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景觀設計研究

時間:2022-03-22 09:37:33

導語:鄉土景觀設計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鄉土景觀設計研究

摘要:西南地區地處我國邊陲,地形復雜且民族種類眾多,長久以來各民族形成了自給自足的發展模式,使得區域間的景觀特征差異較大。在當代消費社會語境下,獨特的地域性文化被賦予一種潛在的價值,因此旅游開發成為景觀營造的重要手段。在大規模旅游開發的背景下,景觀的差異具有較強的“標出性”特質,往往成為開發的重點。然而地域性景觀不僅表現為視覺的景觀實體,還包括空間與空間中“人”的行為等深層次的要素,這些往往被開發者所忽視,造成景觀形式趨同或流于表象。本文從自然環境和人文因素兩方面就西南地區鄉土景觀特征進行總結,并就新時期如何將西南鄉土景觀的開發與現代技術相結合,使傳統形式與現展相適應進行探討。

關鍵詞:西南 民族地區 鄉土景觀 景觀設計

一、鄉土景觀的內涵及其當代意義

與“景觀(Landscape)”的概念相似,“鄉土景觀(RuralLandscape)”也是一個相對寬泛的概念。一般認為我國“鄉土景觀”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到了90年代研究逐漸興起并將研究視野關注于傳統聚落。在以往的研究中對鄉土景觀的理解大致包含兩層含義:一層是指聚落中及其周圍原本的自然景觀,即在具體的地域范圍內的“氣象”、“山林”、“土地”、“河川”等所構成的具有視覺性特征的物質承載;另一層面是指反映文化體系特色的文化景觀,即當地人為了生存而對自然承載及其之上的空間格局的適應性改造所形成的景觀形式,更傾向于文化層面,是人類行為在環境上的映射,包括空間形態、建筑、道路、服飾、標志物等。近年來隨著城鎮化與旅游開發的深入,“鄉土景觀”成為包括人文地理學、旅游管理、社會學、建筑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環境設計等多門學科共同關注的領域,不同學者從自身研究視角出發對“鄉土景觀”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大致包含以下幾種理解:從人文地理學與旅游管理的角度來看,鄉土景觀是有別于異域景觀的本土景觀,是一種基于特定地理區位的“文化景觀(CulturalLandscape)”,著重探討各種文化現象在地理上的分布及變化;社會學視角下的鄉土景觀,主要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闡釋人與環境相互影響的過程,“是一種經驗研究”;建筑學與城鄉規劃視角下的鄉土景觀主要從村落建筑形態、空間結構、環境構成、生活習俗、民族文化、傳統宗教等角度對鄉土聚落展開探討;園林與環境設計視角的鄉土景觀,結合了多門學科的理論方法,從鄉村規劃出發,圍繞鄉村聚落、空間形態、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從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角度對鄉土景觀進行了探討。總的來說,學界對鄉土景觀的文化性與社會性研究日益突出。同時,從時代的角度來看,隨著傳媒與網絡的發展,我們的社會進入了“全媒體(Omnimedia)”時代,在這樣一個信息高速傳播的“消費社會(ConsumerSociety)”中,當今我國西南地區鄉土景觀設計出現了以下新的特征:景觀設計“協同化”“網絡化”與“平面化”趨勢明顯。例如景觀設計與旅游開發并行而產生的田園農業旅游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以及村落鄉鎮旅游模式;景觀打造與傳媒并行而產生的“網紅村”,如成都天府新區白沙鎮的茅香藝村;以及“背包客”模式的典型案例:元陽梯田的開發最早也是以圖片的形式在網上傳播。以上種種皆顯示出了鄉土景觀設計方式的多元化,因此我們要重新挖掘鄉土景觀特色,適應新的開發模式的需要。

二、西南地區鄉土景觀的特征

作為地理概念,西南地區一般指位于中國西南部的三省兩區一市,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貴州省,西藏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以及重慶市。區域內地勢起伏較大,是典型的山地空間,由此形成了特有的“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形態類型——山地村寨聚落。相對封閉的環境維持了較為穩定的“人—地”關系,也造就了西南地區獨特的鄉土景觀。從近幾年的發展來看,影響西南地區鄉土景觀設計的因素主要集中于兩個方面,即“地”與“人”因素。(一)“地”——地形與氣候條件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1.山地、丘陵。在西南五省中,山地面積比重超過了80%。如何最大限度使用土地并充分利用豎向空間,是西南鄉土景觀的一大特色。有著稻作文化傳統的哈尼梯田就是西南山區利用并改造自然環境的一個典型例子。另外,西南山區山地河谷錯雜的地形使得當地居民通常擇水而居,聚落依山而建,較為分散。主要有帶狀聚集模式、輻射狀聚集模式以及離散點狀聚集模式。區域內村落間街道比較狹窄,因此各村交通聯系也隨之減弱。此外,山區傳統建筑在功能組織及空間形態上通常呈現出平面簡潔、組合自由、分隔靈活等特點。2.壩子、河谷。西南地區河網密集,河流眾多。在瀾滄江中下游的寬谷地帶,漢族、白族村落建筑呈“簇群”式布置,屋頂鱗次櫛比,街巷空間狹窄迂回,呈封閉式聚狀景觀特質;佤族、傣族村落的建筑呈點狀布局,為“開敞式散形”景觀特質。干熱河谷是西南地區另一種地理景觀。主要位于元江、怒江、金沙江和瀾滄江海拔1500m以下的干旱半干旱沿江兩岸河谷地帶。區域內以高山峽谷地貌為主,氣候炎熱少雨,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突出,當地旱地多于水田。人們在多年的開荒、建房等過程中對區域內脆弱的基質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壞,即“基質破碎化”,如何保護脆弱的森林生態系統,是干熱河谷地區人在開發利用自然時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3.氣候、氣象。西南地區屬亞熱帶濕潤性氣候,降水較多。由于海拔以及地形的變化,各地呈現出明顯的氣候差異以及區域內高山峽谷地區有明顯的立體氣候特征。如云南無量山區、藏東南喜瑪拉雅山南坡高山峽谷地區以及貴州大婁山山脈北坡。不同的氣候類型造就了各地各具特色的植物類型和自然景觀,如大理“無量山云海”,以及位列中國三大高原淡水湖泊之一的貴州草海濕地。(二)“人”——多元的民族文化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1.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西南鄉土聚落景觀。解放前,以宗祠、族權構成的“家族系統”在西南地區的權力支配系統中影響力最為深刻。這種關系影響下的聚落通常表現出很強的聚合力,聚落選址往往以宗族祠堂或祭祀場所為核心空間,并根據族內等級高低由內向外建屋居住。西南地區的血緣型聚落中,以基諾族、德昂族、獨龍族、拉祜族最為典型。進入現代社會以后,也出現了多姓氏、多民族共同組成的聚落,然而家族觀念對聚落的組成形式仍然起著主要作用。2.宗教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在生產力落后的很長一段時期,宗教作為一種意識形態不僅影響著人類的精神信仰,同時也滲透到了人們的物質生活中。滇西德宏地區的傣族同時信仰原始宗教和南傳佛教。在原始宗教的影響下,該地區的傣族信奉家神、寨神和勐神。表現在傳統聚落的格局上,寨子通常呈現出內向、封閉的空間格局。在南傳佛教傳入后,寨內產生了許多佛教建筑,如佛寺、佛塔。同時受佛教審美的影響,當地佛寺園林中通常也呈現出綠樹成蔭、花團錦簇的景觀特色。歷史上的西藏曾是“政教合一”的統治制度。藏南河谷地區,大部分的傳統聚落都可視為宗教聚落。民居與周圍寺院關系密切,通常圍繞寺院而布置,或與寺院隔河相望,寺院作為整個聚落的信仰中心,通常地處村落中群山的最高處。3.鄉土經驗影響下的西南鄉土景觀。鄉土經驗是鄉土景觀形成的重要推動力,與場所有關的生活經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建造經驗。從生產技術上來看,成都平原有著悠久的水利工程建設歷史以及成熟的水網格局,并由此而產生了特殊的林盤聚落景觀結構,在成都平原一帶的鄉土景觀中,鑿、鐮、鋤、鍤、筒車、龍骨車等物件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其輝煌的農耕文明。又比如,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農業地區,這里素有稻田養魚的習慣,俗稱“漁獵”,圍繞此種自然環境以及生活方式而產生的如風水樹、禾倉、鼓樓、風雨橋等景觀,成為黔東南地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三、當代西南地區的鄉土景觀設計研究

鄉土景觀是長久以來在自然環境以及各民族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共同作用形成的,反映著一個地區的風俗和文化。近三十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西南地區的鄉土景觀設計也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一)當代西南地區鄉土景觀設計的新特點。1.藝術介入下的鄉土建筑的變革。在消費社會語境下,傳統的鄉土建筑在開發的過程中逐漸演變成為一種“商品”,使得傳統的營造過程有了轉變,這種轉變最大的特征就是“藝術”的介入。對于商品來說,價值的高低來源于其不同于其他同類物品的“標出性”,藝術的介入就是為了增加標出性。因此,從建造方式上來看,房屋的建蓋從以往的單純憑借當地工匠藝人的經驗轉變為建筑師、藝術家介入到鄉土建筑的設計和施工當中。從建筑的材料來看,隨著交通的日漸便利和外來技術的不斷涌入,鄉土建筑突破了材料上的限制,許多新材料如石材的替代品、原木的替代品以及隔熱保溫材料的運用使得建筑的安全性和舒適度得到了很大提高。另外,在建筑的風格上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房屋的建制不再嚴格依據當地傳統的營造章法,而是依據使用者的需求來建蓋,使得建筑風格變得靈活多樣。2.景觀要素越發多元。在西南地區傳統的鄉土景觀中,山川、河流、聚落、寨門、廟宇、農田、農具等帶有濃厚的農耕文明色彩的景觀要素帶給人一種世俗生活的寧靜與溫馨。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各地更加頻繁的交流,城市的生活狀態開始進入鄉村,從生活方式上改變著鄉土景觀的面貌。許多新的景觀要素也隨之出現,如商業性公共廣場、游樂場、生活超市等;隨著旅游業應運而生的民俗展覽館、主題公園、民宿、度假山莊等。這些要素在改變著傳統聚落鄉土景觀的形態。3.鄉土景觀的空間分異:特色旅游小鎮的興起近幾年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西南地區有許多依托當地歷史文化、鄉土建筑的特色小鎮逐漸被打造出來,這些原本自然發展的村鎮由于旅游的開發產生了特殊的功能,原本生產生活性的景觀空間出現了空間分異,其景觀空間所服務的對象不再只是當地居民,形成了新的景觀形態。如云南麗江束河古鎮、大理喜洲鎮、貴州肇興侗寨;圍繞當地自然風光,以游客體驗為主而建的朱砂古鎮、貴安新區VR小鎮;以當地產業特色為基礎而打造的如國酒之鄉茅臺鎮、影視基地毛尖小鎮等。(二)當代藝術視野下西南“鄉土景觀”營造出現的問題。鄉土景觀的形成通常是當地居民經過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在人與自然的相互選擇中確定的,村落與周邊環境能夠形成一種自然而巧妙的契合。改革開放以后,在全球化的大潮下,中國城市景觀設計一度受到“標準化”的影響,大量“西化”“雷同化”的環境景觀使得原本各具特色的鄉土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例如,一些古城、古鎮在風貌整治的過程中,建造了一些并不屬于當地傳統特色的“古”建筑;另一方面,一些頗具民族特色的鄉村,如元陽梯田的一些哈尼人家在房屋更新改建時將羅馬柱等“時髦”的物件生搬硬套安裝在自家房屋上,顯得與傳統的蘑菇房格格不入。西南鄉土聚落目前正處在一個由傳統向現代的轉型期,長久以來的交通不便和自給自足的生活模式導致了孤島型經濟的脆弱性。由于近年來政府大力開展傳統村落保護工作,但是保護思路并不清晰,甚至造成保護性破壞。20世紀末以來在旅游業的帶動下,西南一些地區開始將目光回歸自身,“村寨旅游”“特色小鎮”“仿古步行街”等逐漸興起。在商業的帶動下,一方面使得當地的文化特色逐漸被外界所了解并受到了重視,旅游確實能為當地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而另一方面旅游的沖擊無疑對傳統聚落的肌理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三)對新時期西南鄉土景觀設計的探討。西南大部分地區長久以來自給自足的經濟生產模式其本身就是最基本的文化現象。在聚落轉型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讓本地的歷史文化、風土人情與新的產業結構相銜接,“在保護的基礎上進行開發,在開發的過程中加強保護,形成一種良性循環”,這不僅是一個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問題,同時也影響到傳統文化的未來走向。在此,結合西南地區鄉土景觀保護和開發的現狀,我們提出以下幾方面的保護與更新策略:1.利用地形,因勢利導。西南地區由于地形地貌復雜,為了加大空間利用率并且減少工程量,村落的格局通常是依山就勢或者沿河展開,建筑材料的選擇也通常是采取就近原則,這其實也反映出低碳的思想。因此在鄉土景觀開發建設的過程中,應采取保存傳統的民居建筑形態、聚落形態以及采取適度開發的旅游策略等保護措施,并對居住區以及公共區域實施基礎設施的更新建設。2.科學發展,活態保護。傳統聚落并非一群無生命的建筑體,而居住于其中的居民正是使聚落得以發展的主體,因此對傳統聚落、鄉土景觀的保護不能僵化,要充分尊重原住民的發展訴求,并結合當地少數民族傳統聚落的文化特點,搞清當地環境資源的優勢及劣勢,以及地理區位要素、發展狀態等,在此基礎上來制定科學合理的規劃,使鄉土景觀設計回歸“生存的藝術”。3.延續傳統、傳承文化。精神文化遺產是鄉土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傳統的民族文化是傳統村落的精髓之所在,是聚落得以延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延續傳統,并不是一味照搬以前的生產生活經驗,而是將當地傳統文化中的精華融入現代化的建設中,以一種保護更新的方式使之得以傳承并發揚,以避免傳統與現代之間出現文化斷層,民族文化能夠得到更好的銜接過渡。4.更新模式、著眼未來。運用現代技術與新經濟運作模式進行深層次的打造,突出特色,實施差異化發展,在原有鄉土特色的基礎上打造一種不同于城市快節奏的“原風景”的生活模式,并利用網絡、傳媒等手段,在旅游、休閑農業行業協會的推動作用下,為都市人提供一個清靜的休閑場所。在運營模式上,突破傳統的“企業+農戶”模式,采取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聯動優化,形成產業鏈,從而打造出當地的休閑品牌。

四、結語

鄉土景觀生動地反映著一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狀況以及長久以來這片土地之上人們的生存理念和生活態度。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通過研究鄉土景觀,去認識、保護這種獨一無二的地域特點,提煉并充分發揮本地區鄉土人文的資源優勢,以期用樸素、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來創造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讓人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宜居、宜游的現代人的生存空間。

作者:王祺堃 張熹 單位:昆明理工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