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途徑
時間:2022-05-10 04:50:51
導語:新農村建設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途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農村建設是我國重視的一項建設項目,始終代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其發展期間,三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焦點問題,要針對三農問題采取必要的措施,對促進我國經濟穩定增長有著積極作用。農村發展是保障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新農村建設中,發現農村經濟管理與新時代要求不吻合。因此,新農村發展中必須正視這一問題,不斷優化農業經濟管理,完善和調整農業產業的結構。對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途徑進行了分析,希望能夠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效的幫助。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途徑
農村的發展是國民經濟提高的基礎,隨著新農村建設的進程的推進,國家也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且得到了各級政府的關注,并提高了對三農事業的重視度。針對農業經濟管理,各地政府也設立了相符合的惠農政策,并且加大了對農業經濟管理的監督力度,但是在實際發展中仍存在部分限制條件,制約農業經濟的發展,與城鎮發展相比,農業經濟缺乏完善的農業經濟管理體系、農業技術裝備和科研水平都處于下風,沒有良好的實現資源分配,導致與新農村建設目標存在較大的差異。對農業經濟管理進行優化是當前重點關心的問題,抓住根本,立足于實際,合理分配資源,提高農村經濟綜合水平,更好的推動新農村建設。
1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的內容
農業經濟管理是運用農村優勢實現良好的資源分配,隨著國家政府相關政策的出臺,發揮出地理、市場經濟、人才等方面的優勢[1]。新農村建設是全方位推動農村的發展,提高農村的經濟水平,農業經濟管理是保證農村經濟穩步發展,保障各個經濟生產活動有序的進行。農村經濟管理也是三農發展的關鍵,實現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相結合,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和進步。在新農村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尤為重要,是對新農村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利用政策扶持、整合產業結構,逐漸提高當地的經濟水平。
2農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農民對農業經濟管理缺乏正確的認識
農業經濟管理是提高農村經濟水平的關鍵,現階段,大部分農村沒有意識到農業經濟管理的重要性,對農業經濟管理缺乏正確的認識,導致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無法有效落實。形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農村中的知識分子大都在城市居住和工作,很少參與當地的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留下知識水平較低的農民無法對農業經濟管理提供積極的幫助。結合對農村的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村處于勞動力輸出階段,對農業的勞作模式守舊,缺乏新意,傳統農耕思想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在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了種養大戶和農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并且已經具備了成熟的經營方法,與現代化經濟發展模式相接近,但是,對于農業經濟管理工作缺乏重視,對其的宣傳力度和執行情況不佳,沒有積極主動的響應國家和政府下達的政策,于是在實際經營中存在較多的問題。
2.2農業經濟管理體制不完善
農業經營規模大,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需要進行全面的考慮。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需要有完善的經濟制度管理的支持,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于時代變化較快,傳統的農業經濟制度不能夠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沒有結合市場需要和要求進行宏觀調控,使得農業經濟制度不具備可行性和實際性,農業經濟、工業經濟、生產經濟沒有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便會增加農業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難度。相關的政府部門沒有建立起嚴格的管理制度[2],沒有形成廉正的政府干部作風。目前,多處農村干部拿著國家工資只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沒有切實關注農民農業的發展狀況,便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國家重視農業的發展,并給予鼓勵和資金補貼,但是有部分資金流入少數思想不正的基層干部手中,加上土地流轉方式存在問題,最后到農民手中所剩無幾,沒有足夠流動資金的支持,嚴重限制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空間。
2.3缺少農業經濟管理人才
我國農業經濟大都來源于農村,但是大部人高能技術性人才均在城市中發展,農民與城市的人才比例嚴重失衡。農村經濟發展長期以粗放經營的方式進行,導致生產量和產出率低,提高農業生產率需要借助于人才的智慧帶動,為農業未來的發展提供明確的方向。但是農村人才缺失已成為普遍現象,導致資源豐富的區域得不到良好利用和分配,導致農業經濟發展停滯不前。在農村留下的村民具有文化水平較低的特點,不能以長遠的眼光看待農業發展,常以跟隨農作物的動態采取下一步的行動。在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中,農業經濟管理人才隊伍缺乏,管理人員沒有立體化、多層次的管理理念,在經營農作物的過程中,常以以往習慣判斷產品的需求,沒有足夠理論知識的支撐,導致農作物的隨意性,對區域特色、鎮品村品開發困難,不能夠有效引導農民解放思想,不利于農業經濟水平的提高。
2.4農業生產設備落后
提高農業經濟效益,農村設備水平有著較大的功勞,實現機械化農業建設在少數農村得到了良好的實施,但是大部分農村還沒有普及到,于是農業產量和經營沒有得到高效運轉。農業經濟設備涉及到農作物的播種到收獲,其中包括水利、電力、交通、收割等應用設備,隨著時代的發展,信息技術優勢突出,但是農村生產中普及率較低。在部分農村這些設備相對落后,沒有高新技術設備的支持,也不能夠實現由線下到線上的轉變。另外,沒有落實現代化農業發展技術,于是就制約了農業的發展。農業產業地沒有凸顯出產業特色不能夠吸引更多企業為之輸送高技術人才和投資,沒有形成良好的產業鏈,制約著農業經濟的發展。
3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開展農業經濟管理優化途徑
3.1轉變農民思想
有效的農業經濟管理能夠帶動農業經濟水平提高,針對農民對農業經濟管理缺乏正確認識的問題,相關政府必須引起重視。政府應當對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指導農民轉變思想,知識改變的是理念,讓農民對農業經濟管理產生重視。市場具有無形的宣傳力量,市場也是促使農民養成生產習慣的重要角色,因此要形成現代化市場,引進專業農業人員對農民生產加以指導。國家要重視對農民知識的培養,要讓農民對今后的農業經濟管理產生認可,并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共同為農業經濟發展而努力。
3.2完善農村經濟建設管理體系
農業經濟的高效發展,需要制定嚴格的管理制度,針對管理體系中的不足加以優化和改善,并針對農業經濟涉及到了各個模塊加以有效管理,加大管理制度,促使村民規范經營農業產品。對農產品設置各項指標,并明確其中的行為標準,可以促進農業經濟穩步發展。管理制度要充分適應市場變化,并滿足農業經濟發展的基礎目標,并拓寬經營渠道。對相關政府部門要加強管理,可以建立獎懲制度,使公職人員明確崗位職,積極帶動農業經濟發展,關注農業發展動態,及時向村民提供有效建議和改進方向。需要加大監督部門的監督力度,創建公正廉明的政府,杜絕貪污腐敗現象,嚴禁亂收費現象,保證正常的資金流動。通過要重視培養公職人員的素質培訓,提高其專業能力,為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出謀劃策,進而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高效提高。
3.3全面優化農業經濟產業結構
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可以衡量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想提高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需要重視產業結構的規劃,在進行規劃本地的農業經濟產業結構,需要充分考慮本地資源和水土特征,才能更加準確的判斷出最佳種植物,并完成后續的生產計劃和市場分析。部分農村不能夠正確的選用農作物,可以邀請農業專家到本地進行分析,帶領村民學習和進步。為了保證農業產品的經濟效益,政府部門可以招收部分經銷商,對農業生產添加銷售生產鏈[3],保證農業產品能夠穩定進入市場,在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的同時,推動農業經濟的進步。種植區域可以結合本地特征種植富有特色的農業產品,并創建屬于本地的特色品牌,可以增加營銷量,促使農業經濟向特色化、鄉土化方向發展。全面優化農業經濟產業結構,可以提高農業產品的競爭力,大幅度提升經濟效益。
3.4重視農業經濟管理人才培養
農村集中的勞動者普遍知識水平不高。因此,需要引導和指導勞動者學習新思想、新種植方法和理論,采取系統化的專業管理培訓,加強農業經濟管理人員的能力培養是提高勞動者素質是發展農業經濟的必要前提,要重視勞動者基本素質與判斷能力的培養。經商者通常以長遠的眼光看待問題,并具有靈敏的判斷能力和觀察能力,農業勞動是另一種經商模式,但是也需要具備洞察市場的能力。在日常農業生產過程中,要培養勞動者的合作和協作精神,要結合自己對農作物的需要去改善農作物,不要坐以待斃,引進先進生產設備,積極學習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生產量與質量。要多總結和學習種植經驗,并調研市場情況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可以農業產品的社會效益。
4結語
新農村建設對農村經濟發展有著積極作用,盡管國家和政府都很重視,但提高農業經濟水平是需要國家、政府和農民共同努力,要高度重視農業經濟管理工作,以正確的思想和眼光對待問題。相關政府要加大對管理措施執行效果的監督力度,保障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得到有效的落實。農村發展要實現合理的資源分配,發現當地優勢,給予多方位的開發,加大對經濟管理的宣傳力度,提高管理人員的綜合能力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管理工作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楊玉香.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探討[J].全國流通經濟,2020,(14):130-131.
[2]王芳.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農業經濟管理措施[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8):183.
[3]李軍家.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業經濟管理探討[J].中國戰略新興產業,2020,(18):256.
作者:易桂林 徐毓敏 張尚美 胡雨奇 單位: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
- 上一篇:農業經濟管理路徑與發展趨勢
- 下一篇:農業經濟管理現況及優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