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力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1 23:45:3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作文能力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作文能力

提升聾生作文能力

聾生進行書面表達時,存在話語不通、表達不清、語序顛倒等突出問題。造成這些不足主要的一個原因是聾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引起了接受事物和思維過程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是指聾啞孩子由于先天原因引起的后天不足,缺乏語言實踐,導致認識事物膚淺,難以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關于如何提高聾生的寫作能力是聾校作文教學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們為此在教學實踐中做了一些嘗試。

一、組詞教學與連句訓練相結合

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應從低年級生字、新詞的教學過程中開始培養。聾生寫作時總是無從下筆,從客觀上講,是缺少語言環境,從主觀上講,與詞、句的自然積累太少密切相關,一旦需用時就會捉襟見肘。

鑒于這一點,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訓練生字組詞、連詞成句。比如:學習生字“歡”時,老師先舉一個例子,“歡樂”,然后引導學生用“歡”字結合實際組詞,學生很快就可以說出“歡快”、“歡慶”、“喜歡”等詞語,接著讓學生自己選一個詞說一句話。久而久之,既讓學生的腦子里積累了豐富的詞句,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將來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句段練習與書面表達相結合

句段教學是聾校中低年級閱讀教學的重點,它既是看圖學詞的繼續和深入,又是以后作文的基礎和橋梁,還是幫助聾生掌握和運用語言的關鍵。

查看全文

作文想象能力培養論文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要求小學生能寫想象作文。為此,教師必須要根據兒童想象的規律,依據小學生想象的特點,做到三點:一是重視想象材料的儲備,二是切實進行想象訓練,三是正確指導想象作文訓練。

【關鍵詞】小學生、想象、作文、積累、訓練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在“總目標”中要求“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痹凇半A段目標”中,具體提出了小學三個學段的相應目標。第一學段:寫想象中的事物;第二學段: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第三學段:能寫簡單的紀實作文和想象作文。對于想象作文教學,《課程標準》提出“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的實施建議。可見,要求小學生能夠把自己的想象寫出來,激發小學生的想象力,是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怎樣培訓小學生的想象作文能力?筆者認為,教師必須做到三點:一是重視想象材料(表象)的儲備,二是切實進行想象訓練,三是正確指導想象作文訓練。

一、豐富表象積累

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創造新形象的過程。這種新形象是通過對已有表象的分析、綜合加工過程實現的。小學生的作文是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的結果,作文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對已有表象借助文字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可見,小學生想象作文的前提是,學生必須有豐富的表象儲備。為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創造條件,采用多種手段,豐富兒童的表象。豐富小學生表象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條:

1、在接觸自然、社會的過程中積累表象。兒童的生活環境,周圍的事物,是學生表象的重要來源。教師要注意豐富學生的生活,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接觸自然。接觸社會,留心周圍事物,勤于觀察思考,逐步積累豐富的表象。

查看全文

語文作文能力研究論文

作文難,難在何處?首先是學生覺得無話可說。因此,作文中假話空話連篇。寫的人都是千人一面,記的事都是千篇一律,根本達不到訓練學生書面表達能力,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學中不少教師都苦惱于學生的作文沒有自己的內容。這也就是學生無話可說造成的。學生為什么會覺得沒有話說,沒有內容寫呢?筆者認為:第一,學生平時沒有養成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的習慣,所以對身邊的人和事熟視無睹,自然積累的作文材料就缺乏,所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钡诙~匯貧乏,語言表達不準確。有的學生想寫,但由于不知道川話的意思該用普通話的什么詞匯來表達,以至于有的作文中川話普通話共用,不倫不類。如“上面”寫成“高頭”,“以后”寫成“二天”,“廚房”寫成“灶門前”、、、、、、、第三,作文訓練時間太少,訓練質量不高。按照教材要求,真正的作文訓練每學期只安排七次,每兩周才有一次訓練機會。有的教師認為作文反正都難,往往費力多效果差,干脆就任其自然吧。花在作文教學上的精力并不多。針對造成學生作文難的原因,我認為關鍵是要激發學生內在的情感,讓學生覺得心里的話要說出來才舒服。正如葉老所說“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愿望,便想傾吐?!睘榇?,我在作文方面進行了探索,力圖從以下幾個方面改革作文教學,提高學生作文水平。一、加強閱讀教學,規范語言,積累詞匯。語文教學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對祖國的的語言文字的深厚感情,能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而目前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許多的地方方言,包括我們的川話。由于受語言環境的影響,每個地區的學生對地方方言的掌握往往比普通話更牢固,所以經常出現學生說話、作文都是方言與普通話混合運用,出現語言表達方式不準確的現象。那么針對這種特殊情況,我們的語文老師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文,理解祖國的語言文字,能積累普通話詞匯,規范書面語言,以消除學生寫作中的障礙,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二、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積累寫作素材。任何一位教育工作者都知道,孩子的天性就是喜歡玩。開展豐富多采的活動正好適合孩子的味口。教師可以利用孩子們喜歡的這些活動,使學生獲得心理感受,建立起實事實物的概念,積累寫作素材。如我利用課外活動時間組織學生進行“拔河比賽”,“跳繩比賽”,“少兒卡拉OK比賽,”“課本劇表演”、、、、、、多彩多姿的活動使學生有了親身經歷,在活動中有了親身感受,拓寬了視野,豐富了寫作源泉,學生寫起作文來就不會感到無話可說了。二、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增加“隨筆”寫作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課文讀寫結合的契機,相機進行寫作訓練,增加作文訓練量。1、摹仿課文練寫。有的課文內容淺顯易懂,結構簡單,教師可在學完課文后指導學生依照著自己寫一篇類似的作文。如學完《高大的皂莢樹》一課后,我讓學生摹仿它的寫法,觀察校園里或自己家鄉的一種植物,結果有的同學寫了《校園的梧桐樹》,有的寫《家鄉的桔樹》,還有的寫《屋后的楊柳樹》、、、、、、選材居然十分豐富,觀察也比平時作文細致得多。我想,也許是剛學了課文,興趣還比較濃,有了摹仿的范文,就有了創作的基礎,因為創,總是從仿開始的。2、以課文為基點,鼓勵學生實踐感知,隨筆成文。如教學《勞動最有滋味》一課后,我讓學生回家親自參加一次勞動,然后把參加勞動的過程,勞動時的心情,勞動后的收獲和感受寫下來。學生回家不僅參加了勞動,而且寫成的作文因為有了真實體驗,所以顯得情真意切,效果明顯提高。有的學生寫道:“學了《勞動最有滋味》一課,我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勞動會是最有滋味的事?我可從來沒有體驗過。不行,今天我得試試。啊,對了,咱們家的兔籠該打掃打掃啦!好,立即行動、、、、、、哎,免籠總算清掃完了,可我覺得腿都站僵了,深身酸軟,不自在。這樂趣在哪兒呢?咦,你看那小白免多高興哪,蹦來蹦去的,是因為我把它們的房子打掃得干干凈凈嗎?也許吧,誰不愿意住得舒適安逸呢?”3、讓學生展開想象,填補課文內容的空白。如教學完《窮人》一課,我讓學生展開想象,續寫出桑娜拉開帳子后的情形。學生聽說是自己編故事,興趣可高了。寫作的積極性相當高,效果不錯。再如,教學《種子》一課,課文最后“我站在講臺上,開始了我教師生涯的第一次講話。”我啟發學生:“假如你是這位教師,此時此刻,你會說些什么?”學生們都爭先恐后地舉起了手,大膽地說出了他們各自的想法。由于時間因素,不可能每一位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我讓他們把自己的想法寫下來。這樣,既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又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還促進了學生寫作的能力。一舉多得,何樂而不為呢?4、鼓勵學生寫讀后感。如我在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后,我讓學生寫一寫學了這一課的感想。學生由于剛學了課文,對小女孩的悲慘遭遇十分同情,寫的讀后感都是有感而發,感情十分真摯。如有位同學在文中寫道:“賣火柴的小女孩,你冷嗎?別怕,我給你棉衣,寒冷不敢侵襲你;可憐的小女孩,你餓嗎?別怕,我給你面包,饑餓會離你而去;你不敢回家嗎?到咱們中國來吧,我們全國的小朋友都會歡迎你、、、、、”多么稚拙的話語,多么可愛的言詞,不僅表達了他對小女孩的關心和同情,更道出了自己的幸福和心中美好的愿望。三、堅持每周寫一則周記。為了增加學生作文訓練量,我除了每兩周按大綱要求安排一次大作文訓練外,堅持讓學生每周寫一篇周記,把本周自己親眼所見的,親耳聽說的,心里所想的,都把它寫下來。這樣有利于學生暢所欲言,訴說自己的心理話,真正達到有話可說,有話要說的目的,寫出來的文章才有真情實感,促進寫作水平的提高??傊?,學生的作文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提高的,必須經過長期的嚴格的訓練,然而這種訓練又不能挫傷孩子們的寫作積極性,這的確不是件容易的事。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必須努力研究,探索作文教學新路子,以提高學生作文水平。

查看全文

探討兒童作文能力制約原因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開設課時最多的一門課程,然而學生畢業時,幾句話都寫不通順的現象卻普遍存在,就是平時信手翻閱學生作文本,也不難見到一些假話、空話和套話,有些甚至令人啼笑皆非。造成學生作文水平下降的原因究竟何在呢?排除教師指導不力這個原因,兒童心理自然也是非常重要的制約因素。

[關鍵詞]兒童作為能力心理因素

一、挫折心理

小語課本入選的課文都是一些名家名篇,文質兼美,構思巧妙,堪稱學生習作的典范,這些課文是學生習作的典范,才在兒童的心里形成了一種定勢。學生作文時,總是暗暗地將自己的作文同學過的文章進行比較,這一對比,使得他們泄了氣,喪失了作好作文的信心。

在學生作文的評價上,教師的心里往往有一把尺子,這一把尺子,或是來自他們曾經讀過的名家名篇,或是來自作文大賽的獲獎作品。因此,在衡量小學生作文時,老師常常是以自己心中的這把尺子作為衡量標準的,往往要求學生作文立意要深,構思要新,中心要突出,語句要優美,結果學生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寫出來的文章,或被教師扼殺,或被修改得千瘡百孔,滿目瘡痍。面對圈圈點點的批注,他們不僅沒有體會到成功的樂趣,相反卻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優秀習作往往被教師拿到班上宣講,無疑對增強優秀習作者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作文更上一層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為全班同學怎樣作文提供了現實的榜樣。然而令人擔憂的是,優秀習作畢竟是少數,優秀習作者也往往只會集中在少數幾個語文基礎較好的的尖子生上。即使那些基礎一般或較差的學生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短期內也難以奏效,久而久之便自愧弗如,面對現實,只好放棄“寫好作文”的念頭。

查看全文

作文能力修改管理論文

作文教學中普遍存在著“教師批改作文,學生看評語”的現象。這樣,學生不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鍛煉,還會錯誤地認為修改作文是教師的事,養成寫完了事的不良習慣。這對提高學生的作文寫作水平極為不利。教師要轉變觀念,變“替學生改作文”為“指導學生自己修改作文”,把作文教學的著力點放在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上。

一、讀改結合,以讀促改。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它是我們培養學生作文修改能力最有效的途徑。教材中的文章,都是作者潛心構思、字斟句酌過的。一句話,一個詞,無不凝聚著作者的心血。通過閱讀教學,使學生了解作者布局謀篇、遣字造句等多種方法,教師運用學習遷移的規律,讓學生把學到的方法運用到修改作文中來,提高修改作文能力。

讀改結合一般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1)明理。借助課文中的字、詞、句、段,文章內容,讓學生明白寫作文要做到“主題好,選材新,感情真,寫具體,段落明,語句通,用詞好,無錯字。”

(2)修改。這個階段運用學習遷移規律,重在培養學生的修改能力。修改的材料來自學生的作文。教師可以摘取學生作文中的句子集體修改,也可以指定一篇作文學生個別修改。

查看全文

語文作文能力管理論文

丁有寬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

“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我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在此談談自己以下的幾點拙見。

一、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導課后,學生完成習作草稿。老師強調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看它是否順口,發現錯漏之處,立即自己進行修改。

二、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總得有個過程。想要學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為臺階式訓練學生自改作文,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四年級以修改句子(段)、標點、錯字為主,五年級可過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級修改全文后可學寫評語并評分。

查看全文

語文作文能力管理論文

教了二十三年的小學語文,二十三年來有十八年在高段進行教學。在小學作文教學上,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尤其是在學生自改作文能力上進行了一些探索。葉圣陶說得好:“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作文學生作文一樣,學生都處于被動的地位。能不能把古老的傳統變一變,讓學生處于主動地位呢?假如著重在培養學生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養成自己改的能力,這是終生受用的?!比~先生的話,擊中傳統作文教學中長期存在著的問題,闡明培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培養的方向。

為了改變古老的傳統,培養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我在讀寫結合試驗中作過幾輪的試驗和研究,效果較好,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學生在自改作文中發揮了很大的主動性,提高了寫作的責任感,克服了只完成任務,馬虎了事的不良現象。如前一輪試驗班(3-5年級,87-89屆年級畢業班)。當時,是由兩個班合并,人數為五十多個,老師經常鉆在批改作文中,而且學生只看評分、評語。修改錯別字,也要老師再三強調,看到這種情況,我著手進行了學生自批自改作文的嘗試。該班第二學期時市教研室的領導來我校檢查工作,重點檢查了五年級,我正在進行學生作文自改的嘗試,市教研室的領導們對這種教學方法的改革,給予了較高評價,我也進行了調查,情況是:全班學生都養成了寫好作文稿子之后查一查,改一改的習慣;大部分學生養成作文后跟他人交流,再修改,最后繕寫。拿到作文本子后看老師給自己的批語,并互相交流,按照老師給自己的批語進行修改。絕大多數學生能主動借鑒有關范文,有的甚至幾易其稿。

第二、學生修改文章的能力普遍提高,不但促進了同學們思維能力的發展,而且又培養了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上舉的88屆五年級學生普遍能從下面四個方面去思考,去鑒別,去發現問題,去修改文章:

(1)文章與中心是否一致;

(2)文章結構是否完整;主次是否分明,詳略是否恰當,前后是否呼應;

查看全文

學生修改作文能力論文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頭戲,是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關鍵環節。但在長期的作文教學實踐中,我們絕大多數教師沿襲的仍然是學生作文教師改的傳統方法。教師們盡管付出了大量艱辛的勞動,學生們的作文水平卻總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收效甚微。這就說明作文批改由教師一手包辦的做法存在著弊端,有改革的必要。那么,如何改革作文的批改方法,才能把教師從勞而無功的作文批改的重壓下解放出來,才能多快好省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呢?我認為努力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實現“解放”與“提高”的有效途徑。

學生作文教師改,剝奪了學生修改作文的優先權,使之不自覺地喪失了修改作文的主動性,人為地養成了學生對修改作文的惰性和依賴性。而實際上,大多數學生對教師的作文評改看重的只是分數和等級,至于教師批注的修改方案則漠不關心,具體的修改操作更不了了之。如果教師的評語籠統空泛,于學生則更是隔靴搔癢,無濟于事。長此以往,學生根本無從認識到自己作文的優劣所在,修改無方,談何提高?雖然教師們也采取了個別面批的方法,但是由于受時間、精力、認識范圍與程度的局限,往往是力不從心,鞭長莫及,也不可能全面提高班級學生的整體作文水平。這些情況都表明:教師們應該把修改作文的優先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們在長期不斷的作文修改過程中去提高寫作水平。清人唐彪說:“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須頻改之方入妙耳。此意學人必不可不知也”??梢?,文章“入妙”須“頻改”,而只有習作者本人在“頻改”中才能領悟文章“入妙”之法。由不斷修改而漸入佳境,古今中外的文章家概莫能外。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學生將來適應社會生活和工作的終身需要。我們的學生一旦離開學校,很難說就不與寫作打交道,那個時候,學生們就不可能隨時隨地都拿著文章回去求教于老師,而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就有了用武之地。從教學角度而言,這正是體現了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達到將來不需要教”的教學思想?!笆谌艘贼~,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教師們都懂,但更要讓學生們明白:培養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同樣是終身受用的?!吨袑W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可指導他們自己修改,或者組織他們互相修改?!庇纱丝梢姡ε囵B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是作文教學十分必要和迫切的任務。

把修改的優先權還給了學生,并不是說教師就可以高枕無憂灑脫一身了。教師更重要的工作是引導和指點,要設法交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方法與技能。這也是一項艱苦細致的工作,教師要以極大的熱情和耐心,循循善誘。首先要培養起學生濃厚的寫作興趣和穩定持久的寫作積極性。這是培養學生作文修改能力和習慣的重要前提。同時要著力于提高學生對作文修改的認識,端正其態度。其次要給予學生批改作文的技術指導,使之具有相對的可操作性。規定運用統一的批改符號,如下:

附圖{圖}

附圖{圖}

然后,還要讓學生明確修改作文的范圍和要求。總的來說,文章修改有四個大的方面。一是改語言,就是修改標點符號、錯別字、病句,還要看遣詞造句是否通順簡潔、準確生動、妥貼得體等。二是改結構,要看謀篇布局是否合理完整,層次是否清晰,過渡是否自然,伏筆呼應是否巧妙等。三是改中心,要看題目與內容是否相符,立意是否正確、新穎、深刻,主題是否突出,論點是否鮮明,能否統率材料等等。四是改材料,主要是看材料的取舍是否精當,是否有利于突出文章的主題思想等等。當然,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要求,修改時要靈活掌握。至于具體的修改方法,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清的,那要靠長期作文修改實踐的不斷積累和總結。但只要能修改出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的文章,就是行之有效的作文修改方法。

查看全文

作文能力自改分析論文

丁有寬老師主編的小學語文教材是以培養和發展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為中心,以培養自學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為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達到大面積提高小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為目的。這是新時期素質教育的體現,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訓的一條途徑。

“自改”作文,既能培養學生的自學精神,又能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高年級作文教學中,我一直嘗試讓學生參與作文評改,在此談談自己以下的幾點拙見。

一、自己修改

每次作文指導課后,學生完成習作草稿。老師強調學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幾遍,通讀幾遍,看它是否順口,發現錯漏之處,立即自己進行修改。

二、互相修改

形成能力,總得有個過程。想要學生一下就能全面自改好作文,那是不可能的。因此,我認為臺階式訓練學生自改作文,能增強學生的信心。四年級以修改句子(段)、標點、錯字為主,五年級可過渡到修改全文,六年級修改全文后可學寫評語并評分。

查看全文

語文作文能力管理論文

作文三步法理論,從人類認識事物的特點和規律入手,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角度,構建人類作文能力結構。幫助學生擺脫舊的作文教學體系的束縛,建立起調動感官來感受人、事、物的全新的作文觀念。它注重培養學生的感覺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真情實感的能力。從而徹底解除學生的作文障礙,使學生的作文能達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使學生真正遠離了假話、空話、套話、大話,真正還給了孩子們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靈魂!

傳統的作文教學體系,注重字、詞、句、語言教學和主題思想教學,要求學生在背誦、積累、記憶和仿寫的基礎上再創作,致使學生的感覺器官、思維及真情實感都受到了嚴重的抑制,學生寫作文,常常會無話可說、言不由衷、下筆艱澀、苦不堪言......進而難免會出現假話、空話、套話、大話,這就是舊的作文教學體系給我們帶來的惡果。

作文三步法理論則恰恰與之相反,它能夠讓學生調動全部感官對人、事、物進行全方位(全面)的來感受,同時在感受過程中能夠換時、換位、換情來感受。這時學生觀察到實物時就能夠把自己的真實感受如實地寫出來,如有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在觀察蘆薈時寫到:蘆薈全身都是綠色的,它長得很怪,葉子是向左一片,第二層又是向右一片了(視覺),一直長到頂。它的株體像一棵松樹,又像一個大噴泉(形象聯想)。每片葉子兩邊都長滿了小刺,但不扎手(觸覺),形狀很像大鱷魚的尾巴......(想象聯想)

可見,感受實物并能由物展開聯想,學生能夠把自己的親感實受如實地寫出來了。同樣,在感受人物“我”時,有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寫到:我長得很瘦,個子也很矮,是班里的“小矮人”,我的臉很有特點,像蘿卜......多么真實的話語,多么毫無掩蓋的真情告白。這就是作文三步法的真諦__一個個真實而鮮活的靈魂的再現??!

也同樣,在感受事的過程中,學生能夠寫出生活中的真實事情,有名小學五年級學生寫自己去菜市場買魚的情景:進了菜市場,?。『枚嗟娜搜?,我找到了一家魚店走進去,老天呀,人擠來擠去,摩肩接踵。我大聲喊:“老板,給我來一條魚。”“喊什么喊,我還沒買呢?!币晃皇迨逭f。幾分鐘過去了,人終于少了些,我這才擠進去,買上了魚,付了錢,就被兩位又高又壯的叔叔擠了出來。當我轉身想回家時,突然想到:“不對,我給了老板20元錢,還應找我8元呢?!蔽以俅瓮~店里擠,但怎么也擠不進去。這時,魚店老板擠了出來,給我找了錢......

事后,我一直記著這位魚店老板,總是對他心存感激,我覺得我們每位公民,都能像他一樣,那該多好!他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