達到使學生思維能力的逐步提高的目的。

3、 逐步傳授物理思想和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適時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問題和題目,逐步使學生獲得假設、分析、推理、論證等高層次的思維訓練,這是學生由初中到高中思維能力過渡的關鍵。為此,在教學中點明方法、指導思路,使學生按照預定的方向去思考,做出結論。出錯誤后,指出錯誤產生的根源,在引導學生分析、判斷時抓本質、抓關鍵,找出其中的因果關系。

五、 注意學習方法銜接和過渡

初中物理是義務教育的內容,不但知識內容淺,而且能力要求也不高。但是,高中物理教學卻逐步培養學生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應用數學處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能力。這些能力剛上高一的學生基本上不具備,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能力,就需要學生改變以前的學習方法,改變那種靠死記硬背,靠套公式解題,不注意理解和分析問題的學習方法。高中物理教學效率和質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學習方法的順利銜接和過渡。

1、 先教學生怎樣學高中物理,學習高中物理尤其要注意什么。

在序言的教學中要突出把學習方法告訴學生。(1)在學物理知識,概念,規律時要注重理解。理解規律、概念的確切含義,適用條件,表達形式和與此相關知識的區別和聯系,能辨別有關說法的正誤。如對楞次定律的理解,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A.誰起阻礙作用——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B.阻礙什么——引起感應電流的磁通量的變化;C.怎樣阻礙——增反減同;D.阻礙不等于阻止,僅僅只起到延緩磁通量變化的作用;E.阻礙也不意味著感應電流的磁場總與原磁場方向相反。其實,有時相同,有時相反;(2)注意學習領會學習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3)注意學習物理問題的思路和方法;(4)注意觀察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5)要求學生學習中一定要多動腦筋,積極思考問題,善于歸納總結分析,切忌死記硬背。

2、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注意貫穿學習方法的教學:(1)剛開始學生理解領略規律不深刻,注重表面。因此,教學中要教學生如何理解一些概念,規律。(2)教學中注意把物理學中研究問題的方法教給學生。如理想化模型化法,理想化實驗法,從簡單到復雜,假說法,類比法,觀察實驗法等。(3)注意解題思路和方法教學,教學中有時老師歸納解題思路、方法,并做出良好示范;有時讓學生總結歸納解題思路、方法,老師再作指導,對學生進行思路和方法訓練。(4)教學中經常舉例說明要動腦思考分析問題,不能死記硬背,也不輕易下結論判斷。知識點要準,概念要請。

3、 注意學生自學和閱讀能力的培養,在教育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良好習慣的同時,對學生自己能學懂的內容,我們盡量安排學生自學,并配學生自學思考題,學生學完后,老師再作輔導,讓學生順利完成自學任務。在學生自學中,要讓學生學會通讀、細讀、精度,理解概念、規律,做到眼、腦、手并用。

六、 重視情感投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一個人的傾向性、選擇性的個性心理特征,物理愛好者對解答物理問題有濃厚的興趣,常常能集中注意力去分析、理解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了使步入高中的學生能保持學習物理的積極性,進一步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老師應主動與學生接觸,了解學生在初中學習物理的情況,了解現在學習物理的情況。利用空閑時間給學生講物理學與人們的衣食住行的關系,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系,講現代物理發展的前景,講與物理有關的世界之謎……讓學生提高興趣。在學生回答問題,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對一個問題有了新的見解時,應及時給學生以鼓勵。把好每次測驗命題關,讓更多的學生在物理測驗中能得到滿意的分數,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功感。這一點,剛參加工作的老師往往把握不好,他們認為什么都簡單,一出題,就難。年老教師則擔心考簡單了會與以后的高考接不上軌,其實這種擔心是多余的。才上高一,你要讓他得到他想到的分數,鼓勵他不要失去信心。如果他失去信心,興趣全無,那還談什么高考,那就是紙上談兵,扼殺人才。

篇5

關鍵詞:腦鈉肽;肌紅蛋白;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是各種心臟結構或者功能疾病損傷心臟充盈和(或)射血能力的結果,其高病死率及住院率日益成為當今社會最重要的健康問題之一[1]。目前腦鈉肽已經廣泛用于心力衰竭的診斷,而心力衰竭因可致心肌、骨骼肌缺血、缺氧使細胞變性壞死,引起肌紅蛋白釋放造成肌紅蛋白增高[2]。在此通過聯合檢測腦鈉肽和肌紅蛋白,探討兩者與慢性心力衰竭的關系,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0年8月~2011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觀察組,其中男37例,女33例,年齡54~85歲,平均(71±7)歲;NYHA分級:Ⅱ級23例,Ⅲ級24例,Ⅳ級23例;基礎疾病:冠心病30例,高血壓性心臟病33例,風濕性心臟病4例,心肌病3例。另外選擇同期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45歲以上退休干部50例作為對照組,其中男27例,女23例,年齡46~75歲,平均(69±5)歲。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取晨起空腹血4 ml送檢,血清腦鈉肽和肌紅蛋白分別采用直接化學發光法和免疫比濁法,分別采用德國西門子公司和為北京利德曼公司的試劑盒進行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3.0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比較用t檢驗;兩組以上采用方差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血清腦鈉肽、肌紅蛋白的濃度比較:觀察組的血清腦鈉肽及肌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1。

表1  兩組血清腦鈉肽、肌紅蛋白濃度比較()

組別

例數

腦鈉肽(pg/L)

肌紅蛋白(mg/L)

對照組

50

65.79±20.68

32.50±19.86

觀察組

70

773.32±395.74①

114.01±63.64①

注:與對照組比較,①P<0.01

2.2  不同心功能分級組血清腦鈉肽、肌紅蛋白的濃度比較:Ⅱ級、Ⅲ級、Ⅳ級各組間血清腦鈉肽及肌紅蛋白水平均明顯不同,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1),且腦鈉肽及肌紅蛋白血清濃度水平隨NYHA心功能分級的上升而逐級升高。見表2。

表2  不同心功能分級組血清腦鈉肽、肌紅蛋白濃度比較()

NYHA分級

例數

腦鈉肽(pg/L)

肌紅蛋白(mg/L)

Ⅱ級

23

440.22±75.92

57.66±12.62

Ⅲ級

24

760.47±64.58①

95.77±11.41①

Ⅳ級

23

1119.84±489.24①②

189.39±52.78①②

注:與Ⅱ級比較,①P<0.01;與Ⅲ級比較,②P<0.01

3 討論

    腦鈉肽又稱B型利鈉肽,是由32個氨基酸殘基組成的多肽,主要由心室合成和分泌,心室負荷和室壁張力的改變是刺激腦鈉肽分泌的主要條件。近年來國內外已有相關文獻報道,在心力衰竭時,血清腦鈉肽的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而且其升高的程度與NYHA分級呈正相關[3-4]。在本研究中,我們也得出相同的結論。而肌紅蛋白是一種低分子亞鐵血紅素蛋白,分子量16 000~18 000,正常人血中肌紅蛋白含量極低,當心肌或骨骼肌、平滑肌受損傷時,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增高,肌紅蛋白漏出從而使血中的水平升高,肌紅蛋白是急性心肌梗死、肌肉損傷的早期特征性診斷指標[5]。曾祥鴻等的研究發現,在心力衰竭患者中,肌紅蛋白的變化與心功能變化存在正相關關系,是評價心力衰竭程度及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6]。我們的研究也發現,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肌紅蛋白濃度隨著心功能分級的升高而逐級升高。

    腦鈉肽目前已經成為診斷心力衰竭的重要指標,而肌紅蛋白在心力衰竭心肌損傷時,較早就出現在血液中,可以更快的體現心功能的情況,但因其特異性不高,僅有輔助作用。聯合檢測血清腦鈉肽及肌紅蛋白水平,可以更好的診斷慢性心力衰竭,評價心力衰竭的程度和預后。

4 參考文獻

[1] 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科學[M].第1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366.

[2] 寧學玲,寧學洪,郭曉華.肌紅蛋白檢測心肌梗死型冠心病的研究[J].吉林醫學,2010,31(25):4231.

[3] Maisel AS,Krishnaswamy P,Nowak RM,et al.Rapid measurement of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in the emergency diagnosis of heart failure[J].N Engl J Med,2002,347(3):161.

[4] 張  星,李曉艷.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漿腦鈉肽濃度與其心功能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25(1):98.

篇6

關鍵詞:心力衰竭;超敏C反應蛋白;N末端腦鈉肽前體;尿酸;臨床意義

中圖分類號:R54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17)13-0175-02

目前,心力衰竭患者日漸增多,有心源性、腎源性等幾種情況,幾乎所有的心血管疾病和腎臟疾病患者的最終結局都是心力衰竭,它是心臟功能或心臟結構異常導致的心功能嚴重受損[1],包括貧血、冠狀動脈缺血等多種因素,造成患者心臟組織灌注不足,以至于病情呈進行性惡化狀態,心力衰竭的臨床治療需要通過早期診斷,評估患者心功能,繼而對患者預后狀況做出客觀判斷。而目前評價心力衰竭的最敏感的指標是NT-proBNP,經過近幾年多例臨床患者的觀察,發現hs-CRP、UA兩項與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存在一定的關系,我們把這三個項目集中歸納后,通過統計學處理,來探討它們對心力衰竭患者診斷與治療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觀察組為2015年5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70例心力衰竭患者,經查體、超聲心動圖檢測、實驗室檢查,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診斷標準,并排除急慢性炎癥、惡性腫瘤、肝腎功能異常、全身嚴重感染者。患者男女比例29:41;年齡59~83歲,平均年齡(67.4±7.2)歲;美國紐約心臟病協會(NYHA)[2]心功能分級:Ⅱ級患者28例、Ⅲ級患者31例、Ⅳ級患者11例;原發病類型:肺源性心臟病3例、缺血性心臟病33例、高血壓性心臟病34例。另選擇同期體檢健康者70位作為對照組,男女比例32:38;年齡57~80歲,平均年齡(68.5±7.4)歲。比較兩組患者基本個人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方法

所有研究對象均要求空腹12 h,然后由護士采集早晨靜脈血3~5 ml,1 h左右送至我科,離心后取上清液及時檢測。hs-CRP、UA的檢測儀器均為美國Beckman coulter AU5821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應用上海申能德賽公司生產的免疫透射比濁法試劑檢測hs-CRP、應用英科新創生物有限公司生產的尿酸酶法試劑檢測血清UA,應用新產業化學發光分析儀配套試劑檢測NT-proBNP,所有項目均做了室內質控,結果在控,檢測過程按照本室制定的操作規程執行。

1.3觀察指標

比較對照組與觀察組中各心功能分級患者的超敏C反應蛋白(hs-CRP)、N末端腦鈉肽前體(NT-proBNP)、尿酸(UA)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應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受檢者hs-CRP、NT-proBNP、UA水平比較,見表1。

2.2觀察組中不同心功能分級患者hs-CRP、NT-proBNP、UA水平比較,見表2。

3討論

hs-CRP的組成成分為肝臟細胞,它是pentraxin家族中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之一。常規CRP檢測對心血管疾病的敏感性、準確性不高,近年來,不少廠家推出更為靈敏的hs-CRP,用于心腦血管疾病的檢測。臨床研究發現,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反應是斑塊破裂和不穩定的重要原因,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過程中,CRP 、補體復合物和泡沫細胞等沉積在動脈壁內,CRP 可與脂蛋白結合, 激活補體系統, 產生大量炎癥介質,釋放氧自由基, 造成血管內膜損傷、血管痙攣及不穩定斑塊脫落, 加重動脈粥樣硬化所致的管腔狹窄以及ACI 的發生,早有研究證明[3],在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發展以及內皮功能障礙中,CRP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足以將其當成預測急性冠脈綜合征發生的因素,也可將其作為判斷心衰患者心功能改善情況的獨立指標,CRP與患者的炎癥程度、炎癥發展過程、心功能分級關系密切。本研究中,觀察組hs-CR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腦利鈉鈦(BNP)最初以前體形式存在,即proBNP,一旦心肌細胞遭到刺激,因活性酶的影響,proBNP裂解成兩種BNP,一種有內分泌活性,另一種則是無活性的NT-proBNP。BNP和NT-proBNP都可以反映出心肌細胞所受到的壓力與容量負荷[4],二者來源相同,均呈等摩爾分泌。本研究中,觀察組NT-proBNP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UA具有抗氧化應激的效果,濃度適中對心血管有益。有研究顯示[5],相比還未達到心衰階段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已經發展到心力衰竭的患者的UA水平更高。本研究中,觀察組UA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hs-CRP、NT-proBNP、UA水平能夠反映出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可作為臨床診斷、治療、預后評估的重要指標。

參考文獻:

[1]鄧曉波.心力衰竭患者超敏C反應蛋白、N末端腦鈉肽前體和尿酸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實驗診斷學,2015,(3):392-394.

[2]林娟,高一丹.促紅細胞生成素聯合鐵劑對慢性心力衰竭合并貧血患者紅細胞分布寬度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5,(18):2777-2780.

[3]黃蕾,鄭僑克,賈芳,等.BNP與NT-proBNP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診斷價值和臨床意義[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22):5034-5035.

篇7

關鍵詞:《將進酒》;豪放風格;時代文化;流派文化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課程實踐教學項目成果(編號:201129)。

唐代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著名詠酒詩篇《將進酒》,作為具有濃厚探究意義的文學作品,其在文學風格上的審美價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學風格是文體的最高范疇和最高體現,是作家長期匠心獨運的結晶。也正因為如此,讀者往往憑著作品的語言特色,就可以辨別出是誰的作品,把握不同作家作品的風格特點。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的詩歌語言特色十分鮮明,在遣詞造句上富于奇特的想象,超長的夸張,高度的虛擬,在語言節奏和旋律上則奔瀉急促、迸發突進、氣勢磅礴,這些都體現了其豪放的風格特色。而《將進酒》,就是其豪放風格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豪放風格的審美價值

不同的文學風格有不同的什么價值。雄渾剛勁的風格可以壯人胸懷,清新俏麗的風格可以舒人心脾,飄逸疏野的風格可以養人性情,沉著含蓄的風格可以啟人思力。不同的文學風格,給人以不同的審美享受。《將進酒》豪放曠達的風格特色,也有其特定的審美價值。 段志西說:“李白的《將進酒》一詩具有突出的狂放美特征 ,在作品中主要表現為磅礴遒勁的氣勢美 ,熾烈昂揚的激情美 ,和為了強化氣勢美、激情美而運用的奇譎的想象美、大膽的夸張美 ,從而達到了一種亦仙亦野、傲岸不羈的審美奇境。”

細看《將進酒》詩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詩人認為人生雖短暫,但是人活一世,都要盡情把握享受生活每一天。下面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它洋溢著詩人自信開朗、清高脫俗的氣質――老天既然讓我來到這個世界,就必定有我的用武之處。即使散盡了千金,也不過是身外之物。只要有才能,這千金還會再回來的。詩句融合著一種對生活自信豁達的態度――所以,趁著現在大家都有這份閑逸的雅致,就要烹羊宰牛大吃一頓,干掉三百杯酒。三百杯當然是個夸張的數字,體現了李白不拘泥、瀟灑的特質,給詩增添了曠達的氛圍。詩人雖然在當時不被重用,但是他并沒有沮喪、一蹶不振,而是對自己充滿了自信,對生活充滿了憧憬,樂觀地享受著人生,體現了其曠達而豪邁的藝術風格。

吳企明曾有這樣一番評價:“詩人想落天外,用兩組排比句發端,突兀驚人,以雄豪奔放的氣概,不同凡響的藝術構想,具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群,抒發了自己對時光飛逝、人生短暫的無窮感嘆。”《將進酒》詩句開頭兩句“君不見” 運用夸張的手法,第一句突出了黃河奔流時磅礴激昂的氣勢,而黃河水流入大海不再回淌,就好像時光一去不復返,使人讀后既有一種瀟灑脫俗的情懷,又融入了青春易逝、時光如梭的悲嘆。第二句用了較多顏色的詞匯,如“白”、“青”、“雪”等,形象地描繪出一幅年華易老、人生短促的畫面。其中,“朝”和“暮”、“青”和“雪”構成了對比,早上還是一頭烏絲,晚上已是雪色白發,給人視覺的沖擊,更讓人體會到時間的快速流淌。“黃河之水天上來”、“朝如青絲暮成雪”雄渾豪放,表達出時光易逝的強烈感慨。詩中之歌,乃是神來之筆,敘說古往今來,圣賢不足道,榮華不足貴,富貴功名皆成塵土。最后一層六句詩,宕開一筆,寫出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李白反客為主,連連呼出僮兒,將‘五花馬,千金裘’賣掉,換來美酒,與兩位好友開懷痛飲,長醉方休。結穴處‘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端遙相呼應,總結全篇,力敵萬鈞。‘萬古愁’,既指人生不得已之‘愁’,又指我材未用之‘愁’。只有醉酒盡歡,才能消除那深邃廣袤的‘萬古’之‘愁’。詩人將這種愁隨美酒瀉出,少了幾分細膩惆悵,多了幾分大氣磅礴。

縱觀通篇,我們可以感受到其中傳達出來的大氣磅礴的氣勢美,熾烈的激情美和新奇想象和夸張美。

二、豪放風格與時代文化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時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時代氣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學風格必然要滲入時代文化的因素,表現出時代性。李白詩歌的豪放的浪漫主義風格,也與其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李白一生經歷了唐朝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肅宗、代宗六位帝王,且他一生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隱居和求仙學道的生活中度過的。這種生活培養了他對自由的熱愛,對精神解放的追求,以及不愿受世俗羈絆的性格。他傲岸豪邁又蔑視世俗榮華、向往自由。因此,李白的一生是積極奮發的一生,同時又是坎坷潦倒的一生。

李白所處的時代可以說是盛唐,經濟繁榮,國富民強,因此他少了杜甫憂國憂民、沉郁頓挫的風格,多了豪放豁達、浪漫理想的特點。《將進酒》這首“勸酒歌”, 約作于天寶十一年(752),當時他與友人岑勛到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穎陽山居為客,三人曾登高飲宴。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詩人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語)之際,于是《將進酒》以自由昂奮的炬火烘映出詩人那昂揚的生命。悲嘆雖然不免,但悲觀不是李白的性格。詩人雖然感到青春易逝,功業未成,自悲自嘆,但另一方面又覺得來日方長,此生大有可為,故又自解,因而“在蕓蕓眾生前行的旅途中留下這一首超越憂傷的千古名曲”。《將進酒》中,詩人所展現出來的悲憤激昂的人生態度和豪放不羈的藝術風格與其所處的時代互相輝映、互相映照,體現了詩歌的豪放風格與特定時代的密不可分的聯系。

三、豪放風格與流派文化

包裹在個人風格外面的,還有流派文化層。流派是一個伸縮性頗大的概念。嚴格地說,并不是每個作家都主動參加過一個明確的流派,但寬泛地說,又可以把大部分作家納入已有的、相關的風格類型,從而認為某某作家屬于某某流派。流派風格的多樣化,往往是文學繁榮的一個重要標志。唐代詩歌極其繁榮,很大程度上與流派紛呈關系密切,如初唐形成宮體詩派,盛唐出現王孟詩派和高岑詩派,中唐形成新樂府派等。

李白的詩具有“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的藝術魅力,這也是他的詩歌最鮮明的藝術特色。作為一個浪漫主義詩人,李白調動了一切浪漫主義手法,使詩歌的內容和形式達到了完美的統一。李白的詩富于自我表現的主觀抒彩十分濃烈,感情的表達具有一種排山倒海、一瀉千里的氣勢。比如,《將進酒》中一開始就運用了兩個氣勢磅礴的“君不見”:“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詩人在詩中將想象、夸張、比喻、擬人等手法綜合運用,從而造成神奇異采、瑰麗動人的意境,這就是李白的浪漫主義詩作給人以豪邁奔放、飄逸若仙的韻致的原因所在。

《將進酒》作為李白的浪漫主義特征的代表之一,屬于以豪放飄逸風格為主導的詩派,其綻放出“豪而悲、豪而狂、豪而怒”的獨特浪漫主義風格,使詩歌具有無比神奇的藝術魅力。雖然在文學史上,并沒有明確定義李詩的流派文化。但詩人獨特鮮明的文學藝術風格,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形成了以豪放風格為主導的流派文化。《將進酒》展現了詩人李白的獨特藝術風格,以及其非凡的氣概和生命的激昂。作為一個文學意義濃厚的文學作品,其豪放飄逸的文學風格具有特定的深刻的審美價值。其風格與時代文化和流派文化的密切聯系,也展示了這部文學作品的深遠的探究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文晶.試論李白《將進酒》一詩的氣勢狂放美[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9(26).

[2]高建山.一曲生命昂揚的歌――李白《將進酒》品讀[J].現代語文,2005(11).

[3]馬華.從《將進酒》看李白的積極浪漫主義特色[J].中學教學參考,2010(16).

[4]吳企明.唐詩鑒賞[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

篇8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如何改進中職語文的課外作業,設計開放、有個性、富有創造性的課外作業,讓學生“樂中求知”,“動中求知”,為學生多種智能的展示與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我所教的班級學生語文基礎差,他們對學習無興趣,尤其對課外閱讀缺乏興趣,對老師布置的課外作業“敬而遠之”。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努力將課堂教學與學生的課外作業結合起來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案例描述

前段時間,我開設了一節市級公開課,這節課的主題是“走進李白”。這節課既可以看做是一節語文課外閱讀綜合實踐課,又是一節學生課外特色作業展示課。課前,全班同學開展了“李白詩歌閱讀月”課外實踐活動,同學們對李白的詩歌進行了個性化閱讀。

上課了,在我深情的導入語和《春江花月夜》的古典音樂伴奏下,同學們不知不覺地進入了古詩的意境。接著,同學們開始展示他們的課外閱讀成果。當我用投影打出“簡要介紹你所了解的李白”“你讀了多少首李白的詩歌?記住了哪些?是從哪兒讀到的?”問題時,許多同學都不約而同地舉起了手,還沒等我點名要求同學回答問題,竟然有多位同學站起來搶答了,楊博同學居然也在其中,這是我所沒有想到的,他可是我教他以來,從來不回答問題的同學啊。這樣的課堂,這樣的場面,可是我期待已久的了。更讓我意想不到的是:陳浩同學還沒等我對剛才同學的發言做點評,他就對我說:“老師,他們講得都不全面,我利用多種途徑收集整理了李白其人、其詩的一些資料,并把他們做成了PPT形式,現在就想展示給同學們看。”說著三步并著二步跑到了講臺,看著他那自信的神態,我用鼓勵的眼光對他說:“行啊!”只見他靈活地操作電腦,通過美麗的圖片和詳盡的文字材料,向大家介紹李白。站在一旁的我,淚水在眼眶里打轉,說不清是激動,還是高興。他是班級里說普通話最差的同學,每次課堂上只要他一回答問題,就會引起哄堂大笑,可是這一次,他的匯報一結束,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面對此景我心中一陣竊喜,他們的閱讀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他們的課外作業完成得如此優秀!想必他們待會兒會有更精彩的表演。

緊接著是交流、擴展、品味李白的詩歌。“你最喜歡李白寫的哪一類詩歌?能舉例嗎?誰和他(她)有共同的愛好?請同學們尋找自己的閱讀伙伴,組成閱讀小組,在小組內吟詠,品味你最喜愛的詩,并推薦出表現好的同學,代表你們小組參加稍后的集體匯報。”問題一呈現,同學們竊竊私語,接著你一言我一語熱烈討論起來,有的從抽屜里拿出詩簽,有的拿出小報,有的拿出賀年片,有的下座位去尋找他的閱讀伙伴,朱俊同學竟然還匆忙穿上長袍,帶上帽子。約五分鐘之后,首先上臺的是朱俊和石玉鳳,她們的開場白贏得了一片掌聲。她們奇思妙想跨越時空,朱俊裝扮成了李白, 以《夢游天姥吟留別》為藍本,與石玉鳳開始了一段古今對話,她們富有創意的解讀,引來了臺下聽課老師和同學雷鳴般的掌聲。甚至還有幾個調皮的男生高喊“好!好!……”我想:這就是我的學生,透過紙背,穿越時空,與詩仙問答、切磋、請教。這就是我的學生,與文本中一個率真、超越、脫俗的詩人相遇,她們不僅領會了詩的神韻,而且與詩人在人性、人生的層面上交談。她們的表演把課堂推向了。課堂“活”起來了,智慧的火花在碰撞。同學們爭先恐后地上臺展示自己的個性化閱讀成果:有的同學為李白的詩配畫,有的同學為李白的詩歌配樂演唱,有的同學為李白的詩做了詩簽和明信片,還有的同學三三兩兩一組上臺大聲朗誦李白的詩歌。個性化閱讀作業在交流中被認知、被理解、被內化。教室里的掌聲此起彼伏,聽課的老師也紛紛拿出手機搶拍。

隨著學生積極展示作品,課堂氣氛越來越熱烈。當我用投影打出:“請根據詩句說出詩名”“請根據詩名說出詩句”“請用李白的詩句表現圖的意境”“名句接龍”問題時,出乎我的意料,班級90%的同學站起來搶答。如此的場面,如此的課堂,這是我從教以來的第一次,我深深地給我的學生們鞠了一躬。是他們讓我看到了課改的希望,看到了職業教育的希望。

課在熱烈的氣氛中結束了。我想,學生們回去以后也一定感觸頗多,他們也一定會興致勃勃地完成我再次布置的作業。

案例反思

作業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它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途徑。但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布置作業還存在以下問題:1.作業是教師布置,學生被動完成;2.作業多機械重復,少創造活動;多抄抄寫寫,少思維訓練;3.作業模式單一枯燥、一成不變;4.作業評價形式單一,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學習興趣寡淡,視作業為負擔。如何科學減輕學生作業負擔,讓學生在語文作業中歷練能力、張揚個性呢?新課標指出:一切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因此,課外作業的設置應為學生獲得基本語文素養服務,應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外作業設計應遵循活動性,實踐性,自主性,鼓勵性原則,杜絕機械性與重復性,培養學生逐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生方式,努力使作業在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質方面更有效發揮作用。

回顧這節課,我覺得我落實了上述課改精神。從學生展示的作業來看,有兩個方面值得肯定。

1.轉變了教學思想

通過學習與實踐,我樹立了正確的質量觀、發展觀,不再把掌握知識作為未來人才的最終目標。教學中既重視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更注重對學生情感、意志、習慣以及自我認識和人際關系等全面評價。杜絕了用布置機械記憶的課外作業,來爭奪學生的課余時間,剝奪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從而影響學生身心發展,妨礙學生全面發展。作業的設計既要注重基礎知識的鞏固,更要注重學生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既要創新又要保證其科學有效,使學生在做作業的過程中體驗快樂、形成能力、學會合作、體驗自主。

2.改變了作業形式

主要改變了傳統作業存在的“多統一,少差異;多靜態,少動態;多書面,少實踐”的現象,設計了有特色的作業。

(1)變統一性作業為差異性作業。

學生認知水平是有差異的,為使學生有效地獲得知識,目標應落實在學生經過努力才得以完成的“最近發展區”,這樣既具有挑戰性,又能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果不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布置課外作業時統一要求,使一部分學生“吃不飽”,一部分學生“吃不了”。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我在布置課外作業時注意學生的個體差異,改變布置作業時的命令性,強制性,力爭讓每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都有收獲。這節課課前我設計了差異性的課外閱讀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喜愛、能力去閱讀李白的詩歌,可用不同的形式去進行個性化解讀,可同自己興趣相同的同學合作進行閱讀,閱讀成果展示時,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你的作品。

(2)變無聲作業為有聲作業,變作業為作品。

語文教學著眼于學生語言,運用語言發展語言,注意表達,從而提高學生的言語素質,還語文教學姓“語”本色。這次我改變了以往讓學生去抄寫、背誦李白的簡介、李白的詩風、李白的著名詩篇這樣的作業方式。本著尊重學生個性,注重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目的,設計了開放性特色的作業。特色作業的設計帶來了作業的新變化,作業內容由老師布置,變成了學生自主選擇;作業種類由單一的讀讀寫寫,變成了閱讀感悟、實踐體驗;作業的形式由枯燥的文字,變成了圖文并茂的生動畫面。從這節課來看,學生創造性地把李白詩歌的文字作品變成了書畫、詩簽、配樂詩、故事……他們把作業轉化為作品創作,運用展示的形式,獲得了成功感,強化了創新意識,提高了審美情趣。這樣的改變,真正讓語文課外作業“活”了起來,讓學生在課內外“動”了起來。

(3)變靜態作業為動態作業。

新課標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這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與實踐動手能力的重要方式。讓學生在自由活動、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理解深化內容,運用鞏固知識,以達到拓展延伸的效果。在作業展示中,學生不僅把李白的詩歌配樂演唱、配樂朗誦,而且把詩歌改成了故事等,靜態作業變成了動態作業,增強了藝術感染力,又發展了創造才能。

(4)變獨立性作業為合作性作業。

合作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流,也是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必不可少的一種素質。以前我倡導學生要獨立完成作業,現在我打破了傳統作業形式,變個體型為合作型,采用互動協作原則。無論是給李白詩歌配畫、配樂、做詩簽,還是把李白的詩歌改成對話的故事、同學合作朗誦,這些作業都是學生們合作勞動的結晶。

(5)變封閉性作業為開放性作業

篇9

關鍵詞:意象圖式 李白詩歌 前后圖式 《早發白帝城》

1 關于意象圖式的發展概述

1.1 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概念的來源

其概念是西方學者Johnson(1987)和Lakoff(1987) 在Talmy(1983)的相關研究基礎上引入到認知語言學的,并逐漸發展成為該學科的經驗主義理論支柱之一, 意象圖式后來還為整個概念系統提供了體驗的基礎。Lakoff 和Johnson于1980年在《我們賴以生存的隱喻》一書中將“意象”用于隱喻分析,她倆于1987年各自都將“意象”和“圖式”兩個術語結合成“意象圖式”,并對其作出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二者的共同觀點都認為:意象圖式應該包含豐富的體驗性、想象性、抽象性、心智性、動態性等特征,此外在對詩歌的理解分析過程中的建構范疇、形成概念、分析隱喻、理解意義、也有著比較深刻的意義。

1.2 意象圖式的內容分類

王寅(2006,189-191)提到Lakoff (1987:282-283) 主要論述了7類意象圖式:

容器、始源-路徑-目標、連接、部分-整體、中心、邊緣、上下、前后,并以此為出發點提出了形式空間化假設。根據Lakoff(1987:272-275)的觀點,動態意象圖式主要包括以下六類:

①容器圖式(Container Schema):可以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區別。②部分-整體圖式(Part-whole Schema)。③連接圖式(Link Schema)。 ④中心―邊緣圖式(Center-Periphery Schema)。⑤始源-路徑-目的地圖式(Source-Path―Destination Schema)。⑥其他圖式(Other Schemas)。

2 李白詩歌意象

在這眾多的文人中,詩仙李白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創造了古代積極浪漫主義文學高峰,以其獨特的詩風,在唐朝詩歌領域別樹一幟,獨領。李白在批判并繼承前代詩人的傳統文風基礎之上形成了自家獨特風格,在李白的身體力行和大力倡導之下詩行體和七絕達到后人難及的高度,這個時代的詩歌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黃金時代。李白詩歌之所以在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在相當程度上在于它的意象體系。意象體系的宏大想象空間,在詩歌的情景中逐漸形成了一種模式。由于李白游玩過諸多地方,在其游玩過的地方寫出了大量的文學作品,同時也更好的運用了這種意象體系。在這一套意象體系中,景物是最主要的、使用最普遍的,也是最有成效的意象類型。他所觀察到的自然景象和自然現象,例如:雨、月、江、山等都可以當作意象來看。同時,李白詩歌中的意象與其奇特的想象,經常有超乎尋常的銜接,隨著情思流動而千變萬化,一個想象緊接著另一個想象。這一現象與意象圖式的構建方式相吻合。本文選取了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通過分析其意象圖式,為李白的詩歌分析與詮釋賦予一個新視角。

3 李白《早發白帝城》的意象圖式分析

早發白帝城

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3.1 傳統的修辭與文學鑒賞分析

共四句詩,核心在一個“流”字,彰顯出作者在被朝廷赦免后的暢達痛快心情,激情奔流,心開氣闊。盡管詩中不曾出現一個快字,確讓人讀起來盡生快意。作者巧妙的從別處著筆,借用長江、舟,利用長江的長、舟行的輕快,來凸顯時間的短。

3.2 運用意象圖式中的前后圖式鑒賞分析

第一句“彩云間”這三個字一下子突出了白帝城所在地勢接近彩云,生動形象的體現出高遠的意境,這為整篇文章的水流之快埋下伏筆,水流由高處自低處流動,速度自然會很快,于是就有了后面的順流千里。 “彩云間”中的“間”字用的很巧妙,暗含山陵的隔斷之意,作者乘著小舟,在身后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此前的生活情景一瞬間恍若隔世。

3.3 第二句詩中的的“千里”和“一日”這兩個名詞用以凸顯空間之高遠和時間之短作了十分懸殊的對比

最為巧妙的還是在于這個“還”字。“還”,本意是歸來的意思。但在此處詩歌中一個還字深刻體現了作者“一日”奔行“千里”的淋漓暢快,也暗暗折射出作者的喜悅之情。

3.4 第三句詩歌的境界更上了一層樓,生動傳神,讓人讀起來感情潮起,入木三分

長江三峽這個地方十分荒涼偏遠,在古時候,“常有高猿長嘯”的悲涼詩句。作者之所以說“啼不住”,可能是因為作者當是乘著輕快的小舟順流而下,兩側綿延起伏的山峰從身邊匆匆劃過,山坡上的猿猴也接連哀鳴不斷。不禁引起了作者內心深處的一片凄美之意。

3.5 最后一句詩歌節奏峰回路轉,“輕舟”已悄然翻過“萬重山”

在脫離了束縛之后迅疾奔向前方,讓濤濤江水帶著作者順水而下。作者想表達出船行速度之快,又不想直接言明。借用山重重和猿猴的哀鳴來烘托,又給船加上了一個輕字。不僅把小船的速度提高,而且也暗示著作者此時的心情也是暢達輕快的。在作者經受了長時間的束縛之后豁然得以解脫,言不由衷的輕快之意自然流露。

4 李白《早發白帝城》的鑒賞分析總結

從這篇詩歌的整體意境來分析,詩人所表達出的是一種歷經生活的束縛之后突然獲得解脫的一種輕快暢達的感情。重重的山峰匆匆褪去,視野在彩云間得以開闊,順著奔流而下的江水作者一日千里。在擺脫往日生活羈絆的同時,作者又在渴望新的獨立生活。豪情壯志在言語間盡情流露,悲天憫人的情懷的猿猴的哀鳴中表露無遺。自由豪邁的詩風在這篇文章中表現的比較突出,像對一日千里的追逐,對新生活的渴望都是比較重要的反應。從被束縛羈絆的生活中突然解脫出來,詩人掩飾不住內心的喜悅,在輕快順暢的江水中繼續尋找未來的自由生活。美好的壯麗山河湖川讓李白傾心,李白將自然景物在更高遠廣闊的意境下進行描繪,寫出了一幅雄奇壯偉的詩歌意象。通過意象圖式的展示,讀者更能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5 結束語

意象圖式的主要要領是抓住了人們對實際生活的感知,對可感可知東西的實際體驗。在情景事物的描寫過程中,抽象的意境在意境圖式視角下會產生豐富的邏輯想象空間。在實際常識中沒有關聯的東西通過意境的圖式可以產生驚奇的關聯作用。這種詩歌意境模式可以幫助現代的詩歌研究者更好的推理揣摩詩人當是的心里情況,也為更貼近詩人自身的情景提供了可以借用的模式。本文在簡單介紹意象圖式理論的基礎上,轉換視角切入意象圖式理論嘗試著分析了我國古典詩歌《早發白帝城》這一代表作品,而對于意象圖式理論的進一步深化闡述分析,還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Johnson,M. The Body in the Mind: The Bodily Basis of Meaning,Imagination,and Reason [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2]Lakeoff,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our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Talmy,L.How Language Structures Space [A}.In H. L. Pick and L.P. Acredolo (eds.),Spatial Orientation: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C]. New York: Plenum Press,1983:226-282.

[4]賈紅霞.從意象圖式視角解讀李清照的《一剪梅》[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6):73.

篇10

――題記

天門山

說來慚愧,我居詩城馬鞍山十余年,相距天門山約五十公里,卻沒有機緣一睹它的風姿。時值今日,作協采風,才得以如愿。

天門山是兩座山的合稱。一山位于和縣,名曰西梁山;一山位于蕪湖,名曰東梁山。因兩山夾江對峙,突兀于江原上,狀若一座天設的門戶,故稱“天門山”。

步入和縣天門山景區,眼前的山不算高,但清秀雋永,非常好看。繼續向前,一塊巨大的石坊映入眼簾,走近觀看,上書李白的千古絕句《望天門山》:“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此時的李白的確是“來”,不是“去”。時年李白26歲,離沿江出川,只有短短一年。這是一個人青春激越的年齡,更何況是“有仙風道骨,可與神游八極”的李白,面對這勢不可擋的滔滔江水,怎能不激發出磅礴的詩情?

這詩,始終緊扣一個“望”字,描繪了從舟中望見的天門山風景。在視覺上由遠而近,狀態也是越來越清晰。最后一句,真可謂漸入佳境:你看,遠在夕陽邊的一葉孤舟,正舉著白帆,向天門山緩緩駛來。天門山則像伸出的雙臂,熱情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自此,這座兵家眼里的天門要塞,注入了一位詩人的靈魂,造就了千古的風景。天門山再也抹不去,也不想抹去一位詩人“孤帆遠去”的身影。

拾階而上,沿途的花草樹木、亭臺館舍,雖是一番常態,但也可圈可點。臨近山頂的地方,“和縣革命烈士紀念館”靜穆得使人為之肅然起敬。這里是人民英雄的長眠之地,更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之旅”,甚稱“天門山一景”。站在紀念館前,我感到了尊重歷史的必要,更感到了當今幸福生活之根。

繼而向上,綠蔭扶疏,鳥兒問答,景致脫俗。盛夏時節,這里卻涼風習習,如入世外。登上山巔,憑欄而望,江面收窄,水流斜斜北去,堤岸旖旎,彼岸的另一半天門山,色如翠黛,修嫵靜好。

呵,天門山!我終于看清了其秀美的景致,想象著當年李白眼中的“天門中斷楚江開”的恢宏氣勢,想象著當年天門山“碧水東流至此回”的蔚為壯觀,現在我看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眼前的江水是緩慢的,溫柔的,從容得忘記了時間。撫今追昔,我以為,激流沸雪有韻,婉約平靜也有味,更有長江在此恰到好處的一個拐彎,很是耐看、有味。

千百年來,文人雅士就西梁山的風景,總結出景觀,謂之“天門八景”。只可惜,我來去匆匆,對“八景”有的只是稍有領略,有的未能一飽眼福。譬如“天門八景”之一的“天門夜月”,試想一下:在月朗星稀的晚上,攀上雄踞大江邊的西梁山之巔,望夜空,月如盤;看對岸,山如黛;眺山林,光撒銀;瞅大江,波光渺渺,秋蟲在身邊淺吟低唱,野花在腳下散發清香,一切是那么柔和,一切是那么安寧,一切又是那么的夢幻;又譬如“博望朝霞”:在天將破曉時分,登上西梁山巔,但見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燦爛的朝霞照亮了對岸的東梁山,照亮了大江兩岸的田園阡陌,也映紅了江面。“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唐代詩人白居易的經典詩句,再現了這片風光的旎旖;“荻州暮雨”“陳橋喚渡”“石庵觀瀾”“龍宮霽雪”“柳岸春鶯”“云閣疏鐘”,單聽這些名字,就足以令人神往。

匆匆一覽,留下諸多遺憾。感嘆之余,還有點嘆息,江面上“孤帆遠影”難以再見;南來北往的商船(客船于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集體停運),時不時拖著長長的汽笛聲,劃破了江面的寂靜。

慈姥山

過去我對慈姥山一無所知,也包括它的舊稱“慈姥磯”,俗名“貓子山”,以及盛名千年的“慈姥竹”。

那個下午,彌散著深秋的氣息。在路上,行人稀薄,汽車倒是依舊如故地朝著各自的方向奔去。時間不長,慈姥山就出現在我的眼前。我坐在車子里,并不急于上山,而是沿著一條新建的公路,走走停停,圍繞而行。看看它的樣子,欣賞一下“大貓”的神韻。奇怪,不論我怎樣地發散思維,眼前的山,怎么也不能和那只閑臥江上的“大貓”聯系起來。我的眼睛,卻一次又一次地告訴我:它分明就是一只彎腰弓背的“大蝦子”。

那些的山體,纖細的樹木,低矮的灌木,透露著怎樣的消息?在訴說著怎樣的滄桑?這些問題似乎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找不到一條上山的路了。

站在秋風里,我看它一眼,它看我一眼,我看它一眼又一眼,它看我一眼又一眼――現實像一個一個的錯覺,一點一點地消耗我的想象。一個轉念后,我尋到一低矮處,手腳并用地往上攀爬,身體所到之處,是沉默無語的石頭,荒草,和一些不知名的樹木。也不是一無所知,松樹還是認得的,只是它們那瘦骨嶙峋的樣子,令人不忍多看一眼。

前行的路,難免受點皮肉之苦,但無怨言。一想到,我腳下所走過的地方曾經留下過先賢的印跡,心里便只剩下了喜歡。

站在山頂,向西望,烏江渡邊的“霸王祠”隱約可見。長江如練,江堤則像一條揮舞的長鞭。江堤與慈姥山之間,是些廠礦與公司。而腳下呢,六朝的遺跡早已湮滅;由隋唐至國民的寺廟、亭臺、樓閣,不復存在;那越千年的慈姥竹,已無影無蹤。據史料上描述,慈姥竹,體園節疏,且直。由其制作的簫笛,“聽其巨音,若慈父之痛子;其妙聲,若孝子之事父;其仁聲,若凱風紛披”。

盤桓的千年詩句里,有不少與慈姥山相關,其中李白的《姑孰十詠》之《慈姥竹》,最為聞名,抄在后面:“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不學蒲柳凋,貞心常自保。”

這時的李白,已從長安出走約十年。此詩借竹抒懷,將李白靈魂里、骨子里的東西盡顯出來。

也不僅僅李白、蘇軾、陸游、沈括等人來過此山,這里還是南梁昭明太子讀書和編纂《文選》的地方。那“母愛動天地,插筷長成竹”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津津樂道。在博物館里,那半塊瓦青色的“昭明太子碑”,依然清晰地刻下太子神情專注,手執《金剛經》的畫像。

不難想象,千百年前的慈姥山,的確是一處讀書的好地方。那時,山上竹木蔥郁,山下江水環繞,到處充滿了清寂與靈動的氣息,一如獨立于世外的仙島。

晚了,我來晚了。

舉目四周,有不少新舊墳塋,有不少深深淺淺的坑洞,仿佛和我打著啞謎。斜斜的秋陽打在身上,打在不遠處的江面上,打在時間的斷裂處。所有的這些凝結成一種大孤獨,愈發刺痛了我的心事。

沒有了,真的沒有了。

下山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是何年何月,長江撇下了慈姥山,讓它煢煢孑立到如今。又是何年何月,是怎樣的一場劫難,使得慈姥竹喪失了生存的空間。失去了江水的滋養,慈姥山便失去了磯的靈性,港的溫暖;失去了慈姥竹,到何處去聽妙音?

詩人柏樺說:一個地址有一次死亡。我想問:死亡之后,可否有重生?

當我閉上眼睛,去捕捉那抑揚頓挫的讀書聲,去傾聽那優雅委婉的竹濤聲,這些聲音并沒有遠去,仿佛仍在耳際回旋,依然是那么的悅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