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國內經濟的真正風險是經濟失衡
時間:2022-11-06 04:23:00
導語:探究國內經濟的真正風險是經濟失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確存在過熱風險。中國7月份的通脹率達到了5.6%的十年高點,促使中國央行發表了措辭強硬的講話。不斷擴大的貿易順差也掩蓋了7月份進口的強勁增長——較上年同期增長27%。然而,真正的風險源自這樣一個事實:中國經濟似乎失衡到了令人無望的地步。
通脹激增本身看來并未失控。原因可歸咎為生豬出現疫情,導致豬肉價格上漲。確實,如果不包括重要的食品領域,年通脹率不足1%。進口激增在一定程度上也可歸咎于油價居高不下;7月份的石油進口較上年同期增加了39%。這是中國的問題之一:如今,這個經濟體規模如此之大,以致于它進口的每樣東西都變得更貴,而出口的每樣東西都變得更便宜。
隨著中國經濟日益向市場導向型經濟轉變,官方向來運用的“命令控制”手段也在日益失去效力。利率的提高必然會吸引更多資金流入這個已經“錢滿為患”的國家;而對銀行貸款采取定量控制所導致的扭曲現象,也在預料之中。廉價資本、受補貼的能源、向國有企業提供的寬松銀行貸款,以及免費的土地(歸功于急功近利的地方政府的慷慨大方),這些因素對中國經濟向資本密集型產業傾斜都發揮了自己的作用。這是荒唐的。
中國在政策方面的主要憂慮是大量農村人口和不斷增加的城市低層人口的就業問題,而資本密集型產業能為這些人群提供的就業機會非常少,還會消耗稀缺的自然資源。與此同時,中國家庭的儲蓄只能獲得一點可笑的收益,而在內陸的農村地區,貧困現象仍很普遍。亞洲開發銀行最近為中國的收入分配問題傷腦筋是有道理的。中國和尼泊爾是亞洲收入分配最不均等的國家。
政策處方可謂眾所周知:對能源和資本實行更現實的價格;改革國有企業領域,重組銀行;最終放開資本賬戶。如果要讓這些發揮作用,建立某種類型的社保網絡也將是至關重要的。不過,只要看一下清單,就可以意識到中國的政策挑戰已經變得多么錯綜復雜??梢哉f,中國的經濟增長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經濟成功傳奇。但是,接下來的章節也許會包含一兩個曲折情節。
- 上一篇:公務員招考工作打算
- 下一篇:衛生局婦幼監測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