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環境設計的重構
時間:2022-08-15 03:45:21
導語:孔子學院環境設計的重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對我國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孔廟也由最先祭拜孔子的地方逐步形成“廟學合一”的規制。如今,傳統的“廟學合一”已失去其直接傳播文化的功能,只成為后人瞻仰的精神圣地。近年來,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無論是國內的孔子學堂還是國外的孔子學院都是在“廟學合一”基礎上形成的新的建筑環境。
[關鍵詞]廟學合一;學堂;孔子學院;文化交流;環境設計
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廟學合一”的古教育模式被淘汰,現代化的高校承接了文化教育的使命。近年來的國學熱表明我們對重學傳統文化的熱情。經過探索,形成了孔子學堂這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新型教育空間。而“孔子學院”則成為我們在海外傳播中華文化的平臺。如何構建海外孔子學院的建筑環境,凸顯我們的文化特色,是新形勢下我們應當探討的一個問題。
1“廟學合一”與書院
1.1“廟學合一”。在未有孔廟之前,古代就有開學之初以釋奠禮祭祀先圣先師之禮俗,而這種祭祀只是一種儀式,并沒有專門的場所。后在孔子歿后的第二年,他當年的居室被弟子們奉為“廟”,孔子子孫“世以家學相承,自為師友”,在孔廟里學習禮樂文化,這是孔廟與學校教育的初步結合,“廟學合一”初顯端倪[1]。在中國林林總總的孔廟中,只有山東曲阜孔廟和浙江衢州孔廟是家廟規制,其余的孔廟包括歷代京城和地方孔廟都是“廟學合一”的規制[2]。以鄭州孔廟為例,其始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年間,是典型的廟學合一的產物。把廟作為學習、緬懷圣人的場所,以學來考察德行與學業,依靠學更好地傳播發揚這種禮制,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依存。1.2書院。書院最早起源于唐朝,后來由于“廟學合一”的逐漸發展成熟,到了宋代,書院迎來了新的發展期,形成有別于孔廟的教育空間。傳統書院的建設在選址、設計、修造的過程中,始終有著中國傳統建筑文化作為營造原則。其既有封建社會等級森嚴的秩序體現,又有人文心懷山水的美學觀念。因孔廟特有的政治地位和教化作用,其在書院中始終處于中心或最佳的位置,一般來說,最合乎禮制的布局是左廟右學或前廟后學。以湖南長沙的岳麓書院為例,其最初的讀書教育功能只是依附于宗教的附屬功能。后來隨著書院功能的完善,演變成獨立書院的雛形。形成講學、供祀的基本規制。
2孔子學堂對傳統的傳承
在重提振興傳統文化的今天,“廟學合一”的形制被重新探討。“孔子學堂”是我們尋找傳統文化與新時展相契合的著力點,是在西方文化影響下建造的特色化、現代化、人文化的新型教育空間。2.1山東省博物館孔子學堂。以山東省博物館內部的孔子學堂為例,按場地規模設立講堂區、習字區、誦讀區、飲茶區、聽琴區、聞香區、文化產品展示等區域。按場地人群所需成立孔子文化活動中心;茶禮表演;傳統家具陳列館,復古書房配以古琴演奏和焚香藝術,展示一份優雅與嫻靜的生活狀態。2.2鄭州文廟“復辟前廟后學”。鄭州文廟為全國首次將孔廟作為“前廟后學”的國學課堂,東廂房被隔成了三間[3]。為了突出國學堂特色,書桌采用仿古條幾,座椅的形狀類似蒲團。讓孔廟成為‘地處廟內幽深處,悠悠傳來讀書聲’的圣賢之院。
3孔子學院的環境設計
近年來,我國在海外設有300多家孔子學院,其已成為傳播中國文化的全球平臺[4]。面對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展,我們應當注意到其建筑環境設計有諸多不合宜的地方。3.1蘇格蘭孔子學院以蘇格蘭孔子學院為例,其坐落于蘇格蘭首府愛丁堡老城南郊,主建筑曾為名人故居,如今鐫刻有中文“孔子學院”的銘牌和孔子胸像,顯示其已被重構為中國儒學圣堂。這座都鐸風格的建筑為三層,一層的大客廳保留了原來的室內陳設,開敞明亮的新古典主義南廳被用作學術會議講廳,余下的布置為衛生、廚房及旋轉樓梯等;二層為圖書館、漢語教室等;三層為辦公空間。蘇格蘭孔子學院與傳統的“廟學合一”的空間精神相去甚遠,無法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形象。存在著以意向口述代替真實情境的空間缺憾。對于大部分海外初學者而言,普遍采用情景式教學的方法,然而在蘇格蘭名人故居里開展情境教學,存在室內環境不夠中國化,室外無精神信仰空間的問題。
4孔子學院建筑環境設計的建議
我國傳統建筑設計講究空間體驗與場所的精神營造。因而其營造方式有自己獨特的建筑觀。區別于西方的建筑觀,我國傳統建筑注重群體的組合與布局,注重室內外空間的呼應。而西方的建筑設計觀念是將建筑作為個體進行設計。我國傳統建筑觀念講究建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這種觀念有很強的精神文化特點,賦予建筑空間特殊的意義,使其成為精神和文化的載體。當代教育空間千篇一律的設計已與傳統的歷史文脈斷裂。雖區別于古代教育建筑,但仍應在基本功能、文化氛圍等方面對其有所傳承。將其設計成具有人文氣質的片段,帶給人以教化感悟。現今在我國有孔子學堂這種對古教育模式的繼承性發展。我們將“廟學合一”所要傳達的禮樂人文精神展現在其中,為我國的特色教育空間設計提供借鑒。在中華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大環境下,建筑也應當充當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將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傳播到海外,其建筑環境也應當伴隨發生。展現我國悠久的歷史與文化的積淀,不需要言語即可帶給人心靈的震撼及感化。
參考文獻
[1]朱茹.宋代江西孔廟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中國古典文獻學,2008.
[2]李軼夫.韓城文廟建筑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歷史及其理論,2004.
[3]鄭州文廟設立國學講堂恢復『廟學合一』[J],教書育人(教師新概念),2006,24.。
[4]珍珠.對外漢語教育市場發展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4.
作者:馬品磊 馬修瑤 趙艷紅 潘彥旭 單位:山東建筑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建筑結構概念設計及結構措施
- 下一篇:淺析航道整治工程項目成本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