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亞區域合作
時間:2022-03-26 04:17:00
導語:印度南亞區域合作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
南盟成立于1985年,成員包括所有的南亞七國: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尼泊爾、馬爾代夫和不丹。南盟的宗旨是:促進南亞人民的福利,改善他們的生活質量;加速本地區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向所有人提供體面的生活和發揮全部潛力的機會;促進和加強南亞國家之間的集體自力更生;促進經濟社會文化技術和科學領域的積極合作和相互援助;加強與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合作。
為了防止南亞各國之間的矛盾影響組織的運作,南盟特別在《南盟憲章》中規定,“不審議雙邊和有爭議的問題”。無論是由其宗旨還是憲章來看,它純粹是個經濟組織,專心于經濟發展,不希望涉足政治,更不希望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擾。不可否認,南盟自成立后在一些諸如教育衛生、農業合作、旅游、交通通訊等領域也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和成績。但總體上看,南盟給人的感覺是欠缺活力,猶如一潭尚待激活的死水,在一些關鍵性問題上進展緩慢,因而常被戲稱為“一艘迷失航向的慢船”。主要表現為:區域內的貿易額極低;合作的領域窄,主要局限于農業、農村發展、氣象、通訊、科技和文化藝術等領域的合作;合作的層次淺,多限于會議口頭承諾,履行的深度不夠。
南盟發展緩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南亞地區資源雷同及經貿結構類似,大多數國家極為貧窮,固然是南盟無法擺脫的客觀因素,但評論家普遍認為,印度的態度對南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國土面積將近300萬平方公里,是南亞其他各國面積總和的2.7倍。南亞的自然資源分布嚴重不均,重要的礦產資源幾乎全部集中在印度。南盟之所以裹足不前,這與印度對南盟的戰略考慮是不無關系的。作為公認的地區主導國家,印度理應成為南盟發展的積極倡導者和區域合作的有力推動者,但印度并沒有扮演好它應該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點導致:一是印度本身缺乏足夠的責任心。二是印度在冷戰前與南亞其他國家之間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非常棘手的矛盾。三是印度在發展區域合作問題上患得患失,缺乏合作的政治意愿,態度消極。
二
隨著冷戰的結束,印度逐漸調整了對南盟的政策,態度從冷漠到大力倡導和積極推動。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則是由于以下原因所致。
第一,配合經濟改革,促進經濟發展。印度獨立后,經濟上執行的主要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半管制經濟,其經濟發展速度與同期的其他發展中國家相比是比較緩慢的。從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印度經濟年均增長率僅為3.5%。被譏諷為“印度教徒式的增長率”(Hindugrowthrate)。80年代初,印度進行了一些初步的經濟改革,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年均增長率達到5.6%。但這一速度仍然低于許多東亞國家。到了80年代末,印度的這種經濟體制開始顯現出巨大的弊端。由于放松進口限制,進口大幅度增長,但出口增長相對緩慢,貿易逆差連年出現,在此種情勢下,1991年7月上臺的拉奧政府開始進行了“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的經濟改革。與此同時,世界上出現了經濟區域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南亞地區由于內部不和而大大滯后,同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蓬勃發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印度感到有被世界遺棄之患。面對近鄰的快速發展,印度決定把發展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而作為南亞最大的經濟合作組織,無疑可以成為印度發展經濟的一個有力的借助平臺。第二,印度推行的與南亞其他國家改善關系的“睦鄰政策”,擴展到了南盟。冷戰后,為了實現自己的大國目標,跳出南亞地區的“澡盆”,印度逐漸調整了其南亞政策,奉行一種睦鄰的地區政策。在此政策的指引下,印度逐步解決了與其他南亞國家之間的一些關鍵問題,連印巴之間最棘手的克什米爾問題,也出現了明顯的緩和跡象,這無疑為南盟的發展掃除了一個巨大障礙。同時,這種政策也擴展到了南盟,因為如果與南盟的關系處理不好,則會大大影響到與組成南盟的其他國家之間的關系。
第三,其他地區合作聯盟的發展,給了印度以很大啟迪,使印度若有所思。與南亞區域狀況極為相似的東盟,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經濟蒸蒸日上,越來越引人關注,在世界上的影響力更是日隆。而作為東盟中最大國家的印度尼西亞,非但未表現出地區大國主義的行徑企圖主導或阻礙東盟發展,反而展示了一個地區大國的風范,積極參與東盟的各項事務,倡導各國平等,協調各國的立場,從而使東盟的其他國家能消除或減少戒心,團結一致某發展。
而與印度尼西亞在地區中的情況有著許多相似之處的印度,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對南盟態度冷漠,客觀上阻礙了南盟的進步,印度也因此頗受國內外的指責。對比思考之后,印度決定改變以往的消極態度,積極參與南盟的建設。2003年12月,瓦杰帕伊明確發出“南亞必須向歐盟和東盟學習”的呼吁,希望南亞地區逐步實現經濟一體化,最后實現邊界開放和單一貨幣,并莊嚴承諾:印度決不會拖南盟發展的后腿。
這說明印度逐漸認識到了必須要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如此才能促進印度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方能樹立自己的和平形象,消除其他國家對自己的戒心和疑慮,方可整合整個地區的資源,帶動整個南亞實現騰飛。
事實上,冷戰后印度對南盟態度的轉變,極大地促進了南盟的發展,盡管這種步伐與其他區域合作相比,仍然顯得如蝸牛爬行般緩慢,但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已非常不易。
1993年南盟七國首腦會議簽署了通過降低貿易壁壘促進區域內貿易發展的《優惠貿易協定》。1995年12月,該協議開始生效,這是南盟目前取得的最重大合作成果,它“標志著南亞國家在加強地區合作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新進展”。2004年1月,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蘭堡舉行的第十二屆南盟首腦會議上,通過了旨在減少貧困、加強經濟合作和社會文化發展、保護地區環境、打擊恐怖主義以及加強地區在信息和通訊技術方面合作的《伊斯蘭堡宣言》。瓦杰帕伊在本次開幕式上說,“我們必須采取大膽的行動以加速南盟發展。”
2005年11月,南盟在孟加拉國首都達卡召開了第十三屆首腦會議,這次會議對南盟而言具有重大的意義,各國一致決定從2006年起成立“南亞自由貿易區”。此外,會議接納阿富汗為南盟的第8個成員國,同時,接納中國和日本為觀察員國。這充分說明了南盟正在從封閉走向開放,而印度對此是樂觀其成。
三
冷戰后,印度與南盟的關系,較之冷戰結束之前,有了較大的進展。印度從國際、地區形勢的變化和國內狀況的實際出發,改變了冷戰期間對南盟的冷漠和阻礙態度,積極推動南盟的向前發展。
發展后的南盟,反過來促進了印度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地區環境的改善。印度從南盟發展中得到了實際的利益,這進一步堅定了其參與地區合作的決心和熱情,而這對南盟的進一步發展不無裨益。
盡管,南盟的發展還面臨著許多問題和障礙,但由于最大問題---印度態度問題已經解決,可以預料,南盟的發展不會只停留在書面和口頭上,而會是在各國的行動中向前邁進。
- 上一篇:第三產業普查工作會講話
- 下一篇:縣重點項目建設會議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