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初中語文課內閱讀教育
時間:2022-11-02 04:15:00
導語:探究初中語文課內閱讀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閱讀現狀
1.重架空分析,輕有機結合。在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硬是把思想內容和表達思想內容的語言分割成“兩張皮”,常常是重視思想內容這張“皮”,而拋開或忽略了語言這張“皮”,結果造成了內容和形式的脫節,成了架空分析。重教師講輕學生練有的閱讀課,只要教師對學生的單向灌輸,沒有師生間的雙向交流,只有教師的講,沒有學生的練,這樣的閱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厭倦,懈怠,學生的主體地位被剝奪,主觀能動性被扼殺。
2.重公式化模式,輕多樣性。有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幾乎走的是同一條道路,開始是介紹時代背景、注音、解詞、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總結寫作特點等程序,這種模式化的閱讀教學思路,往往使學生昏昏欲睡。
3.重肢解課文,輕整體閱讀。在閱讀教學中,過分強調對字、詞、句、段的分析,而忽略了對整篇文章的整體分析,結果把一篇完整的課文,分析得零零亂亂,抓不住文章的上下聯系和整體脈絡。
4.重膚淺分析,輕深沉理解思考。有的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文,芝麻綠豆雞毛蒜皮的問題提了一大堆,整個閱讀一問到底。有些問題一出口,學生對答如流,用不著思考只要順著課文往下念,直至連念都不用念,只是回答“是”或“不是”就可以了,而對文章的深層含義卻缺乏理解和思考,使學生只能理解文章的皮毛,學不到真東西。
5.重空泛議論,輕自讀理解。講解議論文時教師注重空泛議論,大談什么“孔乙己之死”、‘如果我是老師“等,不注重學生的自讀理解,缺乏對學生閱讀課文的方法指導。
6.重逐段分析講解,輕巧妙設計。由于長期受傳統閱讀教學法的影響,不少教師經常采用逐段分析理解的方法進行閱讀教學,其結果容易產生面面俱到,平均使用力量的弊端,使學生喪失閱讀的興趣;而忽略了根據課文的特點,設計一些能帶動全文、學生饒有興趣的問題,使學生產生閱讀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水平的作法。
二、閱讀現狀產生原因
1.對待施教對象,認為學生低能。持這種觀念的人認為教師總比學生高明得多,學生只有經過教師的講述才能理解課文。因此對學生總是這也不信任,那也不放心。不但講解課文直講得唇干舌燥,就是自讀課文也講得不厭其煩。這實在是過低估計了學生。作為教師,要教好學生,首先要了解、熟知學生。山東著名特級教師董衡在《難忘三節課》一文中說:“(這些十二三歲的學生),記憶力強,思想敏捷,活躍,好發問,好討論,喜觀察,善模仿,求知欲強?!瓕@樣的學生,我們要善于啟迪其智慧,活躍其思維,培養其良好的習慣,啟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他們就會越學越聰明,創造力就會得到培養和發展?!痹S多本來很活潑聰明的學生卻越教越笨的事實,不難看出,低估了學生,教不得法,滿足不了學生旺盛的求知欲,勢必抑制學生智力的發展。
2.對待教學目標,追求講深解透。認為講讀課文有別于自讀課文,教學要求自然高得多,要體現“講”的特點,通過“講”讓學生理解得越深越透才越好,即所謂“挖掘要深”,“分析要透”。受此觀念支配,講起來就很難收場。一篇課文,字詞句章、語修邏文、思想內容、寫作方法、風格技巧,本就包羅萬象,加之有的教師總喜歡挖掘所謂“微言大意”,因此課文的內容越講越多,過重地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實際上,課堂教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對講課文內容精心取舍、突出重點、合理安排,做到適量、適度,才會使學生學習得更好。
3.對待教參資料,抱“本本主義”。有的教師認為教學參考書上的分析、闡釋、解答,都已成定論,是考試擬題的依據和試題的標準答案。若不將這些內容詳加講述,學生就不可能準確地理解課文,考試也不會取得好成績。這種對教參抱“本本主義”的態度,是如今“講風太甚”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如何看待和使用教參,確有研究的必要。我們認為,“教參”只是配合教材的輔導用書,只能參考,不能照本宣科。教參的內容不全適用于每一個教師,教師只能利用教參的有用價值,努力挖掘自己的教學潛力,進行創造性勞動,立足教材,即著眼于書中的知識點,更重要知識的運用。機械地搬抄教參并要求學生為應付考試而死記硬背,結果不僅使語文課堂變成教師的講堂,而且過重地增加了學生的負擔。因此,教師不要把教參的作用看得過重、過死,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樹立自己的教學風格。
三、應對策略
1.增強育人意識。要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德育功能,特別要在深入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發揮教材內在的德育功能。教書和育人是有機地統一在一起的,語文教師必須有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優化育人環境和育人手段。
2.更新教學思想。這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首先必須端正教學思想,改變目前普遍存在的唯考是從的非正常局面。其次,必須目中有人,閱讀教學必須要發現人的價值和潛能,要創造條件,讓學生多多實踐。陶冶情操,豐富知識,發展智能,應從學生著眼,從課本著手,創造適宜的條件讓學生去實踐。閱讀教學要發展人的個性,既發展他們的體力,又培養他們的心理能量,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之形成良好的閱讀品質。再次,必須樹立未來意識,閱讀教學既要溝通字詞句篇與語修邏文的關系,又要加強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更要為未來著想,使“教文”為“育人”服務。
3.改進閱讀教學方法。針對當前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必須從整體出發,改進閱讀教學方法。反對注入式,提倡啟發式。這是閱讀教學方法改革的根本任務。啟發式的要點在于,根據教學要求,從學生實際出發,選用各種適當的方式、方法,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這里關鍵是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培養能力。啟發式當然要設疑解惑;而且這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但決不等于滿堂問或滿堂練,追求形式上的熱鬧。要提高啟發質量,改善啟發形式,講求啟發效果。
4.加強閱讀教學基本功訓練。提高閱讀教學質量,歸根結底在于教師的質量。只有堅持不懈地致力于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閱讀教學的不良狀況才能從根本上得到改觀。提高語文教師的素質,要有計劃地采取集中訓練與自練,進行常規教學管理和開展教研活動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閱讀教學基本功的訓練。這種訓練,不是短期行為,要貫徹于整個語文教學的全過程。
5.重整體把握,輕過細分析。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整體性強。我們評論一堂語文課是從整體性著眼,我們評估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是從整體上進行,語文教學更應從整體上把握。
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個整體,因而,我們從研究教材到準備教案,到實施教案,再到課后練習,都要圍繞這篇文章進行通盤考慮。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字詞句章的分析,主題思想的歸納,寫作風格的提煉,都要結合課文的整體進行。
然而,當前語文教學中大量存在著把完整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的現象,不少教師過于看重課文的過細分析、分析細到某個句子,某個詞,乃至于某個字的含義,于是乎學生把這些分析視作經典而大記特記,因為接下來的考試這些就是“標準答案”。而對這些內容在文章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則茫然無知,語文課所特有的韻味,在這過篩式的分析中變得味同嚼蠟,長期下去,語文課的興趣則宕然無存。因此,我們認為,語文課的閱讀教學,要減少過細的分析,注重課文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在語文課閱讀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學到多方面的知識。
6.重誦讀訓練,輕題海戰術。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傳統。古人云:“書讀百遍,其意自現”。可如今語文教學中的誦讀訓練不見了,不僅教師不范讀,學生更沒有讀的機會,而變成了課內講析滿堂灌,課后做題大量練,使學生對課文缺少感性認識,相當多的學生學習一篇課文連一遍都沒讀上,這怎能學好語文呢?要學好語文,對課文的理解首先來自于對課文的感性認識,獲得感性認識的最佳方法就是誦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自己對語文的理解運用能力,要做到這一點,就要加強對學生的誦讀訓練,拋棄題海戰術,必要的練習是應當做的,但必須要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在誦讀基礎上的自我理解能力。
7.重形象塑造,輕詞句的詮注。這里的形象塑造是指對課文形象材料的再塑造。形象思維是一種不離形象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通過類比、想象、聯想等方法進行思維活動。對形象思維語文老師很熟悉,沒有了形象思維,語文的教與學也就失去了靈魂。但目前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卻忽視或丟棄了這種思維方式,而熱衷于詮注式的講解課文中詞句意義,一詞一義,一詞多義,似乎對語文講得深,講得透,只有這種詮注詞語的方法。然而,這種查字典的方式對語文教學是不適宜的,應當說,這是一種文字游戲,實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誤區。
8.重個性特點,輕教參意識。所謂個性特點是指語文教師上課要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應是個人知識水平,對教材的研究程度,教學方法的使用,駕馭課堂的能力及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
語文課不像理科課容易上,語文教師必須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借助適當的教學方法,采用富有啟發性的語言,有時可通過體態、眼神、手勢等非語言手段,極力引導學生參與對課文的分析,最終把教師對課文的理解轉化為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知識的掌握。
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寫作特點一樣,語文教師也應有自己的講課特點,沒有個性特點的課是不能吸引學生的。但是,教學第一線的語文教師,真正有特點的人不多。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受教參影響最大。由于《教參》對課文分析非常精細,且面面俱到,教學過程、課時分配、問題設計、板書設計齊全,于是相當多的教師再也不認真備課,更不認真鉆研教材,拿了教參直接上講臺,這樣不僅無法形成自己的風格,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可能退化。我們認為,語文教師要信教參而不能用教參代替自己的教案。教者應在不脫離《大綱》前提下,借助教參指導,通過自己對語文的鉆研,寫出符合自己特點及學生實際的教案,這樣課才上得得心應手。我們教師要重視培養自己教學上的個性特點,切實減輕自己對教參的依賴意識,語文教學這塊園地才能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9.確定階段學習目標,精心安排教學內容。系統論指出:認識一個事物,首先應著眼整體,然后再考慮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各部分與整體間的關系。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在授課前要認真地研究教材體系,確定好階段學習目標,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使學生學有目標,本有方向,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產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做到學得主動積極。與此同時,精心安排好教學內容,盡量擠干水分,努力把內容落到實處,讀練結合,重點突出,真正做到一課一得,使學生學得具體、學得實在。以實用引發興趣。
10.采用新鮮活潑的教法,培養學生的興趣。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需要,這樣教學法就會發出高度有效的作用”。為此,我們在授課時,必須力求避免使用那種包教百課的平推式肢解法,采用新鮮活潑、比較實用的教法。力求課堂上幽默、有笑聲、有沉思、有條理,生動活潑,趣貫滿堂。以有趣引興趣。
11.結合學生實際,授之以漁。我們知道,授之以“魚”,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傳授方法,慢慢地學會用“漁”捕到“魚”,使對學習語文產生興趣。
12.及時反饋評估。及時做好反饋評估工作,使學生時時看到自己的進步,以表揚為主,用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3.開拓聯想,適時點撥。劉國正先生說:“語文教學要求活。怎樣才算得活呢?教學活動要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激發學生的感情,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不是我教你學,也不是我啟你發,而是教與學雙方在教學活動中做到融洽的交流。教師引著學生走,學生也推著教師走,教師得心應手,學生如坐春風,雙方都欲罷不能,其樂融融?!闭Z文課要求活,只有把課教活了,才有語文課的高效率。為了把課教活,教者就必須注意在教學中開拓聯想,時時點撥。開拓性的想象,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而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
14.吃透教材,挖掘新意。教材本身就是有無窮的魅力,作為中學語文教師,決不被教學參考書所束縛,而應該認真研究教材,鉆研教材表面不易發現的隱情隱義,積極引導學生去思考,就能使學生在閱讀中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內涵。
- 上一篇:電力單位團委年度工作計劃
- 下一篇:企業財務部門年度工作計劃