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范文10篇

時間:2024-01-17 06:51:16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膽囊癌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膽囊癌

膽囊癌26例臨床診療剖析

關鍵詞:膽囊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摘要:目的:探討膽囊癌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方法。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近5年間收治的26例膽囊癌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本組26例膽囊癌患者中根治性切除9例,姑息性切除11例,打開腹腔取活檢6例。結論:膽囊癌要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根治性外科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膽囊癌為一病因不明的膽囊腫瘤,占全部癌腫的0.36%~1.2%,占消化系統腺癌的20%。

膽囊癌發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不再是一種少見的腫瘤。膽囊癌早期癥狀不典型,不易發現,惡性程度高,具有生長快和轉移早的特點。臨床上治療效果不佳,預后差。

1臨床資料

我院2000~2005年共診治膽囊癌患者26例,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齡43~67歲,平均年齡52.5歲。臨床癥狀多表現為膽囊炎和膽結石的癥狀。本組中,以右中上腹部不適為主15例,右上腹包塊2例,無任何癥狀9例。伴膽囊結石者19例,其中,結石大于3cm者15例,小于3cm4例。從發現結石到明確診斷為膽囊癌的時間為2~20年,平均8.3年。伴息肉者5例,息肉直徑均大于0.5cm,其中直徑大于1cm者4例。

查看全文

晚期膽囊癌治療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以黃疸為主癥的典型病例,結合用藥實踐,以臨床療效為依據,認為膽囊癌病人之黃疸治療宜先從肝論治,在疏肝清膽配合片姜黃、藤梨根等化淤解毒抗癌中藥控制黃疸、脹痛等主癥后,回歸健脾和胃,微調平衡,最終達到人癌共存,抑癌消積的作用。

【關鍵詞】膽囊癌;黃疸;辨證論治

膽囊癌為原發于膽囊黏膜細胞的惡性腫瘤,屬中醫“黃疸”“積聚”范疇。我們治療膽囊癌的經驗是“膽病以肝求之,先通過辨證論治控制痛、脹、疸、熱,隨即回歸健脾和胃,堅持微調平衡,達到人癌和平共處,抑瘤消積”。茲以膽囊癌黃疸病例介紹如下。

典型病例:女,71歲,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退休職工,以往有膽囊炎病史。200601覺右上腹部刺痛。家人發現其雙側鞏膜發黃,送市某醫院作CT、彩超檢查提示:膽囊癌肝轉移。因為發現病變已侵犯肝門部,無法手術,后作經皮穿刺膽汁外引流術,黃疸消退。200604到本院就診時,病人再次出現黃疸。再作CT、B超示膽囊占位性病變,可探及膽囊混合性腫塊,約5cm×6cm,腫瘤放免檢測:CEA:240ng/ml,CA125:70.66u/ml,CA199:>1200u/ml。TBIL:76μmol/l,DBIL:42.5μmol/l,ALT:240IU/L,AST:50IU/L,病人來診時腹部捫及腫塊,質硬固定,腹部脹滿,目赤身黃,發熱,口苦,納差,厭油膩,乏力,倦怠消瘦,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濃茶色,舌紅苔黃膩、脈沉弦數,體重45kg,Karnofsky評分40分。證屬肝膽濕熱,治宜疏肝利膽,除濕退黃,清熱解毒抗癌。藥用:柴延胡各10g,白芍15g,郁金10g,豬苓20g,黃芩10g,山梔子15g,車前子30g,清半夏10g,茵陳30g,虎杖10g,郁金10g,潞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茯神各10g,車前子30g,淮山藥20g,片姜黃10g,川楝子6g,炙內金10g,赤芍、白芍各10g,馬鞭草30g,地骨皮30g,龍葵20g,藤梨根15g,徐長卿30g,甘草6g。同時配服由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按1∶3∶2∶2比例配制而成的散劑(裝空心膠囊),1g/次,2次/d。服藥2個月后病情逐漸好轉。發熱、黃疸消退,腹脹消失,食欲正常,4個月后腹部觸診已摸不到腫塊。多次復查各項腫瘤放免檢測指標,基本恢復正常,以后以上方結合“微調三號方”隨證加減,多次復查B超、CT顯示膽囊占位性病變未見增大。200702隨訪:腫塊穩定,無任何痛苦。病人體重增加到52kg,生活如常人,能承擔家務。病人生活質量評分90分,病人仍健在。

按:原發性膽囊癌起病隱襲,早期診斷不易,晚期膽囊癌,尤其在入院時已有阻塞性黃疸或腹部包塊的患者,腫瘤多已侵犯鄰近臟器,一般認為已無法手術切除,治療較為困難,生存期較短,預后較差,晚期膽囊癌中位生存期為3個月,5年生存率低于5%~10%,80%患者于診斷后1年內死亡[1]。以新藥吉西他濱為主的全身化療方案似乎并不優于最佳支持治療,部分患者可能造成生活質量下降[2]。中醫中藥對本病的治療,可以起到穩定腫瘤、緩解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的作用。

本案緊緊抓住膽囊癌的治療經驗“膽病以肝求之,先通過辨證論治控制痛、脹、疸、熱,隨即回歸健脾和胃,微調平衡,達到人癌和平共處,最終抑瘤消積”。膽囊癌造成膽道梗阻必然出現黃疸,兼有上腹部疼痛,腫塊脹滿,發熱,口苦、納差,厭油膩,大便呈陶土色等癥狀,同時出現膽管炎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祖國醫學認為膽附于肝,與肝相為表里。凡氣血郁積膽腑,濕熱淤結中焦,必影響肝的疏泄和膽的中清、通降。膽是“中清之腑”,儲膽汁而傳化水谷與糟粕,它的功能以通降下行為順。凡素體脾虛,情志不暢,寒溫不適,飲食不節,過食油膩等均可導致氣血郁積膽腑和濕熱淤結中焦成積成瘤。積滯與濕熱薰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浸淫及溢于肌膚發為黃疸,淤結不散則郁而發熱。膽囊癌濕熱蘊結者治當清化濕熱,利膽退黃。方以《傷寒論》茵陳蒿湯加化淤軟堅散結、解毒消腫抗癌作用中藥,如:片姜黃、龍葵、藤梨根、徐長卿等,同時大劑量豬苓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該患者我們用柴延胡、白芍、郁金疏肝柔肝,行氣止痛,黃芩、山梔子瀉火解毒,清熱燥濕,茵陳、虎杖、車前子清利濕熱,除濕退黃,伴發熱者加馬鞭草、地骨皮退熱,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具有活血化淤、軟堅散結、解毒消腫作用;惡心欲吐者加姜半夏降逆止嘔,納食少者加山楂、神曲健胃消食。諸藥合用乃有持續穩定的控癌效果。

查看全文

膽囊癌黃疸研究論文

【摘要】通過以黃疸為主癥的典型病例,結合用藥實踐,以臨床療效為依據,認為膽囊癌病人之黃疸治療宜先從肝論治,在疏肝清膽配合片姜黃、藤梨根等化淤解毒抗癌中藥控制黃疸、脹痛等主癥后,回歸健脾和胃,微調平衡,最終達到人癌共存,抑癌消積的作用。

【關鍵詞】膽囊癌;黃疸;辨證論治

膽囊癌為原發于膽囊黏膜細胞的惡性腫瘤,屬中醫“黃疸”“積聚”范疇。我們治療膽囊癌的經驗是“膽病以肝求之,先通過辨證論治控制痛、脹、疸、熱,隨即回歸健脾和胃,堅持微調平衡,達到人癌和平共處,抑瘤消積”。茲以膽囊癌黃疸病例介紹如下。

典型病例:女,71歲,無錫市第一棉紡織廠退休職工,以往有膽囊炎病史。200601覺右上腹部刺痛。家人發現其雙側鞏膜發黃,送市某醫院作CT、彩超檢查提示:膽囊癌肝轉移。因為發現病變已侵犯肝門部,無法手術,后作經皮穿刺膽汁外引流術,黃疸消退。200604到本院就診時,病人再次出現黃疸。再作CT、B超示膽囊占位性病變,可探及膽囊混合性腫塊,約5cm×6cm,腫瘤放免檢測:CEA:240ng/ml,CA125:70.66u/ml,CA199:>1200u/ml。TBIL:76μmol/l,DBIL:42.5μmol/l,ALT:240IU/L,AST:50IU/L,病人來診時腹部捫及腫塊,質硬固定,腹部脹滿,目赤身黃,發熱,口苦,納差,厭油膩,乏力,倦怠消瘦,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濃茶色,舌紅苔黃膩、脈沉弦數,體重45kg,Karnofsky評分40分。證屬肝膽濕熱,治宜疏肝利膽,除濕退黃,清熱解毒抗癌。藥用:柴延胡各10g,白芍15g,郁金10g,豬苓20g,黃芩10g,山梔子15g,車前子30g,清半夏10g,茵陳30g,虎杖10g,郁金10g,潞黨參10g,炒白術10g,茯苓、茯神各10g,車前子30g,淮山藥20g,片姜黃10g,川楝子6g,炙內金10g,赤芍、白芍各10g,馬鞭草30g,地骨皮30g,龍葵20g,藤梨根15g,徐長卿30g,甘草6g。同時配服由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按1∶3∶2∶2比例配制而成的散劑(裝空心膠囊),1g/次,2次/d。服藥2個月后病情逐漸好轉。發熱、黃疸消退,腹脹消失,食欲正常,4個月后腹部觸診已摸不到腫塊。多次復查各項腫瘤放免檢測指標,基本恢復正常,以后以上方結合“微調三號方”隨證加減,多次復查B超、CT顯示膽囊占位性病變未見增大。200702隨訪:腫塊穩定,無任何痛苦。病人體重增加到52kg,生活如常人,能承擔家務。病人生活質量評分90分,病人仍健在。

按:原發性膽囊癌起病隱襲,早期診斷不易,晚期膽囊癌,尤其在入院時已有阻塞性黃疸或腹部包塊的患者,腫瘤多已侵犯鄰近臟器,一般認為已無法手術切除,治療較為困難,生存期較短,預后較差,晚期膽囊癌中位生存期為3個月,5年生存率低于5%~10%,80%患者于診斷后1年內死亡[1]。以新藥吉西他濱為主的全身化療方案似乎并不優于最佳支持治療,部分患者可能造成生活質量下降[2]。中醫中藥對本病的治療,可以起到穩定腫瘤、緩解癥狀,提高生存質量,延長生命的作用。

本案緊緊抓住膽囊癌的治療經驗“膽病以肝求之,先通過辨證論治控制痛、脹、疸、熱,隨即回歸健脾和胃,微調平衡,達到人癌和平共處,最終抑瘤消積”。膽囊癌造成膽道梗阻必然出現黃疸,兼有上腹部疼痛,腫塊脹滿,發熱,口苦、納差,厭油膩,大便呈陶土色等癥狀,同時出現膽管炎引起的一系列癥狀。祖國醫學認為膽附于肝,與肝相為表里。凡氣血郁積膽腑,濕熱淤結中焦,必影響肝的疏泄和膽的中清、通降。膽是“中清之腑”,儲膽汁而傳化水谷與糟粕,它的功能以通降下行為順。凡素體脾虛,情志不暢,寒溫不適,飲食不節,過食油膩等均可導致氣血郁積膽腑和濕熱淤結中焦成積成瘤。積滯與濕熱薰蒸肝膽,膽汁不循常道,浸淫及溢于肌膚發為黃疸,淤結不散則郁而發熱。膽囊癌濕熱蘊結者治當清化濕熱,利膽退黃。方以《傷寒論》茵陳蒿湯加化淤軟堅散結、解毒消腫抗癌作用中藥,如:片姜黃、龍葵、藤梨根、徐長卿等,同時大劑量豬苓等調節機體免疫功能,可抑制腫瘤復發轉移。該患者我們用柴延胡、白芍、郁金疏肝柔肝,行氣止痛,黃芩、山梔子瀉火解毒,清熱燥濕,茵陳、虎杖、車前子清利濕熱,除濕退黃,伴發熱者加馬鞭草、地骨皮退熱,青黛、野菊花、山慈姑、三七粉具有活血化淤、軟堅散結、解毒消腫作用;惡心欲吐者加姜半夏降逆止嘔,納食少者加山楂、神曲健胃消食。諸藥合用乃有持續穩定的控癌效果。

查看全文

膽囊癌螺旋CT掃描診斷應用論文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類型膽囊癌的CT表現,以提高對該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方法回顧分析經手術和病理證實的的19例膽囊癌的CT資料,均經螺旋CT平掃及動態增強掃描,分析其CT表現。結果膽囊癌呈軟組織腫塊型9例,膽囊壁局部或彌漫增厚型6例,腔內結節型4例。肝臟受侵犯5例,淋巴結轉移7例,肝內外膽管擴張4例,腹水1例,10例合并膽囊炎、膽囊結石。結論CT在膽囊癌的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膽囊癌X線計算機體層攝影術

膽囊癌起病隱匿,臨床癥狀無特征性,與膽囊炎性病變無特異性區別,早期難以確診,多數患者在臨床上作出診斷時已是晚期,盡管B超、CT及MRI等廣泛應用于臨床,使膽囊癌的診斷率明顯提高,但漏診、誤診仍有發生,尤其對早期膽囊癌的診斷仍有一定困難,回顧性分析19例膽囊癌患者螺旋CT表現,以探討螺旋CT掃描對膽囊癌的診斷價值及鑒別診斷的意義。

一、材料與方法

收集2002年—2009年間經病理征實的膽囊癌19例,男6例,女13例,男女比例1:2.2。年齡45-79歲,其中>50歲者16例,占84%。19例均行螺旋CT平掃及動態增強掃描。19例CT檢查前均行B超檢查。

使用美國GEHispeedNX/I雙層螺旋CT機,掃描層厚及層距均為7-10mm,全部病例均作平掃加增強掃描,增強采用CT專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團注非離子型造影劑(碘海醇),速度2-3ml/s,總量100ml,注射造影劑后分別行動脈期(25-30s),門脈期(60-70s)和延遲期(5min)3期掃描,常規仰臥位,掃描范圍自膈頂至髂棘上緣,對病變感興趣區加3—5mm薄層掃描。

查看全文

原發性膽囊癌診治分析論文

膽囊癌是常見的膽道腫瘤,是一種高度惡性的腫瘤,因其惡性程度高,根治切除率低,另因其早期無特異癥狀,患者常伴有膽囊炎、膽囊結石、膽囊息肉樣等病變而混淆或因此漏診,預后極差,目前其發病數有逐漸增多趨勢。作者回顧本院1992至2005年收治膽囊癌50例資料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中男13例,女37例,男女比例1:2.84;年齡42~84歲,平均63歲;其中伴有膽囊結石者21例,膽管結石6例;黃疸17例。病人早期均無特異的臨床表現,但均有膽系病史,臨床表現為右上腹疼痛最為多見,就診癥狀均有反復發作的上腹部脹滿不適和上腹部隱痛,同時伴納差消瘦、黃疸、腹塊者21例。

1.2診斷

全組病例均經B超、CT檢查,診斷準確率86%(43/50),其中合并膽囊、膽管結石者27例,4例誤診為膽總管結石梗阻性黃疸。MRI檢查13例,提示合并肝門部膽管癌4例,肝臟占位9例。行ERCP檢查6例膽囊不顯影、診斷膽管癌1例。B超、CT未能確診的7例,分別報告為膽囊結石、膽囊慢性炎癥、膽囊息肉樣病變,單純膽囊切除術后病理報告膽囊癌7例。

查看全文

原發性膽囊癌治療研究論文

【關鍵詞】原發性膽囊癌

原發性膽囊癌是膽道系統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占消化系統惡性腫瘤發生率的第五位[1]。因其癥狀和體征不具有特異性,所以早期診斷率較低。雖然隨著CT、MRI在臨床上的應用不斷廣泛,膽囊癌的早期診斷率較前有所提高,但由于它具有惡性程度高、病情發展快、根治機會少的特點,預后仍然很差,越來越被外科臨床所重視。現對本院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0例原發性膽囊癌臨床資料作一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50例,男11例,女39例,年齡38~79歲(平均61歲),其中50~70歲年齡段發病率最高(73%)。

1.2臨床表現

查看全文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分析論文

1資料來源

采用1995~2005年我市3所醫院835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中中轉開腹的病例進行統計和分析。

2統計結果

本資料共統計8357例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其中中轉開腹216例(表1),中轉手術率2.58%。中轉手術的主要原因為膽道損傷28例(0.34%);出血36例(0.43%),其中膽囊動脈出血34例,腸系膜血管出血2例;粘連63例(0.75%),其中膽囊三角粘連、解剖不清52例,有腹部手術史、腹腔嚴重粘連11例;急性膽囊炎、膽囊壁水腫增厚52例(0.62%);膽漏6例(0.07%),4例為膽囊管鈦夾夾閉不全所致,2例為膽囊床迷走膽管滲漏;膽囊癌及瓷瓶樣膽囊9例(0.11%);膽總管結石3例(0.04%);Mirizzi綜合征11例(0.13%);胃及腸管損傷5例(0.06%);膈肌損傷1例(0.01%);因氣腹不滿意無法完成手術2例(0.02%)。以上原因均為術中及再次手術證實。

表18357例LC中中轉手術原因(略)

3討論

查看全文

抗腫瘤血管生成分析論文

1中草藥研究動態

1.1去甲斑蝥素范躍祖等觀察了去甲斑蝥素(NCTD)對膽囊癌腫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NCTD可有效抑制、破壞膽囊癌腫瘤血管生成,進而抑制膽囊癌的增殖與生長。其機制可能與NCTD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直接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改變血管內皮細胞PCNA/凋亡比、下調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調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達有關[1]。

1.2小檗堿小檗堿(berberine)為黃連(毛茛科植物)、黃柏等(蕓香科植物)植物的一種生物堿,作為抗菌藥已有悠久的歷史。初步研究表明它在體內、體外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較強的抑制和殺傷作用[2]。婁金麗等研究小檗堿對bFGF活化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增殖、細胞周期及細胞凋亡的影響,探討其對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機制。方法:MTT法檢測小檗堿對bFGF活化HUVEC的增殖作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用藥后細胞周期的變化;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下觀察藥物對細胞形態、細胞內鈣的影響;流式細胞儀檢測小檗堿對細胞凋亡的作用。結果:小檗堿能明顯抑制bFGF活化的HUVEC增殖,且存在劑量依賴關系;使細胞在G0G1期的比例明顯增多;使細胞核濃縮、甚至裂解成碎塊,同時使細胞內鈣增多;并誘導活化HUVEC發生細胞凋亡。結論:小檗堿可能通過將bFGF活化的HUVEC細胞周期阻滯在G0G1期,抑制活化HUVEC的增殖;誘導活化HUVEC細胞發生凋亡等機制,阻止新生血管形成,發揮其抗腫瘤作用[3]。

1.3白藜蘆醇白藜蘆醇是廣泛存在于葡萄、花生和多種藥用植物中的一種多酚類化合物,目前至少已經在21個科,31個屬的72種植物中發現了白藜蘆醇。早期研究發現,白藜蘆醇具有保護心血管,調節血脂、抗病原微生物、護肝等多種生物學作用。自從Jang等于1997年系統報道了白藜蘆醇的抗腫瘤作用后,迄今已發現白藜蘆醇能通過多種途徑抑制腫瘤細胞的起始,促進,發展三個階段,而且可以抑制腫瘤血管形成。1.對內皮細胞的作用,能夠直接抑制血管內皮細胞的增生,遷移及誘導其凋亡,從而抑制血管的生成。2.對血管生長因子及受體的調控,可以通過下調各種血管生成促進因子及受體的水平,近而抑制血管的形成。3.對基質金屬蛋白酶(MMP)的影響,白藜蘆醇能夠直接抑制MMP2的表達及活性,同時體外實驗發現白藜蘆直接抑制HUVEC細胞分泌MMP2溶解明膠的活性,從而抑制細胞的生長,管形的形成.4.抗凝作用,研究表明,白藜蘆醇可以通過抗凝作用阻止血管的生成。5.對黏附分子的影響,白藜蘆醇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激活的人HUVEC和人單核細胞產生ICAM1及VCAM1,降低細胞之間的黏附能力。6.對環氧化酶的影響,白藜蘆醇使腫瘤組織環氧化酶2(COX2)MRNA的表達減少,從而抑制腫瘤的血管的形成。7.對INOS的影響,研究表明白藜蘆醇通過抑制巨噬細胞中脂多糖誘導的NFKB而減少胞質蛋白穩定的MRNA水平[4]。

1.4姜黃姜黃主要活性成分是姜黃色素和揮發油,具有抗炎、抗氧化、降血脂和抗腫瘤等多種作用。近年來,姜黃活性成分的抗腫瘤作用引起了廣泛關注。姜黃素、脫甲氧基姜黃素和雙脫甲氧基姜黃素是姜黃中的三種主要色素,混稱姜黃色素。李劍明等研究證明,3種姜黃色素單體能夠抑制內皮細胞生長,表明抑制血管生成是其抗腫瘤的主要機制之一[5]。

1.5逆癌酮以往研究發現丹參酮具有抗腫瘤作用。逆癌酮是以丹參酮為主要成分的中藥制劑。作者以逆癌酮對A549細胞系和PLA801D細胞系惡性表型的逆轉作用研究結果表明,在體外狀態下,逆癌酮可下調腫瘤細胞VEGF、CD44V6的表達水平,上調PLA801D細胞的nm23H1的表達水平。提示逆癌酮有抗腫瘤血管生成效應[6]。

查看全文

中藥抗腫瘤血管生成研究論文

【摘要】抗腫瘤血管生成為腫瘤的治療提供了新的契機,中藥均為有效的血管生成抑制劑,具有廉價無毒等優點,隨著其抗腫瘤,血管生成等機制方面研究的不斷深入,中草藥極有希望成為理想而全面的癌癥預防和治療藥物。

【關鍵詞】腫瘤血管抑制因子綜述

近年來中藥或有效成分抑制腫瘤血管生成研究非常活躍,也具有明顯的廣度和深度。

1中草藥研究動態

1.1去甲斑蝥素范躍祖等觀察了去甲斑蝥素(NCTD)對膽囊癌腫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及其機制NCTD可有效抑制、破壞膽囊癌腫瘤血管生成,進而抑制膽囊癌的增殖與生長。其機制可能與NCTD誘導血管內皮細胞凋亡、直接破壞血管內皮細胞、改變血管內皮細胞PCNA/凋亡比、下調血管生成因子VEGF、Ang2和上調血管抑制因子TSP、TIMP2表達有關[1]。

1.2小檗堿小檗堿(berberine)為黃連(毛茛科植物)、黃柏等(蕓香科植物)植物的一種生物堿,作為抗菌藥已有悠久的歷史。初步研究表明它在體內、體外對多種腫瘤細胞具有較強的抑制和殺傷作用[2]。婁金麗等研究小檗堿對bFGF活化人臍靜脈內皮細胞(HUVEC)增殖、細胞周期及細胞凋亡的影響,探討其對腫瘤新生血管形成作用的機制。方法:MTT法檢測小檗堿對bFGF活化HUVEC的增殖作用;流式細胞儀檢測用藥后細胞周期的變化;激光共聚焦掃描顯微鏡下觀察藥物對細胞形態、細胞內鈣的影響;流式細胞儀檢測小檗堿對細胞凋亡的作用。結果:小檗堿能明顯抑制bFGF活化的HUVEC增殖,且存在劑量依賴關系;使細胞在G0G1期的比例明顯增多;使細胞核濃縮、甚至裂解成碎塊,同時使細胞內鈣增多;并誘導活化HUVEC發生細胞凋亡。結論:小檗堿可能通過將bFGF活化的HUVEC細胞周期阻滯在G0G1期,抑制活化HUVEC的增殖;誘導活化HUVEC細胞發生凋亡等機制,阻止新生血管形成,發揮其抗腫瘤作用[3]。

查看全文

紅薯可以抗癌

紅薯不僅甘甜可口,而且還是一種抗癌食品。

日本癌癥預防研究所曾對26萬人的飲食生活和癌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證明了蔬菜的防癌作用。通過對40多種蔬菜抗癌成分的分析及抑癌實驗結果,按抑癌率從高到低排出順序,它們是:熟紅薯98.7%,生紅薯94.4%,蘆筍93.7%,花椰萊92.8%,卷心萊91.4%,花菜90.8%,芹菜83.7%,茄子皮74%,甜椒55.5%,胡蘿卜46.5%,金針菜37.6%……冠亞軍都是紅薯,這決非偶然。

紅薯的抗癌作用,在于它含的各種成分。紅薯含有豐富的胡蘿卜素(主要是β-胡蘿卜素,下同),這是一種自由基清除劑。自由基是導致機體衰老、誘發細胞癌變的罪魁禍首,將自由基清除就能預防癌癥。

紅薯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其含量可以和柑橘類水果相媲美。維生素C是一種活性極強的抗氧化劑,亦能清除自由基,消滅癌細胞。干擾素是已知的防癌、抗癌物質,它是人體細胞利用蛋白質,在維生素C輔酶催化下制造的,缺乏維生素C就制造不出干擾素,人體將失去抗癌能力。食物中的亞硝酸與蛋白代謝產物胺相結合,即產生亞硝胺,亞硝胺是公認的致癌物質,而維生素C能阻斷亞硝胺的生成。可見,維生素C能從以上諸多方面起到防癌抗癌作用。

高脂肪飲食與癌癥的發生密切相關,這些癌癥主要有結腸癌、直腸癌、乳腺癌、胰腺癌、膀胱癌、膽囊癌等。有專家調查發現,近50%的女性癌癥、1/3的男性癌癥,與食物中脂肪過多有關。而紅薯是標準的低脂肪食物,含脂肪僅0.2%。

紅薯還含有大量纖維素。纖維素在腸道不被吸收,反而可以吸收大量水分,增加糞便體積。這樣又可稀釋脂肪濃度,減少致癌物質對人們的危害。同時,纖維素促進腸蠕動,減少糞便在腸道的停留時間,又會減少致癌物質與腸粘膜的接觸,預防結腸癌與直腸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