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涉農專業師生實踐

時間:2022-04-25 10:28:45

導語:新農村涉農專業師生實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涉農專業師生實踐

1明確任務,突出重點,產教研共發展

生產發展是建設新農村的物質基礎和基本前提,目前,北方大多數農村的經濟收入主要是依靠農業生產。只有提高農民的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取得一定的經濟基礎后才能進行新農村建設中的諸多發展項目。涉農專業便是生產發展的知識根基,農業類相關知識涉獵廣泛,專業包括農學、園藝、植保、土肥、畜牧以及種子等學科。根據專業特點和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明確了參與新農村建設實踐的任務,把推廣農業先進技術以及指導農業生產作為服務重點,積極投身農村與農業的生產建設。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利用每年的實踐學期(3~7月)將學生和教師分散到各地村鎮,根據當地的生產現狀,與村鎮農戶配合,合理規劃土地,制定生產方案,指導農業生產,傳授先進農業技術。實踐過程中將怎樣選購適合當地的種子、如何合理使用肥料以及怎樣降低農藥殘留等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生產中,手把手、面對面地傳授種植戶水稻育秧的技術,并深入了解發展生態農業和可持續發展農業等理念。通過實踐,不斷提高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貢獻率[2]。隨著東北水稻種植面積的不斷擴大,一些農村在水稻育秧技術上存在很多問題,此外很多農戶沒有比較專業大型的催芽設備。農業類專業師生研究和開發的水稻催芽袋,解決了農村單戶種植水稻催芽不齊的問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實踐中可以充分依托涉農專業各學科的優勢,使產教研共同發展,加強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業實用技術和高新技術的推廣與研發。

2采取長效機制,全方位、多渠道參與新農村建設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一項長期、艱巨、復雜的過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3]。涉農專業師生雖然沒有專項資金直接投入到新農村的建設中,但人力資源即是新農村建設不可缺少的,實施效果良好則可直接促進農民增收,顯著提高農村生活水平。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涉農專業的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全方位、多渠道參與新農村建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生產力,在生產中更新知識量,在理論學習中與生產靠攏,將新農村建設作為一項長期的工作進行。

2.1發揮學生作用

“3+3”教學模式的首要任務是走下去,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每學年都有半年的時間讓學生直接參與農村實踐活動,在與新農村建設互動的環境中發揮大學生“先進生產力”的作用[4],用知識反哺農民,以簡捷、高效、科學的手段把知識成果普及給農民。

2.2培養新型農民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關鍵在于要培養一批懂科學、有知識的新型農民。在我國農村4.97億的農民中,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不足5%,受過技能培訓的僅為1%[5]。為此定期將農民、農技人員以及基層農業管理人員請到學校來,進行知識和技術的培訓與更新,由涉農專業教師講授當前國際國內的先進農業技術和發展現狀,這樣既可以提高農民的種田熱情和種地技術,又可以討論農民實際耕作中遇到的問題,及時應對并解決。

2.3多渠道宣傳

利用現代化手段和技術進行宣傳與推廣,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開設了幾門省級精品涉農類課程,其中包括種子檢驗技術、植物保護、食用菌生產技術以及水稻栽培技術等,通過網上互動,為農民自覺學習、更新知識提供了答疑解惑的平臺;通過電話及時解決農民提出的問題;通過科技大集,宣傳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

2.4全方位參與

涉農專業的師生不僅為農民傳授新知識與新技術,還在文化知識儲備、素質提升、理念轉變以及風尚改革等方面進行積極的參與和建設。目前,許多農村勞動力都選擇外出打工,土地的耕作大多由年長的農民管理,并且由于東北的氣候原因,冬天農民會有“貓冬”的習俗,一部分人便沉迷于賭博,使得農村風氣惡俗;部分農民還持有舊的傳統觀念,滿足于吃飽穿暖,不理解新農村建設的意義,也不支持各級政府的工作。針對這些現像,與村鎮政府聯合,加強農村的思想道德建設,傳播文化知識;積極開展“文明家庭”與“和諧村組”創建活動,堅持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讓群眾自覺抵制封建迷信活動,更新觀念,樹立社會主義新風尚。

3實現村鎮、學校、師生三贏

有一定知識儲備、思想活躍、視野開闊、理念先進的涉農專業師生給農村帶來了新觀念、新思想、新文化、新技術和新氣象,從而使農村發生了改變。師生共同發揮專業特長,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學生增加了就業機會,教師得到實踐經驗的積累,農民變得積極向上,自信心增強,樂于接受新事物,富有改革進取精神。此外,農民更加支持政府的建設規劃,愿意搬進新居,并保持生活的街道整潔且環境優美,醫療衛生齊備、基礎設施先進的集體公寓式住宅區使農民的集體觀念增強,集約環保理念扎根,文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進而促進了新農民培養和新風尚的樹立。從簡單常規的農業生產逐漸向特色農業和規模農業發展,農民的收入增加,生活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社會實踐是知識創新的源泉,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大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是五四青年開創的“走向社會,深入民眾”光榮傳統的延續,是教育同生產實踐相結合在新時期的具體表現,是職業教育走工學結合的必由之路。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才能真正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才能使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完善,自身的能力得到明顯的提高。

4結論

涉農專業師生在新農村建設中的實踐工作促進了涉農專業改革與設置的建設,踐行了職業教育工學結合的教學理念。以持續性、可行性、靈活性、專業性、廣泛性為特點,長期堅持為三農服務,達到了校、村、生三方面的共贏。新農村建設不僅為學校更好地服務“三農”搭建了平臺,更重要的是,新農村建設催熟了涉農專業[6]。通過直接參與新農村建設,更全面地把握農村、農業、農民的新變化,了解農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任務及新需求,從而重新思考辦學思路,適時調整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方向,使涉農類院校的辦學宗旨更貼近經濟建設,貼近生產實際,貼近社會需求,并以此實現學校與農村建設持續快速發展。

作者:李菊艷曹延明張亞龍工作單位:黑龍江農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