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論文

時間:2022-11-12 08:20:00

導語: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論文

摘要:2009年1至2月份,人民幣各項貸款為2.69萬億元,與全球其他國家信貸緊縮形成鮮明對比,隨之而來的是市場對于信貸質量的擔憂。從新增貸款的構成及新增貸款投向的行業,以及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控制能力三個角度來分析此次信貸擴張可能對未來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影響,可以看出,此次信貸擴張對銀行信貸資產影響有限。

關鍵詞:信貸擴張;不良貸款;票據融資;銀行

2008年11月份以來中國的信貸呈現井噴性擴張。2008年11月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312725.13億元,2008年12月份就達到320048.68億元,2009年1月份更是達到創紀錄的335997.235億元。2008年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的貸款余額達到23272.10億元人民幣。到2008年2月末,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24.17%,增幅比上月末高2.84個百分點,同比增速再創近年新高。銀行體系對政府4萬億計劃的積極響應,也讓市場越發擔憂不良貸款是否會激增,現在的巨額投放是否會對未來埋下隱患。

一、對貸款結構的分析

(一)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結構分析

我們對貸款結構的分析選取的主要是2008年10至2009年2月間的信貸數據。在2008年前10個月受國家宏觀調控影響,貸款增幅不大,甚至在2008年5月、9月、11月還出現小幅回落。但隨著2008年10月以后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加深,國家開始加大宏觀調控力度,放松銀根。尤其在11月份以后,貸款增量明顯加大。其中的貸款結構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中長期貸款、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占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票據融資增幅驚人。

票據融資在2008年前10個月一直表現得十分平穩,但在10月份以后迅速增長。短期貸款在前10個月平穩增長,在11月份突然大幅回落,但很快在12月份和2009年1月份反彈,但總體水平仍和2008年10月份相當。反而是中長期貸款一直平穩較快增長,在2008年最后兩個月和2009年1月大幅增長,出現翹尾。票據融資激增的原因可能在于:1.銀行和企業出于降低融資成本、降低風險的考慮,更多使用票據融資來代替短期貸款。2.也可能是由于企業財務的套利行為,由于票據融資利率短期內急劇下降到1.5%,已經低于3個月和6個月的官方的定期存款利率,企業可以直接票據融資后存到銀行以賺取利差。

(二)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貸款投向行業的分析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的貸款主要投向了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批發和零售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行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等5個行業,以上5個行業的新增貸款為2608億元、1508億元、1407億元、1125億元和1073億元,占各自全年新增貸款的比重分別為:25.7%、27.3%、36.6%、24.9%和20.7%,5個行業新增貸款合計占11—12月全部新增貸款的66.9%。2008年10月后,第三產業貸款增速明顯。2008年12月,第三貸款同比增長18.3%,較10月末提高5.5個百分點。

中國論文聯盟-主要金融機構新增中長期貸款4526億元,占全年新增中長期貸款的18.4%,中長期貸款主要投向基礎設施行業(包括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采礦業和制造業,3個行業的新增中長期分別為2477億元、281億元和244億元,占11—12月份新增中長期貸款的比重分別為54.7%、6.25%和5.4%,投向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占據半壁江山。

總結以上數據,聯系同時期的宏觀經濟形式及政府的相關政策,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次信貸激增的原因如下:

1.為配合4萬億投資計劃而將信貸資金大部分投向了政府刺激計劃相關的行業、部門和項目。自從政府提出4萬億計劃以來,新增的配套信貸資金也在增加。2008年11月總理提出4萬億投資計劃,同期銀行貸款余額也同比大幅增長。顯示銀行系統對政府投資計劃的支持,而同期M2的高速增長也從側面印證了政府的投資加大,4萬億投資計劃的初期投資效果已經顯現。

2.由于貸款的表內外騰挪也是貸款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這兩個因素是相互影響的。在2008年的信貸規模緊縮的情況下,大量銀行將存量貸款通過信貸資產理財產品轉出表外,這樣對對銀行資產負債表的影響是:如果企業得到融資后存入銀行,銀行的存款沒有影響,而貸款卻相應減少。而今年的情況恰好相反,企業提前終止信貸資產理財產品而重新借入貸款,銀行的貸款增加而存款不受影響。高勝的分析認為,這一部分的貸款虛增可能高達人民幣3000億元。

3.票據融資的激增。2008年最后兩個月的新增貸款中,票據融資4300億元,2009年1月份票據融資6239億元,2月份略有下降,仍高達4870億元。銀行選擇票據融資也是因在經濟走勢不明朗,而資金面又較為寬松的情況下,加大發行風險小但相對收益高的票據融資的力度,以便通過增加信貸資金量來彌補由于利差縮小而對銀行收益產生的影響。

二、銀行風險控制能力的分析

經過幾年的股份制改革,國有商業銀行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盈利能力已經今非昔比,是可以應對適量的信貸增長的。自2008年10月以來,已經先后有5家國有商業銀行準備增發次級債。工商銀行準備在2011年底以前發行不超過1000億元的次級債券,交通銀行于2009年2月9號宣布將于2011年底前發行不超過800億元的次級債券,建設銀行于2009年2月24日宣布準備發行人民幣300億元的次級債券,農業銀行也宣布表示將發行次級債券來充實附屬資本。

自2003年以來各個國有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是在穩步上升的,因此發行次級債券并不是“近憂”,而是未雨綢繆。交行金融市場部預計,2009年銀行貸款余額將增加約4.8萬億元。信貸規模的高位運行會使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出現動態下降趨勢,制約信貸資金發放。安信證券一位分析師指出,發行次級債,還表明商業銀行正在為將來可能出現的資產質量下滑風險早做準備。國際金融危機傳導和國內經濟下滑,對國內銀行業的影響還將繼續顯現。各個商業銀行都在為未來的可能由于經濟下滑而導致的風險提前做準備。

這張圖顯示的是各個金融機構的不良貸款。在第四季度銳減的不良貸款中,國有商業銀行的下降幅度最大。聯想同期金融機構的巨額放貸,是以國有商業銀行為主,因此發行次級債券和大規模削減不良貸款也許都是在為投放巨額信貸資金做準備。這次信貸投放中,銀行并不是完全被動接受政府發放貸款的指令,銀行也有著自己的打算。首先現在處于低利率階段,而低利率有助于企業增加對貸款的需求。而貸款利息收入仍在銀行的盈利中占據重要地位,貸款的增加會增加銀行的盈利,而且這次貸款發放主要有政府背景的項目,風險較小。其次降低存款準備金、減少央行票據的發行有利于使銀行擁有了充足的流動性。最后,2008年12月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了金融促進經濟發展的九項措施,內容除要求貫徹落實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外,還包括支持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發展、促進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等舉措,這將改善銀行信貸環境,促進商業銀行小企業貸款的穩步增長。自身利益和政策的支持也讓銀行有發放貸款的動力。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結論:2008年10月至2009年2月份新增貸款中,中長期貸款、短期貸款和票據融資占有很大比重。而票據融資和短期貸款主要是由于滿足08年由于信貸緊縮而抑制的貸款需求,此外貸款的表內外騰挪也是銀行貸款增加的一個重要因素。但中長期貸款仍占有全部貸款的半壁江山,而中長期貸款又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行業、采礦和制造業,這就造成貸款行業集中度較高。而同期M2和M1的剪刀差已經拉大到12.11個百分點,顯示大量資金滯留在銀行體系內部,不愿進入到實體經濟,造成“信貸熱,經濟冷”的局面,如果近期沒有改觀,那么信貸拉動經濟的效果可能要大打折扣。

自2005年股份制改革以來,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穩步提高,不良貸款率則明顯下降,資產盈利能力也有較大提高,國有銀行體系與98年時相比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抗風險能力也有了顯著提高。國有商業銀行未雨綢繆發行次級債補充資本金,及不良貸款的大幅下降,都預示著國有商業銀行做為這次信貸擴大的主體已經意識到這次信貸擴張的風險,也在積極的應對。但是如果近期的貸款飆升伴隨著貸款質量的下降,貸款標準的放松,那么未來的銀行體系將面對更大的風險。因此銀行在發放貸款過程中,必須告別“盲從”心態,在營銷項目貸款時,更為關注具有政府背景、財政支持的基礎建設項目和基礎設施配套;而對于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企業,則關注當地政府的財力水平,設置門檻值,如果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較低,則不再考慮新增平臺企業的貸款。在貸款發放環節把好關。

金融危機對我國實體經濟的影響自去年4季度以來已經顯現,對金融體系的沖擊不如實體經濟那么嚴重。但是如果實體經濟持續低迷,企業盈利能力下降,銀行不良貸款必將增加,到時必將沖擊我國的金融體系。因此現在銀行體系提前出手,配合國家的4萬億投資計劃,減緩經濟周期下滑,幫助企業渡過難關,其實也是在幫助自己。但在幫助過程中應有所甄別,有所選擇,加強自身放貸標準,幫助具有潛力的企業,淘汰落后產業,努力實現銀行和企業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