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分析
時間:2022-10-08 08:27:50
導語: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提出了“產學研協同辦學”的人才培養模式,以能源經濟專業為例,探索并形成了一套“學科交叉、校產融合、創新開放”的專業培養體系,并取得顯著成效。旨在將現實的復雜能源問題與專業培養體系相融合,著眼實踐性、應用性和國際性,促進能源經濟專業的創新型人才培養。
關鍵詞:產學研協同;人才培養;能源經濟
1背景
產學研協同是指在優勢集成、資源共享和體制機制創新的前提下,高校、企業以及科研院所三方以深度參與、分工協作、聯合攻關、平臺共建、利益共享、風險分擔為原則,借助政府、科技中介機構以及金融機構的支持,投入各自的資源優勢,共同進行人才培養、科研開發、生產等活動[1]。如今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已成為各大高校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徑。而目前在與能源相關的資源供應短缺、能源系統轉變和環境污染等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上,利用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人才培養將滿足新時代能源環境和要求。黨的十八大明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實現生態文明的核心是要在環境和經濟之間尋求一種全新的發展道路,而環境問題的關鍵在于能源問題。能源問題自身的復雜性、與其他問題的高度關聯性、涵蓋學科的廣泛性、潛在影響的重大性以及涉及地域的全球性等諸多特點,導致依賴傳統專業培養的單一知識體系人才已難以應對這一挑戰。基于此,教育部順應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代要求,于2010年設立了能源經濟專業。能源經濟專業有別于傳統的學科專業,是為了滿足全新的社會需求,適應全新能源挑戰的多學科交叉專業。鑒于能源經濟專業的特殊性和創新性,以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代表的各高校,在專業設立之初就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確立了資源共享、協同創新的辦學理念。經過幾年的探索,能源經濟專業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專業內涵,即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將現實的復雜能源問題與專業培養體系相結合,堅持學科交叉、加強產學研融合,突出實踐性、應用性和國際性。為了應對綜合交叉性學科對辦學資源越來越高的要求,開設能源經濟專業的各高校形成了良性互動的機制,在教材建設、師資培養、實驗實習等方面通力合作,形成各高校優勢互補、互相協助、資源共享和協同創新的專業辦學模式。
2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能源經濟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措施
能源經濟專業是涉及能源產業科技、經濟管理等多學科的應用型學科[2]。為了優化能源經濟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培養創新型、綜合性人才,我們在能源經濟專業的建設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2.1成立全國能源經濟本科專業建設聯合會,做好頂層設計具體包括:凝聚并建設一支全國最優秀的能源經濟教學和科研隊伍;每年組織召開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術創意大賽;組織召開全國“能源經濟”本科專業學科建設研討會。2.2加強產學研融合,突出實踐性和應用性現實復雜的能源問題要求能源經濟專業強調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相關高校以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思路,與科研院所開展共建工作、與能源企業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在校內加強實驗實踐教學。2.3多元探索,積極推進國際化辦學能源問題具有極強的國際屬性,因此,提高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十分重要和迫切。相關高校積極引進國際化師資開展教學活動,與國外高校積極開展聯合合作辦學,在此基礎上,借助國際能源經濟學會的平臺,在國內組織國際能源經濟學會暑期學校。2.4各高校堅持合作辦學思路,共享優勢資源能源經濟是交叉性非常明顯的專業,需要眾多資源來支撐人才培養,單憑一所高校很難高質量地培養人才。相關高校應堅持合作辦學思路、共享特色優勢資源,特別是師資資源、實習基地、實驗資源,并借助互聯網建立服務能源經濟專業的網絡平臺。2.5積極組織能源經濟專業的學生參加學術會議,并到企業實際考察例如,組織學生參觀由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組織的“第七屆中日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研討會”,以及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CREIA)組織的“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
3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能源經濟專業人才培養取得的成效
3.1開創了本科專業“協同辦學”的專業建設模式。傳統的專業建設多是在各高校內部進行,或是在若干高校間舉行松散的、不定期的“研討會”。對于能源經濟專業而言,作為解決我國當前和未來較長一段時期所面臨的重大突出能源問題而設立的戰略性新專業,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開設能源經濟專業的各高校成立了“全國能源經濟本科專業建設聯合會”(以下簡稱“聯合會”)。在聯合會的領導下,統籌規劃專業發展,集聚創新辦學理念,交流辦學經驗、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推進專業教材建設等,最終實現對專業的“齊辦共管”。3.2建立了一套“學科交叉、校產融合、創新開放”的專業培養體系。在聯合會的統籌規劃下,各高校經過若干年的實踐,逐漸形成了一套全新的專業培養體系,即“學科交叉、校產融合、創新開放”。“學科交叉”是指能源經濟專業不是單純的經濟學專業,而是一個能源工程科學與經濟管理有機交叉的專業;“校產融合”是指各高校均依托自身優勢的能源工程學科及背后產業來辦學和進行人才培養,如石油大學與油氣產業融合、山西財經大學與煤炭產業融合、北航與節能產業融合等;“創新開放”是指專業培養不走傳統道路,而是通過借助國際能源經濟學會等國外機構、中科院等國內科研機構、學校內部優勢資源等,實現聯合開放式辦學。3.3搭建了能源經濟專業師生競賽交流的全國性平臺。為了推進能源經濟專業學生之間的交流,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各類創新創業研究與實踐,在聯合會的指導下,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作為發起方,依托中國優選法統籌法與經濟數學研究會,聯合其他開設能源經濟專業的高校共同創辦了“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術創意大賽”,同時每年定期召開“全國低碳發展管理學術年會”,通過這兩個平臺實現能源經濟專業師生的交流。經過幾年的發展,能源經濟大賽已經成為全國范圍內能源經濟領域影響力和覆蓋范圍最大的賽事,而參賽高校也從原來的開設能源經濟專業的高校拓展為全國所有從事能源經濟研究的高校。3.4初步建成了供學生學習使用的中國能源經濟創新服務平臺。能源經濟專業學生對能源相關問題的解決是建立在對現實問題的抽象思考、數據收集、建模分析的基礎之上的。課內的各類理論分析為抽象思考提供了基礎,但在研究數據、相關方法應用方面,則不能夠完全從課內理論學習中獲取,特別是研究所使用的數據。在此背景下,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供學生實訓鍛煉和研究的網絡化數據與模型平臺,就顯得非常重要且必需。基于此,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在教育部能源經濟專業綜合教改項目的支持下,與中科院戰略咨詢研究院合作,共同開發了中國能源經濟創新服務平臺,供全國開設能源經濟專業的高校使用。
4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促進能源經濟專業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4.1基于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進行人才培養尚不完善。促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向企業轉移和轉化是產學研合作的基本任務,也是我國產業轉型升級面臨的核心議題[3]。高校和研究機構對能源經濟專業人才的培養與企業現實需求的契合度目前還不高,企業更注重的是科技創新所帶來的經濟效益,高校在學科設置和研究機構進行科研及學術創新方面,目前還缺乏和企業的深入合作。4.2全國有關能源經濟類的研究著作很多,但適合能源經濟本科專業的教材卻較少。能源經濟專業是新興專業,融合了能源環境和經濟管理各專業的理論基礎,但又不限于此。要建立一套“學科交叉、校產融合、創新開放”的專業培養體系,需要打破傳統學科專業的限制,結合學科前沿學術研究成果,形成一套適應新時代的能源經濟理論。但是,目前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相關教材還比較少。4.3全國高校能源經濟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內容結構仍需改進。創新型人才培養需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4]。然而,目前全國高校的能源經濟專業相關課程總量設置很多,覆蓋面廣,但對一些專業主干課程缺乏深入學習,對滿足能源經濟專業需要的、反映能源行業的實務類課程重視程度不足,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質量。
5人才培養模式的進一步創新
5.1專業建設模式創新。在已有的“協同辦學”能源經濟本科專業建設模式及自發成立的“全國能源經濟本科專業建設聯合會”的指導下,教改教法進一步統籌規劃專業發展,集聚創新辦學理念,協調推進專業教材建設,真正實現能源經濟專業的“齊辦共管”。5.2專業培養體系創新。根據能源經濟專業的特點,更好地完善“學科交叉、校產融合、創新開放”的專業培養體系。“學科交叉”指在課程設置上不僅包含傳統的經濟管理課程,還包括能源工程科學類課程;“校產融合”指各高校的專業培養均依托于其優勢產業;“創新開放”指創新辦學模式,借助國際師資、社會知名研究機構、校內優勢資源實現聯合開放式辦學。5.3專業培養實踐創新。在課外搭建實踐式“大平臺”為專業師生提供發展支撐的建設工作。在已有的聯合中國“雙法”研究會創辦“全國大學生能源經濟學術創意大賽”、定期舉行“低碳發展管理年會”、聯合中科院開發“中國能源經濟創新服務平臺”等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與能源企業的深入合作,為培養能源經濟本科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提供更多平臺。
綜上所述,本文以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為基礎,經過研究和實踐,提出“學科交叉、校產融合、創新開放”的本科專業培養體系,提出一系列能源經濟專業促進人才培養的措施。這些措施有利于將現實的復雜能源問題與專業培養體系相融合,解決能源經濟知識學習與研究能力相分離、能源經濟理論學習與能源現實問題相脫節等問題。這種產學研協調培養的模式,在培養高校優秀人才、提升科研機構學術研究創新的同時,也能有效滿足企業人才需求,不斷推動能源經濟專業發展,為培養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章豹,韓依洲,洪天求.產學研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及其優劣勢分析[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5,32(2):24-29.
[2]孫竹,馮連勇,同凡,等.國內外高校能源經管類專業培養方案比較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5):130-134.
[3]謝芳.基于高校視角的產學研協同創新機制建設研究[J].江蘇高教,2018(8):92-95.
[4]韓明華,吉艷平.產學研協同的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40(3):88-92.
作者:趙曉麗 馮連勇 孫靜霄 唐 旭 王建良 單位: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經濟管理學
- 上一篇:電子設計競賽人才培養研究
- 下一篇:農科院校人才培養現狀調查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