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思想范文10篇

時間:2024-02-05 14:23:48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和諧思想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和諧思想

黨內和諧思想和諧交流

對于具有70**多萬黨員,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長期執政的中國共產黨來說,實現黨內和諧,不僅是領導人民建設和諧社會的前提,也是黨的本質屬性的要求。黨內和諧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其中最主要的是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以及這兩者和諧才能實現的行動和諧。思想和諧是靈魂,組織和諧是保證,行動和諧是結果。這是由黨的本質屬性決定的。共產黨是具有共同信仰和奮斗目標的先鋒戰士自愿結合的政治組織,與行政組織不同,它是“主義”的結合。曾講,有了“主義”才有所指望,有所趨向。列寧曾深刻地指出,對于共產黨來講,“沒有思想上的統一,組織統一是沒有意義的”,即使有一時的統一,也難以維持。思想統一是黨存在的前提條件,是組織統一的基礎。但是,共產黨也不同于坐而論道的學術團體,它是按照一定規律組織起來的具有統一意志和統一行動的有機整體。它所以堅強有力,“是因為它根據馬克思主義原則形成的思想統一是用組織的物質統一來鞏固的”,因此,組織統一以思想統一為內涵,又是思想統一的重要保證。

思想和諧,主要指全黨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奮斗目標;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執政理念;民主集中制的組織原則和領導制度;實事求是、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以及實現黨的執政使命和黨自身建設的重大發展戰略和方針政策(如堅持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上的共識。思想和諧的前提是黨的思想理論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能夠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具有科學性、人民性、民主性、開放性,能夠指導全黨帶領人民全面推進中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和諧是一種動態的和諧,就是在黨的思想理論的與時俱進中,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結合中,以及在實踐中、在加強黨的思想理論建設中不斷在新的更高的層次上求得共識。

組織和諧表現為中央與地方、上級與下級、個人與組織、少數與多數、組織之間、黨員之間(包括黨內干群之間)關系的和諧。各級組織決策科學、民主;紀律嚴明,執行有力;運轉高效有序。黨內政治生活民主,黨員思想活躍,尊重多數,保護少數,具有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統一思想、化解矛盾、整合利益、凝聚力量和糾錯防錯機制。組織和諧以思想和諧為前提,以民主集中制和黨規黨法為保證,以發展黨內民主為關鍵。

有了思想和諧和組織和諧,就會有黨的行動的和諧,黨組織就必然具有凝聚力、戰斗力和創造力。

當然,執政黨與外部環境的和諧是一種互動關系。黨內和諧對實現黨與國家政權、與各派、與社會關系和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而黨與上述關系的和諧與否,又會直接影響到黨內思想的和諧,進而影響黨的組織和諧和行動的和諧。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與和諧金融

金融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是社會的細胞和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生活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肩負著重要責任。因此,在創建社會主義和諧金融企業中,我們應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并在內容上、方法上不斷創新,為創建和諧金融企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撐,不斷促進金融企業健康穩定發展。

加強文化建設構筑和諧氛圍

金融企業和諧的核心在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金融企業文化具有弘揚正氣、凝聚人心、陶冶情操、提高素質、娛樂身心、增強和諧等多種功能,是金融企業的動力之源、管理之本、凝聚力之魂,是金融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形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的《決定》也明確提出“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這是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思想理論上的重要創新。所謂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思想內核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而企業和諧文化也是由于金融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實踐,才逐步形成的共同信念和追求目標,從而構建符合自身特點的文化。企業文化的載體是人,因此對人的管理是思想政治工作和金融企業文化建設的結合點,二者互為條件、互為補充。良好的金融企業文化會給思想政治工作營造一個寬松的環境;思想政治工作可為金融企業文化建設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證。當前,一些金融企業常常出現思想政治工作與中心工作脫節的“兩張皮”現象,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開展思想政治工作的良好氛圍。而企業文化建設形式多樣,生動活潑,能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這為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氛圍。金融企業應注重培育企業文化和企業精神,著力塑造企業宗旨和企業形象,以人為本抓管理,實施“凝聚力工程”、“愛心工程”、“形象工程”等,把愛國、愛企、愛家有機結合起來,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職業道德教育貫穿在金融企業文化活動之中;著力從執行文化、管理文化、服務文化等多方面引導員工樹立良好的職業理想、職業信念和職業作風,努力造就一種和諧健康、昂揚向上的企業文化氛圍。金融企業文化建設把黨、政、工、團等各項工作納入統一的系統之中,形成強大的合力,把思想政治工作與創造和諧的良好環境、促進金融企業的和諧發展有效結合。堅持在指導思想上為構建和諧金融企業提供理論支持;在對價值取向上為構建和諧企業提供以人為本理念,促進和諧氛圍形成。在對工作著力點上理順情緒,化解矛盾;提高士氣,振奮精神;保護公平,弘揚正氣;鼓勵創新,激發活力;深化教育,建設誠信;提供關愛,和諧相處。

加強思想疏導營造和諧關系

建設和諧金融企業,“人”是根本,“和”是關鍵。因此,做好人的思想教育工作是營造和諧的人際關系的基礎。要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減壓閥”的作用,倡導社會主義道德,塑造社會主流價值觀念,鞏固社會主義制度下團結、互助、互愛的新型人際關系。以理服人是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只能是說服,而不是壓服。人們常常會為工作的安排、職務的晉升、工資的調整、獎金的分配等問題出現矛盾;同志之間的交往、朋友之間的相處也可能出現磨擦、隔閡,這就需要我們各級領導、特別是政工干部要積極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以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團結一致,使大家身心舒暢地工作。堅持開展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積極營造健康向上的思想輿論氛圍,以創建活動為抓手,廣泛開展和諧金融企業的創建活動,引導金融職工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在金融行業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文明道德風尚。金融企業政工干部必須改變那種光講大道理、空洞說教的做法,堅持貼近實際、貼近員工、貼近生活,營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金融企業的和諧發展。

查看全文

黨內和諧思想探析有哪些

*對保證黨內團結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盡管沒有明確提出黨內和諧的思想,但他的思想體系中包含著豐富的黨內和諧思想:嚴把黨員入口關,純潔黨員,造就黨內和諧的主體性基礎;科學的領導干部用人方法,營造成黨員領導干部與普通黨員的和諧關系;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實現思想上的統一,消除黨內不和諧的基礎性根源;強調黨風的重要性,反對消極腐敗現象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各級黨委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增進黨的團結統一,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決定第一次提出了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命題。這是中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創新。“所謂黨內和諧是指在實際的黨內生活中,黨的各級各個組織之間、組織與黨員之間、黨員與黨員之間、黨員與干部之間、干部與干部之間友好相處,融洽共事的一種黨內生活狀態,它是對黨內團結的繼承與發展,是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團結。”

黨內和諧作為一個概念是在*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來的,但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從黨成立時就進入黨的視野下了,為構建黨內和諧的政治局面,黨的歷代領導人作出了重大探索。*同志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對如何構建黨內正常的黨內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對于我們今天構建黨內和諧,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重大現實意義。

*的黨建思想的邏輯起點是正確處理黨內各種關系,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他從黨員的條件、黨的干部政策、如何處理上下級關系、黨與非黨干部的關系、正確處理黨內斗爭、黨內民主等方面對建立正常的充滿活力的黨內關系進行了探索。體現和隱含了黨內和諧的思想。

一.嚴把黨員入口關、嚴格黨員標準,提出了成為一個良好黨員的六個條件。造就黨內和諧的主體性基礎。

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細胞質量的好壞決定了黨組織的狀況。*非常注重黨員的入黨條件。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中關于入黨資格問題上,*指出“中國共產黨要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其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保持黨的成分的純潔。什么人有資格入黨,是我們經常留心的問題------所以,什么人有資格入黨,是我們每個同志都應該通曉的。”陳指出:“黨的性質與和黨員的成分與入黨的條件是有密切聯系的,在黨的建設中黨員的意義和作用這上問題,占有頭等重要的位置。”但*并非把出身作為入黨的必要條件,而是特別強調列寧所主張的“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并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都可以作為黨員。”這說明了:一方面陳強調黨員成份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陳更是把從黨員從思想上入黨放在第一位的。

查看全文

和諧教育思想發展

一、和諧教育思想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偉大國家。其和諧教育思想的發展,可以說源遠流長,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同樣悠久和燦爛。

我國的和諧教育思想的產生、形成與發展是與如下兩個觀念密切聯系的。

一是天人合一論。這個觀念濫觴于我國最古老的一部文化典籍——《周易》。其基本思想是,天道與人道必須和諧統一。首先,認為大自然的規律是和諧協調的,如天地運轉、日月并明、四時循環等都呈現有序狀態;其次,認為人是大自然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人道應當服從“天道”;最后,認為既然是天道是和諧協調的,所以人道(包括人的發展)也就必須和諧協調。我們認為,天人合一論的這一積極精神,乃是我國古代和諧教育思想的一項理論基礎。當然,天人合一論還有其神秘化的消極面,這卻是與和諧教育思想格格不入的。

二是和合論。“和合”是我國獨創的一種哲學觀念、文化觀念。早在先秦時期,這個觀念即已出現。我國最早的古文獻之一的《尚書·堯典》即提出了“和合”的理想模式:“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以后,儒家、道家、佛家都采用這一觀念,以概括各自的思想宗旨。一般說來,“和”指異質因素的共處,“合”指異質因素的融會貫通。合起來看,和合論的基本精神,都是在處理事物內部或外部的關系時,都必須保持和諧、“協和”。這種觀念影響到教育,就是教育要使人獲得全面的和諧的發展。

我國的和諧教育思想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所追求的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圣人、君子或成人。而這種人應當獲得多方面的和諧的發展,如對其低層次“成人”的培養要求便是如此:子路問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注:《論語·憲問》。)什么是“成人”?據朱熹《四書集注·論語集注》云:“成人,猶言全人。”而所謂“全人”,即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提出的教育所要培養的“完全之人物”,亦即今之所說的全面發展的人。按孔子的意見,在知、情、勇、藝等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的人,便可稱為“成人”。正是從此種思想出發,孔子強調把知、仁、勇三者統一起來,以培養學習者成為“成人”、“君子”乃至于“圣人”。而知、仁、勇“三達德”的統一,從教育上講,實質上就是智育(“知”)、德育(“仁”)、體育(“勇”)的統一;從心理學上看,則是認識(“知”)、情感(“仁”)、意志(“勇”)的統一。這兩種統一,便為人的全面而和諧的發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查看全文

黨內和諧思想交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黨。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提高各級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領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本領。各級黨委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營造環境,切實擔負起領導責任。堅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擴大黨內民主,推進黨務公開,嚴格黨內生活,嚴肅黨的紀律,增進黨的團結統一,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決定第一次提出了以黨內和諧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命題。這是中共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創新。所謂黨內和諧是指在實際的黨內生活中,黨的各級各個組織之間、組織與黨員之間、黨員與黨員之間、黨員與干部之間、干部與干部之間友好相處,融洽共事的一種黨內生活狀態,它是對黨內團結的繼承與發展,是更高層次和更高水平上的團結。

黨內和諧作為一個概念是在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來的,但作為一種思想理念從黨成立時就進入黨的視野下了,為構建黨內和諧的政治局面,黨的歷代領導人作出了重大探索。陳云同志作為黨的重要領導人之一,對如何構建黨內正常的黨內關系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對于我們今天構建黨內和諧,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有重大現實意義。

黨建思想的邏輯起點是正確處理黨內各種關系,為黨的中心任務服務。他從黨員的條件、黨的干部政策、如何處理上下級關系、黨與非黨干部的關系、正確處理黨內斗爭、黨內民主等方面對建立正常的充滿活力的黨內關系進行了探索。體現和隱含了黨內和諧的思想。

一.嚴把黨員入口關、嚴格黨員標準,提出了成為一個良好黨員的六個條件。造就黨內和諧的主體性基礎。

黨員是黨組織的細胞,細胞質量的好壞決定了黨組織的狀況。陳云非常注重黨員的入黨條件。在《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中關于入黨資格問題上,陳云指出“中國共產黨要成為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其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保持黨的成分的純潔。什么人有資格入黨,是我們經常留心的問題------所以,什么人有資格入黨,是我們每個同志都應該通曉的。”﹙1﹚陳指出:“黨的性質與和黨員的成分與入黨的條件是有密切聯系的,在黨的建設中黨員的意義和作用這上問題,占有頭等重要的位置。”﹙2﹚但陳云并非把出身作為入黨的必要條件,而是特別強調列寧所主張的“承認黨綱、在物質上幫助黨并親自參加黨的一個組織的人,都可以作為黨員。”這說明了:一方面陳強調黨員成份的重要性,但另一方面陳更是把從黨員從思想上入黨放在第一位的。

從黨內和諧的角度來審視,陳云高度重視黨員的入口關,實際上是構建黨內和諧的基本手段。正如胡景濤同志指出的“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這是黨員主體地性原則在我黨歷史上的首次確認,是馬克思主義建黨說最基本最核心原理在我黨黨建理論中的歷史性回歸,在我黨建設與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既然黨員是黨的肌體的細胞和黨的行為主體,那么對黨員的素質就有了嚴格的要求,這就要求黨員具有較高的思想品德,并決定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的成敗。只有黨員具有較高的思想品德,黨員才有可能堅持黨員的主體地位,黨組織才能正確處理黨內矛盾,從而為黨內和諧奠定基礎。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與和諧電信

內容提要: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的重大理論創新,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電信企業作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是我們要面對的新課題。本文結合對巢湖市電信分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中一些具體做法的分析,從思想政治工作要緊貼實際、服務發展,思想政治工作要發揮好導向作用、弘揚正氣,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思想政治工作要結合黨風廉政建設、筑牢防線等四個方面,詳細闡述了新時期電信企業思想政治工作如何發揮積極作用,促進企業穩定和諧發展。

目錄

一、思想政治工作要緊貼實際、服務發展

二、思想政治工作要發揮好導向作用、弘揚正氣

三、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關愛員工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思想交流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是貫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過程的長期歷史任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提到全黨面前,需要強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保證。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們黨的傳家寶,在我黨的各個歷史時期都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黨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重大政治任務和重大歷史使命,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的群眾工作的中心內容,歷來具有動員、組織和引導群眾的優勢;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整合各種社會精神資源的主要手段,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有著無窮的潛力;思想政治工作作為我們黨化解各種矛盾、協調各種社會利益關系的重要工作方法,已被實踐反復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培養合格社會公民和社會先進分子,啟發、引導、激勵人們積極向上,實現自身人格完善的重要途徑,始終在實踐中發揮著不可取代的作用。可見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不可少,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整個工程的有機組成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在社會發展中起思想文化的導向作用。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是一種目標,也是一種導向。而這種導向既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國家的政策法規、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走向等方面,也要體現在社會的思想文化層面。在思想文化層面提倡什么、反對什么,用什么來教育人、引導人,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對整個社會的發展走向和生存狀態是十分重要的。當然,做好這方面的工作,要靠整個社會教育系統來承擔責任。這中間有文化知識的教育、科學技能的教育等等,而思想政治教育無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縱觀有文字記載以來的人類社會發展史,今天我們所要構建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的根本經濟和政治制度,為這種和諧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所以,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更好地發揮思想文化的導向作用,才能夠為構建和諧社會發揮重要作用。現實中作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內容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民主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科學精神教育,艱苦奮斗教育,等等,都在發揮社會導向作用。幫助人們認識和把握社會發展規律,了解社會發展的內在機理,確立社會發展所必需的規則意識,培養社會發展所需求的道德理念,引導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社會關系,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精神文化和諧與進步。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的群眾工作的中心內容,要在宣傳,組織,動員和凝聚群眾中發揮激勵和鼓舞作用。沒有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沒有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就談不上構建和諧社會。我們黨在歷史上的成功,一條基本的經驗就是通過黨的群眾工作,充分地發動和組織群眾,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領導群眾為實現自己的利益而奮斗。思想政治工作,作為黨的群眾工作的中心內容,始終在宣傳、組織、動員和凝聚群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發揚這個傳統,發揮這個政治優勢。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幫助人們正確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實現自己根本利益的關系,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各種具體任務的完成與實現自己各種具體利益的關系,認識每一個個體或群體在構建和諧社會中所能發揮的具體作用,為廣大群眾積極投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事業奠定堅實的思想基礎;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研究和把握每一類個體和群體的心理活動規律,了解現實社會中各類社會心理現象的深層原因和活動機理,因勢利導,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積極營造一種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勞動、尊重創造的社會氛圍,激發人們干事業的激情,鼓勵人們干事業的奮斗精神;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各種鮮活的事例、各種活潑的形式,通過群眾最容易理解、最能夠接受、最貼近他們生活與工作實際的道理,啟發人們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發揚自己的優勢,積極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聰明和才智。

思想政治工作作為執政黨整合社會利益關系的主要工具,要在化解各種社會矛盾,解決各種社會糾紛,理順人們利益關系方面發揮調節與整合作用。按照我們黨對思想政治工作內容和任務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整合社會利益,協調社會關系方面起著很大作用。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各種社會利益關系,這一方面有利于把人們獲取各種利益的行為規范在正確的軌道之上,防止人們在利益的獲取中行為失范造成社會不公和市場經濟的無序,有利于人們在獲取自身利益的同時自覺承擔必要的社會責任,為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和社會對弱勢群體的扶助貢獻自己的力量,有利于人們在獲取自身利益的過程分清是非、兼顧大局,確立長遠的發展目標并為社會整體發展做出貢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人們以正確的心態看待當前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現象,如貧富差距、行業差距、地區差距、城鄉差距等等,確立積極的工作和生活信念,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建言獻策,團結在黨和政府周圍,通過不斷完善政策法規來縮小社會差距,實現自己的利益訴求。

思想政治工作要重視和運用物質利益原則,在工作中體現黨的根本宗旨和政策方針,扶危濟困、排憂解難,幫助群眾解除疾苦,克服困難。特別是在當前社會條件下,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很多政策還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以及市場競爭等原因,社會上存在著為數不少的弱勢群體,他們是我們黨當前群眾工作的重點,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思想政治工作要幫助他們解決各種思想問題,更要幫助他們解決各種實際的困難,關鍵是要給他們實際上看得見的利益。在這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戒空談,很好地體現我們黨一再強調的物質利益原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在人們的各種日常活動中幫助人們理順情緒、化解糾紛,推進社會團結互助、誠信友愛、文明禮貌、遵規守法等新風尚的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協調社會各種關系的工作,更多地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社會活動之中。由于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利益的不斷分化、社會活動方式的迅速變化,以及人們心理上出現的一些新變化,傳統的人際交往觀念和人際交往方式正在發生著新的嬗變,怎樣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這種變化,建立與這種變化相適應的各種新型人際關系和人際交往方式,是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一項新任務。思想政治工作要通過引導人們樹立新的生活理念,確立誠信互助、民主法制、自主自強、奮斗創新等新的意識,來幫助人們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要求,并以更加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德育思想探討

“義門鄭氏”德育思想是我國重要的傳統文化思想,是基于儒家學派與宗族觀念之下的“影響性理念”。并對我國和諧社會發展與幸福家園構建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將“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精髓與實質進行系統詮釋,結合和諧社會思想需求,以“發展提升、和諧搭建、仁愛忠義、同存同榮”的核心理念,為構建我國和諧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一、義門鄭氏德育思想概述

我國是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由于我國社會結構現狀與歷史發展影響,儒家思想一直是我國重要的德育指導思想,更為影響人們的“衣、食、住、行”。其中,“義門鄭氏”中的“義門”所指為“同居、聚食、并存、幫活”的大家族觀念。這種觀念并不是憑空產生,而是經過長期的歲月洗禮與發展演變,故而形成必然性的文化產物,即“家族文化”。甚至現代還經常傳遞的理念,例如:中華民族大家庭、好大一個家、中華兒女是一家等。中國古代社會更是把宗族觀念的重要性提升到較高的實質地位。“義門鄭氏”中的“鄭氏”正是大家族、大宗族的歷史典范。盛唐時期浦江縣麟溪義門鄭氏歷經三朝,家族文化歷史悠久,經脈不斷影響綿長。該家族存在長達350年余久,素有“華夏文明、禮儀之家”之稱。并逐步形成一套相對完善的德育思想,并成為前世“儒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思想主要為“忠、信、仁、義、孝”,將“仁愛、忠孝”精神以更為文化、深邃的家族方式呈現出來。同時,將這種精神化作為人處世、溝通交流的行為方式,對小到鄰里之間、家族之間;大到社會交往、國家治理都造成相對的德育影響。

二、基于和諧社會思想的“義門鄭氏”德育思想關聯影響

(一)對和諧社會思想的穩定性鞏固。隨著與的重要講話,都將“和諧社會”作為我國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重要保障。“和諧社會”重點強調“和諧”二字,“和”為融合互助、接納并存;“諧”為協同發展、穩定平衡。和諧社會的實質就是保持社會各個方面、因素的平衡共存,以“人”為核心、以“生存”為目的,構建安全穩定、和氣融融、協同發展、互助互存的完美社會結構與幸福氛圍。而“義門鄭氏”德育思想正是傳統儒家思想文化的詮釋,將“孝”的含義進行更為科學合理的細化與詮釋,以“孝”育德、以“孝”治家、以“孝”修身、以“孝”平天下。因此,“孝順父母”是“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核心實質。現今我國社會處于市場經濟快速發展當中,受到市場經濟觀念影響人們往往出現“沉迷金錢、權色、名利”的情況,進而導致了社會不良風氣的產生與發展,對和諧社會完善與構建造成極大的沖擊影響。所以,“義門鄭氏”德育思想可以對和諧社會完善構建與思想升華起到積極的穩定鞏固作用,使人們思想不再浮夸、盲從,將仁愛、忠孝作為個人行為準則,進而推動了我國和諧社會思想的進一步升華。(二)為和諧社會思想樹立廉潔觀。“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的“義”為秉公執事、仁愛百姓、尚廉奉公、恪守法律。與講話都將“依法治國、依法治黨、嚴懲貪污”作為治黨、治軍的重要核心理念,和諧社會思想中的“公平、公正”正符合與“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的“義”的含義。《鄭氏規范》中有規定:“子孫出仕,有以臟墨聞者,生則于《譜圖》上削去其名,死則不許人祠堂。”可想“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對貪污、不法者的唾棄與不相茍同,即“以廉為本”。因此,“義門鄭氏”德育思想中的廉政觀對現今和諧社會發展尤為重要。政府官員與執政者通過對“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學習領悟,可以不間斷的提升其自身綜合素質與思想理念,并將廉潔為民、秉公執政作為基本綱領與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實質性為我國傳統儒家思想文化,通過對“義門鄭氏”德育思想的研究分析,結合現階段我國“和諧社會”構建與“思想穩定”,對其影響性與作用性進行淺談,為構建更為和諧、繁榮、發展的社會體系奠定堅實基礎。

查看全文

和諧社會指導思想思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可以從以下四個層次來理解和把握:

第一個層次是根本的指導方針,即“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這“三個堅持”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根本的要求。

第二個層次是總體要求,即“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六個方面緊密聯系、相互作用,體現了民主與法制的統一、公平與效率的統一、活力與秩序的統一、科學與人文的統一、人與自然的統一,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

第三個層次是工作重點,即“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解決的問題很多。從當前的實際來看,就是要以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為重點,著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文化、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

第四個層次是工作導向,即“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動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社會要和諧,根本地取決于兩條:一是要“把蛋糕做大”。這就必須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項事業全面協調發展。二是要“把蛋糕分好”。這就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只有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強收入分配宏觀調節,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堅持取締非法收入,促進共同富裕,才能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從根本上維護社會的和諧。

查看全文

和諧電信思想政治探索

內容提要:

本文針對當前中國電信轉型時期特征,系統闡述了構建和諧電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對實現企業員工思想和諧、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生命線作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提出必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積極化解當前思想政治工作活力要求與工作機制缺乏活力的矛盾、民主要求與思想政治工作重點不突出的矛盾、實效要求與思想政治教育沒有力度的矛盾,通過采取建立有效運行機制、健全工作平臺、豐富工作內容、改進工作方式等措施,充分發揮思想政治工作在構建和諧電信中的統領作用、疏導協調監督作用、凝聚人心作用和建設主體作用,為企業改革發展保駕護航。

文章目錄:

一、構建和諧電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構建和諧電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是實現企業員工思想和諧的需要

(二)構建和諧電信,創新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善企業經營管理的需要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