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規劃范文10篇
時間:2024-05-19 05:59:5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經濟發展規劃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經濟發展規劃
1.海洋漁業資源
縣轄海域水面積792平方公里,約為陸地面積的8倍。洞頭漁場是浙江省第二大漁場,漁場面積4800平方公里,并與北麂、南麂和披山、大陳漁場聯成一片,漁業資源豐富,魚類名特優品種資源繁多,常年洄游的魚類、蝦蟹類300多種,形成春產烏賊、鰳魚、鯧魚、鯊魚等漁汛;冬產帶魚、馬鮫、梭子蟹等漁汛。
2.港口航道資源
縣域島嶼岸線綿延曲折,形成許多可供開發的深水岸線港灣、航道和錨地。縣域10米以上深水岸線長30公里,可建1-20萬噸泊位上百個,且水域條件十分理想,橫穿洞頭列島中部的北水道是巨輪進出溫州港的咽喉。其中水深、避風及后方場地等建港條件較好的深水港址有狀元岙港址、小門島港址、大門島港址,是溫州建設深水大港不可多得的港址,是溫州港從“口內”向“口外”延伸的理想選址。
3.濱海旅游資源
百島洞頭具有較高的旅游開發價值,是一個集“島嶼風光、海上運動、漁鄉風情”于一體的省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全縣景區面積(含周邊海域)200多平方公里,具有旅游觀賞價值的景點400多個,遍布40多個島嶼,主要有仙疊巖景區、半屏景區、大瞿島景區、竹嶼景區、大門島景區、海中湖景區、東沙景區等七大景區,尤其是半屏景區的被譽為“神州海上第一屏”堪稱中國一絕。
政府經濟發展規劃
為全面貫徹烏海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充分發揮各級、各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優勢,廣泛開發和利用信息資源,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特制定本專項規劃。
一、現狀與趨勢
“九五”期間,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信息化建設“二十四字”方針,不斷提高信息化意識,加大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力度,開發利用各種信息資源,正式啟動政府上網工程,信息化工作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得到重視,全市信息化整體水平有了明顯提高,圓滿完成了"九五"的各項計劃指標。電信網、廣電網、移動通訊網的接入網絡基本覆蓋全市,個人計算機迅速進入家庭。每百戶PC機擁有數達到8臺,家庭電視機平均每百戶122.7臺,有線電視用戶達到4.8萬戶,固定電話用戶10.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10萬戶,普及率達到23.6%,全市因特網用戶為1.0萬戶。信息產業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在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信息化總體水平與發達地區相比甚至與區內其它城市相比,在投資力度、工作協調、認識觀念等方面尚有差距;信息基礎設施尚不完備,重復投資與低水平建設并存現象比較突出;信息資源開發分散,綜合利用和共享程度較低;信息化軟環境的支撐體系尚待進一步加強和完善;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不高,信息技術人才嚴重缺乏;軟件和開發薄弱。這些問題和不足使我市信息化的水平難以更好地提高。
人類正在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過渡,全球信息化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和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改變了過去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加快了經濟全球化、市場化進程。信息產業將成為全球規模最大、最具活力的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引擎。中國在工業化尚未完成的情況下,即面臨著信息化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提出了“大力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是覆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戰略舉措,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發揮后發優勢,實現社會生產力的跨越式發展”的重大戰略。隨著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特別是《基礎電信協議》和《信息技術協議》的生效,經濟全球化給我們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信息產業將面臨著巨大的競爭壓力,信息化人才的國際和國內爭奪戰也將愈演愈烈。信息化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城市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發達地區高度重視信息化,將其作為城市發展戰略和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市當前面臨環境和資源的嚴峻挑戰,信息化更有其重要性和緊迫性。西部大開發為我市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設將提高我市的核心競爭能力,加快實現現代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城市信息化建設,將信息化確立為烏海市面向21世紀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是重大的戰略選擇。
二、指導思想、發展策略
(一)指導思想
市商務經濟發展規劃
為深入貫徹*和省委七屆十次全會及市委八屆十一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快我市商務事業的發展,促進和帶動全市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根據全市經濟發展的戰略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編制本規劃。
一、“*”期間我市商務工作發展的成就和經驗
“*”期間,全市商務戰線的廣大干部、職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堅定不移地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方針,抓住入世機遇,充分利用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參與國內國際競爭,開展國際化經營,積極開展國內外貿易和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經過全市各級各部門及各類商務企業的共同不懈努力,我市的商務工作取得了重大進展,完成了“*”預期目標。
(一)對外貿易持續快速增長。“*”期間,我市大力實施“大經貿”戰略,進一步加快賦予生產企業進出口經營權的步伐,已形成生產企業、外商投資企業與專業外貿公司三路大軍共進國際市場的局面,全市備案登記進出口企業累計達到552家,居全省前列。對外貿易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期間,全市共累計完成進出口22.58億美元,其中出口11.14億美元,進口11.44億美元。對外貿易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逐步加大,為全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出口商品結構進一步優化,出口渠道實現多元化。“*”期間,我市外貿出口結構逐步趨于優化,在鞏固發展玻殼、鋼鐵、電池、紡織等傳統優勢產品出口規模的同時,加快開發新的出口產品,培育出了豫北金鉛公司、凱瑞數碼公司、利華制藥公司等新的出口增長企業,市場多元化戰略取得成效。目前,我市已同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貿易往來關系。
(二)利用外資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期間,我市大力實施開放帶動主戰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利用外資的規模不斷擴大,質量不斷提高。“*”期間,我市共審批外商投資企業61家,合同利用外資2471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21501萬美元。通過利用外資,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和設備,解決了我市建設資金不足的壓力,有力地推動了我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水平的提高。以安松公司、安陽凱瑞電腦數碼公司、安陽旺旺為代表的200余家外商投資企業落戶安陽,標志著我市利用外資的質量與水平正逐步提升。
中藥材經濟發展規劃
種植面積超過1.5萬畝的主要有:玉竹、金銀花、杜仲、百合、黃姜、梔子等,中藥材品種中。其中種植面積最大的玉竹,面積已超過6萬畝,其次為金銀花,種植面積也達3.5萬畝。另外種植面積在0.2-1.5萬畝的還有白術、黨參、天麻、葛根、苡米、黃柏、白芍、射干、淮山等,全市現有較大規模的中藥材加工企業10家,年加工中藥材原料4萬噸以上。
用途廣泛,中藥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醫藥。隨著國際市場對中醫藥需求的升溫,其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中藥材栽培投資期短、效益高,農民看得見、摸得著、易接受,當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的最有效途徑。市委市政府把中藥材列為了市農村經濟發展的五大支柱產業之一。因此,中藥材產業將會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亮點。
一、市中藥材生產發展現狀
無論種植面積還是產值都有很大的增長,市經濟作物生產中已經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其產值約占整個經濟作物總產值的三分之一。預計今后幾年仍會以每年15%以上的速度增長。據統計,2008年全市中藥材種值面積已達26.5萬畝,中藥材生產是近年來我市發展最快的產業之一。比2000年的5萬畝增加21.5萬畝,增長4.3倍。其中:新化縣種植12萬畝,漣源4萬畝,雙峰9萬畝,婁星區0.8萬畝,冷水江0.6萬畝,開發區0.1萬畝。中藥材總產值4.5億元,比2000年增加3.7億元,增長4.6倍。中藥材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村經濟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
二、我市中藥材生產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我市中藥材產業近年得到較快的發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種植規模偏小,產業化程度低。目前全市中藥材種植規模還較小,布局比較分散,多數農戶都是利用邊角地、瘦地和一些旱地、坡地、山地發展起來的。雖然涌現出了一批專業大戶,但成規模連片種植的還不是很多,集約化程度低。二是服務滯后,扶持不夠。社會化服務只局限在產中的農資供應和技術指導,產前的信息和產后銷售服務等環節仍然比較滯后,同時專業技術人才缺少,難以提供及時有效的技術服務,對流通經紀人和商販缺乏統一管理和正確引導,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銷售網絡。同時信貸的支持力度不夠,不少農民因缺少資金而無法擴大種植規模。三是信息不暢,抗風險能力差。由于農戶分散經營,缺乏正確的市場信息引導,加上銷售渠道狹窄,無法抵御市場風險,從而極易挫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四是標準化種植缺乏,品質意識不強。農民對中藥材GAP還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種植、管理、施肥、施藥,采收都比較隨意,種植的不規范,導致有效成份缺失,重金屬和農藥殘留超標等,不符合CAP要求,這將嚴重制約中藥材生產的發展。五是加工能力不足,產品附加值不高。雖然目前全市有成規模中藥材加工企業10家,但真正具有現代生產線和加工技術的不多,大部分生產設備落后,加工成本高,資源浪費嚴重,從而也影響了中藥材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年至2010年是**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規劃時期,根據黨的**精神和自治區黨委六屆十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實際,現制定本規劃綱要。
序言
**期間,**地區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自治區人民政府的一系列方針政策與決策部署,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排難而上,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進步,全面完成了**計劃的主要指標和各項任務,全地區呈現出經濟繁榮、社會穩定、民族團結、邊防鞏固、各族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的大好局面。
**期間,全地區國民經濟快速穩步增長,**年全地區實現生產總值48.78億元(按當年價格計算,下同),年均增長8.7%,比“九五”期間年均0.2%的增長速度有了大幅度提高;實現人均生產總值2700元,年均增長9.1%;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預計達到2.32億元,年均增長16%。全地區產業結構得到調整優化,工農業生產勢頭良好,**年第一產業增加值達到21.7億元,年均增長3.2%;第二產業增加值達到9.7億元,年均增長16.8%;第三產業增加值達到17.4億元,年均增長13.2%,一、二、三產業的比重由**年的56:13:31調整到44:20:36,基礎產業得到加強,具有優勢的特色產業比重明顯提高。固定資產投資規模不斷擴大,**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26億元,**期間累計完成投資79.54億元,年均增長38%,以烏魯瓦提水利樞紐主體工程、天然氣綜合利用工程、農網改造工程、315國道改擴建工程等為主的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建設,使**基礎設施條件有了較大改善。各族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年全地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37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7500元,分別比**年增加543元和2785元,全地區累計有4.9萬戶22萬特困人口實現了脫貧,幫助25.26萬人口越過了低收入貧困線。五年累計新增城鎮就業崗位5.3萬個,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全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繼續全面發展,計劃生育和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得到認真落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取得新成就,黨的建設和干部隊伍建設不斷推進,社會政治大局保持持續穩定。
這些成績的取得,為**地區向**邁進奠定了堅實基礎。但與發達地區相比,當前全地區還面臨著五大突出矛盾:一是人均資源要素占有率低與農業人口相對較多的矛盾比較突出;二是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與城市就業壓力巨大的矛盾比較突出;三是人口素質不高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求的矛盾比較突出;四是環境惡劣、條件差與基礎建設投入不足的矛盾比較突出;五是分裂與反分裂斗爭之間尖銳復雜的矛盾比較突出。這些矛盾和問題是制約**經濟快速健康發展的主要因素,需要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在**期間下大力氣予以逐步克服解決。
第一章指導思想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
目錄
一、發展基礎和環境…………………………………………………………(2)
(一)發展基礎………………………………………………………………(5)
(二)發展機遇………………………………………………………………(5)
(三)面臨挑戰………………………………………………………………(5)
二、**規劃總體發展目標…………………………………………(5)
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報告
各位代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已經提交大會。現在,我向大會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個五年規劃綱要的報告,請同“*”規劃綱要草案一并審議,并請省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振興*老工業基地各項工作全面推進
過去的五年,在省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們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重要思想為指導,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和*老工業基地振興。經過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計劃確定的主要目標提前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
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614.9億元,年均增長*;人均達到13328元。五年累計完成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1500億元,比“九五”時期增長82.7%。農業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邁上新的臺階,畜牧業、農業產業化和農產品加工業較快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經濟效益明顯提高。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5.9%,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由*提高到160%,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等支柱優勢產業不斷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年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2.5%。海關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20.6%。國內旅游收入年均增長33.4%。
振興*老工業基地的各項工作全面推進。制訂并組織實施了《振興*老工業基地規劃綱要》。通過改制、改組、改造和分離辦社會職能等,全面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國有經濟的戰略性調整取得明顯成效。完成了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任務,有130萬名職工實現并軌。在全國率先實施免征農業稅改革試點,落實各項扶持政策,推進綜合配套改革,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有力地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全面加大投入力度,投資增長率從全國后位進入前列,一大批重點項目建成或啟動。深入實施開放帶動戰略,著力改善投資環境,積極引進國際國內大企業和戰略投資者,利用外資、引進內資取得顯著成績。對外經貿合作、勞務合作、科技合作不斷擴大,與145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各級各類開發區較快發展。大力培育創業文化,推動全民創業,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21%。
各項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科教興省、人才興業戰略。五年累計取得科技成果2301項,獲得授權專利8672件。科技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與中國農科院共建中國農業科技東北創新中心。農村教育得到加強,“兩基”成果不斷鞏固,職業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較快發展,高等教育規模擴大,毛入學率達到28%。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人才資源開發。集安高句麗遺跡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完成全省城鎮體系規劃和中部城市群規劃綱要編制工作。公共衛生體系逐步建立,農村新型合作醫療試點進展順利。人口數量得到控制,人口素質有新的提高。群眾性體育活動廣泛開展。生態省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廣播電視、新聞出版以及婦女兒童、老齡和殘疾人等事業不斷發展。民族、宗教和軍民共建、優撫安置等工作扎實推進。地震、氣象、測繪、人防、史志等工作取得新的成果。
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理論與模式
摘要:甘肅區域經濟發展規劃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緊密的聯系。這就需要加強甘肅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和模式研究力度,為推進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文章對甘肅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理論進行了分析,并探究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模式,以此提出有效提升甘肅區域經濟發展的措施。
關鍵詞:甘肅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理論;模式
引言
甘肅區域經濟發展規劃應當充分利用其自身優勢,結合區域規劃理論主要包括增長極理論及點—軸漸進擴散理論。二者都對地區經濟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其一,是建設增長中心,發揮經濟帶頭作用;其二,是點軸網狀空間建設,利用非均衡協調發展的優勢。
一、甘肅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理論分析
1.增長極理論。“增長極”理論是法國著名經濟學家弗朗索佩魯創立的,世界經濟要素的作用是在一種非均衡的條件下發生的。而非均衡增長是從區域增長極開始的,增長極的形成需要具備三種條件。其一,該區域需要有足夠創新能力的企業家群體。其二,該區域需要具備一定的規模經濟效應。其三,該區域要具有適宜的經濟增長環境。例如,2015年甘肅省蘭州市的經濟總量占全省經濟比重的30.9%,在全省市州中居第1位,生產總值是經濟第二大城市慶陽市的的2.86倍,是天水市的3.85倍。因此是全省最大的增長極。甘肅酒泉、慶陽市的第三產業生產總值較小,但具有豐富的資源儲藏,同時作為國家重要工業基地,酒泉等地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相反,甘肅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一般,如甘南地區、臨夏地區,雖然第三產業在該地區的經濟生產總值較高,但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礎較為薄弱,經濟增長方式較為單一。因此,很難與省內其他地區的經濟保持平衡發展①。費朗索佩魯也提出這種非均衡增長并非同時出現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強度先出現在一些增長點或增長極上。并通過不同的渠道向外擴散,以致對整個地區的經濟產生不同的影響。法國經濟地理學家就此提出了“增長中心”的概念,布德維爾將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產生的極化,可以看作增長中心逐漸向其他地區或者部門進行傳導,其增長極的產生與地理空間推動有著極大的關聯。巨大的推動將使得經濟增長圍繞出發點集中。由此,增長極以推進型產業復合體的城鎮出現。增長極可作為經濟空間上的推動型產業也可以作為地理空間上的產生集聚的城鎮。增長極的出現將使得該地區的經濟發展先產生極化效應其后產生擴散效應。
市區國民經濟發展規劃綱要
“十二五”時期,是碑林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圍繞“宜居、宜業、宜學、宜商、宜游”城區建設目標,積極發展特色經濟,努力提升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將碑林打造成為國際化大都市的核心城區的關鍵時期。根據碑林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背景和形勢,編制本綱要。
第一章“十二五”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環境分析
第一節“十一五”規劃執行情況
“十一五”期間,在市委、市政府及區委的正確領導下,我區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建設“五宜”城區為目標,搶抓機遇,狠抓落實,“十一五”規劃涉及的經濟發展、民生保障兩大類共7項指標已超額完成,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區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經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預計到“十一五”末,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68%,2011年達到343.77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2.54%,2011年達到275.69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6.83%,2011年達到285.3億元。實際利用外資到位數年均增長26%,2011年達到5150.2萬美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23.22%,2011年達到21.66億元。超額完成“十一五”計劃預期目標。
區商務局外向型經濟發展規劃
“十二五”時期,是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實現外向型經濟大發展的關鍵期。進一步把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克服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影響,不斷提高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擴大外貿規模、轉變外貿發展方式是外向型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任務。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五年大變樣的奮斗目標,現制定區“十二五”外向型經濟發展規劃。
一、“十一五”外向型經濟發展回顧
(一)基本情況
“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工作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總體上出現起伏。“十一五”前三年呈逐年遞增趨勢,年完成4185.9萬美元,年完成4548.1萬美元。年完成5007.3萬美元。從年開始,金融危機的影響開始顯現,實際利用外資同比下降18.3%,完成4090.4萬美元,年完成6445.4美元。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實際利用外資累計完成2.42億美元,是“十五”期間外資總量的2.3倍。
“十一五”前三年,我區外貿出口實現了快速發展,年完成出口額12112萬美元、年完成15576萬美元、年完成16813萬美元,年均增長18%。從年開始,由于受人民幣升值、國際貿易磨擦增加、國際金融危機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了下放外貿企業改制等因素的制約,出口出現了大幅波動,年完成出口10050萬美元,年完成出口14524萬美元,與期初相比略有下降。
(二)發展特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經濟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