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作品藝術風格及技術處理
時間:2022-05-24 03:29:03
導語:合唱作品藝術風格及技術處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陸在易先生是中國合唱音樂的領軍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旋律動人,充滿對人民、對祖國的熱愛。陸在易先生生平豐富的經歷對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陸在易先生的合唱作品不論是從音樂本身的技術處理還是音樂藝術風格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都是值得研究的。文章首先分析了陸在易先生的生平經歷,著重從藝術風格及技術處理兩個角度分析研究他的合唱作品。筆者借此表達對陸在易先生的崇敬以及中國合唱音樂不斷前進的愿景。
關鍵詞:陸在易;合唱作品;藝術風格;技術處理
陸在易,字梓鈞,浙江余姚人,我國當代樂壇著名作曲家,他在合唱音樂領域的造詣極高,而且他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真實的還原了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他被人們譽為中國音樂界的“音樂詩人”。陸在易先生的作品具有很強的藝術風格,欣賞起來繞梁三日而余音不絕,聽眾不僅會在聽覺上得到享受,更是會從中體會到他對人生的深刻見解。如果僅是如此還不足以讓陸在易先生屹立于中華民族音樂之林,他的作品中所用的技術處理方式同樣別出心裁,細膩而又深沉地傳達曲中的大愛情懷。陸在易先生的作品在音樂技術層面上堪稱完美,在人文層面更是懷有民族大愛。筆者希望通過研究陸在易的合唱作品,能夠為中國音樂界的創作提供啟發,同時對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一、陸在易生平經歷概述
創作來源生活。陸在易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情懷與他生平豐富的經歷有直接關系。要研究陸在易的作品,首先就要研究他的人生經歷。陸在易先生出生在浙江余姚,自幼接觸二胡、笛子等民族樂器,有時甚至隨絲竹樂班進行演出,幼時的音樂環境極大地激發了他的音樂熱情與音樂才能。陸在易先生于1955年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學習鋼琴,這為他以后在音樂創作中完美地運用鋼琴伴奏奠定了基礎。后來他成績優異,直接升入上海音樂學院本科作曲系學習。他又留校執教,為他的作品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在時期,他曾被下鄉鍛煉。改革開放以后,藝術文化領域百家爭鳴,中國音樂界加強了同西方的交流,這為陸在易先生學習西方、走向國際創造了條件。陸在易先生基本完整地經歷并參與了新中國合唱音樂發展的各個階段。他的豐富人生經歷使他深刻的體會到勞動人民的不易,也讓他了解到中國音樂與國際的差距,這給他日后的音樂創作烙下了深深的民族音樂文化印記,使他的作品充滿了國家大愛、民族大愛。他在合唱領域的創作對中國音樂界甚至世界音樂界影響尤為深遠。
二、陸在易合唱作品的藝術風格
陸在易合唱作品的藝術風格大體上來說分為兩種:陽光、憂患[1]。這兩種風格看似矛盾,其實代表了他的兩個創作高潮,這與前文提及的他的個人經歷有關。
(一)20世紀80年代———陽光歌者
20世紀80年代,陸在易先生意氣風發,他的合唱作品也充滿了自然氣息。在這個階段從他的合唱作品中可以體會到江南風光的綺麗,感受到他的自然天性。20世紀80年代,“陽光”是他合唱作品的主色調,作品中所傳達的真摯、細膩的情感令人感動向往。像1981年,他創作的《采桔》就是用現實主義的手法,通過描繪勞動人民勞作生活的場景,來表達對勞動的贊美。《采桔》真實、細膩的同時,又不失抒情,是陸在易先生在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有研究者將混聲合唱《雨后彩虹》看作是陸在易先生在合唱領域的“春雷第一聲”。《雨后彩虹》與《采桔》相反,運用浪漫主義手法,通過雨后出現彩虹這一意象,表達了陸在易先生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信心。在20世紀80年代,陸在易先生優秀的合唱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如清泉般甘甜,因此在這一時期他被人們譽為“陽光歌者”。
(二)20世紀90年代———憂患詩人
20世紀80年代末,陸在易先生已近天命之年,生活閱歷進一步豐富,他的合唱作品風格因此發生明顯轉變。20世紀90年代,他的作品轉變后的風格成熟起來,深沉與內斂是轉變后風格的代名詞。這一時期陸在易先生的合唱音樂情緒與主題的對比非常強烈,表達情感極具張力。陸在易先生在1988年創作的《最后一個夢》初次表現了這種憂患風格。1989年他創作合唱音畫《行路難》將憂患風格正式定型,這標志著陸在易先生的合唱作品由陽光色調轉向了灰色調。《中國,我可愛的母親》這一作品,陸在易先生將同音反復音型與下行小二度音程進行交織抗爭,強烈的對比下使得灰色色調更加濃重。陸在易先生在這一時期的合唱作品大量運用各種層次、各種角度的對比,情感上較之前的作品變得深沉內斂,表達情感不再著重于直接抒情,而是像魯迅的文學作品一樣,多角度、多層次進行“吶喊”來震撼聽眾,從而洗滌聽眾心靈。因此,陸在易先生在藝術風格轉變之后,被人譽為“憂患詩人”。
(三)永恒的主線———大愛情懷
不管是“陽光歌者”還是“憂患詩人”,貫穿始終的主線就是陸在易先生心中的大愛情懷。他的創作生涯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勞動人民的生活、關注著祖國的未來、關注著民族的明天。“陽光歌者”筆下的《采桔》深入勞動人民生活,平靜地表達眼中所見、心中所感。“憂患詩人”筆下的《中國,我可愛的母親》,深沉又內斂地表達內心愛祖國、愛人民的大愛。陸在易的兩種藝術風格讓筆者聯想到中國詩壇的“李杜”。“陽光歌者”就像李白,灑脫地謳歌祖國大好河山;“憂患詩人”則像杜甫,憂國憂民,通過藝術作品來表達對人民前途的關心。陸在易先生因其作品中所蘊含的人文氣息與大愛情懷,被研究者尊為“胸懷大愛的音樂詩人”。
三、陸在易合唱作品的技術處理
陸在易先生在合唱作品的技術處理方式繼承傳統的同時又敢于創新,深具民族特色又與現代音樂完美融合。
(一)人聲處理
陸在易先生講過,“人聲有時可以達到器樂所不能達到的效果”[2]。他的合唱作品往往堅持以人聲為核心,他的大型合唱作品具有音域寬廣、力度變化大等顯著特點。在技術處理上,陸在易先生充分發掘各種形式人聲的優勢,根據表達感情的不同,選擇獨唱、女生合唱、男生合唱等不同形式,而不是拘泥一格。圖1就是《行路難》的合唱音色對比與合唱手法對比處理方式。陸在易先生大量使用呼應、對比、重疊等手法在保證了旋律的同時,又與旋律互相補充,突出了人聲的核心地位,增強了感情表達效果。圖1《行路難》合唱音色對比與合唱手法對比
(二)鋼琴伴奏處理
陸在易先生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便是學習鋼琴,他的合唱作品基本都配有鋼琴伴奏以達到烘托氛圍、表達情感的作用。他的合唱作品中鋼琴伴奏主要有四種處理方式:琶音、分解和弦、柱式和弦、交替式手法。根據不同的需要,陸在易先生選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雨后彩虹》就運用琶音,烘托出雨后清新的環境氣氛,讓觀眾身心都得到極大的享受。圖2就是《雨后彩虹》運用琶音的部分譜例。分解和弦的處理方式可以表現朦朧柔美的時空場景,柱式和弦與之相反,大氣磅礴、氣勢雄偉,用來直接表現陸在易先生的心中大愛再合適不過。交替式伴奏手法可以用來表現活潑、輕快的感情,陸在易先生在童聲合唱作品中大量運用。
(三)襯詞處理
陸在易先生在合唱作品中也大量運用襯詞。襯詞的一個作用是增強作品的感染力,另一個作用是極大的體現民族特色。陸在易先生運用襯詞的方式多樣化,襯詞可能運用在曲首,也可能在曲中或者曲末。《采桔》作品,陸在易先生就在曲中運用“悉里里里”和“嚓拉拉拉”等襯詞,起到自然過渡作用的同時,又生動還原了采桔女孩們勞作的場景。《祖國,慈祥的母親》曲尾大量反復使用“啦”這一襯詞,作品終了之際,仍使觀眾沉浸在作品感情當中,讓人回味無窮。筆者總結陸在易合唱作品中襯詞的處理方式,基本有以下作用:曲首引子,開篇立題;曲中過渡,平穩自然;曲終總結,升華情感;貫穿全曲,烘托氛圍,體現民族特色。
(四)指揮處理
“只有不好的指揮,沒有不好的團隊”。指揮技術的處理是否恰當是一個合唱作品成功與否的重要指標[3]。陸在易先生的很多合唱作品拍子變換復雜、情感表達跌宕起伏。比如《雨后彩虹》這一作品,有5種拍子,指揮處理必須注重圖示動作,而且此作品中多處出現長音,指揮者必須要保證手型。《雨后彩虹》段與段之間情緒略有不同,柔美、活躍及激情的差別要求通過指揮處理體現出來。
(五)現代音樂技法融和民族特色處理
陸在易先生吸收西方現代音樂的積極養分,將其用于促進中國傳統民族音樂的茁壯成長。《中國,我可愛的母親》是這一處理方式的代表作品之一,該作品運用西洋和聲和民族和聲,達到了兩者對比融合的顯著效果。《行路難》是根據臺灣山歌創作而成,其中深具臺灣客家族的民族特色。陸在易先生在其中便運用了誦唱這一現代技巧,來模擬登山呼吸困難的聲音。將現代音樂技法與民族音樂融合,使兩者互相聯系、互相補充,創造出了一種新的處理方式。
四、結束語
陸在易先生對中國合唱音樂貢獻巨大,影響深遠。他身上具有很深的個人魅力,在音樂創造道路上踽踽獨行,為人民、為祖國創造了大量優秀作品。其合唱作品充滿了大愛情懷,讓人不禁想起了屈原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現在中國很多合唱作品徒有其表,技術處理方式繁雜的表面,卻缺少音樂作品中最重要的因素———靈魂。大愛情懷貫穿陸在易作品的始終,他真正當得起人民送給他的“陽光歌者”、“憂患詩人”的贊譽。他的合唱作品是我國寶貴的精神財富,一方面為后來音樂創作者提供靈感,一方面又為中國音樂走向國際奠定了深厚基礎。
作者:施焦 單位:廣東工程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朱珠.陽光赤子與憂民國者———陸在易不同“角色”下的創作[J].戲劇之家.2016(21).
[2]卞祖善.文以載道以文化人———評《陸在易合唱曲集》(總譜)的藝術成就[J].人民音樂.2013(10).
[3]馬紹闖.大愛情懷下精雕細琢的旋律———陸在易的創作手法[J].音樂時空.2016(01).
- 上一篇:陳子莊藝術風格探討
- 下一篇:建設項目工程造價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