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文化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3 03:56:24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誠信文化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chuàng)文章,歡迎參考。
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
一、誠信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1.誠信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誠實信用一詞在我國古代典籍也有出現。據《商君書·靳令》記載,“誠信”與“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zhàn)”并稱“六虱”。另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于貞觀六年“親錄囚徒,閩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諧滿堂,無后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注: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頁。)這里兩處出現的“誠信”即誠實信用,均指人際關系中的誠實不欺。正如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國喬治·布什總統(tǒng)圖書館的演講中所指出的,“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誠為本、以和為貴、以信為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始終遵循這一價值觀。”(注:,2002年10月25日。)我國社會數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歷史上是非常注重講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實信用的道德倫理觀念深受人們所崇尚,誠信成為人的立身之本。人們言必行,行必果,視誠信為生命。孔子主張,講究信用足以教化民眾,進而形成良好風俗,使國家強盛。
2.明禮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對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在全社會倡導包括“明禮誠信”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明禮誠信的倡導又具有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層次與要求,表現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廣泛性與先進性的統(tǒng)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道德作用賴以發(fā)揮的保證。道德建設要處理好弘揚主旋律與允許一定的多樣化、先進性和普遍性相結合等關系。“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注:《偉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頁。)為主要內容的德治在弘揚主旋律方面可以發(fā)揮更大的影響,而在允許一定的多樣化方面,法治是各種多樣化所要嚴守的底線。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進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維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為法律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實為治國之良策。德治不是萬能的,法治也不是萬能的,必須相互結合,德治和法治相結合必須要進行信用建設。
可見,誠信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體現。
企業(yè)誠信文化建設研究
摘要: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企業(yè)的無形資產。目前,我國企業(yè)誠信缺失現象大量存在,本文從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原因以及完善誠信的策略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企業(yè);誠信;信用體系
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企業(yè)的無形資產,是企業(yè)的生產力,也是現代高度發(fā)達、高度文明的市場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在經營活動中遵守誠信理念,才能使企業(yè)高效益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一個企業(yè)缺乏誠信理念,在經營活動中損害了客戶的利益,那么雖然可能在短時期內獲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從長期利益角度來看,它則是一種自我毀滅。實際上,誠信理念是企業(yè)存亡與興衰的試金石。但是,我國目前的企業(yè)誠信文化建設存在很多問題,亟待完善。
一、企業(yè)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在中國目前的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yè)的誠信缺失現象大量存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
1.生產領域:⑴炮制虛假概念,蠱惑消費者。對一些高科技行業(yè)企業(yè)而言,一個新的概念似乎就代表了技術的領先和產品的獨特,但其中的很多往往是虛假和錯誤的概念,例如前些年出現的所謂“健康空調”、“數字電視”玩的都是一些概念,一方面有些概念根本就不成熟就急于拋向市場,另外一方面有些技術缺乏相關技術部門的鑒定,并不能帶給消費者實際的利益。⑵偷工減料,欺騙消費者。小企業(yè)、小作坊盛行模仿和造假,一些大企業(yè)卻擅長偷工減料,從而降低成本.對于那些食品、飲料產品不出現問題也許還屬僥幸,一旦質量問題被曝光,企業(yè)將面臨生死抉擇。⑶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在2000年全國打假聯合行動中,查獲的假冒偽劣主要商品多達70多種,從食品、藥品、卷煙、到化妝品、棉花、服裝,到家用電器、汽車配件、劣質鋼材、計算機、航天飛機零部件等應有盡有。
企業(yè)誠信文化研究論文
摘要:誠信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是企業(yè)的無形資產。目前,我國企業(yè)誠信缺失現象大量存在,本文從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原因以及完善誠信的策略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企業(yè);誠信;信用體系
在市場經濟中,誠信是企業(yè)的無形資產,是企業(yè)的生產力,也是現代高度發(fā)達、高度文明的市場經濟的核心競爭力。只有在經營活動中遵守誠信理念,才能使企業(yè)高效益地可持續(xù)發(fā)展。如果一個企業(yè)缺乏誠信理念,在經營活動中損害了客戶的利益,那么雖然可能在短時期內獲得一定的利益,但是從長期利益角度來看,它則是一種自我毀滅。實際上,誠信理念是企業(yè)存亡與興衰的試金石。但是,我國目前的企業(yè)誠信文化建設存在很多問題,亟待完善。
一、企業(yè)誠信缺失的主要表現
在中國目前的經濟轉型過程中,企業(yè)的誠信缺失現象大量存在,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在:
1.生產領域:⑴炮制虛假概念,蠱惑消費者。對一些高科技行業(yè)企業(yè)而言,一個新的概念似乎就代表了技術的領先和產品的獨特,但其中的很多往往是虛假和錯誤的概念,例如前些年出現的所謂“健康空調”、“數字電視”玩的都是一些概念,一方面有些概念根本就不成熟就急于拋向市場,另外一方面有些技術缺乏相關技術部門的鑒定,并不能帶給消費者實際的利益。⑵偷工減料,欺騙消費者。小企業(yè)、小作坊盛行模仿和造假,一些大企業(yè)卻擅長偷工減料,從而降低成本.對于那些食品、飲料產品不出現問題也許還屬僥幸,一旦質量問題被曝光,企業(yè)將面臨生死抉擇。⑶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在2000年全國打假聯合行動中,查獲的假冒偽劣主要商品多達70多種,從食品、藥品、卷煙、到化妝品、棉花、服裝,到家用電器、汽車配件、劣質鋼材、計算機、航天飛機零部件等應有盡有。
儒家誠信文化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誠信的嚴重缺失,印證了“儒學”與處于統(tǒng)治地位主流文化以及各類顯學處境尷尬,且顯得手足無措,200年前,西方學者從“中國倫理”中就發(fā)現了儒家的“文化死結”,視“中國式誠信”與“騙子”是同義語。歷經千年的文化磨難,我們至今還忘不了儒學的“自戀情結”,仍然找不到架構市場誠信體系的邏輯起點
[關鍵詞]儒學市場經濟誠信危機
我在2006年7月19日《環(huán)球時報》“國際論壇”版發(fā)表了《禮儀之邦為何缺誠信》一文后,7月21日譚中先生在《環(huán)球時報》同一版面發(fā)表了《缺誠信不能怪儒家文化》一文,對我的文章進行了評論,對我的一些觀點進行了批評。在這里,我由衷地表示感謝。
對儒學的爭論由來已久,我對儒學的研究十分膚淺,今天就譚中先生所提問題,圍繞儒學與誠信建設的問題談一些不成熟的認識,與譚先生商榷,與大家共勉。
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中國是一個傳統(tǒng)的禮儀之邦,在這樣一個國度里,完成現代的市場誠信體系應該是舉手之勞。但經過千年的苦苦探求,尤其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這個五千年的誠信大國,至今還是沒有找到構建社會誠信體系的支點。那些被我們一直稱之為“爾虞我詐、利欲熏心”西方世界,反而把中國納入不誠信國家的“黑名單”之中。
隋唐的鼎盛源于中華文化厚重的底蘊和超強的凝聚力,而當今中國,市場經濟的個體主體的力量正在瓦解著大一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強大的主流文化是一種統(tǒng)一的力量,但其本身也是一種最為可怕的、凝固思想的力量。儒家文化一家獨霸天下歷史,也是中國由盛世走向衰落的歷史。中國文化與市場經濟越走越近,但其實質內涵卻越來越遠,矛盾與沖突也越來越尖銳,這些深層次的問題,才是理論家要探明的真問題。
當代誠信文化與治國分析論文
【內容提要】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誠信文化在治國方略中處于基礎地位。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講誠信才能促發(fā)展。誠信文化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體現了同志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關鍵詞】誠信文化/信用體系/德治與法治/治國方略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新安晚報》2002年11月18日。)
誠信文化正是法律與道德的結合體,推進誠信文化必須要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誠信文化的建設不僅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從多方面體現了同志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誠信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1.誠信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分析論文
一、誠信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1.誠信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誠實信用一詞在我國古代典籍也有出現。據《商君書·靳令》記載,“誠信”與“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zhàn)”并稱“六虱”。另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于貞觀六年“親錄囚徒,閩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諧滿堂,無后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注:梁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頁。)這里兩處出現的“誠信”即誠實信用,均指人際關系中的誠實不欺。正如同志2002年10月24日在美國喬治·布什總統(tǒng)圖書館的演講中所指出的,“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誠為本、以和為貴、以信為先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在處理國際關系時始終遵循這一價值觀。”(注:,2002年10月25日。)我國社會數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歷史上是非常注重講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實信用的道德倫理觀念深受人們所崇尚,誠信成為人的立身之本。人們言必行,行必果,視誠信為生命。孔子主張,講究信用足以教化民眾,進而形成良好風俗,使國家強盛。
2.明禮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對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在全社會倡導包括“明禮誠信”公民基本道德規(guī)范。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明禮誠信的倡導又具有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層次與要求,表現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廣泛性與先進性的統(tǒng)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道德作用賴以發(fā)揮的保證。道德建設要處理好弘揚主旋律與允許一定的多樣化、先進性和普遍性相結合等關系。“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注:《偉大的理論創(chuàng)新》,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頁。)為主要內容的德治在弘揚主旋律方面可以發(fā)揮更大的影響,而在允許一定的多樣化方面,法治是各種多樣化所要嚴守的底線。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進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維系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為法律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行為規(guī)范,因此,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實為治國之良策。德治不是萬能的,法治也不是萬能的,必須相互結合,德治和法治相結合必須要進行信用建設。
可見,誠信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體現。
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研究論文
【內容提要】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誠信文化在治國方略中處于基礎地位。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講誠信才能促發(fā)展。誠信文化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體現了同志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摘要題】當代文化研究
【關鍵詞】誠信文化/信用體系/德治與法治/治國方略
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xié)調、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yè)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新局面》,《新安晚報》2002年11月18日。)
誠信文化正是法律與道德的結合體,推進誠信文化必須要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誠信文化的建設不僅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從多方面體現了同志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誠信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誠信文化宣傳活動工作方案
為助力創(chuàng)建全國文明城市,加快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增進廣大市民誠信意識,提升城市文明水平,營造“誠信”濃厚氛圍,現就開展誠信文化宣傳活動制定如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工作部署,著力推進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切實增強全社會誠信意識,使“守信榮、失信恥、無信憂”的觀念深入人心,為打造“信用”品牌賦能添力。
二、總體目標
以開展誠信文化宣傳“十二進”活動為載體,多形式、多渠道宣傳信用政策法規(guī)、信用建設成果、信用獎懲典型案例,大力弘揚誠信文化理念,多方位營造誠實守信、珍惜信用的宣傳氛圍,讓誠信精神逐漸融入城市發(fā)展血脈,成為全區(qū)市民的共同行為準則,逐步實現全民誠信意識普遍增強、新時代誠信風尚初步形成、社會公信度大幅提升的目標。
三、活動內容
誠信文化與德育建構論文
[摘要]本文采用中西文化比較的方式研究誠信。探討信任的來由,比較中西誠信文化價值的不同指向,提出誠信的高校德育重建。文章建議,從三個方面建構我國高校的誠信體系。
[關鍵詞]誠信;西方文化;德育
誠實守信,作為一種道德倫理的最基本品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是我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華。然而2001年,一個誠信問題,卻令當時的總理朱镕基大傷腦筋。向來不題字的朱總理,先后為上海國際會計學院和國家會計學院兩所高校立下校訓“不做假賬”。這確實是針對當時社會廣泛而嚴重的失信而提的。那么,這里就有一個悖論:中國誠信經歷了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積累,加上解放后40多年的德育為首,為什么偏偏今天出現大面積的社會誠信危機?為什么30年的計劃經濟我們感受不到誠信危機?下面,我們從中西文化及其價值比較的層面加以分析。
一、誠信研究的兩個核心
1.誠信研究受到多學科的關注
首先誠信應該屬于社會學研究對象,因為它表達了一種人際關系與社會穩(wěn)定。其次,它還屬于心理學研究范疇,因為誠信屬于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其三,由于誠信與經濟交往及其個人利益關系密切,所以誠信還應該是經濟學研究的對象。其四,誠信作為一種個人和群體的道德品質,當然是教育學或者德育關注的重大內涵。下面分別討論敘述。
市場營銷專業(yè)誠信文化分析
西安利之星“奔馳女車主哭訴維權”事件被曝光流傳后,在汽車營銷市場中掀起軒然大波,引發(fā)了社會公眾的廣泛關注。雖在相關政府監(jiān)管部門以及買賣雙方溝通協(xié)商下事情得以及時解決,但這件事情引起了大家對于營銷市場中存在的誠信問題進行了深刻地思考。作為向社會輸送大量市場營銷崗位工作人員的高職院校,如何培養(yǎng)及加強市場營銷專業(yè)學生關于誠信問題的教育,成為了市場營銷專業(yè)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誠信文化在市場營銷專業(yè)中的重要性
1.1誠信建設在企業(yè)市場營銷中的重要性。孔子曾說“言必信,行必果”,誠信乃為人之本,也是我國傳統(tǒng)道德中最重要的規(guī)范之一。在營銷市場中,企業(yè)誠信體現在企業(yè)在進行各項市場經營活動中不存在假冒偽劣、廣告欺騙等欺詐行為。企業(yè)為了提高市場占有率,提升企業(yè)競爭力,誠信經營尤為重要,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開始重視企業(yè)誠信文化的建設,尤其是對于員工誠信意識的培養(yǎng)及誠信經營的管理。1.2高職院校在校學生的誠信狀況。“誠信”即誠實守信,誠信作為當今市場經濟下大學生崇高理念之一,是學生走向社會及未來職業(yè)發(fā)展需求的必備基本素質。在高職院校中,通過學校思政課堂的教育,學生能在主觀上意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但在客觀上,卻因家庭環(huán)境、經濟方面等因素而導致失信行為的發(fā)生。如學生惡意拖欠學費、考試舞弊行為以及市場營銷專業(yè)學生在企業(yè)實習就業(yè)過程中因缺乏誠信意識存在的失信行為。因此,在市場營銷專業(y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誠信意識的教育,積極培養(yǎng)學生誠信待人,誠信服務的誠信經營理念,全面開展市場營銷專業(yè)誠信文化建設。
2市場營銷專業(yè)誠信文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我院校市場營銷專業(yè)在誠信文化建設過程中,主要面臨以下兩個問題:首先,課堂誠信內容的教育停留在表面的說教。誠信教育雖在相關市場營銷專業(yè)課程標準及授課教案中都有所體現,但教師對于誠信教育僅僅停留在誠信理論知識的講解上,許多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對于誠信教育總是一帶而過,沒有將誠信教育融入實踐過程中,導致大多數學生對于誠信重要性認知不足,從而出現種種失信行為。其次,對于市場營銷專業(yè)學生的誠信考核評價難以進行量化。目前我校市場營銷專業(yè)尚未建立一個關于學生誠信教育考核評價的機制,僅通過道德層面上的誠信教育,學生還未能形成誠信自我約束意識,無法對學生在未來步入社會實踐工作中的誠信行為進行評估。
3市場營銷專業(yè)中的誠信文化建設———以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經濟管理系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