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診斷范文
時間:2023-03-21 13:5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影像診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肺癌 胸部CT 胸部平片
肺癌的影像學檢查可顯示肺內的癌灶,尤其CT檢查對肺門分析發現支氣管腔異常及肺門腫塊,見到縱隔內淋巴結轉移有利于術前分期,對肺癌瘤體的斷面、形態,并和胸膜的關系,能提供準確的信息。2005~2011年對影像診斷肺癌且有手術或支氣管鏡檢病理證實計65例,總結的目的在于肯定影像診斷,尤其CT并分析可能誤診的原因,并探索影像所見與病理組織類型的關系。
臨床資料
男58例,女7例,年齡36~76歲,平均56歲。臨床癥狀有咳嗽、咳痰、痰中帶血、胸痛、胸悶59例,心慌、氣促2例,本組均行胸部正側位片和胸部CT檢查,該65病例中,鱗癌32例,未分化癌20例,腺癌6例,肺泡癌3例,未有組織分型者4例,共65例。
影像學表現
中央型肺癌:兩上葉支氣管及其分支為本組中央型肺癌好發部位。占總數約50%,右下葉和左下葉支氣管及其分支各占總數16%。本組中央型肺癌全部病例皆有支氣管腔狹窄或阻塞,有息肉狀瘤組織向腔內突出,有肺不張,阻塞性肺炎,阻塞性肺氣腫,占總數74%,有肺門腫塊占54%,本文以縱膈內非鈣化淋巴結≥1.5cm,直徑作為縱隔內轉移的標準,有此情況占總數75%,有1例以吞咽困難為主訴,吞鋇檢查誤診斷為食道癌及平滑瘤,后CT檢查診斷為中央型肺癌,有隆突下和縱膈及肺門淋巴結腫大,病理為鱗癌。本組僅有1例漏診,該例已呈現右上葉前段支氣管狹窄,右上葉底部炎癥,第二次復查出現肺門腫塊。
縱膈型肺癌(2例):1例為右上葉尖段大塊狀瘤體直接侵犯縱隔,縱隔內巨塊狀轉移,1例為左上葉與縱隔相帖,有主動脈窗及肺門轉移。周圍型肺癌17例,CT斷面為圓形,分葉,平均直徑3~4cm,無鈣化,有短毛刺,棘狀突起,癌性空洞3例,胸膜凹陷征5例,其中肋骨和肝轉移及腦轉移9例。腺癌1例,平片似右上葉片狀浸潤,CT斷面則為近圓形有棘狀突起,分葉征,胸膜凹陷征,及小葉間靜脈聚集,已有骨及腦轉移。肺泡癌表現為肺內小結節灶及融合影或肺門區片狀高密度影,肺門及縱膈淋巴結轉移,或有空泡征5例。1例有肺門、縱隔淋巴結轉移。
討 論
本組影像診斷初診正確為64例(正確率為98.46%)中央型肺癌CT影像對支氣管腔的大小評價較準確,管腔阻塞或狹窄均為重要征象,后者反映管壁癌性浸潤或黏膜下浸潤。縱隔腫塊,及縱隔淋巴結的診斷亦為重要征象。
熟悉正常肺門的影像分析,解剖層面可發現較小的肺門腫塊,及CT發現縱隔淋巴結腫大和支氣管管腔狹窄程度這方面CT優越于胸部平片,有疑問者可以定期復查比較。1例囊狀肺癌當發現縱隔內淋巴結增大才肯定為惡性。2例因縱隔內巨塊型淋巴結轉移首先出現食管癥狀亦經CT肯定為肺癌。
本文2例縱隔型肺癌實系縱膈胸膜下癌向肺內發展的同時直接侵犯縱隔,故嚴格來說仍系周圍型肺癌,胸膜不是阻礙肺癌擴展的有效屏障,如pancoast瘤實為鱗癌或未分化癌直接侵犯肺尖胸膜及其以外結構。
影像診斷對肺內孤立性結節灶的鑒別有困難,因形態上缺乏特異性,肺內良性結節的標準,病灶2年不增長,肺內結節內有特異性鈣化(結核球的鈣化,肺錯構瘤的爆米花樣鈣化),如果≥3cm有毛刺邊緣的球狀或塊狀,應以針刺活檢為首選的定性檢查方法。本組1例周圍性腺癌平片類似片狀結核浸潤,但CT見到腫塊周圍有典型的胸膜凹陷征和成纖維效應。周圍型鱗癌多表現為分葉狀有短毛刺,后者反映癌性周圍浸潤及增殖性間質反映,瘤體和胸膜面相帖可出現胸膜增厚征只有當胸膜下脂肪線消失才能認為胸膜下轉移。其中病例中有癌性偏心性空洞,胸膜凹陷征和胸膜下轉移病例4例。
CT在強化方面,對于一些疾病的鑒別診斷、腫瘤的強化和大血管的關系及主要為結核和腫瘤鑒別上也很重要。CT易顯示腫瘤的空洞及鈣化,空洞不規則,鈣化多為斑片或結節樣,肺癌比平掃CT值增加15~80Hu,動態增強時間―密度曲線呈逐漸上升的形態。
CT三維重建準確直觀對氣道疾病進行有效顯示支氣管腫瘤的侵犯范圍,支氣管狹窄的程度或長度,對支氣管周圍氣道尤其管壁外的情況更好的顯示。
MRI對肺部腫瘤的冠狀及矢狀面成像可用于判定神經是否受侵,橫斷面則檢查脊柱及腫瘤和椎間孔延伸的形態,它有助于判斷肺門及縱隔淋巴結腫大和肺血管是否受侵。
本文總結病例證實65例肺癌中,CT所見優于胸部平片,如CT在縱隔淋巴結,支氣管官腔狹窄程度,肺門腫塊,轉移征象等。CT在鑒別肺泡癌之彌漫性結節方面優越性不明顯,本組病例,影像診斷正確率為98.46%,當然,影像診斷不能取代支氣管活檢及針刺活檢。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輸尿管囊腫;靜脈腎盂造影;超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輸尿管囊腫是泌尿系統少見的先天發育異常,是輸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擴張,并向膀胱內突出,也稱為輸尿管膨出。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
回顧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輸尿管囊腫的臨床資料,就有關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26~53歲,平均39.5歲,囊腫大小1.0~2.5cm,臨床表現:尿頻、尿痛7例,反復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間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難2例,排尿不盡感1例。
1.2檢查方法本組12例患者檢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聲檢查12例,CT2例,MRI2例。
2結果
2.1腹部平片腹部平片12例,僅3例在患側腎區及盆腔中部見結石影。
2.2IVPIVP12例,均明確診斷。表現為膀胱內一側或雙側圓形充盈缺損7例,隨膀胱內造影劑充盈完全,充盈缺損越清楚,邊緣越光滑、銳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2例左側,1例右側;4例囊腫側輸尿管下段擴張;2例囊腫內含結石,此例臨床上罕見,另外5例顯示“蛇頭征”樣充盈,大小在1.5~2.2cm,邊緣見環狀透亮影。
2.3B超檢查B超12例,11例明確診斷。6例見患側輸尿管下段明顯擴張,輸尿管末端囊性擴張呈液性暗區,大小在1.0~2.1cm,5例囊腫者有間斷收縮及膨脹。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1例有腎盂積水。2例發現輸尿管下段結石。B超11例明確診斷。8例為正常輸尿管開口部位的膀胱內膨出,3例為異位開口的膀胱內膨出。
2.4CT表現CT檢查2例,CT平掃囊腫為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邊緣較光滑,位于膀胱輪廓線以內,囊內密度均勻,與膀胱內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勻一致,為環形。
2.5MRI檢查MRI檢查2例,患側腎盂擴張,全程輸尿管擴張,患側輸尿管末端可見約1.0cm×1.2cm大小類圓形病灶,邊緣呈環狀T2低信號,中心部分呈等信號。
3討論
3.1分型、病因及臨床表現
3.1.1分型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輸尿管囊腫多發生于單一輸尿管,囊腫常常較小,多見于成人女性;異位輸尿管囊腫的開口于膀胱內或異位開口于膀胱頸或更遠端,囊腫多較大,常見于女性嬰幼兒,左側多見,80%發生在重復腎上極腎的輸尿管異位開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極腎的發育不良和積水。
3.1.2病因關于輸尿管囊腫的發生,兒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則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學說有:(1)在胚胎第4~7周時,自中腎管分出的輸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輸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況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輸尿管異位開口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繼而逐漸形成囊腫。(2)輸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輸尿管開口狹窄。(3)輸尿管膀胱壁段過長、過斜,過于彎曲。(4)輸尿管口本身和周圍炎癥、外傷等引起的瘢痕狹窄,因為本病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畸形,特別是異位輸尿管囊腫者[1]。
3.1.3臨床表現此病早期無癥狀,如果有則為囊腫梗阻及其繼發感染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能導致腰腹脹痛,囊腫增大阻塞尿道內口可導致排尿不暢,尿液潴溜,女孩由于異位性輸尿管囊腫的開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約肌,常因不斷滴尿而褲襠常潮濕,而男孩異位開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約肌,往往不見此現象;有的學者將正常排尿、持續尿淋漓及一側腎功能低下列為此病的三聯征,認為有此表現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見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現膿毒癥、膿尿、血尿、膀胱刺激癥狀、副睪炎以及因腎盂積水而捫及“腫包”,女孩若囊腫脫出可見粉紅色“腫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
3.2.1腹平片腹部泌尿系統平片無診斷價值,可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若囊內形成結石,可于平片上相當于輸尿管末端部位發現結石,并根據結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隨改變發生移動的征象,提示為囊腫內結石[3]。
3.2.2IVPIVP是顯示輸尿管囊腫的基本方法,單純型輸尿管囊腫:可以清晰的顯示膀胱三角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的異常密度影,其密度取決于囊內尿液的所含造影劑的濃度(與膀胱內尿液所含造影劑濃度對比),濃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內造影劑與囊內充盈造影劑的襯托下,囊腫的壁所形成的環狀透亮影即光暈征,加之輸尿管下端擴張,全長片顯示整條輸尿管酷似頭向下潛入膀胱內的“眼鏡蛇頭”,此為輸尿管囊腫的典型X線征象[4]。本組5例可見此征象。當腎功能受損時,囊腫顯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邊緣光滑的充盈缺損。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膀胱內僅見透亮的充盈缺損,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時可見異位的輸尿管開口。患側重復腎下腎之腎盂腎盞向外下移位,腎盞數較正常少,其最上緣與腎上緣距離增大,輸尿管偏離中線較健側遠等表現,提示輸尿管囊腫合并腎、輸尿管重復畸形[5]。IVP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顯示腎臟形態、功能,輸尿管的走行全貌還能借助監視系統觀察其排泄情況,可作為診斷輸尿管囊腫的首選方法。
3.2.3超聲檢查輸尿管囊腫表現為光環出現,呈圓形、橢圓形位于膀胱三角區偏一側,光環時而膨大,時而縮小,有節律性改變,光環內偶爾可見一移動性虛線光點,是由輸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價格經濟并可觀察囊腫變化,診斷正確率亦較高。但有時受儀器性能及檢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時;對于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與來源于盆腔的囊性病變,如附件的囊性包塊、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腫等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診斷價值不如IVP[6]。
3.2.4CT表現平掃表現為邊緣光滑的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腫內并發結石可一起顯示。CT檢查不做為常規檢查項目,因其檢查費用高,無法動態下進行觀察,不能顯示囊腫的舒縮變化。
3.2.5MRI及MRI水成像檢查可清楚顯示腎、輸尿管、囊腫大小及囊壁厚度,可準確診斷囊腫開口及囊腫分型,當囊腫內液體與原液信號相同時,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檢查費較高,臨床應用較少。
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IVP和B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可對此病作出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
1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陳熾賢.實用放射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91-692.
3吳恩惠.賀能樹.李景學,等.泌尿系統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7-218.
4ChavhanGB.Thecobrahead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篇3
1資料與方法
1.1相關臨床資料收集該院2012年1月-2014年11月經CT、MRI診斷為CSDH的患者共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60~82(72.4±11.5)歲。12例患者有明顯頭部外傷史,經追問病史5例有輕微頭部外傷史,4例否認外傷,發病原因不明確。主要癥狀:根據血腫不同部位表現各異,主要臨床表現是注意力不集中、嗜睡、偏癱、顱內壓增高、記憶力下降等,1例有突發性昏迷失語,偏盲、抽搐各1例。1.2檢查方法MRI掃描儀采用SiemensAvanto超導高場強1.5T磁共振機,9例均進行平掃。掃描參數如下:采用自旋回波(SE)T1WI(TR375ms,TE16ms);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TR2875ms,TE375ms)及FLAIR[TR8000ms,TE130ms,反轉時間(TI)2200ms]。CT檢查:掃描層厚5mm,掃描層距5mm,采用SiemensSomatomSensation16層螺旋CT機(德國西門子)。1.3影像學檢查頭顱CT21例,MRI9例,該組病例均顯示為一側血腫,血腫位于額顳頂部15例,頂枕部3例,顳部2例,額部1例,血腫量13~225mL,有占位效應12例。CT示:病灶多為高密度灶,少數為等密度灶。MRI示血腫主要為高信號,在T1WI、T2WI上均較腦灰質信號高,即短T1、長T2信號影。1例患者中可見分層混雜信號影,上層為水樣低信號,下層為血腫高信號。1.4誤診情況未經CT或MRI確診前有9例誤診為其他疾病,其中腦梗死3例,2例老年性癡呆病,1例蛛網膜下腔出血,顱內血腫、高血壓腦病、老年精神病各1例。
2結果
該組2例血腫較少患者采用保守治療。其余病例均在基礎加局麻下手術,單孔鉆顱或雙孔鉆顱沖洗,17例預后良好,無顱內感染并發癥,1例術后復查有少量顱內積氣,經自然引流后積氣消失。1例因全身情況差,保守治療無效死亡。
3討論
由于老年人多合并其他心腦血管疾病,老年腦生理性萎縮的特殊性,本病常被忽視和誤診。
3.1發病機制
目前對于CSDH的發病機制尚無統一的定論,但當前大多數研究表明[1],老年人易患CSDH是由老年人顱腦的特點決定的,老年人生理性腦萎縮,腦組織體積縮小,顱腔容積相對增大,在遇到輕微外傷慣性力作用下,顱骨與腦組織產生一定相對運動,使進入上矢狀竇的表面橋靜脈撕裂出血進入硬腦膜與蛛網膜之間,形成硬膜下血腫,血腫內的纖溶酶導致血腫范圍不斷擴大,導致硬腦膜內層繼發炎性反應形成包膜,其包膜可以產生組織活化劑,進入硬膜下腔,血腫內局部纖溶酶增多,使纖維蛋白降解物提高,降解產物的抗凝作用,致使血腫腔內凝血功能消失,導致包膜中新生毛細血管不斷血漿滲出及出血,從而導致血腫再增大,晚期出現顱內高壓和臨床局灶性癥狀。
3.2臨床外科特點
顱內CSDH發病率約占硬膜下血腫的25%[2],占顱內血腫的10%,常發生在額顳頂大腦半球凸面。該病發病常常隱襲,臨床上早期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繼而出現惡心、嘔吐、智力衰退、易疲勞、雙下肢無力、意識模糊等非特異性變化,癥狀不典型,早期因此其易誤診。如果血腫再增大而出現顱內高壓或腦缺血或腦疝形成時,相應的臨床癥狀才會出現。如能迅速準確診斷和及時手術治療,效果往往滿意[3]。鉆顱引流是目前治療CS-DH的首選方法,手術是采用單孔鉆顱還是雙孔鉆顱依據血腫部位、大小而定。術別注意的是,雙孔沖洗時,在高位孔放軟管于血腫腔中,勿插入腦皮質,低位孔引流血腫腔內液及血塊。用溫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中心,一定要徹底,沖洗后不要殘留過多纖維蛋白降解物,否則血腫內膜又會緩慢持續滲血,再次形成CDSH。但血腫液清除速度不宜過快,避免顱內壓迅速下降,造成硬膜塌陷,硬膜與顱板之間的小血管撕裂,形成硬膜外血腫。
3.3影像學特點
CSDHCT影像表現較典型,CT像顯示顱骨內板下方可見弧形、新月形或半月形不規則的等密度、高密度或混雜密度區,血腫期長短不一,陰影亦呈不同密度表現,可為高、等或低密度影。增強掃描能更清晰顯示腦組織與血腫內緣交界面呈條帶狀強化密度增高,血腫內無腦回、腦溝影。國內學術報道,35例老年慢性硬膜下血腫的CT征象,發現CT圖像上為等密度者占約7.0%,給診斷帶來困難[4]。進一步MRI掃描方發現新月形異常信號。MRI圖像由于無骨偽影,而且骨內板為低信號可以勾劃出血腫外緣的大致輪廓。由于血腫的信號在T1加權或T2加權像中與腦實質信號比較均明顯增高,因此可以在腦組織外側勾劃出血腫的內緣,對等密度CSDH,MRI像較CT更清晰更直觀地顯示出血腫的形態。
3.4臨床誤診原因
通過分析該組全部病例,部分患者被誤診為老年性癡呆、老年精神病、腦梗死、腦出血、高血壓性腦病等,未給予及時的影像檢查而給予相應治療,耽誤疾病的盡早診斷。分析原因如下:該病起病緩慢,多發生于老年人,老年人常見高血壓、老年性癡呆、腦血管硬化等疾病造成錯誤導向[5];老年人常常伴有腦萎縮,顱腔空間較大,蛛網膜下腔常擴大,腦組織代償能力較強,早期臨床癥狀多為非特異性,神經系統臨床定位體征缺乏或出現晚,缺乏特異性體征;部分臨床醫生對病史詢問不詳細,且對本病沒有深刻了解和認識;對有些無明顯臨床體征的患者未及早行顱腦CT或MRI檢查而誤診。
3.5避免誤診的對策
應該詳細追問病史,多數患者有輕微顱腦外傷史。由于外傷時未對腦組織造成明顯損害,容易被忽略。充分認識、理解該病的發病機制、特點及臨床癥狀,提高對本病的全面認識,對老年人臨床表現為頭昏、頭痛而無明顯定位體征者,應首先考慮為CSDH的可能。就診病人治療前或內科療效不佳時應盡快行頭顱影像學檢查。綜上所述,對老年人出現上述非特異性臨床癥狀者,應仔細詢問有否輕微外傷史,同時及時做顱腦CT或MRI等影像檢查,以除外CSDH的可能,為及時正確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惠國楨.慢性硬膜下血腫的發病機理的研究[J].中華神經外科學,2005,8:80.
[2]王忠誠.神經外科學[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3]張志杰,鄭鈞,徐偉,等.CSDH的非手術治療探討[J].中華神經外科雜志,2006,22(8):463.
[4]將建剛.慢性硬腦膜下血腫發生機制分析(附376例臨床報告)[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99,20(5):339.
篇4
(一)反流性食管炎
又稱消化性食管炎,為最常見的一種食管炎,系因胃食管連接部的抗反流功能不全,造成胃、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至食管所引起的食管粘膜的炎癥糜爛和纖維化等病變。
【影像學表現】
X線鋇餐檢查:
1.早期不敏感,可為陰性;
2.炎癥進展可表現為食管壁毛糙,粘膜增粗走行紊亂,粘膜糜爛所致針尖狀鋇點;
3.胃內對比劑反流,尤其在臥位時;
4.晚期由于瘢痕形成可致食管腔狹窄;
5.部分病人可顯示食管裂孔疝。
【鑒別診斷】
1.與其他食管炎相鑒別(念珠菌食管炎、病毒性食管炎、藥物性食管炎)。
2.管腔狹窄時需與硬化性食管癌相鑒別。食管炎時狹窄段與正常部分分界不清,為漸進性;癌性狹窄與正常部分分界清楚,且狹窄段較短,一般不超過5cm。
【影像檢查優選評價】
X線造影簡單易行,特異性差。內鏡除可確定有無食管炎外,尚可對其程度進行分級。
(二)腐蝕性食管炎
由于吞服或誤服腐蝕劑造成食管的損傷,其病變范圍和損傷程度與服用腐蝕劑的性質、濃度、劑量及吞服速度有明顯關系,也和治療是否及時有關。
【影像學表現】
1.X線鋇餐造影:依據病變損傷程度及病史長短,造影表現不一。病變輕者:早期食管顯示輕度水腫,粘膜增粗、紊亂,后期可未見明顯異常表現或食管壁稍顯僵硬,管腔輕度狹窄。病變嚴重:早期則有廣泛狹窄,食管壁不規則,可伴有多發潰瘍,后期有不同程度的管腔狹窄,嚴重者呈漏斗狀或鼠尾狀。特別注意如臨床考慮食管穿孔時應用碘水造影而不用鋇劑。
2.CT可了解食管穿孔并發縱隔炎的范圍、程度。
【鑒別診斷】
病史很重要,結合X線造影可診斷。必要時需和硬化型食管癌及反流性食管炎相鑒別。食管癌時管壁僵硬,病變與正常分界明顯。反流性食管炎可見胃內容物的反流或食管裂孔疝的存在。
【影像檢查優選評價】
X線造影首選,CT可了解并發癥范圍、程度。
(三)食管和胃底靜脈曲張
是門脈高壓的重要并發癥,發生率相當高,主要見于肝硬化、脾靜脈或脾門脈系統的血栓形成及上腔靜脈綜合征等。依據病變發展的部位可分為始于食管下段的上行性靜脈曲張和始于食管上段的下行性靜脈曲張,一般指前者。
【影像學表現】
1.X線造影表現:食管靜脈曲張早期可見食管下段局限性粘膜增粗或稍迂曲,管腔邊緣略呈鋸齒狀。隨著病變加重典型表現可見管腔內呈串珠樣或蚯蚓樣充盈缺損,管壁邊緣明顯不規則,管腔擴張,管壁蠕動減弱、排空延遲。嚴重者可見管腔明顯擴張不易收縮。胃底部靜脈曲張可見胃底及賁門附近粘膜皺襞呈多發息肉樣,呈圓形、橢圓形或弧形充盈缺損。偶有呈分葉狀團塊影。
2.CT表現:胃底后內側壁團塊狀或結節狀軟組織腫塊影,突向胃腔,可單發或多發,表面光滑。增強后明顯強化,與同一層血管密度相當。食管、胃壁局限性或廣泛性增厚,增強后可見由多數扭曲條狀或圓形高密度影組成。腹部側支循環形成,肝門及脾門可見增粗扭曲血管影。并可見肝硬化表現。
3.MRI表現:不僅可顯示CT所見,還可顯示門脈系統血流變化。MRI對顯示腹部靜脈曲張是一種無創傷的技術,能使側支靜脈及其他鄰近結構同時顯示。
4.血管造影表現:可明確顯示食管及胃底靜脈迂曲、擴張。
【鑒別診斷】
1.食管癌:其管壁僵硬,管腔狹窄固定。
2.裂孔疝膈上的粗大胃粘膜:在胃內充盈鋇劑時易鑒別。
3.食管第三收縮波:造成的鋸齒狀食管壁是形態多變的。
【影像檢查優選評價】
早期病變X線造影不能發現,中晚期較典型;CT可確定病變的部位、范圍,還可顯示門脈高壓的病因,并顯示腹內的側支循環。MRI不需造影劑可顯示血管,在顯示血管方面優于CT。血管造影為最可靠的方法,但為有創檢查。
(四)食管平滑肌瘤
其來自食管壁的肌層,腫瘤質地堅硬,邊緣光滑,包膜完整,向食管腔內外膨脹性生長。多發生于食管下段,單發為主,亦可有多發,大小不一。
【影像學表現】
1.X線造影:充盈相時病變顯示為圓形、橢圓形或分葉狀充盈缺損,邊緣光整。切線位時病變呈突向腔內的半圓形陰影,與食管影常成鈍角。管壁柔軟,擴張良好,粘膜完整無破壞,典型的可見腫瘤表面粘膜呈橋樣繞行。
2.CT表現:可見食管壁增厚,呈等密度軟組織腫塊。
【鑒別診斷】
1.食管的其他良性腫瘤:脂肪瘤CT值為負值,血管瘤增強后明顯強化。
2.縱隔腫物:CT可加以鑒別。
3.血管異常對食管的壓跡:可通過血管造影來證實。
【影像檢查優選評價】
食管造影首選,CT可顯示腫瘤的腔外部分的大小、輪廓、邊緣、密度及與周圍臟器的相互關系,也可用于鑒別診斷。
(五)食管癌
我國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河南林縣為世界上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食管癌多發生在30歲以上者,50~70歲者占2/3,男性多于女性,食管癌以中下段多見,鱗癌居多,因食管無漿膜層,癌易穿透肌層而侵及鄰近器官,也可淋巴道及血行轉移。
【影像學表現】
1.食管鋇劑造影:早期食管邊緣略顯不規則,擴張性略差,粘膜面粗糙,呈細顆粒狀,粘膜粗細不均、扭曲、聚攏、中斷。也可呈不規則斑片狀隆起,顆粒狀或小節結狀。中晚期影像學診斷較容易,粘膜破壞,管壁僵硬,管腔狹窄,不規則充盈缺損,腔內龕影等。
2.CT表現:主要用于中晚期食管癌病人,顯示為管壁環形增厚或偏心性不規則增厚或呈現不規則腫瘤團塊,并可顯示腫瘤的臨近侵犯情況,有無腫大淋巴結,以利于對其進行分期。
3.MR表現:三維成像,還可清楚顯示腫瘤是否侵及周圍氣管、心包及主動脈等,顯示縱隔有無腫大淋巴結。
【鑒別診斷】
1.食管炎:其潰瘍較小,粘膜皺襞放射狀分布,無破壞中斷現象。
2.賁門失遲緩癥:管壁光滑,無粘膜破壞。
3.食管良性狹窄:常有明確病史。
4.食管靜脈曲張:管壁柔軟,無粘膜破壞。
【影像檢查優選評價】
診斷食管癌的方法各有其特點。X線造影方法簡便,能很好的顯示病變形態、大小、對早期病變顯示較差。內鏡除可顯示病變以外,可作組織活檢。CT、MRI主要對中晚期癌,可了解腫瘤浸潤范圍、程度及與周圍臟器的關系,對食管癌進行分期,有助于臨床制定治療方案。
篇5
株洲市中心醫院湖南省株洲市412000
【摘 要】目的:探討潰瘍性結腸炎的影像診斷與內鏡活檢病理鑒別診斷。方法:選擇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30例患者經過CT影像診斷與內鏡活檢病理鑒別診斷,對比兩種診斷方法的準確率。結果:CT影像診斷可以準確顯示出患者病變的部位,了解腸壁厚度與潰瘍的形態、分布,是否出現肉芽腫和炎癥肉等病變結合臨床癥狀診斷準確26例,準確率達到86.7%,內鏡組織活檢病理診斷準確率為100%。結論:CT影像診斷可以實現多平面成型,表現出疾病的病理特征,對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診斷具有重要價值,但是,要準確鑒別患者結腸炎還是要配合內鏡組織活檢,通過綜合分析,才能取得準確的鑒別結果,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影像診斷;鑒別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應用藥物治療無法治愈,通過規范化治療,患者良好依從性的配合是可以使病情緩解的,能夠使患者生活質量得到有效的改善。可是,如果診斷出現錯誤,就會出現誤診,開展不規范的治療,就會使患者病情發展成慢性活動性的狀態,出現多種并發癥。所以,潰瘍性結腸炎診斷與鑒別準確率會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1]。現階段,對潰瘍性結腸炎診斷多選擇術前CT與X線鋇劑造影影像診斷和內鏡活檢病理鑒別進行對照確診[2]。本次研究中,選擇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3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18例,女性12例;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35.2±3.8)歲;病程20d~12年,平均病程(3.5±1.1)年。所選30例患者均經過X線鋇劑灌腸與結腸鏡窺視下完成活組織的獲取,并對活組織進行病理形態的檢查。
1.2方法
選擇GEProSpeed螺旋掃描機與X線造影機作為CT掃描設備。在掃描前為患者腸腔灌入對比劑,灌入量控制在300~500mL,患者也可以選擇口服造影劑,服用量控制在600~1000mL,在開始檢查前的1h,患者要飲水500ml左右,使膀胱保持足夠的充盈。以X線鋇劑雙對比造影選擇由患者進行100ml硫酸鋇的注入,注入后即可開始檢查[3]。
2結果
CT影像診斷可以準確顯示出患者病變的部位,了解腸壁厚度與潰瘍的形態、分布,是否出現肉芽腫和炎癥肉等病變結合臨床癥狀診斷準確26例,準確率達到86.7%,內鏡組織活檢病理診斷準確率為100%,如表1所示。
3討論
潰瘍性結腸炎病變多發生在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病變由直腸或者直腸的乙狀結腸位置處開始,朝處蔓延,也會累及不同范圍內的結腸,診斷可以根據患者臨床表現確診。當患者反復出現腹瀉和粘液膿血便,同時患者還伴隨著腹痛與里急后重等癥狀,并且患者病程在4周以上,出現關節位置、皮膚和眼等位置的腸外表現,就可以確診。進行鑒別診斷時還要將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腸炎及腸結核等病癥及時排除,根據臨床診斷標準進行確診。觀察腸過腸鏡觀察發現患者存在輕度的慢性結腸炎時,就要認真找出發病原因。潰瘍性結腸炎要注意和其他疾病區別診斷,具體區別疾病如以下幾種:
3.1與克羅恩病的鑒別
輕中度的潰瘍性結腸炎癥狀表現不明顯,而克羅恩病癥狀表現明顯;潰瘍性結腸炎多見膿血便,通過內鏡檢查,患者病灶有連續性表現,病變間的黏膜表現不正常,有彌漫性的充血和水腫,呈現出顆粒感與黏膜脆,而且接觸后容易出血。克羅恩病的腸黏膜則呈現出韌性,而且活檢后的出血不多。潰瘍性結腸炎的淺表呈現出糜爛狀,而且直腸多發生病變,克羅恩病則大多沒有直腸受累。潰瘍性結腸炎很少出現口瘡樣潰瘍,克羅恩病則常見口瘡樣潰瘍;潰瘍性結腸炎黏膜下層的增寬并不明顯,而克羅恩病黏膜下層增寬較為明顯。
3.2與細菌感染性結腸炎的鑒別
慢性細菌性痢疾對大便培養后可以找出病原體,活檢組織培養表現出高陽性率,經過抗菌治療取得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
血吸蟲病患者多有疫水的接觸病史,肝脾多表現過大,對大便檢查有血吸蟲卵,呈陽性反應,活檢組織發現有血吸蟲卵。
3.3與顯微鏡下結腸炎區別
顯微鏡下結腸炎指淋巴細胞性和膠原性結腸炎,臨床癥狀多表現出非血性水樣腹瀉。經結腸鏡檢查患者未有異常表現,內鏡對黏膜活檢,發現患者出現特異性病理表現。例如:患者淋巴細胞浸潤和膠原帶沉著等。
3.4與腸易激綜合征區別
患者腹瀉與便秘交替發生,很容易受到情緒變化的影響,患者糞便出現粘液卻無膿血,經結腸鏡檢查,未有器質性的病變。
總之,結腸各種病癥表現和并發癥只能作為診斷重要的參考指標,最后確診還是要依靠內鏡檢查與病理檢查。
參考文獻
篇6
[摘要] 目的 探討球形肺炎的影像學特點,以便與其他球形病灶,特別是周圍型肺癌做出鑒別診斷。 搜集32例經臨床證實的球形肺炎的臨床和CT、X線平片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結果 32例球形肺炎的主要表現:(1)病變兩側緣垂直于胸膜呈刀切樣平直邊緣,病變呈方形,是球形肺炎的特征;(2)病變局部及周圍胸膜肥厚;病變所屬支氣管非狹窄性均勻增厚;肺門側血管增多、增粗、扭曲,但無僵直及牽拉;病變非胸膜側淺淡小片狀高密度等強烈支持球形肺炎診斷;(3)抗炎后病變疏散或明顯縮小支持球形肺炎,提示可以繼續抗炎治療;(4)縱隔、肺門無明顯淋巴結腫大,趨向支持肺炎診斷;(5)暈征、支氣管充氣征、病灶內肺泡征,不能過分強調其診斷價值。首診平片顯示病變的病例,平片可作為、簡便有效的隨診方法。結論 CT檢查是球形肺炎診斷和鑒別診斷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 肺炎;體層攝影術,X線機;診斷,鑒別
Imaging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pherical pneumonia:a report of 32 c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maging features of spherical pneumonia (SP)and to differentiate it from other spherical lesions,particularly in pulmonary carcinoma.Methods 32 cases of SP clinically proved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Results CT findings were as follows:(1)Bilateral margins of the lesions were perpendicular to pleura with a straight cutedge presenting a square sign.(2)Following manifestations strongly means SP:adjacent pleural thickness;symmetrical bronchial wall thickness without bronchial stenosis;intensified vascular markings but not hardening;small patches of slight high density around lesions apart from pleura (3)Reduce of lesions after antiinflammatory therapy was inclined to SP.(4)There were not mediastinal and hilar lymph enlargememt.(5)“Halosign”,“bronchiologram”,“vacuole” were not special to SP.Conclusion CT exam is a effective way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tion to SP.
[Key words] pneumonia;tomography,X-ray computed;diagnosis,differentiation
球形肺炎作為一種特殊類型的肺部炎癥,被認為是誤診率較高的病變。筆者繼1996年及1999年報告[1,2]后又搜集近年資料完整的病例,再行進一步分析、討論,以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和診斷水平。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987年6月~2004年12月就診于我院的32例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齡35~68歲,其中35~40歲5例,41~60歲23例,61~72歲4例,平均52.4歲。無臨床癥狀12例,占38%,咳嗽13例,占41%,痰中帶血絲7例,占22%,膿痰4例,胸痛10例,發熱8例。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增高(>10×109/L)6例,血沉>20 mm/1 h 5例,痰菌培養12例,陽性5例,其中肺炎球菌2例,肺炎克雷伯桿菌、肺炎鏈球菌、大腸桿菌各1例。痰查癌細胞21例,抗酸染色18例均陰性。纖維支氣管鏡檢查13例,10例為病灶段支氣管腔黏膜充血、水腫或膿性分泌物,未見腫瘤直接或間接征象。經皮肺穿刺活檢14例,其中3例行兩次活檢(共17病灶次),抽出血性物12病灶次,3個為膿性分泌物,2個為暗性血性物,均找到大量炎性細胞或血細胞,而無腫瘤細胞。
1.2 方法 全部病例均經2~6次CT檢查,其中22例同時攝胸部X線平片,CT或(和)平片隨訪18天~13周,除2例手術外,其余30例均經抗炎治療,病變吸收。抗炎治療2~3周病灶吸收者22例,占未手術30例中的73%,其余8例中7例抗炎4~6周,1例8周病變吸收,且遺留少許索條狀影。
2 影像學表現
2.1 病灶部位 右肺21例,左肺11例。兩肺下葉后基底段、外側段及背段23例(72%),上葉8例,右肺中葉2例。29例位于胸膜下并與之相連,其中26例與胸膜廣基相連(圖1a~c),僅3例位于肺葉近中心,與胸膜距離較大。
2.2 形態大小 CT上28例病灶不同層面呈類楔形高密度影,尖端朝向肺門,其中21例可見1~4層以胸膜為基底,兩側緣垂直胸膜呈類方形(圖1a~c、圖2);7例呈山丘狀類高張三角形。4例呈不規則類圓形。病變大小2~7 cm,平均3.8 cm。
2.3 病灶邊緣 大部分側緣清楚,但不銳利。于肺窗圖像上25例可見邊緣較均勻分布的柔軟短毛刺(圖1a、圖1b),縱隔窗毛刺消失,呈邊緣光滑、多淺分葉(波浪狀),僅7例側緣相對光整。
2.4 病灶密度 14例呈均勻密度,18例欠均勻,其中6例可見充氣支氣管征;9例中心密度較高,周圍為帶狀低密度呈暈圈樣。
篇7
關鍵詞:腦膜瘤;CT; MRI;影像診斷
腦膜瘤是顱內好發腫瘤,具有典型影像表現的腦膜瘤多能術前正確診斷,而不典型腦膜瘤由于其發病率低,且其影像表現復雜多樣,誤診率較高。本文回顧性分析經病理證實的CT、MR表現不典型的腦膜瘤14例,以提高對該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6月經病理證實的不典型腦膜瘤14例,男6例,女8例,年齡21~73歲,平均46.3歲。病史2w~2年。主要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頭痛伴惡心嘔吐8例;頭痛伴抽搐2例;肢體運動障礙2例;頭痛伴視力下降1例;反應遲鈍1例。
1.2 方法 14例全部行CT平掃,6例CT增強掃描,CT采取橫軸位掃描;11例行MR檢查采用常規橫軸位T1WI、T2WI及FLAIR,矢狀位T2WI,4例加掃冠狀位T2WI掃描,8例行馬根維顯增強掃描,采用T1WI橫軸位、矢狀位及冠狀位掃描。所用設備CT為 GE Lightspeed VCT-64排容積CT,MR為德國西門子Avantou全景成像1.5T超導型MRI。
2 結果
腫瘤的部位:大腦凸面5例(見圖1~圖3),大腦鐮及矢狀竇旁4例,橋小腦角區1例,鞍旁2例,腦室內2例。腫瘤的大小:腫瘤直徑1.9~5.8cm,平均4.25cm。腫瘤的形態:類圓形9例,不規則形3例,分葉狀2例。腫瘤的CT、MRI表現及強化特點:11例病灶腫塊密度或信號不均勻,CT呈略高、等或低混雜密度(見圖1),MRI腫塊實性腫塊呈等長T1長T2信號,FLAIR序列呈高低混雜信號,其中5例存在鈣化(1例幾乎完全鈣化),其中4例病灶以囊實性腫塊為主,部分囊腔較大(2例),邊界清晰。瘤體內密度及信號均勻3例;增強掃描后可見11例腫塊鄰近腦膜出現短粗線狀結構的"腦膜尾征" (見圖3)。腫瘤占位效應及周圍水腫情況:14例中12例腫瘤存在占位效應,其中11例腫瘤周圍存在水腫,2例周圍水腫帶〉2.5cm,5例在2.5~1.5cm,7例〈1.5cm;。腫瘤顱板變化:8例腫瘤鄰近局部顱骨骨板增生硬化或破壞,另6例顱板無明確變化。
頂部不典型腦膜瘤
3 討論
不典型腦膜瘤首先歸屬于腦膜瘤的范疇,但是因其CT、MRI表現不典型,其存在腦膜瘤不常見的影像學表現,使其并無一個固定的含義,經過對上述病例的研究和總結,我們將具有2種以上的不常見的影像學表現并可能對影像學診斷產生一定影響的腦膜瘤[1],定義為不典型腦膜瘤。不典型腦膜瘤約占腦膜瘤的5%~8%[2],其CT、MRI表現復雜多樣,誤診率較高。
典型腦膜瘤的CT、MRI表現:腫瘤平掃多表現為類圓形或分葉狀均一略高密度或等信號腫塊,邊緣清晰銳利,以寬基底與顱骨內板或硬腦膜相連,其內鈣化常見,腫瘤周圍水腫輕或無,瘤灶鄰近的腦實質受擠壓,推移出現所謂 "白質塌陷征",腫瘤鄰近的顱骨增厚,增強掃描后均勻強化,可有"腦膜尾征"。
不典型腦膜瘤的CT、MRI影像學特點:①瘤體內密度或信號欠均勻,可見囊變、壞死及出血;②腫瘤邊緣多不規整,多呈分葉,"腦膜尾征"短粗而不規則,③局部顱骨骨板增生硬化或破壞[3];④多伴有輕重不等的水腫,瘤周水腫的程度與腦膜瘤的良惡性的關系存在爭論,有學者[4]認為它們之間無明顯相關性。⑤強化掃描多呈不均勻明顯強化。
鑒別診斷:位于不同部位的不典型腦膜瘤診斷較困難:①病變位于腦室內的需與室管膜瘤鑒別,室管膜瘤多呈分葉狀,可鈣化,囊變壞死更常見,往往呈侵潤性生長。②位于鞍區的不易與垂體瘤鑒別:垂體瘤常位于鞍內向后下生長,正常垂體結構消失,強化程度不及腦膜瘤,且蝶鞍常有增大,矢狀位及冠狀位可清楚顯示腫瘤與周圍正常結構的關系。③位于腦凸面的鈣化性的腦膜瘤須與骨腫瘤鑒別,主要看瘤體的主置及來源。④位于橋小腦角區的須與聽神經瘤鑒別[5],聽神經瘤常引起內聽道的擴大,囊變常見,鈣化少見; 強化程度低于腦膜瘤;腦膜瘤很少侵犯內聽道。
不典型腦膜瘤影像學表現各不相同,而影像診斷的準確性直接影像臨床手術方案,CT和MRI各有所長,CT對腫瘤內部鈣化較敏感,MRI平掃和增強相結合,以及多位置、多序列掃描對腫瘤定位較準確,對鈣化不敏感,CT與MR兩者相結合能明顯提高不典型腦膜瘤的診斷準確性。
參考文獻:
[1] 崔保剛.張愛琴.趙保明等 不典型腦膜瘤的CT診斷與臨床[J].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05, 8(2):5-6.
[2] 崔世民.只達石,廉宗瀲.顱內腫瘤影像與病理圖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46-250.
[3] 楊全新,付建設,孫弘弘等 不典型腦膜瘤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5,21(5): 475-476.
篇8
1評價方法
由2位高年資主治醫生進行閱片,按照影像診斷標準進行診斷及鑒別診斷。結果不一致時,由1位主任醫師做出最終診斷。
2結果
本組病例中,X線均攝有頭顱正側位、脊柱正側位、骨盆正位、胸部正位,部分病例拍攝四肢關節骨骼片。CT檢查分別掃描顱底、下頜骨、椎體、骨盆、胸部,部分病例掃描四肢關節。其中均有椎體異常,并同時或部分表現為骨盆、肋骨、頭顱、下頜骨、肋骨、肩胛骨、脛腓骨、股骨等一個或多個部位異常。影像表現主要為骨不同程度硬化、髓腔變窄消失及一些特殊征象。
3討論
3.1石骨癥的分型石骨癥分為良、惡兩型:①惡性型:染色體隱性遺傳,多數患兒因TCIRG1基因(質子泵基因)或CLCN7基因(氯離子通道基因)的突變而發病[5],臨床有進行性貧血、血小板減少、視力障礙、肝脾腫大、腦積水和自發性骨折等。一般發病早、進展快,多數小兒不能生存至兒童期。②良性型: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型,主要見于成人,臨床癥狀輕多見于成年人,因通常無癥狀或癥狀輕微,故而常因其他原因偶然發現。如自發性骨折、下頜骨骨髓炎、視聽障礙、肝脾腫大或體格檢查時被發現。一般病情穩定,經對癥治療后效果良好。本組中就診原因:1例因視覺障礙,1例因下頜骨骨髓炎,其他3例為體檢中偶然發現。
3.2石骨癥的影像表現
3.2.1基本影像學表現廣泛均勻對稱性骨硬化。顯示為全身骨骼(顱底骨、椎體、肋骨、盆骨、四肢骨)均有廣泛性密度增高,皮質增厚,硬化骨小梁變模糊,骨髓腔變窄,甚至閉塞消失(圖2)。CT值升高,部分部位可達1000HU以上。
3.2.2特征性影像學表現脊椎特征性改變:呈“夾心蛋糕”征,椎體的上下部分骨質密度增高,中間部分密度較低,整個椎體呈“三明治”樣改變,也稱“夾心蛋糕”樣改變。椎間隙一般不受影響,另外椎體的棘突、橫突及上下關節密度均可相應增高(圖1)。其形成原因有學者認為由于椎體上下軟骨板富于血管,該部適于增多的類骨質沉著,從而對破骨細胞有明顯抑制作用,而椎體中部缺乏上述類骨質,故而被破骨細胞侵蝕,形成椎體上下高密度而中間低密度,形如三明治樣。螺旋CT掃描見椎體及附件骨質密度明顯增高,CT值在1000HU左右,中央部密度低且不均勻,CT值在300HU左右,如僅進行常規橫斷掃描無法形象顯示該征象,需要進行矢狀位、冠狀位重建才能顯示。髂骨翼特征性改變:年輪樣改變、扇形“同心圓”征,X線片上表現為髂骨翼見層狀相互平行排列的弧線形高密度影,兩線之間骨密度相對減低,形成典型的同心圓狀(圖3)。CT橫斷掃描顯示密度高低相隔的線狀影像,如對此征象比較熟悉,加上連續層面觀察,也可以做出識別和診斷,但未見其他文獻對此征象的CT表現做相關分析。本研究中此征象有4例出現。有學者認為此征象與骨生長方式有關[6]。顱頂骨、枕骨、面骨等特征性改變:頂骨、枕骨骨質明顯增生形如“鞋底”樣。面骨呈典型“面具”征。顱底骨骨密度均勻性增高,尤其以顳骨、蝶骨和枕骨最明顯。蝶鞍前后床突骨質增生,板障消失,蝶骨巖部及乳突骨質增生顯著。乳突硬化,氣房消失。CT檢查用骨窗位,可清晰顯示各部骨質改變,顱底部:巖骨骨質明顯增高,CT值在1000HU左右,有的高達1510HU,乳突氣房發育差,蝶竇、篩竇、額竇、上頜竇發育未見異常,枕骨下部骨質密度不均勻(圖4,5),CT檢查可清楚顯示病變部位和范圍。以上特征性改變也多為X線征象,CT橫斷無法顯示整體效果。長骨特征性改變:“粉筆”狀骨,由于長骨骨質密度增高,骨皮質增厚,骨髓腔變窄甚至消失,使長骨骨質結構消失,呈均勻一致高密度,呈“粉筆”狀(圖2),有時可伴發骨折。CT檢查顯示和X線顯示類似,并能更加清楚骨髓腔的狹窄程度。
3.2.3診斷和鑒別診斷本病確診依靠X線檢查,典型的X線表現具有特征性,診斷不難。結合CT檢查,更有助于診斷。良性型石骨癥主要見于成人,臨床偶然發現或癥狀輕微,特征性的影像表現為多部位廣泛性骨質硬化,有典型椎體呈“夾心蛋糕”征,髂骨翼呈年輪樣改變、扇形“同心圓”征,頂骨、枕骨骨質明顯增生呈“鞋底”樣。面骨呈典型“面具”征。但早期病變不明顯或局限時,應與其它骨質硬化性疾病相鑒別診斷。氟骨癥:可表現為和石骨癥相似的廣泛性骨增生硬化。但前者臨床上有地方性氟骨病流行區居住史,氟斑牙是其特點。影像學氟骨癥患者韌帶或骨間膜骨化明顯,如骨盆骶棘韌帶、骶結節韌帶及髂腰韌帶等,尤其是肋骨呈“玫瑰刺”樣改變對診斷具有特殊意義。氟骨癥病變范圍主要以軀干為主,四肢較輕,且骨紋理呈網樣,也可鑒別。
篇9
關鍵詞:影像學;肝泡性包蟲病;診斷 肝泡型包蟲病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棘球蚴病,又稱泡狀棘球蚴病,據相關報道顯示[1],該病主要分布于甘肅、青海、、新疆等農牧區,肝泡性包蟲病生長過程和肝癌極為相似,一經發生,迅速蔓延,死亡率高,治療難度大[2]。患者多數是由于食入棘球屬絳蟲卵,蚴蟲經門靜脈入肝而造成感染,蚴蟲生存能力極強,可以寄生在人體內各個部位,以肝臟最為常見。其中肝泡型蚴病對人體的侵害能力最強。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肝泡型包蟲病患者的影像學診斷資料,對該病的影像學特征進行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我院收治的肝泡型包蟲病患者95例,男性55例,女性40例,年齡24~51歲,平均年齡(37.3±6.9)歲,其中43例為漢族,52例為少數民族。患者主要表現為黃疸、輕度發熱、肝大、腹部脹痛以及腰背部不適。經血清酶聯免疫吸附法和抗體凝血實驗檢查,結果均為陽性。術前均進行了B超、CT或MRI檢查。患者的一般資料方面(如性別、年齡、疼痛嚴重程度等)不存在顯著的統計學差異,P>0.05。
1.2方法 采用B超、CT及MRI對患者進行檢查,結合患者臨床表現,浸潤肝組織的病理改變以及術中所見患者病灶的具體形態,總結肝泡型包蟲病的影像學一般性規律及具體特征。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結果進行統計分析,所得數據用%表示,使用t檢驗法對比組間資料,以P
2結果
2.1病灶浸潤特征 95例患者中,82例病灶浸潤型(86.3%)。泡球蚴在患者肝內大量繁衍,形成不均質、邊界模糊、形狀不規則的占位病灶。CT掃描結果顯示,病灶形態不均質、不規則,呈現出密度較肝組織低的陰影狀物。不同層面形態結果不同,易誤診為多發病灶。B超結果顯示,探查高低密度并存的、周圍邊界較為模糊的回聲光團,后方聲束呈現衰減現象。患者肝臟異常增大。MRI檢查結果顯示,T1 、T2 加權像一致呈現出有不規則腫塊存在,信號較低。小泡球蚴在腫塊周圍繁殖、生長,對患者肝組織造成侵害,而導致低信號的暈帶征出現。并呈現蔓延趨勢
2.2病灶鈣化特征 95例患者中,85例鈣化型(89.5%)。病程初期,泡球蚴便開始侵襲患者肝組織,導致鈣鹽沉積,出現斑點狀鈣化顆粒。病程中、晚期時,鈣化顆粒開始聚集、融合成大片的鈣化灶,形態不規則,并散在鈣化點。CT掃描結果顯示,泡球蚴有向外周繁衍的趨勢,該片區域密度較低,有浸潤性,又稱為浸潤帶。蟲體增殖區域逐漸衰亡、病變,導致鈣鹽沉積,而轉變為鈣化帶。浸潤帶、鈣化帶兩種病理特征連續出現,不斷演變、擴展,形成具有年輪狀、多層狀指征的圖像,即"年輪征"。B超結果顯示,探查中低密度的病灶時,有不規則的大片回聲光團出現,呈現鈣化狀、伴聲影,內在散有鈣化點。MRI檢查結果顯示,STIR或FSE可見年輪征,掃描結果顯示的高信號帶與CT檢查結果顯示的低密度帶相符[3]。CT檢查結果中鈣化的致密層在MRI診斷結果中表現為低信號,泡球隨著患者病程逐漸延長,呈現壞死、衰亡、及纖維化趨勢,點狀鈣化聚集形成大片鈣化,病灶表現收縮呈凹陷狀,即"內陷征"。
2.3病灶液化特征 95例患者中,82例液化空洞型(86.3%)。泡球蚴不斷繁衍、增殖,成長成巨塊病灶。形態不規則、部位不定,內部發生實質性病變,缺血壞死,血管阻塞,形成液化壞死空腔。CT檢查結果顯示,有低密度空腔出現,內有積液,形態不規則,大小不定,空腔周圍為密度較高的鈣化壁,形成巖洞征。部分鈣化壁深入低密度空腔內,呈現半島征。泡球蚴持續向患者肝組織侵襲、增殖,呈現出小泡狀。本次檢查中,最大的巨快病灶直徑為28 cm,內部病變腔直徑為20 cm。B超檢查結果顯示,有無回聲、形態不規則的液態性暗區出現在不均質強回聲光團內部,呈現空腔征。MRI檢查結果顯示,空腔壁形態不規則,邊界為肥厚的纖維狀物質,可見空腔內部等高信號,外部浸潤帶低信號,即地圖征[4]。
共有9項可以作為確診肝泡性包蟲病的圖像特征。分別是:半島征、巖洞征、暈帶征、小泡征、空腔征、內陷征、年輪征、地圖征、鈣化征。符合上述九項中的一項,既可以確診患者為肝泡型包蟲病。本次病例結果顯示,95例患者最終經病理證實94例,確診率98.5%,見表1。
3結論
據最新寄生蟲病調查報告結果顯示,肝泡型包蟲病的主要疫源地為我國的青海、四川、、甘肅、寧夏。早期患者癥狀不明顯,隨著泡球蚴在人體內寄生,繁衍,增殖,肝臟代償增大,表現為邊界清晰,表面平滑的腫塊,無痛感。極易被誤診為肝癌。不經及時確診,患者最終會因病灶向肺、腦部轉移而惡化,最終導致死亡。因此,準確全面的影像學診斷,對于及早發現并確診肝泡型包蟲病意義深遠[5]。本次研究通過回顧分析我院患者的影像學檢查結果,總結出肝泡型包蟲病的三大類型,9種特征。95例患者中,82例液化空洞型(86.3%),85例鈣化型(89.5%),82例病灶浸潤型(86.3%)。9項可以作為確診的圖像特征分別是:半島征、巖洞征、暈帶征、小泡征、空腔征、內陷征、年輪征、地圖征、鈣化征。最終經病理證實,94例患者確診,確診率高達98.5%。
綜上所述,應用CT、B超、MRI綜合全面的對肝泡型包蟲病患者進行詳細檢查,臨床診斷價值高,值得臨床廣泛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1]孫寅,邵英梅.肝泡型包蟲病的診斷與治療現狀[J].醫學綜述,2014,20(9):1592-1593.
[2]玉蘇甫?艾則孜,阿依甫汗?阿汗,等.肝囊型包蟲病合并肺囊型包蟲病41例診療分析[J].現代醫學,2014,42(8):889-891.
[3]李奎,郭桂鋼,阿迪力,等.肝囊性包蟲病49例臨床分析[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18):2448-2449.
篇10
【關鍵詞】粉碎;重疊;水腫
小議外傷骨折的醫學影像診斷
目前平片、CT、磁共振成像(MRI)和骨掃描為診斷骨骼系統疾病的常用檢查方法,它們各有優缺點,互相補充[1]。平片的缺點是軟組織對比差,只能根據間接征象推測,另外就是結構重疊問題,對頭顱、脊柱、骨盆等病變顯示不如CT。對微小骨折或損傷,對骨髓內的隱匿性骨折和生長性骨折,X 線和CT 檢查很難發現,而MRI 能早期發現,且對X 線平片未能檢出的沒有移位或成角的骨折特別有用。外傷患者作醫學影像檢查的目的主要是明確有無骨折,為臨床提供治療依據。如果骨折漏診,那可能會給臨床治療帶來嚴重后果,也可能使外傷患者的糾紛更加復雜化。X 線檢查對骨折的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價值,凡疑為骨折者應常規進行X 線拍片檢查,必要時復查或進一步做CT 和MRI 檢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診。隨機抽取100 份外傷患者的X 線片,并調閱其CT 和MRI 片,現綜合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隨機抽取2008年及2010 年100 份外傷患者的X 線片及CT 和MRI 片,年齡3~81 歲,大部分為中青年患者。交通事故外傷患者較多,還有一部分因打架其他原因所致的外傷。
1.2 主要臨床癥狀:全部患者都有明確的外傷史,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壓痛、腫脹、淤斑、畸形、功能障礙、肢體異常活動和骨折斷端的摩擦音,少數患者呈現休克。
1.3 影像表現:100 份外傷患者的X 線片,大部分骨關節正常,存在骨折漏診的X 線片都有各種各樣明顯或不明顯的X線征提示骨折確實或可能存在。對骨皮質皺折、成角、凹陷、裂痕,松質骨骨小梁中斷、扭曲或嵌插及兒童骨骺分離時骨骺的明顯或不明顯移位,干骺端少許骨折片及頭顱、軀干及四肢長骨骨端相對不規則且重疊多的部位的X 線片,片質欠佳,中心線不是對準骨折部位時,骨折X 線征均不明顯或未能顯示,而CT 和MRI 片對上述骨折征較敏感,特別是MRI片能發現隱性骨折。
2 結果
100 份X 線片中最后確診存在骨折的有45 份。其中第1次平片確診有骨折的40 份,復查X 線片確診有骨折的10份,經過CT 進一步檢查確診有骨折的2 份,最后經MRI 檢查確診有骨折的1 份。1 份X 線片提示存在極可疑骨折的患者既無X 線片復查片,也無CT 及MRI 進一步檢查,未能得到進一步證實。外傷骨折患者X 線首次平片漏診率高,特別是頭顱、軀干及四肢長骨骨端相對不規則且重疊多的部位。
3 討論
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連續性的折裂或粉碎。翻閱2008年及2010年100 份外傷患者的X 線片發現頭顱、軀干及四肢長骨骨端相對不規則且重疊多的部位的骨折容易漏診,且以片質不佳,骨折線不明顯的骨折漏診多,進一步復查或作CT 及MRI 檢查,可有效防止骨折的漏診。筆者認為X線首次平片骨折漏診主要是骨折線在平片上有時難以發現,特別是投影不適時。加之,主觀上又不耐心全面細致地觀察整張X 線片,骨折就容易遺漏。平片的分辨力最高,但組織對比度差,它的主要缺點是很難區分軟組織。另外平片是平面投影,所成的影像是在視野內所有結構的重迭像,對頭顱、脊柱、骨盆部位顯示重疊[1]。這些部位形成的X 線解剖就相對較復雜,有些投照時不靠片的骨骼影像容易失真。如無明顯移位,片質不是很好或對骨折線的暴露又不是很適合時,就容易造成這些部位觀察不佳,骨折線也難以發現,骨折就容易漏診。上述復查X 線片確診骨折的有5 份,就說明了這個結論的正確性。而CT 為橫斷面掃描,解決了結構重疊問題,對于頭顱、脊柱、骨盆、胸部及四肢大關節的損傷,CT 能發現X 線平片難以顯示的骨折線、骨碎片和軟組織出血、水腫[1]。上述100 份X 線片經CT 確診有骨折2 份。其中1 份為胸部左第7 肋骨折,無移位;1 份為右膝脛骨髁間隆突小塊骨折,平片未能發現(因臨床申請投照部位為右小腿中上段,投照時X 線中心線肯定不是對準右膝),因右膝腫脹明顯才進一步做CT 檢查;1 份為第2 腰椎左側椎斷裂,平片未能顯示,進一步做CT 檢查才確診。隱性骨折,亦稱骨挫傷,為骨小梁微骨折,骨髓內沿折線出血,X 線照片不能顯示骨折線。隱性骨折多發生于松質骨內,骨折后2~3 周X 線片或CT 掃描有時可見骨折裂縫。MRI 可明確骨折線,T1 加權像為低信號, T2 加權像為高信號強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