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滿分作文及點評范文

時間:2023-04-08 16:31: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考滿分作文及點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高考滿分作文及點評

篇1

素質教育的口號雖喊得震天響,但長久以來家長以及學校仍難逃“分數至上”觀念的桎梏。且說100分與98分有何顯著差別?區區兩分便能評定孩子素質高下嗎?然而孩子受的待遇卻一個天上一個地下,實在不合情理。再看那從55分進步到61分,鼓勵與表揚理所應當,然而孩子若拼盡全力考得55分家長也不應苛責,分數與素質間從來沒有天然的等號,切莫受“分數決定論”的蠱惑。

應試教育下,考試成為孩童快樂成長的負擔,壓力的灰霾遮蔽了成長的陽光。“分分分,學生的命根,”流傳多年的戲言折射出中國兒童的現狀,來自考試的壓力讓孩子逐步犧牲掉娛樂時間,緊盯著試卷上鮮紅的分數,千方百計的爭論分數,而來自家長的壓力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補習班、奧賽班、堆積成山的輔導書……在“分數至上”的大環境下,兒童不得不壓抑好玩的天性,日以夜繼地坐在書桌前刷題。反觀國外,歐美從不以分數作為評定高下的標準,主張順應兒童天性,鼓勵孩子發展個人興趣,在野外追逐玩耍,讓他自由發展,健康成長。不以分數論成敗,還孩童以快樂童年,此當今之急也。

當分數成了風向標,學習目的偏離了求知的本質,也削弱了孩子的創造能力。錢學森曾問到:“為什么中國出不了創新型人才?”且看今日中國考生,汲汲于分數,則必將標準答案奉為圭臬。以分數為學習的終極目標,必會削弱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學生只在乎自己的答案能得多少分,卻鮮少跳出標準答案的桎梏、審視、質疑答案,也難怪中國缺乏創新型人才了。不如將灼灼目光從分數上移開,關注點放在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上,那創新型社會、中華之復興可計日而得矣。

誠然,從中國現狀來看,考試仍是選拔人才最有效的途徑,但“唯分數論”之弊甚多矣,我們是不是可以逐漸消去一昧追求分數的功利之心,而漸漸以更多元的角度評價兒童?

曾說:“若想有好的社會,必先有良好的個人;欲有良好的個人,必先有良好的教育。”不若從現在、從身邊做起,拒以分數論成敗,還孩子健康成長之藍天。

點評

本文亮點有五:

一是觀點鮮明。作者一開始就抓住漫畫中的巴掌和吻,引出其共同特征,家庭教育中的唯分數論。然后指出這種“唯分數論”要不得,它影響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二是思想深刻。作者認為產生唯分數論的原因是應試教育,壓抑了孩子的天性,偏離了求知的本質,影響了孩子獨立思考和創造力的發展。

三是辯證思考。作者不是一味否定分數的作用。指出在當今中國,選拔人才的途徑仍然需要考試分數,只是不能只看分數,要多角度評價。

篇2

高考滿分作文:我是檀香木

當看到我的時候,他眼里放著光,興奮得像個新郎。我以為我終于等到了我的伯樂,我真想對他說:“珍惜我吧,我是真正的檀香木,一小塊就價值連城!”可是他卻看著我說:“嘿,終于找到了一棵造家具的好材料!”

天啊,我鄙視他!他不識得什么是“材”,什么是“非材”。我,被一個庸人發現了。糟糕!

我還是被砍倒了,裝進了汽車。在他的院子里我被鋸呀、刨呀、磨呀。我的每一片麟木飛飛揚揚散發著清香,他卻只打了個“啊嚏”!

我很悲哀。現在我習慣稱他為庸人。我發現:人類真的很笨,他們眼里只有錢,卻發現不了真正值錢的珍寶。我還看到他家門外有一塊丑石,身上坑坑點點確實丑陋無比,可是我知道,那是一塊隕石,是幾百年前天上一塊恒星的碎片。他,那個隕石——每天低聲哭泣,卻總是遭庸人惡罵,罵他不成材,干占地,還那么重。

我不哭,我只為人類悲哀。當我的枝椏被扔進溝里,軀干被劈成椅子腿和木板時,我只知道我完了。這么一棵百年檀香木——我,終于被一個庸人糟蹋揮霍。

我姑且成了椅子,木板,一扇門和老人的一根拐杖……這樣過了許多年,我目睹了這個人和他的朋友所做的一切蠢事。他們把西漢時期的城墻磚壘成豬圈,把可以榨成油的泡桐籽用來喂豬;他們把含鐵量很高的赤鐵礦以十元一車的價錢賣給外國人,我還看見那些外國人露出詭秘的笑……不僅如此,連自己的孩子,他們也不放過,我看到那個庸人的小兒子聰明機警,可以把石塊雕成飛馬,卻總是被他爸一巴掌打過去,罵他:“不成材的東西!還玩呢,還不去干活!”他所謂的“干活”就是替外國人裝赤鐵礦!

天啊,我看夠了!不成材的是他自己!每一點點真正的好材料一經他手就變成了廢品。還可能覺醒嗎,庸人?

我這塊檀香木也老了。當美國小矮子、1.6米的籃球健將從不成材到成為馳騁球場的明星時;當奧地利的弱孩子施瓦辛格把自己鍛煉成碩士、美國州長時;當書上說一位老師將一個頑劣學生教育成“最棒的一號”時,我卻只看到了和這些相反的過程,包括我自己!……

時光荏苒,庸人已去。今天,人類終于雪亮了雙眼;我被洗凈磨光放在展覽柜中;隕石已經進了天文館;鐵礦已被保護起來。可是這已經太晚了。“我是檀香木!”我呼喚了一輩子,連庸人的兒子如今也已平平無奇。哀哉!

材,非材,可能因人而改變呀!戒之!戒之!

高考滿分作文范文:用美的眼光去發現美

這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羅丹

一堆本來可以造就成不朽的藝術品的樹根,被木匠認為“沒用”而拋棄了。木匠上山,選的是“可用”之材,要么作柱,要么作棟,再不當用,也要作椽。這堆奇形怪狀的樹根做得了這些嗎?做不了。難怪木匠要嘆息“沒用”而離它們遠去。

作為木匠,他衡量木頭是否有用的標準就是“實用”。其實,只要我們把視野稍微擴大一些,便可發現,像木匠這樣用“實用”的眼光來看待事物的人還不在少數。找對象首先看他(她)家是否有錢,評判學生首先看他的考試分數多少,結交朋友首先看他(她)是否有利用價值……市場經濟體制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也使人們形成了急功近利的實用主義觀念。

我們是唯物主義者。我們承認人要生存,首先要解決衣食住行方面的問題。講究一點實用,追求一點功利,本也無可厚非。但我們的目光不能只盯在“實用”和“功利”上。人為萬物之靈,理應有除物欲之外的更高層次的追求。除了“實用”的眼光外,我們還要有審美的眼光。

用審美的眼光去看這個世界,可以發現許多美的東西,可以造就許多可造之才。根雕藝術家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樹根身上的美,把它們雕刻成了非常有價值的藝術品;鐘子期用審美的耳朵聽出了俞伯牙演奏的樂曲中的美,兩人成了“高山流水”的知音;用審美的眼光發現了行伍出身的沈從文文才的美,使沈從文成了北大的教授。

一堆樹根在根雕藝術家的手里成了有價值的藝術品,一匹平常的馬在伯樂眼里成了千里馬,一塊石頭在天文學家眼里成了隕石,這一切都因為發現者用的是“審美”的眼光,而不是世俗的“實用”的眼光。

給我,給我一雙審美的“慧眼”吧!為了奇形怪狀的樹根不被拋棄,為了千里馬不“駢死于奴隸人之手”,為了這世界上的美不再被埋沒。

高考天津卷滿分作文:他為我擺渡

我想他應該是出生在一個缺少浪漫的灰色年代,一個黯淡而不見生動的枯槁歲月,一點點的搖曳都可以帶來許多驚喜與閃光。

大概與那個時代的精神風貌及他的自身閱歷有關,他很穩重內斂,他不喜歡我的囂張我的任性,要我懂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做到未雨綢繆。可是他不知道這樣做我很累,結果及過程都預測好了,安穩得讓我覺得一切都很程序化。

他對我期望很高,給了我一雙沉重的翅膀,讓我像一只孤獨的大雁,疲憊地飛翔。我很努力地學習,可總達不到他希望的成績。我為他放棄了我本該擁有的激情與活力。

從不表揚我,即使我拿了稿費、獲得了榮譽證書。有一次我看到席慕蓉的一句話:“青春的無暇與無邪,就在于它的一去而不復返,可遇而不可求。”我意識到我已經背離了青春的道路,背離了我的夢想。

他是教師,總喜歡說一大堆的話來教訓我,他告訴我不懂一件事就不要說它沒有道理,告訴我無論受多大的委屈都得退一步海闊天空。我沒有說我不喜歡這種處世基調,就因為他是我那很辛苦也很敬業的父親,他的話我不想違背。

我記起了一些童年往事。他讓我騎在他肩上帶我去看馬戲,買很多小字本讓我一筆一畫地練字,灰蒙蒙的雨天帶我去很遠的地方爬山。他認為這樣可以讓我高興,讓我擁有一個可以回憶的童年。可是他從來就不知道我不喜歡看馬戲,不喜歡練字爬山,我更希望和小朋友一起自由地嬉戲玩耍。

我很想鼓起勇氣對他說,如果沒有他的束縛,我依然可以不改變初衷;沒有他的導航,我依然可以不埋葬向往……

可有一天我翻他的抽屜,發現里面放滿了我大大小小的照片。我佇立了很久,突然明白我就是他的希望他的夢想,就像去看海是我的夢想一樣,我們都在努力地去實踐,只是我們都沒有站在對方的角度替對方想想。

以前,我總覺得,我們之間有條河,我在這邊,他在對岸。

現在,我才知道,對岸的不是他,他是為我擺渡的。只是,我衷心地希望,有一天,他能遞一支槳給我,讓我們一起來掌握方向。

篇3

正如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黃厚江老師所言:“很多老師混淆了兩種概念,將作家的自由寫作與學生的考場指令性寫作混為一談,這是欠妥當的。”當然大多數教師關注更多的是為生存的指令性的寫作,甚至將之窄化為以應試為唯一指向。我以為無論是為生命的寫作還是為生存的寫作,無論是自由寫作還是指令性寫作,都是學生寫作素養的組成部分。如果把寫作教學窄化或異化為單一的“應試技能”的訓練,顯然是違背最基本的教育教學規律的。立足于生活,在自由作文中積累經驗和素材,在指令作文中訓練技巧和方法,將二種寫作相結合才是我們作文教學的硬道理。

一、自由養興趣,豐富寫作源

“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在自由中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寫作教學也是我們語文工作者的當務之急。語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內延是相一致的。特級教師徐思源老師曾說過:“寫作是思想的錘煉、情感的體驗、語言的歷練。”其實這也正是自由寫作的魅力和訓練目的。

在班級文化的建設中,可以引導學生共同參與探討并創作自己班級的班歌、班詩、班級小報、教室班各類園地等班級文化。如筆者曾組織學生共同創造了一首藏頭詩作為班詩,“閃動華夏天山雪/耀耀光華/九州千駿更相躍/班友爭衡/青青子衿德藝馨/春華秋實/飛鴻頻至捷報傳/揚名四海!”取每句的第一字便是:閃耀九班,青春飛揚!

在學生接觸影視文學的過程中,我會給學生播放一些優秀的影片,讓學生自由鑒賞,自我探究,引導其選取一個獨特個性的角度寫寫影評。例如有學生在觀看《巴黎圣母院》影片后,鑒賞寫作的角度是從埃斯梅拉達身邊的小羊佳麗的雙眼來觀世界為寫作的切入視角。從影片《城南舊事》中,同學們感受到了如何使用主人公英子“有限視角”寫作敘事方法的獨特魅力。課前五分鐘就一個熱門時事做個個性化的點評。有時我會篩選一些充滿創意和思考的公益廣告或商業廣告,讓學生書寫策劃或修改創意。甚至會截取一段電視節目“非誠勿擾”人物對白,隱去其中一部分,明確人物身份,要求學生揣摩或添加剩余對白。豐富學生的視野、想象力,錘煉學生的語言。慢慢的學生開始在班級博客里、周記中書寫自己的思想,錘煉自己的語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學生在這些由教師或自我構建自由寫作中逐漸培養了濃厚的寫作興趣和寫作需求,同時也為指令性的寫作創造了寫作之源。

二、生活化寫作,創造契機

“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陶行知先生的這番話,也讓我們在高中生的自由寫作教學中受到很大的啟發。因此我們還可以從校園文化及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捕捉或創造學生寫作的最佳契機。

例如:當我發現班級里的一面墻壁上被學生貼上了兩張地圖,上面是世界地圖,下面是中國地圖,我便問:“誰貼的?”學生笑答:“地理老師。”我又說:“可我是班主任更是語文老師啊,你們為啥不在旁邊寫點文字呢?”學生共同努力,最后他們在世界與中國地圖旁寫下了“胸懷世界,勿忘家國”八個大字。

平時自我介紹時,我總喜歡告訴別人,我姓高,高山流水的高、軍令如山的軍,因為在我生日的時候,正值學生嘗試對聯寫作,在本人的引導下,本班學生們在黑板上為我書寫了一副別有趣味的藏頭式的對聯:高山流水,三年義不老;軍令如山,百日謝恩師。

三、語文課堂,心思飛揚

同時我們還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尋找寫作的園地。在《項鏈》《最后的長春藤葉》教學中我試著引入了一些經典的短篇小說如《德軍剩下的東西》《世界末日》等作品,隱去結尾或重要環節讓同學補寫,感受波瀾,挑戰經典。

貝多芬曾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出現的地方。在蘇教版《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教學中,探索文章主題時曾設問:想想喝水后的伽西莫多面對愛斯梅拉達會說些什么。這首法語歌是音樂劇《鐘樓怪人》中伽西莫多唱給愛斯梅拉達聽的,音樂是人類共同的語言,你們也許聽不懂法語,但一定聽得懂這深情的旋律,請您寫幾句歌詞。老師播放背景樂曲,學生寫歌詞。(5―10分鐘)

精彩案例如下:

1、當我的世界一點一點黯淡/當我的神情一點一點僵硬/當我的眼角不再濕潤/當我的唇齒不再讓人理解/那天,我看到了光/不再刺眼,不再炎熱,從你的眼中/溫暖身處的每一個角落/那天我感受到了雨/不再冰冷,不再疼痛,從你的手中/滋潤我早已干裂的心田/我如夢清醒,看到了混沌初開的陽光/我淚如雨下,只為幾十年來為品嘗到甘甜/我愿將我的生命給你,因為你打開我的靈魂/我愿將我的心靈給你,因為你讓我看到了我應有的本性。(高一(9)班馬世麟(回族))

2、你/在縹緲的云里,舞姿優美動人/我,深居在教堂里,鐘聲伴我一生/相信上帝會見證我對你的情意/愛不存在距離/請不要,不要望見我這丑陋的臉龐/它會讓你的心從云層甩到地上/一定,一定要相信,我在為你祝福/永遠為你祈禱/當上帝不再偏愛你,我也同樣心傷/生死離別,我無法忍受,雖然我依舊丑陋/但我不能由這罪惡的命運擺布/當我的淚全部涌出――為你/請讓我抱著你,這樣緊緊地抱著你/即使化為灰燼,我也與你融為一體。(高一(10)班 王富春(藏族))

四、三令五申明目標,全面平衡巧訓練

規范指令性寫作,應該從點滴入手,抓得實一些、細一些。例如向學生明確最新高考大綱及評分細則和批改習慣,開展系統的當堂作文的訓練。循序漸進的進行必要的技法指導。加強文體意識,先寫純凈的記敘文、議論文再學寫散文、雜文,加強規范書寫。

關于文體的選擇,我們可能一直有疑惑。南京師范大學何永康教授曾力挺記敘文。何教授認為中學生寫議論文需要生活閱歷和人生經驗,而這也正是當代中學生所缺少的。學生容易按照常規思路,擠在一起講“公理”“常理”“大道理”,很難越過中檔線。然而現實寫作中,記敘文的創造道路也并不一帆風順的。單一化的情節、幾乎同一層面的情感體悟、極為相似的生活方式、粗糙的筆法和淺層的思考角度,這一切都使記敘文也極容易撞車。現實中高速集中閱卷使用記敘文打天下的悲劇時常發生。因此本人認為學生寫作最好選擇自己最擅長的、最適合作文題目的文體。

首先要考慮自己有沒有相關的材料。記敘文――要有情感內涵的生活素材,議論文――要有理論論據與事實論據,散文――要有情感積累,小說――要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我認為當前考試作文常見的誤區:文體不清,議論文的框架、記敘文的肚皮的四不像文章,或為信馬由韁、跳蚤式思維的意識流文章,胡編亂造的無中生有的虛假文章,結構混亂、層面單一的材料堆積文章。有的記敘文既不見“人”又不見“事”。作為記敘文首先應向學生強調三個基本要求:(1)必須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情節。(2)必須有一兩個人物形象。(3)必須以記敘、描寫為主,特別要重視細節描寫,抒情和議論應壓縮到最小篇幅甚至不發議論。議論文應加強結構和思路訓練。如何寫好散文,則是高中生普遍關注的問題。談到散文的訓練目標,袁衛星老師的《散文的三重境界》中認為,散文意境有三重境界:一是寫實,二是傳神,三為妙悟。筆者認為如果從應試的角度來看,議論散文是以論理為主的夾敘夾議的散文, 包括雜文、小品、隨筆等。它可以包容豐富的內容,便于抒發真摯的情感,表達深刻的思想,顯示出較深厚的文化底蘊,最容易獲得閱卷老師的青睞,近幾年的高考滿分作文中此類文章比例較大。它的特點:議論文的框架,散文化的筆法。當然寫好敘事散文和抒情散文則是寫好議論散文的基礎,從長遠的寫作角度來看,三種類型應平衡發展,不可偏廢。考場之中,適合題目及自己的儲備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