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我國公司上市資本市場演進論文

時間:2022-12-30 11:28:00

導語:探究我國公司上市資本市場演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我國公司上市資本市場演進論文

摘要:上市公司的運營質量關系到證券市場和區域經濟的健康發展。通過對近年來江蘇省上市公司的調研,發現江蘇省上市公司在證券化程度、上市公司量質、融資功能和結構、地區和行業分布,以及主體結構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消除體制和政策障礙,從加快上市步伐,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推進融資渠道多元化等方面進行完善,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層次顯得尤為緊迫。

關鍵詞:上市公司證券化;資本市場;上市公司分布

自1993年8月以來,江蘇省上市公司取長足發展,公司治理進一步完善,區域資本市場表現突出;投資者日趨成熟,風險意識不斷增強;市場監管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優勢和產業集中度的“江蘇板塊”。但是,江蘇上市公司在規模、質量、數量等方面與兄弟省市之間還有較大差距。如何從轉變觀念、完善制度、規范運作等方面,提升上市公司質量和層次,促進其做大做強,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江蘇省上市公司現狀與運行特征

(一)上市公司狀況明顯改善

截至2008年4月江蘇省上市公司為118家。江蘇上市公司搶抓機遇,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功能,有力地推動了區域資本市場與地方經濟的良性互動。

1.融資規模逐步擴大。2000-2007年,江蘇上市公司共從境內資本市場募集資金511.22億元,近三年連續大幅攀升,特別是2007年,直接融資規模占到自2000年以來境內資本市場融資總額的37%,創江蘇資本市場歷年直接融資總額之最。直接融資比例的擴大,有力地促進了江蘇上市公司規模擴大和區域經濟的發展。

2.多種融資方式共同凸現。2007年,11家企業首發行新股籌資111.45億元,3家企業增發籌資10.84億元,7家企業定向增發籌資60.04億元,3家企業發行可轉換債券融資4.4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實現新突破,2007年實際發行短期融資券208.7億元,比上年增加106.2億元,企業債券發行規模創歷史最高記錄。自1990年江蘇開始發行企業債券以來,截止2007年末全省共有446家企業發行企業債券168.5億元,到期企業債券皆能按時足額兌付。融資方式的多元化,改變了以往過于依賴首發融資的單一局面。

3.上市公司行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江蘇上市公司以機械制造、紡織、化工等傳統行業為主。2007年,在上述傳統行業上市公司持續發展壯大的同時,江蘇新增了一批如南京銀行、金陵飯店、連云港等第三產業類上市公司,進一步改善了江蘇上市公司產業結構。同時,南京銀行首發和長航油運整體上市,分別創下江蘇上市公司首發融資和單次再融資的最高紀錄。這批業績優異、成長性良好、行業地位突出的龍頭企業有力的引領了區域行業的發展,提升了江蘇板塊的市場形象。

(二)上市公司與區域經濟具有較強相關性

從全省118家上市公司的地區分布看,蘇南地區94家,占80%,其中南京39家、蘇州22家、無錫21家、常州6家,鎮江6家;蘇中地區15家,占13%,其中南通7家,揚州6家,泰州2家;蘇北地區9家,占7%,其中連云港4家、鹽城3家,徐州2家,淮安和宿遷沒有上市公司。從上市公司的地域分布,地區差距較為明顯,表現出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高度相關,蘇南地區作為引領江蘇經濟發展的發動機和增長極,該區域擁有上市公司數量與其在全省的經濟地位相匹配。

(三)上市公司涉及領域寬,分布層面廣

從主營行業看,江蘇省上市公司的主營業務幾乎遍及17個行業,但是主要集中在機械、設備、儀表業,石油、化學、塑膠、塑料業,批發零售等行業。這些行業共有67家上市公司,約占上市公司的56.8%,其中又以機械、儀表、設備高居榜首,有29家,占總數的25%。金融和保險業僅有1家,但農業類上市企業尚屬空白。

(四)上市公司運營質量明顯改善

近年來,全省上市公司緊緊依托其資本和機制優勢,擴大企業生產經營規模,取得了明顯的企業經濟效益,運行質量逐步改善,全省上市公司在上市公司數量、總資產、凈資產、總股本都呈快速上升之勢;總市值、凈利潤表現出較大幅度波動,這與證券市場2001-2005年持續低迷、企業運營成本攀升和競爭加劇密切相關,同時應引起高度重視的是每股凈收益持續下降。

(五)準上市公司資本規模明顯提高

近年來,江蘇省上市公司數量實現快速增長,隨著江蘇經濟運行的規模、質量、效益的提高。企業運行宏觀、微觀環境的改善,經濟結構調整和優化步伐加快,特色和優勢產業集群效應的顯現,一批大企業、大集團、大公司的突起,都為江蘇提供了豐富的后備上市資源。

江蘇省上市公司緊緊抓住資本、技術紐帶,通過購并、合資、控股、參股等多種形式,盤活存量資產,不斷擴大企業資產運營規模,企業規模和實力穩步增強。截止2007末,全省上市公司資產總計達4127.69億元,戶均比上年增長14.4%。上市公司營業收入也呈上升之勢。去年全省上市公司實現營業收入950.89億元,戶均比上年增長17.1%,其中房地產業企業同比增幅為43.6%,位居各主營行業之首;批零貿易業、運輸郵電業企業同比增長22.4%和19%,分列第二、三位。全省上市公司實現利稅總額84.07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為51.29億元。盈利在億元以上的上市公司有19戶,其盈利總額占企業盈虧相抵后利潤總額的近九成,寧滬高速、揚子石化、南京鋼鐵等上市公司實現利潤居全省前三位,上市公司向優勢企業集聚較為明顯。

二、江蘇省上市公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證券化程度偏低,資本市場功能和上市公司優勢未能充分釋放

證券化率指上市公司市值占GDP的比例,它是衡量證券市場發展程度的規模指標,體現了直接融資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證券市場的作用效率。證券化水平越高,意味著證券市場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重要。近年來,江蘇GDP占全國的比例平均為10.52%,2004年江蘇GDP占全國比例達到11.36%,領先全國平均增長水平5.4個百分點,處于全國第一方陣。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發展和完善,證券化率不斷加深,2007年達到132.65%,而近年來江蘇證券化率持續走低,2007年僅為30.36%,不及京、滬、浙、魯、粵、鄂、川的證券化水平,表明直接融資在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證券市場的作用效率尚未充分釋放。

(二)上市公司量質與江蘇的經濟地位不相稱

2007年,江蘇省財政收入、進出口總額居全國第二位,經濟總量、稅收收入居第三位。而從上市公司量質分布看,2007年江蘇上市公司數量112家,占全國的7.23%,處于廣東、上海、浙江之后,居全國第四位,總市值居第七位,在全國百強上市公司中,江蘇只有兩家入圍,與內蒙古、山西、湖南、河南等并列,僅比甘肅、云南、江西、廣西等多一家,江蘇上市公司的量質與其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明顯偏小,上市公司的示范效應和集聚功能尚未充分發揮。

(三)籌資功能弱化,直接融資比例過低

近年來,隨著證券市場的低迷,江蘇上市公司融資總額占全國的比重總體呈現逐步下降趨勢。2003年和2004年全國資本市場籌資總額均有所增長,而江蘇上市公司籌資總額卻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近六年融資總額僅為全國的2.93%,2002年比例最高也僅為6.90%,而同期間江蘇的GDP占全國的總量超過10%,江蘇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上的籌集資金比例與其經濟發展地位不相適應;2002-2007年,江蘇上市公司在資本市場共融資380.02億元,其中股票融資347.82億元,占92%,企業債券融資32.20億元,占8%,明顯表現出股權融資偏好,結構失衡;從江蘇省資金供給結構看,2002-2007年,資金總供給為17699億元,其中信貸資金比重為96.75%,股票融資為2.15%,資金供給過度依賴銀行信貸,上市公司在促進江蘇經濟建設的作用有待進一步提高。

(四)上市公司地區和行業分布不均衡

與資本市場發展充分的省份相比,與“全面達小康,建設新江蘇”要求相比,江蘇省上市公司發展存在嚴重的區域分布不均衡,蘇南、蘇中、蘇北依次梯度遞減,特別是蘇北地區上市公司、創業投資企業數量依然偏少,淮安和宿遷沒有上市公司;在112家上市公司中,第二產業90家,占80%,第三產業22家,占20%,與江蘇提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戰略定位相背離;從行業分布看傳統制造業72家,新興產業18家,與江蘇提出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不能有效對接,產業布局尚未有效改變粗放型經營模式,上市公司的創新性、集聚性的特征不明顯。

(五)上市公司主體結構不盡合理

雖然隨著上年幾家較大型企業上市,江蘇上市公司結構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主體規模小和傳統行業偏重的現狀仍沒有得到根本性的轉變。2007年,上市公司總資產僅占全國的3.3%.上市公司市值僅占全國的2.39%,戶均市值69.30億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33%;入選滬深300指數樣本股中江蘇僅占15家,落后于滬、粵、京、魯;全國百強上市公司中,江蘇只有兩家入圍;平均股本規模、資產規模均落后于廣東、山東、北京和上海,充分說明江蘇上市公司單體資產經營單薄,上市公司股本小型化的現象明顯,缺乏領軍型、集團化、國際化的超級航母。

三、促進江蘇省上市公司大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釋放資本市場功能,消除體制和政策障礙

資本市場具有資金融通、產權中介、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等特殊功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強調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解決我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發展不協調的突出問題。加強政策指導,提升已上市公司再融資能力;加強對江蘇上市公司的資產重組的指導,特別是與國有經濟戰略調整緊密結合起來,充分利用證券市場平臺,積極開展并購重組,優化配置,提高上市公司的再融資能力。一方面,業績優良的上市公司要通過購并重組、整體上市,使優勢企業、優質資產、優秀人才向上市公司集中,加快成為地區和行業的龍頭企業;另一方面,對發展存在困難的上市公司,要積極爭取政府、社會各界的支持,積極引進民營資本和外資參與重組,吸引有實力的投資公司參股、并購,為公司發展尋找新的機遇,實現公司發展新的飛躍。

同時要改變江蘇長期以來形成的求穩、謹慎的思想,強化資本市場對地區經濟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完善相關政策措施,積極支持上市企業依托上市平臺和資本紐帶,發揮江蘇特色和優勢,按照政策傾斜、產權多元、一市一策的思路,打破地區、政策、體制、準入等障礙,實施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界的購并、重組,提高優勢產業集中度,促進上市企業做優、做強,培育一批在國內外具有知名度和美譽度的上市公司,增強地區產業競爭力。

(二)搶抓機遇,加快江蘇企業上市步伐

我國資本市場正在迎來歷史最好的發展時期,宏觀經濟運行環境、資金供給、國際經濟圈的轉移等發展機遇日益凸現;以股權分置改革、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證券公司綜合治理等為主要內容的資本市場五項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市場長期存在的深層次矛盾和結構性問題正逐步得到積極穩妥解決;指數漲幅連創近年新高,證券市場信心得到恢復;市場創新積極推進,融資、投資品種日益豐富;資本市場基礎性制度建設不斷強化,市場發展基礎不斷夯實;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積極穩步地向前推進等優勢開始顯現。

江蘇省要建立與境內外交易所共同引導、推動優質企業發行上市的合作機制,健全與證監部門上市公司監管和優質企業培育的協作機制。抓住多層次市場體系建設提速的契機,積極推進符合條件的企業加快上市進程。針對江蘇中小型企業居多、民營企業居多以及現代服務業企業增多、高科技企業增多的趨勢,加快擬上市公司培育及上市促進工作,積極挖掘和培育上市后備資源,真正做到“推薦一批、改制一批、儲備一批、培育一批”。對重點培育的企業,尤其是上市輔導期企業要實行分類指導和全過程跟蹤、服務,及時提供政策指導、咨詢和服務;積極引導大型骨干企業發行上市,特別是要充分利用創業板市場即將推出的機遇,加大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企業和服務業骨干企業改制上市的培育力度,把好輔導企業質量關,通過推動一批運作規范、持續盈利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改制上市,為資本市場輸送新鮮血液。

(三)完善企業制度建設,化解資本市場風險,提高上市公司質量

創新是企業的生命,面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各上市公司必須加快創新步伐,完善創新機制,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大力引進科技創新人才,實現科研成果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匹配;對于質量較好的上市公司,將創新吸收合并和拆分上市思路,實現江蘇上市公司互動發展;對衰退行業和風險較高的上市公司,按照《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意見》要求,建立完善優化創新機制,把企業創新與市場創新、產業創新結合起來,通過積極尋找國內外戰略投資者作為合作伙伴、加快企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步伐、大力推進上市公司創新等渠道,走企業內涵式創新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強化地方各級政府風險處置的工作職責,繼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過培育產業、完善治理機制等方式實現化解公司風險、提升風險公司質量,推動優勢產業借助資本市場實現跨越發展,促進衰退行業或企業脫胎換骨,化解退市風險。

(四)創新資本市場融資路徑,拓展融資渠道

加快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提高直接融資比重,改善企業資本結構,推進融資渠道多元化進程,化解和防范風險是促進江蘇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關鍵。在積極推進企業上市融資的同時,要努力拓展企業融資方式。目前,企業債券市場是江蘇資本市場發展的薄弱環節,要抓住國家調整債券管理體制、推進企業債券市場發展、簡化發行核準程序的機遇,大力發展債券市場的機遇,引導和推動上市公司,通過發行企業債券、公司債券和短期融資券等方式籌集資金,把發展債券市場與落實國家和江蘇產業政策以及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機結合起來;探索中小企業集合發行企業債券和短期融資券,創新債券發行的擔保方式;支持和鼓勵江蘇證券公司、大中型企業和上市公司等發起設立產業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壯大江蘇資本市場的市場主體規模;切實做好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基金籌備組建工作,加快推進基金的籌備進度,力爭早日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核準;同時,積極向國家爭取設立江蘇新的產業投資基金,推動資本市場全面發展。

(五)加強上市公司的監管力度,促使上市公司規范、健康的發展

堅持“以發展為主線,通過監管創新和專業服務力促發展,努力促使江蘇省上市公司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實現提高,推動江蘇經濟發展”的指導思想,按照中國證監會的統一部署,確立新的監管概念,以信息披露監管為前提和保障,以推進公司治理、誠信運作作為重點和途徑,大力提升江蘇省上市公司質量,促進江蘇省上市公司發展壯大,在此基礎上努力防范和化解風險,充分保護投資者利益。同時,積極發揮新聞媒體和司法部門對上市公司及中介機構的監督,保護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作用。

(六)創新發展創業投資,規范發展產權市場

加快創新創業投資發展模式,建立由政府資金引導、社會資金參與和市場化運作的創業投資機制,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努力營造發展創業投資的社會氛圍、完善促進創業投資發展的有關配套政策、積極推進省級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設立,推進地方政策性創業投資引導基金的設立工作等措施,研究建立創業投資風險補償機制,對符合政府政策導向的、投資于初創期企業的創業投資企業,按其投資損失的一定比例給予專項的風險補貼。

規范發展產權交易,鼓勵發展各類產權交易中介機構,根據非上市公司資本流動、資產重組的客觀需要和相關政策法規的要求,加強省內產權市場整合,加快制度創新,提升服務功能,積極探索開展非上市公司股權轉讓交易試點,努力建設江蘇統一互聯的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為企業并購重組、股權交易、創業投資退出等提供重要平臺。

參考文獻:

[1]沈立人.培育和發展江蘇的資本市場[J].現代金融,2001(11).

[2]吳曉求.全球視野下的中國資本市場[J].當代財經,2008(8).

[3]崔國祥.江蘇上市公司發展特征與對策[J].新企業,2003(10).

[4]沈坤榮,范永俊.充分發揮證券市場功能保持江蘇經濟競爭優勢[J].南京社會科學,2002(3).

[5]劉穎.江蘇省資本市場開放調查及思考[J].金融縱橫•財富,2007(10).

[6]江蘇省統計局

[7]江蘇統計信息網

[8]胡汝銀.中國上市公司成敗實證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9]江蘇證監會

[10]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