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指揮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03:06:09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合唱指揮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合唱指揮

合唱藝術與合唱指揮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本篇講述了合唱藝術的特點、合唱的分類、指揮拍子的圖示、起與收拍、左右手的配合、合唱聲音訓練的方法與手段、合唱發聲呼吸的運用、共鳴的位置、吐字咬字的規律和方法指揮的案頭工作等。

關鍵詞:合唱藝術合唱指揮

一、什么是合唱藝術

合唱是聲音的共性的藝術,是通過多聲部多層次多種表現手段及處理方法達到高度協和的一種綜合性極強的藝術表現形式,合唱這種藝術更多地是淹沒自己而突出集體,所以它是群體藝術的結晶,是一個有機組合的和諧的整體。

合唱包括了和聲的功能、復調、轉調等多種旋律織體的表現形式。它音域寬廣,音色豐富,極富于聲音表現力。一個合唱團藝術水平的高低,預示了這個團每個隊員的音樂功底、修養和文學造詣。因此合唱指揮又起著至關重要的主導作用。一個好的指揮的排練能給合唱隊員留下最有價值的音樂知識和對音樂的感受力,更能給觀眾留下最有價值的藝術享受。

合唱藝術代表著一個國家民眾的文化藝術素質,體現了時代的精神面貌,它是體現國風國貌的一個方面。合唱本身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對培養人們的集體主義榮譽感和團結精神,具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和影響。合唱藝術最能夠體現人民群體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最能提高人們對音樂的理解,培養人的綜合素質。

查看全文

淺談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藝術

【摘要】合唱是一種音樂藝術,本身具備一定的美學價值,群眾性是合唱最為突出的特征。因此,合唱指揮肢體語言的表達效果是合唱水平的決定性因素。本文首先對合唱指揮者的肢體語言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了提升指揮者肢體語言藝術性的方法,從而有效增強合唱帶給觀眾的視聽體驗。

【關鍵詞】合唱;肢體語言;藝術性

一、合唱中應用肢體語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合唱者分析研究作品的內涵。肢體語言是展示作品內涵、體現演唱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合唱藝術當中,肢體語言具有營造和增強氣氛、烘托合唱效果的作用。在合唱指揮當中合理運用肢體語言,可以更好地展現音樂作品的內涵。合唱指揮最大的職能就是通過肢體語言統一整個團隊的節奏,讓聽眾感受合唱的魅力,引起聽眾的共鳴。為了更好地展現作品的內涵,在合唱演出之前,必須充分把握合唱作品,掌握與合唱作品相關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創作背景、音樂風格以及主題思想等。指揮者對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在運用肢體語言時就越是輕松自如。在演繹合唱作品時,指揮者合理運用肢體語言,能夠幫助合唱人員真正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二)有助于合唱者的演唱統一。合唱作為集體性的藝術形式,各個方面必須高度統一,具體包括每一位合唱人員的呼吸、節奏及音色控制等。只有所有元素高度統一,才能體現合唱的效果。指揮者可以通過肢體語言引導所有合唱人員統一面部表情,從而進一步增強舞臺效果。比如在實際的指揮當中,指揮者可以設計一套特定的肢體語言,幫助所有合唱者更好地統一嘴型,從而確保在合唱當中實現頭腔共鳴。(三)有助于提高合唱者的表現能力。合唱指揮在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前提下,通過肢體語言的設計,提升合唱的藝術美感,從而更加精準地把握和表現音樂作品的情感。不同的音樂作品,所采用的肢體語言也不同。在演唱宗教類的音樂作品時,合唱指揮與合唱人員的面部表情及身體形態都應當保持莊嚴與肅穆;而在演唱爵士風格的音樂作品時,則應當結合音樂的節奏特征,增大肢體活動的幅度,使舞臺氛圍更加輕松活潑;在演唱民族類音樂作品時,則應當結合民族舞蹈及民族器樂,加入相應的肢體動作,從而提升合唱的舞臺表現效果。由此可見,在演繹不同風格的作品時,合唱指揮可以通過運用不同的肢體語言,來提高合唱人員的表現力,增強表演的效果。

二、合唱指揮中的肢體語言

(一)手勢語言。手勢語言的含義極其豐富,可以充分地展現作品多元的音樂思想。合唱團的語言一般通過嘴進行表達,而指揮者則主要通過手來實現語言的表達。合唱指揮的許多動作都是借助手勢來完成的,比如虛拍與實拍、呼氣與吸氣等。大部分教材都對類似的動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指揮者的手勢通常需要借助左右手之間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合唱肢體語言則需要通過指揮者的手勢才能得到充實和完善。(二)面部表情。在指揮過程中,指揮者的面部表情需要以音樂作品的思想為依據,在與其他人員相互配合時,面部肌肉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對指揮者而言,面部表情同樣也是體現藝術感染力的一種方式,面部表情的任何微小變化都是音樂作品情感及內涵的體現,同時面部表情也是除手勢之外最為重要的一種肢體語言。通過面部表情的變化,合唱指揮者不僅能夠更好地傳遞信息,同時還能呈現出豐富的作品思想。對合唱指揮者而言,在所有肢體語言當中,面部表情可以說是最為豐富的。(三)身體語言對合唱指揮者而言,常用的身體語言有兩種,第一種是常規身體語言,包含指揮者的手勢動作及面部表情,第二種是合唱指揮者的身體動作,屬于綜合性的身體語言。后者具體又可分為兩大類,也即坐姿與站姿。優秀的合唱指揮其站姿與坐姿也非常標準。指揮者詮釋作品的前提是必須具備優良的坐姿及站姿。如果指揮者的體態不符合標準,就無法讓合唱人員及觀眾充分領略到合唱的獨特魅力。彩排時,指揮者要懂得運用身體語言,以幫助合唱人員理解作品。演出時,指揮者要運用身體語言幫助觀眾將想象與視聽體驗進行統一,從生理層面與心理層面加深觀眾的感受,獲得最理想的舞臺效果。

查看全文

合唱指揮肢體語言表達探析

摘要:伴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合唱團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成為音樂愛好者活動的一種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合唱的發展對于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然而,合唱團要想獲得良好的演出效果,高水平的指揮者是必不可少的,這樣的演繹才會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關鍵詞:藝術;合唱指揮;肢體語言

合唱是集體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藝術門類,深受人們的歡迎。合唱演繹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指揮,可以說指揮是合唱的靈魂。本文首先探討了合唱藝術的體系化發展,然后分析了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藝術,最后對合唱表演中的肢體作用進行了研究。

一、合唱藝術的體系化發展

近些年,我國的合唱歌詠活動得到了十分繁榮的發展,同時隨之出現了很多種類型的合唱比賽。但是可以發現,在眾多的合唱比賽中,并沒有對其賽事進行十分嚴謹的規劃分類,僅僅是簡單的劃分,但是這些比賽中不包括“玩票”這一類別的賽事。針對于這些合唱比賽而言,即使不用太過于嚴謹的劃分類別,但是也不能全部視為是同一類別的。要對于不同的色調進行簡單的劃分,例如女聲、童聲、男聲等等,這樣的劃分不但能夠讓參賽者充滿自信,同時也能有效地激發參賽者的比賽激情。除此之外,就我國的合唱團而言,其表演的形式相對簡單,通常情況下呈現的狀態是“整整齊齊”的,因為從藝術的角度出發,合唱具有嚴肅的特點。但是,從表演形式來看,其合唱的形式應該具備多樣性,具有極強的表現力。一種科學合理的表演形式能夠充分的表達整個音樂作品,淋漓盡致地進行情感地抒發,同時還能夠借助不同的形式增強音響的效果,這也是合唱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筆者看來,一些被稱為“業余”、“非專業”的合唱并不是一些十分隨意的作品,這樣的看法是不正確的,沒有認識到藝術的真正意義。這些名詞的說法,只是對參與者進行的定義,意味著這些參與者并不是經過專業訓練的音樂者,而是一些業余的愛好者。但是,這些音樂的愛好者都是合唱藝術的后備資源,能夠有效的促進合唱藝術更進一步的發展。站在某種角度看待這一形式,可以看出對于我國今后的合唱藝術發展具有十分深遠的影響,起著引導的作用。所以,作為十分專業的藝術團隊要做好相關的規劃工作,及時對指揮人才進行相關的培訓活動,進而有效提高合唱團隊的整體水平。因為深受西方音樂觀念的影響,所以在培養我國的專業音樂學者時,出現了“西方的耳朵”這一現狀,因此針對于我國人的音樂愛好而言,這些非專業性的音樂人所組成的合唱團隊更受人們的歡迎,其作品更受人們的青睞。這些被稱為“中國的音樂作品”在進行創作時所使用的都是中國的詞匯,運用的技法也是我國獨有的,其演唱的方式也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形式,整個合唱表演的方方面面都飽含中國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這里的“民族文化”不能被單純的認為是傳統的,因為時代在不斷的發展進步,所以音樂也隨著社會的進步得到了創新發展,因此很多音樂作品中也具有現代的特點。中華民族能夠實現偉大復興,離不開我國的傳統文化。隨著21世紀的到來,社會開始出現了十分巨大的變化,“全球化”這一詞匯開始出現,并發展成為熱搜詞?!叭蚧钡某霈F促使了社會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它具有十分頑強的生命力,深深影響著我國社會的結構發展和人們的生活,同時也促進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出現了很大的轉變。同時,我國的經濟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促進我國綜合國力得到有效的增強。與此同時,我們應該深刻的反省,一些西方國家中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為什么會占據主體的地位,面對合唱藝術的發展要以什么樣的姿態。在筆者的觀念中,如果一味的故步自封就不會得到傳承發展,最終會滅亡。作為一名優秀的音樂人,應該對我國的傳統文化具有傳承發展的意識,同時也要積極汲取世界優秀文化的精華,不斷豐富我國的民族文化,進行創新發展。要想對合唱指揮人才進行培訓,建立健全相對完善的培訓體系,就要積極學習西方的精華部分,學會巧妙的融會貫通,進而促進我國合唱藝術體系得到發展進步,不斷豐富我國的藝術形式。作為中國人,我們的基因中與生俱來就存在相關的民族音樂元素,所以我們要積極履行自己的職責,為合唱藝術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傳承我國的音樂故事。

二、合唱指揮的肢體語言藝術

查看全文

合唱指揮藝術肢體語言分析

一、指揮藝術

(一)指揮一一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演奏”藝術。從某種意義上說,指揮首先應該是一門隸屬于音樂二度創作的“演奏”藝術。只不過指揮家手中掌握的“音樂生產工具”已不再僅限于某一特定樂器(如鋼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聲帶和共鳴腔體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規格、具有相應編制的音樂表演團隊(包括各種類型的合唱隊和樂隊)。所以,這就要求指揮家對團隊中各種“樂器”(包括人聲在內)的演奏性能和表現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統、熟練的精深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在“演奏”各類合唱隊或樂隊這種高級“樂器”時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揮家本人和他演奏的“樂器”(即各類合唱隊或樂隊)有效地融為一體,從而得心應手、靈活自如地為音樂表現服務。(二)指揮——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導演”藝術。如果說音樂藝術中的作曲相當于電影藝術中的“編劇”的話,那么指揮就相當于電影藝術中的“導演”。所以,在群體音樂表演形式中起“導演”作用的指揮,不僅自己要對作品的整體藝術風格甚至每一個音樂細節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將自己對作品整體風格的把握、對這些音樂細節的藝術處理,都準確無誤地傳遞給每一位表演參與者(即合唱隊員),并以高屋建瓴的藝術見解,統一所有參與者對作品的理解與認識。這樣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創作意圖的基礎上,在排練、演出的藝術生產過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統攝起這一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揮——群體音樂表演形式的“領導”藝術。指揮這一掌控群體音樂表演形式全局的綜合藝術,除要負責訓練團隊等日常藝術事務以外,還必須負責團隊的各種組織、建設工作,并盡可能客觀、即時地了解隊員的各種相關信息,從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團隊的發展方向。可見,指揮不僅是團隊的藝術指導,而且還是團隊許多其他事務的統籌、協調者。所以,無論各現存團隊的歷史和現狀如何,指揮必須在客觀上真正擔負起團隊的實際領導工作。

二、指揮形態變化

一般情況下,指揮站立時,雙腳可微微分開,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緊,兩肩自然放松,雙臂彎曲抬起,雙手張開,手指微微彎曲分開,放至胸線,距身體適當距離,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對合唱隊員,雙手間的距離以能有效控制整個團隊為宜。手位的高度應在略低于視平線的高度上,手位過高,會阻擋視線,影響指揮與隊員的交流,手位過低,會遠離視線,起不到傳達信息的作用,最恰當的位置,應該是能夠使手、眼和隊員三者有效地聯結在一起的高度。指揮的動作是一種無聲的語言,它是靠動作幅度大小的變化、手位高低變化、方向縱橫變化,反射銳、鈍變化,手勢虛實變化,肌肉緊張度的張、馳變化,動作簡繁變化,意識的“主動”與“被動”化,距離身體的遠近變化等手段來表現力度、情緒、“語氣”及色彩變化的。(一)力度變化。在實際指揮過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動都是受大腦支配的,人的身體各部位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指揮的動作往往會從手臂動作的大小、肌肉緊張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變化等各方面協調動作,所以,指揮者常常會同時調動多種手段來實施指揮。如漸強時,指揮一面逐漸擴大動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強面部表情(特別是眼神)的變化,一面增強肌肉的緊張度。再如,表現漸弱時,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讓手臂靠近身體,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轉,一面還要降低手的緊張度等。應當說明的是,聯合使用多種手段,往往比運用單一手段指揮更有效果。因此,當多種手段協調使用的時候,其中的每一單一手段變化幅度便可適當降低。(二)情緒與語氣變化。指揮的手勢,一方面要按照節拍的序列循環運動,以表達音樂的基本節奏、節拍和情緒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達和刻畫需要,指揮還必須學會運用雙手表達語氣。人們歌唱的語氣和說話交流的語氣一樣,包括堅定、委婉、率直等多種情況。指揮表達語氣變化的方式,主要通過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體動態的配合來實現。一般來講,動作越小,越利于細致的刻畫;動作越大,越利于較重的語氣刻畫。語氣的表達往往需要呼吸來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夠支持良好的進聲;良好的進聲,是完成富有語氣、細致刻畫的起點和基礎。

三、需要注意的手勢問題

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將指揮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間,將指揮棒柄部輕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護在棒側。這種持棒法的優點是手腕可以靈活運動,棒尖活動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細微的音樂情緒。不足之處是,對音樂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點是持棒穩健,力度較大。不足之處是,手腕不夠靈活,棒尖活動角度受局限,不宜表達細致的音樂情緒。(3)食指、中指夾棒。此方法是將指揮棒夾在食指、中指之間,手呈握拳狀。這種持棒法的優點是手腕的靈活性與動作力度可以兼顧,適合做各種音樂情緒的表達。不足之處是,持棒的穩定性較差,在運動中容易滑落。指揮面對的是多聲部的音樂作品和擔負多聲部音樂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組織。要完成復雜作品的指揮任務,有時需要雙手反向同時運動,有時需要雙手分工。作為指揮,能夠自如地實現雙手分工,是一種更高一級指揮層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過一定時間的練習才能獲得。指揮的任務是解釋音樂作品和對作品進行二度創造。在此基點上,需要注意的指揮手勢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所有的手勢必須符合音樂作品的需要,任何與作品無關或不相適應的手勢都必須防止或丟棄;任何企圖表現自己的想法和行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錯誤的;手勢的高度、寬度,肘腕的曲度以及與身體間的距離,必須適中,過寬、過窄、架起或與身體間的距離過遠或過近,都會影響動作的協調和美觀;指揮的手勢應干凈利落,不要“拖泥帶水”,不要使身體搖動或僵硬。腳下要穩,要“生根”,要穩重并能生動地進行指揮活動;面對簡單織體或結構變化,指揮手勢要簡練;面對復雜織體或結構變化,指揮手勢要豐富,做到簡繁并舉。

查看全文

合唱指揮應具備的素質透析

摘要:合唱指揮是集音樂理論知識與音樂表演技能于一身的職業,是音樂專業中的復合型人才。本文就合唱指揮應具備的音樂理論基礎、音樂感知能力、音樂技能、文化素養、組織能力、音樂感染力和人格魅力等六個方面的基本素質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合唱指揮素質音樂理論音樂感知力音樂技能

隨著音樂歷史的發展和變化,音樂領域中的指揮逐漸發展為音樂作品的具體診釋者和二度創作者準確地表現作曲家所要表達的音樂內容。時至今日,指揮已成為音樂表演團體中的核心人物,是整個團體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他“將整個樂隊或合唱隊變成一個個整體性的‘樂器’由他來演奏,去體現音樂作品的思想真諦”。他既是音樂作品演繹過程中的導演,又是直接參與舞臺表演實踐的演員。

我國著名指揮家楊嘉仁教授對指揮職業曾作過著名論述,他認為:“半個作曲家、半個演奏家、半個歌唱家、一個當然的音樂理論批評家和音樂社會活動家,才稱得上是一名真正的指揮家”。天津南開大學的著名合唱指揮孟超美在其《大學生合唱與指揮藝術修養》一書中談到:“指揮應具備一個優秀音樂家的全部素質,一位杰出的指揮家就是一部權威性的百科全書”??梢?,指揮涵蓋的知識面確是相當廣泛的。

筆者認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揮不僅應該擁有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敏銳的音樂感知力、嫻熟的音樂技能、廣博的相關領域的文化素養、良好的組織能力和領導才干,還應擁有強烈的音樂感染力和獨特的人格魅力,這樣才能較好地發揮其在合唱作品二度創作實踐中的核心作用。

一、扎實的音樂理論基礎

查看全文

合唱指揮學科教學理念分析

1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特點

合唱指揮是個實踐性較強的學科,與一般其他的學科相比,它更應該注重對于實踐方面的學習。當然,在培養合唱指揮型人才的過程中,除了要求他們具有扎實的理論知識、豐富的合唱指揮實踐經驗以外,很多時候還要求他們具有較強的臨場發揮能力。這是因為,有時候會存在由于某種情況而導致合唱計劃發生變化而需要對合唱指揮的內容做出調整等,這些情況發生以后,除了要求合唱指揮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保持鎮定以外,還必須使得他們能夠根據事情發展的需要,選擇合適、及時的應對策略。合唱指揮在整個合唱樂隊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一個好的合唱指揮不僅能夠鼓舞合唱樂隊的士氣,而且還能夠依靠自己高超的指揮才能讓整個合唱樂隊發揮出應有的水平。高校合唱指揮雖然很多時候其本身并不直接參與到合唱中,但是由于它在整個合唱過程中的作用卻讓其處于合唱團隊里一個核心的位置。他在某種程度上直接能夠影響到合唱的成與敗,這是因為合唱樂隊中的每個人唱歌的頻率,包括一些細節上的換氣、呼吸等過程,都要受到合唱指揮的影響。如果說在合唱過程中,合唱指揮出現低級失誤,就會影響到整個合唱樂隊的唱歌效果,很多人不知道該按照現在合唱指揮的指揮棒發音還是應該按照排練的時候唱歌,很有可能會讓合唱樂隊“分成兩派”,一部分人是嚴格按照合唱指揮的指揮方式調節自己唱歌的情況,這部分人保持自己對合唱指揮絕對的信任,無論合唱指揮是怎么樣指揮的,他們都完全按照指揮的方式進行唱歌;另一部分人有自己的想法,他們認為當合唱指揮出現錯誤時,要按照排練合唱時候的唱歌方式進行表演,這就很容易造成同樣的一支樂隊,在并沒有采取任何合唱“特效”的時候,在某些時候會在一個地方出現兩種唱歌的聲調或者唱歌的方式,這就很容易讓觀眾產生誤解或者直接影響整個合唱樂隊的舞臺效果。所以,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在合唱之前就應該做好相應的措施,考慮當合唱指揮出現錯誤時到底應該按照哪種指揮方式進行表演,這對于合唱指揮來說也是一種能力上的鍛煉。正是由于合唱指揮在合唱中的作用如此的重要,就必須加強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建設,讓他們在高校學習期間就能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制定完善的合唱指揮學科教學體系,合唱指揮不是一個人的戰場,也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簡單算數加和,而是要像將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有力的拳頭一般,將有限的合唱樂隊人數發揮出無限的合唱效果。高校合唱指揮學科其實在很多學校并沒有引起太多的重視,一方面是由于對這方面十分感興趣的人數較少,所以愿意向這方面發展的人數也較少,而且就其在我國的發展前景而已,由于我國現有國情的限制,這個行業中高端型人才較少,普通剛入門的人才也不多,所以很多學生對這個學科并不是特別的有信心;另一方面是高校對于合唱指揮學科招生人數較少,當然,這與社會人才市場對這方面人才需求量有關,從目前的情況來看,該行業的畢業生想找到一些對口工作還是比較難的,尤其是一些待遇好點的單位就更是難上加難,所以就造成目前高校合唱指揮學科似乎并不怎么“吃香”的現狀。

2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教學理念

對于任何一門學科而言,要想能夠獲得長足的發展,就必須提出相應的教學理念,高校合唱指揮的亦是如此。教學理念對于學科而言,就好像是學科的靈魂一樣,是整個學科在發展中的精神支柱。沒有教學理念的學科是缺少靈魂的,是不可能在競爭激烈的學科教學中獲得長時間生存的,一定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為此,為了能夠讓人們更好地了解、學習高校合唱指揮學科,就非常有必要闡述一下該學科的教學理念。2.1和諧共處、共同奮進。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合唱指揮家,首先應該具有很強的領導才能,能夠在整個合唱樂隊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為此,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教學理念應該囊括“和諧共處、共同奮進”。這是因為,合唱樂隊就好像是一個大家庭一樣,“家和萬事興”,只有合唱樂隊中每一位成員之間都能做到相互禮讓、和諧共處,才能將五根手指握成一個拳頭,才能共同努力、共同進步,最終將大家辛辛苦苦排練的作品展現在觀眾面前。而合唱指揮就在其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只有合唱指揮所處的位置比較特殊,也只有他才能更好地處理合唱樂隊成員當中的關系,只有他才能讓人更為信服。所以,在對高校合唱指揮學科學生進行培養的過程中,就要注意對他們這種能力的培養,讓他們有意識的能夠主動擔任這種責任,將高校合唱指揮學科“和諧共處、共同奮進”的教學理念充分地表現出來。2.2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合唱表演雖然并不是什么體力活,但是也需要配合合唱樂隊中每一位成員付出艱辛、付出心血和汗水,才能將“臺下十年功”的作品在舞臺上向觀眾展示那么短短的幾分鐘。所以,高校合唱指揮學科也應該秉承“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教學理念,教育他們戒驕戒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不斷的實踐中要能夠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并且也要采取相應的改進措施,讓他們在以后真正走向工作崗位時能夠對得起高校對他們辛苦的栽培。

3結語

一言以蔽之,合唱指揮在整個合唱過程處于一個核心的位置,他在某種程度上直接能夠影響到合唱的成與敗,而教學理念對于高校合唱指揮學科而言,就好像是學科的靈魂一樣,是整個學科在發展中的精神支柱。分析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特點與教學理念對促進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建設具有極大的推動作用。由此可知,《高校合唱指揮學科的特點與教學理念分析》這一課題具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查看全文

高校合唱指揮教學改革論文

一、我國高校中合唱指揮教學問題分析

1.高校合唱指揮專業教師的缺失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普遍缺乏專業的合唱指揮教師。由于這一教學隊伍人員的欠缺,制約了合唱指揮專業的發展。我國高校合唱指揮專業的招生人數逐漸增多,擁有專業技能的合唱指揮教師更加缺乏。很多高校采用樂器教師或聲樂教師兼職教學的方法進行合唱指揮教學。有的高校還選派教師參加繼續教育培訓,隨后參與合唱指揮教學。這些導致了教師的專業性缺乏,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內容顯得有些隨意??傮w來看,合唱指揮教學缺少系統性的教學模式。

2.合唱指揮教學模式相對單一

作為一個新興學科,合唱指揮專業的教學模式相對單一,尤其缺少對學生主觀性學習的培養。高校對合唱指揮教學內容處理不夠深入,大部分學生并不十分理解教師所講的概念。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學習模式中,學習積極性不高。課程本身對學生思維的開發有限,因此,學生對所受知識的運用能力有限。

3.合唱指揮教材具有局限性

查看全文

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改革策略探究

作為集體表演藝術形式,合唱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生活,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但由于各種原因,目前高職院校在合唱指揮教學中面臨很多問題,合唱指揮課程的教育效果也不是很理想。因此,為了改善合唱指揮教學的現狀,我們必須建立更有效的改革思路,以培養更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優質音樂人才。

一、合唱音樂的發展歷史

現代西方合唱源于中世紀基督教教會的“唱詩班”。之后,在經過清唱和神圣的電視劇舞臺之后,“唱詩班”逐漸發展成為市民的世俗音樂合唱團。到18世紀后半期,古典音樂時期,主旋律音樂成為主要的音樂形態。此時,意識形態的內容和結構形式的特性主要反映在和聲技術的簡單性上。19世紀處于浪漫主義時期,和聲技術基本上與18世紀后半期相同。但為了擴大主題和內容范圍,音樂作品比較集中于情感表現、心理說明、風景描寫和情節表現等方面,作曲家也不斷地開發新的調和詞匯,豐富和聲的表現力。到19世紀,由于浪漫主義時期民族情緒的高漲,對民歌的興趣增強,尤其是法國大革命運動的興起推動了合唱的創作,許多作曲家探索了新的創造性技巧。20世紀30年代中期,受傳統音樂和民俗音樂的影響,人們對國民音樂的興趣高漲,進行了關于和聲的探索和實驗。例如,參考了歐洲國立音樂學校和印象派學校的和聲方法,增加了自然模式調的應用,采用了附加音或替換音調的方法[1]。20世紀40年代中期,與以前的時代相比,音樂制作進一步發展,以民歌旋律為素材的作品逐漸增多。在和聲中,更加注意模式和聲的應用,開始嘗試采用和弦結構創作,許多動人的合唱作品誕生,如韋伯《魔彈射手》(1821)“勝利啦!勝利啦!射手萬歲”;威爾第《納布科》(1842)“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等。此外,我國合唱音樂的發展也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色彩。前秦時代的音樂和舞蹈規模很大,人們常把舞蹈、合唱和樂器音樂結合在一起。例如,周王朝的《大武》,描繪武王伐紂的情景,將舞蹈、合唱和樂器演奏相融合,其中合唱的部分顯示出磅礴的氣勢。當時的合唱作品更注重表現生活和感情,比如祈禱神的庇護、振奮士兵的氣勢、慶祝勝利等等。這些合唱作品主要由簡單合唱曲改編而成,根據記錄,最多時有幾千個演員一同合唱及演奏。先秦王朝的詩歌形式十分豐富,也影響了合唱的發展,比如《行露》、《漢廣》、《汝墳》等,這些作品中多有男女合唱,以穩定的主題旋律展現,意境幽深,具有很好的表演效果。隨著時代的變革,中國合唱產生了大量優秀的合唱作品,也促進了我國合唱的蓬勃發展。

二、正確認識合唱指揮課程

大量合唱音樂作品的產生促進了合唱的發展,而合唱指揮課程的設立為我國合唱的發展提供了動力。目前,高職院校的音樂課程大部分以鋼琴演奏、聲樂和其他基礎理論及專業技能課程為主。合唱指揮課程雖然在音樂專業課程中有所體現,但由于各種客觀因素的影響,該課程并不太受關注,導致學生對合唱指揮課程教學缺乏正確的理解。此外,許多高等院校重視培養學生的演唱、演奏等專業技能,而忽略了對學生基礎音樂理論知識的指導,對合唱指揮課程的教學效果產生了的負面影響。因此,在高職音樂學校中,充實合唱課程資源,應從培養專業教師、完善設施設備、合理分配教學資源等方面出發,科學合理地進行合唱指揮課程的建設,以促進高職院校音樂專業穩定而全面的發展。

三、改變原有的合唱教學理念

查看全文

小學音樂合唱指揮教學模式分析

一、教師應該注意學生對于合唱指揮學習的興趣培養

我們都知道當今我們的社會,流行音樂已經逐漸開始走向主流的地位,這樣的歌曲不能說不好,但是對于孩子的發展確實作用不大,我認為孩子應該接受一些優秀的歌曲,這對于從小豐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增強孩子的精神力量和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是很有作用的。然而現狀卻是孩子對于優秀的歌曲不感興趣,因此這是教師必須要重視的事情,激發孩子的興趣,讓孩子投入到合唱中來,讓他們領會每一首歌的含義,讓優秀文化感染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比如說,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有計劃地對孩子們進行一些訓練,從簡單的歌曲入手,由易到難,逐步培養孩子的興趣。

二、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

小學合唱指揮教學,在新的形勢下,絕對不可以生搬硬套,沿用傳統的教學方法,要改變自己的教學理念,把課堂真正交給學生,從小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同時教師也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采用一些現代的手段去教授課程,多方面借鑒經驗,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讓學生對合唱指揮學習充滿熱情。比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新的教學設備,給自己的課堂加分。

三、對于小學生來說,學習指揮應該從基礎學起

我們都知道合唱指揮對于合唱來說十分重要,而且學習指揮對于孩子的發展也是很有幫助的,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悟能力和鑒賞能力,對于孩子日后的發展是極為有利的,可以培養孩子的領導意識和責任意識,乃至于幫助孩子樹立大局觀。我認為學習指揮要做到以下幾點:

查看全文

互聯網背景合唱指揮課程教學新模式

【摘要】隨著現代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的各種課程教學模式和教學手段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本文結合目前普通高等院校合唱指揮教學實際,在“互聯網+”視域下,利用互聯網資源、各種網絡教學平臺及網絡社交軟件優化傳統合唱指揮教學模式,以培養符合現代需求的高層次合唱指揮人才為目標,對新的教學模式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互聯網+”;網絡課程教學平臺;APP;教育改革

在當前的信息時代,互聯網以自己的力量在全球范圍掀起前所未有的變革,高等教育也因此面臨著機遇與挑戰,高校教育模式正在積極適應新時代的要求,將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為所有人提供更多的資源信息。“互聯網+”是國家戰略發展目標的重要內容,各地高校應順應時代的潮流,將互聯網與教育教學模式相結合進行改革與創新,在教學活動中轉變思維,提升自身優勢,為學生創造相對優質的學習環境,這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經之路。合唱指揮是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學專業及音樂表演專業的必修課。在“互聯網+”浪潮的影響下,合唱指揮課程需要引入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借助“互聯網+”的力量,不斷更新教學內容,不斷完善教學方法,致力于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專業性人才,并為其提供各種各樣的發展機遇和條件。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學生了解和獲取信息的途徑越來越多,其開發性思維和能力,也在多途徑查閱和了解音樂的過程中得到訓練。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新時代的上課方式顛覆了傳統的教學模式,重構了師生之間的關系,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帶給老師和學生新的體驗與感受。合唱指揮教學要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優勢,不斷改革教學模式,完善教學內容,并通過現代化教學手段培養學生善于發現問題并使用合理手段解決問題的能力,推動合唱指揮課程不斷發展和進步。

一、傳統合唱指揮教學模式所存在的問題

(一)合唱指揮教學現狀

普通高等院校音樂學院普遍存在合唱指揮專業教師緊缺、合唱硬件設施簡陋、學生人數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理論課時和實踐課時劃分不合理、課程評價不完善、職業導向缺乏等客觀問題,嚴重制約了合唱指揮教學的發展。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