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加強師德建設
時間:2022-09-14 10:12:50
導語:探究如何加強師德建設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抓好師德師風建設是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要求,是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落實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更是打造優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本文分析提出,教師要立足三尺講臺,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形成積極的職業道德情感,實踐良好的職業道德行為,明師道、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鑄師魂,成為品德高尚的高素質教師。
關鍵詞:師德師風;教師;師魂
一、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
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師德既反映了社會道德的要求,又是針對教師職業活動領域各種關系提出的規范要求,是教育實踐中處理教育活動各種關系的行為準則。師德體現在教育教學的具體過程中就成為師風,包括個體教師的風度與行事風格,乃至整個教師行業的風尚風氣。師德與師風是相互交融的統一整體,是教師職業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素養,是教師完成教育任務的保障,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條件,更是決定教育事業成敗的重要因素。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繼承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要求。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個人修養。《禮記》曰:“君子慎獨”,《論語》曰:“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曰:“吾善養浩然之氣”,《大學》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古代士人自我修養追求的最高境界。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更應注重個人綜合素養的提升。《荀子•致士》載:“師術有四,而博習不與焉。尊嚴而憚,可以為師;耆艾而信,可以為師;誦說而不陵不犯,可以為師;知微而論,可以為師。”意思是說,成為教師的方法,除了要有淵博的學識之外,還應具備四個基本條件:態度莊重有威嚴,使人敬畏;品德高尚,使人信服;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專業素養深厚,用心從教。從中可以看到,品德修養是教師的基本素質之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人格是進行教育教學的基石,師道尊嚴首先是因為教師德高身正,嚴于自律,對學生具有示范引領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師必須注重修身養德,提升自我涵養,著力塑造良好的師德師風,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贏得社會尊重。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貫徹黨和國家號召的必然要求。黨的對新時代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建設教育強國、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重點強調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為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對師德師風建設也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指出要“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求把提高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和職業道德水平擺在首要位置,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教書育人全過程,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成,推動教師成為先進思想文化的傳播者、黨執政的堅定支持者、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這些都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對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視。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是打造優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現代教育家徐特立認為,“教師是有兩種人格的,一種是經師,一種是人師”“經師是教學問的,人師是教行為的。”換言之,經師是“傳道授業解惑”的知識傳授者,讓學生認識世界、了解世界;“人師”是以身作則、德高為范的道德持守者,以榜樣的力量感染學生,讓他們學會做人、學會處事。一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該是授業的經師,更應該做傳道的人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從教師角度來說,教師的職業行為是其專業化的外在體現,決定著其專業發展的長遠性;從學生角度來說,教師的職業行為是學生的榜樣,對他們的身心發展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引導著學生的思想建構和品德養成。評價教師的維度是多樣的,每個人心目中都有自己好老師的標準。好老師雖然沒有統一的模式,但高尚的師德師風是好老師們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質。筆者曾面向中職學生做過一個關于教師評價的調查,共收集到有效問卷864份,在師德、教學能力、科研成果、職稱等級、社會名譽五個選項中,認為師德是評價教師的首要因素的占86.1%。由此可見,師德師風對于教師的重要意義。如果說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辦好教育的基礎與前提,那么抓好師德師風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重要保證。然而,近年來屢見報端的教師學術剽竊、報復社會、歧視學生、變相體罰學生、性侵學生等事件,在引發社會輿論廣泛關注的同時,也給我們每一位站在三尺講臺上的教師敲響了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警鐘。抓好教師師德師風建設刻不容緩。
二、弘揚高尚師德,培養優質教師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重在弘揚高尚師德。《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將教師職業道德規范核心表述為:愛國守法、愛崗敬業、關愛學生、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終身學習。其中,愛國守法是教師職業的基本要求,愛崗敬業是本質要求,關愛學生是師德的靈魂,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和道德核心,為人師表是教師職業的內在要求,終身學習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不竭動力。根據教育學原理,教師的職業道德品質是教師職業道德認識、教師職業道德情感和教師職業道德行為等要素組成的統一體。加強師德師風建設,要求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不斷提升自己。
第一,提高認識,樹立正確的教師職業道德觀。“師者,人之模范也(揚雄《法言•學行》)。”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合格的教師首先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是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育德的楷模。成為優秀教師,一方面要樹立理想信念,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職責,成為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和模范實踐者;另一方面要取法乎上、見賢思齊,不斷培養和提高自我修養,提升人格品質,增強法制意識,帶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堅守精神家園,堅守人格底線。
第二,愛生愛崗,形成積極的教師職業道德情感。教育是一門需要仁愛之心的事業。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愛是教育的靈魂。作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只有真心誠意地去關愛學生、尊重學生,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身體素質、精神生活和學習狀態,用欣賞增強他們的信心,用信任樹立他們的自尊,才能真正拉近與他們的距離,成為他們的貼心人和好朋友,并得到他們的認可與尊重。擔任班主任的教師更應如此。常言道,干一行愛一行,教師要熱愛教育工作,要有職業追求和職業理想,不能把教育崗位僅僅當成是一個為了養家糊口的職業,不花心力,不敢創新。有了為教育事業奮斗的志向,才能在教師這個崗位上干得有滋有味、干出好成績。如果身在學校而心在商場、官場,在金錢、物欲、名利的誘惑中迷失自己,那必然會丟失教書育人的初心,自然也就成為不了合格的教師。
第三,自覺踐行,實踐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行為。在教育教學的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教師的行為自覺符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這是形成教師職業道德品質的重要標志,也是形成良好師德師風的標志。因此,教師必須時刻以教師職業道德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將師德外化于行,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依法行教,廉潔從教,盡到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在日常教學管理之中,要端正教學態度,嚴肅對待教育工作,鉆研業務,組織好課堂教學,嚴慈相濟,不急不躁、不偏不袒,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理解他們的情感,包容他們的缺點和不足,善于發現他們的閃光點,構建和諧、民主、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引導和守護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在課堂之外,教師與學生家長之間要保持良好的合作關系,尊重和理解家長的請求和訴愿,聽取家長的建議,與家長保持及時的聯系,努力通過家校聯動來達到共同育人、優質育人的目的。
第四,不斷學習,踐行終身學習觀。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是教師職業發展的基礎。在知識更新異常迅速的今天,教師如果自身的知識儲備不夠、視野不不開闊,教學中必然會出現捉襟見肘的狀況,更談不上游刃有余。“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終身學習是當代教師實現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所以,教師要始終處于主動學習狀態,站在知識發展的前沿,保持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堅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僵化、不停滯,嚴謹篤學,刻苦鉆研,不斷充實拓展提高自己,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之相對應,作為教師管理者的教育部門和學校,要進一步完善教師綜合評價體系,強化師德師風考評,加大對教師的思想政治素質、師德師風的監督力度,完善教師誠信承諾和失信懲戒機制,建立教師個人信用記錄和負面清單制度,充分發揮黨員教師的先鋒模范作用,嚴肅規范處理對失德教師的懲戒,引導廣大教師自覺弘揚高尚師德,自覺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統一、言傳與身教相統一。
三尺講臺雖不大,教書育人卻不易。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錘煉品格、學習知識、創新思維、奉獻祖國的引路人。弘揚高尚師德師風,是一種追求,更是一份承諾。因此,每一位教師都需要從自身做起,立足三尺講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明師道,立師德,正師風,強師能,鑄師魂,不斷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真正成為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充滿活力的高素質教師,用愛與責任培育祖國未來的希望。
作者:毛林萍 單位:杭州技師學院
- 上一篇:飲水安全工程問題與建議
- 下一篇: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現狀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