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區別
時間:2022-10-23 08:25:46
導語:探究初中與高中歷史教學區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當今很多剛升上高一學生,覺得初中歷史已經學過,導致思想上放松,上課隨便,沒有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和方法。如何消除他們錯誤的認識和培養正確的學習態度和方法呢?其中用好第一課來對比初高中知識不同點至關重要。在難度方面有差別:初中簡易,高中深細;在內容方面有差別:初中重事、高中重理;在過程方面有差別:初中以時間為主線,高中以專題為主線。可見高中比初中更高一層,更應該認真學習適應新階段。
[關鍵詞]學習態度;歷史教學;初中;高中
通過多年的高一歷史教學工作,對剛從初三畢業升上來的同學,對初中歷史和高中歷史模糊不清,思想上放松,上課隨便,作業馬虎,不知不覺中養成隨便個性,學習態度不嚴謹,深入探究知識的意識和能力欠缺。通過多年反思之后,我覺得上好第一課,從第一課尋找與初中歷史不同之處,讓學生知道高中高在哪里、應該如何才能把握好這個高、尤為重要。為了更好讓學生把握好它們的區別,我準備了人教版七年級《夏商西周的滅亡》,先讓學生復習這版塊的內容。然后對照這高一第一課看《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這樣做的目的讓學生一目了然,對比起兩階段的知識更有直接性、實踐性、探索性。我用“你覺得兩課內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為什么會有這些不同?”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究,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通過把握下面幾方面來區分好初高中歷史不同點,從而使教與學得有的放矢。
一、從難度看:初中簡易,高中深細
初中歷史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對歷史知識較為簡要表述,使學生容易接受;高中則對知識點進行深化,詳盡介紹知識點。我們選用第一課分封制初高中的內容:初中:為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奴隸等分給親屬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服從周天子,向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隨從天子作戰。高中:周武王把……同時,諸侯在自己的封疆內,又對卿大夫實行再分封。卿大夫再分賜給士。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級承擔作戰等義務。這樣分封下去,形成了“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制度。從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分別對分封制內容的描述可見,初中的分封制權力與義務都通俗易懂,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而高中的內容對義務表述詳盡很多,并且增加了諸侯國也要分封下去這個義務,這適合高中生的認知水平,對初中是繼承和拓深,沒能把握這點,很難學得精歷史。知道這個關系后,讓學生知道為什么要有這個變化,原因是高一生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素養,需要在知識和能力等多維空間上提升一個檔次。這有利于端正他們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習動力,避免因為以前學過分封制這一內容從而狂妄自大或漫不經心。同時引導學生真切了解深在哪里,對深的內容應該如何把握,這使高中的學習有了方向,有效性可以預見。
二、從內容看:初中重事、高中重理
初中重在敘事:側重于史實,對歷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時間、地點、經過、結果、意義等交代很清楚。高中重在探理:如對于制度的內容、出現的原因及產生的作用效果則是詳細深入探究。而事件往往一帶而過。讓我們再看分封制的作用表述:初中:西周通過分封諸侯,開發了邊遠地區,強化了統治,成為了強盛的國家。高中:西周通過分封制,強化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了邊遠地區,……如設置官員等。隨著諸侯國勢力的壯大,到西周后期,王權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壞。如果說初中要求知其然,則高中要求知其所以然,所以高中更多是在初中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初中往往重在展現史實,高中則重在分析史實,利用史實。所以高中歷史教學要引導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學會利用史實來分析問題,這比初中大大提高了層次,學生應當加倍努力才能適應得了高中課標要求,從而消除學生隨便應付心態。
三、從過程看,初中以時間為主線,高中以專題為主線
初中編排是按時間順序進行的,它的特點清晰,形象,便于初中學生從先至后的認知特點。它綜合性不強,時間好像一根繩子,一個個史實結在這根繩子上,簡單明了。高中歷史新教材編寫采取“模塊+專題”的體例,它體現了大綜合,我們的高中教學也就要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對大數據、多史實深入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和研究能力,通過綜合,引導學生發現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培養正確的唯物史觀。當然新教材模塊專題體例刪減了“繁、難、偏、舊”舊教材中的知識,增加了許多“新的色彩”,使乏味的歷史增添了許多趣味。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好趣味是新的色彩知識,消除學生學習恐懼感,讓他們樂學善學,自然從初中過度到高中學習中來。
作者:劉瓊 單位:廣東省揭陽市揭西縣霖田高級中學
參考文獻:
[1]杜芳.高中歷史有效教學的理念與實施策略[M].科學出版社,2016.
[2]礎教育教學研究課題組.高中歷史教學指導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車華玲.改革與創新: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研究與使用[M].人民出版社,2006.
- 上一篇:初中歷史教學創新方法探討
- 下一篇:初中歷史培養學生情商途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