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網絡民族主義分析
時間:2022-05-04 04:04:00
導語:探究網絡民族主義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上興起了民族主義。網絡的直接表達功能和虛擬空間為表達民族主義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國際的強權與中國的崛起是民族主義興起的現實背景。網絡民族主義也是政策傾向與教育傳統的折射。
[關鍵詞]互聯網;民族主義;網民
近年來互聯網興起了民族主義。在2008年春少數藏獨分子企圖破壞奧運的騷亂中,西方媒體的歪曲和虛假報道遭到了中國網民大規模和猛烈的回擊,乃至出現了中國“新民族主義”(也稱“新愛國主義”)的驚呼。其實,自從互聯網在中國發展以來,網上的民族主義情緒一直比較濃烈。在一系列涉及中國的重大事件中,網絡上都毫無例外地掀起了民族主義的大潮。網絡上為什么會出現民族主義?這需要從技術、社會和政策等多方面進行解析。
一、網絡民族主義的技術基礎
網絡民族主義難以界定。在英語中,與網絡民族主義相對應的有webnationalism、e-nationalism、onlinenationalism、nationalismonthenet等[1]。但在中文里,網絡民族主義最直白的解釋無疑是“網絡+民族主義”的有機結合。毫無疑問,沒有網絡,也就無所謂網絡民族主義。因此,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是產生網絡民族主義的技術基礎。
網絡為民族主義的表達提供了新的途徑。過去,民族主義的言論只能通過報刊、電視等媒介表達。然而,這些媒介的容量是有限的,相應的話語權主要掌握在官方、社會上層和知識精英手中。普通民眾很少有公開表達的機會,甚至也缺乏相應表達的技能。因此,過去普通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很難用“言論”表達,只能偶爾用“行動”表達,諸如游行示威等,而且這些激烈的行動只能出現在很少的、特殊的時期。互聯網的發展擴展了民眾的話語權,為他們提供了直接、廉價和方便的表達途徑,從而使蘊藏在普通民眾之中的民族主義情緒得以通過網絡自主地表達出來。
互聯網發掘了民眾尤其是知識層和年輕人所蘊含的民族主義資源。相對而言,知識層和年輕人在使用互聯網方面有比較優勢,他們有條件上網,容易接受新事物,也有較強的表達能力和表達欲求。并且他們還是社會中比較富有民族主義情緒的群體。在近代中國歷史上的民族主義運動中,多是以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為主體和先鋒的。網絡民族主義也是這樣,知識層中的一些人具有較強的民族主義情緒,并且試圖進行理論升華和系統化地論證。過去他們只能在學術圈子里討論,或出版紙質書刊,影響的范圍是有限的,而現在知識層中一些有代表性的民族主義的文章和論點可通過網絡被廣泛傳播或爭論。青年思維活躍,一般而言總是各種社會思潮積極的參與者、追隨者、傳播者和實踐者。從組成來看,學生和工薪階層構成了網絡民族主義的人員主體。香港鳳凰衛視的資深評論員楊錦麟甚至這樣寫道:新一代的“憤青”尤其是在學的“憤青”們,是目前網絡民族主義的主要構成成分[2]。當然,網絡民族主義不僅限于知識層和年輕人,參與到其中的網民千千萬萬,他們來自五湖四海。
網絡是虛擬的空間,存在諸多的應用形式,網站、論壇、博客等都是民族主義發表和傳播的重要途徑。一些著名的主流網站成為網絡發表和傳播民族主義的主要陣地。如人民網的“強國論壇”等就是網絡發表和傳播民族主義的重要平臺。“強國論壇”等長期位居網站點擊率排行榜的前列,在中文網絡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力。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以民族主義為主旨的專門網站,有些網站已初步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這些網站能聚集較多的網民,形成濃烈的民族主義氣氛。至于網民個人開設的博客等則是數不勝數,許多網民借此轉載或表達自己的民族主義情緒。以上這些網絡空間成為民族主義者的聚散地,民族主義情緒的宣泄地,民族主義行動的協調地。
當今世界,那些至今仍處于分裂狀況、尚未建立獨立國家或附屬于其他國家且受到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民族,都比較熱衷在網絡上宣揚民族主義。網絡民族主義最集中和具體的體現就是名目繁多的網站[3]。例如,打開庫爾德斯坦的網頁,除了看到所謂的“庫爾德斯坦”地圖外,有一段話非常醒目:“印歐先民的后裔在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毗鄰的山地丘陵中已生活了數百年,這個地區就是‘庫爾德斯坦’。現實中,庫爾德人被世人以懷疑的目光看待。他們生活在異族的土地上,不得不屈從外界壓力而放棄原有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他們被要求學習土耳其語、伊朗語或阿拉伯語,似乎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找到自我。這種帶有鮮明民族危機感的告白在其他民族主義網站上也隨處可見。除庫爾德人外,亞美尼亞、馬其頓、威爾士、蘇格蘭、巴勒斯坦、阿爾巴尼亞、愛爾蘭、法國的布里多尼和科西嘉、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亞和巴斯克、俄羅斯的車臣等,所有這些地區的民族主義者都紛紛開設了網站。當然,網絡民族主義不僅存在于非獨立民族中,在獨立國家和大國及大民族中也同樣盛行。
互聯網的技術特征還型塑了網絡民族主義特點。傳統上,人們的政治參與都是具有一定組織性的,無論是正式組織或是非正式組織。然而,網絡是非中心、無組織的,個體網民日益成為網絡行為的主體。網絡上的民族主義的表達,也不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的行為,具有自發性和非組織性。網絡傳播中還普遍使用匿名制,還存在一些特有的規律現象。網絡上最有影響的聲音一般不是最理性、最客觀的聲音,往往是哪些言辭最激烈、最極端的聲音。這些使得網絡民族主義具有激進和情緒化的傾向。如網上亂扣“漢奸”帽子的謾罵、訴諸戰爭武力的煽動等,屢見不鮮。而在傳統的媒介如報紙和電視上,出現這些極端的言論幾乎是不可能的。網絡民族主義所帶有的自發性、情緒化等特征都可以從技術方面追溯到源頭。
二、網絡民族主義的現實依托
網絡空間雖然是虛擬的,但虛擬言行總是現實的這樣或那樣的觀照或反映。網民是現實生活中活生生的民眾,其所表達的民族主義無疑深深根植于社會現實之中。
網絡民族主義直接源于重大事件的刺激。激烈的網絡民族主義都是基于嚴峻的現實沖突的。在印度和巴基斯坦、韓國和日本、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等因利益分配、領土或歷史問題而產生矛盾或沖突時,民族主義都在網絡上迅速蔓延。中國互聯網發展較晚,大約是1997年后才形成氣候。在這之后,中國互聯網上的每次民族主義大潮都與重大的國際事件相關聯。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掀起了第一次網絡民族主義大潮,人民網隨即開設了“抗議北約暴行論壇”,這個論壇就是后來著名的“強國論壇”的前身。從這之后,大陸對岸的臺獨言行、日本不承認侵華罪行和首相屢次參拜靖國神社、美國在南海撞我戰機等重大事件,都在互聯網上激起一波又一波的民族主義大潮。2008年,中國舉辦奧運會,藏獨分子和國際反華勢力借機進行干擾和破壞,再次激起了中國國民的民族主義情緒。網絡民族主義情緒時強時弱,其起伏與這些事件的發展密切關聯。一旦這些事態趨于平靜,網絡上相關的情緒也變得緩和了。
網絡民族主義直指對中國民族利益和尊嚴的現實威脅。與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民族主義不同,中國的民族主義沒有宗教色彩,也不因價值觀和血緣方面的差異而樹敵。中國民族主義所針對的主要是已經發生或即將發生的損害中國民族利益和民族感情的事件。激發網絡民族主義大潮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都是由于中國國家的尊嚴和利益受到了蔑視和傷害。中國網民的民族主義主要指向國際列強和國內分裂勢力。眾所周知,美國以當今世界霸主姿態到處插手國際事務。在蘇聯解體后,美國加劇了對中國的遏制和打壓。中國當今在國際上遭遇的傷害,很多直接或間接來自美國。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炸,是美國所為;中國戰機在南海機毀人亡,也是美國所為;臺獨、藏獨的分裂行徑,背后都有美國因素。日本是中國的近鄰,也是近代以來對中國傷害最深的國家。日本在歷史遺留問題包括教科書、靖國神社等問題上,屢屢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正因為如此,美日成為中國網民的眾矢之的是毫不奇怪的。當然,別的國家只要傷害到中國,也同樣為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所指,無論是20世紀末期一些國家曾經出現的排華現象,還是2008年一些西方國家在奧運火炬傳遞中的所作所為,都遭到了中國網民的痛擊。在內部,網絡民族主義直指臺獨、藏獨勢力等。國家統一在中國文化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近代以來屢遭列強分裂的困擾早已成為中國人民沉重的心結。對于臺獨和藏獨勢力試圖分裂國家這些關涉中國國家主權和聲譽的分裂活動,網民自然保持了高度的敏感,并且予以嚴厲的抨擊。總之,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所指都是事關中國國家利益和尊嚴及民族復興等問題的。
網絡民族主義是對“中國威脅論”的反擊。中國初步崛起之后,“中國威脅論”不時冒出,并且在一些國家有一定市場。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實際上也是一些國家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在當今實力最強的美國,在網絡上也有針對中國的民族主義。曾有美國網民上書國會,要求阻止中國公司收購美國石油企業。在“中國威脅論”升溫之中,美國一些與中國威脅論有關的詞匯也日漸流行,這其中包括“中國道歉者(sinapologists)”、“擁抱熊貓(panda-huggers)”等等。英文中panda-hugger的解釋是:這個貶義成分居多的新詞由tree-hugger演變而來,tree-hugger是指那些關注森林環保,甚至以抱樹的方式來表示捍衛森林決心的環保人士,而pandahugger則衍生為那些認為中國不會構成軍事威脅的分析家或學者[4]。在中國遭到其他國家的民族主義非議和攻擊之時,中國網民出現捍衛自身利益的民族主義是最自然不過的事情了。
網絡民族主義是對中國崛起的呼應。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長期的高速增長。當今中國的GDP居世界第4位,并且將在可以預見的近期內超過德國和日本,居世界第二位。中國對東亞周邊事務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非洲事務中也正在擴大影響,并且通過聯合國或其他形式對廣泛的國際事務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新世紀的諸多事例表明,中國正在成為一個有影響的大國,2008年的北京奧運會是這種影響的標志之一。中國的崛起大大激起了國人及海外華人的民族自豪感,有關“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之類的歡呼時有所聞。在這樣的情形下,民族自信和自尊的復蘇是自然而然的。中國網民這時所表現出的是一種復興型民族主義。復興型民族主義所包含的內容多種多樣,其中最普遍的是對政權問題的關注和對恢復主權、領土完整以及民族尊嚴的強調[5]。如果說在針對美國、日本以及臺獨和藏獨勢力時,中國網民表現出激烈的民族主義,那么在其他方面,諸如在“港澳回歸”、“申奧”、“入世”等中國崛起標志性的重大事件中,中國網民則是溫和的民族主義。他們以集體化的歡呼,表現出為民族崛起而激動的情緒。
三、網絡民族主義的政策折射
如果說網絡民族主義的有無來自于現實基礎,那么網絡民族主義的強弱則受到政策取向的影響。
網絡民族主義與國家的戰略意識形態取向有關。中國官方的主流意識形態是馬列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但是中國社會極其復雜故不能僅以執政黨的意識形態要求社會上所有的人。特別是在對外事務中,過于強調這些意識形態有時并不合適。在中國的意識形態中,愛國主義也是其中的組成部分,而愛國主義本來就包括了民族主義。的確,民族主義是最富有情感魅力的天然政治資源,時效性最持久、成本最小、收益最大。民族主義是一種能夠化解國內社會矛盾,增強民族凝聚力,并產生一定號召力的意識形態。中國通過宣揚愛國主義而規范并引導著國人的行為取向,增強著國民民族身份的認同。特別是20世紀末期以來,面對國際風云變幻,中國政府試圖通過強化愛國主義教育增強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抵抗力,而這些大背景無疑有利于孕育中國民眾的網絡民族主義。
網絡民族主義與有關規范言論表達的政策尺度有關。中國依照法律和政策對各種言論進行規范,其中包括了互聯網上的言論。在互聯網上,如果出現與現行規章相抵觸的言論,就會被網站或有關方面刪去或制止。網絡上的民族主義言論一般針對外部勢力,相對而言敏感性弱一些,也較能受到網站的默許而存在。比如具有較強民族主義的“強國論壇”就屬于中國官方《人民日報》所辦的網站。有的學者指出,總的看來中國網上表達有兩個值得注意的傾向:對外表現為網絡民族主義,對內表現為網絡批判現實主義[6]。因此,在后者受到應有約束的情況下,民族主義言論就在網上顯得突出了。一些網民也迎合了這種政策尺度,因而在民族主義方面大膽放言。另外,由于網絡的國際性,國外許多人包括海外華人在網絡上也有很強的民族主義傾向,他們的言論更不受政府的約束,而內外交匯在一起則形成了中文網絡的民族主義浪潮。
中國長期的愛國主義教育孕育了網絡民族主義的文化傳統。近代以來中國長期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歷史和現實的壓力以及屈辱感常彌漫在國人的心頭,如同其他落后國家一樣,民族主義成為中國反抗西方列強和號召民眾的重要思想武器。從洋務運動、戊戌維新,經過辛亥革命、到今天,民族主義已經在中國民眾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中國的歷史教育主要是一種愛國主義教育,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民族主義在新的時代總能獲得它的新生,總是能贏得最廣大的民心。中國近百年的歷史遭遇、深重的屈辱與挫折使中國人有一種沉淀于心理深層的民族復興情結,從而在心里方面構成了現今網絡民族主義的深層基礎。
中國改革開放的形勢左右了網絡民族主義的強弱。20世紀80年代中國加快改革開放,需要向西方學習經濟、技術,國際環境也相對較好,在這種形勢下,民族主義的市場受到限制。不僅如此,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全盤西化論調以及崇洋媚外的現象。然而,在冷戰結束之后,國際大形勢和中國的外在環境發生了變化。一方面,國際上民族主義風起云涌,在東西方意識形態的斗爭開始淡化之后,各國的民族主義卻愈演愈烈。以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為開端,在亞非歐結合部的中東歐、巴爾干、中東、北非洲形成了一條民族矛盾的地震帶,并逐步向西歐、北美、東亞、南亞等世界其他地區蔓延和擴展,并波及全球。另一方面,冷戰結束后,以美國為代表的列強加緊了對中國的施壓。中國進一步發展和開放之后,與其他國家的利益糾葛也不可避免地增多。在此情況下,中國民眾的民族主義情緒轉濃,并且通過相對放任的互聯網表達出來是不足為奇的。當然,現今經濟全球化正在向縱深發展,中國已經深深地融入到經濟全球化之中,中國還要繼續加大對外開放,因此理性地處理國家和民族之間的利益沖突是大勢所趨。就總體和長遠而言,偏激的民族主義在中國會越來越失去市場,網絡民族主義不會出現越來越強的前景。
參考文獻
[1]王軍.試析當代中國的網絡民族主義[J].世界經濟與政治,2006(2):22-29.
[2]楊錦麟.民族主義:壯懷何種激烈?[J].南風窗,2003(20):14-15.
[3]向洋.網絡民族主義:并不虛擬[J].世界知識,2005(4):61-63.
[4]王晉燕.美國網絡憤青看中國崛起[J].環球,2005(18):52-55.
[5]沈惠平.海外學者論當代中國民族主義[J].貴州民族研究,2007(4):14-19.
[6]閔大洪.中國互聯網上的民意表達[EB/OL].[2004-10-18]
- 上一篇:談論繪本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小議職務犯罪偵查權的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