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9 10:50:00

導語: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摘要:建設新農村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事關全國廣大農民群眾的幸福安康以及整個國家的穩定和發展。而文化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如何適應和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我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者,結合實際,作了一些思考。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意義任務改革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而要完成這個任務,主體是農民。也就是說,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成敗的關鍵。要不斷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質,就必須大力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的意義

1、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科學文化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使農民持續增收最有效的途徑,是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嚴格遵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所謂現代農業,就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所謂市場經濟規律,首先是產生的產品要適合市場的需要。第二,市場經濟有兩個顯著特點,即具有契約經濟和法律經濟的特點。第三,市場經濟有嚴格的市場運行規則。所有這些,對剛剛由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且從總體上看文化水平還不高的廣大農民來說,的確是一個嚴峻的挑戰。這時,農村文化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2、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提高農民思想道德水平,是新農村建設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僅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不斷改善農民生產和生活條件,還要與時俱進地推動農民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轉變,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會風尚,努力培養與建設新農村相適應的新農民。從目前農村的一些地方和農民來看,集體主義思想,團結互助精神有些淡化,法律意識淡薄,誠信度不高,發展意識、競爭意識不濃,文明意識、健康意識不強,一些傳統陋習,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樹立社會新風尚、建設鄉風文明要求格格不入。必須通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充分發揮文化啟迪思想、陶冶情操、傳授知識、鼓舞人心的積極作用,推動農村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保障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健康順利進行。

3、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不斷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目標之一

農民不僅要富,農民還要有樂。從農村的實際情況看,雖然我們黨和政府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使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農村文化建設還是相對滯后,已經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要。因此,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就成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任務艱巨

從農村文化建設的基礎、環境和條件來看,任務繁重而艱巨。

1、基礎設施落后,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從我市縣、鄉、村的文化設施來看,市區一級雖然都建了文化館、圖書館,但標準都不高,事業經費也很少,鄉鎮文化站建設更令人擔憂,大多數文化站的活動場所,如電影院、禮堂等,有的年久失修,有的早就拆除。村文化大院一缺場所,二缺設備,三缺管理。農村文化設施,是傳播先進文化的載體。這樣一個現狀,與新農村文化建設的要求,是極不相適應的。

2、文化人才匱乏

不論是專業人才、管理人才,還是經營人才,都嚴重不足。鄉村文藝人才更是缺乏,人員是進不來出不去。這些狀況不改變,農村文化建設的重任就難以順利完成。

3、文化產品嚴重不足

據調查,現階段農民對文化的需求,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科學技術,二是有關農村的法律法規,三是文學書籍,四是文化娛樂。從現有的文化產品來看,是嚴重的供給不足。

4、農民的文化消費能力低

目前廣大農民群眾在物質生活明顯改善后,對精神文化生活十分渴求。但從他們生活消費支出的安排來看,首先是蓋房子、看病、保子女讀書及日常的生活開支,基本沒有剩余的錢。農民不是不需要文化而是沒有錢去享受。

5、財政投入不足

除一次性文化項目設施建設或文化活動財政有一定的投入外,日常的事業經費基本沒有。即使有一點也少得可憐,不到財政支出的0.2%。

綜上所述,在農村文化建設中,就形成了明顯的兩對矛盾和三個焦點。兩對矛盾,即文化產品的供需矛盾;農民有消費需求,而又無消費能力的矛盾。三個焦點,一是財政要加大投入,二是要多出農民所需要的精神產品,三是要不斷提高農民的文化消費能力。而要解決這些矛盾和焦點,短時間內是不可能的。因此,就決定了農村文化建設的繁重性和艱巨性。

三、改革創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

正因為農村文化建設重要而緊迫,任務繁重而艱巨,所以,我們要用改革的思路,創新的辦法,來扎實推進農村文化建設。

1、加大改革力度,創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體制和機制

從體制上講,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要真正做到競爭上崗、全員聘用,干部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收入能高能低,切實增強事業的內部活力。尤其是鄉鎮文化站的體制,要十分明確。鄉鎮文化站,是農村文化建設的前沿陣地,是農村文化建設的主要載體,是滿足農民精神文化需求的主要橋梁和紐帶,公益性十分鮮明,因此,文化站作為第一線公益性事業單位的性質,在鄉鎮配套改革中不能改變。對文化站作用的發揮,關鍵是要創新機制,調整職能,明確責任。

2、整合資源,建立和完善農村文化公共服務體系

從現階段來講,一是要整合一切用于農村、服務農民的各項文化資源,統籌規劃,綜合利用。如教育、科技、黨員電教、村級活動室建設等。二是要建設好三個層次的陣地,即縣(市)區的文化館、圖書館、劇團;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特別是要把鄉鎮文化站建成集圖書閱讀、廣播影視、宣傳教育、文藝演出、科技推廣、科普培訓、體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動等于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站。并做到國有、民營一起上,大力培育和發展民營文化企業、村文化科技中心戶等。為了促進三個層次的文化陣地建設,要繼續開展創建文化先進縣(市)、文化先進鄉鎮活動。以創建活動激勵陣地建設。三是要實施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數字化放映“2131”、農民圖書、農民健身、民間藝術發掘利用這六大工程。四是要繼續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和文化扶貧活動,積極探索“三下鄉”活動的長效機制,變送為“種”。

3、不斷提高文化生產力,創作出更多更好適合農村農民所需要的精神產品

一是要大量出版農民群眾買得起、讀得懂、用得上的通俗讀物。二是要創作出一批反映時代精神、體現農村生活、激勵農民斗志的優秀作品,并把它搬上銀幕,立上舞臺,更好地服務農民。三是大力發展民間文化藝術,打造一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或民族特點,農民喜聞樂見的農村文化活動項目。四是要切實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不斷加大農村文化人才的培育。特別是要加大農民自身文化人才的培養,努力建設一支屬于農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隊伍,讓他們長期扎根農村,成為不走的莊戶劇團,使其卓有成效地為農民提供服務。五是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的方針,營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會環境。

4、加大投入,不斷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充分發揮基礎設施的功能作用

從目前縣(市)區、鄉鎮的財政實力來看,大多數確實是比較困難的,但隨著經濟的發展,每年擠出一定的財政實力,加大對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投入,應該說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5、加強組織領導,確保農村文化建設按規劃、有步驟的順利進行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責任。一是要進一步提高對農村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努力克服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現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總的來說對農村文化建設認識是高的,但仍有少數領導干部總認為經濟建設是硬任務,文化建設是軟任務,或者說,經濟搞好了,文化建設自然會得到重視和加強,因而在少數地方就出現了講話無文化建設內容,規劃無文化項目,資金無文化方面的安排,一講發展文化產業,就想把所有的文化事業推向市場等等,這些思想認識的存在,明顯地影響著一個地方的文化發展。二是要真正做到“五納入”,即要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扶貧攻堅計劃,納入干部晉升考核指標。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三是地方黨委和政府,既要貫徹落實中央對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所出臺的一些優惠政策,又要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出一些相配套的優惠政策,切實有效地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保證農民真正得到文化上的實惠。

總之,農村文化建設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我們作為基層文化工作者,責無旁貸。必須發奮圖強,開拓創新,扎實工作,為新農村文化建設做出我們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