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高考滿分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14 07:17: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樓夢高考滿分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約翰?D?洛克菲勒

作文中,如果使用相同的材料,容易使閱卷老師產生審美疲勞,得到的分數自然是可想而知。如果作文中能創新材料,則會讓老師眼前一亮,那么,怎么創新材料呢?

一、積累典型人物的特殊生活細節

創新需要一定的靈感。這靈感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長期的積累與全身心的投入。沒有積累就不會有創新。

――王業寧

為了避免“材料陳舊”,對一些曾經或者正用得“漫天飛”的材料該如何處理呢?首先,這些時常被人運用的材料,只要我們感到用得恰切,仍應該作為作文的好材料運用起來。其次,比較好的一種做法是找一找這些人物還有什么不被人注意的有價值的生活細節,并積累下來。

比如,甘肅省2008年高考優秀作文《精神的三間小屋》中就有這樣的文字:

蘇軾一生顛沛流離,多次遭貶,但他的心中總是將苦難承載。“烏臺詩案”后被貶黃州的坡,依舊樂觀地迎接苦難。他在給友人李常的信中寫道:“雖遭貶于此,遇事者有尊主澤民者,則為之錄。”這才是一代偉人文豪的處世之學:將苦難處在心底,微笑面對生活。

這精神的三間小屋,需要能夠承受苦難的心靈做柱,需要能夠遇事三思的大腦做梁,需要以自己為墻,建成窗明幾凈、陽光四溢的三間小屋。

蘇軾給李常的信這個細節是很多人不知道的,閱卷老師讀罷定會有新鮮的感覺。這就為本文獲得理想的分數增添了重重的一筆。

二、運用聯想找到新的銜接點

獨創常常在于發現兩個或兩個以上研究對象或設想它們之間的聯系或相似點。

――貝弗里奇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內涵,同樣的材料也可以揭示出不同的內涵,關鍵在于我們怎么去理解與把握,并鍵在于我們怎樣運用聯想找到新的銜接點。

例如,甘肅省2008年高考優秀作文《不要改變生命的航線》中有這樣一段話: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潛的生命航線是指向自然、遠離世俗的。不明的君主想改變他的航向,可陶潛上任不足百天,便辭職歸隱。世俗的利欲不適合“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當他回到自己生命的航線時,不免感慨“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不免由衷感嘆“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

悠悠自得、恬淡自然是陶淵明的生命航線,我們不能改變。

這段文字,作者把悠然自得、恬淡自然說成是陶淵明的生命航線,使材料翻出新意,是“聯想”的結果。

再如,2008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繽紛成就和諧》中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文字:

千年之前,在春秋戰國的戰亂年代里卻上演了空前而驚世的文化盛宴,諸子百家的爭鳴之聲穿透史冊,穿越時空,現在仍然在我們耳畔擲地有聲;千年之后,先生的“不以自己的思想來束縛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來束縛自己”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許多中國人,而“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也延續至今,令人敬佩。

該文作者巧妙地由千年之前的春秋戰國時代的百家爭鳴聯想到千年之后先生提倡“學術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真可謂為“聯想”找到了新的銜接點――繽紛成就和諧,得到滿分理所當然。

三、學會組合,讓異彩分呈

重新組合也是創新。

――自我感悟

2008年福建高考滿分作文《繽紛成就和諧》中有這樣一段話:

繽紛成就和諧。輕叩紅樓之門,尋那樁百年來漫遠悠長的夢。你說,《紅樓夢》里眾相紛蕓,鐘靈秀麗的女兒如此之多,誰是讀者的最愛?這從來是眾口難調,也從來是雅俗共賞。輕撫著略微卷起的書頁,我們仿佛聽到了“我來遲了,不曾迎接遠客”的張揚,聽到了“花落人亡兩不知”的憂傷,聽到了“這個妹妹,好像哪里見過”的驚喜,“聽到了愛哥哥,愛哥哥”的叫喚,匯成了一曲和諧的樂章,不絕于耳,味之不盡……

這段文字,組合得多么巧妙啊。

再如,一位小作者在題為“減負,我們有了星期天”的作文中寫道:

盼悠悠,思悠悠,盼熟了三秋桂子,盼香了十里荷花,望盡了那脈脈一川秋水。終于,減負像一位風姿綽約的仙子,千呼萬喚始出來,從縹緲的云端裊裊降臨……

我想說,減負――我愛你,從此我們有了星期天。

篇2

關鍵詞:高考語文;總復習;構建;知識體系;加強;作文訓練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3)21-0118

傳統的高考語文總復習分三步走:梳理知識網絡重點專題訓練綜合實戰訓練。這三步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年,我們在肯定它有一定效果的基礎上,也會為此種方法所需的巨大付出而發出感嘆。這不由得讓筆者陷入了思考之中,如何才能讓學生們的高考備考再輕松一些呢?結合多年的教學經驗,筆者在這里提出兩點內容與大家探討。

一、構建語文知識體系

語文教學到了高三,逐一對照高考考試說明和近幾年本省高考語文卷的考點,在茫如煙海的各種復習資料中尋章摘句、照搬或剪切拼湊出一套套練習題,讓學生做,改后講評,評后再做,一撥又一撥,鋪天蓋地,這或許是大多數學校高三語文復習的縮影。毋庸置疑,在高三進行必要的訓練,是很有必要的。但完全以考代學,以講評試卷代知識體系的構建,卻是不科學的。單調重復的訓練,只會讓我們預期的效果大打折扣。

語文考查最核心的內容是語文素養和語文能力,即考生的知識面、思想層次、思維能力、表達能力。語文復習最大的缺陷是沒有引導學生形成語文知識網絡,亦即忽略了語文學習之本。那么,在高三學年,語文知識體系包含哪些內容?狹義地說,是考點,也就是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中規定要考的知識點;從廣義地說,是中學生應該有的語文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和必需的課外語文儲備。具體有兩條線:一是課本,包括根據考點來編的各類復習指導書;二是課外,如對文化經典,文學名著的涉獵等等。

構建學生知識體系,就是要根據語文教學大綱和考試說明的要求對號入座,系統梳理有關知識。文言文的復習要回歸課本,要從讓學生積累18個虛詞和120個實詞的主要意思入手,掌握翻譯的基本方法(信、達、雅),弄清通假字、文言句式、詞類活用、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詩詞鑒賞除了要弄清古詩詞常見思想內涵和表達技巧外,還要認真看一些鑒賞實例。文學名著要熟悉小說故事梗概及思想內涵,記住一些精彩難忘的情節,掌握主要人物的特點及事跡,了解作者行文布篇的技巧,建議重點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巴黎圣母院》、《歐也妮?葛朗臺》等五部名著。語言運用題的復習,要徹底理清病句修改、句式變換、語言表達等各類題型的知識要點及解題技巧。作文復了要廣泛涉獵,積極訓練外,還要熟悉掌握必要的審題、立意、選材、表達等技巧。

在構建知識體系過程中,高三語文教學常有的遺憾是:一是沒有系統性,大多在講評試卷、練習中“蜻蜓點水”一下;二是盡管有計劃,但常常被各種考試中斷,無法貫徹下去。沒有知識就沒有能力,要提高能力,就必須抓根本,也就是構建知識。

二、加強作文訓練

作文是高考語文的半壁江山,而且就我省而言,作文比分還有上升的趨勢,不少語文教師贊同語文考試“成也作文,敗也作文”,可見作文復習一定不能馬虎。高三階段,學生不重視作文,是對語文的一種變相放棄;教師不重視作文,是對學生前途的不負責。

當前高三作文教學,不少教師處于“無為”狀態,放任學生作文“自由”發展。表現在作文訓練的無計劃性,無系統化,基本上是照搬某份試卷的作文題目,自認為什么題目的好,就考什么題目,缺乏宏觀的考慮。即使有作文指導,也有范圍上貪大求全、指導上蜻蜓點水的毛病,許多學校作文教學已演變成一種呆板的模式:大量的話題作文題材,林林總總的話題,讓學生疲于應付,學生越寫越煩,越寫越失去信心。作文教學甚至演變成一種急功近利的共性:押幾個話題,提供一些相應的經典論據,印發一些標準化范文,大肆鼓勵學生根據教師所津津樂道的“作文技巧”去套題。這種教學模式指導下的學生作文,常常是一種變相的抄襲,作文迷失自我,千人一面,“假、大、空”現象不可避免。

寫作是學生的一種思考、一種表達、一種超越,作文能力的高低是語文水平的重要表現。學生作文的提高需要實實在在下苦功夫,月積月累,勤于思考,勤于筆耕。高三學年,學生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提升學生作文水平,語文老師責無旁貸:一要認真進行應試作文基本知識的指導,如審題、立意、構思,擬題、選材、開頭、結尾,文采、卷面、表達,力求使學生掌握必要的作文技巧。二要根據高考作文的命題特點,學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切實可行的作文訓練序列,真正著眼于學生作文素質的全面提升,不崇拜猜題、押題、套題這些所謂立竿見影的訓練。作文命題要體現時代色彩,彰顯人文精神面貌,貼近生活實際,題目樸素平實,讓學生有感而發,有興趣去寫。三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進行必要的閱讀,從閱讀中借詞、借句、借意、借表現手法,為自己寫作服務。閱讀面可以小些,如《讀者》、《思考與智慧》等刊物,《智慧背囊》、《時文選萃》等書藉,各地方高考滿分作文,都是能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好材料。

篇3

肖像描寫,指對人物外形各方面特征進行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技法之一。

B名墓連接

任何肖像描寫都是作者根據創作意圖和表現人物性格的需要而展開的。

一、從作者觀察的角度寫。此角度便于作者抒發愛憎,表達傾向。

如《歐也妮?葛朗臺》里對葛朗臺的肖像描寫:“身高五尺,臃腫,橫闊,腿肚子的圓周有一尺,多節的膝蓋骨,寬大的肩膀;臉是圓的,烏油油的,有痘瘢;下巴筆直,嘴唇沒有一點曲線,牙齒雪白;冷靜的眼睛像要吃人,是一般所謂的蛇眼;腦門上布滿皺紋,一塊一塊隆起的肉頗有些奧妙。青年人不知道輕重,背后開葛朗臺先生的玩笑,把他黃黃而灰白的頭發叫做金子里攙白銀。”

【解讀】此段文字寫出了葛朗臺的身高,肩寬,臉圓,牙白,并繪出其冷靜的眼睛像要吃人,黃黃而灰白的頭發叫做金子里攙白銀。這不正是一位吝嗇、自私的守財奴形象嗎?

二、從人物自我觀察的角度寫。此法便于將肖像描寫與人物心理描寫有機地結合起來。

(他)有一回竟跌下樹來,磕破了頭,又不給好好地醫治,至今左邊的眉棱上還帶著一個永不消滅的尖劈形的瘢痕。現在雖然格外留長頭發,左右分開,又斜梳下來,可以勉強遮住了,但究竟還看見尖劈的尖兒,也算得一個缺點,萬一給學生發現,大概是免不了要看不起的。他放下鏡子,怨憤地吁一口氣。(魯迅《高老夫子》)

【解讀】作者通過對高老夫子進行肖像描寫,將其假道學面目與自我怨憤情緒巧妙地融合起來了。

三、從其他人物觀察的角度寫。此法能收到一箭多雕之效。

《紅樓夢》里王熙鳳的肖像描寫,就涵蓋了其方方面面的特征: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

【解讀】珠光寶氣,顯其俗氣、貪婪;“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三角”“吊梢”乃狡黠、狠毒、性巧、通變之相,與后文熙鳳迎合賈母,哭笑自如,逢場作戲,正好吻合;“身量苗條,體格,粉面含春威不露”,言熙風“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典型性格;“丹唇未啟笑先聞”,講其性格張揚、潑辣,也暗示其在賈府的特殊地位,與其“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出場方式正好吻合。

C精彩再現

1.首次見到他,實在很難將他與我心中的老師形象聯系起來:一張職業拳擊手才有的臉――臉上肉不多,但骨骼與肌肉都棱角分明;而那道長長的疤痕,平添了幾分煞氣。他少有笑容,給人冰冷、壓抑之感。尤其那雙不怎么漂亮的眼睛,藏在茶色眼鏡片后面,永遠耷拉著眼皮,似乎表示它很疲倦,但只要你走近去感受他那逼人的目光,頓知絕對是錯覺。憶當初,他穿一身洗得發白的牛仔服,一股原始粗獷的氣息溢出體外。然人不可貌相,他是我碰到過的最和藹可親的老師。

(2006年甘肅高考優秀作文《我的老師》)

【剖析】該文作者通過仔細觀察,生動細膩地刻畫了一個老師的形象。作者前文似要突出老師的“嚴厲”,但結尾收筆出人意料,欲揚先抑,令人叫絕。

2.她的睫毛很長,仿佛眼皮底下掛著長長的珠簾,一雙眼睛像寒星那樣晶瑩,像秋水那樣清澈。這雙敏銳的眼睛,蘊涵著聰慧與膽量,配上一頭烏黑的直發,難怪她是女生中的“體育健將”。通常,她額前的劉海兒也被一支紅夾子夾起來,蹦跳時,頭發也隨著上下跳躍,真有趣!

(2005年河南高考滿分作文《那姑娘》)

【剖析】文段妙運比喻修辭格描繪人物肖像,用“寒星”和“秋水”分別比喻她眼睛的明亮和清澈。無疑,這樣的眼睛能洞察一切,下面言其智慧也就順理成章了。而“黑頭發”與“紅夾子”色彩對比鮮明,暗示其性格的與眾不同。

D技巧傳授

肖像描寫須“以形傳神”,最忌臉譜化、程式化。那么,如何進行肖像描寫呢?下面,筆者簡要介紹四種方法:

1.精致描摹

客人男性,年過半百,瘦削、白凈,臉上皺紋不很多,卻深,尤其額上和眼角的幾道,足似刀刻。一頭黑白相間的頭發,鬢角卻全白了,白得扎眼。一件半袖淺灰的確良襯衣,看樣子穿在身上足有三四年了,洗得都透亮,規規整整地扎束在腰里。客人沒帶什么東西,只有一只深藍色尼龍方便袋,空空癟癟的,卻一直綰了袋口放在腿上。(劉永《路上》)

文段從細處著筆,刻畫了主人公的相貌衣著、年事稍長、皺紋似刀刻,可見其蹉跎半生,歷盡風雨;衣著簡樸、行囊空癟,則見其生活落魄;衣服破舊卻干凈整齊,說明其精細嚴謹。

2.借助比喻、夸張

比喻、夸張是眾多修辭格中的奇葩,巧妙精確的比喻、夸張,會讓文章插上七彩翅膀,流出美妙的旋律,大手筆均是此道高手。

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里中國人的臉。

(錢鐘書《圍城》)

眉毛、眼睛天各一方,令人忍俊不禁,拍手叫絕。沒有如此新穎別致的比喻,很難有如此好的表達效果。

3.側面襯托

把鏡頭對準他人他物,讓其充當最佳配角,以期達到“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境界。

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陌上桑》)

秦氏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鋤者歸來彼此相怨,因為看羅敷耽誤了勞作。作者不直接寫羅敷之花容月貌,而虛晃一槍,宕開一筆,細述觀者之反應,以此烘云托月,襯出羅敷之光彩照人的形象。

4.起綽號

魯迅最擅長此道,如“紅鼻子老拱”是一酒徒,“雪花膏”是個心靈空虛的紈绔公子,“紅眼睛阿義”是個貪婪殘暴的牢頭。“三角臉”“山羊胡子”“駝背五少爺”等人物,均因綽號而顯得活靈活現。以人物特征代替其姓名,給人的印象深刻。

E在線熱身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做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