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情況

時間:2022-12-19 11:09:00

導語:探究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情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大學生心理亞健康情況

近年來,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日趨顯著,每年因此而退學、休學學生不斷增多,甚至出現了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行為。與極端案例相比,一般性的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心理亞健康問題更值得社會的關注。對大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讓學生能夠主動適應學習環境、生活環境,成為適應性良好、心理健康的人。

一、心理健康標準

心理健康標準是心理健康的具體化,國外心理學家曾提出許多心理健康標準,主要有奧爾波特的“成熟者”模式、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者”模式和羅杰斯的“功能充分發揮者”模式等。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心理健康七項基本標準:智力正常;善于協調和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具有較強的意志品質;人際關系和諧;能主動地適應和改善現實環境;保持人格的完善和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結合我國大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可將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界定為:第一,心理健康應表現為有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大學生能夠客觀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第二,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豁達的心胸,充分展示自己,不斷完善自己。第三,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善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保持獨立,寬以待人,尊重、信任他人,有合作精神。第四,良好的社會適應力,思想、信念和行動都能與社會保持同步。第五,具有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并付諸行動,有堅強的意志和獨立自主精神。

二、大學生亞健康心理狀態的一般表現

世界衛生組織將機體無器質性病變,但是有一些功能改變的狀態稱為“第三狀態”,我國稱之為“亞健康狀態”。亞健康在臨床上可表現為軀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情感亞健康、思想亞健康和行為亞健康等,對心理亞健康的界定多為描述性的,例如“一種介于心理健康與精神疾病之間的中介狀態,這種狀態未達到CCMD-Ⅲ等精神病學診斷標準,但同樣會給人的工作和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甚至還可誘發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和心理危機”。

心理亞健康狀態多表現為頻繁出現的情緒躁動、興致低落、注意力不易集中、過分敏感或行為能力下降等特征。心理亞健康狀態使人們在家庭生活、人際溝通等方面產生困惑、壓抑、郁悶等心理感受,從而導致家庭生活失調、工作效率低下、人際交往困難等不良現象。大學生心理亞健康主要有以下表現:

1.人際交往弱勢心理狀態。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退縮、消極、敏感,常常難于與人溝通。由于不善于與人交往,這部分學生的性格孤僻,在人際交往時擔心不被別人理解,懷疑別人對自己有意見,產生危機感。此類學生自我封閉,不愿找人傾訴,表面上看起來很正常,但往往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他們在對人處事時常常以自我為中心,不易接受他人意見,不理解其他同學的需要,經常責備別人,缺乏合作精神。人際關系交往弱勢心理狀態嚴重影響著個人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健康。

2.學習焦慮心理狀態。主要表現為精神緊張、記憶力減退、注意力難以集中,感到學習困難,擔心自己成績下滑。還表現為放大自己的心理問題,把問題看的很嚴重。此類學生對外界的反應有極端化傾向:一種是亢奮型,另一種是壓抑型。此類學生往往過去取得過較好的學習成績,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

3.灰色心理狀態。表現為情緒低落、苦悶、懈怠、冷漠,對事物缺乏興趣,自卑感強烈,對事物有畏難情緒等。部分學生表現出周期性的情緒波動,情緒高漲時充滿活力,低落時則異常消極。這與大學生涉世不深,缺乏明確的目標有很大的關系。

4.情愛挫折心理狀態。這類問題在大學生中比較普遍。主要是因愛情不順而產生過分強烈的情緒并走向消極狀態,但又不能自我調節的心理反應。在不同的情況下,情愛挫折心理的心理反應也不盡相同。在情愛問題上最突出的表現是消極情緒,喪失自信,失去對人生價值的正確追求。

三、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的原因

1.教育方法不適當。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和家庭往往采用功利主義的教育方法,只重視學生的成績,忽略了學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素質的培養。在教育方式上,部分家長因為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常采用簡單、粗暴的手段,這種教育方式導致孩子形成抑郁焦慮、敏感多疑、偏執敵對、自卑易怒等不健康的品質。還有一部分家長在子女進入大學后只重視對其提供經濟支持,而忽略了子女的心理成長,導致大學生心理亞健康狀態的出現。

2.社會不良現象扭曲了大學生的價值觀。由于受經濟利益的驅使和功利主義的影響,諸如未通過公平競爭而贏得勝利等一系列社會不良現象亦使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了諸多矛盾。部分意志薄弱的學生面對遇到挫折時,就會產生消極的心理狀態,甚至形成扭曲的大學生價值觀。激烈的社會競爭、緊張的生活節奏和巨大的學習壓力使人身心疲憊,也容易導致心理疾患。

3.網絡帶來的心理壓力。據第2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28.96%,高于25.6%的全球平均水平,我國網民數達到3.84億,其中學生占31%,是最大的網民群體。網絡生活已成為當代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調查顯示,大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瀏覽網站信息,其次是消閑娛樂、與人溝通及閱讀新聞。網絡上信息泛濫,心理活動規律表明,當外界輸入的信息超過人的正常負荷后,容易造成壓力和混亂,妨礙深層思考,而且上網減少了學生與現實世界的交往,造成其人際情感匱乏,進而產生各種情感沖突。而學生一旦沉迷于網絡,就容易喪失自制力,形成對網絡的依賴,從而影響大學生正常的認知、情感和心理定位。

4.社會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大學新生在角色轉換與適應的過程中,導致其心理失衡的原因首先是現實的大學與他們理想中的大學不一致,由此產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對新的環境、新的人際關系、新的教學模式不適應,產生困惑而造成心理失調。另外,很多大學生在高中時都是精英,是同學們學習的榜樣,然而進入大學后,他們頭頂上的光環消失了,巨大的失落感和心理落差使得這些學生或自暴自棄,或自我封閉。大學生的社會角色轉換與適應障礙如果得不到及時調整,便會產生失落、自卑、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甚至會導致惡性事件的發生。

5.家庭貧困。部分學生由于家庭貧困而產生了沉重的心理負擔,社會的援助也可能會造成貧困大學生心理失衡。此外,現行的就業制度也加劇了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他們既不能依靠父母,也沒有金錢做后盾,因而面臨的就業壓力更大,更容易產生焦慮、緊張等心理問題。

四、應對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的措施

當今社會激烈的競爭,不僅要求大學生要掌握豐富的知識,而且更要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質。因此,學校要及時發現大學生的心理亞健康狀態,盡早進行有效干預,具體可采用以下措施:

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應對心理亞健康最有效的辦法是調動個體自身的積極性,提高其心理免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點在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通過多種途徑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常識,把握自己的心理狀態,激發其自我調控的潛能,掌握自我心理調節的基本方法。

2.建立學生心理健康互助機制。同學和朋友是大學生首選的傾訴對象,他們也可以起到心理疏導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自發的、隨意的。心理健康教育機構應該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培訓,在大學生群體中建立心理健康互助機制,以此來及時掌握學生心理健康的狀態,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3.鼓勵學生通過正常方式宣泄情緒。大學生心理亞健康問題常常通過不良情緒表現出來,宣泄是在大學生調控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之一。健康的宣泄方式可以使不良情緒得到宣泄,而不健康的方式則可能引發更深層次的不良情緒。要根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各種健康的活動,讓學生的情緒通過健康的方式得到宣泄。

4.建立大學生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心理危機是心理亞健康狀態的極端表現,表現為個體應對問題時感到無能為力,心理失去平衡等。出現心理危機的大學生若不能得到及時地干預,就可能出現自殺、傷害他人等極端反應。因此要建立心理危機預警系統,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情況進行監控,及時干預可以有效地降低心理危機向心理疾病轉化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