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轉軌教學管理論文
時間:2022-08-13 03:33:00
導語:作文轉軌教學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
國家教委提出,基礎教育應從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把素質教育視為基礎教育的重要目標。語文學科作為基礎教育的主干學科,在素質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集聽說讀寫于一體的作文教學,是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學生的作文素質,加速作文教學的轉軌?雖然源多渠廣,但作文教學社會化不失為一條有效途徑。
一、作文教學社會化的意義
(一)作文教學社會化可以促使學生去認識社會和改造社會。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為,人是在主體地能動地作用于象物的過程中感受、認識事物,掌握工具,形成能力,改造外界,同時也改造自身的。學生作文的能動性表現在通過書本知識——其實也是古今中外的社會知識——及其由淺入深的對現實社會的認識而形成的綜合性感覺,對作文社會化產生積極影響。這與單純地由教師指導學生思維只囿于課本的被動性作文相比較,前者作文內容豐富,更有社會功用。因為作文的生命孕育于社會生活,發育于社會生活,最終目的是服務于社會生活。這樣,作文社會化的教學就引導著學生走認識與體驗相結合、評價與表述相結合、作文與改造社會相結合的道路。
(二)作文教學社會化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信息化社會。
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的作文,又是傳播社會生活信息的重要載體。從原始的口耳相傳,至文字記載,直至現代的影視廣播和當代的電腦聯網,作文在這些社會生活信息傳播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不管信息傳播速度的快慢、手段的優劣、質量的高低,但都離不開作文這一媒介。何況,現代社會已發展到信息化時代,更需要社會化的作文。因而,現代作文教學社會化是引導學生進入信息化社會的基石。
(三)作文教學社會化為學生成為社會化的人奠定了基礎。
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閱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格調情感不同的語文名篇,閱讀了大量的反映各個時代社會思潮和文化現象的優秀作品,并且指導學生逐步去學會觀察和分析歷史的和現實的社會和人生,從而根據某些要求去作文。可是,能否寫出反映自己真情實感的文章來?即使寫得情真意摯、文彩橫溢,但其所表現的文旨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潮流、符合社會人們按照美觀點呢?而作文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反映社會的真實生活,學生不僅流露自己的心聲,而且必須合拍于社會心聲,不僅自己確立該做什么樣的人、做什么樣的事,而且也必須對社會的美好的人事起鼓勵與及倡導作用。這也就是平常所說的作好文就要做好人。好人于何處?大千世界,蕓蕓眾生,遍地有之,靠教師引導外,還要學生自己去面向社會,去觀察,去分析,去篩選,去淘金,這就為學生成為社會化的人奠定了基礎。
二、作文教學社會化的基礎
(一)社會基礎
其一,作文教學社會化已成為共識:社會需要社會化的作文,作文社會化才能適應社會,作文社會化才能培養社會化人才。
在當今眾多的科學交流和知識融匯中,作為“人文”科學,即反映人類社會各種現象的語文學科,就必然承擔其反映當代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現象的重任,而作為綜合運用語文知識的作文就必須反映社會生活,為社會作文。學生的作文內容不能再局限于教師的空洞說教,而應該放眼社會,調查、研究、分析社會,塑造叱咤風云的人物,敘述有益于人民的事情,描寫富有時代特色的景物,介紹發展科學的成果……這一切就確定了文章題材的社會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宣傳工具的更新,社會需要的作文形式更加多樣,需要一般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更需要報告文學、特寫、通訊、新聞報導、調查報告等含有新聞性的文體以及科研報告、科研論文、科技說明文、廣告、合同、訴訟書等文體。這樣作文才能貼近社會,發揮其使用價值。
社會需要社會化的作文,作文也只有社會化才能適應社會。否則,形式主義的機械化的作文,下筆千言也只是一紙空文,或許是不流通的純藝術品。順及一點,常提到的文學創造來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與作文社會化有其相似之處,但作文的社會化范圍更廣,還包括服務社會、改造社會等。
(二)家庭基礎
作為社會組合的分子——家庭,也要求其成員中的“學生”作文能適應社會需要及應試需要。雖然筆者不贊成應試教育,但從近幾年的高考作文內容看,還是趨向社會化,面向社會生活實際的。如1996年的作文:“仔細觀察下面《六指做整形手術》和《截錯了》兩幅漫畫”,“用說明文字介紹兩幅漫畫的畫面內容”,“在一次漫畫欣賞會上,對這兩幅漫畫,有人說這幅好,有人說我喜歡那幅,那么你呢?請以‘我更喜歡漫畫《》’為題,寫一篇議論文,表達你的看法”。1997年的試題是根據所給三個材料,“描寫背同學上學的情景”,圍繞是“樂于助人”還是“悄悄走開”而“聯系實際,寫一篇議論文”。1998年的作文,小作是補寫《媽媽只洗了一只鞋》的中間部分的內容,大作是根據提示,從《堅韌——我追求的品格》、《戰勝脆弱》任選一題,或“另擬一個適合表現你的心理承受力的題目”。可以說,這都是反映社會生活的,前者是針砭社會時弊與藝術欣賞的有機結合,中者是由此及彼,由學生為人而及社會之人,后者涉及學生、家庭和社會。這些作文涉及的社會面廣,起到了作文社會化的導向作用,能讓學生更好地去認識社會,正確做人,達到為人與為文的雙重目的。更有一點值得稱道的是反映不同范圍的社會生活的作文安排在相近的年度,讓教師、學生、家長乃至全社會都認識到學生作文社會化的重要性,尤其是學生家長更能充分認識到自己子女的作文必須深入社會生活,放開眼界,在正確對待人生的基礎上做好人、寫好文,或明確地認識到應做好人,去改造社會、發展社會。
(三)學校基礎
作文教學社會化的學校基礎,表現為學校具有一大批指導群、寫作群、讀者群、評析群和育才群。
全國語文老師僅中學就有300多萬,這些語文老師圍繞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和寫作。教師還根據教材的安排對作文進行系列訓練,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由分解到合成,固然,這些訓練系列不盡完美,社會化范圍較小,明顯地存在著外加性、形式性和機械性。但這樣的系列指導訓練確實為教學實踐中的教師提供了一個可操作的作文指導方法,并有一定的學校及社會的生活基礎。
作文教學社會化擁有巨大的寫作群。其間有語文教師的“下水作文”,當然不是每個教師都愿意,都有水平去下水游泳,以切身游泳的技能及體會去引導自己的學生去實踐游泳,終究,有不少指導老師能先于學生寫作,寫出了較精彩的文章——當然是必須注意作文社會化的,給學生樹立了榜樣,成為正確的向導。更大的創作群是近億學生,僅中學生全國就有5000多萬,他們邊學范文,邊寫作文,基本上能做到面向生活,并且出現了不少優秀作文。
龐大的讀者群和評析群是作文教學社會化又一基礎。關心學生作文的不僅是其語文教師,隨著信息交流的必須,家長對教育教學的介入,作文教學社會化受到了師生、家長乃至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讀者群和評析群。教師的“下水作文”必須得到自己學生的首肯才有其價值,這時學生是評析體。每篇課堂或作業性作文是每個學生必撰的,圍繞文題,雖然不同學生的寫作態度不同,但有其共同點:根據觀察、體驗及感受,去尋找內容,確定主題。這些作文,以前的第一讀者和評者是語文科任老師,而今家長也必讀必評,加之不少教師改變評講方法,由學生間互讀互評,而后班評,這樣讀者群和評析群就不斷擴大,促進了作文社會化的發展,提高了作文質量。
為培養寫作人才的脫穎而出,不少語文教師通過多種途徑加以輔導,涌現出了眾多的育才群體。如開設寫作夏令營、冬令營,參觀游覽,一邊讓學生走向社會,開闊視野,一方面就人就物具體指導,讓學生創作出生活化了的作文。在作文評講時,注意發現較好的文章,教師指導其反復修改,然后向報刊推薦發表。各校開設的作文園地、校文學社、文學報、廣播臺、班報等都是學生“發表”自己杰作的樂土。學生作文出頭露面的機會越多,作文積極性就越高,自身要求就越嚴,水平提高就越快,拔尖人才就越多。而這些優秀的作文來自于作文的社會化,作文社會化又是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反射。
三、作文教學社會化的發展途徑
前文已述,作文教學社會化已具備有一定的基礎,這主要是教育方針中強調了學生必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強調了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相結合,強調了學校培養人才的雙重目的——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合格新生、為社會建設培養合格人才。這樣,為達到人才培養社會化也就將作文教學社會化列入了重點的教育議程,因此,目前的作文教學社會化才具備了一定基礎。但是,離作文社會化的目標——承擔認識、體驗、表述、評價、改造并再造社會——距離尚遠。
作文教學社會化的前途是光明的,但任重道遠,還須師生、社會的不懈努力,去開拓,去發展。何以發展作文教學的社會化呢?筆者以為必須提高認識,加強指導,聯系社會,深入實踐,綜合提高,培養拔尖。當然,這也許是人人皆知的道理,但真正做到確非易事,尚需走一段漫長的探索路程。
一是課堂范文教學的社會化與作文教學的社會化的有機結合。語文學科教學內容一部分是關于語言的摹聲、文字的摹形及所表達的意義,一部分是成功地運用語言的各類優秀作品,一部分是關于語言運用規則及聽說讀寫的基本方法,此三部分中,主干是以作品為綱、基礎知識為目縱橫交錯地進行教與學,主要教學陣地是課堂,而這些作品正是學生認為的讀寫聽說的楷模,教師在介紹、分析作家作品時就必須分析作家撰寫文章的目的及時代背景,更要闡述其對認識生活、改造世界的重大意義,從而結合一些與之同類的反映現實生活的作文題目、素材,讓學生去思考,去寫作,這樣才能充分發揮范文教學與作文教學合二為一的社會化功能。
二是作文教材必要訓練與社會教材參考訓練有機結合。加速作文教學社會化,必須有一套與之相配合的行之有效的作文教材,并能真正體現其社會化的訓練序列。近幾年,全國使用最廣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高中《語文》教材中的作文訓練序列,強調了作文與生活的聯系。這些教材,總體看是科學的,使作文教學社會化有綱可遵,有本可循。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一些作文題也就落后于時代潮流。教者必須根據當時的某種較流行的學生所熟悉的服裝去命題,或讓學生自由選擇某種服裝,根據“清洗與保藏”去寫作。教材只是教學材料,如何選擇、加工、變革、使用材料,使之更加社會化,這全看教師是否是能工巧匠,將課本與課外相機結合。
三是教師命題與學生選題有機結合。當然,這需教師解放思想,拋棄師道尊嚴,給學生以民主。但要達到“有機”二字也確需縝密思考,既要達到全體學生都有根據作文目的而訓練的機會,又要達到提高某種能力的要求,更要做到人人胸中有墨可潑,不出現為文造文、內容貧瘠的弊病。
四是語文教師指導和寫作有機結合。語文教師的一半時間是在課文教學中度過的,另一半時間是在作文批改中度過的,前面重在導,后面重在改,如囿于此,作文教學社會化也就岌岌可危了。因為指導僅是給學生理性的知識,即使作文指導中可結合所學課文進行,但由于時限、環境等差異,作文的現實與課文的結合難免出現溝壑,要填平它,教師除精心指導其巧妙結合外,給學生最感性的東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過“下水”談體會,談生活,談技法,談學生作文時會出現的問題。實踐中,教師的下水作文確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激發起學生的寫作熱情。另外,教師除了為“下水”而準備外,還要經常練筆,不管什么體裁的都去練習寫,能夠發表更好。教師的文章學生聽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那些能見諸鉛字的文章基本是能反映生活、有補于社會的,這樣,自然地為學生作文社會化起了表率作用。教師在浩如煙海的學生作文中游覽,喜怒哀樂都有,但從效益角度計,這不為最佳方法,必須下大功夫去革舊探新。如批改作文可以讓學生互改互評,互相推薦;讓學生自己談寫作動機與成文經過,由其他同學評析文章得失;教師找出不同類的作文分類評講,自己導,學生評。這樣時多利多,確需教師的紅燭精神。不可忽視的是在提高學生作文綜合水平的同時,要為培養一屆又一屆的寫作尖子發揮奠基石作用,每個語文教師要把培養寫作尖子作為教學的追求與實績。培養寫作尖子首先是發現,這些學生往往有強烈的社會參與意識和創作欲望,有強烈的通過文章服務、改造社會的抱負和使命感,有著較好的語文基礎和寫作技藝。發現之后要精心栽培,讓蓓蕾初綻,越開越艷。從而激勵和促進更多的同齡人。培養作文尖子途徑多樣,可以平時個別指導,可以薦評作文發表,可以輔導參賽,激發他們的成就感。可見,教師只有自己先做到作文社會化,并具有甘當人梯的精神,才能導引學生走作文社會化之路。
中學時代是學生的作文逐漸成熟的時期,因而,作文教學社會化應成為中學作文教學轉軌的主要途徑,以此改革作文教學,使之發展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 上一篇:科技說明文閱讀管理論文
- 下一篇:行政處罰設定權思考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