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甘肅省農業生產條件差異性

時間:2022-12-16 04:51:00

導語:探究甘肅省農業生產條件差異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究甘肅省農業生產條件差異性

提要:甘肅省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對甘肅省農村經濟發展意義重大。通過對農業生產條件設定的幾個指標,運用聚類分析的方法,對甘肅省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差異及其特征進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在此分析基礎上,從甘肅省農村經濟協調發展的角度,針對各類型區提出了相應的發展策略,以期促進甘肅省農村經濟的健康、協調發展。

關鍵詞:甘肅;區域;農業生產條件;聚類分析

眾所周知,區域生產條件是決定區域發展水平和經濟增長實力的關鍵因素。農業生產條件是農業生存與發展的根本保證,也是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基礎。深入研究農業生產條件的區域差異,對于指導政府制定有效的經濟政策,形成合理的生產格局,縮小各地區的貧富差距,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有著重要的意義。

甘肅的農村經濟發展,既有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一般性,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甘肅位于中國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區,生態環境脆弱,農村經濟發展與全國存在差異;另一方面,就甘肅省內部而言,由于各地區資源稟賦、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很大,使得甘肅農村經濟區域發展不平衡,農村經濟發展帶有明顯的不平衡性,這種不平衡限制了農村經濟的整體發展,削弱了甘肅省農村的整體競爭力。總理在甘肅考察時指出,干旱缺水是我國西部地區農業發展的最大制約因素,必須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生產力水平,這是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性措施。因此,充分了解省內不同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縮小區域差異,促進各地區平衡發展,已經成為農村經濟全面協調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1區域生產條件評估指標體系設計區域有不同的劃分方法,考慮到統計數據的來源和討論問題的方便,文中所探討的是基于地級行政區為\"區界\"的農業生產條件差異與特征的問題。

1.1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

1.1.1科學性原則評估指標體系要能夠全面、準確、客觀地反映區域生產條件的現狀及態勢,而且是由若干相互依存的部分構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體系,區域生產條件是生產體系整體功能的體現。

1.1.2可操作性原則

雖然有些指標具有較好的經濟意義,但由于在客觀現實中沒有可靠的數據來源。所以指標的選取要盡可能地利用現有的統計資料和便于收集到的數據,盡量數量化,不能過分追求理論上的完善,而忽視其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1.1.3可比較性原則

選取的指標在不同區域間應該具有可比性,也就是說指標體系的設計要注重時間、適應范圍、口徑等方面便于縱橫向的比較和經濟的推廣與應用[1]。

1.2評估指標體系的指標體系結構根據指標體系設計的原則,考慮到統計數據的來源,并參照文獻[2]的研究成果,現選取了以下五個指標,為消除量綱對分析結果的影響,變指標為相對指標(表1)。

2農業生產條件的聚類分析系統聚類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最開始的每個觀測值自成一類,然后根據觀測值之間的相似程度并類,并計算新類與其他類之間的距離,再選擇相近者并類。每合并一次減少一類,繼續這一過程,直到合成一類為止。在聚類過程中,選用默認的平方距離來度量類與類之間的相似程度[3]。

文中利用SPSS軟件對表2中的數據進行系統聚類,聚類方法采用最遠距離法,得到聚類樹形圖(圖1),當樣本被分為2類、3類、4類時各包含的樣本(表3)。從表3和圖1可以很直觀的看出具有不同生產條件的動態聚類過程、相互關系及細微差異。

3結果分析根據上面的聚類分析及具體指標值,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1)嘉峪關市、酒泉市、金昌市、武威市、張掖市屬于農業生產條件最為優越的地區。在這五個地區中,嘉峪關市比較特殊,農業生產條件最為優越,單獨構成一類。

(2)蘭州市、白銀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屬于農業生產條件較為優越的地區,成為一類。

(3)最后一類包括甘南藏族自治州、慶陽市、平涼市、天水市、定西市、隴南市,屬于農業生產條件最差的地區。

4原因分析

(1)從表2可以看出,河西地區在機械總動力、農藥、化肥、電力的使用上具有明顯的優勢,該地區五個市的農業勞動力相對人口較少,每鄉村人口用電量、單位耕地面積農藥使用量和單位耕地面積化肥折純量都分別位居全省前幾位,五個市的農業生產技術先進,農業現代化、社會化程度高,從而促使了河西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在全省處于領先地位。

(2)蘭州市、白銀市地處甘肅中部,工業化、城市化程度高,尤其蘭州市作為甘肅省的省會,與其他地區相比經濟實力較強,再加上該地區交通發達,信息通暢,在農業生產方面加大了對蔬菜、水果等一些成本收益率較高產業的投資力度,極大地帶動了該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

(3)甘南藏族自治州、定西市、隴南市等隴東、隴南地區,地域偏遠、生態環境脆弱,交通信息不暢,社會經濟發展相對滯緩,農業生產水平較低。從表2可以看出,這幾個市在平均每鄉村人口用電量上及單位面積化肥、農藥使用量上處于全省最低水平,而農業勞動力相對人口又在全省居較高水平,使得這些地區農業生產條件較差,這也與該地區工業水平低,第二、三產業發展落后有很大關系。

5政策建議根據前文分析的各區域自然條件和農業生產條件的差異,將甘肅省分成三個大類型區進行討論,根據各個地區的特點,因地制宜地實施各種農村經濟發展政策。

(1)河西區。河西區主要指黃河以西的甘肅西部地區,包括酒泉市、張掖市、武威市、嘉峪關市和金昌市。河西區是上述聚類分析的第一類型區,擁有優越的農業生產條件,是發展高產高效農業的天然良區。

應充分利用河西地區光熱資源優勢和有利的農業生產條件,在河西地區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生產系統中,發展經濟作物,擴大人工草地,重視家庭畜牧業,走多種經營、農牧并舉的道路,以提高農業生產總效益。

(2)隴中區。隴中區指以蘭州市為中心,包括白銀市、定西市、臨夏回族自治州在內的甘肅省中腹部地帶,屬于半干旱氣候區,干旱、低溫構成了該地區農業生產的一大威脅。從上述分析可知,隴中區由于人口相對集中,水土流失嚴重,人均耕地面積較少,農業生產條件屬于中等水平。因此,在該區應發展集雨補灌農業和設施農業,積極推廣旱農研究的科技成果,發揮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巨大作用,真正走\"科技興農\"的道路。保護耕地面積、控制人口增長、大力推廣節水農作技術等,對于穩定和提高甘肅隴中旱作農業區糧食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3)隴東南區。隴東南區位于甘肅省東南部,包括隴東區的平涼市和慶陽市、隴南區的隴南市、天水市以及甘南藏族自治州。該區是一個典型的傳統農業區,土地和生物資源有一定的潛在優勢,但從總體看,農業勞動生產率水平還很低,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不高。其主要原因是:生產規模小,生產方式落后;農業剩余勞動力多;以及科技進步慢、經濟區位空間不佳等。在這種條件下,應充分發揮其相對優勢的資源條件,科學地調整農業內部結構,強化多種經營、農林牧結合的合理關系,逐步向規模化、專業化、集約化、企業化經營過渡。推進由傳統農業向商品農業的轉化,推動資源消耗型農業向增值型和科技型農業的轉變是本地區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

6結論

文中運用聚類分析的方法,根據農業生產條件的差異把甘肅省劃歸為三大類型區,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對各個類型區進行了優劣勢分析,由此得出兩個結論:

(1)分析結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甘肅省的農業生產條件呈\"西-中-東\"模式的實際,和農村經濟實力的地域差異大體相一致。這也說明了農業生產條件的地域差異是形成甘肅省農村經濟實力地域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

(2)甘肅省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些確實也是很難改變的。因此,要根據各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優劣勢分析,發展各地的特色農業,與此同時也要對農業生產條件落后地區進行扶持,盡力改善客觀上可以改善的生產條件,努力實現甘肅省農村經濟健康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