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分區研討

時間:2022-08-23 11:08:08

導語: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分區研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分區研討

1前言

西部地區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也是我國主要的生態安全屏障。當前,在國家把深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置于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優先位置的背景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正在西部地區如火如荼地展開。如何在西部新農村建設中既實現經濟發展,又保護好生態環境,統籌協同是重要前提,而經濟與環境協同模式的設計是當前西部地區新農村建設中急待解決的問題。西部地區地域廣闊、類型多樣,如何進行科學分區,是尋求因地制宜模式的前提,也是實施差異化政策的基礎[1]。

2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環境協同模式內涵

新農村建設中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同,就是在新農村建設中使經濟和環境兩個子系統之間及其內部各要素間按照一定數量和結構組成有機整體,配合得當,有效運轉。新農村建設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模式是在特定的時空條件下,源于一定地區關于兩者協同動力、路徑的基本經驗和規律的提煉與深化。它應是一種相對穩定的結構,同時也是一種動態開放的系統。在一定時期內,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與環境協同模式對相似地區具有較大的借鑒、示范和推廣意義,其本身既有共性,可供其他地區借鑒的一面,又具有不斷吸收外部系統經驗、不斷揚棄自身的一面。經濟與環境協同模式不僅僅是目前大多相似條件下成功經驗的總結,而更要側重于對其他類似地區具有可能引向成功路徑選擇的啟示和探索的意義。

3西部地區相關分區研究述評

一直以來,西部地區的分區問題受到學界與政界的廣泛關注,目前已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從分區的視角和依據,結合環境經濟協調的主題,就目前與其分區相關的主要觀點和類型進行概括,具體為(表1)[2-8]:①從行政區劃結合地理特征角度,西部包括西北5省市和西南5省市,另加內蒙西和廣西。也有人認為,內蒙古可劃入西北,廣西可歸為西南。②從區域農業視角的分區屬自然區劃下的農業部門區劃,主要分類依據是農業資源地域組合決定的農業生產地域分異。③基于水資源短缺是西部尤其是西北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從節水農業的角度進行分區。④從生態經濟視角的分區。根據西部地區生態脆弱、經濟發展水平低的現狀,從發展生態經濟是經濟與環境協同發展的重點出發進行劃分。程國棟提出的四大生態危機區或生態經濟類型區,具有戰略性指導意義;董鎖成在研究方法、研究精度及其分區特征分析和結癥診斷等方面具有開創性的價值。⑤科技部從科技促進新農村建設的角度,根據地理氣候特征、生態類型和產業結構類型的特點設置技術集成與區域示范課題,其中5個與西部地區直接相關,但西南只有山區一個,不能代表廣闊多樣的西南類型。⑥從政策實施的角度,綜合學界的研究成果,國家發改委從重點經濟區、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農產品主產區等角度對西部地區進行了劃分,但劃分的區域不是成片的。

3.1西部地區分區的基本評價主要為:①分區視角。根據目前分區研究依據的視角看,主要是從自然區劃、經濟區劃、生態功能區劃和生態經濟區劃等角度進行劃分。整體而言,目前的分區大部分是把西部所屬的區域作為上述分區的具體類型,或以西部區域為研究對象的西部內部基于不同研究主題的分類。②分區原則。分區原則是整個分區研究的關鍵。現有的分區研究依據研究者的目的和用途采取不同的原則,具體到與西部區域內與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相關的分區原則有:涉及經濟發展、生態環境、農業、生態經濟等原則,每一種分區都有隱含在其后的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如區域經濟學、生態經濟學、環境生態學等。科學的分區原應在相應的理論基礎上,綜合考慮多種因素進行分類才符合地域復雜性分區的要求。③分區方法。分區規律是在同一地域內部表現為相對一致性,在此地域與彼地域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分區是把區域內部的一致性、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加以系統揭示和歸納的方法和過程。大的分區方法有定性法、定量法,實際應用得較多的是定性與定量結合法。如相對嚴謹的分區,一般要建立分區的指標體系,對研究區域內的經濟社會環境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現在更多運用主成分分析法、聚類法、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方法和技術分析研究區域的分異特征,揭示研究區域的經濟社會環境地域的分異規律。④分區單元。目前的分區單元總體上以分異地區為單位,但也有以縣或地州市等行政單元為單位。大部分的分區基于研究目的,打破了行政區劃的限制。⑤空間形態。有的分區涵蓋全部研究對象,在地域上連片;有的分區是針對重點地區展開,在地域上并不連片。⑥分類與分區的結合。一般的分區是就分區論分區,更多的是就研究主題進行先分類后分區,或分類和分區相結合。這種分類是研究主題的主導因子,分區則是分類地域空間上的展開或落實。

3.2西部地區分區研究的不足和展望從目前的狀況看,西部的分區研究還存在許多不足,需做進一步深化研究:①針對西部整體的分區研究已有了良好的開端,但西部內部更細致和更精細的分區研究有待深入,特別是對農村地區如何結合新農村建設的主題還未觸及。②目前大多數分區研究是從整體上對分區原則和方法進行探討,從而得到服務于研究主題的分區結果,但對不同分區類型的主要特征和存在的問題、不同區域內的差異化和針對性研究不足,影響了提出差異化的對策與建議。③目前定量研究分區多,但定量研究受構建分區指標體系、分區評價方法等因素的影響,其結果差異大。定量是分區的基礎,但就研究主題而言一般都較復雜,這就需要一定的定性判斷,或基于實地調研和專業素養的經驗判斷,這樣分區的依據和結果才更具有科學性和可靠性。④未來的分區研究要充分結合利用現代技術和方法進行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才能有所突破。如利用GIS的空間分析功能解決區域內部的一致性和區域之間的差異性問題;利用統計學方法,解決對大量經濟、社會和環境數據的處理問題等。

4西部地區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分區探討

新農村建設中經濟與環境協同的主題就是要探究新農村建設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關系的可行途徑和模式。協同模式分類基準應是“協同關系”及其地域差異,即基于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與關系的界定和識別,進而劃定地域差別化的模式。

4.1分區的原則和依據分類分區是構建西部地區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模式的關鍵,其核心是確定分類分區的原則、用途和目標。分類時要綜合考慮環境經濟協同模式的構成要素,主要包括協同目標、主體、結構、空間、階段、空間尺度、動力、手段、途徑、策略等方面。

4.2分區方案和分類建設對策分區的主要理論依據是環境經濟學,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分區方法,在適當定量的基礎上,基于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的主題進行定性判斷。在空間形態上,突出重點地區,不追求地域上的全覆蓋。在分區單元方面,在考慮行政區劃的基礎上,主要根據協同主題確定的分異地區為主要單位,重視自然環境和農業生產方式等因素。綜合上述分類原則和依據,可將西部新農村環境經濟協同區域劃分為八大區:城郊農業區、西北牧業區、西北旱作農業區、西北灌溉農區、西南高原區、西南河谷平壩區、西南丘陵山區、青藏高原生態農牧區。借鑒已有的研究成果,列出八大區域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各分區分類建設的初步方案,見表2。當然,所列的建設方案目前只是對相關要素進行了初步識別,更精細的內部各要素的識別、關聯性、具體協同對策等科學問題,尚需在量化基礎上進行更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