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升地質野外教育實習質量實踐

時間:2022-12-10 08:56:00

導語:探究提升地質野外教育實習質量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提升地質野外教育實習質量實踐

近幾年,由于經費不足,野外地質教學實習時間和質量難于保證。針對這一問題,我院在教育、生產、科研三結合的探索中,經多方努力與論證,于1995年上半年,決定與陜西省華縣人民政府協作,將92級和93級61名學生的地質填圖實習和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結合起來進行。1996年n月,該項成果通過最終驗收,并得到與會專家的較高評價。這項任務的完成,為我院貫徹“三結合”的教育方針探索出了一條新路,也對深化教學改革,提高地質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顯著作用。

一、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工作的組織與落實

華縣地跨秦嶺北緣,百分之六十是山區。區內巖石類型齊全、構造變形復雜、礦產資源豐富。為了進一步摸清家底,查清資源,開發礦業,振興經濟,華縣人民政府于1995年上半年有意讓西安礦業學院承擔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工作。地質系接到任務后,經認真分析研究,認為這項工作可以與地質專業本科生的地質填圖實習結合起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解決項目任務經費少、時間緊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解決學生實習經費不足、實習內容單一、與礦產資源開發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后經學校和華縣政府同意,決定將地質專業92級、93級學生地質填圖實習與該項任務的完成結合起來進行。

為了切實搞好這次特殊工作,西安礦業學院領導、地質系領導給予了高度重視和支持,成立了由7名教師和61名實習學生組成的實習隊,負責完成該項教學、生產任務。華縣政府專門成立了由縣長和主管副縣長牽頭,有關局、鄉鎮長參加的礦產資源評價領導小組,先后對評價前期準備工作和野外工作期間的各項事宜作出了具體安排和落實,并及時解決了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問題。

1995年8月,實習隊教師會同華縣政府礦產局有關同志對工作區進行了踏勘,收集了部分前人資料。踏勘結束后向華縣礦產資源評價領導小組進行了匯報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安排報告。1995年8月31日,在華縣召開了由西安礦業學院領導、地質系領導、華縣礦產資源評價領導小組成員和實習隊68位師生參加的動員會。之后,實習隊師生分金堆、柳枝、高塘、金惠、杏林、蓮花寺6個小組對工作區27種80個礦(化)點開展了正式野外調查工作。1995年10月一1995年12月,實習隊伍師生對野外工作成果及現有前人資料進行了分析、整理、化驗測試、報告編寫和制圖。1996年元月,華縣政府組織有關專家對報告初稿進行了初步驗收,提出了修改意見。1996年2月至10月,以實習隊教師為主,部分參加畢業實習、設計(論文)的原實習隊學生參加,對報告初稿進行了進一步完善和修改。最終提交了30萬文字、含82張附圖的華縣礦產資源評價報告。1996年11月,該報告通過渭南市礦管局組織的最終驗收。

二、加強管理,提高教學、生產質量

為了確保教學質量和項目質量,主要抓了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加強思想教育

首先,加強了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地質專業學生近幾年受市場經濟和地質行業不景氣等因素的影響,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專業思想情緒問題。對此,我們采取全體動員、個別談話等方式使每一位學生充分認識到搞好這次實習和生產任務的重要性,使學生從內心感到,通過這次實習,的確能給自己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也能為今后就業創造更多的機會,這樣,增強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第二,加強了學生的組織紀律性和安全教育。實習區范圍大,山高路險,不安全因素很多,而且每天都要與當地群眾打交道。如果沒有嚴格的組織紀律性和高度的安全意識,那么就很可能使本次工作不能園滿完成。對此,出隊之前我們就制訂了10條紀律和8條安全措施,并建立了教師、班組責任制,從而保證了實習工作的順利進行。各小組學生在當地干部群眾中留下了良好的新一代大學生形象。第三,大力倡導敬業和樂業精神。在野外工作中,教師的教風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學生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感染力。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做到的,教師首先要做到,教師要時時處處以身作則,起到表率作用。在實習中,艱險的路段教師總在最前面,有小病和輕傷不終止教學工作。教師的吃苦耐勞精神、嚴謹的工作作風、扎實的業務功底,都對學生起到了很大的感染作用。

2.嚴格業務要求。

首先,我們要求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學習并掌握地質填圖教學的各項要求,并在工作中切實完成這些教學要求,以便達到野外地質教學的目的。其次,我們根據礦產資源調查、普查的有關規范,結合工作區的實際情況,制訂了不同規模、不同礦種的具體業務工作要求,要求各組切實執行。第三,室內制圖時嚴格按有關礦產地質規范要求做圖,不合格的堅決返工。

3.改革教學方法。

由于本次工作涉及礦種多、范圍大,6個組要獨立開展工作。為此,在出隊前,請實習隊教師和有關校外專家集中給學生進行了理論教學。在野外工作期間,各組帶隊教師根據不同工作階段、不同礦種,又對學生進行了多次“間歇式”的理論教學。實習前期,教師手把手地教學生工作方法,親自帶領學生完成測剖面、礦點描述、地質填圖、礦體采樣、圈定等工作。實習中后期,每組又分成幾個小組放開讓學生獨立完成一些已訓練過的工作內容。野外工作結束后,學生動手能力有很大提高。室內分析期間,每組學生分幾個小組分別完成不同礦床、礦點的各項工作內容,并寫出實習報告。從而使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制圖能力、自學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鍛煉。

4.實行量化考核。

過去,地質填圖實習中多采取一份報告、一個成績的考核方法。在這次實習中,我們采取了量化評分的考核方法。其一級考核指標包括:①思想、工作表現(10分);②實踐技能掌握程度(30分);③原始記錄、測量資料(10分);④圖件(20分);⑤報告(30分)。一級考核指標下又包含了多個二級考核指標。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熟悉考核指標,教師須嚴格按考核指標給學生打分,綜合評定學生的實習成績。通過這次量化考核嘗試,不但促進了學生全面掌握實習教學內容和提高綜合素質,而且評出的成績比較客觀實際,學生普遍比較滿意。

三、體會與思考

1.推動了教學改革。

本次工作涉及金屬、非金屬礦產達27種之多,又要按有關地質調查、普查的規范要求,結合工作區實際完成規定的生產任務,這就迫使教師、學生對眾多的礦產從理論上、生產要求上去全面學習和掌握,擴大了師生的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有利于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有利于煤炭地質類專業的拓寬改造。因此,本次工作為我系由過去以煤為主、面向煤炭轉變到以多種礦產為主、面向社會、拓寬專業口徑工作做了一次有益嘗試。通過這次工作之后,我系修訂了地質專業的教學計劃,將專業內涵擴展到煤油氣燃有機礦產和有色金屬、貴金屬礦產領域,將過去的煤田地質學課程、煤田勘探、礦井地質改為礦床學、找礦勘探地質學、礦山地質學,在專業基礎課教學內容上刪掉了部分陳舊、重復的內容,增加了區調工作的新內容。

2.促進了三結合基地的建設。

我系地質類專業合并成地質工程專業以后,原來針對煤炭的韓城實習基地,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滿足新的地質工程專業的野外實習要求,尋找多種礦產并存,又能滿足地質填圖實習要求的新基地已是當務之急。本次工作的開展和項目成果可為我院建立新的實習基地起到促進作用。另外,華縣礦產資源種類多,已建礦山有國有大型金堆城鑰礦,還有地方各類小型礦山,地質條件復雜,可為我系地質科研工作提供良好的場所。在該區進一步深人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必然能有力地促進礦山生產。

3.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本次工作的完成,一方面彌補了實習經費的不足,保證了實習必需的時間;另一方面使學生豐富了理論知識、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實踐技能的掌握程度,從而提高了人才的培養質量。反映在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指導上,教師普遍感到這些學生主動性強、思路開闊、野外工作能力和室內繪圖、分析能力較以前有所提高。另外,有1/5的學生在畢業實習、設計(論文)時選擇了華縣基礎地質和礦產資源開發方面的題目,提高了設計(論文)質量。

4.鍛煉了師資隊伍

參加本次工作的教師大多都涉及了多種礦產資源和三大類巖石,這就迫使教師去鉆研自已不熟悉的各種專業知識,為教師的繼續學習創造了優越環境。因此,這次工作的開展對推動學科間互相滲透和擴大專業教師知識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就本次工作成果,已正式發表了3篇學術論文,參加會議交流論文1篇。幾位參加這次工作的教師近兩年來繼續帶領學生在過去不熟悉的金屬礦產領域與華縣以及其它縣區礦山結合.進行礦產開發地質咨詢、科研和教學,開辟了新的工作領域。

5.為地方政府礦產開發提供了依據。

本次工作為華縣政府基本摸清了家底,提出了“南金屬、北石材、抓龍頭、上規模”的礦產開發策略。華縣礦產局以本次工作成果為依據,引資1千多萬元進行境內礦產開發,各鄉鎮也依法興建了數個礦山,從而促進了華縣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